(完整版)9大不良生活习惯易引发糖尿病(1)(1)

(完整版)9大不良生活习惯易引发糖尿病(1)(1)
(完整版)9大不良生活习惯易引发糖尿病(1)(1)

糖尿病的常见误区,你踩中几个?

谈到糖尿病,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了,但是小编不得不啰嗦几句,因为当小编看到下面的数据时,小编的小心肝都给吓出来了。

国际糖尿病基金会的最新2015 数据显示,全球成年人糖尿病患者已达 4.15 亿,到2040 年,这一数据将升至 6.42 亿。

另据国际糖尿病基金会2013 年的数据显示,该年有510 万人死于糖尿病,每 6 秒钟就有一人死于糖尿病,2100 万新生儿受母亲妊娠糖尿病的影响,到2035 年将有约6 亿人会是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增长快速,形势严峻,而当下许多人对糖尿病的认知却还有待提高。

既然糖尿病如此可怕,那就赶紧随小编一起来扒一扒生活中那些可能导致糖尿病的不良习惯吧!

九大误区易引发糖尿病

1. 吃得过饱吃得过饱易患糖尿病,如果人吃得过饱,肝脏内“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简称SREBP-1C会增加,导致胰岛素作用下降,进而引发糖尿病。

长期进食过饱,会使人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长期处于“负担” 过重、相对疲劳状态,造成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特别是有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极易诱发糖尿病。另外长期吃过多饮食对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存在胰岛素抵抗因素的人群,更容易引起体内的胰岛素过量积存,从而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是导致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然而这对钱包瘪瘪的小编来说根本不是事,有的吃就不错了,你们可不要贪吃哦!)

2. 水果当饭天热的时候,即使可口的饭菜摆在面前,也不容易引起食欲,有些人就以水果和饮料为主食,常常以西瓜、桃子等一大堆水果来应付一顿饭。医生说,各类瓜果饮料中,很大一部分水果和饮料所含糖分偏高,对一些本来血糖就偏高的中年人来说,不加节制地进食往往容易使血糖直线上升,从而引发糖尿病症。(热衷于减肥的朋友可不要蛮干哟!)

3. 睡眠不好睡眠不好或太少的人都容易患糖尿病。瑞典的研究人员在对8000 名没有糖尿病病史的中年瑞典人跟踪长达10 年后发现,这些人当中竟有500多人已不知不觉地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轻微糖尿病,而且这些人患病的一个共同的主要原因是睡眠不好或睡眠太少。(唉!男女通杀。)

4. 每天一罐甜苏打水妇女每天喝超过一罐的甜苏打汽水,不但容易变肥胖,也增加了患糖尿病的机会。那些每天至少喝一罐甜饮料的妇女比喝得少的人患上U 型糖尿病的风险要高85%。除了软饮料中含有过多热量外,饮用者快速吸收很多糖分也使

她们容易肥胖和患糖尿病。这可能不是糖的问题,而是跟糖在液体食品里有关。所以苏打汽水和其他提供能量的饮料可能导致摄入能量过多,最后引起超重和肥胖。(简直就是糖尿病催化剂,少喝更健康!)

5. 女性铁过多

体内蓄积的铁过多会导致女性罹患成年型糖尿病,因此及早验血有可能帮助识别有患病危险的人。

铁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铁与蛋白质的配合物,是铁蓄积量的标志。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把诸如肥胖和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家族史、身体活动、饮酒和饮食之类的因素考虑进去之后,在研究之初铁蛋白含量较高的女性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也差不多是常人的两倍。(这真不是小编针对女性,事实上是男性犯糖尿病概率更

高。)

6. 男性滴酒不沾

适度摄取含酒精饮料的人,罹患“U型糖尿病”的概率,要比滴酒不沾或极少饮酒的人来得低。这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一群研究员在过去12 年持续不断所作的研究结论。过去12 年来,研究员每年分别向20951 名男性医生,年龄由40 岁至84岁不等,发出问卷,内容是有关他们选择的生活形态如喝酒、抽烟及运动等3 方面作调查,逐年加以分析和记录。(在此为妻管严的男同胞们默哀吧。)

7. 缺少维生素E

人体缺少维生素E容易患糖尿病。芬兰的研究小组对健康中年男子进行了为期4年的跟踪观察。在观察期间内,其中体内维生素E含量低的男子患糖尿病的危险是正常人的4倍。因此,除减肥和加强体育锻炼可减少患糖尿病的危险外,增加维生素E 的摄入量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要注意补充维生素E哟!)

8. 爱看电视

爱看电视的人是较易得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与每周看电视时间不到一小时的男性相比,每周看2至10小时电视的男性罹患糖尿病的危险高出66%;看电视时间在21至40小时的男性,危险增加一倍;看电视时间在40小时以上者,危险提高几乎两倍。这项研究显示,长时间看电视这种缺乏运动的生活形态和患糖尿病的危险有直接关联。並不是电视本身带来糖尿病危险, 而是通常看电视越久,代表一种典型的生活态度与习惯, 即摄取过多卡路里和运动量较少。(在此小编很犯贱的说一句,不爱看电视的朋友们也不要得意,你们的贪食和懒惰同样会毁了你们。)

9. 压力大

丧偶、经济困难或其他改变生活的变化,都是使中年人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生活中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因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是发生U型糖尿病的普遍现象。研究人员发现,遭到过重大打击的人,比受打击小的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大60%。(社会在进步,竞争在增强,压力在加大,学习缓解压

力是人生的必修课。)

除了以上这些容易引起糖尿病的因素外,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朋友,小编还想和大家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误区,快来围观吧!

糖尿病患者的4个饮食误区

误区一:饥饿

不少人认为,饭吃得越少对病情控制越有效。事实上,吃得过少,非但不利于身体,反而会经常出现四肢乏力、血糖过低的现象。由于主食摄入不足,总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

一般人,如果不从事重体力劳动,每天所需的总热卡量为:(身高—105)X 35,只有当所摄入的总热卡量大于所需的热量时,才会屯积为脂肪,而热卡量摄入长期不足,很容易营养不良。

如果您已经患有糖尿病,正确的饮食方法应该是:少量多餐,多吃低热量的食品,如各种蔬菜:西红柿、黄瓜、大白菜等,和含糖量相对比较低的苹果、橘子、草莓、猕猴桃等水果。少量的主食加鸡蛋、瘦肉、牛奶等,既保证了身体所需的基本热量,又有比较合理的营养搭配。

误区二:多吃粗粮

面粉、大米、小米、玉米,其含糖量非常接近。只是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有降糖、降脂、通便的功效,但是如果吃太多的粗粮,就可能增加胃肠的负担而且影响营养素的吸收,长期这样会造成营养不良,对身体不利。细粮与粗粮的比例为6:4 时,是较好的搭配状态。

动物油与植物油的配比也一样。无论动物油还是植物油都是脂肪,只要是脂肪就属于高热量食物。如果不控制脂肪就容易超过每日所规定的总热量,使体重增加而影响血糖的控制。医生都是不主张糖尿病者吃油炸食品的。

误区三:无糖食品可放心吃对无糖食品是否就不需要控制呢?所谓的无糖食品,一般指的是不含蔗糖或用其他的甜味剂如木糖醇替代葡萄糖,这些甜味剂有些是低热卡糖或不产热卡糖,但无糖饼干、无糖面包、咸面包、咸饼干中仍然都是粮食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导致血糖升高,其中可能含有其他的糖类,如果糖、乳糖等。因此,这类食品仍然应计算入总热量范围内,如果食用无糖食品后明显血糖升高,应该停用。无糖食品无任何降糖疗效,不能本末倒置放弃降糖药物治疗而用它来代替。但在适量范围内它们可以改善单调的口味。

误区四:吃药就不用控制饮食

有些人认为,饮食增加了,多吃点降糖药物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掉,其实这是错误的。

糖尿病患者最忌讳的是有时大吃大喝,有时又粒米不进,这样做不但使饮食控制形同虚设,而且在加重了胰腺负担的同时,也增加了低血糖及药物过量、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的概率,非常不利于疾病控制,而且体重也会有上升的趋势。

还有的人以为改用胰岛素治疗,就不再需要费神控制饮食了。其实,胰岛素治疗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血糖控制平稳,胰岛素的使用量也必须在饮食固定的基础上才可以调整,如果饮食不控制,血糖会更加不稳定,因此,用胰岛素治疗同样需要配合必要的营养治疗。

好了,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虽然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实还是蛮有用处的,希望能对大家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有所帮助哦!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个区别

.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个区别 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年龄的区别: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起病时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区别: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那种类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这些检查包括: 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或C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胰岛素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缺乏。 各种免疫抗体的检查:如GAD抗体、ICA抗体等,这些抗体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糖尿病是否于免疫有关。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内容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筛查、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 (一)筛查: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二)随访评估: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 ≥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有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医院公卫科、村卫生室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 (1)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 ≥7.0mmol/L)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周内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糖尿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糖尿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1型糖尿病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乃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 1.遗传因素 (1)家族史: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2)HLA与1型糖尿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为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由Ⅰ、Ⅱ、Ⅲ3类基因编码。Ⅰ类基因区域包括HLA-A、HLA-B、HLA-C和其他一些功能未明的基因及假基因,其编码的抗原分子存在于全部有核细胞的表面,负责递呈外来抗原给CD8 的T淋巴细胞;Ⅱ类基因区域主要包括HLA-DR、HLA-DQ和HLA-DP3个亚区,分别编码DR、DQ和DP抗原,存在于成熟B淋巴细胞及抗原递呈细胞表面,负责递呈抗原给CD4 细胞;Ⅲ类基因区域编码包括某些补体成分在内的一些可溶性蛋白,如C2C4A、C4B、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热蛋白(HSP)等。HLA通过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HC)限制,参与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和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自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在识别自身和异己、诱导和调节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可见,HLA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已证实某些HIA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强烈的相关性。在一个有1型糖尿病的家族中,相同HLA抗原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为5%~10%,而非HLA 相同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不到1%。在高加索人口中,95%1型糖尿病患者拥有HLA-DR3或HLA-DR4,而非糖尿病者为45%~50%;HLA-DR2对避免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保护作用。HLA-DQ基因是1型糖尿病易感性更具特异性的标志,决定B细胞对自身免疫破坏的易感性和抵抗性。有报告在伴有1型糖尿病 HLA-DR3的病人中,几乎70%发现有HLA-DQw3.2,而保护基因HLA-DQw3.1则出现在DR4对照者。研究发现如果两个等位DQβ链的第57位被天门冬氨酸占位,一般将不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若两个等位点均为非天门冬氨酸则对1型糖尿病强烈易感,HLA-DQA1链第52位精氨酸也是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HLA-DQβ1链57位为非天门冬氨酸纯合子和HLA-DQA1链52位精氨酸纯合子的个体患1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性最高。DQβ链的45位氨基酸对抗原决定簇的免疫识别为DQw3.2而不是DQw3.1。上述发现可能解释HIA-DQ和HLA-DR位点的联合出现较单独出现表现对1型糖尿病有更高的危险性。 HLA与1型糖尿病亚型:按照HLA表现型对1型糖尿病亚型化,对临床和病因的区别是有意义的。一般认为若HLA表现为HLA-DR3/DR3将导致原发性自身免疫疾病,而HLA-DR4/DR4代表原发性环境因素为主要诱因,结果为继发性自身免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护理体会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的护理体会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atentautoimmunediabetesinadults,LADA)是从临床貌似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通过胰岛自身抗体筛查发现、介于l型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早期不依赖胰岛素治疗,但胰岛B细胞功能衰退速度约为2型糖尿病的3倍。病因复杂,目前针对性研究尚肤浅。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9年5月至今共收治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9例,其中男2例,女7例;年龄28-49岁,确诊前有糖尿病史3例,余无糖尿病病史。6名初发病者无明显口开、多饮、多尿症状,均有食欲亢进,体重明显减轻。查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均为阳性,均给予胰岛素泵联合口服降糖药物强化治疗。经系统治疗、护理,所有患者的血糖平稳,能够正确应用胰岛素,并发症得到一定的控制,疾病知识掌握良好。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LADA对于患者来说很陌生,属于“稀有病种”,很多初发患者缺乏相关疾病知识,对治疗过程产生怀疑,对预后产生焦虑,担心遗传给子女等。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针对以上心理特点,医护人员主动关心患者,采取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的同时,一对一做心理疏导,定期组织培训班,集中做心理辅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与他们交流沟通,介绍治疗的目的、过程、配合、方法、注意事项、如何防治等知识,消除患者的担忧,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最终,多数患者较快地适应了新环境,使治疗护理得以顺利进行。 2.2 用药指导 2.2.1 LADA一经确诊,应尽早应用胰岛素治疗,保护残存的胰岛细胞有利于延缓病情.同时遵医嘱按时监测餐前餐后及夜间血糖,及时根据血糖的变化和患者的进食情况调节胰岛素泵的输人剂量。 2.2.2 LADA患者应按照医嘱根据个体特征选择可以保护胰岛功能的降糖药物,如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胰岛素增敏剂,因此类药物对LADA患者有延缓免疫破坏的作用。 2.2.3 控制血糖同时,重视并发症的防治和用药,改善周围神经循环,尽量避免使用加重肾胀负担的药物,延缓肾功能损害; 2.2.4定期举办用药知识讲座,指导安全合理用药,不随意减药停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2.3饮食护理

2型糖尿病的症状表现

2型糖尿病的症状表现 2型糖尿病的症状表现与患者体内血糖值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患病初期,病情较轻的患者一般难以察觉出较为明显的症状表现,甚至已经病发都不自知。这主要是因为2型糖尿病的发病程度较轻,且发展过程较为缓慢,通常只有在用餐后或食用甜食之后血糖才会超过正常值,一般空腹的时候血糖值都是较为正常的。有的患者已经患病了几年,直至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才到医院检测,但此时的病情已经加重,治疗和控制起来也更为困难。 一般情况下,当2型糖尿病发展到后期较为严重的程度后,患者也会出现类似l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同时还会伴有身体疲乏、倦怠、四肢无力、免疫功能降低、皮肤痞痒、视力障碍以及性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1.身体倦怠,四肢疲乏、无力 糖尿病思者经常会出现容易疲劳、四肢乏力、腰酸、腿疼、精神倦怠等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思者在息有糖尿病之后,血糖不能顺畅地进入细胞,造成体内细胞缺乏能量所致。根据对榜尿病患者的跟踪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有身体乏力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占到了糖尿病总患者数量的2/3,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因患糖尿病而身体消瘦的人数。 2.免疫功能下降

一般糖尿病发病后,会明显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抵抗力严重下降,不但有可能出现皮肤疗肿、痈疽、丹毒、蜂窝组织炎等病症,还会导致患者的胆道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出现炎症,这对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是非常不利的。 3.皮肤瘙痒 由于高血糖的刺激,患者经常会感到全身性的皮肤瘙痒。这主要是由于患病后人体的感觉神经功能出现了障碍,而导致四肢末梢部位的皮肤感觉瘙痒。除了瘙痒的感觉,有些患者的皮肤还有蚁走感、麻木、刺痛等。另外,女性糖尿病患者还会有外阴部瘙痒等症状。 4.视力障碍 糖尿病患者还会出现眼睛及相关部位的合并症,这主要是由于高血糖所导致的。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视力障碍,轻则视物模糊、昏暗、视力明显减退,重则可能出现眼前黑膜,甚至失明。 5.性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和女性月经失调,是糖尿病发病比较早期的症状,因此这也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之一。 出现性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患病后诱发了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病变,甚至引起患者的心理障碍,以致男性患者容易出现阳痿、性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第三版) 2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 3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 (一)筛查对工作中发现得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得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 1 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得健康指导。 (二)随访评估对确诊得 2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 4 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1)测量空腹血糖与血压,并评估就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 与/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 100次/分钟);体温超过 39 摄氏度或有其她得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高于正常值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得其她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 ?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得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与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1)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 /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得患者,预约下一次随访。?(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药物不良反应得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得降糖药物,2周时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得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得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对所有得患者进行针对性得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 ?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 (四)健康体检对确诊得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 1 次较全面得健康体检,体检可与随访相结合。 ?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空腹血糖、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与运动功能等进行判断。?具体内容参照《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三、服务流程四、服务要求(一)2型糖尿病患者得健康管理由医生负责,应与门诊服务相结合,对未能按照健康管理要求接受随访得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主动与患者联系,保证管理得连续性。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个区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个区别 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年龄的区别: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起病时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区别: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

(完整版)最全面的糖尿病知识问答集锦

最全面的糖尿病知识问答集锦 糖尿病是指因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的糖代谢异常,病人血糖过高,尿中出现葡萄糖,其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少气力。什么是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儿童,是跗和病毒感染、毒物的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什么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95%以上的病人是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四十岁以上,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中。哪些人易患2型糖尿病?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2、体重超重或肥胖者;3、四十岁以上的人,随年龄的增高发病率随之上升;4、患代谢综合症者,即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高粘血症、高血尿酸症者。2型糖尿病常见的症状是什么?小便次数多,特别是夜尿多,有明显的饥饿感,吃得多,体重下降,性欲减退,阳痿,外阴瘙痒,下肢麻木,感觉迟钝及久治不愈的局部溃疡。糖尿病是否遗传?糖尿病有遗传易感性,加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及诸多的环境因素方能患病。糖尿病是否能根治?目前糖尿病不能根治,一旦确诊断糖尿病,终生是糖尿病人,应坚持治疗。血糖正常,症状消失,糖尿病是否还要继续治疗?糖尿病人的血糖正常,症状消失,虽病情得到控制,但仍需坚持糖尿病的治疗,否则血糖又升高,症状会很快出现,并且病情加重。尿糖是否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尿糖不作为诊

断糖尿病的依据,只是检测糖尿病病情控制的情况及提供降糖药和胰岛素用量的参与依据。是否血糖越低越好?不是的,血糖达到2.77毫摩尔(mmol/L)即50毫克/分升(mg/dl)时,可能发生低血糖,出现饥饿感、乏力、手发抖、出冷汗、面色发白,继续发展会出现意识不清、昏迷。什么是空腹血糖?禁食8—14小时后测定的血糖,正常值小于6.1 毫摩尔(mmol/L)即110毫克/分升(mg/dl)。什么是餐后两小时血糖?食用100克生面粉做馒头或100克米做的米饭(或食糖量相等的食品)后两小时测定血糖正常值小于7.8毫摩尔(mmol/L)即140毫克/分升(mg/dl)。糖尿病易发生哪些并发症?1、糖尿病性心脏病;2、糖尿病性脑血管病;3、糖尿病性肾脏病;4、糖尿病性眼病;5、糖尿病足(糖尿病足坏死);6、糖尿病精神病变。为什么糖尿病病人必须控制好血压?高血压是引起糖尿病的一个独立因素,高血压易引发糖尿病、心脏病、脑中风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其病死率增加两倍以上,所以糖尿病人必须控制好血压。糖尿病治疗的新概念是什么?1、糖尿病的教育与心理治疗:即糖尿病患者应学习和了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正确对待与坚持治疗;2、饮食治疗:控制总热量的合理配餐,少食多餐,高纤维素饮食,清淡饮食,不沾烟酒;3、运动治疗:有氧运动,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周不少于五次,每次不少于三十分钟;4、药物治疗;5、糖尿病的病情监测;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复习进程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饮食控制

精品资料 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 —从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开始 摘要: 据了解,目前对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的人非常多。保柏2012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受访者对于这两大危险因素的认识在全球参与调查的13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最低之列。现下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趋于平稳,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就非常明显。本文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生活方式、饮食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糖尿病的预防以及应对机制,进而希望能够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意识。关键词:膳食,运动,遗传,精神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糖尿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高速增长态势,被WHO称为21世纪的“流行病”。现在我国糖尿病人越来越多,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5%,全国现有糖尿病人6000多万,在世界上仅次于印度,那么,造成我国糖尿病人急剧增加的原因有哪些呢? 我们要怎样从生活方式和饮食方面加以预防和控制呢? 一、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一)超重与肥胖。胖人由于脂肪细胞变得肥大,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变小,同时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易发生糖尿病。据调查,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都 属于肥胖体型。 (二)缺乏活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患糖尿病的危险降低,经常作适量的运动有助体内糖分 的消耗。由于现代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一车代步,运动越来越少, 甚至连平常的家务也要靠电器帮忙,这就导致了吃得多动得少的情况,这种现代生活方式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三)不合理膳食。饮食中高脂肪、高热量的成分大增,直接造成身体脂肪的过度堆积,成为 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诱因。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 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四)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的人由于精神长期高度紧张,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引起 血糖、血压的持续增高。现在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相对缺乏,当工作生 活遭遇困难压力时,往往不能自我调节,造成精神的过度紧张和焦虑,并且由于社会竞争 激烈,节奏快,这种情绪不能得到缓解,加重了患病的风险。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糖尿病鉴别诊断

2型糖尿病需与1型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糖尿病相鉴别。 一、1型糖尿病 1、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是免疫介导性1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一般20岁后发病,发病时多饮、多尿、多食症状明显,体重迅速下降,BMI≦25kg/m2;空腹血糖≧16.5mmol/L,空腹血浆C肽≦0.4nmol/L,OGTT 1h和(或)2h C肽≦0.8nmol/L,呈低平曲线;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A)阳性;HLA-DQ B链57位为非天冬氨酸纯合子。 2、特发性1型糖尿病:无自身免疫参与的证据,各种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检查始终为阴性,其临床特点为:明显家族史,发病早,初发时可有酮症,需胰岛素治疗,但用量较小;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不一定呈进行性减退,起病数月或数年后可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二、特殊类型糖尿病 1、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1)青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家系中有3代或3代以上遗传史;起病年龄早,家系中至少有一位患病成员起病年龄﹤25岁;且确诊糖尿病后至少2年不需要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2)线粒体母系遗传糖尿病:该病呈母系遗传,家系内女性患者的子女可能患病,而男性患者的子女均不患病;起病年龄早;起病初常不需胰岛素治疗,无酮症倾向,但无肥胖或反而消瘦,胰岛β细胞功能日渐减退,多数终需胰岛素治疗;常伴不同程度听力障碍,其发病时间可能在糖尿病前或后;少数患者可能有能量需求较大器官(神经、肌肉、视网膜、造血系统等)损害的表现或血乳酸增高。 2、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1)A型胰岛素抵抗(卵巢性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性黑棘皮病/HAIR-AN):多见于消瘦的青少年女性,典型的临床特点是:显著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一般不重,但表现为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常伴黑棘皮病及类肢端肥大症表现;女性患者有卵巢性高雄激素血症,表现有多毛、闭经、不育、多囊卵巢和不同程度的女性男性化表现等。 2)矮妖精貌综合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为:显著的高胰岛素血症,可达正常水平的100倍;糖耐量可正常,有时出现空腹低血糖;可有其他多种异常,如宫内发育停滞、面貌怪异(低位耳、眼球突出、鞍鼻、阔嘴、厚唇等)、脂肪营养不良和黑棘皮病等。新生女婴可有多毛、阴蒂肥大和多囊卵巢。多早年夭折。 3)Rabson-Mendenhall综合症(C型胰岛素抵抗):特点为除了具A型胰岛素抵抗表现外,还可有牙齿畸形、指甲增厚、腹膨隆、早老面貌、阴茎或阴蒂增大、松果体增生或肿瘤等。常于青春期前死于酮症酸中毒。 4)脂肪萎缩性糖尿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点为:严重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抗药性糖尿病,一般不伴酮症酸中毒;皮下、腹腔内、肾周脂肪萎缩;伴肝脾肿大,可发展至肝硬化、肝衰竭;皮肤黄色瘤、高甘油三酯血症;有明显家族史,女性多发病,可有多毛、阴蒂肥大等男性化表现。 3、胰腺外分泌疾病:如胰腺炎、创伤/胰腺切除术后、胰腺肿瘤、胰腺囊性纤维化、血色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等均可引起糖尿病。病患通常在糖尿病发生前有胰腺疾病的病史,如胰腺炎可以破坏胰岛,造成胰岛β细胞功能的损伤,胰岛素的分泌缺陷,通常表现为胰岛素分泌功能低下,全天血糖升高。该患者无相关病史,但糖尿病患者胰腺癌的发生几率较一般人群高,需注意鉴别。 4、内分泌疾病: 1)嗜铬细胞瘤时,由于高浓度的肾上腺素的作用,肝糖原分解加速,胰岛素分泌受抑制,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 作者黄德锋 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患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患者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即我们常说的“胰岛素抵抗”,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只是一种相对缺乏,还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来达到治疗作用。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点: 一、年龄的区别: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二、起病时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

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三、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四、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还常合并高血压病。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五、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那种类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糖尿病的发生与什么有关

糖尿病的发生与什么有关 糖尿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耳熟能详”,且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一直是有增无减,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相信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下面是医院专家为大家总结的糖尿病发病的原因: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 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济南糖尿病医院——专注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22年 【多学科综合,方便有效】 为了适应全面防控糖尿病的需要,济南糖尿病医院成立了糖尿病多学科诊疗中心。并且在中国糖尿病综合防治办主任刘尊永教授、中国胃转流手术创始人张新国教授、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委张锡明教授的指导下,率先在国内成立的新型的、专业化的医疗机构。 【表现优秀,价格实惠】 济南糖尿病医院采用胃转流手术不仅能够彻底治愈糖尿病,收费也是非常公道实惠的。作为山东规模最大最早的糖尿病专科医院,又是省市医保定点单位,依托于省军区的资助(济南糖尿病医院原军区医院),治疗费用比其他医院低很多,与其他做胃转流手术的医院相比,济南糖尿病医院的费用可少1-2万元。 【率先引进,经验丰富】 济南糖尿病医院是山东省率先引进胃转流手术治疗糖尿病的医院,同时该院的陶世强主任是国内最早研究胃转流手术的医院。从这一点来看,济南糖尿病医院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使得该院成为济南乃至山东胃转流手术最权威,最富经验的医院,至今已通过该手术成功治愈了近500名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饮食控制

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 —从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开始 摘要: 据了解,目前对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的人非常多。保柏2012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受访者对于这两大危险因素的认识在全球参与调查的13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最低之列。现下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趋于平稳,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就非常明显。本文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生活方式、饮食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糖尿病的预防以及应对机制,进而希望能够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意识。 关键词:膳食,运动,遗传,精神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糖尿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高速增长态势,被WHO称为21世纪的“流行病”。现在我国糖尿病人越来越多,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5%,全国现有糖尿病人6000多万,在世界上仅次于印度,那么,造成我国糖尿病人急剧增加的原因有哪些呢? 我们要怎样从生活方式和饮食方面加以预防和控制呢? 一、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一)超重与肥胖。胖人由于脂肪细胞变得肥大,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变小,同时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易发生糖尿病。据调查,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都 属于肥胖体型。 (二)缺乏活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患糖尿病的危险降低,经常作适量的运动有助体内糖分 的消耗。由于现代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一车代步,运动越来越少, 甚至连平常的家务也要靠电器帮忙,这就导致了吃得多动得少的情况,这种现代生活方式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三)不合理膳食。饮食中高脂肪、高热量的成分大增,直接造成身体脂肪的过度堆积,成为 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诱因。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肪、 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四)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的人由于精神长期高度紧张,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引起 血糖、血压的持续增高。现在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相对缺乏,当工作生活 遭遇困难压力时,往往不能自我调节,造成精神的过度紧张和焦虑,并且由于社会竞争激 烈,节奏快,这种情绪不能得到缓解,加重了患病的风险。

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

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 2014 年 11 月 14 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由各国糖尿病相关团体组成的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总部 位于布鲁塞尔)公布的资料显示,2014 年世界糖尿病 患者数量( 20~79 岁)达到 3.87 亿人,其中,中国最 多,约为 9629 万人。而且,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为 490 万人,相当于每 7s 就有 1 人死于糖尿病。据 IDF 称, 77%的糖尿病患者分布在中低收入国家。预计到 2035 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目前的 1.5 倍。 据悉,糖尿病属于生活习惯病,因此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对控制病程进展。 1膳食结构调整 保持饮食的合理性,这是控制好血糖的基础。在 慢性病当中,糖尿病既需要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又 需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及蛋白质的合理摄入[1] 。这 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同时有患心血管疾病的巨大风险, 50%的糖尿病患者是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一方面要求少吃主食,控制碳水化物摄入;一方面要求少吃肉类,少吃油。糖尿病患者每日主食一般不要超过 6 两,据计算,每 10 余粒花生所产生的热量相当于 1

两主食,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在饮食中坚持总量控制,当食用零食之后要减少主食的摄入。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一定要有相关饮食原则的指导。①尽量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每日食盐的用量最好控制在 6g 以内。盐会使血中钠浓度升高。高血钠加上高血糖,会加重代谢紊乱。近年还发现,过多的盐具有促进淀粉消化和小肠吸收葡萄糖的作用,引起血糖增高,加重病情。②尽量少吃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的食物,如:奶油和冰淇淋;含脂肪量超过 1%的奶类产品;海产品;黄油;动物油;肥肉;鸡皮;动物的内脏;油炸类食物;蛋黄、蟹黄;午餐肉;香肠等。③尽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每日饮食中最好要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如:笋;薯类;芹菜;茄子;牛蒡;绿叶菜;豆类等。 总之要多吃菜、少吃油、控制肉,主食定量,混搭是王道,坚果、水果可限量。 一定要注意以上介绍饮食习惯,有些东西不能吃,就坚决不吃。 2戒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长期吸烟会引起怎样的危害呢?烟碱 能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吸烟还会直接 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 需要量比不吸烟者多20%左右。此外,吸烟还会增加

伏格列波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伏格列波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探究伏格列波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该次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2016年1月—2017年5月,分为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片)40例、观察组(给予伏格列波糖片)40例,并对8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97.50%)高于对照组(75.00%),(P<0.05)。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空腹血糖(7.25±1.25)mmol/L、餐后2 h 血糖(10.05±1.2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12±1.32)%,对照组空腹血糖(8.52±2.15)mmol/L、餐后 2 h血糖(12.02±2.21)mmol/L、糖化血红蛋白(8.21±1.45)%。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良反应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即观察组5.00%,对照组25.0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伏格列波糖片治疗具有极高临床价值,不仅可以改善血糖水平,并且还能进一步减少不良反应,具有安全、可靠等优势,值得应用及推广。 标签:伏格列波糖片;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2型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可对人体身心健康造成较为严重危害,该疾病类型主要是指患者进餐后可促使血糖快速吸收,引起机体血糖水平处于峰值状态,与此同时还会导致胰岛素缺乏敏感性,诱发一系列并发症[1-2];临床上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从而控制机体内血糖水平;该院为了探讨伏格列波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将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片)40例、观察组(给予伏格列波糖片)40例,并对80例患者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且分析。观察组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值(59.21±1.49)岁,年龄上限值70岁,下限值45岁;平均病程值(5.62±0.52)年,病程上限值10年,下限值1年。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值(59.26±1.52)岁,年龄上限值71歲,下限值46岁;平均病程值(5.66±0.55)年,病程上限值10年,下限值2年。两组之间对比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一定研究性。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经临床诊断为糖尿病;②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0 mmol/L,餐后2 h血糖大于或者等于10.00 mmol/L;③同意且知情参与该次研究;④意识清楚,可配合医务工作人员工作。排除标准:①存在脑血管等疾病;②存在肺源性心脏病;③出现较为严重的肾功能障碍;④意识不清,无法配合医务人员工作; ⑤具有精神疾病,如狂躁症、焦虑症等。

生活方式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及干预研究现状

生活方式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及干预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3-02-25T11:21:45.9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汪慧汪锦 [导读] 潘孝仁等IGT研究,芬兰DPS研究,美国DPP研究,分别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率降低30%—58% 汪慧汪锦(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安庆 264004) 【关键词】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079-02 生活水平的提高给现代人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和物质的享受,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也不可避免给人类健康带来了隐患。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呈高速增长态势,被WHO称为世纪的“流行病”。因此,对于健康人群和高危人群,提倡以生活方式管理为唯一方法[1]。而众所周知,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临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其患病人数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其中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长期病程可引起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病变或损害,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成为致残、病死的主要原因[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家族因素外,已经明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其发展和疾病控制的主要因素,如:肥胖、不合理膳食、饮酒和缺乏运动等[3] 1.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 1.1超重或肥胖 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起居, 生活起居和生活方式。如喜食煎炸食品,嗜高糖食物,嗜肉,啤酒,巧克力等,嗜烟酒,暴饮暴食,多食少动等都会引起BMI和WC的异常增高。BMI(身体质量指数)和WC(腰围)是评价肥胖的重要指标之一, 糖尿病现患率随BMI或WC的增高而上升[4]。有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即腹型肥胖似乎患病风险更大[5]。董会敏等通过研究得出BMI和WC是糖尿病的高度危险因素,糖尿病与年龄、BMI、WC呈正相关[6]。 1.2不合理膳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人的膳食结构和饮食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膳食结构以谷类食物为主,特点是低脂肪、低能量、高糖类和高膳食纤维。近20年来。这种好的饮食习惯正在逐渐丢失.居民的谷类(主要是粗粮)摄人量迅速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摄人量急剧增加,城乡间虽有差异,但变化趋势相同。研究发现,高热量、高动物脂肪、高糖摄人与餐后2 h血糖呈正相关。高脂饮食本身也是糖尿病的致病因素,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摄人量高是糖尿病和糖耐量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用不饱和脂防酸替代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可降低发病危险。 1.3知识缺乏 由于患者对疾病不了解以及对疾病的治疗不够重视、不能认识血糖控制的重要性、病情发展所引起的诸多并发症及其危害,因此,对于治疗不积极配合,不能够按照医嘱进行注射胰岛素、血糖监测、规律饮食及不注重体育锻炼,从而使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不良影响。 2. 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潘孝仁等IGT研究,芬兰DPS研究,美国DPP研究,分别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率降低30%—58%[7]。而规范的生活方式干预要个性化、多样化,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非易事,要改变自己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意味着许多生活乐趣的丧失,生活质量的下降[8]行为干预,培养规律的生活起居,安排合理的运动方式和时间[9]对患者进行改良生活方式指导,吸烟,过度饮酒,暴饮暴食、缺乏运动和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控制率。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心理治疗、健康教育。 2.1饮食治疗 饮食控制,定时定量进食。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患病程度、血糖控制水平和日常体力活动情况,对他们的饮食结构进行针对性指导,并根据患者的身体和活动的变化,对饮食进行相应调整,保证每日总热卡摄入量不超过1500千克。改善膳食结构,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食以麦面、糙米、玉米等高纤维素饮食,根据病情轻重,少食或不食水果,辅以新鲜蔬菜、豆类、鱼类、蛋类、瘦肉等。有肾功能不全者减少蛋白质摄入量,以免加重肾脏损害,忌食动物油,以食用植物油为主,同时患者家属也积极配合医生,对患者的饮食进行监督。齐昭艳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经过生活干预后90%以上的患者能合理安排饮食,血糖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10]。 2.2 运动治疗 体育锻炼能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和血黏度减轻体重增强体质,有利于对慢性并发症的控制,选择适当的方式和适量的运动量,提倡有氧运动[11]。运动的时间以餐后0.5—1 h后为宜,自30min左右,逐渐延长1h或更长。 2.3心理治疗 由于长期服药、生活习惯受限、并发症的出现和病晴加重的威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常会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 2.3.1对待糖尿病患者,医务人员态度要和蔼,富有同情心,多与其交谈,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工作。 2.3.2定期对患者进行医疗咨询,消除恐惧感,协助其制定食谱,调剂营养,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坚持定期来院检查 2.3.3对焦虑或抑郁者告之此病并不可怕,只要掌握自我护理识识,辅以药物治疗,调解心理平衡,控制不良情绪,就能纠正糖代谢紊乱,恢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2] 。 2.4健康教育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报道显示,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健康教育在血糖控制和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未参加过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患者,由于没有按照医师的指导来控制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正确应用药物等,常常表现为血糖控制不理想,或出现低血糖症状,而这些问题也是糖尿病健康教育需要解决的。有研究发现,通过糖尿病教育可以使糖尿病患者了解更多的糖尿病知识,也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控制。在黄绮[13]的研究中,参加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患者通过定期授课、专家讲座、示教、散发印刷品、音像资料、多媒体演示、小品表演、病友讨论、病例观察等方法使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有所了解,摆脱对糖尿病的恐惧和焦虑。通过每周三次运动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