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情况介绍

浙江省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情况介绍
浙江省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情况介绍

浙江省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情况介绍
开拓创新 强化服务 为扎实推进科技平台建设而努力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围绕 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正在全面展开。我们是从两个层面来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的,一是抓了“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即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一批重点实验 室和试验基地、一批重点科研院所、一批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批重点区域科技创 新服务中心、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特点是这些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于一个单位建 设,有的侧重于创新,有的侧重于服务。二是受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启发, 针对一些科研项目和科技服务一个单位难以完成的现状,抓了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 设,既通过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在“六个一批”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公共科技基础 条件平台、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这些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的特点是一般由 3 至 5 家单位共同承担建设,强调创新与服务并重,要求在服务中起步,在创新中发 展。
b5E2RGbCAP
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对平台建设十分重视。吕祖善省长多次亲自听取平台建设情 况汇报,茅临生副省长多次具体指导平台建设工作。省财政厅、发改委、教育厅、经 贸委等省级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共同参加调研、论证和检查工作。省长亲自 落实了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目前用于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资金每年 有 1 亿多元,平台建设期补助经费多的平台有 2000 万元。现将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情况汇报如下:
p1EanqFDPw
1 / 10

一(基本情况 2004 年底,启动了“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等 2 个行业平台建设试点;2006 年 4 月 3 日,“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等 3 个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正式启动;2006 年 11 月 22 日在杭州召开了“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大会”,“浙江省现代 纺织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等 13 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正式启动。今年,我们一共 组织建设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 12 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至今 一共建设了 30 个重大创新平台。DXDiTa9E3d 据对 2006 年底前建立的 18 个平台的统计,已实际投入建设资金 9.11 亿元,拥有 创新服务场地 23.86 万平方米,整合仪器设备总值达 22.37 亿元,参与平台建设的中级 职称以上科技人员约 2500 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约有 880 人。 二(主要做法 我们会同省财政厅、发改委、教育厅、经贸委等省级有关部门制定印发了 《浙江省 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 、 《浙江省省级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 等文件,明确了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主要任务、建设重点、保障措施等 一系列问题,为组织平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 提出了平台建设指导思想 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基本思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资源共 享机制,搭建一批创新资源配置更优、联合创新能力更强、开放服务水平更高、具有 良性自我发展机制的公共科技条件平台。
jLBHrnAILg 5PCzVD7HxA RTCrpUDGiT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了“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 的总体要求,要使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成为“科研项目的研究员、科技创新的服务员和 技术成果的推广员”。
xHAQX74J0X
2 / 10

2( 提出了平台建设主要任务 (1)构建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基础条件保障体系。整合、 重组和优化现有大型仪器、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LDAYtRyKfE
(2)构建行业专业创新平台,为我省行业领域科技创新提供公共科技服务和创新载 体。建立由若干家具有明显优势的科研单位、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的科技创新载体, 提供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开展从科研到产业化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
Zzz6ZB2Ltk
(3)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集聚行业创新资源,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技 术转移速度,增强产学研协同攻关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区域创新能 力。
dvzfvkwMI1
3(提出了平台建设的一些定量要求 (1)行业专业和区域创新平台主要从我省工业、农业支柱产业和重点高新技术产 业、重点区域块状经济中选择建设。围绕工业支柱产业和重点高新技术产业设立的创 新平台,该领域全省工业产值一般要求在 100 亿元以上;围绕农业支 rqyn14ZNXI 柱产业设立的创新平台,该领域全省农业产值一般要求在 30 亿元以上;围绕重点 区域块状经济设立的创新平台,该区域特色产业产值一般要求在 50 亿元以上。
EmxvxOtOco
(2)平台应具有明确的专业服务方向、量大面广的服务对象,具备集聚创新资源、 设计创新课题、组织联合攻关、提供技术服务、实施成果转化、开展人员培训的基本 功能。服务对象一般在 100 家以上。
SixE2yXPq5
(3)平台必须具备向本领域广大中小企业、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开发、中试转化、检 测测试等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场地,提供产品设计、咨询、培训服务。创新平台建成后 仪器设备总价值一般不少于 5000 万元,其中新增仪器设备价值一 6ewMyirQFL
3 / 10

般不少于 2000 万元,建筑面积一般不低于 15000 平方米。 (4)平台建设资金由组建单位自筹和市、县政府投入为主,省财政给予必要的补 助,主要用于购置大型高档仪器设备,省财政补助经费一般不超过新增仪器设备总价 的 50%和新增投资总额的 10%,一般不超过市县政府投入资金的 50%。 三(运行模式 目前,我们对平台建设主要采用二种运行模式:“虚拟组织”运行模式和“实体组 织” 运行模式。不论哪种形式,关键都要看平台运转是否高效,能否调动广大科技人 员的积极性,能否提供优质优惠的科技服务和组织创新活动。“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 创新服务平台”,以绍兴轻纺科技中心为牵头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共同参 加,成立了“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其中轻纺科技中心占 50%的股份,浙江 理工大学占 30%的股份,浙江大学占 20%的股份。以浙江大学为牵头单位的“汽车及零 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资产权属不变的前提下,正在组建一家注册资本 500 万元、由个人出资的股份制公司,专门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和科技中介服 务。由浙江工业大学、省医科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和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共 同建设的“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准备从各自单位抽调人员成立平台管理办公 室,负责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经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 批复同意,建立了平台运作实体组织“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其它平台也都在积 极探索有效的体制机制,以确保平台的顺利运行。 四(目前进展 1(整合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一支集创新和服务于一体的重要 科技力量
y6v3ALoS89 kavU42VRUs
4 / 10

目前,科技文献平台拥有的科技文献资源总量已占全省的 85,以上,平台文献资 源品种、规模和整合度都达到了国内较高水平,可以满足全省 95,以上的科技文献服 务需求。平台的建立打破了行政隶属障碍,使各个系统能共同面向社会用户提供快捷 方便的科技文献服务,科技文献资源利用率也大大得到了提高。
M2ub6vSTnP
“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已有浙江大学、省疾控中心、省农科院等 75 家单 位参加,入网仪器 850 多台(单台价格超过 30 万元人民币),涵盖了光 0YujCfmUCw ,可以基本满足各类检测测试需要。 谱、质谱、色谱等各类分析测试仪器 2(强化科技服务,注重成果推广,为广大企业和农民提供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服 务 通过平台建设,科技服务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据 18 个平台的统计,已提供检测 服务 29.5 万次,服务收入 10293 万元;举办技术咨询 637 场次,接受咨询 22832 人次; 推广技术成果 194 项,预计经济效益 21.7 亿元;为相关领域企业培训职业技能人才 21000 多人;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 87 项;加入平台服务层的企业已达 5200 家。
eUts8ZQVRd
“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无机氰化物等剧毒原料替代的成果推广工 作,使一批企业从源头上减少了“三废”污染。平台建立后,科技资源和相关资质等 得到了相互弥补,可以提供新药开发、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一站式综合服 务,使以前要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寻求技术支持的项目能在平台得到一条龙解决,服务 收入已达 4000 多万元。
sQsAEJkW5T
“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产品检测、鉴定,技术咨询、质量标准制定 和科学实验等服务,服务的领域也由原来的水产品向船舶工业、临港化工拓展,预计 今年平台的服务收入可达到 4000 万元左右。
GMsIasNXkA
5 / 10

3(利用集成优势,组织联合攻关,一大批生产实践中的关键共性技术正在组织攻 关 据 18 个平台的统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134 项,资助经费 19675 万元;承担省 部级项目 354 项,资助经费 15646 万元;与企业合作或为企业解决的技术难题 1457 项, 横向经费 13284 万元。TIrRGchYzg 平台已成功申报承担了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 服务平台”申报的“纺织用合成纤维功能化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等一批项目已获 国家资助 1 亿多元。
7EqZcWLZNX
污泥处置是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中的一大难题。由“环保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成员单位菲达宏宇为主承担的课题,经过近 2 年的攻关,2 万吨/天处理规模的示范工 程已获得成功。该示范工程使污泥产出量大幅度减少,不仅各项指标符合要求,而且 投资、占地和运行费用比常规工艺下降 25%,对城镇生活污水处置将产生重大影响。
lzq7IGf02E
“木材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针对企业在生产高密度纤维板过程中游离甲 醛达不到欧洲 E 级标准的难题,组织联合攻关,对胶粘剂和生产工艺进行改 0zvpgeqJ1hk 进,这项科研成果的应用已产生经济效益 1 亿多元。 五(问题探讨 1(平台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由于重大创新平台是由几家单位联合承担建设 的,运行的体制机制都尚需探索。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平台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不 够紧密;二是有的平台没有专门的日常运作管理机构;三是有的平台缺少专职的平台工 作人员。
NrpoJac3v1
2(对行业共性科技需求调研不够。一是认识不足。行业区域共性关键科技需求是 创新的主要对象,是平台赖以开展创新和服务的主要目标。一个平台如果没有真正了
6 / 10

解掌握行业区域共性关键科技需求,就不可能很好开展创新和服务。二是对行业和区 域共性科技需求调研不够,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拓展。三是平台开展项目主动设 计和组织联合攻关的工作需要加强。
1nowfTG4KI
3(平台人才队伍建设有待于加强。如何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参与平台建设的积极 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有些区域创新平台,由 于地理交通等一些原因,高层次人才难以留在当地。这些区域创新平台仍需探索人才 柔性流动的机制,探索科技人员固定和流动相结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最佳方 式。
fjnFLDa5Zo
六(今后打算 1(开拓创新,不断探索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体制机制,使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建设尽快步入良性运行轨道。条件成熟的平台可以建立股份制的运行公 tfnNhnE6e5 司;有的平台可以成立管理办公室,从各单位抽调一定数量人员专门负责平台工作; 有的可以依托研究院(所)开展工作。不管哪种形式,一是一定要有平台日常管理机 构,其主要功能是负责平台的日常管理和组织中介服务;二要有专职人员,便于架起平 台与企业、农户间的桥梁;三要有专门的联系办公场所。
HbmVN777sL
2(持之以恒,继续抓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五个落实”,使平台的服务水 平有新提高,创新能力有新增强。总结经验,进一步抓好组织、制度、资金、服务、 创新等“五个落实”。制订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平台建设与发 展。建立优胜劣汰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淘汰落后。努力探索建立平台良性自 我发展的长效机制。
V7l4jRB8Hs
3(不断探索,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平台与企业对接合作活动,使企 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技术成果转化的主体。引导平台到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
7 / 10

工作站。通过网络信息、科技对接、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平台与企业、农户的 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83lcPA59W9
4(加强调研,发挥平台作用,深入了解行业区域共性科技需求,主动设计一批重 大项目,组织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我们准备充分利用平台的科技资源优势,深入企 业、农村调研,凝练设计一批项目。通过招标或择优委托形式,组织开展联合攻关, 力求突破一批我省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经济中的共性关键科技难题。
mZkklkzaaP
5(统筹兼顾,加强顶层设计,继续择优支持建设若干个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通 过调研、征集等方式,在有产业基础、有科技需求的支柱产业、区域特色经济、节能 减排增效等领域建设若干个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坚持边建设边运行,努力做到建一 个成一个。AVktR43bpw
本文档来源于第一 文库网:https ://www.wenku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4505827.html,/news/1 3BFF3BC6B164 F00.html
ORjBnOwcEd
8 / 10

9 / 10

10 / 10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word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WORD版本下载后可编辑

某某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某某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某某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某某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某某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某某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某某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某某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某某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某某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某某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烟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臵和综合利用,提某某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某某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某某市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某某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某某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某某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某某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某某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

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 蔡冠深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打破地域局限,发挥最大合力。他建议成立“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委员会”,由三地政府相关副主管统筹,组合三地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以及大型科技企业、高校力量,就湾区内科技创新规划、政策,包括科技+金融等领域的不足与前景进行统一研究,制订契合三地实际的长远及近期规划。 蔡冠深还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银行、基金和相关的监督委员会,以配合区内科技创新活动所引发的大量且多变的金融需要,吸引内地以及全球高新科技企业到香港、深圳上市,吸引全球科创基金到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分部甚至总部,“在金融领域,我们要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及跨境合作过程中加大监控,加强对诈骗、洗黑钱等犯罪行为的打击。” 蔡冠深认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还要加快区内的要素流动。“我建议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这四个城市率先为重要的科研人员及企业高管发放‘大湾区绿卡’,以加快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讯息流等要素在区域内跨境流动,真正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完善各项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形成创新驱动、产业联动、空间连接、功能互补的‘一廊四城’创新发展新格局。” 蔡冠深还建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南下深圳设立分院,同时发挥好香港港科院的能量,调动港科院数十位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在港深之间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鼓励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国际企业在粤港澳设立分

支机构,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支持港澳开设一批世界级的研发中心和产业发展平台,以共享大湾区创新创业资源。 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建设也非常重要。蔡冠深说,他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设置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这些项目和平台也要向港澳科学界有序开放,进一步吸引香港科技人员、港澳大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前景,增强国家观念,把自己的理想和前途融入振兴中华、共圆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之中。” 全国政协常委、中山乡亲蔡冠深递交了多份提案,涉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内容,在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提案中,提出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十一项举措。他建议设立“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委员会”;设立大湾区科技发展银行、基金和相关的监督委员会,扩大粤港澳科技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打造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设立深港科技创新河套管理局,在深圳、广州、香港及澳门四个中心城市,率先为重要的科研人员及企业高管发放“大湾区绿卡”,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南下深圳设立分院,同时发挥好香港港科院的能量;在大湾区布局设置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积极推动成立大湾区三地大学产学研合作联盟,设立联盟网站;在香港设立大湾区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及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构建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机制和完整的创新产业生态链;要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及跨境合作过程中加大监控,加强对诈骗及洗黑钱的执法力度;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对标世界一流实验机构。

聚焦2019两会科技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

聚焦2019两会科技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关 键 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合肥为代表的全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各项工作已经到了全面深化、全面落实的攻坚突破阶段,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强化主攻方向,加强开放合作,着力吸引集聚海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不断扩大创新成果市场应用,持续提升科创中心建设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加强政策协同,营造良好环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科创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改革试点,如何集中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持续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已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供需双方不接轨、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突出瓶颈应抓紧研究突破,须进一步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通过强化政策协同、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搭建科技成果信息“供需对接”平台等举措多管齐下,逐步探索形成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推进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效益及规模。 紧扣科创中心建设目标、职能定位及任务分工,要加强政策、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一套精简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持续放大科技、财政、投资、税收、人才、产业、金融、政府采购、军民融合、

知识产权等政策协同效应,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为强化重点任务的统筹部署及创新资源要素的统筹配置,并形成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强大合力,建议各科创中心建设城市设立“一门式”服务窗口,以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为着力点,协调解决各类主体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以国际科创园区建设为抓手,吸引更多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地,吸引更多科学家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吸引更多科研成果在国内孵化转化。锚定全球科技创新战略领域,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引领,着力优化国家各类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建设一批高水平功能平台和新型研发组织,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国际创新网络,建立面向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新机制。要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进一步优化国家重大创新布局,各科创中心建设城市力争主导发起、领受、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动大科学设施、重大项目落地,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城市。 产学研用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进一步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梳理科技成果资源,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建立面向市场主体的技术服务站点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与实体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建立完

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0号 【发布部门】江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3.09.26 【实施日期】2013.11.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修改依据】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2件和一揽子修改17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0号) 《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已由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13年9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1月1日起施行。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9月26日 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2013年9月26日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科技创新引导 第三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第四章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第五章科技创新保障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科技创新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科技创新,是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相关活动。 第三条科技创新工作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本省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

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江西。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领导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完善科技进步考核制度,保障科技事业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障科技创新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技创新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科技创新促进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并实施有效转化。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以下简称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及科学技术人员依法开展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七条全社会应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弘扬崇尚科学、鼓励探索、敢于创新、宽松包容的社会风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科学技术协会等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第八条本省设立科学技术奖项,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鼓励组织和个人按照规定在本省设立科技创新奖项,支持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平台精选版

科技创新平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创建独立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转变步伐,是现代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我市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要素制约,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加强我市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为代表的综合类创新平台;二是以嘉兴毛衫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嘉兴市皮毛和制鞋工业科学研究所、杭白菊规范化生产技术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行业类创新平台;三是以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为代表的企业类技术创新平台。 (一)综合类创新平台——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综合类创新平台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开展研发提供基础设施,同时为企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开展法律、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咨询和代理服务,提供保障条件,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和培育高科技人才,转移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我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 于2004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同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通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市加快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培育和发展高新产业的一个重要载体。截止目前,中心孵化面积1.7万平方米,产业化用房2.6万平方米(包括开发区参股的一幢标准厂房和租用的二幢标准厂房共14800平方米),现有在孵企业54家,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工、机电一体化、网络与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器等高新技术领域。在孵企业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 的决定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赣发[2012]12号 【发布部门】江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2.10.23 【实施日期】2012.10.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 (赣发[2012]12号2012年10月23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推动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促进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现结合我省实际,就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作如下决定。 一、坚持以协同创新为战略举措,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 (一)充分认识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通过推动创新主体间突破壁垒实现深度合作,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显著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当今世界,协同创新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活动最为鲜明的特征,成

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保持科技创新优势地位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许多国家纷纷调整科技部署和创新模式,大范围、大跨度整合创新资源,在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展开布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协同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快速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的现实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创新主体异常活跃,各种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江西作为欠发达省份,创新力量相对薄弱,只有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借梯登高、巧借外力,充分释放和有效集成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和要素,才能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缩小发展差距,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协同创新是深入推进我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内在要求。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作为我省科技创新的龙头工程,本身就是协同创新的产物。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向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必须在协同创新上有新的更大突破。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是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大幅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未来,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抓好推进协同创新各项工作。 (二)牢牢把握推进协同创新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计划,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集成资源,着力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团队、项目和基地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多元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加快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切实遵循推进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发展需求为导向。把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置于首位,积极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围绕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生

策划制作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宣传册中标公告

策划制作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宣传册中标公告 中化商务有限公司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就策划制作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宣传册组织采购,评标工作已经结束,中标结果: 1、项目名称:策划制作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宣传册 2、项目编号:0747-2061SCCZN015 3、采购人名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4、采购人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7号院1号楼 5、采购人电话(略) 6、资金来源:北京市财政资金 7、项目预算及最高限价:人民币20万元 8、采购代理机构:中化商务有限公司 9、采购代理机构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A2号中化大厦 10、采购内容: (1)采购内容: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六周年成效画册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英文宣传册的设计制作工作。 (2)交付期限:签定的工作任务书生效之日起一年。 (3)交付地点: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4)是否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或小型、微型企业采购:否。 11、招标公告日期:2020年3月6日 12、定标日期:2020年4月3日 13、公告期限:1个工作日 14、中标结果: 中标/成交供应商:北京麒麟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供应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域清街2号院4号楼1-102 中标金额:人民币191,079.84元 15、合同履行日期:1年。 16、中标标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服务要求:详见附件。 17、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屈宏明、尹倩、赵晶、贾文凯、江南 18、服务费金额及收费标准: 服务费金额:人民币5,000.00元 收费标准:中标人在领取中标通知书的同时,以中标金额为基数,按照原计价格(2002)1980号、发改办价格(2003)857号文件规定的服务费标准下浮20%向招标代理机构缴纳招标代理服务费。本项目招标代理服务费不足人民币5,000.00元的按人民币5,000.00元收取。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建设方案 二00八年六月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从我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臵和综合利用,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市中 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

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化全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为全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贯彻“整合与共享、完善与提高、创新与服务”的平台建设方针。 1、坚持政府主导、产学研合作、社会共享的原则; 2、坚持资源综合集成、优化配臵、综合利用的原则; 3、坚持总体统筹规划、分段分步实施,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 4、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权威性、安全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平台功能及建设的重点内容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由4个子平台组成。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赣府发[2009]19号 【发布部门】江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9.06.15 【实施日期】2009.06.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 (赣府发[2009]19号2009年06月15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和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省政府决定在2009-2012年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即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培育100个创新型企业、实施10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办好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江西崛起新跨越战略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等领域,着力培育发展我省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的10个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和当代新产业发展趋势的龙头主导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要以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任务,以创新型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主要抓手,以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优势创新团队为重要支撑,从而大力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中部崛起步伐,实现富民兴赣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一)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 1.光伏材料; 2.风能与核能; 3.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 4.航空制造; 5.半导体照明; 6.金属新材料; 7.非金属新材料; 8.生物和新医药; 9.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 10.文化及创意。 围绕以上1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攻关,加快引进科技成果,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一批产业产值达到千亿元以上。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完整版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 设方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建设方案 二00八年六月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从我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我市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化全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为全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江西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组建项目

江西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组建项目 申报书 (年度) 平台名称: 平台类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申报日期:年月日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 二〇一一年制

编写说明 1、本《申报书》是江西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组建项目的规范格式,是专家评审论证和省科技厅审批的主要依据。 2、平台名称指:江西省xxx重点实验室或江西省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平台类型指: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申报单位应按《申报书》中各栏目要求填写,一般不应留有空缺栏目,要求数字准确,内容翔实。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有其具体要求。 5、《申报书》中第一部分“基本信息”以外的其他部分根据提纲撰写。 6、相关附件材料与本《申报书》一同上报。附件材料(复印件)包括:①依托单位的资质情况、经营状况及相关奖励证明;②市厅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括同类其他研发平台)批复文件;③依托单位近5年来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奖励、专利申请和授权、发表论文、出版论著情况等;④研发平台的试验场所、设施设备及依托单位概况,需提供扫描图片及图片说明;⑤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科技合作情况;⑥其它有关旁证材料。 7、通过网上申报系统填写《申报书》,经上级主管单位审核通过后,打印《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材料,装订成册后一式1份报送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受理中心。

一、基本信息(一) 平台信息 (二) 依托单位信息

江西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组建项目申报书(三) 人员信息

二、组建经费预算 (一)总投资(200字内) (二)投资构成与资金筹措(300字内)

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管理办法

绍兴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公共科技平台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增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根据《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绍兴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指通过有效优化和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的平台,是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提供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技术服务、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人才培养等各类公共科技服务的载体。 第三条平台建设旨在整合绍兴区域科技资源,搭建和提升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全市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高效服务和有力支持。 第四条平台主要依托在绍具备丰富优质的科技基础条件、较强的科研开发与服务优势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重点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通过提供研究开发、技术推广、软硬件共享、产品检测、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服务,构建直接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开放性技术平台。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建设单位的职责

第五条绍兴市科技局会同绍兴市财政局根据全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组建和管理工作。绍兴市科技局负责制定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平台建设的年度计划与经费预算;组织平台建设过程中的检查监督、考核评估和验收;综合协调并处理平台建设运行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平台绩效评估。 绍兴市财政局会同市科技局审批平台建设的年度经费预算,审查平台年度经费汇总决算;检查、监督平台建设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检查、监督平台绩效评估。 各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本地区本行业的平台建设中长期规划的编制,负责新建平台的组织和推荐工作;参与组织实施平台建设,指导平台的运行和管理;落实平台建设的配套经费;协调平台牵头建设单位与参加单位的关系。 第六条平台建设单位是我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具体实施主体,负责承担平台的具体实施和日常运行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制定平台建设方案和行业科技发展规划,按照平台建设计划完成规定任务;为平台建设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自筹经费;明确运行管理机构,完善平台运行体制;定期报告平台建设进展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等,接受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的管理、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估。 第三章申报与立项 第七条平台重点是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二类科技平台。其中,申请建设专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所属行业应是我市的优势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 申报建设的平台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从我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市中

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化全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为全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贯彻“整合与共享、完善与提高、创新与服务”的平台建设方针。

江西省科技厅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

江西省科技厅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 发展的意见 【法规类别】商贸物资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江西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日期】2012.10.18 【实施日期】2012.10.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江西省科技厅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赣发[2012]8号),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以下简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振兴赣南苏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科技创新对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强大的科技支撑是加速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有力助推器,目前,赣南苏区面临着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摆脱贫困等诸多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促进粮食和脐橙等特色农业发展,开发稀有金属和先进制造等产业,提高深度加工的能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健康生活水平,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赣南苏区振兴,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振兴步伐。 2、赣南苏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多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赣南苏区科技创新进展明显,集中科技资源攻克了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技条件平台和产业基地,储备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同时也要看到,与赣南苏区加快振兴发展的需求相比,科技创新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机构及基础条件平台还比较薄弱,科技领军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还非常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这些问题都必须高度重视,在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3、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央将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纳入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给科技创新推进苏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契机、提供了动力。赣南苏区要建设成为“两区三基地一枢纽一屏障” 的战略定位,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全省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为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提供科技支撑。要通过科技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共同作用,努力满足赣南苏区战略定位的科技需求。 二、推进赣南苏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中央苏区精神,依靠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扶持力度,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以条件平台、人才队伍、高新技术特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课题组:彭留双姜中华陈瑾梁青建董含星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为系统深入地把脉分析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查找不足,提出对策,我工委在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走访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听取了市科技局专项工作汇报和市经济开发区关于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在此基础上,比较参照先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路径和科技创新平台运作模式,形成调研报告,以供参考。 一、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发展理念,引导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研发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基础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科技创新政策环境趋于良好。以创优环境为先导,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宏观推动,专门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深入开展创新型在全市营造浓烈

的科技创新氛围;一手抓政策驱动,结合本市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常州市的一系列科技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对企业实施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到的税收政策、奖励政策、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立项审批等方面,加大了扶持优惠力度,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二是产学研合作日趋活跃。为了适应企业日益迫切的产学研合作需求,我市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服务、企业发展,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思路,以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为载体,致力于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模式,不断开拓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新方式,大力提高产学研的组织程度和合作层次,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从政府层面上看,政府与重点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日益紧密,我市与浙江大学等5所科研院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浙江大学溧阳合作服务中心、产学研专家数据库,通过组织有效活动、提供有效服务,为市校合作搭建平台,促进大学的技术成果向溧阳转移。近年来市政府共举办重大产学研活动12次,签订合作项目150项,引进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信息5000条,中国溧阳茶叶节“科技合作项目签字仪式暨信息发布洽谈会”等正逐步成为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二是从企业层面上看,主动寻求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显著增强,全市企业与全国百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45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具有产学研背景,其中三分之二的企业与多家高校、院所有合作

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一)概况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随后,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机构、大学的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都相继建立。可以说,中国国家的创新发展是和新中国的成长同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系统在不断发展演化着。从总体上看,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 (二)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阶段 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张凤等,1999)。 1. 形成阶段(1949—1977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这—阶段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倾向于军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这些科技的成就,不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而且促进了此后中国高新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此时的国家创新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由政府直接控制,相应的组织系统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创新动机来源于政府认为的国家经济的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需要,等等;创新各级政府制定;政府是资源的投入主体,资源严格按计划配置,创新的执行者或组织者进行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现实成果,同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责任。 2. 发展阶段(1978—1995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 在这一时期,创新模式主要是计划主导模式,即设立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人竟争机制。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出现的,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市场对企业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通过改革拨款制度、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等措施,科研机构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活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一切都加速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家科研经费大多以国家科技计划的形式出现,政府工作人员管理着科研经费的配置。国家先后出台了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_以江西高校为例_梅军

文章编号:2095-3046(2013)02-0058-03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以江西高校为例 梅 军 (江西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对江西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功 能逐步显现,发展运行机制初见成效,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创新资源分散,科技创新发展缺乏特色等问题。文章提出要以十八大报告精神为指导,创新平台不能脱离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团队培养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要快速转变观念,加强区域战略需求相衔接,构建服务地方的长效机制;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积极探讨新的产权合作机制等措施。 关键词:江西高校;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区域经济建设;十八大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3-03-06 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编号:20122BBA10079-1)作者简介:梅 军(1968- ),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科技与产业政策研究,E-mail:meijun68@https://www.360docs.net/doc/8814505827.html,.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中成败的主导因素,科技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集中表现着地方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的基础设施、创新的制度安排、创新的环境、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等,体现着地方高校的整体创新能力[1]。在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宏大事业中,江西省高校异军突起,在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同时,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之中,为江西崛起新跨越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丰硕成绩 目前江西省高校以创新平台为依托,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以特色争优势,科研平台功能逐步显现 各高校紧紧围绕特色领域,努力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作用,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地、校企双向性合作,并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功能,积极探索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新模式,深度和广度都逐渐得以拓展,搭建了更多校地校企一体化或双主体型的、互动性强的深层次合作平台,寻求更加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像产学研及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平台以及创业孵化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效果正在逐步显现[2]。 2.以创新谋发展,运行机制初见成效 全省高校坚持以制度创新为主线,先行先试,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的新思路。不少高校试行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繁杂的考核有了量度的标准,较好地调动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营造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4卷第2期 2013年4月 Vol.34,No.2Apr. 2013 DOI:10.13265/https://www.360docs.net/doc/8814505827.html,ki.jxlgdxxb.2013.0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