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文字释义译文分析

《九成宫醴泉铭》文字释义译文分析
《九成宫醴泉铭》文字释义译文分析

《九成宫醴泉铭》文字释义译文

《唐九成宫醴泉铭》,作者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青年时曾为道士,后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投奔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徵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大师,卒溢文贞。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醴泉铭》的书写者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仕隋为大常博士,唐太宗时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尤工于楷书,《宣和书谱》称:“询工书为翰墨之冠”,所书《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一。后人亦称他为欧阳率更。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正文」九成宫醴泉①铭,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②。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③,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④,此则隋之仁寿宫也⑤。冠山抗殿6,绝壑为池7,跨水架楹(8),分岩耸阙(9),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10),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11),下临则峥嵘千仞(12),珠壁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奢(13),以人从欲(14)良足深尤(15)。至于炎景流金(16),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17)。

〔注释〕:①醴泉:甘美的泉水。②秘书监:掌管朝廷图书典籍的长官,以少监为其副职。检校侍中:兼领门下省侍中,此为加官。唐代中央政府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门下省负责审诏署奏之事,其长官称“侍中”。“秘书监检校侍中’,即秘书监兼任门下省侍中。敕:皇帝旨意。钜鹿郡公:钜鹿为封地,郡公为爵号,位在国公之下,县公之上。③维;语气词,无义。④乎:于、在。⑤隋:隋文帝杨坚受封于随,公元581年灭北周,改随为隋,以为国号。6冠山抗殿:冠,覆盖。抗,举兴。(7)绝壑为池;绝,截堵。壑,山谷。池,既指地沼,也指宫外之护城河。(8楹:柱,实指桥柱。(9)分岩耸阙:分,开辟。岩,险峻之地。阙,在宫门外筑二台,在台上建楼观,中央阙而为道,故谓之阙。(10)栋宇胶葛:栋,屋之正中;宇,屋之四垂。栋宇,泛指房屋。胶葛:错杂貌。(11)迢递百寻:迢递,高远貌。寻,八尺为寻。(12)峥嵘千仞:峥嵘,高峻也。仞,八尺为仞。(13)穷泰;泰,侈

也;穷泰,过度奢侈。(14)以:因。从:纵。(15)尤:责备。(16)炎景流金:炎景,暑天之酷热。流,熔化。(17)汉之甘泉不能尚也:甘泉,汉之甘泉宫,在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原为秦之离宫,汉武帝时增广之,周长十九里,作为避暑行宫。尚,加,超过。

(译文)贞观六年夏历四月,皇帝在九成宫避暑。这里原是隋代的仁寿宫。覆盖着山野而兴建宫殿,截堵山谷以形成池沼和护城河。跨水立柱以架桥,辟险峻之地建起耸立的双阙,周围建起高阁,四边环绕长廊,房舍纵横错杂,台榭参差交错;仰望高远可达百寻,俯看峻峭亦达千仞,辉煌如珠玉相映,金色和碧色交辉,其光彩能灼云霞,其高峻能达日月。看他兴建宫殿使山移润回,极尽奢侈之能事,因为人们的这种纵欲态度,实在应该痛加责备。至于当热度可以溶化金属的酷热暑天,这里却无闷湿蒸热的气温;微风徐徐吹来,带来清凉的舒适,确是居住的好场所,实为调养精神的胜地,汉代的甘泉宫是不能超过它的。

[正文]皇帝爰在弱冠①经营四方②逮乎立年③,抚临亿兆4;始以武功壹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5:东越青丘6,南逾丹徼7 ,皆献琛奉贽②重译来王9;西暨轮台10北拒玄阙11,并地列州县,人充编户12;气淑年和13,迩安远肃14,群生咸遂15灵贶毕臻16,虽藉二议之功17,终资一人之虑18。遗身利物19,栉风休雨,由姓为心,忧劳成疾,同尧肌之如腊20,甚禹足之胼胝21,针石屡加22,腠理犹滞23。爰居京室24,每敝炎暑,群下请建离宫25,庶可怡神养性。圣上爱一夫之力,惜十家之产26,深闭固拒,未肯俯从,以为隋氏旧宫,营于曩代27,,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事贵因循28,何必改作。于是斫雕为朴29,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茸其颓坏,

杂丹墀以沙砾,间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30,茅茨续于琼室31。仰观壮丽,可作鉴于既往,俯察卑俭,足垂训于后昆32此所谓“至人无为,大圣不作”33,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注释〕:①爰在弱冠:爰,语首助词,无义。弱冠,20岁。按:唐太宗开始辅助其父起兵争天下,时年18岁,这里“弱冠”是概数。②经管四方:出自《诗.小雅.北山》。此地指从事策划和组织统一天下的活动。③逮乎立年:逮乎,到了。立年,而立之年,30岁。按:唐太宗称帝时,年29岁,立年也为概数。4抚临亿兆:抚临,安抚并君临。亿兆:万万为亿,万亿为兆,此处指天下亿万百姓。5 终以文德怀运人:终,引申为后来。文德,文明道德。怀远人,怀念国家和民族。6青丘:传说之海外国名,泛指海外的蛮荒之地。7。丹徼:徼,边界,古代称南方的边疆为丹徼。8皆献琛奉贽,奉献珍宝以为晋见之礼。9重译来王:重译,经过不同语讲的辗转翻译,:形容来自很远的地方。王,朝见。10暨:抵,到。11玄阙:古代传说中的北方极远的地方。12编户:编入户籍的平民。13气淑年和:气淑,阴阳之气温和。年和,年景风调雨顺。14弥:近。15群生:一切生物。遂:各得其所。15灵贶:神灵降福。毕臻,都来。17二议:天地。18一人:指皇帝,即唐太宗。19遗:舍。20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君。腊:干肉。此指因风吹日晒使皮肤变得像干肉一样。21禹:传说中夏代的开国君主,他治水有大功。胼胝: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滞:停滞,此指血脉仍不通畅。24京室:王宝。即京都。25离宫:古人帝王于正式宫殿之外别建宫室,以便随时游处,谓之离宫。26十家:即十户。古代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此处十家指户藉编制中的最小单位。27曩代,过去的年代。28因循:沿袭。29雕:文饰。朴:质朴。30玉砌:用玉砌成的阶,用以形容豪华的石阶。31茅茨:茅草屋顶,也指茅屋。琼室:用玉装饰成的房子,用以形容豪华的房屋。32后昆:后嗣子孙33至人无为,大圣大作:此二句引自《庄子.知北游》,(因圣人本原于天地的美德,而通达于万物的道理)故至德之人(表面上)没有什么作为,大圣不妄自制作。

〔译文〕:皇帝二十岁时,就从事策划和组织统一天下的活动,到了三十岁时,就做了亿万白姓的君主;开始是用武力统一中国,后来又以高度的文明道德使远方的国家和民族亲附:东边越过青丘,南边越过开徼,那些国家和民族都奉献珍宝以为晋见之礼,经过不同语种的;辗转翻译而来朝见;西到轮台,北抵玄阙,都并入版图而设置地方州县,把那里的人民编入户籍(受朝廷管辖);阴阳之气温和,年景风调雨顺,远近都和平肃敬,一切生物也各得其所,神灵都来降福,这虽然是凭借天地的功德,但毕竟要依靠皇帝一个人的谋略。(皇帝)舍身以利天下黎民,风里来雨里去,一心为百姓着想,忧国忧民积劳

成疾,皮肤和尧帝一样变成了干肉的形态,手脚上结的趼子超过了大禹,虽经针刺石砭治疗,而血脉仍不通畅,住在京都,炎热的暑天往往使人疲困不堪,群臣请求另建(避暑)行宫,庶几可以疗养从而心旷神怡。圣天子爱护每一个黎民的劳力,痛惜民间户籍编制中最小单位的财货,坚决拒绝,不肯听从群臣的请求,提出隋代建筑的旧宫殿,是过去建造的,舍弃它感到可惜,毁掉它又会重新劳民伤财,应当沿袭既成的事实,又何必重新改作呢!于是去掉隋代旧宫的文饰而使之变得质朴,一再节俭,把原来过多奢华的部分去掉,把已经损坏的部分加以修正,使原来殿前红色石阶夹杂着沙砾,原来白色的墙壁夹杂着新涂的泥土;土阶与原有的玉砌相接,茅屋连着原有的琼室。仰看原有宫殿的壮丽,可吸取过去隋代由奢侈而败亡的教训,俯察今天修茸的求卑求俭,足以作为后嗣子孙的楷模,正提现了“至德之人(表面上)没有什么作为,大圣不妄自制作”的精神,他们竭尽全力(大兴土木),其成果却使我安享了。

[正文]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涧,宫城之内,本乏水源,水而无之,在乎一物①,既非人力所致。圣心怀之不忘2。粤③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④,上及中宫,历览台观⑤,闲步西城之阴⑤,踌躇高阁之下7,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8,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苦镜,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9,东流度于双阙10;贯穿青琐11,萦带紫房12;激扬清波,涤荡暇秽;可以导养正性13,可以澄莹心神。鉴映群形,润生万物,同湛恩之不竭14,将玄泽于常流15,匪唯乾象之精16,盖亦坤灵之宝17。

谨案:《礼纬》云:王者刑杀当罪,赏锡当功18,得礼之宜19,则醴泉出于阙庭。《鹖冠子》曰:“圣人之德,上及太清20,下及太宁21,中及万灵22,则醴泉出”。《瑞应图》曰:王者纯和23,饮食不贡献,则醴泉出。饮之令人寿。《东观双记》曰:“光武中元元年24,醴泉出京师,饮之者痼疾皆愈”。然则神物之来25,实扶明圣26;既可蠲兹沉痼27,又将延彼遐龄。是以百辟卿士28,相趋动色29,我后固怀撝挹,推而弗有30,虽休勿休,不徒闻于往昔,以祥为惧,实取验于当今31。斯乃上帝玄符32,天子令德,岂臣之未学所能丕显33?!但职在记言,属兹书事34,不可使国之盛美,有遗典策35敢陈实录,爰勒斯铭。其词曰:

(注释):1本句第二字缺,全句句意不明。2圣心:尊称皇帝之心。3粤;语气词,无义。4 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按中国历史干支纪日法,“朔”指是月初一,既知“朔”为甲申,则这个月的十六正好是已亥。旬为十,有即又,“旬有六日”即十又六日。又,按历表,唐贞观年间只有“贞观六年四月朔”为“甲申”,故文中指的年代为“贞观六年”(632)。5台观:泛指楼台亭榭。6阴:指背面。7踌躇:徘徊。8导:掘开并引导。9注丹霄:注,流灌。丹霄,宫殿名。10双阙:宫门外筑二台,台上建楼观。11青琐:宫门上镂刻的图纹,此代指宫门。12紫房:皇太后居宫室。13正性;纯正的禀性。14湛恩:湛,深。湛恩:深恩。15玄泽:指天子的恩泽。16乾象:天象。17坤灵:地神。18《礼纬》:纬书的一种,对经书而言,汉人伪托为孔子所作。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等七种,称七纬。其书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多有怪诞无稽之谈。南朝宋时开始禁止纬书流传,至隋,炀帝遣使搜焚其书。令所传者为后人辑佚,汉学堂丛书本。锡:赐。19礼:规定社会行为法则、规范、仪式的总你。宣:得当20《鹖冠子》:相传为先秦古籍之一,传世有十九篇作者姓名不详,只知为楚人,“以鹖之冠,号曰鹖冠子”,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影印《子汇》本,属杂家类。《醴泉铬》所引这几句,见该书《度万第八》。太清:天。21太宁:地名。22万灵:众生灵、人类。23《瑞应图》:梁孙柔之撰一卷。今传清马国翰辑《玉壶山房辑佚令》本。属阴阳五行类。纯和:纯正平和。多指性格或气质。24《东观汉记》:东汉刘珍等撰。是记载东汉历史的重要史书。《隋书经籍志》著录为143卷,现已残,清代经四库全书馆馆臣的辑录,都二十四卷。传世有《四库全书》本、《东观汉记校注》本(吴树)校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元元年,即公元56年。25神物:神奇灵异之物,此处指醴泉。26实:是。27蠲:除去。沈痼:积久难治的病。28百辟卿士:本《诗. 大雅. 假乐》句。百辟,指众诸侯。卿士,各级官员的泛称。此处还指公卿大官。29相趋动色:彼此欢跃并且脸上已出受感动的神色。30后:君主。撝挹:谦逊。推而弗有;指“神物之来”,谦逊地并不认为是由于自己的“明圣”。31以祥为俱,实取验于当今:以祥瑞的出现感到畏惧,是有当今的先例作为教训的(实指隋代出现的“祥瑞”如“小石变玉”、

“河清”、“龙见”等,结果却带来灾祸而言)32上帝:上天。玄符;天符,符命。谓上天显示的瑞徽。符通符。33丕:大。34古代史官的职责,左史记言,古史记事。书事:记事。35典策:典籍文献。

〔译文〕:但是过去的池沼,水都从涧谷引来,宫城里面,本来就缺乏水源,想求得水源结果又没有,(要解决这一问题),既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皇帝心里对此一直念念不忘。贞观六年四月十六日,皇帝来到中宫,沿途观赏楼台亭榭,信步走到西城的背面,在高耸的楼阁下徘徊,往下看到这里的土地,略显湿润,于是用手杖掘地并加以导引,结果泉水随之流涌出来,于是在泉水下边砌上石槛。引来水流入石砌的沟渠。泉水清澈如镜,水味甘甜如醴酒(泉水经过石渠)往南灌注在丹霄宫的右边,往东流淌于双阙之下;流泉贯穿于镂刻图纹的宫门,萦绕着太后所居的宫殿;泉水激扬起的清波,能将浊秽的渣滓荡涤;它可以使人养成纯正的禀性,可以使人的心神玲珑透剔。泉水如镜能照映出各种形态,由于它的滋润可以使万物生长就如同皇帝的深恩永无休止,天子的恩泽永远流布人问,它不仅是天象的精华也是地神的环宝。据文献记载:《礼纬》说:“帝王对犯人的判刑和处死确是量刑得当,对人的赏赐和该人的功劳相符,能做到符合社会规定的法则和规范,那醴泉对会在宫廷之间出现”。《鹖冠子》说:“圣人的恩德,能上达于天,下达于地,中达于众生灵,那就会出现醴泉”。《瑞应图》说:帝王生性纯正平和,饮食不用臣下贡献的珍奇之物,那醴泉就会出现,喝了它能使人长寿”。《东观汉记》说:“汉光武中元元年(56),在京师〔首都洛阳)出现了醴泉,喝了能使积久难治的病痊愈”。如此说来,神奇灵异的醴泉之所以出现,是为了扶助圣明的君王;

它既可除去积久难治之病,又可使人延年益寿。对此,公卿大臣们天不欢跃并显出受感动的神色,唯我皇上胸怀谦逊,并不认为醴泉的出现是由于自己的“明圣”。虽有美却不以为美,不仅听过去的圣贤如此,以祥瑞的出现感到畏惧,更是有当今的先例作为教训的(隋代即有“祥瑞”出现结果动带来灾祸的先例)。这是上天显示的瑞征,也说明天子的盛德,这些,岂是不学如巨这样的人所能发扬光大!仁臣作为史官的职责必须“记言”、“记事”,不可使国事出现的如此盛美之事,不见于史册,故敢于如实陈述,写成铭文刻碑。

〔正文〕唯皇抚运(l),奄壹(寰)宇(2),千载膺期(3),万物斯睹(4);功高大舜(5),勒深伯禹(6),绝后(光)前(7),党三迈五(8)。握机蹈矩(9),乃至乃神(10),武克祸乱,文怀远人(11):(书)契未纪,开辟不臣(12),(冠)冕并袭(13),琛贽咸陈(14)。大道无名(15),上德不德(16),玄功潜运(17),几深莫测(18)。凿井而饮,耕田而食(19),靡谢天功,安知帝力(20)。上天之载,无臭无声(21),万类(资)始922),品物流形(23),随感变质(24),应德效灵(25),介焉如响(26),赫赫明明.杂沓景福(27),葳蕤繁祉(28):云氏龙宫(29),龟图凤纪(30),日含五色(31),乌呈三趾(32),颂不辍工(33),笔(无)停史(34)。上普降样,上智斯悦(35),流谦润下(36),潺湲皎洁(37),萍旨醴甘(38),冰凝镜澈(39),用之日新,拒之无竭(40)。道随时泰(41),庆与泉流(42)我后夕惕(43),虽休弗休,居崇茅宇,乐不般游(44),黄屋非贵(45),天下为优。人玩其华,我取其实,

还淳反本(46),代文以质,居高思坠,持满戒(溢)(47);念兹在兹(48),永保贞吉(49)。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欧阳询奉敕书(50)。

〔注释〕(1)唯:语首助词,无义。皇:皇上。抚运:顺应时运。(2)奄:同。奄壹:同一,统一。寰宇:天下。(3)膺期:承受期运,即受天命为帝王。(4)睹:引申为瞻仰。万物:万众生灵。(5)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6)伯禹:即夏禹王,治水功高,被后人尊为圣君。禹曾被封为伯爵,故又称为伯禹.(7)光:空。(8)登:加,胜于。三:传说中的古代圣君三皇:伏善、神农、黄帝(见《世木》)。迈:超过。五:传说中的古代圣君五帝。(9)握机:掌握天下的权柄。蹈矩:遵守礼法。(10)乃:又。(11)克:平定。怀:亲附。远人:远方的国家和民族。(12)开辟不臣:开天辟地以来不臣服者。(13)冠冕:古代大夫以上之帽子,此处代指外国来朝之君臣。并袭。重重叠叠。(14)琛:珍宝。贽:见面所赠之礼物。(15)大道:自然法则,万物必由之路。无名:不可言说。即《老子》“道可道,非常道”。(16)“上德不德”:见《老子》三十八章。大意是:上德之人(圣火)虽然得道,但又不以得为得。(17)立功:神功,调宇宙自然之力。潜运:默默地运行着。(18)几:神妙的迹象。(19)“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后成为歌颂盛世太平的典故。(20)靡谢天功,安知帝力:靡:不,无。力:功。此二句即《击壤歌》之“帝何力于我哉?”之意。(21)上天:天道。载:行,运行。无臭无声:嗅无味听无声。(22)万类:万物。资:赖以。始:生。(23)品物:众多的有生物和无生物。流:演变,变化。(24)质:物类的本体。(25)效:致。灵:福、善。(26)介焉:通“芥”,细微貌。(27)杂沓:众多纷杂。景:大。(28)葳蕤:纷披貌。祉:福。繁祉:多福。(29)云氏龙宫:云氏:传说黄帝受命时有云瑞,故以云纪事,即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云字命名。龙宫:古伏羲氏时,有龙瑞,故以龙命官,如春富为青龙之类。(30)龟图:即洛书。传说尧时与群臣贤者到翠妫川,有大龟来投尧,龟背有图,尧命臣下写取以告瑞应。写毕,鱼还水中。凤纪:据《在传》记载,少皞即帝时,有凤鸟飞来,故设置部门长官用鸟来命名。凤鸟氏,就是历正(管历法的官)。后称岁历为“凤历”。上面所称“云氏”、“龙宫”、”龟图”、“凤纪”,都是祥瑞,后世以之为歌颂帝王瑞应之辞。(31)日含五色:本《易传》“圣王在上则日光明而五色备”、《礼斗威仪》“政理太平,则时日五色”。以太阳呈现五色为“圣王在上”和“政理太平”的瑞应。(32)乌呈三趾:传说中太阳内的三足神鸟。《春秋元命苍》“日中有三足乌”,改太阳也称“三足乌”、“金乌”、“灵鸟”。此外以太阳中的三足神乌出现说明瑞应。(33)工:乐师,乐宫。(34)史:史官,掌纪事。(35)上善:最完美,主善。上智:智力特出。(36)“流谦”:见《易?谦》”地道变盈而流谦”,即流散盈满以广布于虚处。润下:润泽下土。(37)皎:透明。(38)旨:味美。萍:醴泉水上之浮萍。(39)澈:澄清。(40)挹:舀取。(41)道:大道、即自然法则。随:顺畅。泰:通。(40)与:同。(43)我后:我君。夕惕:《易. 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即“君子整天健强振作了已,直到夜间还警惕慎行”。(44)般游:般同“盘”,游乐。(45)黄屋:帝王车盖,以黄缯为盖里,故名。此处代指帝王。(46)反:同近,返回。(47)戒:警惕。(48)“念兹在兹”:语出《书?大禹谟》,后用以指念念不忘于某一事情。(49)贞吉:纯正美好。(50)敕:帝王诏命。

〔译文〕(散文):皇帝顺应时运,统一天下,承受千载难逢的时运而为天子,为万众生灵所瞻仰;其功高于大舜,其勤劳胜于伯禹,

真是空前绝后,超过古代圣君三皇五帝。(皇帝)掌握天下的权柄并遵守礼法,既圣德又神明,武能平定祸乱,文能使远方的国家和民族亲附:过去不见文字记载的、开天辟地以来不向中国臣服的(都来亲附),这些来朝的外国君臣冠冕重重,把作为见面礼的珍宝都陈列出来。大道不能用语言表述,上德之人虽然得“道”却不以得为得,宇宙自然之力默默地运行着其神妙之迹象不可度量。(古《击壤歌》唱道)“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天下太平,安居乐业)连上天之功都不感谢,又怎能知道皇帝对百姓之功!

天道运行,人们嗅之无味听之无声,但万物赖之以生,众多的有生物和无生物因之以变化形态,物类的本体随天造的感应而变化,天道能应人们的德行而致福,虽然德行细微天道也会响应(回报),这是十分明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众多纷杂巨大的福祉:如“云氏”、“龙宫”、“龟图”、“凤纪”、太阳呈现五色、三足神乌从太阳中出现等等,乐官没有停止过歌颂,史官没有停止过用笔记载.今天因皇帝的至善而上天降临吉祥,也因皇帝的智力特殊而给人世带来喜悦,使水(醴泉)从盈满处流向虚处,从而润泽下土,水声潺潺,水质透明洁净,水上的浮萍味美,水味如醴酒甘甜,水凝成体如明镜般清澈,这样的水日用日新,舀取它用之不尽.(醴泉的出现)说明“大道”应时而畅通无阻,吉庆同醴泉俱来,而我们的夭子却日夜健强振作,警惕慎行,并不以吉庆为吉庆,居室崇尚茅屋,不以游乐为乐,不以身为帝王为贵,而以天下的百姓为忧。人们都爱那花的美丽,我却取其果实的实用,去浮华而归于淳厚,弃枝叶而返回根本,以质朴代替文饰,居高处就

要计虑防止下坠,端盛满之水就要留心不外溢,要念念不忘这些,就能永远保持纯正美好。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欧阳询奉诏命书写。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2.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3.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如: 原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4.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例如: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全句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又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方法6字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方法6字 翻译古文实在是太难了,怎么办呢?以下是关于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六个字:对、增、删、移、留、换。 一、对,即对译法。 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如:“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韩非子.说难》)可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 二、增,即增添法。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 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 如:“问:‘何以哉?’”(《曹刿论战》)“问”缺主语和直接宾语,应做补充。 译文则为:“(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 三、删,即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如: 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夫,发语词;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不用,应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者,起提顿作用。 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这两个虚词,应删。 四、移,即移位法。 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 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例如: 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于长勺”应作“战”的状语,应提到“战”前翻译。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大全详解

我们学习并学好的文言文(),学会如何翻译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其《天演论》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的观点,被奉为后世翻译的准则。简单概括来说,“信”是准确性,需要忠实于文言文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句句落实;“达”是直观性,即通顺明白,表意明确,语句流畅;“雅”则是文学性,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文言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表达出来。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当中,要力求将“信”和“达”做好,对“雅”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那么,翻译初中语文词句甚至段落,该从何下手呢? 1.留:保留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原样呈现 即保留原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古今词义相同,表述相同,直接翻译 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省略词语、句子成分,适当补充 即将文言文(初中语文文言文精品解题视频,尽在问酷)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语气词、判断词、辅助用助词,当删则删

高考文言文翻译6个注意要领

文言文翻译6个注意要领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中必考题型,在历年高考试卷中均有出现。所以对于文言文翻译方面的方法和注意点大家一定要有所了解。 今天给大家分享文言文翻译时需要注意的6个点,可以帮助你们高考提高分~ 01 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将其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①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此句中“不吾知”属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吾”做动词

“知”的宾语放到了动词的前面,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为“不知吾”。译为:不知道我。 ②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此句中的“劳于求”“密于法”属介词结构后置,“于求”是“劳”的状语,“于法”是“密”的状语,翻译时应将其分别调整到“劳”“密”之前。译为:“在搜求上费力”“在制度法令上严密”。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此句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将“而能不易其志者”移到“缙绅”前。译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士大夫。 02 省略

古代汉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一般不省略,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先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然后再翻译。有些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做必要的补充。 ①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此句中“越中无足与语”是省略句,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之”,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译为: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 ②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此句中“遇人一以诚意”是省略句,“遇人”前省略了主语“王尧臣”,翻译时应将其补出。译为:(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 ③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此句是省略句,其中“为白县吏”中“为”之后省略了宾语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保留不变扩:单音节词扩充成双音节词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补:对于省略句补充出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无实义的词 移:调整词语的顺序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保留不变扩:单音节词扩充成双音节词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补:对于省略句补充出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无实义的词 移:调整词语的顺序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保留不变扩:单音节词扩充成双音节词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补:对于省略句补充出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无实义的词 移:调整词语的顺序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保留不变扩:单音节词扩充成双音节词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补:对于省略句补充出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无实义的词 移:调整词语的顺序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保留不变扩:单音节词扩充成双音节词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补:对于省略句补充出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无实义的词 移:调整词语的顺序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保留不变扩:单音节词扩充成双音节词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补:对于省略句补充出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无实义的词 移:调整词语的顺序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保留不变扩:单音节词扩充成双音节词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补:对于省略句补充出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无实义的词 移:调整词语的顺序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保留不变扩:单音节词扩充成双音节词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补:对于省略句补充出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无实义的词 移:调整词语的顺序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保留不变扩:单音节词扩充成双音节词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补:对于省略句补充出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无实义的词 移:调整词语的顺序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保留不变扩:单音节词扩充成双音节词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补:对于省略句补充出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无实义的词 移:调整词语的顺序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时数: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 (一)针对实词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换”、“补”、“增”、“删”、“调”。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如: 原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例如: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全句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又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宾语前置句。 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同学们必须花上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有什么可以从图片中识别文字并翻译的软件

迅捷文字识别。不仅支持识别图片、文档上的文字,还支持二十多种语言全文互译,文字排版也能保留原文档的排版,最关键还支持导出文档。 图片中文字识别并翻译有两种操作方式,可以看看自己更需要那种。 方法一:先识别再翻译 打开软件,然后点击下面的相机图标,就可以对着你需要识别翻译的文字拍照了,或者是你直接上传相册中的图片也可以。 选择印书体或者手写体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识别,精准度更高。如果你有很多需要翻译,使用旁边的连续拍摄就比较省事一些。 拍照或者上传图片之后,可以全篇识别,也可以调整选框区域识别。

识别完成之后,点击下面的翻译,就可以看到翻译结果了,自动检测识别结果的语言,然后可以选择需要翻译的语言。 支持二十多种语言全文互译,包括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日文、韩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葡萄牙文、意大利语等等。

这个方法有一点的好处,就是识别出来的文档可以进行编辑、复制和导出,翻译之后的结果也支持编辑、复制和导出。 导出文档支持TXT、Word、PDF和图片。

方法二:直接翻译 这个方法可以跳过中间识别的那个步骤,操作起来更快一些。 同样是首页点击下面的相机图标,然后找到拍照翻译,就可以对你需要翻译的内容进行拍照了,或者点击快门旁边的相册图标,直接上传图片也可以。

可以整页识别,或者自己选择需要识别的区域,然后点击下一步,基本上几秒钟就能快速识别翻译出来。 直接就能看到翻译结果,省去了中间点击翻译的那一步,其他的操作基本上都差不多了,翻译的语言可以自己调整。

这个方法跟上面一个方法相比就是,识别出来的原文档只支持编辑、复制,不过翻译后的文档是一样的,都支持编辑、复制和导出。 除了拍照识别文字和拍照翻译之外,还有表格识别、证件照扫描和云端上传的功能,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 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2.“换”,即替换。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

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5.“补”,即补充。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换”、“补”、“增”、“删”、“调”。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如: 原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例如: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全句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又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将图片中的英文字符提取并翻译为中文方法

将图片中的英文字符提取并翻译为中文方法(修改版) 有时我们会需要将图片中的英文句子翻译成中文,以弄明白其中的含义。譬如,电脑使用中突然出现蓝屏并且满屏英文字符。又或者买到的工具,其外包装上全是英文,没有一个中文字。如要弄懂其含义,传统的方法是得花时间,一个一个单词、句子抄下来,再通过电脑上的翻译软件,一个一个输入进输字框内后,再通过翻译软件给翻译出来。如果是要翻译的英文句子不长的话,还不算麻烦,但要翻译的英文句子较长,就很费时费力了,有时不注意还会抄错。譬如,最近本人用了七年的台式电脑,最近就多次在正常使用中突然发生蓝屏并满屏英文字符。原想用笔抄下来的,但看着满屏的英文字符,真是头大。如图1所示(注:该电脑蓝屏英文图片是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的)。

图1 还有,买到的一个皮带打孔机,外包装上全是英文,不知道其上面的含义,如图2所示。 图2 下面,通过在线文字识别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812311905.html,),用图文方式详细说明如何将图片中的英文字符提取出来,这里以上面两张图片为例,并且再通过翻译软件翻译成能看懂的中文方法。 先将要翻译的内含英文字符的内容用相机拍摄下来(也可以是从网上“复制”、“截屏”的内容),并将拍成的图片保存在电脑桌面新建的临时文件夹中。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在线文字识别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8812311905.html,,打开后如下图3所示:

点击在线翻译左侧(选择文件)按钮,打开要插入图片页面,如下所示,从中选择要提取文字的图片,这里选择编号“1766”就是电脑蓝屏的英文字符图片,如下图片4所示。 点击图片后,再点击按钮。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六字法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对、增、删、移、留、换。 对,即对译法 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如:“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韩非子.说难》)可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 增,即增添法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齐师伐我。”(《曹刿论战》)翻译为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如:“问:‘何以哉?’”(《曹刿论战》)“问”缺主语和直接宾语,应做补充。译文则为:“(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 删,即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如: 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夫,发语词;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不用,应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这两个虚词,应删。移,即移位法 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例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于长勺”应作“战”的状语,应提到“战”前翻译。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陆离”是修饰“长铗”的,“崔嵬”是修饰“切云”的,翻译时应移到被修饰的中心语前。留,即保留法 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换,即替换法 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近世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序》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信”,就是要忠于原作,要求译文要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要忠于读者,要求译文要明白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要求和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对于语言风格的尊重,要求译文要最大限度去体现原作风格特色。 一部中国翻译学史,同时又是一部直译与意译争论的历史。晋朝著名的翻译家道安(314—385)法师主张直译,这以后,隋代的翻译家彦琮(557—610)法师、唐代的翻译家玄奘(602—664)法师也都采用直译,到了近现代,鲁迅、瞿秋白、茅盾、郑振铎、傅斯年、周作人等人也都主张直译。后秦高僧、翻译家鸠摩罗什(344-413)是主张意译的代表人物,民国翻译家林琴南的翻译则完全属于意译。总的来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直译是主流。 我们认为,翻译文言文,应该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要求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原文词语要逐个准确落实,除非个别词语没有实在意义,不需要翻译;要尽力还原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是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句子结构等。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或表达不好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决定译文质量的因素有多种,不坚持正确的翻译原则,不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是译文出现歪曲、遗漏、赘疣和变味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对、留、换、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 例1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崤之战》) 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2、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

古文翻译六种方法

熟悉六种方法: 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例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08全国卷Ⅰ)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

患难不如屯田。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 (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 例如: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04湖北卷) 译文:不能用阿附邪恶、

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07江西卷) 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

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 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 例如:游学青、徐、并、

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07上海卷)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例如:郭异之,持以白王。(07广东卷) 译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 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 二、小试身手 陶侃惜谷 《晋书》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翻译画线句子。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答案:因此老百姓都勤恳地耕地,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2.翻译画线句子。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答案:毛病不必等待别人指出来,经常写作就能感觉出来。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3.翻译画线句子。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答案:他家里贫穷,捡拾柴禾当作灯烛来照明,背诵学习到天亮,不睡觉。 三、综合训练 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庾子嵩纵心书外,无迹可间。后以其性俭家富,(刘庆孙)说太傅令换千万,冀其有吝,于此可乘。太傅于众坐中问庾,庾时颓然已醉,帻堕几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三千万,随公所取。”于是乃服。后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1.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冀.其有吝(希望)(2)庾时.颓然已醉(当时) (3)徐.答云(慢慢地)(4)度.君子之心(猜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于时人士多为.所构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B.于是乃.服乃.记之而去 C.庾时颓然.已醉欣然.起行 D.以.头就穿取以.其境过清 3.翻译画线的句子。 下官家故可有两三千万,随公所取。 答案:下官家原来大约有两三千万,随您取多少。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庾子嵩这个人有着怎样的品质特征。 答案:生活简朴,不吝啬钱财。他生活简朴,但在小人刘庆孙看来却成了吝啬钱财。面对太傅无赖地以借为由索要巨额钱财,他气定神闲,从容淡定地表示对方可以随意取用。襟怀坦荡,处变不惊的真君子。庾子嵩不把心事放在世俗之事上,小人想构陷他也难。 【参考译文】 刘庆孙在太傅府任职,在这期间,名人多被他构陷,只有庾子嵩不把心思放在世事上,使他没有空子可钻。后来就抓住庾子嵩生性吝啬而家境富裕这点,怂恿太傅向庾子嵩借千万钱,希望他表现得吝啬不肯借,然后在这里找到可乘之机。于是太傅就在大庭广众中间庾子嵩借钱,这时庾子嵩已经醉醺醺的了,头巾颠落在小桌上,他把头伸进头巾里戴上,慢吞吞地回答说:“下官家原来大约有两三千万,随您取多少。”刘庆孙这才佩服了。后来有人向庾子嵩谈起这件事,庾子嵩说:“这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中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六字歌诀

中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六字歌诀 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 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 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 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 翻译时照搬即可。 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 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 语对译。 2.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 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 如:“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 3.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 的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要换成“无”。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 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使用借代手法的要换。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 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补:即增补法。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 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 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如: 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 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古文今译六字法,系指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最基本、最常用的6种方法,即对译法、增删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换法和意译法。可概括为“对、增、移、留、换、意”六字。实战心得 下面试分别举例说明: 一、对译法 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如:“宋有富人,天雨墙坏。”(《韩非子·说难》)可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 二、增删法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有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曹刿论战》中: 齐师伐我。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如:“问:‘何以战?’”(《曹刿论战》)“问”缺主语和直接宾语,应作补充。译文则为:“(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 反之,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应删去。如: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夫,发语词;也,表判断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不用,应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者,起提顿作用。也,表判断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这两个虚词,应删。 三、移位法 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例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于长勺”应作“战”的状语,应提到“战”前翻译。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陆离”是修饰“长铗”的,“崔嵬”是修饰“切云”的,翻译时应移到被修饰的中心语前。 四、保留法 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这叫保留法。如: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②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句中画“——”的词照录不译。 五、替换法 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如下列例句中加——的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语音转换为文字的软件

有没有语音转换为文字的软件? 解放双手的革命—IBM Viavoice带来不用手的输入法你像往常一样打开计算机准备工作,然而却没有像往常一样伏在键盘和鼠标上,而是抱着胳膊对计算机说出想要做的每件事情。而计算机像往常一样辛勤地响应着你的各种口述命令——到新浪网上看看新闻,然后到和讯网上看看股市行情,再打开Word开始写报告或者出一份策划方案。直到最后整个报告或策划方案连格式都编好了,你伸伸胳膊对计算机说“停止听写”,然后满意地离开了办公室。自始至终,你很少去碰键盘或鼠标,而一直是口述着各种命令,包括报告/策划方案内容的输入、格式的编排等。为什么一切都变得如此美妙?因为你的计算机安装了一套IBM ViaV oice语音识别系统的最新版本——世纪版。可以说,IBM ViaV oice所带来的不用双手的输入方式,是一场解放双手的革命。那么,如何在Word中使用IBM ViaV oice,进行口述式的文字输入及文本格式编排工作呢?在安装IBM ViaV oice时,系统会提问您是否安装对Word的支持。如果您选择了安装,则安装完毕后,在Word菜单中将会增加一个“听写”菜单。该菜单中包括的菜单项有“显示纠错窗口”、“隐藏纠错窗口”及“创建听写宏”等。关于纠错窗口的作用,将在下文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对于语音输入来说,纠错功能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在Word中进行语音输入呢?在ViaVoice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听写文本”,是用来进行语音输入的命令。当启动ViaV oice语音中心时,屏幕上方就会出现“ViaV oice语音中心”这个菜单,旁边还有一个麦克风按钮。单击麦克风按钮,打开它并准备口述文档。在口述之前,需要确认您的用户名出现在语音中心上。然后,就可以开始文档的口述输入了。说“听写到Word”,打开Word,然后开始口述文档。需要提醒您的是,在口述的时候,最好读出文档中的标点符号和格式命令,比如句号,逗号,另起一段等。当然,在听写文本的时候,ViaV oice可能不清楚您所说的词或者误识,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使用纠错窗口纠正误识词,并让ViaV oice 对现存文档进行分析,以便学习您的词汇和风格,从而提高ViaVoice的识别准确度。在文档听写完毕后,以常规的文本文件形式保存听写文档。需要注意的是,在关闭文件时,ViaV oice将会提醒您保存语音数据。这时建议您选择是,以便在保存文档的同时,保存相关的语音信息,便于将来校对和纠错。在听写的过程中,可以念一个菜单名,比如听写,来打开菜单,或念一个按钮名,比如显示纠错窗口来对按钮进行操作。那么,如何对文档进行纠错呢?最快速的纠错方式是将语音命令、键盘输入和鼠标点击组合起来,进行操作。不论是在口述完一段文字后要查找误识的词,还是要对某单个的词进行纠错,或者是要对一个词组(或者是一组词)进行纠错,首先需要用鼠标或键盘选中这些目标文字,然后念“纠错”这个命令,显示纠错窗口。这时候,如果看到正确的词已经位于候选词列表中,请选择该词的序号,例如8,然后说命令“选8”,之后您将看到所选的词或短语已经被纠正了。然后,重复上述过程,对其他的文字继续进行校对。有时候会遇到这种情况,候选词列表中没有正确的词或短语。这种情况下,您可以试试重新口述该词或词组。如果结果正确,您可以继续进行校对。如果重新口述不成功,可以念“取消”,返回到原来的文本,并单击纠错窗口的编辑框,用键盘输入正确的词/短语,之后念“纠错”或者按回车进行确定即可。最糟糕的情况是,正确的词或短语不在系统词汇表中。这种情况下,ViaV oice将弹出“分析词”窗口,要求您决定是将要纠错的词分成多个词进行加入,还是合成一个词加入。其后,ViaVoice将弹出的“加入发音”窗口,您可以在这个窗口中对这些新的词/短语进行发音训练,以后ViaV oice就可以识别它了。在这里,ViaV oice专家要给您的一个建议是:在开始使用ViaVoice时,每口述一段文字以后,就进行纠错,这有利于ViaV oice尽快熟悉您的行文风格及常用的词语。而当您的识别率提高以后,再在整段文字口述完毕以后进行纠错。如何在听写文档的过程中,对文档进行编辑呢?ViaV oice提供了多个编辑命令,可以用语音直接编辑文档。例如,“撤消”命令就是撤消最后一次操作的结果;“取消”命令就是删除最后一个听写出的词或者短语;“剪切”命令就是删除所选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