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篇知识点练习题

各篇知识点练习题
各篇知识点练习题

1.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与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它经历了3个阶

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2.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反映的是数据的结构及其联系。它

的一个具体值称为其的一个实例,反映的是数据库某一时刻的状态。

3.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体系结构中,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象实现了数据库的物理独立

性,模式与外模式之间的映象实现了数据库的物理独立性。

4. 数据字典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加工。

5. 能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6. 数据模型通常包括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条件3个要素。

7. SQL全称是结构化查询语言。

8. 并发控制的主要方法是采用了封锁机制,其类型有排他锁和共享锁两种。

9.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一定范围内的各种用户共享。

10.数据库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系统和数据库管理员五部分组成。

11.E-R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它的主要成分是实体集、联系和属性。

12.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是SQL语言,该语言的功能主要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数据控制功能。

13.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了S锁,则其他事务只能对数据A再加S锁,不能加X锁,直到事务T释放A上的锁。

14.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应该具有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抽取和传播等功能,即包括数据设计和处理设计,而数据设计是系统设计的基础和核心。

15.在ORDER BY子句的选择项中,DESC代表降序输出;省略DESC时,代表升序输出。

16.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个数据管理软件,它主要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和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功能等基本功能。

17.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提供的数据控制和保护功能包括安全性保护、完整性控制、故障恢复、并发控制和事务支持。

18.SQL语言的数据定义功能包括定义基本表、定义索引和定义视图。

19.若事务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事务未运行到正常终止之前就被撤消,这种情况就称为事务故障。

20.在数据库设计中,对数据库的概念、逻辑和物理结构和改变称为再组织,其中,改变概念或物理结构又称再构造,改变物理结构称为再格式化。

21.数据库系统(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

22.视图是一个虚表,它是从基本表中导出的表。在数据库中,只存放视图的定义,不存放视图的数据。

23.存取权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要存取的数据对象,另一个是对此数据对象进行操作的类型。

24.在设计分E-R图时,由于各个子系统分别有不同的应用,而且往往是由不同的设计人员设计的,所以,各个分E-R图之间难免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些冲突主要有:属性冲突、结构冲突和命名冲突3类。

25.数据库系统分为内模式、模式和外模式三级模式结构。

26. 模型是现实世界特征的模拟和抽象。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27.关系模型的基本结构是二维表,它又称为关系;关系模型中数据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公共属性实现的。

28.SELECT语句中,表示条件表达式用WHERE子句,分组用GROUP BY子句,排序用ORDER BY子句。

29.事务具有4个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续性。

30.数据流图是从数据和处理两个方面表示数据处理系统工作过程的一种图示方法。

31.数据库系统中发生的故障大致可以分为事务内部的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计算机病毒和用户操作错误五类。

32.数据库系统设计分为6个阶段分别为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和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33.数据库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数据模型是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34.关系模型的3种数据完整性约束为: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

35.数据模型通常包括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条件3个要素。

36.关系代数语言可以分为3类关系代数语言、关系演算语言、基于映像的语言。

数据库的保护功能主要包括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和数据库恢复4方面的内容。

37.在SQL中,用DISTINCT子句消除重复出现的元组。

38.在SQL语言中,为了数据库的安全性,设置了对数据的存取进行控制的语句,对用户授权使用GRANT语句,收回所授的权限使用REVOKE语句。

39.在SQL中,用DELETE命令可以从表中删除行,用DROP命令可以从数据库中删除表。

40.对并发操作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带来的不一致性有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和读“脏”数据。

41.信息的三种世界是指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计算机世界。

42.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抽象模式在数据库系统中都存储于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字典中,是数据字典最基本的内容,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字典来管理和访问数据模式。

43.在SQL中,用UPDA TE命令可以修改表中的数据,用ALTER命令可以修改表的结构。

44.事务故障、系统故障的恢复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介质故障的恢复是由DBA执行恢复操作过程完成的。

45.在E-R图中,矩形框表示实体,菱形框表示联系,椭圆表示属性。

46.事务具有4个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续性。

47.在一个关系R中,若每个数据项都是不可再分割的,那么R一定属于1NF。

48.在信息世界中,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它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49.关系代数运算都是集合级的运算,即它的每个运算分量是一个关系(或集合),运算的结果亦是关系(或集合)。

50.在SQL中建立表结构中,可以定义关系完整性规则,用PRIMARY KEY指定表的主码,用FOREING KEY REFERENCES指定表的外码和参照表。

51.对于非规范化的模式,经过使属性域变为简单域转变为1NF,将1NF经过消除非属性对关键字的部分函数依赖转变为2NF,将2NF经过消除非主属性对主关键字的传递函数依赖转为3NF。

52.封锁对象的大小被称为封锁的粒度。

53.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同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

54.在SQL中,空值用保留字NULL,非空值用保留字NOT NULL。

55.若关系为1NF,且它的每一非主属性都完全函数依赖于(或不部分函数依赖于)候选关键字,则该关系为2NF。

56.数据库的物理设计阶段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存储记录的格式设计、存储方法设计和存取方法设计。

57. 并发控制的主要方法是采用了封锁机制,其类型有共享锁和排他锁两种。

58. 在层次模型中,上一层记录类型与下一层记录类型间的联系是1:m联系。在网状模型中,实现实体间的m:n联系比较容易。

59.每个属性有一个取值范围,这叫属性的值域。

60.在SQL中,ALTER命令有两个选择项,MODIFY子命令用于修改列的性质,ADD子命令用于增加列。

61.在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中,在执行“分解”时,必须遵守规范化原则:保持原有的依赖关系和无损连接性。

62.一个好的全局E-R模式除能反映用户功能需求外,还应满足下列条件:实体类型个数尽可能少,实体类型所含属性尽可能少,实体类型间联系无冗余。

63.数据库中的关系具有以下的特性:关系中的每一列的分量是同一类型的数据;不同的列可以出自同一域,每列称为属性,要给予不同的属性名加以区分;关系中不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行;每一分量不可分。

64.将一个关系从2NF规范到3NF,目的是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传递函数的依赖,如进一步规范到BCNF,目的是消除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和传递函数依赖。

65. 关系数据库中,关系亦称为表,元组亦称为行,属性亦称为列。

66.如果在一个关系中,存在多个属性或属性组合,都能用来惟一标识该关系的元组,则这些属性组合都称为该关系的候选码。

67.在SQL中,字符串匹配运算符用LIKE,匹配符%表示零个或多个字符,_(下划线)表示任何一个字符。

68.若要求关系模式分解既具有无损连接性,又保持函数依赖,则模式分解可以达到第三范式(或3NF),但不一定能达到BCNF。

69.SQL语言的功能包括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

70.完整性约束条件所用的对象有列、元组和关系。

71.用表格形式结构表示实体类型以及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关系模型。

72.关系规范化过程实质是对关系不断分解的过程,通过分解使关系逐步达到较高范式。

73.在数据库设计中,把数据需求写成文档,它是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数据加工过程等的描述,通常称为数据字典。

74. 关系代数运算中并、差、笛卡尔积、投影和选择是五个基本运算,其他运算可以从基本运算中导出。

75.设计概念结构的方法有自顶向下、自底向上、逐步扩张、混合策略四种。

第1章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

1.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_A__

A. 数据库 B.数据库管理系统 C.数据模型 D.软件工具

2.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中,定义索引的组织方式属于__D___

A.概念模式

B.外模式

C.逻辑模式

D.内模式

3.数据存储结构的改变对应用程序的影响,称为数据库的__A__

A.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B.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C.物理结构的独立性

D.逻辑结构的独立性

4.在数据库中,产生数据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是__D_

A. 数据存储量太大

B. 没有严格保护数据

C.未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控制 D.数据冗余

5.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缩写是_C__

A.DB B.DBA C. DBMS D.MIS

6._D__是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结构的数据集合。

A. 网络系统 B.数据库系统 C. 操作系统 D.数据库

7.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实现对数据的查询,插入,修改和删障等操作,这种功能称为__C_

A. 数据定义功能

B. 数据管理功能

C. 数据操纵功能

D. 数据控制功能8.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__D__

A. 外模式 B.内模式 C.存储模式 D.模式

9.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下面哪个模块不是数据库存取的功能模块__A__

A.事务管理程序模块

B.数据更新程序模块

C.交互式程序查询模块

D.查询处理程序模块

10.物理结构的改变对整体逻辑结构的影响,称为数据库的__A__

A.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B.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C.物理结构的独立性

D.逻辑结构的独立性

11.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__A___阶段。

A. 数据库系统 B.文件系统 C.人工管理 D.数据项管理

12.在数据库技术中,为提高数据库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数据库的结构被划分成用户级、存储级和__C___三个层次。

A. 管理员级 B.外部级 C.概念级 D.内部级

1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__D__

A. 数学软件 B.应用软件 C. 计算机辅助设计 D.系统软件

14.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是指__B_

A. 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系统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

D.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

15.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内模式有___ A ___

A.1个

B.2个

C.3个

D.任意多个

16.数据库系统中,用__D__描述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

A.外模式

B.存储模式

C.内模式

D.概念模式

17.数据库系统中,负责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的定义和修改的人员是__ A __

A.数据库管理员

B.专业用户

C.应用程序员

D.最终用户

18.逻辑数据独立性是__ A __

A.概念模式改变,外模式和应用程序不变

B.概念模式改变,内模式不变

C.内模式改变,概念模式不变

D.内模式改变,外模式和应用程序不变19.下面哪个不是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特点__D__

A.数据的结构化

B.数据的冗余度小

C.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D.程序的标准化

20.下面哪个阶段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__ A __

A.人工管理阶段

B.文件系统阶段

C.数据库阶段

D.A和B都是

21.下面哪些属于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成员__D__

A.操作系统

B.DBMS

C.用户

D.A和B、C都是

22.数据库具有最小冗余度、较高的程序与数据独立性、易于扩充和__D__的特点

A.程序结构化

B.程序标准化

C.数据模块化

D.数据结构化

23.在数据管理技术发展阶段中,文件系统阶段与数据库系统阶段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数据库系统__C___

A.数据可共享

B.数据可长期保存

C.采用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数据

D.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

24.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指__D__

A.外模式、模式、子模型

B.子模型、模式、概念模式

C.模式、内模式、存储模式

D.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25.下面哪些是DBA的职责__D__

A.管理数据库资源

B.收集和确定有关用户的需求

C.为用户提供资料和培训方面的帮助

D.前面三个都是

26.存储在计算机存储介质上的结构化的数据集合英文名称是__C__

A.DD

B.DBS

C.DB

D.DBMS

27.数据库中数据的共享指的是__ A __

A. 同一个应用中的多个程序共享一个数据集合

B.多个用户、同一种语言共享数据

C.多个用户共享一个数据文件

D.多种应用、多种语言、多个用户相互覆盖地使用数据集合

28.下面关于数据库系统的正确叙述是__ A __

A. 数据库系统减少了数据冗余

B.数据库系统避免了数据冗余

C.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指数据类型一致

D.数据库系统比文件系统能管理更多的数据

29.DB,DBMS,DB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B_

A.DB包括DBMS和DBS

B. DBS包括DBMS和DB

C.DBMS包括DB和DBS

D. DBS与DBMS和DB无关

30.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_B_

A. 数据库中只存在数据项之间的联系

B.数据库中数据项之间和记录之间都存在联系

C.数据库的数据项之间无联系而记录之间存在联系

D.数据库的数据项之间和记录之间都不存在联系

第2章数据模型与概念模型

1.信息的三种世界是指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 A 世界。

A.计算机 B.虚拟 C.物理 D.理想

2. 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独立于__A___。(易)

A. 具体的机器和DBMS B.E-R图 C信息世界 D.现实世界

3.一个供应商可供应多种零件,而一种零件可由多个供应商供应,则实体供应商与零件之间的联系是__D_。

A.一对一

B.一对多

C.多对一

D.多对多

4.实体是信息世界中的术语,与之对应的数据库术语为___D___

A.文件 B.数据库 C字段 D.记录

5.按照传统的数据模型分类,数据库系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_C__

A. 大型、中型和小型

B. 西文、中文和兼容

C. 层次、网状和关系

D.数据、图形和多媒体

6.关系数据模型__D__

A.只能表示实体间的1:1联系

B.只能表示实体问的l:n联系

C. 只能表示实体间的m:n联系

D. 可以表示实体间的上述三种联系

7.在数据库设计中用关系模型表示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关系模型的结构是_B__

A. 层次结构

B. 二维表结构

C. 网状结构 D.封装结构

8.关系模型中,一个码(关键字)是__C_

A. 可由多个任意属性组成

B.至多由一个属性组成

C. 可由一个或多个其值能惟一标识该关系模式中任何元组的属性组成

D.以上都不是

9.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_B__

A.非主属性 B.主属性 C.复合属性 D.关键属性

10.下述哪一条不属于概念模型应具备的性质_D___

A.有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

B.易于交流和理解

C.易于变动

D.在计算机中实现的效率高

11.对关系模型叙述错误的是__D___

A. 建立在严格的数学理论、集合论和谓词演算公式的基础之上

B. 微机DBMS绝大部分采取关系数据模型

C. 用二维表表示关系模型是其一大特点

D.不具有连接操作的DBMS也可以是关系数据库系统

12.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并能够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_A__

A.实体B.实体集C.字段 D. 记录

13.采用二维表格结构表达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是__C_

A.层次模型

B.网状模型

C.关系模型

D.实体联系模型

14.当关系有多个侯选码时,则选定一个作为主码,但若主码全为全码时应包含__D__

A.单个属性

B.两个属性

C.多个属性

D.全部属性

15.组成数据模型的三要素分别指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__D__

A.数据类型 B.数据的取值范围

C.数据抽象 D.数据的约束条件

第3章数据库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1.全局ER模型的设计,需要消除属性冲突、命名冲突和__A___

A.结构冲突

B.联系冲突

C.类型冲突

D.实体冲突

2.视图创建完毕后,数据字典中存放的是__C_

A.查询语句 B.查询结果

C. 视图定义

D.所引用的基本表的定义

3.在数据库设计中,当合并局部ER图时,学生在某一局部应用中被当作实体,而在另一局部应用中被当作属性,那么我们称这种现象为__D___冲突。

A. 属性冲突B.命名冲突

C. 联系冲突D.结构冲突

4.E-R模型的三要素是__C__

A. 实体、属性、实体集

B.实体、键、联系

C. 实体、属性、联系

D. 实体、域、候选键

5.所谓概念模型就是__D__

A. 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相互联系

B. 将信息世界中的信息数据化

C. 实体模型在计算机中的数据化表示

D.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即信息世界

6.概念设计的结果是_B__

A. 一个与DBMS相关的概念模式

B. 一个与DBMS不相关的概念模式

C. 数据库系统的公用视图

D.数据库系统的数据词典

7.在数据库设计中,E-R模型是进行_B__的一个主要工具。

A.需求分析B.概念设计C.逻辑设计 D. 物理设计

8.若采用关系数据库来实现应用,在数据库设计的__C__阶段将关系模式进行规范化处理。

A.需求分析B.概念设计C.逻辑设计 D. 物理设计

9.如何构造出一个合适的关系模型是_C_主要解决的问题

A.需求分析B.概念设计C.逻辑设计 D. 物理设计

10.设计数据库时,首先应该设计_A__

A.概念结构

B.DBMS结构

C.数据库应用系统结构

D.数据库的控制结构

11.从E-R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时,一个m:n的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时,该关系模式的码由_C__组成

A. m端实体关系码的属性组成

B. n端实体关系码的属性组成

C. m端实体关系码和n端实体关系码的属性组合

D.重新选择属性

12.从E-R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时,一个1:n的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时,该关系模式的码由_B__组成

A. 1端实体关系码的属性组成

B. n端实体关系码的属性组成

C. 1端实体关系码和n端实体关系码的属性组合

D.重新选择属性

13.下面哪个符合E-R图表示规则_B__

A.

B. D.

14.数据流图是在数据库_A__阶段完成的

A.需求分析B.概念设计C.逻辑设计 D. 物理设计

15.下面哪个不属于概念结构设计时常用的数据抽象方法的是_A__

A.合并B.聚集C.概括 D. 分类

第4章关系数据库

1.同一个关系模型的任两个元组值__A___

A.不能全同 B.可全同 C. 必须全同 D.以上都不是

2.一个关系数据库文件中的各元组___B__

A. 前后顺序不能任意颠倒,一定要按照输入的顺序排列

B. 前后顺序可以任意颠倒,不影响库中的数据关系

C. 前后顺序可以任意颠倒,但若列的顺序不同,统计处理的结果就可能不同

D.前后顺序不能任意颠倒,一定要按照关键字段值的顺序排列

3.在关系代数的传统集合运算中,假定有关系R和S,运算结果为W。如果W中的元组属于R,并且属于S,则W为__D_运算的结果。

A. 笛卡尔积

B.并 C.差 D.交

4.关系模式的任何属性__A___

A. 不可再分 B.可再分 C. 命名在该关系模式中可以不唯一 D.以上都不是5.设属性A是关系R的主属性,则属性A不能为空值,这是__A___

A.实体完整性规则

B.参照完整性规则

C.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D.域完整性规则

6.设关系R与S具有相同的目,且相对应的属性的值取自同一个域,则R-(R-S)等于___B__

A. R∪S

B. R∩S

C. R*S

D.R-S

7.在关系代数中,可以用选择和笛卡尔积表示的运算是___B__

A.投影

B.联接

C.交

D.除法

8.在关系代数的传统集合运算中,假定有关系R和S,运算结果为W。如果W中的元组属于R,或者属于S,则W为__B__运算的结果。

A. 笛卡尔积

B.并 C.差 D.交

9.在基本的关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C__

A. 行列顺序有关

B. 属性名允许重名

C. 任意两个元组不允许重复

D.列是非同质的

10.关系代数的五个基本操作是__D__

A. 并、交、差、笛卡儿积、除法B.并、交、选取、笛卡儿积、除法

C. 并、交、选取、投影、除法D.并、选取、差、笛卡儿积、投影

11.关系代数的四个组合操作是__A__

A. 连接、交、自然连接、除法B.投影、连接、选取、除法

C. 自然连接、选取、投影、除法D.自然连接、选取、连接、投影

12.若有R(A,B,C,D),S(B,C,D),则R与S的广义笛卡儿积构成结果集为__C__元关系

A.4 B.3 C.7 D.6

13.若有R(A,B,C,D),S(B,C,D),则R S构成结果集为__A__元关系

A.4 B.3 C.7 D.6

14.笛卡儿积是__B__进行运算

A.向关系的垂直方向

B.向关系的水平方向

C.既向关系的水平方向也向关系的垂直方向

D.先向关系的垂直方向,然后再向关系的水平方向

15.自然连接是__C__进行运算

A.关系的垂直方向

B.向关系的水平方向

C.既向关系的水平方向也向关系的垂直方向

D.先向关系的垂直方向,然后再向关系的水平方向

第5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1.SQL语言是_ C _语言

A.层次数据库 B.网络数据库

C.关系数据库 D.非数据库

2.SQL语言中,实现数据检索的语句是_ A _

A.SELECT B.INSERT

C. UPDATE D.DELETE

3.已知学生表Student、课程表Course和学生选课表SC.它们的结构如下:

Student(Sno,Sname,Ssex,Sage,Sdept)

Course(Cno,Cname)

SC(Sno,Cno,Grade)

其中:Sno为学号,Sname为姓名,Ssex为性别,Sage为年龄,Sdept为系别,Cno为课程号,Cname为课程名,GradeE为成绩。

要查找选修”COMPUTER”课程的女学生姓名,将涉及到关系:__D___

A.Student B.SC,Course C.Student,SC D.Student,Course,SC 4.SQL语言具有___B___的功能。

A. 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B. 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C. 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控制

D.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

5.SQL语言中,实现删除基本表的语句是___A___

A.DROP TABLE B.DEL TAB

C. DELETE TABLE

D.不允许删除基本表

6.下列SQL语句中,修改表结构的是___A___

A.ALTER

B.CREATE

C.UPDATE

D.INSERT

7.下列SQL语句中,创建表结构的是___B__

A.ALTER

B.CREATE

C.UPDATE

D.INSERT

8.SQL是___C__的缩写

A.Standard Query Language

B.Select Query Language

C.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D.以上都不是

9.SQL语言的操作对象是___B__

A.只能是一个集合

B.可以是一个或多个集合

C.不能是集合

D.可以是集合或非集合

10.WHERE的条件表达式中,可以匹配0个到多个字符的是___B__

A.*

B.%

C.-

D.?

11.WHERE的条件表达式中,可以匹配单个字符的是___C__

A.*

B.%

C.-

D.?

12.SQL语言的GRANT和REVOKE语句主要用来维护数据库的___A__

A.安全性

B.一致性

C.完整性

D.可靠性

13.若有3个用户U1,U2,U3,关系R,则下列不符合SQL的权限授予和回收的语句是___B__ A.grant select on R to U1 B.revoke update on R to U3

C.grant delete on R to U1,U2,U3

D. revoke insert on R from U2

14.将查询SC表的权限授予用户U1,并允许该用户将此权限授予其他用户的语句是___D__

A. GRANT SELECT TO SC ON U1 WITH PUBLIC

B. GRANT SELECT ON SC TO U1 WITH PUBLIC

C. GRANT SELECT TO SC ON U1 WITH GRANT OPTION

D.GRANT SELECT ON SC TO U1 WITH GRANT OPTION

15.在分组检索中要去掉不满足条件的元组,应当___B__

A. 使用WHERE子句

B. 使用HA VING子句

C. 先使用WHERE子句,后使用HA VING子句

D. 先使用HA VING子句,后使用WHERE子句

第6章SQL Server 2000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1.SQL Server2000是___D___

A. 网络数据库

B. 服务器

C. 操作系统

D. 关系型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

2.视图是___B__

A.基本表 B.虚拟表 C.外视图 D.概念视图

3.索引的作用之一是___C_

A. 节省存储空间

B. 便于管理

C. 加快查询速度

D. 建立各数据表之间的联系

4.以下有关索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D__

A. 索引越多,更新速度越快

B. 索引需要用户引用

C. 并置索引中列的个数不受限制

D.索引可以用来提供多种存取路径

5.以下有关视图查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C__

A. 首先查询出视图所包含的数据,再对视图进行查询

B. 直接对数据库存储的视图数据进行查询

C. 将对视图的查询转换为对相关基本表的查询

D.不能对基本表和视图进行操作

6.以下有关ORDER BY子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C__

A. ORDER BY子句可对多个列进行排序

B. 在SELECT语句中,ORDER BY只能在所有其他子句之后,作为最后一个子句出现

C. 子查询中也可以使用ORDER BY子句

D.在视图中不能使用ORDER BY子句

7.SQL支持建立聚簇索引,这样可以提高查询效率,但并非所有的属性列都适合建立聚簇索引,下面哪个适合建立聚簇索引___D__

A. 经常更新的属性列

B. 主属性

C. 非主属性

D. 经常查询的属性列

8.SQL语言中,实现投影操作的是_ A _

A.SELECT B.FROM

C. WHERE D.GROUP BY

9.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为了简化用户的查询操作,而又不增加数据的存储空间,常用的方法是创建___C__

A.另一个表 B.游标 C.视图 D.索引

10.当用ALTER TABLE语句修改基本表时,如果要删除其中的某个完整性约束条件,用该使用___B__

A.MODIFY B.DROP C.ADD D.DELETE

11.SELECT语句执行的结果是___C__

A.数据项 B.元组 C.表 D.视图

12.SQL语言是___B__

A. 过程化语言

B. 非过程化语言

C. 格式化语言

D. 导航式语言

13.SQL语言具有两种使用方式,分别是交互式SQL和___C__

A. 提示式SQL

B. 多用户SQL

C. 嵌入式SQL

D. 解释式SQL

14.SQL中,与“NOT IN”等价的是___D__

A.=SOME B.<>SOME C.=ALL D.<>ALL

15.以下有关空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A___

A. 用=NULL查询指定列为空值的记录

B. 包含空值的表达式其计算结果为空值

C. 聚集函数通常忽略空值

D.对允许空值的列排序时,包含空值的记录总是排在最前面

第7章关系数据库理论

1.关系规范化中的删除操作异常是指___A___

A. 不该删除的数据被删除 B.不读插入的数据桩插入

C. 应该删除的数据未被删除 D.应该插入的数据末被插入

2.规范化理论是关系数据库进行逻辑设计的理论依据.报据这个理论,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必须满足:其每一属性都是___B___

A. 互不相关的 B.不可分解的

C. 长度可变的 D.互相关联的

3.规范化过程主要为克服数据库逻辑结构中的插入异常,删除异常以及__C_的缺陷.

A. 数据的不一致性 B.结构不合理 C. 冗余度大 D.数据丢失

4.消除了部分函数依赖的lNF的关系模式,必定是___B___

A.1NF B.2NF C.3NF D.BCNF

5.设计性能较优的关系模式主要的理论依据是 ___A__

A. 关系规范化理论

B. 关系运算理论

C. 关系代数理论 D.数理逻辑

6.关系数据库规范化是为解决关系数据库中 ___A__问题而引入的.

A. 插入、删除、更新异常和数据冗余 B.提高查询速度

C. 减少数据操作的复杂性

D. 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7.能消除传递函数依赖引起的冗余的是__D__

A.4NF B.2NF C.3NF D.BCNF

8.关于3NF的关系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D__

A. 消除了属性间的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

B. 消除了非主属性对键的传递函数依赖,但仍然可能存在非主属性对键的部分函数依

C. 消除了非主属性对键的部分函数依赖,但仍然可能存在非主属性对键的传递函数依

D.消除了非主属性对键的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

9.关于BCNF的关系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A__

A. 消除了属性间的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

B. 只消除了主属性对键的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

C. 只消除了非主属性对键的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

D.不是哪个关系模式都可以规范化到BCNF

10.若关系模式R(A,B)属于3NF,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B___

A. 它一定消除了插入和删除异常

B. 仍存在一定的插入和删除异常

C. 一定属于BCNF

D.A和C都正确

11.关系模式中各级范式之间的关系为___A__

A. 3NF 2NF 1NF B.3NF 1NF 2NF

C. 1NF 2NF 3NF

D. 2NF 1NF 3NF

12.关于3NF的关系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C__

A. 某个非主属性不传递依赖于码

B. 某个非主属性不部分依赖于码

C. 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码

D.每个非主属性都不部分依赖于码

13.关系规范化中的插入操作异常是指____D___

A. 不该删除的数据被删除 B.不读插入的数据桩插入

C. 应该删除的数据未被删除 D.应该插入的数据末被插入

14.由于关系模式设计不当引起的更新异常是___B___

A. 两个事物同时对一数据项进行更新而造成数据不一致

B. 由于关系的不同元组中数据冗余,更新时未能同时更新所有元组而造成的数据不一

C. 未经授权的用户对数据进行了更新

D.对数据的更新因为违反完整性的约束条件而遭到拒绝

15.在一个BCNF关系模式中,所有的非主属性对码都是___D___

A.部分函数依赖 B.平凡函数依赖 C.传递函数依赖 D.完全函数依赖16.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__D___

A. 若R属于2NF则R属于3NF B.若R属于1NF则R一定不属于BCNF

C. 若R属于3NF则R属于BCNF D.若R属于BCNF则R属于3NF

第8章数据库保护及SQL Server的数据库保护技术

1.数据库管理系统通常提供授权功能来控制不同用户访问数据的权限,这主要是为了实现数据库的___D___

A.可靠性 B. 一致性 C. 完整性 D.安全性

2.二维表的主属性可以包含 ___C___ 属性

A. O个 B.1个 C.1个或多个 D.多个

3.授权编译系统和合法性检查机制一起组成了___A__子系统

A. 安全性 B.完整性 C.并发控制 D.恢复

4.___C__是DBMS的基本单位,它是用户定义的一组逻辑一致的程序序列

A. 程序 B.命令 C.事务 D.文件

5.事务的原子性是指___A__

A. 事务中包括的所有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B.事务一旦提交,对数据库的改变是永久的

C. 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并发的其他事务是隔离的

D. 事务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

6.事务是数据库进行的基本工作单位.如果一个事务执行成功,则全部更新提交;如果一个事务执行失败,则已做过的更新枝恢复原状,好像整个事务从未有过这些更新,这样保持了数据库处于___B__状态

A. 安全性 B.一致性 C. 完整性 D.可靠性

7. 并发操作会带来哪些数据不一致性___D__

A. 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脏读、死锁

B.不可重复读、脏读、死锁

C.丢失修改、脏读、死锁

D.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脏读

8.解决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问题普遍采用___A__

A. 封锁 B.恢复 C. 存取控制 D. 协商

9. 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系统停止运行,致使事务在执行过程中以非控制方式终止,这时内存中的信息丢失,而存储在外存上的数据未受影响,这种情况称为___B__

A. 事务故障 B.系统故障 C. 介质故障 D.运行故障

10. ___B__ 用来记录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的每一次更新操作

A. 后援副本 B.日志文件 C. 数据库 D.缓冲区

11.后援副本的用途是__C__

A. 安全性保障

B.一致性控制 C.故障后的恢复 D. 数据的转储

12.若事务T对数据R已加X锁,则其他对数据R__D__

A. 可以加S锁不能加X锁 B.不能加S锁可以加x锁

C.可以加S锁也可以加X锁 D. 不能加任何锁

13.事务的一致性是指__D__

A. 事务中包括的所有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B.事务一旦提交,对数据库的改变是永久的;

C. 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并发的其他事务是隔离的;

D.事务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

14.多用户的数据库系统的目标之一是使它的每个用户好像面对着一个单用户的数据库一样使用它,为此数据库系统必须进行__C__

A. 安全性控制B.完整性控制

C. 并发控制D.可靠性控制

15..不允许任何其他事务对这个锁定目标再加任何类型锁的锁是__B__

A. 共享锁(S锁)B.排它锁(X锁)

C. 共享锁或排它锁

D. 以上都不是

16.关于“死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D__

A. 死锁是操作系统中的问题,数据库操作中不存在

B.在数据库操作中防止死锁的方法是禁止两个用户同时操作数据库

C. 当两个用户竞争相同资源时不会发生死锁

D.只有出现并发操作时,才有可能出现死锁

17.“一个事物中的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这是事物的__A__属性

A.原子性 B.一致性 C. 完整性D.安全性

18.恢复机制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冗余数据,最常用的技术是__B__

A. 数据镜像B.数据转储

C.登录日志文件D.B+C

19.使某个事物永远处于等待状态,而得不到执行的现象称为__B__

A. 死锁B.活锁

C. 串行调度

D. 不可串行调度

20.事务的隔离性是指___C__

A. 事务中包括的所有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B.事务一旦提交,对数据库的改变是永久的

C. 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并发的其他事务是隔离的

D. 事务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

21.事务的持久性是指___B__

A. 事务中包括的所有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B.事务一旦提交,对数据库的改变是永久的

C. 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并发的其他事务是隔离的

D. 事务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

22.什么故障类型的恢复需要DBA的直接参与___C__

A.事物故障 B.系统故障 C.磁盘故障 D.意外故障

23.当发生故障时,根据现场数据内容、日志文件的故障前映象和___B__来恢复系统的状态。

A.库文件 B.日志文件 C.检查点文件 D.后备文件

24.若两个事物T1和T2读入同一数据并进行修改,T2提交的结果破坏了T1提交的结果,导致T1的修改被T2覆盖掉了,这种情况属于___A__

A.丢失修改 B.读“脏”数据 C.不可重复读 D.产生“幽灵”数据25.事物的可串行化调度是为了保证数据库的什么特性___B__

A.完整性 B.一致性 C.安全性 D.参考完整性26.下面哪个不是数据库系统必须提供的数据控制功能___B__

A.完整性 B.可移植性 C.安全性 D.并发控制27.下面哪个会破坏正在运行的数据库__D__

A. 中央处理器故障B.操作系统故障

C. 突然停电

D. 瞬时的强磁场干扰

28.下面哪个不会破坏正在运行的数据库__C__

A. 磁盘损坏B.磁盘的磁头碰撞

C. 突然停电

D. 瞬时的强磁场干扰

29.数据完整性约束条件主要指__C__

A. 用户操作权限的约束B.用户口令校对

C. 值的约束和结构的约束

D. 并发控制的约束

30.写一个修改到数据库中与写一个表示这个修改的运行记录到日志文件中是两个不同的操作,对这两个操作的顺序应该是___B__

A. 前者先做B.后者先做

C. 由程序员在程序中安排

D. 由系统决定

学前教育学专升本大纲

《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升本考试课程。 《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强调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内容的深度与学前教育专科生相应的知识面趋于一致。 Ⅱ、考试内容 总要求: 1、初步掌握有关学前教育学的一般概念、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及主要理论观点和实施原则。 2、运用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幼儿园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具有尝试解决幼儿园教育中新的矛盾和问题的基本能力。 Ⅲ、考试大纲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及发展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教育学和对象和任务 2.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学前教育学学科性质与特点,掌握相关概念。 2.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3.了解我国幼儿教育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2.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了解世界及中国幼儿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有关重大事件及相关幼儿教育家的学说。 2.了解世界幼儿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3.了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的原因,掌握蒙台梭利、杜威和克鲁普斯卡亚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4.掌握世界幼儿教育现状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2.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二)考核要求: 1.了解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了解几各教育和发展的理论。 3.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学前教育任务 (一)考核知识点: 1.我国的教育目的

小学奥数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小学奥数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二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 一、运算符号类 二、规律填数类 三、规律画图类 四、年龄问题类 五、间隔问题类(含植树问题及智力计数) 六、周期问题类 七、有序思考类 八、时钟问题类 九、推理及思维训练类(包含算式类) 十、和差问题类 十一、和倍问题类 十二、差倍问题类 十三、一笔画类 十四、移动变换类 十五、智力趣味类(包含巧切西瓜) 十六、鸡兔同笼类 十七、盈亏问题类 十八、应用类(含数量关系、重叠问题、) 三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 一、计算类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知识,也是学好奥数的基础。能否又快又准的算出答案,是历年数学竞赛考察的一个基本点。三年级的计算包括:速算与巧算、数列规律、数列求和、等差数列的和等。 二、应用题类 从三年级起,大量的奥数专题知识都是所有年级所有竞赛考试中必考的重点知识。学生们一定要在各个应用题专题学习的初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1)和倍、差倍问题: 用线段标识等方法揭示这两类问题中各种数量关系,和倍问题:小数=和÷(倍数+1)。三、差倍问题: 小数=差÷(倍数-1) (2)年龄问题: 教授解决年龄问题的主要方法:和倍、差倍方法;画图线段标示法。 (3)盈亏问题: 介绍盈亏问题的主要形式 (双盈、双亏、一盈一亏) 分配总人数=盈亏总额÷两次分配数之差。 (4)植树问题: 总长、株距、棵树三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总长=株距×段数,封闭图形:棵数=段数不封闭图形:

两头都栽:棵数=段数+1 两头都不栽:棵数=段数-1 一头栽一头不栽:棵数=段数 (5)鸡兔同笼问题: 介绍鸡兔同笼问题的由来和主要形式,揭示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假设法(6)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追及时间=距离÷速度差。 (7)周期问题 (8)还原问题 (9)归一问题 (10)体育比赛中的数学、趣题巧解几何类 三年级学校的学习中就会涉及到一些简单的图形求周长和面积了,那么在奥数中图形问题涉及到的是巧求周长、巧求矩形面积数论类 现在三年级也开始涉及到了数论了,是比较简单的能被2、3、5整除的性质、奇数和偶数、余数与周期问题。 四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 1.圆周率常取数据 3.14×1=3.14 3.14×2=6.28 3.14×3=9.42 3.14×4=12.56 3.14×5=15.7 3.15×6=18.84 3.14×7=21.98 3.14×8=25.12 3.14×9=28.26 2.常用特殊数的乘积 125×8=1000 25×4=100 125×3=375 625×16=10000 7×11×13=1001 25×8=200 125×4=500 37×3=111 3.100内质数: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4.单位换算: 1米=3尺=3.2808英尺=1.0926码 1公里=1000米=2里 1码=3英尺=36英寸 1海里=1852米=3.704里=1.15英里 1平方公里=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4平方里=0.3861平方英里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

第八章学前教育的十大基本方法名词解释: 1、直观形象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种方法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儿童思维的特点。P161 2、观察法:观察法是教育教学直观形象法之一,运用观察活动进行教学的方法。P162 3、演示法:是教育教学直观形象法之一,即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P162 4、示范法:是直观教学方法之一,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或教学表演,为儿童提供具体模仿的范例。P163 5、范例法:也是直观形象法之一,指采用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供儿童直接模仿和学习。P163(注:此知识点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6、参观法:参观法是与直观形象法有关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P164 7、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P166(注:此知识点还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8、语言法:是儿童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P168 9、故事法:是指幼儿园运用故事这种首都向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P168 10、讨论法: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讨论法主要是儿童通过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问题、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困难的问题、相互关系中矛盾的问题,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P169 11、移情法:强调认知——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 P172 12、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P175(注:此知识点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13、环境体验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P181 14、行动操练法:是指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的方法。P184 15、发泄法:是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内积聚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的平衡。P187 表扬鼓励法:是指对儿童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和奖励,从而使儿童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的方法。 P189 16、批评法:是指对儿童行为表现给予否定性评价,即对儿童不良行为或习惯表示不满意,并使他们明辨是非,知道怎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点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总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及各章练习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考核知识点 (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二)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三)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四)古代的胎教(五)古代儿童教材 考核要求 (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1.识记: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2.领会: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儿童公育 (二)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1.识记:(1)家庭教育的内容(2)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2.领会: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 3.应用:分析总结我国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经验和局限 (三)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 1.识记:保傅制度与三母制度 2.领会: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四)古代的胎教1.识记:胎教的内容和方法2.领会:中国古代胎教的作用与目的 3.应用:对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评价 (五)古代儿童教材 1.识记: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和特点2领会:古代幼儿故事、歌舞和游戏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主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 一、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1、在原始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的,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成为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2、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除生活教育、劳动教育和美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1、在原始社会会后期,确切的说大约在五帝时期,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阶段,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是产生了名为“庠”的

教育机构。 据史料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从严格意义上讲,“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寓的机构或场所。 2、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要是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功能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使它成为学校的萌芽,或成为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的专门机构。 3、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3)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4)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 第二节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 在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国家机构的建立,文字的出现,学校开始产生。 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1、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奴隶社会学前 教育实施的较成熟时期。在当时,人们甚至已经能够按照婴幼儿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实施学前教育的计划。 2、《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 育的记录,不仅是当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而且对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实施产生过一定影响。 二、奴隶社会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 1、宫廷学前教育的含义: 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处于学前年龄的世子为教养的对象,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在宫廷内实施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实施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和实施于各诸侯王宫内的学前教育。不过通常所言的宫廷学前教育,是指针对太子实施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

【小学数学】小学奥数所有知识点大汇总(最全)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一、和差倍问题 (一)和差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两个数的差;求这两个数。 方法①:(和-差)÷2= 较小数;和-较小数=较大数 方法②:(和+ 差)÷2=较大数;和- 较大数=较小数 例如:两个数的和是15;差是5;求这两个数。 方法:(15-5)÷2=5 ;(15+5)÷2=10 . (二)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方法:和÷(倍数+1)=1倍数(较小数) 1倍数(较小数)×倍数=几倍数(较大数) 或和-1 倍数(较小数)= 几倍数(较大数) 例如:两个数的和为50;大数是小数的4倍;求这两个数。 方法:50÷(4+1)=10 10×4=40 (三)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方法:差÷(倍数-1 )=1倍数(较小数) 1倍数(较小数)×倍数=几倍数(较大数) 或和-倍数(较小数)=几倍数(较大数) 例如:两个数的差为80;大数是小数的5倍;求这两个数。 方法:80÷(5-1)=20 20×5=100 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两人年龄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量; 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 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题目一般用“照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 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三、植树问题 (一)不封闭型(直线)植树问题 1、直线两端植树:棵数=段数+1=全长÷株距+1 ; 全长=株距×(棵数-1 ); 株距=全长÷(棵数-1 ); 2、直线一端植树:全长=株距×棵数; 棵数=全长÷株距; 株距=全长÷棵数; 3 、直线两端都不植树:棵数=段数-1= 全长÷株距-1 ;

学前教育学必记知识点(一)

第一章学前教育及其发展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内涵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 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对0~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学前教育包括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广义的学前教育:能够影响和促进儿童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意志、性格和行为等方面发展的活动。 狭义的学前教育:指学前教育工作者整合儿童周围的资源,对0~6岁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分为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也叫学前公共教育)。 学前家庭教育的特点:领先性,长久性,单独性,随意性,随机性。 学前社会教育的特点:群体性,目标性,计划性,多样性,专业性。 第二节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苏格兰的纽兰纳克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以教育为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第一所为工人阶级子女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 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招收1~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原意为“儿童的花园”),他被称为“学前教育之父”。福禄贝尔创办的幼儿园时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 二、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1、学前教育机构的规模化 2、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 3、教育质量的提高 4、学前教育手段现代化 三、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我国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 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是1903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为武昌蒙养院)。 (二)旧中国的幼儿教育 陶行知——南京燕子矶乡村儿童团(抨击旧中国的幼儿园害了三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倡“生活化,平民化”的教育)。 张雪门——北平香山慈幼院 (三)新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历史的转折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总大全!

小学数学奥数知识点汇总大全! 1.、小升初奥数知识点(年龄问题的三大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2、小升初奥数知识点(植树问题总结): 基本类型: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 3、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4、奥数知识点(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

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 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小学奥数30个经典知识点汇编大全知识分享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编大全(含30个经典知识模块)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①(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

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15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 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1、学校诞生时间: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1816年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的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2、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 3、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4、幼儿园如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 5、1989年8月,国家教委制定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1989年6月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6月正式施行。

学前教育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对象、任务及发展 一、填空 1.教育是人类为了,使之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2.这种贯穿人的一生和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的教育称为教育。 3.学前教育的价值,它具有性,性,性。 4.学前教育的性质是、、三者的整合。 5.学前教育泛指至6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教育、教育和教育。 6.我国古代就有一些思想家总结了儿童出生后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如著的《》。 7.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的作者是。 8.对0~3岁儿童的教育称为教育,3~6岁儿童的教育称为教育。 9.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以她的为依据的。她认为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适宜的。 10.创办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教育家是。 11.著有《新幼稚教育》的幼儿教育家,曾在北平主办。 12.学前教育是从德国教育家开始创立的。 13.古罗马教育家,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里开始。 二、选择 1.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学前公共教育主张的是()。 A.柏拉图 B.孔子 C.亚里士多德 D.康有为 2.世界上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尝试的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孔子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3. 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 A.《学记》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母育学校》 D.《三字经》 4.在我国第一次提出实施公共学前教育的人是()。 A.陈鹤琴 B.孔子 C.蔡元培 D.康有为 5.主张“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陶行知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三、辨析 1.花钱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可算是一种有利的投资。 2. 儿童早期既有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有学习的能力。 四、名词 1.学前教育学 2.教育 五、简答 1.简述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2.简述蒙台梭利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 3.简述陈鹤琴对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贡献。 六、论述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填空 1.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新拉纳克创立,这是他在历史上为式人阶级创办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总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小小数学家从这里开始!小学奥数都有哪些知识点和重点?看看下面的大汇总,学习数学总归用得到哦!还包括小升初中常考的题目类型等。有工程问题、行程问题、质数合数问题等等。 1.、小升初奥数知识点(年龄问题的三大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2、小升初奥数知识点(植树问题总结): 基本类型: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 3、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4、奥数知识点(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 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大全

小学数基础知识点大全一 正整数: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做正整数。相邻的两个正数整数之间相差1。0: 0是一个数,是一个自然数,也是一个整数,但不是正整数或负整数。 0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作为某些数量的界限,如0o C等。 0是一个偶数。0不能作除数,不能作分母,也不能作比的后项。 负整数: 像-l、-2、-3、-4、-5……这样的数就叫做负整数。相邻的两个负整数之间也是相差1。整数:像…,-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整数。 整数包括负整数、0和正整数。 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l、2、3、4、5、6、7……叫做自然数。自然数包括0和正整数。 正数:正数包括正整数、正分数、正小数、正百分数等。 负数:负数包括负整数、负分数、负小数、负百分数等。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数对: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数的读法和写法: 读、写者都要从高位到低位,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不管读和写都要进行分级。如534007000602读作:五千三百四十亿零七百万零六百零二 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 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例如:7 12的分数单位是1 12 ,它有7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一个整数(零除外)和一个真分数组合在一起的数,叫做带分数。带分数也是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相互之间可以互化。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小数:小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但是不能说小数就是分数。 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循环小数,叫做纯循环小数。例如0.3g、0.24g g 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开始循环的循环小数,叫混循环小数。例如0.25g、 g g 0.423 有限小数:小数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这样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都是循环小数。例如,圆周率 也是无限小数,它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 小学数基础知识点大全二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因数×因数=积 除法:被除数÷除数=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加、减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的运算定律:a-b-c=a-(b+c)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与特征: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gBjq8l4 (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夏代:据历史记载,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2、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提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1)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提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的产生和发展脉络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国》、《法律篇》(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学》、《伦理学》 (3)、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世界图解》 (4)、卢梭(法国教育家):《爱弥儿》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他的子女的》 《母亲读物》 5、熟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1)福禄贝尔:德国学前教育家,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他对于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3)蒙台梭利教育法 (4)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小学奥数所有知识点大汇总(最全)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一、和差倍问题 (一)和差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两个数的差 ;求这两个数。 方法① :(和-差)÷2= 较小数 ;和 -较小数 =较大数 方法② :(和+ 差)÷2=较大数 ;和- 较大数 =较小数 例如:两个数的和是 15;差是 5; 求这两个数。方法:(15-5)÷2=5 (; 15+5)÷2=10 . (二)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方法:和÷(倍数 +1)=1 倍数(较小数) 1 倍数(较小数)×倍数 = 几倍数(较大数) 或和 -1 倍数(较小数) = 几倍数(较大数) 例如:两个数的和为 50;大数是小数的 4 倍 ;求这两个数。 方法: 50÷( 4+1) =10 10×4=40 (三)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求这两个数。 方法:差÷(倍数 -1 )=1 倍数(较小数) 1 倍数(较小数)×倍数 = 几倍数(较大数) 或和 -倍数(较小数) =几倍数(较大数) 例如:两个数的差为 80;大数是小数的 5 倍 ;求这两个数。 方法: 80÷( 5-1)=20 20×5=100 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 两人年龄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量 ; 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几年后年龄 =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小年龄 ; 几年前年龄 =小年龄 -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 ;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 树 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三、植树问题 (一)不封闭型(直线)植树问题 1、直线两端植树:棵数 =段数 +1=全长÷株距+1 ; 全长=株距×(棵数-1 ); 株距=全长÷(棵数-1 ); 2、直线一端植树:全长=株距×棵数; 棵数 =全长÷株距 ; 株距 =全长÷棵数 ; 3 、直线两端都不植树:棵数 =段数-1= 全长÷株距 -1 ; 株距=全长÷(棵数 +1 ) (二)封闭型(圆、三角形、多边形等)植树问题 棵数 =总距离÷棵距; 总距离 =棵数×棵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