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教学设计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教学设计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教学设计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报答等认识能力。

2、通过对相连证据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板块运动及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方法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形成探究,求真求实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现象;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尤其能解释

界上一些著名山系的形成和火山、地震等的分布。

教学方法:地图法、探究式、讨论式、实验演示等。

教学过程: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导入: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和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正像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而创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年轻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有了--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阅读:P14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提问:1 魏格纳发现南美洲、非洲轮廓的什么特点?(大西洋两岸的两洲轮廓凹凸相吻合)注意读P15图。

2.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什么设想?(两个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3.为了证明这个设想,他怎么做的?(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寻求证据)

4.他找到了哪些证据?指导学生,讨论。(1、大西洋两岸两大陆古地层的相似性,证明两大陆可能曾连在一起;2、大西洋两大陆两岸动物的相似性-海牛、鸵鸟。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它们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从而证明两块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参看地图册P10"科学依据",拓宽思路。

活动:用剪好的大陆轮廓纸片蘸水在黑板上粘贴、移动演示这一假说。

简介: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建立,从中学习认真观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培养坚强意志品质。

提问: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

演示:参看P16图H。(用标有各大陆漂移方向箭头的图,更为直观和生动,如下图和地图册P10"大陆漂移过程")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地图上的发现》资料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精品)

《地图上的发现》资料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 “任何人观察南大西洋的两对岸,一定会被巴西与非洲间海岸线轮廓的相似性所吸引住,不仅圣罗克附近巴西海岸的大直角突形和喀麦障附近非洲海岸线的凹进完全吻合,而且自此以南一带,巴西海岸的每上个突出部分都和非洲海岸的每一个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呼应。反之,巴西海岸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部。”这就是德国伟大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名著《海陆起源》一书的前言。在这部巨著中,魏格纳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开创了地球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是:规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区,在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大陆——泛大陆。花岗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和欧洲、非洲分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和亚洲分离,中间形成印度洋,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玄武岩质基底的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而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大陆“碎片”,便成了岛屿。这个漂移过程很缓慢,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规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大陆漂移说较好地解释了今未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及南半球各大陆古生代后期冰成层的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并可解释许多地质学上的以前无法解释的难题,如过去人们对南极发现煤层迷惑不解,其实,在石炭纪时,南极正好位于南纬25度附近,是热带雨林地带。大陆漂移说发表后,在全世界地学界引起很大震动,许多人为之喝彩;但在当时,海陆位置固定说占统治地位,因而也遭到许多“权威”的指责和嘲讽。有人称之为“大诗人的梦”,更有人称之分“疯话”。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 和主要区别 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1、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大洋壳俯冲带,由于其下部逐渐熔化、混合而消亡,所以贝尼奥夫带又称为大洋壳消亡带。 海底扩张说对于许多海底地形、地质和地球物理的特征,都能做出很好的解释。特别是它提出一种崭新的思想,即大洋壳不是固定的和永恒不变的,而是经历着“新陈代谢”的过程。地表总面积基本上是一个常数,既然有一部分洋壳不断新生和扩张,那就必然有一部分洋壳逐渐消亡。这一过程大约需2亿年。这就是在洋底未发现年龄比这更老的岩石的缘故。 3、板块构造说

建筑构造教案

第一章:建筑构造概论(第1周)共2学时 总体目标: 课程学习要求掌握建筑构造的概念,了解建筑构造的任务、房屋的基本组成和各组成部分在房屋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影响建筑构造的主要因素及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 教学内容: 1).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2学时) 2).建筑构造组成的认知参观(1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及实物现场讲解 师生互动:课堂及现场问答讨论 板书设计:电子课件讲义配图片 复习思考题 1.学习建筑构造的目的何在 2.建筑物的基本组成有哪些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影响建筑构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建筑构造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第二章:墙体与基础(第1至6周)共15学时 总体目标: 1.本章应重点了解墙体的类型、使用要求、墙身的加固措施、内外墙面装修及基础与地基的基本概念,理解并能绘制墙身基本构造节点(含墙脚、窗台、过梁节点及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图)。 2.了解提高外墙保温能力的措施、常用隔墙、玻璃幕墙及地下室防潮防水要求。 教学内容: 1).墙体类型及其设计要求、墙体的承重方案、墙体承重方案作业布置学时) 2).墙体结构及抗震、保温与隔热、其它功能对墙体的要求,常用的墙体材料学时) 3).墙体的细部构造、墙体的变形缝(2学时) 4).内外墙面装修(2学时)

5).玻璃幕墙(2学时) 6).基础与地下室(2学时) 7).课程设计(4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师生互动:课堂问答 板书设计:电子课件讲义配图片 思考题 1.简述墙体类型的分类方式及类别。 2.简述砖混结构的几种结构布置方案及特点。 3.提高外墙的保温能力有哪些措施 4.墙体设计在使用功能上应考虑哪些设计要求 5.简述砖墙优缺点普通粘土砖(即标准砖)的优点是什么 6.砖墙组砌的要点是什么 7.什么是砖模它与建筑模数如何协调 8.简述墙脚水平防潮层的设置位置、方式及特点。 9.墙身加固措施有哪些有何设计要求 10.何谓“变形缝”有什么设计要求 11.图示内、外墙变形缝构造各两种。 12.砌块墙的组砌要求有哪些 13.试比较几种常用隔墙的特点 14.简述墙面装修的基层处理原则。 15.简述墙面装修的种类及特点。 16.什么叫地基什么叫基础天然地基有哪些 17.简述常用基础的分类。 18.简述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的特点。 19.简述地下室防潮要求和防水要求。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 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1930年魏格纳第四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北极黄河站: 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2004年7月28日成立。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是我国继南极长城、中山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中国也成为第八个国家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 极地考察对国家的战略意义虽然我国的极地考察工作已进行了20年,虽然我们在南北两极都建立了科考站,但提起极地,恐怕很多人都会觉得遥远。实际上,从国家战略意义的角度来讲,南北两极离很多国家都“非常近”。 这种战略意义可概括为四大类: 一、环境意义。 南北极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左右着全球的冷暖过程。以中国为例,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北极是我国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来自北极的寒流常常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危害。我国牧区经常遭受的“白灾”(即雪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是东亚季风,研究表明,北极海水与海冰的相互作用是影响东亚季风的重要因素。只要东亚季风发生变异,就很容易在我国形成气象灾害。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对北极气候变化的预测性研究,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除了对中国能产生巨大影响,两极也牵动着世界各国的心。美国科学家曾在一份科研报告中指出,阿拉斯加冰川融化的速度惊人,每年平均矮了半米多,成为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单一水源。研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 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在培根之 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 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 制得像模像样。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 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许多人也许 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 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 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 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 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 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 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 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 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中龙是一 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 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 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 岸的北美洲。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 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 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 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植 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 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

建筑构造教案

建筑构造教案 建筑构造教案 总课题 墙体 课时 课题 砖墙细部构造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让学生掌握墙体的细部构造要求 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墙体的细部构造要求,以及对建筑构造了解,使学生对建筑构造有一定的认知。 德育 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结合当下热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学重点 勒脚、散水、过梁、圈梁、构造柱、变形缝的具体构造措施。 教学难点 圈梁、构造柱、变形缝构造措施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 进程

安排 新授:墙体细部构造主要有:勒脚、散水、明沟、防潮层、窗台、过梁、圈梁、构造柱、通风道、变形缝等。 一、勒脚 勒脚概念:外墙外侧与室外地面接近的部位。 勒脚作用: ①保护墙脚,防止各种机械性的碰撞; ②防止地面水对墙脚的侵蚀; ③美观,对建筑物立面处理产生效果。 勒脚做法: ①在勒脚部位抹灰20-30mm厚,如1:2.5水泥砂浆、水刷石、斩假石等。 ②在勒脚部位镶贴块状材料。 ③在勒脚部位加厚墙体厚度,在做饰面。 ④用石材代替砖砌筑勒脚。 抹水泥砂浆或水刷石,或镶贴天然石材,其高度≥500㎜ 二、散水和明沟 1.排水沟 又称明沟,用混凝土浇筑成宽180㎜、深150㎜的沟槽≥1%坡度。 2.散水 又称排水坡、护坡。 散水宽度≥600㎜,应此屋檐挑出的宽度大150~200㎜。 散水坡度为3%~5%。 散水每隔6~12㎜设伸缩缝,伸缩缝及散水与外墙接缝,填充热沥青。 散水用混凝土、砖、块石等材料作面层。 三、墙身水平防潮层 为了隔断毛细孔,阻止毛细水进入墙内,在勒脚部位设置连续的水平阻水层,即墙身水平防潮层。 防潮层作法: 1.油毡防潮层 2.防水砂浆防潮层——掺防水剂 3.细石混凝土防潮层—细石混凝土+钢筋阻断毛细水,防止不均匀沉降 4.防水砂浆砌砖防潮层——用防水砂浆砌三皮砖防潮。 防潮层位置 ①当室内地面为实铺构造时,外墙防潮层的位置应设在室外地面以上,首

大陆漂移到海洋扩张到板块构造

大陆漂移 地球自它诞生以来,从未停止过活动,沧海桑田、山河巨变。最为神奇的是茫茫大地竟能象巨轮那样一漂千里,至今不息。2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认为大地像“木筏”那样漂浮在水上。1620年已有人注意到大西洋两岸轮廓可以相互拼合。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认为2亿年前全球各大陆曾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超大陆,又称…联合古陆?,随后才分裂,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attachm ent=111130] 大陆漂移 魏格纳(A.Wegner)(1880-1930),大陆漂移理论的创始人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魏格纳受伤在医院治疗,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非常吻合,从而产生了大西洋两岸陆地曾在一起,后经裂开和漂移成了今天格局的想法。他广泛收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1915年出版了《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阐述了大陆漂移的观点。[attachm ent=111131] 大陆漂移理论的证据 证据1:相邻大陆的边缘形态可以拼接 魏格纳为证实大陆漂移所收集的大量资料,至今仍然是难以辩驳的铁证。其中,大陆岸线的吻合是最吸引人的证据。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1965年,人们曾根据大西洋最新海深图通过计算机对1000米等深线处进行拟合,发现两岸几乎可以完美无缺的拼接。具有如此高的拟合度不可能是偶然造成的。 [attachm ent=111132] 最初发现南美洲与非洲可以拼合 [attachm ent=111133] 后来已将各大洲拼合起来 证据2:相邻大陆在地层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 更令人信服的是两岸相同地质年代的山系、地层或岩块都可以一一对应加以拼接。例如挪威到苏格兰的加里东褶皱山系在北美东海岸再现;南非开普山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二叠纪地层可以拼合;非洲高原的前寒武纪片麻岩在巴西重现等等。这就象被撕碎的书页,不仅毛边可以拼接,连印刷文字都恰好齐整切合,显然就不是巧合了。 [attachm ent=111134] [attachment=111135] [attachm ent=111136] 大西洋两岸褶皱山系的拼结 证据3:古冰川遗迹的分布 根据古冰川沉积物和冰川擦痕等证据,表明在2亿年前,目前位于热带、温带地区的南美、南非、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都分布着大片古冰川遗迹,而北半球找到的却是热带植物化石,这样势必会作出南半球万里冰封,北半球郁郁葱葱不合情理的结论。但如果按照大陆漂移说的观点,当时的大西洋和印度洋并未出世,而各大陆又联合在一起,并以南非为中心同居于南极附近,出现冰川自不足为奇。 [attachm ent=111137] [attachm ent=111138] 各大陆冰川分布不仅可以拼接,而且冰川流向合理 证据4:古生物化石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对象】 本校七年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父母做小商小贩的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学生学习面窄,思维不够活跃,查找资料的条件有限,一般学习仅限于书本知识,拓展知识范围较困难。【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特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 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的关系 【教具、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在前面学过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科学家又继续提出来了新的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同学们读书找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读书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件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一)板块与板块交界处产生现象的探究: 试验1: 师:(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问全球共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生: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师:哪些板块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哪些板块只包括海洋? 生:除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在海洋,其余板块都是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 师:做一个实验 拿一只铅笔放在桌子中间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然后把铅笔再放在两张桌子之间再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 生1:放在桌子中间的铅笔只微微晃动 生2:放在两张桌子之间的铅笔晃得很厉害,并掉到了地上 师:解释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桌子摇晃对桌子中间的铅笔影响不大 生2:两张桌子之间的摩擦力大碰撞厉害对铅笔影响很大 师:就像六大板块一样 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 师:也是极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二)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的探究: 试验2: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中龙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的北美洲。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植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本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 进入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里东山再起.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古地磁学.今天,地球的两个磁极——南磁极和北磁极几乎是固定不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根据古地磁学,科学家复原了以往各个地质时期生成的岩石当初的磁场,由此推定了南北磁极的位置.磁极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移动轨迹,被称为“极移动曲线”.1950年,英国的基斯·兰卡恩和帕特里克·布兰科特等,根据对欧洲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各地质时期岩石中残存磁场的精确测定,成功地得到了“极移动曲线”.地球只存在南磁极和北磁极两个磁极,从各个大陆研究得来的南磁极或北磁极的“极移动曲线”理应是一致的.然而,兰卡恩等人求得的两条“极移动曲线”形状相似却沿经线偏离.要是把大西洋两边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合在一起,那么对应的“极移动曲线”恰好能够吻合.这个事实正好说明了大陆漂移具有可能性.由于导致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没能解决,所有的地球科学家对“大陆漂移说”始终不予理会,不过“大陆漂移说”却因古地磁学的发现而峥嵘再现. “海洋扩大说”崭露头角 50年代伊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发的新技术被广泛用于海洋观测,比如采用声纳装置观测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场仪探测海底磁场异常情况等.通过这些探测,科学家终于搞清全球海底被称为“海岭”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彼此相连的. 在海底山脉中位于大西洋中部的大西洋中央海岭,魏格纳在世时人们就不陌生.但是,类似的海岭存在于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地球所有的海洋,像网络一样分布在海底.在大西洋中部南北走向绵延1万公里以上的中央海岭的中段,还存在一个“大规模的谷地”,科学家还发现,这个“中央谷地”与中央海岭并排相连.于是有科学家提出,大西洋正是地球的裂缝,海底也许就是在这里扩张的.随后科学家又测定出从地球内部涌流出的地壳热流量,也了解到从海岭之下的深处似乎正在喷涌出热物质. 根据以上探测结果,科学家得出结论:中央海岭下的地幔对流升腾形成海洋地壳,海底

建筑构造教案(墙体部分)

第三章 墙 体 第一节 墙体类型及设计要求 一、墙的类型 1.按所处的位置不同分:墙体分内墙和外墙。 2.按方向分:横墙和纵墙。横向外墙又称山墙。纵墙又分为内纵墙与外纵墙。外纵墙又称檐墙。 3.根据结构受力情况不同分:墙体有承重墙和非承重墙之分。 非承重墙包括隔墙、填充墙和幕墙。 4.按所用材料不同,墙体可分为砖墙、石墙、土墙及砼墙等。 5.根据构造和施工方式的不同分:有实体墙、板筑墙和装配式板材墙 教学目的 1. 本章应重点了解墙体的类型、使用要求、墙身的加固措施、 内外墙面装修及基础与地基的基本概念,理解并能绘制墙身基 本构造节点(含墙脚、窗台、过梁节点及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图)块墙常用隔墙、隔断类型和要求要求。 课程重点 墙身的加固措施、砖墙尺度、理解并能绘制墙身基本构造节点(含 过梁节点及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图)。 课程难点 砖墙加固及砖墙构造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 师生互动 课堂问答及讨论 作业类型 作图:墙身大样

取消粘土砖为主的墙体材料:采用板筑墙(混凝土墙),板材墙(机械化施工),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 5、防火要求 6、防水防潮要求 7、建筑工业化要求 第二节砖墙 一砖墙的材料 砖墙的材料是用砂浆将一块块砖按一定规律砌筑而成的砌体,其主要材料是砖和砂浆。 (一)砖 按其使用材料分,砖有粘土砖、炉渣砖和灰砂砖等;依其形状特点分有实心砖、空心砖和多孔砖。 粘土砖是我国传统的墙体材料。它以粘土为主要材料,经成型、干燥、焙烧而成。我国标准粘土砖的规格为240mm×115mm×53mm。 砖的强度以强度等级表示,分别为MU30、MU25、MU20、MU15、MU10五个级别。 (二)砂浆 水泥砂浆:,属于水硬性材料,强度高,较适合于砌筑潮湿环境的砌体。 石灰砂浆:强度不高,多用于砌筑次要民用建筑中地面以上砌体。 混合砂浆::是由水泥、石灰膏、砂加水拌合而成,这种砂浆强度较高,和易性和保水性好,常用于砌筑地面上砌体。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 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 (2)海底扩张 (3)板块构造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 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 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 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 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 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 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 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 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 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 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 古地磁学 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 海底扩张 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 (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 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 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 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 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七大板块 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

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本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 “大陆漂移说”终于再沐春风 进入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里东山再起。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古地磁学。今天,地球的两个磁极——南磁极和北磁极几乎是固定不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根据古地磁学,科学家复原了以往各个地质时期生成的岩石当初的磁场,由此推定了南北磁极的位置。磁极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移动轨迹,被称为“极移动曲线”。1950年,英国的基斯?兰卡恩和帕特里克?布兰科特等,根据对欧洲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各地质时期岩石中残存磁场的精确测定,成功地得到了“极移动曲线”。地球只存在南磁极和北磁极两个磁极,从各个大陆研究得来的南磁极或北磁极的“极移动曲线”理应是一致的。然而,兰卡恩等人求得的两条“极移动曲线”形状相似却沿经线偏离。要是把大西洋两边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合在一起,那么对应的“极移动曲线”恰好能够吻合。这个事实正好说明了大陆漂移具有可能性。由于导致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没能解决,所有的地球科学家对“大陆漂移说”始终不予理会,不过“大陆漂移说”却因古地磁学的发现而峥嵘再现。 “海洋扩大说”崭露头角 50年代伊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发的新技术被广泛用于海洋观测,比如采用声纳装置观测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场仪探测海底磁场异常情况等。通过这些探测,科学家终于搞清全球海底被称为“海岭”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彼此相连的。 在海底山脉中位于大西洋中部的大西洋中央海岭,魏格纳在世时人们就不陌生。但是,类似的海岭存在于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地球所有的海洋,像网络一样分布在海底。在大西洋中部南北走向绵延1万公里以上的中央海岭的中段,还存在一个“大规模的谷地”,科学家还发现,这个“中央谷地”与中央海岭并排相连。于是有科学家提出,大西洋正是地球的裂缝,海底也许就是在这里扩张的。随后科学家又测定出从地球内部涌流出的地壳热流量,也了解到从海岭之下的深处似乎正在喷涌出热物质。 根据以上探测结果,科学家得出结论:中央海岭下的地幔对流升腾形成海洋地壳,海底由此扩大,这种结论支持了“海洋扩大说”,而“海洋扩大说”也解释了大陆的分裂和移动。构成大陆地壳的物质密度小,地幔就会上浮。根据“海洋扩大说”,大陆下的地幔对流升腾造成大陆分裂,进而地幔向水平方向的运动将大陆推开。 此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观测了能够解释

建筑构造教案2017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内容,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任务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建筑构造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式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授: 引入:建筑构造是什么?建筑是什么? 新授:建筑构造是系统介绍建筑物各个组成部分的设计原理、构造要领和不同材料做法的一门课程。 1.建筑——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和活动的房屋和场所。 2.建筑学——专门研究建筑物的设计与建造的一门科学。 3.建筑物——工程技术产物,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体。 4.建筑设计——确定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建筑功能及空间尺度,决定建筑物的使用价值。 总结:建筑构造是建筑施工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在本专业系列课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作业:名词解释:建筑构造 实训练习:参观校园周边的建筑,让学生进行建筑分类。

第二节我国的建筑方针和政策 教学目标:掌握我国的建筑方针和政策 教学重点:我国的建筑方针、四化一改和建筑宗旨 教学难点:我国的建筑方针、四化一改、建筑业的奋斗目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建筑业极其落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没有保证,尤以住房问题最为严重。 1951年党和国家提出的建筑方针是“适用、经济、美观”并提出以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相结合为主导思想。 新授: 当时,有些建筑工作者片面的强调民族形式,不顾国家财力物力的困难,大规模的建造了华而不实的大屋顶建筑,造成了恨得的浪费,人民反映强烈。因此,党和国家在1956年重新修订了建筑方针,改为“适用、经济和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1986年当和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接受1976年唐山地震的惨痛教训,提出了新的建筑方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简称八字方针)并且强调,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不分主次,齐头并进。 为了加速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手工操作多,劳动强度大,施工速度慢,湿作业多等弊端,建筑业的奋斗目标是“四化一改”即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管理现代化和墙体改革。 建筑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以人为本”是建筑业的根本宗旨。 “节能、环保、以人为本”永远是建筑工作者的主题,是无休止的的奋斗目标。 总结:学习我国的建筑方针和政策是学习建筑构造的前提,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检测:1、八字方针:

分析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的联系与区别

分析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的联 系与区别

摘要: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是岩石圈的动力学研究“三部曲”,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又相对独立存在着区别。 关键字: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扩张说内在联系区别 三大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1.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在较重的硅镁质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围绕 联合古陆的广阔海洋叫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 格局。 二、海底扩张说的主要内容 1.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 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2.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分离,也可能使老的洋 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3.海底扩张说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 地幔的热对流; 4.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分裂与大洋开启。 三、板块构造说的主要内容

1.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多个巨大的块体——板块 2.板块驮在软流圈上大规模水平运动 3.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4.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动力低至作用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三大学说的内在联系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说是岩石圈的动力学研究“三部曲”,其中板块构造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中关于大陆漂移动力机制的合理解释引起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板块构造说是新的大陆漂移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 对三大学说的详细分析,它们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地壳与地核不是一个整体结构,地核与地壳转速有差距,从而解开地球一切难题。三大学说一脉相承,均与固定论对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大学说的区别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在全球尺度上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粘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它是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而却不同于大陆漂移说。 它们的差别主要为:(1)魏格纳等把大陆只包含大陆硅铝层;而板块学说中岩石圈板块包含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设计(一)

教案

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系,如结构自重、家具及人群荷载、风荷载等。间接作用是指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如地震、基础沉降、温度变化等。 4.按照承重结构所用的材料不同,建筑结构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混合结构五种类型。 1.1.2建筑结构的功能 (1)结构的安全等级 表1.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 一级很严重重要的房屋(影剧院、体育馆和高层建筑等) 二级严重一般的房屋 三级不严重次要的房屋 (2)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表1.2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分类 类别设计使用年限(年)示例 1 5 临时性结构 2 25 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 3 50 普通房屋和构筑物 4 100 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 (3)结构的功能要求 建筑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三项功能要求。(4)结构功能的极限状态举例讲解举例讲解

教案 授课题目 1.2 结构抗震知识授课时间 3.1 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讲授 教学目标掌握地震的类型及破坏作用,抗震设防分类、设防标准及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地震的破坏作用及抗震设防目标 教学难点地震的破坏作用及抗震设防目标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新课导入:1976年7月28日,在省、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 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和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围 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市区。 1.2.1地震的基本概念 (1)地震基本概念 1.地震俗称地动,是一种具有突发性的自然现象,其作用结果是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 2.地震发生的地方称为震源。 3.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4.震中附近地面运动最激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震中区或极震区。 5.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6.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人工诱发地震以及构造地震。 7.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又可将构造地震分为三种:一般把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成为深源地震。中国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均属于浅源地震。举例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