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制度汇编
学校临时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学校师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校所有临时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使用和维护。
三、管理原则1. 安全第一:确保师生在避难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难场所,确保避难场所功能完善、设施齐全。
3. 就近原则:避难场所应尽量靠近师生居住区、教学楼等主要区域,方便师生疏散。
4. 综合利用:避难场所应具备多功能,平时可作为休闲、娱乐场所,遇有突发事件时作为避难场所。
5. 保障供给:确保避难场所内物资充足,满足师生基本生活需求。
四、管理职责1. 学校行政办公室负责临时避难场所的总体规划和协调工作。
2. 学校保卫处负责避难场所的安全保卫、应急演练和应急物资储备。
3. 学校后勤处负责避难场所的设施建设、维护和物资保障。
4. 各部门、各班级负责组织师生熟悉避难场所的位置、设施和应急疏散路线。
五、临时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1. 临时避难场所应选择在安全、安静、交通便利的区域。
2. 避难场所应具备以下功能:休息区、医疗救护区、物资储备区、通讯联络区等。
3. 避难场所内应配备应急照明、消防设施、急救药品等物资。
4. 避难场所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引导师生正确疏散。
六、应急演练与培训1. 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 学校对师生进行应急知识培训,包括应急疏散、自救互救、应急物资使用等。
3. 避难场所管理人员应熟悉应急处理流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七、物资储备与管理1. 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储备应急物资,包括食品、水、衣物、药品等。
2. 应急物资应定期检查,确保其质量和数量。
3. 避难场所内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使用,由学校保卫处负责管理。
八、监督检查1. 学校对临时避难场所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学校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地震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

地震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地震避难场所管理工作,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升灾害抗击应急能力,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地震避难场所的管理工作,包括地震避难场所的选择、规划、建设、维护、使用等方面。
第三条地震避难场所应具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且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第四条地震避难场所应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应急响应和灾害抗击的能力。
第五条地震避难场所管理责任人应严格执行本规章制度,确保地震避难场所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第二章地震避难场所的选择和规划第六条地震避难场所应选择地势高、土质稳定、建筑物结构强固的地方建设。
第七条地震避难场所的规划应考虑到周边环境、交通便利性、通风条件等因素。
第八条地震避难场所应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和灾害风险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
第九条地震避难场所应设置标志指示牌,便于群众辨识和前往。
第三章地震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维护第十条地震避难场所的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保证建筑物结构稳固、设施完善。
第十一条地震避难场所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设施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第十二条地震避难场所管理责任人应制定相关的巡查与维护计划,并严格执行。
第十三条地震避难场所应配备应急物资和装备,以备灾难发生时使用。
第四章地震避难场所的使用和管理第十四条地震避难场所应定期组织演练,提高群众的应急避难意识和技能。
第十五条地震避难场所管理责任人应定期进行复查和整改,确保地震避难场所的安全可靠。
第十六条地震避难场所应做好防火、防水、防盗等安全防范工作,确保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十七条地震避难场所管理责任人应制定相关应急预案,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组织救援和应对工作。
第五章督查和检查第十八条地震避难场所的管理责任人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督查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九条地震避难场所管理责任人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相关情况,接受督查。
避险场所 管理制度

避险场所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避难场所,提高避难场所的防灾防险能力和救灾救援效能,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避难场所,是指国家、地方依法划定的用于抗击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集中避风避险场所。
第三条避难场所的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科学管理、安全预防、综合治理”的方针,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分类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避难场所的管理应当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民政、公安、消防、建设、卫生、通讯等部门的密切协作下,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第五条避难场所的管理应当注重防范、预防和安全生产管理,在遇到可能出现危险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
第六条避难场所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灾害,进行分类管理,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
第七条避难场所管理应当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避难场所的空间和设施资源。
第八条政府有权利、义务对避难场所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避难场所的管理措施,保障其安全有效运行。
第二章避难场所的选址和规划第九条避难场所的选址应当考虑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基础设施、群众分布等各项因素,经过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确定合适的区域和场所。
第十条避难场所的规划应当合理布局,科学设计,使得避难场所在发生灾害时能够有效避难,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和安全设备。
第十一条避难场所的规划要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保障避难场所的应急联系、物资调配、救援出入通道等畅通无阻。
第十二条避难场所的规划要注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应急救援准备,设置合适的生活设施和救援设备。
第十三条避难场所规划需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并草带政府领导的批准。
第三章避难场所的设施和管理第十四条避难场所应当设置必要的生活设施,包括饮用水、食品、医疗卫生、照明和通讯设备等。
第十五条避难场所设施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经常维护、检修,确保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
应急避难场所规章制度汇编

应急避难场所规章制度汇编一、目的和范围为了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等方面。
二、基本原则1.安全第一2.依法管理3.综合施策4.分级管理根据场所的重要性、容纳人数、设施设备等条件,将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不同等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三、建设要求1.场所选址2.设施设备3.平面布局4.安全标识5.应急通讯四、管理措施1.管理责任由相关部门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明确责任人员。
2.安全检查定期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3.人员培训4.疏散预案制定疏散预案,明确人员疏散的方式和路径,定期组织疏散演练。
5.灾害预警建立与气象、地震等部门的信息对接机制,及时获取灾害预警信息。
6.安全巡查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定期的安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使用要求1.遵守规则在应急避难场所中的人员要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服从管理。
2.维护设施个人和群众要爱惜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做到维护完好。
3.排队等候在需要排队等候的情况下,要遵守秩序,不得争抢和推挤。
4.合理调配合理利用应急避难场所的资源,做到有序、公平分配。
六、附则1.对于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个人和单位,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和处理。
2.特定的应急避难场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管理措施。
3.应急避难场所的规章制度有重大调整或者修改时,应经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认可后执行。
以上是对应急避难场所规章制度的一个简要汇编,希望能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医院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医院避难场所管理制度一、引言医院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场所,在面对突发灾害时,有责任和义务为患者、医护人员以及周边居民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
为了确保避难场所的有效运行和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设立的避难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地下室、停车场、空旷场地等。
三、管理职责1、医院成立专门的避难场所管理小组,由医院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完善避难场所管理制度,组织开展避难场所的日常维护和演练工作。
3、总务部门负责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维护和物资储备工作。
4、保卫部门负责避难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人员有序进入和离开。
5、医疗部门负责在避难场所内提供基本的医疗救助服务。
四、避难场所的设置和标识1、医院应根据自身建筑结构和场地条件,合理确定避难场所的位置和面积。
2、避难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照明和排水条件,能够满足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3、在医院内的显著位置设置避难场所的标识和引导牌,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找到。
五、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配备1、配备必要的应急照明设备、通风设备、消防器材等。
2、储备一定数量的饮用水、食品、药品、帐篷、被褥等应急物资。
3、设置临时厕所和垃圾收集设施,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六、人员进入和离开避难场所的管理1、在灾害发生前,医院应通过广播、短信等方式通知人员有序进入避难场所。
2、进入避难场所时,应进行人员登记,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信息。
3、按照先患者、后医护人员、再周边居民的顺序安排进入。
4、当灾害警报解除后,管理小组应组织人员有序离开避难场所,并对场所进行清理和消毒。
七、避难场所的日常维护1、定期对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2、对储备的应急物资进行定期盘点和更新,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数量。
3、保持避难场所的环境整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八、应急演练1、医院应定期组织避难场所的应急演练,提高人员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潜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潜力的重要举措。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一)以人为本。
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准绳,充分思考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状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场所场地的实际条件,建设安全、宜居城市。
(二)科学规划。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作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要合理制订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
近期规划要适应当前防灾需要,远期规划要透过城市改造和发展,构成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三)就近布局。
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尽可能在居民区、校园、大型公用建筑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四)平灾结合。
应急避难场所应为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作为居民休闲、娱乐和健身的活动场所,配备救灾所需设施(设备)后,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重大灾害时作为避难、避险使用,二者兼顾,互不矛盾。
(五)一所多用。
应急避难场所应具有抵御多灾种的特点,即在突发地震、火灾、水灾、战争等事件时均可作为避难场所。
但多灾种运用时,应思考具体灾害特点与避难需要的适用性,注意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环境、地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思路根据国内外资料和经验,笔者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如下设想:(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结合城市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特点以及居民疏散的要求,可将应急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级建设:一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万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0万人(人均居住面积大于1、5平方米)以上。
为个性重大灾难来临时,灾前防灾、灾中应急避难、灾后重建家园和恢复城市生活秩序等减轻灾害的战略性应急避难场所;二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5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以上。
避难硐室管理制度汇编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永久避难硐室管理制度)河南煤化焦煤集团九里山矿二〇一一年六月目录一、永久避难硐室操作规程 (1)二、永久避难硐室响应组织流程 (4)三、管理及维护人员岗位责任制 (5)四、值班、操作和维护人员配备、培训管理规定 (6)五、永久避难硐室值班制度 (7)六、永久避难硐室日常维护管理规定 (8)七、永久避难硐室安全仪表计量检验制度 (10)一、永久避难硐室操作规程<一>、进入过渡硐室操作l、人员进入硐室入口处,通过观察窗,查看是否有人,避免同时打开过渡和生存硐室密封门。
2、确认无人后.顺时针转动手柄,打开密封门,进入过渡硐室。
3、进入过渡硐室后.密闭好硐室门。
4、完全打开所有压缩空气瓶(黑色瓶)上的阀门(逆时针为打开,顺时针为关闭).并将洗气阀手柄调至左边,每次洗气约为30秒,洗气完毕后关闭洗气阀阀门。
注意:空气减压器已经预设为减压至0.4MPa请勿改动!如果压力低于0.4 MPa,调整减压器使低压表数值到0.4MPa。
<二>、进入主硐室操作5、洗气结束后,打开生存硐室门,进入生存硐室后,关闭生存硐室门。
6、打开生存硐室设置的压风自救过滤装置阀门,并将其流量设置为0.3立方/每分钟·人。
(如:总共l0人.则氧气流量计流量设置为每分钟3立方)。
7、在压风管路没有压风的情况下.打开氧气流量计(逆时针开大,顺时针为关小),并将其流量设置为0.5升/每分钟.人。
(如:总共10人,则氧气流量计流量设置为每分钟5升)。
注意:氧气减压器已经预设为减压至0.4MPa,请勿改动!如果压力低于0.4 MPa,调整减压器使低压表数值到0.4MPa。
8、观察硐室内监测传感器数值,当生存硐室内内氧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人呼吸要求(氧气浓度为18 5%至22%.一氧化碳浓度小于24PPM,二氧化碳浓度小于1%。
)的安全浓度后,方可取下配戴的自救器。
避难点管理制度

避难点管理制度一、规章制度1、避难点的管理(1)避难点的选择应符合相关规定,具备必要的安全条件和设施,由有关部门经批准确定。
(2)避难管理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做好避难点的管理工作,负责避难点内的秩序维护、安全保障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3)避难人员应当严格遵守避难点的管理规定和要求,服从避难管理机构的指挥,不得干扰秩序,不得从事违法活动。
2、避难点的建设(1)避难点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建设和装修,具备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供给基本生活物资的条件。
(2)避难点需建立安全疏散通道,配备灭火设备和相应的应急救援设备。
(3)避难点的建设和装备应当符合当地的规定和标准,定期进行维护检查。
3、避难点的管理规定(1)避难点内不得吸烟,不得酗酒,不得妨碍他人。
(2)避难点内严禁带入易燃易爆物品,不得私自改变避难点布局和构造。
(3)避难点内不得擅自组织群众游行、聚集和示威等活动。
4、避难点的管理人员(1)避难点负责人需身心健康、素质过硬,具备相关的避难管理经验和技能。
(2)避难点管理人员需定期接受应急管理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3)避难点管理人员需服从上级领导指挥,保障避难点的秩序、安全和基本生活。
5、避难点的应急预案(1)避难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避难点应急预案。
(2)避难点应急预案需得到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的批准,并在避难点内进行宣传和教育。
(3)避难点应急预案需定期进行演练和调整,确保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置。
6、避难点的媒体宣传避难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利用媒体进行避难点管理规定和应急预案的宣传,提高避难点的知晓率和应对水平。
7、避难点管理监督(1)监督部门需定期对避难点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2)监督部门需对避难点管理机构的工作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
二、保障措施1、避难点的基本设施(1)避难点需配备基本的饮水、食物、医疗和卫生设施,满足避难人员的基本需求。
学校避难场所日常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学校师生在突发事件中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避难场所的设置与管理1. 避难场所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可靠:避难场所应位于校园内相对安全、便于疏散的位置,确保师生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撤离。
(2)功能完善:避难场所应具备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如饮水、食品、厕所等,确保师生在避难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
(3)交通便利:避难场所应靠近校园主要出入口,方便师生快捷进入。
2. 避难场所的管理:(1)学校应成立避难场所管理小组,负责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2)避难场所应设置明显的标识,标明进入避难场所的路线和注意事项。
(3)避难场所内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灭火器、应急照明等。
(4)避难场所的消防通道应保持畅通,不得堆放杂物。
三、避难场所的日常检查与维护1. 避难场所的日常检查:(1)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设施完好、功能正常。
(2)发现安全隐患,立即上报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及时整改。
2. 避难场所的维护:(1)定期对避难场所内的设施设备进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2)保持避难场所的卫生整洁,定期进行消毒。
四、避难场所的使用与疏散1. 避难场所的使用:(1)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应立即启动避难场所的使用程序。
(2)师生应按照学校规定的路线进入避难场所,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
2. 避难场所的疏散:(1)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应立即启动疏散程序,师生应迅速撤离至避难场所。
(2)疏散过程中,师生应保持秩序,不得拥挤、推搡。
五、宣传教育与培训1. 学校应定期开展避难场所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2. 学校应定期组织避难场所的应急演练,检验避难场所的使用效果。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学校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汇编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汇编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定1、遵循“属地管理、保证重点、服从指挥、有序集散”的原则,积极为受灾群众提供避难服务。
2、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场地权属由业主单位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并接受所在地民政、地震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确保避难场所设施完好,灾时可正常使用。
3、根据邵武市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应急避难场所由市政府依据灾情程度宣布启动和关闭。
4、启用应急避难场所时,相关责任单位根据预案迅速做好灾民安置、物资供应、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治安和秩序维护,以及供电、供水、通讯等配套设施应急保障。
5、应急避难场所工作人员根据上级指令和任务分工接收安置避灾群众,做好救灾物品管理发放,为灾民提供食宿等基本生活保障。
6、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侵占或挪用地震应急设施设备。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人员职责1、热爱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全心全意为避灾避险群众提供耐心细致、热情周到的服务。
2、每月定期检查避难场所设施,加强日常维护管理,保证重要应急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3、引导鼓励避灾群众弘扬团结友爱精神,互帮互助,自强自立,共度难关。
4、做好避灾群众的登记统计和接待安置工作,安排其食宿,指导其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清洁卫生和设施用具的规范摆放。
5、加强与避灾群众的交流和沟通,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健康状况,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安全稳定。
6、加强应急避难场所食品和用品的管理和维护,及时做好发放和补充工作。
避灾人员守则严格遵规守纪讲究文明礼貌听从统一安排维护良好秩序提倡团结互助自觉帮老扶幼爱护公共财物防止损坏丢失维护公共环境保持卫生整洁严格食品安全预防疾病发生应急避难场所指挥部组织架构指挥部负责领导、指挥应急避难场所各项工作。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精品资料。
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制度

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加强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提高应急避难工作的效率和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避难场所的分类和级别1. 按照避难场所的用途和功能,将避难场所分为居民避难场所、学校避难场所、企业避难场所等不同类型。
2. 根据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安全性能和承载能力等因素,确定避难场所的级别,包括甲级、乙级、丙级等。
第三章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责任1. 避难场所的所有者或管理单位应当为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负有责任,并定期进行维护检查和维修工作。
2. 避难场所的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避难场所进行日常维护管理,保证其安全和正常使用。
3.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避难场所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第四章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内容1. 避难场所应当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性能。
2. 避难场所应当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维修,保证其功能完好、正常使用。
3. 避难场所应当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应急避难工作的效率和能力。
第五章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措施1. 建立健全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各方责任和工作任务。
2.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对避难场所的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3. 制定避难场所的维护计划和预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应急处理。
第六章避难场所的应急响应1. 在发生紧急情况或灾害事件时,避难场所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和安置。
2. 避难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工具和设备,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3. 避难场所应当配备专业的救援人员,及时处理紧急情况,保障避难场所的安全。
第七章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督导1.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督导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定期组织对避难场所进行评估和验收,对维护管理情况进行评定和考核。
3. 对于违规操作或不合规行为,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和处理。
学校地震避难场所制度

一、制度背景为提高学校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地震应急避难能力,确保师生在地震等突发事件中安全、有序、高效地转移和安置。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学校地震应急指挥部负责全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指挥协调各部门、各班级的地震应急避难工作。
2. 学校地震应急办公室负责制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组织协调各部门、各班级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培训和演练等工作。
3. 各班级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级学生进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学习、培训和演练,确保学生掌握地震应急避难知识和技能。
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选在学校操场、体育馆等开阔、安全、易于疏散的场地。
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场地平整、开阔,便于人员疏散和避难。
(2)场地内设有必要的生活设施,如帐篷、简易活动房屋、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等。
(3)场地周边设有明显标识,便于师生识别。
3.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五、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与使用1. 学校地震应急办公室负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设施完好、功能正常。
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学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立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各部门、各班级的地震应急避难工作。
4. 学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2)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合理组织师生疏散。
(3)保持秩序,防止拥挤、踩踏事故发生。
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培训与演练1. 学校地震应急办公室负责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培训和演练。
应急避难场所_相关规范整理

1、应急避难场所分类:(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GB 21734-2008尴震应急魂难场所分为口下三类*—— I类繼■应急遊醴场Bh具备粽合设就配■可安置曼拋人员30d IU上乍——n类地n应急洪难场所’具苦一般is範配at■町安錢助人员u)d〜3a<n ——HI 贮地n应急避炬场所’具备基本按范配is•町安量受助人员10dW内*(2) 省城市应急避难所技术标准DGJ32J122-20113JJ应急避难场所按功能分为三个级别匕中心避难场所.同定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3J2中心避难场所为具有物资集散、重型医疗救治、救援指挥中心*安置场所、救援部队驻扎、伤员转运、对外疏散基地、救灾设备存储场所、救灾备用地等多项疏散功能的长期避难场所〃允许相邻或相近的专项救助及安置场所统筹整合狀一个综合型中心避难场所’3J.3固定避难场所为提供应急医疗救护、物资供应.供水的中长期避难场所,避难时间为3天以上。
允许和邻或相近的专项避难场所统筹整合成一个固定避难场所- 314紧急避难场所用于紧急疏散居民,避难时间一般在3日以内,可选择性配置基本设施。
(3)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DBJ04-277-20092.0.4略吐遁%鸟所发至奧此公:n骼(4吋*莅姬时卿内-供關用査砸属h縞畤越丼曲「克莊期铠勺漩w實-I扎矗山「桶斯-2,0.5检鄭谢曲场所岌牛啜览佥从事件时■主畫用于塹律居住歐社区)爲it 办事处和区日辍臥咄噺昔理龍馆内的居民悵时冋連卓生活的场亂(4)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3J地*应急避垂场所需求为聊3 11善类场馳难人口测算直酬| (1}購怎屋雜垢斯;卜于社区軽無最养建坦英求去去三勺豹估天*內)凭辰枭當.罠遽、就赶啊的坏亟H超兴展奩期逼華於要=凭整幻期卷*对棗害忑拆生矢酣1特I不秦瘗'窈备缱力不足.全邺将*耍里入硼犒虑厅建靈・®>:.當总殳超所硼人员测律为全齡市住人口,工齐人口毎篆誇持眛直城还应琴虚H作人口浚产业人匚蒔的淙烹避雀卡責,[门)逞足jg萃驗甘寸厲于坦虐圾避难甥阱T是堆整我書岌主丰盾期口天以J8)炙愛迪难SHb箫.芳足灾民申恋期逮簸梔耍・殳时,其凍生冗■彭响己溥到担电I,隹虜秦帳破以虻吿骨夸W衾富辺朿中,只有住瘠袋皴隊等更灾严三凶龙匱巒妾輦鍍在誉阵屿;遼軽・阂王,固罡1S4所的琶苯人丘机算壬匹兰坦戾星抗樓竝R学医蠶畏定=楼霑•:士京帀墟去建设扛芟瞪灾H性仁時氐告分析,北京市四茁住后粉比建箕堕且荃半義电$雯请更董农,H 韦旧城平鲁层豆心刃竄应機式穩號力不疋、蒔合讹京市客方直情w・扭逊戡呂侖用at叱13悯的庭虚曆迓至损暑工・商如%的営嗟埒華姜35难埔前世行迴建来醐圍足建笨场新這罩人氏■总人匚E帝住人匚尹)X3O%;| C3)中心超確珀洞厲于帀做诫確场肝.悝足固定谴弟场所的补充・主張負頁味歆蒔移人長彩菽集工咋人员的尖牛芟豐.具進雀人匚不忏具伍由算。
避难场所安置管理制度

一、避难场所的选择和建设1. 避难场所的选择(1)地理位置:避难场所的地理位置应尽量选择在安全地带,避免受到灾害的侵袭。
同时要考虑交通便利和周围资源的充足程度。
(2)场所条件:避难场所建设时要考虑场地面积是否足够、建筑结构是否牢固、设施是否完善等因素,确保受灾群众的安全和舒适。
(3)资源条件:避难场所周围应该有充足的水源、食品储备、医疗设施等资源,以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需求。
2. 避难场所的建设(1)建筑结构:避难场所的建筑结构必须符合抗震、防洪、防风等要求,确保在灾害来临时能够提供良好的遮风避雨和安全保障。
(2)设施设备:避难场所应该配备有合适的床铺、饮用水、厕所等基本设施,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3)安全设施:避难场所还需要配备有安全出口、紧急疏散通道、灭火器等设备,以应对突发情况。
二、避难场所的管理与服务1. 避难场所管理组织(1)建立管理机构:避难场所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对场所的运营管理、资源调配、安全防范等工作。
(2)明确管理职责: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做到属地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
2. 避难场所服务保障(1)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避难场所应该为受灾群众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干净的餐饮服务、安全的住宿条件等基本生活保障。
(2)医疗救助服务:避难场所应该配备有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提供紧急救助和日常医疗服务。
(3)心理疏导服务:避难场所还需要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帮助受灾群众排解恐慌和焦虑情绪。
1. 避难场所管理流程(1)灾害警报:一旦收到灾害警报,避难场所管理机构应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受灾群众前往避难场所。
(2)受灾群众安置:管理机构应该组织受灾群众有序、快速、安全地进入避难场所,并进行登记。
(3)资源调配:管理机构需要合理调配避难场所内的资源,确保资源的充足和公平分配。
2. 避难场所管理细则(1)管理规定:避难场所管理机构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规定和纪律,约束受灾群众的行为。
柳州市第八中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日常运维管理制度

柳州市第八中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日常运维管理制度
1.为进一步加强对我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运维管理,规范运维相关工作,依据《柳州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2.我校是柳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维护管理责任单位。
校总务处具体负责主管我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维护管理,应当定期对本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其设施设备进行养护、维修,并确保养护、维修工程的质量。
3.总务处负责对棚宿区环境设施进行维护、保护,并定期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周边建(构)筑物、疏散通道及周边环境进行巡视、检查,确保周边无危险源,疏散通道畅通、棚宿区不被占用推放无关物品。
4.电工班负责对应急广播、供电、供水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待用状态;并负责在应急避难场所启用时,开启相关设备,保障设备运转。
5.保安部负责对监控系统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待用状态;并负责在应急避难场所启用时,保障设备运转良好。
6.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应急物资储备时,总务处应负责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物资的安全和质量。
7.利用应急避难场所及设施开展公共安全相关的教育、宣传、培训、演习等活动时,对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设施设备造成损坏的,应按《柳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由总务室出具《损坏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备设施责任认定意见》(应有责任被认定单位签字认可),并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进行补偿。
损坏案件同时报备柳州市地震局。
8.总务处负责组织做好年度避难场所运行维护迎检工作,接受市地震局检查组的检查。
柳州市第八中学
2013年9月15日。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
应急避难场所制度大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尽量远离危险区域,且交通便利。
建筑材料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确保场所的抗灾能力。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平面布局应合理,设置足够数量和规格的避难设备和生活物资,以满足应急需求。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场所的设置标准和建设要求。
同时,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实时监控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3. 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明确启用条件、程序和方法。
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按照预案快速启用应急避难场所,并妥善安置受灾人员。
4. 应急避难场所的撤离:一旦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应按照预案组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人员有序撤离。
撤离过程中要确保人员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5. 应急避难场所的善后工作:灾害结束后,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清理和修缮,恢复其原有功能。
同时,对受灾人员进行安抚和救助,确保其生活恢复正常。
防汛应急预案的避难场所的内容范文

防汛应急预案避难场所的内容范文:
一、避难场所的设定
1. 在城市中选择一些空旷、高地或者建筑物较高的地带,作为防汛避难场所。
2. 避难场所应具备足够容纳受灾人员的空间,以及基本的的生活设施,如厕所、
照明等。
3. 避难场所应设立明显的指示标志,以便受灾人员能够迅速找到。
4. 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救援物资,如救生衣、食物、水、药品等。
二、避难场所的管理
1. 当地政府应制定避难场所的管理规定,明确避难场所的使用范围、管理责任等。
2. 当地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对避难场所进行定期检查,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和设
施的正常运行。
3. 当地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对避难场所进行应急演练,提高避难场所的应急能力。
4. 当地政府应加强对避难场所的宣传,提高受灾人员对避难场所的知晓率。
三、避难场所的使用
1. 当地政府应根据汛情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启用避难场所。
2. 当决定启用避难场所时,当地政府应立即组织人员疏散到避难场所,并做好安
抚工作。
3. 当地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为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如食物、水、药品等。
4. 当地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为受灾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如心理咨询、心理疏
导等。
四、避难场所的撤离
1. 当汛情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受灾人员的安全时,当地政府应决定撤离避难场所。
2. 当地政府应提前组织人员撤离避难场所,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 当地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对避难场所进行清理和恢复,确保不影响正常的使用。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确保在防汛应急情况下,受灾人员能够得到及时的安置和救助,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简介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简介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简介在现代社会中,灾害事件时有发生,如地震、火灾、洪水等。
应急避难场所作为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其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应对灾害事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关键内容。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1.保障人员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确保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人们在灾害事件中提供了临时安全的居住环境。
2.提高应对能力: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使其能够在灾害事件发生时迅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相应行动,保证人员的安全和生活需求。
3.落实责任:管理规章制度为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者提供了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使其能够依法履行管理职责,确保人员的安全和权益。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关键内容1.场所选址和设施要求:规章制度应对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和设施进行详细规定,确保场所地理位置合理,建筑结构稳固,安全设施完备,能够承受一定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
2.场所管理者的职责:规章制度应明确场所管理者的职责,包括场所的安全管理、人员的疏导和协调、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检查等,以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
3.人员避难和分配:规章制度应明确人员避难的原则和程序,确保人员合理安置,避免拥挤和混乱,同时应对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残障人士)提供特殊照顾。
4.食品和饮水供应:规章制度应规定应急避难场所的食品和饮水供应标准,确保人们在灾害事件中能够获得充足的食品和饮水。
5.安全防火和消防设施:规章制度应规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防火和消防设施的要求,包括火灾报警器的设置、灭火器和灭火器的配备等,以确保人员的安全和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6.应急救援和医疗服务:规章制度应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救援和医疗服务的机制和要求,确保人员在灾害事件中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汇编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定
1、遵循“属地管理、保证重点、服从指挥、有序集散” 的原则,积极为受灾群众提供避难服务。
2、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场地权属由业主单位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并接受所在地民政、地震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确保避难场所设施完好,灾时可正常使用。
3、根据邵武市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应急避难场所由市政府依据灾情程度宣布启动和关闭。
4、启用应急避难场所时,相关责任单位根据预案迅速做好灾民安置、物资供应、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治安和秩序维护,以及供电、供水、通讯等配套设施应急保障。
5、应急避难场所工作人员根据上级指令和任务分工接收安置避灾群众,做好救灾物品管理发放,为灾民提供食宿等基本生活保障。
6、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侵占或挪用地震应急设施设备。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人员职责
1、热爱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全心全意为避灾避险群众提供耐心细致、热情周到的服务。
2、每月定期检查避难场所设施,加强日常维护管理,保证重要应急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3、引导鼓励避灾群众弘扬团结友爱精神,互帮互助,自强自立,共度难关。
4、做好避灾群众的登记统计和接待安置工作,安排其食宿,指导其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清洁卫生和设施用具的规范摆放。
5、加强与避灾群众的交流和沟通,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健康状况,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安全稳定。
6、加强应急避难场所食品和用品的管理和维护,及时做好发放和补充工作。
避灾人员守则
严格遵规守纪听从统一安排提倡团结互助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环境严格食品安全讲究文明礼貌维护良好秩序自觉帮老扶幼防止损坏丢失保持卫生整洁预防疾病发生
应急避难场所指挥部组织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