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一、法不可违

一、为什么要守法?

答:①法律是社会规则,是人们的行为底线。

②违法就要,

③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二、什么是违法行为?

答:违法行为是指违反、的规定,的行为。

三、违法行为的分类

答:根据划分三类,分别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对社会危害大小,这三种违法行为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违法行为和。

四、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答:①区别:不同,不同,责任不同。

②联系:都是行为,都对具有,都要。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陷入犯罪的泥沼。

五、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答: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自觉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增强观念,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积极防范和合同违约行为,既,又要,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预防犯罪

一、刑法的性质和内容。

答:刑法是、保护国家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______。

二、犯罪的含义及特征。

答:犯罪是具有、触犯了、并依法应当受到的行为。

、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三、刑罚的含义

答:刑罚又称为、,是指依法对适用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以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四、刑罚的分类。

答:刑罚分为和__________两大类。主刑有、、、、。附加刑

有、、、。

五、怎样预防犯罪?

答: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__________,认清__________,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观念,依法,做一个自觉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三、善用有法律

1、在社会生活中如何依法维权?

答:①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依靠维护自己的

②我们可以通过来维护合法权益。如、律师事务所、、等。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③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我们可以依法到、人民法院或中的任何一个机关、,必要时可以直接向。

2、诉讼的含义、特点及分类?

答:(1)含义:在诉讼当事人,依照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特点: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诉讼、诉讼、诉讼。

3、青少年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答: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在内的。

②当国家、集体、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③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斗争,在、的前提下,

借助他人或,采取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4、为什么要与犯罪分子智斗?

答: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不具优势,尚未成熟,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如果,自己,也不利于。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

5、青少年如何守法、护法?

答:①我们要积极弘扬,形成的观念。②做到,,。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知识点归纳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做守法公 民》知识点归纳 1、法律的作用?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 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 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 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 法律责任。 违法的种类一览表 含义触犯法律法律责任常见违法现象(事件)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 律法规的 行为 民法通则、合 同法、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 物权法 承担民事 责任 如民事赔偿、借贷不 还、侵犯消费者合法 权益等侵犯他人民事 权利或者撕毁合同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 理法规的 行为 治安管理处 罚条列、交通 管理法规、义 务教育法、劳 动法、环境保 护法 受到行政 制裁,包括 行政处分 与行政处 罚 扰乱公共场所秩序、 殴打他人、谎报险情、 破坏铁路封闭网、污 染环境、使用童工、 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 育等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违法行为情 节严重,对社 会危害很大, 触犯刑法,应 受到刑法处 罚的行为 刑法应受到刑 罚处罚(主 刑与附加 刑) 抢劫、盗窃、故意杀 人、绑架、投毒、 贩卖毒品等重大刑事 犯罪 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导学案(含答案)

做守法公民导学案解析版 (第一框:法不可违+第二框:预防犯罪+第三框:善用法律) 必会知识点: 第一框:法不可违 法律告知人们什么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实例:《民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违法之后会有什么后果。 分析:通过对法律的学习,明确各种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违法行为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实例:医疗侵权纠纷, 土地侵权纠纷, 债权债务 分析:是否是民事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民法的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实例: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破坏城市公共设施,扰乱社会秩序 分析:是否是行政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行政的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实例:杀人、抢劫、强奸、绑架 分析:是否是刑事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刑法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分析: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是按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进行区分的。 身边的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 行政违法行为展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 误区:有人受到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有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 实例:校园中有同学被一些同学欺负、打骂,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一些人到文物古迹上刻字留念,或者攀爬、会坏公共物品,以为没什么,其实已经违反行政法律、 分析:法律知识的欠缺仍是现阶段公民违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需要提高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 2. 民法的规范范围以及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的规范范围: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如果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 实例:买卖、运输、借贷、租赁这些都属于民法规范的范畴。 分析:和我们生活相关的事情,多数都属于敏饭规范的范畴。 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实例:张某和李某是大学同学,平时相互了解,临近毕业季,张某为了整蛊李某,将李某的

人教部编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抢分速记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

人教部编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抢分速记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核心主干 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5.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7.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8.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9.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10.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3)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4)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开卷速查必备 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同步测试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次禁毒行动中,警方发现并铲除了张某为治牙痛种的52株罂粟,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张某的行为 A. 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B.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 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D. 是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表现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到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这一“车让人”的新法规出台后,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明显减少,在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也有下降趋势。这一新规体现了法律 A. 规范作用 B. 保护作用 C. 既有规范作用,也有保护作用 D. 只有规范作用,没有保护作用 3.2018年5月,在咸宁市开展的警示教育中,市纪委公布了一批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最后锒铛入狱的案例。这些案例中领导干部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A. 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B. 触犯了刑法 C.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 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 4.下列关于“犯罪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是违法行为②最本质特征是有社会危害性 ③违反刑法的行为④必然后果是会受到刑罚处罚 ⑤是严重违法行为⑥是一般违法行为的最终结果 A. ②③④⑥ B. ①②④⑥ C. ①③⑤⑥ D. ①③④⑤ 5.2018年5月12日,年仅21岁的消防战士谢勇在江苏一小区解救被困群众的过程中不幸牺牲。对此,网民王某在QQ群中公然发表侮辱牺牲消防战士的言论,最终王某因寻衅滋事被清江浦分局依法予以拘留15日并罚款1000元的处罚。王某的行为是() A. 民事违法行为 B. 行政违法行为 C. 刑事违法行为 D. 严重违法行为 6.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的种类分为 A. 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B. 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C. 主刑和附加刑 D. 拘役和没收财产 7.下列能劝诫我们远离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谚语是 A.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B.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教案(三课时)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能力目标 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重点 1.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1.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思考: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知识点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 第五课做守法公民 1、法律的作用?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违法的种类一览表

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4、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遵章守法,怎么做?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5 、刑法的作用、内容: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定义、基本特征: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选择题专项训练 )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政治试题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50道题,每题2分共100分) 1.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则对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这表明,恶意破坏公共设施() A.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B.属于刑法制裁的犯罪行为 C.是舆论谴责的不道德行为D.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这表明法律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关系是()A .B .C D. 3.2017年4月18日,由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荔城区水务局原副局长陈志伟(副科级)涉嫌受贿罪一案,秀屿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一万元。这表明() A.官员犯罪受到了法律更严厉的制裁 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C.政府依法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D.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4.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积极推进依法反腐倡廉。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曾经身居高位的薄熙来、刘志军等人因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犯罪行为被依法判刑。这些案例警示我们() ①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②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 效的准绳③法律限制了人们的行为,只规定了人们不应当做什么④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薄熙来、周永康等一系列“老虎”受到法律严惩,“老赖”被拘留,财产被查封…… 这些表明了() ①凡是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②法律是最刚性的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 底线③法律的约束力不同于其他行为规则④法律对违法犯罪分子具有制裁作用,对守法公民则不起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其分类的依据是()A.社会危害性B.受惩罚的方式 C.违反法律的类别D.违法的时间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复习导学稿新人教版

做守法的公民 【复习目标】 掌握违法的类型、遵章守法的必要性与做法,犯罪与刑罚的含义,善用法律的做法。 【复习重、难点】 重点:违法的类型难点:遵章守法的必要性与做法 【自主复习】 请结合P46-P62的教材内容,将以下知识点记忆背诵 (一)法不可违 1.违法无小事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5)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尊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预防犯罪 1.了解罪与罚 (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中考训练】八上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含答案)

第一部分夯实基础过教材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1.因发生交通事故,陈某在就伤者的医药费、护理费等相关费用与伤者亲属进行协商时发生口角,并将其打伤。法院判决陈某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拘役五个月。这体现了( ) ①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民事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③我国法律制裁违法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④违法行为一定会受到刑罚处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2.(2019江西6)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2019成都9)章某等6人因组织考试作弊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8个月至4年不等刑罚,并处1万元到4万元不等罚金;杨某因在微博中散布不实谣言,被丽江市公安局古城分局拘留5天,章某和杨某承担的法律责任分别属于( ) A. 刑事责任民事责任 B. 刑事责任行政责任 C.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D. 行政责任民事责任 4.下面思维导图中有一处错误,它是( ) 5.被告人高某向他人非法提供公民普通个人信息共计5 679条,提供公民个人信用报告共计1 565条。人民法院对高某的判决如下:被告人高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1 5000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某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身自由权 B. 高某的行为只是一般违法行为 C. 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是刑罚中的主刑 D. 被处罚金15 000元,属于刑罚中的主刑

6.商店倒闭关门,充值卡退款无门;团购订单后,进店消费却被要求额外加钱……面对上述侵权现象,我们应该( ) ①围堵涉事商家,表达自身诉求②求助法律服务机构,维护合法权益③寻求法律救济,诉至人民法院④学会宽容理解,不必费力交涉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7.判断说理 小福闲来无事,拨打119谎称自己家着火了。(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8.(2019昆明28,8分)【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A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因调查(调查人数:30人) 调查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自身因素调查(如下图)

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学案及答案-文档资料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法不可违导学案 八年级思品课型:新课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守法观念。 能力目标: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能区分三大违法行为,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二、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课内探究] 探究一: 案例一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处理,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 1.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二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用答帚打成重伤。 2.其母亲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三中学生王某无心学习,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绑架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并打电话威胁其家人不给三十万元钱就撕票。 3.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探究二: 材料一19岁的肖某因在歌舞厅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拘留10天,罚款500元。 材料二中学生刘某发现照相馆未经自己同意擅自将自己的艺术照放大后,放在橱窗展览,以招揽顾客。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违法行为分别是何种违法行为?有何共同特点? 2.面对类似违法行为,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做? [课后拓展] 我国刑法中与未成年人相关的规定 不满14周岁的儿童犯罪,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等危害性比较严重的罪行,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实施是刑法规定的任何犯罪行为,都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框预防犯罪导学案 八年级思品课型:新课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预防违法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能力目标:提高对刑法和犯罪的认识。能够辨别犯罪行为,认清不良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 知识目标:知道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知道刑法的含义及分类,青少年要预防犯罪、自觉守法。 二、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一、法不可违 一、为什么要守法? 答:①法律是社会规则,是人们的行为底线。 ②违法就要, ③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二、什么是违法行为? 答:违法行为是指违反、的规定,的行为。 三、违法行为的分类 答:根据划分三类,分别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对社会危害大小,这三种违法行为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违法行为和。 四、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答:①区别:不同,不同,责任不同。 ②联系:都是行为,都对具有,都要。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陷入犯罪的泥沼。 五、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答: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自觉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增强观念,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积极防范和合同违约行为,既,又要,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预防犯罪 一、刑法的性质和内容。 答:刑法是、保护国家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______。 二、犯罪的含义及特征。 答:犯罪是具有、触犯了、并依法应当受到的行为。 、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三、刑罚的含义 答:刑罚又称为、,是指依法对适用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以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四、刑罚的分类。 答:刑罚分为和__________两大类。主刑有、、、、。附加刑

有、、、。 五、怎样预防犯罪? 答: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__________,认清__________,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观念,依法,做一个自觉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三、善用有法律 1、在社会生活中如何依法维权? 答:①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依靠维护自己的 ②我们可以通过来维护合法权益。如、律师事务所、、等。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③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我们可以依法到、人民法院或中的任何一个机关、,必要时可以直接向。 2、诉讼的含义、特点及分类? 答:(1)含义:在诉讼当事人,依照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特点: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诉讼、诉讼、诉讼。 3、青少年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答: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在内的。 ②当国家、集体、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③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斗争,在、的前提下, 借助他人或,采取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4、为什么要与犯罪分子智斗? 答: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不具优势,尚未成熟,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如果,自己,也不利于。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 5、青少年如何守法、护法? 答:①我们要积极弘扬,形成的观念。②做到,,。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 。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命题点一违法行为 (2019·武汉)张某因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王某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处以罚金。张某和王某的行为分别是() A.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点拨】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类别。张某超速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这部行政法律,被吊销驾驶证属于行政处罚。罚金是刑罚处罚,所以王某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故答案选B。 1.(2019·舟山)在一次禁毒行动中,警方发现并铲除了张某为治牙痛种的52株罂粟,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张某的行为(C) A.属于严重违法行为B.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属于一般违法行为D.是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表现 2.(2019·广东改编)高中生小童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山上烧烤,因明火未灭就回家,导致一片树林被烧毁,小童等人因此被派出所依法拘留并罚款。这警示我们(C) A.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法律禁止的行为我们尽量不去做 C.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D.中学生的不良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命题点二预防犯罪 (2019·咸宁)2019年5月,在咸宁市开展的警示教育中,市纪委公布了一批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最后锒铛入狱的案例。这些案例中领导干部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A.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B.触犯了刑法 C.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点拨】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故答案选C。 3.(2019·武汉)当前我国吸毒人员呈低龄化的趋势。针对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下列看法正确的是(D) A.未成年人无法自觉抵制毒品的诱惑 B.吸毒是犯罪行为,永远不要尝试第一次 C.未成年人吸毒应给予管制的处罚 D.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 4.(2019·邵阳)2019年7月19日,徐玉玉电信诈骗案一审宣判,主犯陈文辉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余6名被告因犯诈骗罪分别被判处3至1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案判决中属于主刑的是(D) ①无期徒刑②剥夺政治权利终身③有期徒刑④罚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5.(2019·广州改编)以下对刑事处罚理解正确的有(B) ①以预防和惩治犯罪为主要目的②以规范政府机关执法行为为主要目的③以赔偿被害人财产损失等为主要手段④以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甚至剥夺生命等为主要手段

初中政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知识点归纳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法不可违 1.法律的规范作用?(重点掌握) ①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②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法律是最刚性的行为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分类。(重点掌握) 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②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4.列举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5.列举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合同违约、侵犯人身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等(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6.我们怎样面对身边的一般违法行为?(重点掌握)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第二框预防犯罪 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什么是犯罪?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具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4.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 5.什么是刑罚?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6.刑罚可分为哪两大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7、观点: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8.为什么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重点掌握) 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学第二单元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3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3课时善用法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明白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懂得青少年面对违法犯罪时,要善于斗争。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法律与人打交道;能够在面对违法犯罪时,勇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依法维权意识,树立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 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阅读教材P57“运用你的经验” 2.你对此事的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3.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他讨回公道? 提示:依据法律,根据事实。保安的做法是违法行为,侵犯了小华的人身自由和名誉权。超市的保安不是执法人员,无权搜查他人的身体,其搜身行为损害了小华的人格尊严。 本案中,是由于超市的过错引起报警器鸣叫,保安客观上实施了侵犯小华人身自由和名誉权的行为;主观上明知没有权利搜查而实施搜查行为,因此有过错;保安的行为造成小华人身自由和名誉权受损,且损害和侵权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依照我国民法总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或侵犯消费者自由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教师过渡: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害,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3课时:善用法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遇到侵害依法求助 (一)依法维权 1.阅读教材P58“探究与分享” 2.为什么王某受到法律的制裁?村民却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示:镜头一中的王某以暴制暴,采取非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镜头二中的农民依据合同法同村干部据理力争,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 3.讨论:两个案件中的当事人同样遇到了法律问题或权益受到了侵害,同样积极维护权

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一、选择题 1. 陶某针对凉山烈士救火牺牲一事在微信群公然发表带有侮辱性的不当言论,诋毁凉山烈士的品德和形象。2019年8月,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被告陶某在省级以上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陶某的行为() ①是一般违法行为②受到了刑罚处罚③侵犯了烈士的人格尊严④是没有正确行使言论自由的表现 A. ①② B.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 一所小学门口,一群小学生在排队过马路,一辆黑色轿车却丝毫不避让,反而硬是用车头抵着孩子们的腿,生生蹭出了一条路。随后,当事人胡某因扰乱学校周边公共场所秩序,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的治安处罚。胡某的行为() ①危害学生生命安全,应受刑罚处罚②属于一般违法行为③扰乱公共秩序,是行政违法行为 ④是缺乏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的表现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 3. (2019衡阳12)中学生小明和爸爸一起出去吃饭,爸爸在喝了很多酒之后还要坚持开车回家,小明进行了劝阻。小明劝阻爸爸的正确理由是() ①喝酒不开车,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社会负责②酒后驾车是一种违法行为③喝酒不开车,有利于保障公共安全④喝酒不开车,是珍视生命的表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 被告人高某使用邮箱向他人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共计5 679条,提供公民个人信用报告共计1 565条。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判决如下:被告人高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15 000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高某缺乏法律意识②高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有关规定③被处罚金15 000元,属于刑罚中的主刑④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是刑罚中的主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同步练习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5课做守法的公 民同步练习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次禁毒行动中,警方发现并铲除了张某为治牙痛种的52株罂粟,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张某的行为 A.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B.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属于一般违法行为D.是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表现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到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这一“车让人”的新法规出台后,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明显减少,在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也有下降趋势。这一新规体现了法律 A.规范作用 B.保护作用 c.既有规范作用,也有保护作用D.只有规范作用,没有保护作用 3.2018年5月,在咸宁市开展的警示教育中,市纪委公布了一批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最后锒铛入狱的案例。这些案例中领导干部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A.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B.触犯了刑法

c.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 4.下列关于“犯罪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是违法行为②最本质特征是有社会危害性 ③违反刑法的行为④必然后果是会受到刑罚处罚 ⑤是严重违法行为⑥是一般违法行为的最终结果 A.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⑥c.①③⑤⑥D.①③④⑤ 5.2018年5月12日,年仅21岁的消防战士谢勇在江苏一小区解救被困群众的过程中不幸牺牲。对此,网民王某在QQ群中公然发表侮辱牺牲消防战士的言论,最终王某因寻衅滋事被清江浦分局依法予以拘留15日并罚款1000元的处罚。王某的行为是()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D.严重违法行为 6.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的种类分为 A.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B.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c.主刑和附加刑D.拘役和没收财产 7.下列能劝诫我们远离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谚语是 A.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B.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c.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D.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课堂练习

《做守法的公民》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人们的行为的底线。 2. 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同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单项选择题 1.下面四个图中正确反映违法与犯罪关系的是() 2.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行为的必然法律后果是() A.受到行政处罚 B.受到刑罚处罚 C.受到民事处罚 D.受到行政制裁 3.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是() A.刑法 B.道德 C.纪律 D.规章制度 4.“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共同说明() A.一般违法必然发展成犯罪 B.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C.一般违法与犯罪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D.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法律后果是相同的 5初中生林宇的父亲因工伤住院治疗,老板却拒绝支付医药费用。林宇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诉讼费用,但她下定决心一定要为爸爸讨回公道。这是林宇应该懂得() A.采用行政诉讼解决纠纷 B.通过刑事诉讼进行维权 C.法律保护公民的一切权益 D.通过法律援助的途径维权 三.材料分析题 王某,上初中时学习认真,遵守校纪,学习成绩较好。初中毕业后,他迷上了打游戏,在一些“哥们”的引诱下,他从打游戏发展到利用游戏赌博,家里给的钱赌光了就向别人借,越赌越输,越输越赌,终于欠下一大笔赌债。为了还债,他走上了扒窃的道路。有一天,王某正在公共汽车上行窃时被群众发现,随后被扭送到公安机关,公安机关依法对王某给予拘留10天的处罚。然而,他恶性不改,最终发展到抢劫他人财物,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王某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2)哪些行为属于犯罪?为什么? (3)王某从小错发展到一般违法再到犯罪,他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4)作为青少年,我们怎样才能远离违法犯罪?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应该是() A. 不说谎 B. 不违纪 C. 不违法 D. 不犯罪 2.青少年遇到非正义的事情,既要勇敢,又要机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 不管怎样,都要挺身而出,与不法分子拼到底 B. 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的相貌,巧妙借助社会力量将歹徒抓获 C. 及时拨打“110”电话,配合警方制服不法分子 D. 在不利的情况下,更要讲究智斗 3.八年级学生梁某,为了试探“有困难,找警察;有案件,请拨110”是否真实,多次用不同的公用电话拨打“110”电话,结果110次次紧急出动,次次扑空。梁某的行为() ①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②是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行为 ③损害了公安机关重承诺守信用的形象④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稳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微信微博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谣言也在微信微博中滋生蔓延。对漫画《微信微博》理解正确的是 ①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行使权利②公民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任何言论承担责任 ③法律可以杜绝网络谣言行为④法律制裁违法犯罪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下列漫画寓意与其他三幅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6.仔细阅读下图,图中的主人公此时 ①应该不顾一切,立即冲进去和小偷搏斗②遭遇危险情境,要冷静、沉着、机智 ③应该选择最佳方法,确保自身安全④尽快跑到安全地带,拨打“110”报警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在社会生活中,未成年人难免会受到伤害,常常需要帮助。下列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关是 A. 家庭、学校、社会、公安机关 B. 父母、老师、公安机关 C. 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公证处 D. 学校、司法机关、政府部门 8.你应该建议漫画中的学生( ) A. 自认倒霉,忍气吞声 B. 运用法律,依法维权 C. 立即还手,以暴制暴 D. 要求退学,外出打工 9.正当防卫不仅是免除正当防卫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而且是公民与不法侵害作斗争的法律武器。下列不属于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是( ) A. 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B. 针对不法侵害者亲属 C. 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D. 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全国人大代表雷通霞在“两会”的提案中指出,应将戏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如在幼儿园开设戏曲审美课,小学开展戏曲必修课,中学在开展戏曲必修课的同时,考虑增设戏曲必修课。这是在提倡教育公平

部编本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教案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 2.能力目标:认识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违法无小事。 2.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进行问题导学。 2.学生阅读教材,自主互助学习。 3.教师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讲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阅读教材46-48页运用你的经验、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2)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讲授新课 (一)违法无小事 1.学生阅读教材46页、48页的第一、二、三、四、五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哪些违法行为? 2.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关于违法无小事的图片,讲解违法无小事。 (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学生阅读教材49-51页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 (1)你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有做过违法的事吗? (2)根据你的经验,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违法吗? 2.学生阅读教材49到51页的人第一、二、三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吗? (2)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 (3)如何做遵章守法的好学生? 3.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违法行为的图片,讲解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做到不违法。 (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2)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 (3)做遵章守法的学生要做到: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讲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行为。 四、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什么是违法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