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化石: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外模:遗体坚硬部分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留下的模子,反映原来生物外壳形态和构造

内模:壳体内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模子,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构造和形态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群落: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种的总和.

指相化石: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

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的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存方式.

沉积地层: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通过不同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质表现。

岩相:沉积环境在岩性特征上的表现。

生物相:沉积环境在生物特征上的表现。

浮游相:以营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共生的岩石类型常常为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通常分布于台盆、半深海或深水海槽区

壳相(底栖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三叶虫,腕足等和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等位特征,通常分布于台地区.

混合相:生物—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分布区—正常浅海

礁相: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沉积环境:温暖、清澈的浅海.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的变化

瓦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相分析:对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推断其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现实主义原理或“将今论古”:现代可见的地质作用和产物,完全可用以说明和研究地质

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物质纪录。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特征.

纵(垂)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一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 横(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当介质能量衰减时而沉积下来。也称“推土机式”沉积作用。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指造架生物原地的筑积而形成的地层的作用方式.

超覆:海侵作用使得沉积范围不断地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超越下伏的沉积岩层而直接覆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其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

海进(侵)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退覆: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

海退序列: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补偿盆地:沉积盆地基底下降速率与沉积速率大体一致,致使古水深不变,岩相类型不发生较大的变化的盆地.

复理石:一种特殊的海相沉积岩套。一种由半深海、深海相沉积所构成的韵律层系。

单层薄,而累积厚度大,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或)较粗

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

鲍马序列:浊积岩的每一个单元(即一次阵发性泥沙密度流形成的沉积),往往下部物质较粗,有时含有砾石,如含砾砂岩等,向上物质变细,顶部常为泥岩、泥灰岩;

下部常形成递变层理,向上逐渐变为微细水平层理,最上变为不甚清晰层理。

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旋回沉积作用:由于沉积环境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非旋回沉积作用:不能形成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地层层序律:1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2原始侧向连续律: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

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3地层叠覆律: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阶:指在一个“期”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阶是最基本的年代地层单位,也是世界标准。

年代地层单位中最小的单位,多以地名命名。阶有全球性的,也有地方性的,取决于建阶所依据的生物类别。

地层划分: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和属性(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面等)将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地层单位。

地层对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时代或地层层位及特征的对应关系。

穿时:一个岩石特征一致或岩石组合特征接近一致的岩石地层单位,在其分布范围内的不同地点,其地质年龄不同时的现象,或者说一个岩石地层单位,一经侧向追索,其界线往往不与时间面吻合,也不与时间面平行,而与时间面相交的现象,称为穿时。

叠积式结构:是指一些丘状或块状的岩层在垂向上叠加而成的底层结构。

化石组合:是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层型:在地层划分和建立地层单位的过程中,对于新建的地层单位必须采用优先权法则,并为命名的地层单位指定一个代表该单位地层模式,该模式既为层型。单位层型:给一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地层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

界限层型:是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限作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延限带:是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顶峰带:指某些化石属、种最繁盛时期的一段地层。

历史构造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地层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构造发展状态和过程,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和大地构造分区,恢复不同地区、不同地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过程即历史构造分析。

沉积组合(建造)分析:根据沉积岩的共生组合情况分析其沉积过程的构造背景。根据构造活动程度,可将沉积组合划分为稳定型、活动型和过渡型。

蛇绿岩套:是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古气候:地史时期各种气候要素如降雨量、气温、风力和风向等的综合。

构造旋回:地球的岩石圈的构造演化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旋回现象。

造山带旋回:一个大陆边缘由开裂下降,闭合褶皱隆升成山的过程。

地槽:以发育巨厚海相沉积为主的活动大地构造单元。

地台: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

板块构造:地球表面是由为数不多,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状体拼合而成的.这些板状体(板块)相对于赤道或地极可发生大规模的横向水平位移.板块之间通常以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大陆裂谷和褶皱带等为边界。板块间的离合碰撞及其相关地质现象主要

发生在板块的边缘.

埃迪卡拉动物群:指震旦纪后期出现的后口生物,主要由腔肠动物(67%水母、海鳃纲)、环节动物(25%)、节肢动物(似三叶虫)(5%)组成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

群。我国发现地点:鄂西、陕南、淮南、辽南和黑龙江

震旦系;1)无机界:大型稳定板块已形成,发育稳定成熟的盖层沉积,与寒武系之间无大的构造运动,因而与古生界接近。2)有机界:发育丰富、高级的裸露动物群,在

伊迪卡拉动物群以前出现后生动物胚胎→少量带壳化石。整体上化石仍然较少,保

存较差,无法利用生物化石进行建阶和分带,有别于古生界。3)冰川沉积发育。

(低纬度大陆冰盖)

小壳动物群: 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

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意义:第一个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

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化石群(距今5.3亿年)。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肢动物、

腕足类、藻类及鱼形动物。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所含化石几乎都为浮游笔石,为缺氧、海水宁静、含硫量达7%的还原环境。

叠层石: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生物作用和无机沉积作用的共同产物。

传输技术、体系、设备专有名词解释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是不同速度的数位信号的传输提供相应等级的信息结构,包括复用方法和映射方法,以及相关的同步方法组成的一个技术体制。SDH是一种将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并由统一网管系统操作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 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平台)是指基于SDH 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MSTP系列设备为城域网节点设备,是数据网和语音网融合的桥接区。MSTP可以应用在城域网各层,对于骨干层:主要进行中心节点之间大容量高速SDH、IP、ATM业务的承载、调度并提供保护;对于汇聚层:主要完成接入层到骨干层的SDH、IP、ATM多业务汇聚;对于接入层:MSTP则完成用户需求业务的接入。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是一种用于快速数据包交换和路由的体系,它为网络数据流量提供了目标、路由地址、转发和交换等能力。更特殊的是,它具有管理各种不同形式通信流的机制。MPLS是利用标记(label)进行数据转发的。当分组进入网络时,要为其分配固定长度的短的标记,并将标记与分组封装在一起,在整个转发过程中,交换节点仅根据标记进行转发。MPLS 独立于第二和第三层协议,诸如ATM 和IP。它提供了一种方式,将IP地址映射为简单的具有固定长度的标签,用于不同的包转发和包交换技术。它是现有路由和交换协议的接口,如IP、ATM、帧中继、资源预留协议(RSV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等等。 T-MPLS(Transport MPLS)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在传送网络中,将客户信号映射进MPLS帧并利用MPLS机制(例如标签交换、标签堆栈)进行转发,同时它增加传送层的基本功能,例如连接和性能监测、生存性(保护恢复)、管理和控制面(ASON/GMPLS)。总体上说,T-MPLS选择了MPLS体系中有利于数据业务传送的一些特征,抛弃了IETF为MPLS 定义的繁复的控制协议族,简化了数据平面,去掉了不必要的转发处理。T-MPLS继承了现有SDH传送网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又可以满足未来分组化业务传送的需求。T-MPLS采用与SDH类似的运营方式,这一点对于大型运营商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可以继续使用现有的网络运营和管理系统,减少对员工的培训成本。由于T-MPLS的目标是成为一种通用的分组传送网,而不涉及IP路由方面的功能,因此T-MPLS的实现要比IP/MPLS简单,包括设备实现和网络运营方面。T-MPLS最初主要是定位于支持以太网业务,但事实上它可以支持各种分组业务和电路业务,如IP/MPLS、SDH和OTH等。T-MPLS是一种面向连接的网络技术,使用MPLS的一个功能子集。 MPLS – TP(MPLS - Transport Profile)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网络技术。利用MPLS 标签交换路径,省去MPLS信令和IP复杂功能。支持多业务承载,独立于客户层和控制面,并可运行于各种物理层技术-具有强大的传送能力(QoS、OAM和可靠性等)。综合起来,MPLS - TP技术的特点为:引入传送概念的OAM 机制;结合2 层和3 层协议的一种通用的分组交换传送技术;避免对三层IP 不必要的处理;具有高的网络生存性和可扩展性;具有兼容分组交换、TDM/波长技术的通用的分布控制面-GMPLS。MPLS - TP可以用一个简单公式表述:MPLS - TP = MPLS + OAM –IPMPLS - TP是MPLS 的一个子集,去掉了无连接基于IP 的转发,增加端到端的OAM 功能。 OAM(operation and manintenance).主要负责通信网络的操作和维护.基本包括配置管理,软件管理,性能管理,告警管理,安全管理等模块. Optix Metro:华为光传输设备 MSTP+:IP业务占比高的MSTP PTN(分组传送网,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是指这样一种光传送网络架构和具体技术:在IP业务和底层光传输媒质之间设置了一个层面,它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

传输术语解释

ADM Add-Drop Multiplexer 分插复用器 AI Adapted Information 适配信息 AIS Alarm indication Signal 告警指示信号 AP Access Point 接入点 APId Access Point Identifier 接入点识别符 APS 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 自动保护倒换 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转移模式 AU Asynchronous Unit 管理单元 AU-n Administrative Unit , level u 管理单元,第n级 AUG Administrative Unit Group 管理单元组 BER Bit Error Ratio 比特误码率 BBER Background Block Error Ratio 背景块误码率 BIP Bit Interleaved Parity 比特间插奇偶校验 C Connection function 连接功能 CI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特征信息 CK Clock 时钟 CM Connection Matrix 连接矩阵 CMISE 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公用管理信息服务单元CP Connection Point 连接点 CSES Consecutive Severely Errored Seconds 连续严重误码秒 D Data 数据

DCC Data Communications Channel 数据通信通路 DS Defect Second 缺陷秒 DEG Degraded 劣化 DEGTHR Degraded Threshold 劣化门限 DXC Digital Cross Connect 数字交叉连接 EI2 Electrical interface signal 2 048 kbit/s 2048kbit/s电接口信号 E31 Electrical inte4ace signal 34 368 kbit/s 34368kbit/s电接口信号E4 Electrical inte4ace signal 139264kbit/s电接口信号 EBC Errored Block Count 误码块计数 EDC Error Detection Code 误码检测码 EDCV Error Detection Code Violation 误码检测码违倒 EMF Equipment Management Function 设备管理功能 EQ Equipment 设备 ES Electrical Section 电气段,电段 ESl Electrical Section ,levell STM-1电段 ES Errored Second 误码秒 Eq Recommendation G.703 type G.703类型电接口,electrical signal, q表示比特率等级 bit rate order q (q = 1l, 12,21,22,31,32,4) q = 1l, 12,21,22, 31,32,4 ExSL Expected Signal label 期望信号标识

传输原理名词解释(造福学弟学妹)

名词解释 1传输过程:传输过程是从非平衡状态朝平衡状态转移的过程。 2连续介质模型:将流体看成是由无数多个流体质点所组成的密集而无间隙的连续介质,也叫做流体连续性的基本假设。 3流体的粘性:在作相对运动的两流体层的接触面上,存在一对等值而反向的作用力来阻碍两相邻流体层作相对运动。 4非稳定流:如果流场的运动参数不仅随位置改变,又随时间不同而变化,这种流动就是非稳定流。 5稳定流:如果运动参数只随着位置改变而与时间无关,这种流动就称为稳定流。 6迹线:迹线就是流体质点运动的轨迹线。 7流线:在同一瞬时流场中的不同位置质点的流动方向线。 8流管:在流场内取任意封闭曲线L,通过曲线L上每一点连续地作流线,则流线族构成一个管状表面叫流管。 9流束:在流管内取一微小曲面dA,通过dA上每个点作流线,这族流线叫流束。 10层流:流体在运动方向上分层运动,各层互不干扰和渗混,这种流线呈平行状态的流动成为层流。 11紊流:各质点在不同方向上作复杂的无规则运动,互相干扰地向前运动,这种流动成为湍流。 12雷诺准数及其物理意义: uL Re ρ μ =,表征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是流态的判断标准。 13沿程阻力:它是沿流动路程上由于各流体层之间的内摩擦而产生的流动阻力,因此也叫做摩擦阻力。 14局部阻力:流体在流动中因遇到局部障碍而产生的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15湍流的脉动现象:这种围绕某一“平均值”而上下变动的现象,称为脉动现象。 16数学分析法:数学分析法是从物理概念出发进行数学分析,建立起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式来揭示各有关物理参数之间的联系,然后在一定边界条件下求解。 17实验法则:实验法则是对某一具体的物理过程以实验测试为手段,直接对过程的有关物理量进行测定,然后根据测定结果找出各相关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及变化规律。 18相似准数:在相似系统的对应点上,由不同物理量所组成的量纲为1的综合数群的数值必须相等,这个量纲为1的量往往称为无量纲量,综合数群叫相似准数。 19:量纲:物理量所属于的种类,称为这个物理量的量纲。 20:热量传输:热量传输是研究不同物体之间或者同一物体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差时热量的传递规律。 21: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22:对流:对流是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的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方式。 23热辐射:物体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物体会因各种原因发出辐射能,其中因热的原因发出辐射能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24惰性时间:惰性时间是与表面温度Tw无关,它与深度x的平方成正比而与热扩散率a 成反比。热扩散率越小,惰性时间越大。 25对流换热:对流换热是流动着的流体与固体表面间的热量交换。 26黑体:

名词解释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 基于应用层 用于因特网的网页传输 默认端口80 有1.0和1.1版本区分 TCP: 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是因特网上最重要的传输层协议之一, 提供了面向连接的服务和可靠的数据传输。 TCP包括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 TCP属于累积确认,乱序到达的数据会缓存 TCP连接使用的是全双工通信 ICMP:全称是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用于因特网分组传输控制和差错报告 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 CMP协议工作在网络层 ICMP本身是作为IP协议的数据内部被传输 NAT:全称network address translate,网络地址转化 用于IP地址的转化 将不可路由的私有内部地址转换成可路由的公有地址 主要的用途是让网络能使用私有IP 地址以节省IP 地址 对外部网络隐藏了内部IP 地址,增加网络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解决多个用户使用一个公网IP上网的问题,缓解IP地址危机 GBN:回退N步协议,可靠数据传输中滑动窗口协议一种 发送端通过发送窗口限制限制发送的数据数量,当收到某个数据的确认时发送窗口向后移一个单位 某个分组出错或丢失则重传给分组及其后面所有已发送但未被确认的分组 接受端只接收按序到达的正确数据,其他的丢弃,并发上一个正确到达的分组的序号的确认 确认被称为累积确认,即如果发送方收到某个分组的确认意味着该分组及之前所有分组接收方都正确收到 SR:选择性重传,可靠数据传输中滑动窗口协议一种 发送方某个分组出错或丢失只重传该分则 接收方增加接收窗口,若收到的分组在接收窗口内乱序,缓存该分组,等到分组按序后一起提交 接收窗口的大小一般等于发送方的窗口大小 接收窗口的大小必须小于或等于序号大小的一半 URL :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 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 因特网上标准的资源的地址 用于完整地描述Internet上网页和其他资源的地址的一种标识方法 URL由三部分组成:协议类型,主机名和路径及文件名 通过URL可以指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http、ftp、gopher、telnet、file等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发送数据时,信道空闲则发送,信道忙则等待

传播学 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模式 59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 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适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 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抽样 280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又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以及多级抽样。由于各种原因,抽样调查在部分与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大众传播 111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如现代社会中的电视、报纸、广播等。 传播媒介 59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信息 42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塔罗瓦尔宣言》 247 该宣言是1981年由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的“自由之声”集会上所发表的。该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 容器人 151 “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 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容 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受众参与理论139 即民主参与理论,该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该理论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其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上限效果”假说232 该假说由艾蒂玛和克莱因与1977年提出,其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 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一些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一些传播学名词解释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社会信息: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信息社会亦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 信息革命: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反映、接收、传递、交流、综合分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与手段的革命性变革。信息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所能得到的各种物质手段来延伸、扩展和强化人的脑力劳动,它表现出来的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分散化。信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首先体现在它使得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推动力。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从满足社会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的生活消费为目的的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语义空间:即语言意义的世界,一般来说,信息是意义和符号的统一体,内在的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动作、表情、文字、音声、图画、影像等符号)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每一种符号体系在广义上都是传达意义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意义构成了特定的语义空间。传播既是在社会空间进行的,也是在语义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语义空间,即对符号含义的共同理解或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否则传播过程本身便不能成立。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 信源: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传播过程第一个环节。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心愿的可行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信源的

传输技术、体系、设备专有名词解释

SDH(Synchronous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是不同速度的数位信号的传输提供相应等级的信息结构,包括复用方法和映射方法,以及相关的同步方法组成的一个技术体制。SDH是一种将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并由统一网管系统操作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 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是指基于SDH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 MSTP系列设备为城域网节点设备,是数据网和语音网融合的桥接区。MSTP可以应用在城域网各层,对于骨干层: 主要进行中心节点之间大容量高速SDH、IP、ATM业务的承载、调度并提供保护;对于汇聚层: 主要完成接入层到骨干层的SDH、IP、ATM多业务汇聚;对于接入层: MSTP则完成用户需求业务的接入。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是一种用于快速数据包交换和路由的体系,它为网络数据流量提供了目标、路由地址、转发和交换等能力。更特殊的是,它具有管理各种不同形式通信流的机制。MPLS是利用标记(label)进行数据转发的。当分组进入网络时,要为其分配固定长度的短的标记,并将标记与分组封装在一起,在整个转发过程中,交换节点仅根据标记进行转发。MPLS独立于第二和第三层协议,诸如ATM和IP。 它提供了一种方式,将IP地址映射为简单的具有固定长度的标签,用于不同的包转发和包交换技术。它是现有路由和交换协议的接口,如IP、ATM、帧中继、资源预留协议(RSV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等等。 T-MPLS(TransportMPLS)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在传送网络中,将客户信号映射进MPLS帧并利用MPLS机制(例如标签交换、标签堆栈)进行转发,同时它增加传送层的基本功能,例如连接和性能监测、生存性(保护恢复)、管理和控制面(ASON/GMPLS)。

传输名词解释

电缆人井,是检修人员可以进入进行维修工作的隧道口。 手井是供检修人员打开(但不能进去)进行维修工作的一个“窗口”。 光缆接头盒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光缆接头盒 英文名称:optical cable connect,joint box 定义:相邻光缆间提供光学、密封和机械强度连续性的接续保护装置。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输电线路(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录 编辑本段简介 光缆接头盒是通俗的叫法,学名叫光缆接续盒,又称光缆接续包、光缆接头包和炮筒,主要是在适用于各种结构光缆的架空、管道、直埋等敷设方式之直通和分支连接。盒体采用进口增强塑料,强度高,耐腐蚀,终端盒适用于结构光缆的终端机房内的接续,结构成熟,密封可靠,施工方便。广泛用于通信、网络系统,CATV有线电视、光缆网络系统等等。右侧为二进二出接头盒; 用于两根或多根光缆之间的保护性连接、光纤分配,是用户接入点常用设备之一,主要完成配线光缆与入户线光缆在室外的连接作用,并可根据FTTX接入需要安装盒式或简式光分路器;

编辑本段产品特性 ·产品的盒体采用优质工程塑料。 ·产品采用2次压缆技术,确保盒内光纤无附加衰耗。 ·产品具有多次复用和扩容功能。 编辑本段技术特性 ·尺寸:高度430mm 内径Φ135mm 最大外径Φ210mm ·入缆孔颈:Φ20mm ·单盘芯数:12/24 ·最大熔纤盘:最小容量4芯最大容量144芯. ·最大熔纤盘数:6 ·拉伸密封性:2000N轴向拉力,不漏气。 ·耐电压强度:15KV(DC)。 ·拉伸密封:产品充气后,能承受2000N的轴向拉力,不漏气。 ·冲击密封:产品充气后,能承受冲击能量16N*m(牛顿*米)的冲击三次,产品无裂痕,不漏气。 ·其它各项性能要求均符合YD/T814.1-2004标准要求。 编辑本段光缆接头盒的安装方法 光纤准备 1. 去除光缆外皮,(如果有,请去除屏蔽及铠装)然后去除各绕包层至露出松套管,具体方法,请按光缆厂家推荐的标准方法步骤进行,预备长度3m。 2、用清洁剂清洁松套管及加强芯护套,去除多余的填充套管,用所提供的砂纸打磨光缆外皮150mm长。 光缆安装 1 、按光缆外径选取最小内径的密封环,并将两个密封环套在光缆上。 2、将光缆放入相应的入孔内。 3、连接屏蔽及接地。 4、在两个密封环之间缠绕上自粘密封胶带,使密封带绕到与密封环外径平齐,以形成一个光缆密封端。 5、将光缆密封端按入光缆入孔内。 6、用喉箍穿过光缆加强筋固定座和缆芯支架,将光缆固定在接头盒底座上,旋紧喉箍螺钉,直至喉箍抽紧为止。 7、在光缆上扎上尼龙扎带,剪断余长。 8、其余不用的光缆孔,请用堵头密封。堵头上同样缠绕上密封胶带,要求与5.2.4相同。 9、将加强构件缠绕在熔接盘支座的沉头螺钉上,并压紧。 光纤接续 1 、预备上盘后盘绕1.5圈的光纤,随后将余纤全部盘绕在盒体内。 2、单芯光纤上盘请用单芯缓冲管,带状光纤上盘请用带状缓冲管。在熔接盘的进口处用尼龙扎带扎紧。

网络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络协议)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是用于计算机通信的一组协议,通常又称为TCP/IP协议簇。 2. 异步传输:以字符为单位的数据传输。每字符附加1起始位1停止位1奇偶效验位。 同步传输:以数据块为单位的数据传输每个数据块的头部和尾部附加一个特殊的字符或比特序列。 3. QAM正交调幅技术:是一种振幅调制和相位调制结合在一起的数字调制。 4. CRC校验:是一种采用多项式的编码方法。 5. 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工作原理:先听后发边听边发。边发送边监听的功能称为冲突检测。 6. 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是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令牌环网采用双环结构。是一种高速、容错的网络传输协议。 7. 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1)动态路由:是指按照一定的算法,发现选择和更新路由的过程,这个算法可以随着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在较短时间内自动更新路由表,有利于改善网络的性能。 (2)静态路由:静态路由不是表示路由表一成不变,这里所谓的静态时指路由器不是通过彼此间动态交换路由信息,建立和更新路由表,而是网络管理员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图手工配置。 8. 1.8 子网掩码:又叫网络掩码、地址掩码、子网给遮罩,它是一种用来推明一个IP地址的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所在的子网以及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的位掩码,子网掩码不能单独存在,他必须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子网掩码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将某个IP地址判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个部分。(一个32位的二进制序列) 9.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数据包的传输协议提供面 向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服务(UDP 数据报的报头长为8字节)一个UDP 数据报包括一个8字节的报头和数据 域部分。 10.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是一 组用于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传输邮件 的规范,通过它控制邮件的中转方式。 11. ADSL:ADSL是一种充分利用现 有的电话铜质双绞线来开发宽带业务 的非对称性的因特网接入技术。 12. CSMA/CA: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冲突防止协议。(实现介质资源共享) 13. 扩频技术:即扩展频普通信技 术,是一种信息传输方式,其系统占 用的频带宽度远远大于要传输的原始 信号带宽(或信号比特率),且与原始 信号带宽无关。 14. 3G:3G(third generation)是国际 电联ITU于2000年确定的意为“第 三代移动通信”,正式命名为 IMT-2000。(3G的技术基础是码分多 址) 15. A TM:是指异步传输模式。(就是 特定用户的信息在信道上并不一定周 期性地出现) 16. 置换密码:明文和密文的字母数 保持相同,但相互之间的顺序被打乱 了。 17. 数字签名:数字签名就是附加在 数据单元上的一些数据,或是对数据 单元所做的密码变换。 18.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 一个应用级的协议,工作于UDP上。 19.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就是在网络 上实施的一切商务活动。 简答题 1. 三网合一:主要是指原先独立设 计以语音业务运营为主的传统电信 网、以因特网业务为主的计算机网和 以视频业务为主的有线电视网正在逐 步趋向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 2. 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组成:网 络管理者、网管代理、网管协议、管 理信息库。 3. 网络管理的功能:配置管理、性能 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 理。 4. 什么是防火墙?实现防火墙的 技术有哪些?防火墙是隔离在内 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防御系 统。实现技术:包过滤技术、代理服务 器技术、状态检测技术、NA T技术以 及主动监测技术等。 5. 简述RSA加密算法的加密和解 密过程。加密过程:①为字母制 定一个简单的编码,如A~Z为1~ 26。②选择一个足够的数n将它分裂 为两个质数(p和q的乘积,即n=p*q) ③找出一个数e(加密密钥)e与(p-1) *(q-1)互质。④对发送的信息进行 编码,设某一明文为i,⑤则密文为i° e(mod)n。解密过程:①找出一个数 d(解密密钥)使e*d-1=0mod(p-1)*(q-1) 即e*d-1能(p-1)*(q-1)被整除。②将每 个密文扩大到它的d次方。 6.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的 表现形式:窃听、假冒、非授权访问、 拒绝服务、篡改、抵赖、伪造、通信 量分析、推断或演绎信息、病毒传播。 7. A TM有何优点:ATM将来自不同 信息源的信息元汇集到一起,在缓冲 器内排队,队列中的信息元根据到达 的先后按优先等级逐个输出到传输线 路上,形成首尾相接的信元流,具有 同样标志的信元在传输线上并不对应 着某个固定的时隙,也不是按周期出 现的。异步时分复用使ATM具有很 大的灵活性,任何业务都按信息量来 占用资源,使网络资源得到最大限度 的利用。 8. 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公布的3G标 准有哪3个?WCDMA(宽频码分 多址接入)、CDMA(美国高通北美公 司为主提出)、TD-SCDMA(时分同步 码分多址接入中国大唐电信公司 提出) 9. 简述用户通过POP3协议接收邮 件的过程: 当用户从邮件接受服务 器接收邮件时,要使用邮件接收协议, 通常使用邮局协议,该协议由 RFC1225中定义,具有用户登陆、退

网络名词解释

网络名词解释 HTTP超级文本传输协议的缩写,用于管理超级文本与其他超级文本文档之间的连接。HTML超级文本标识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的简写,用于建立web页面和其他超级文本语言。 FTP:文件传输协议的简写(file transfer protocol )是tcp/ip 协议中用 于向网络登入显示文件及目录清单的传输文件的协议。ftp 支持多种文件类型和文件格式,包括ascii 文件和二进制文件。 IP :( internet protocol )的简写,是tcp/ip 网络协议通过跟踪包的互联网络地址,给出站点信息分配路由并识别入站信息来控制信息包的转发。 WWW是in ternet 上的一个巨大的超级文本集,由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在瑞士开发出来的,它不仅是一个工具,还是叩响internet 的最灵活的、最激动人心的工具。超文本连接把位于internet 网中的不同位置的单独的html 页信息(文件、图形、音频、视频等)联系了起来。 URL:( uniform reaource locator )即通用资源定位器。含有访问方法信 息和资源信息web broswer 用它把用户和指定的文档或地址中的homepage 连接起来无须用户了解资源的具体物理位置。 POP3即邮件接收服务器

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即电子公告牌系统。是配备有一个或数个调制解调器作为信息的传递或信息中心源的计算机系统。这种电子公告牌系统通常只为特定专门行业服务,并且一般由软件销售商和不同pc 用户组织起来建立。 TCP/IP 协议:通信协议,包含了在internet 上的网络通信的标准,以及一组网络互联的协议和路径选择算法,TCP是传输控制协议,保证在传输中不会丢失;IP 是网络协议,保证数据被传到指定的地点。 TELNET远程登陆 网卡:用于电脑连接到局域网的扩展卡或其他的设备,也称做网络适配卡、适配卡和网络接口卡( NIS)。 子网:网络的一部分,他是物理上的独立的网络段,与网络其他部分共享网络地址,并用子网号区分。 子网掩码:一个32 位的值,它使IP 报文的收件人能区分IP 地址的网络ID 部分和主机的ID 部分

通信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GMSK 为了进一步使信号的功率谱密度集中和减小对邻道的干扰,可以在进行MSK调制之前,用一个高斯型的低通滤波器对输入基带矩形信号脉冲进行处理,这样的体制称为高斯最小移频键控GMSK 2.幅度调制 就是用基带信号去控制高频正弦载波的振幅,使其随基带信号的规律作线性变化。载波的频率和相伴保持不变。 3. 2ASK 二进制幅移键控是利用载波的幅度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而载波的频率和初始相位保持不变。在2ASK中,信号参量只有两种可能的取值。 4.纤芯 通常是由纯度达到5个9(99.999%)的SiO2,其余掺入少量GeO2等杂质材料而制成的,掺入少量的GeO2是为了提高纤芯的折射率n1。 5.平顶抽样 又叫瞬时抽样,它与自然抽样的不同之处在于抽样后信号中的脉冲顶部是平坦的,脉冲幅度等于瞬时抽样。 6. 16QAM 正交调幅法产生16QAM信号,每4个输入的二进制代码作为一组,串/并变换器将其分为两个双比特码元分送给上支路和下支路,然后分别经过电平变换,形成四电平信号;Xk和Yk分别与相互正交的两路载波相乘,形成两路互为正交的4ASK信号;最后将两路信号相加即可得到16QAM信号。 7.间接调频 是先将基带信号积分,然后对载波进行调相,即可产生一个窄带调频信号,若在后面加以一个n 次倍频器,就可以得到宽带调频。 8.渐变多模光纤 没有模间色散,带宽较宽,芯径较大,又使光耦合容易。 9.自然抽样 又称曲顶抽样,它是指抽样后信号的脉冲顶部与原模拟信号的波形相同。 10. 4PSK 正交相移键控,载波相位有四种取值,每种相位对应表示两个比特的信息。 1.周期 指信号完成一个波形循环所要经历的时间。 2.噪声源 是信道中的噪声和分散在通信系统其他各处的噪声的集中表示。 3.全双工通信 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收、发消息的工作方式。 4.确知信号 可以预先知道其变化规律的信号,其在定义域内的任意时刻都有确定的函数值。 6.可靠性 指接收信息的准确程度。 8.码分复用

计算机网络基本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计算机网络: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2.ARPANet:对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奠基作用的计算机网络。 3.广域网:覆盖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可以将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 个洲的计算机和网络互连起来的网络。 城域网:可以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连的需要,并能实现大量用户与数据、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的网络。 局域网:用于有限地理范围(例如一栋大楼),将各种计算机、外设互连起来的网络。 通信子网:有各种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线路与其他通信设备组成,负责全国的通信处理任务。 分布式系统: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资源的网络操作系统,由他来自动调用完成用户任务所需的资源,整个网络系统对用户来说就像是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 公用数据网:由邮政部门或通信部门统一组建与管理,向社会用户提供数据通信服务的网络。 OSI参考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指定的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通信协议:为网络数据交换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 应用层: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 运输层(传输层):负责为两个进程之间的通讯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可靠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尽最最大努力交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网络层(网际层):为分组交换网络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选择和合适的路由。 数据链路层(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传送数据,可靠传输)该层在两个通信实体之间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通过差错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 物理层:(机械特性、功能特性、电气特性和过程特性) 基带传输:在数字通信信道上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 频带传输:利用模拟通信信号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 单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一般包含一条发送信道和一条接收信道)中信号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的方法。 半双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可以双向传送,但一个时间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的方法。 全双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链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有线或无线),而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数据链路:将实现控制数据传输的通信协议的软硬件加到链路上即是数据链路。纠错码:让每个传输的分组带上足够的冗余信息,以便在接收端能发现并自动纠正传输差错的编码方法。 检错码:让分组仅包含足以使接收端发现差错的冗余信息,但不能确定哪一个比特是错的,并且自己不能纠正传输错误的编码方法。 PPP协议:支持多种协议,不仅在拨号电话线,并且在路由器-路由器。

【移动通信】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阴影效应(Shadow Effect):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移动台在运动的情况下,由于大型建筑物和其他物体对电波的传输路径的阻挡而在传播接收区域上形成半盲区,从而形成电磁场阴影,这种随移动台位置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接收点场强中值的起伏变化叫做阴影效应。 2.信令:在电信网的两个实体之间,传输专门为建立和控制接续的信息。 3.接入信令:移动台到基站之间的信令 4.网络信令:网络节点之间的信令 5.话务量:话务量指在一特定时间内呼叫次数与每次呼叫平均占用时间的乘积。 6.用户忙时话务量:a=c*t*1/3600 7.爱尔兰:通信技术里面表示话务量强度的单位 8.呼损率:损失话务占流入话务量的比率即为呼叫损失的比率,称为呼损率。也称为通信网的服务等级。 9.频分双工(FDD):利用两个不同的频率来区分收、发信道,中间需要保护频带(隔离带)。 10.时分双工(TDD):利用同一频率但不同两个时间段区分收、发信道。 11.FDMA:频分多址,是以传输信号的载波频率不同来区分信道的接入方式。 12.TDMA:时分多址,是以传输信号存在的时间不同来区分信道的接入方式。 13.CDMA:码分多址,是以传输信号的码型不同来区分信道的接入方式。 14.过境切换:移动台穿越工作于不同的小区时发生的切换 15.软切换:移动台在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个小区时,先建立与新基站的通信,直到接收到原基站信号低于一个门限值时再切断与原基站的通信的切换方式。 16.硬切换:移动台在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个小区时,先断掉与原基站的联系,然后再寻找新进入的小区基站进行联系的切换方式。 17.小区分裂:为容纳更多的用户,将原来较大的小区分裂成几个较小的小区的方式或过程。 18.多径时散:因多径传播造成信号时间扩散的现象 19.互调干扰:当两个或多个干扰信号同时加到接收机时,由于非线性的作用,这两个干扰的组合频率有时会恰好等于或接近有用信号频率而顺利通过接收机,其中三阶互调最严重。 20.邻道干扰:在两个相邻或相近的波道,所传输的信号超过了波道的宽度,从而对临近波道所传播信号造成的干扰。 21.同道干扰:相邻小区使用不同的频段,而造成干扰。 22.逻辑信道:在通信系统中,由网络抽象资源构成的信道。 23.物理信道:在通信系统中,由物理实体构成的信道。 24.信道组合:根据GSM规范要求,并在实际应用中,总是将不同类型的逻辑信道映射到同一物理信道上。 25.鉴权:确认移动的合法性。 26.IMSI分离/附着:IMSI ATTATCH ,IMSI 附着,对应用户开机,并和MSC保持着联系。IMSI DETACH,IMSI分离,对应MS关机或者SIM卡从MS脱离或者长时间MS与MSC未联系。 27.多址干扰:在采用多台终端的通信网络中,各终端之间的干扰。 28.远近效应:指当基站同时接收两个距离不同的移动台发来的信号时,由于距离基站较近的移动台信号较强,距离较远的移动台信号较弱,则距离基站近的移动台的强信号将对另一移动台信号产生严重的干扰。 29.通信容量 30.多普勒频移:因辐射源的视向运动而导致的辐射频率漂移。 31.扩频通信:用来传输信息的射频带宽远大于信息本身带宽的一种通信方式

最新传播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

三、名词解释 传播: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信息: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自我传播:自我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人内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所谓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自我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5W模式:1948年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在现代也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的受众理论。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与接触信息。接触既包括对某类信息的接触,更包括对另一类信息的不接触。 传播效果:所谓传播效果,简而言之,是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这两个原则的基本假设是:第一,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第二,为了接近真理,唯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第三,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四,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 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概念,电子媒介影响下的世界,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符号: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某种东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