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出品】虹桥2019届9月考语文试题

【良心出品】虹桥2019届9月考语文试题
【良心出品】虹桥2019届9月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6题每题3分,7题每空1分)

1.(3分)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荫.庇(yīn)诡秘.(mì)相濡.以沫(rú)

B.皴.裂(cūn)羼.水(chàn)周道如底.(d?)

C.荣膺.(yīng)襁.褓(qiǎng)一代天骄.(jiāo)

D.捯.气(dǎo)希冀.(jì)吹毛求疵.(cī)

2.(3分)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国际反捕鲸团体的坚决反对,使日本在南极海域的捕鲸活动被迫停止。

将“由于”删去。

B.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继承和发挥中华文化传统美德。

把“发挥”和“继承”调换位置。

C.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事故。

删去“不要”。

D.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

纯地依靠在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删去“经常性的”。

3.(3分)《水浒传》中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松——大闹飞云浦

B.李逵——大闹江桃花村

C.花荣——大闹清风寨

D.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4.(3分)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以新颖巧妙的构思的手法,写出了边

塞风光之奇,风狂雪早,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以北风喻春风,以雪花状梨花,不但

使边塞风光披上一层绮丽的色彩,而且使送别环境充满了盎然的春意,因而成为流

传千古的名句。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

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气氛。

D.“胡琴琵琶与羌笛”纯西域特色的乐器齐鸣,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

壮的豪气。

5.(3分)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临近中考,小明同学有些烦躁紧张,想在课余时间去踢足球放松一下。

他把想法告诉了好友小刚,小刚担心他踢足球时意外受伤影响中考,小刚对小明说:

A.现在到了冲刺的阶段,你上课时间就不要去踢足球了,我们还是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吧。

B.我才发现你这么蠢,这时候还踢足球,万一把腿摔折了,不能参加中考,这辈子就完了。

C.你笨手笨脚的,就不要踢足球了,免得被别人笑话,不如去网吧打游戏,那还不会受伤。

D.运动确实可以减压,不过万一受伤影响中考可就不值了,你这段时间就不要踢足球了,我陪你一起去读书,也可以缓解压力。

6.(3分)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山水小品,宜。读忠烈传,宜。读奸佞传,宜。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

①纵水狂呼,可以旋风

②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

③击剑捉酒以销愤

④吹笙鼓瑟以扬芳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④③① D.①③④②

7.(7分)按教材原文填空

(1)此中有真意,。(《饮酒》其五)

(2)闲来垂钓碧溪上,。(《行路难》其一)

(3)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蒙络摇缀。(《小石潭记》)

(5),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

(6),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7)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2018-2019年度上学期虹桥中学初四学年9月月考测试题(语文) 2018-09-25

出题人:李春玉审题人:刘洪

姓名

班级

考号

考场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醉翁亭记》,回答8——10题(9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大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秀:(2)酣:

9.(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0.(3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如何理解太守的“醉”?

(二)阅读《春野的馈赠》,回答11~14题。(11分)

春野的馈赠

洪烛

①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早在《诗经》时代,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比如,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也记有80多个竹笋品种。

②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高雅的象征。

③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

无竹使人俗。”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

竹笋风味的喜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

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家乡的竹笋也

是念念不忘:“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④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就要兑一点进去,相当于

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笋汁之调味,快达到魔法的

境地了。连残汤剩汁都能被画龙点睛,把一道菜全“盘活

..”了。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

叫笋油)的提炼办法,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

笋晒干,仍可作脯。”

⑤林洪的《山家清供》,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

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根据他的讲授,鲜笋最好现摘现吃,一分钟都别耽误,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为燃料,当场煨烤,可见环境或氛围也能激活新笋那天然

的鲜美。这绝对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了,不仅就餐环境是一片绿林,烹饪方法也是返

璞归真的。不知竹林七贤之类古老的隐士,是否就地取材,使用过这种“叫化鸡”式的吃法?想来只有超凡脱俗的人,譬如隐于山林者,才能体会到竹笋至真的味道。而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

⑥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笋旺盛的生长期了。“好竹连山觉笋香”,春笋尝鲜的好时

节就在眼前了。

11.(2分)文中介绍的竹笋是一种美食,概括这种美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

字概括)

12.(4分)将下列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写在下面的括号内。(每个括号只写一种说明方法)

⑴比如,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

()()

⑵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

13.(2分)阅读文章,为什么说竹笋又是一种雅食?

14.(3分)说说你对文中第④段中加点词“盘活”的理解。

(二)阅读《花籽》,回答15——19题。(14分)

花籽

林清玄

①三年前我退役,背着袋子要北上的时候,爸爸取出一罐小瓶子,里面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花籽。他小心翼翼地交给我说:“你到台北后就把它种了。”我便带着这个小瓶子和一袋故乡的泥土来到台北。

②可我却一直没有栽种。

③来到台北后,一直过着租赁的日子。住在小小的公寓中,难得找到一撮土地,更不要说一个花园了。那罐父亲的花籽便无依地躺在我的袋中,随着我东飘西荡。每次搬家看见那些花籽,就想起每日清晨在花园中工作的父亲,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一个花园呢?我总是想。

④后来,我找到一个有花园的房子,又因为工作忙碌,无暇栽种侍弄,就把花籽摆在鞋柜子里,这一放又是三年。如今终于得空清闲,偶然翻找鞋子时看到那一罐花籽,想想已过数年,这些花籽估计存活无望,准备扔掉。这时接到爸爸电话,闲谈时聊到那一罐花籽,爸爸说:“只要有土地,花籽就可以活。”随后又附寄来一包肥料。我便把那一罐花籽和那一袋泥土撒在家前的花园里。

⑤那时候已经是严冬了,我每天照料着那一片撒了花籽的土地,浇水、施肥,但在凛冽的寒风中,我总是担心着:它埋在这寒土里会不会断丧了生机呢?

⑥在冬天来临的第二个月,有一天我开窗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群花籽吐了新芽。那些芽在浓郁的花园里,嫩绿到叫我吃惊。是什么力量,让那一罐从南台湾带来的花籽,在北地的寒风中也能吐露亮丽的新芽呢?所以闲暇之余,我总是跑去花园,去看看那些在寒风中摇曳的脆弱的花芽。它到底是什么花呢?心中疑惑渐生,我问爸爸,他说:“等它开了花,你就知道了。”

⑦那个小小花圃中的芽长得出乎意料的快,我几乎可以体知它成长的速度。每天清晨,我都发现它长大了,然后我便像每天面对一个谜题,猜想着那是什么花,猜想着父亲送我这些花是什么用意。我急于知道那个谜题,就更加体贴那些花。

⑧慢慢地,花长大了,我才知道那是一些茼蒿菜。茼蒿菜是一种贱菜,在乡下,它最容易生长,价钱最便宜,而父亲竟把它像礼物一样送给我,那样珍贵。

⑨我每天还是依时浇水看顾。茼蒿长大了,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好看的茼蒿。在市场上,茼蒿总是零乱的、萎缩的;在土地上,茼蒿则是那么美丽而充满生机。

⑩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茼蒿就在寒冷的冬天里开了花。那花,是鲜新的黄色,在绿色的枝梗上显得格外温暖。我了悟:这平凡的茼蒿花从远地移种而来,几番波折,几番流转,但是它的生命始终深深地蕴藏着,一旦有了土地,它不但从瓶中醒转,还能在冷风中绽放美丽的花朵。

?我舍不得吃那一亩茼蒿。

?终于,茼蒿花谢了,在花间又结出许多细小的黑色的花籽,它看起来那么小,却又是那么坚韧。我把种子收藏在父亲当年赠我的瓶中,并挖了一舀泥土——是家乡的泥土和客居地的泥土混成的泥土。

?或许有一天,我仍要带这花籽和这泥土到别的地方去流浪;或许有一天,这来自故乡,然后在异乡土地结成的花籽,会长在另外的土地上。

?人也是一个平凡的茼蒿的花籽,不管气候如何,不管哪里是落脚的地方,只要有生机沉埋心中,即使在陌生的土地上,它也会吐芽、开花,并且结出新的花籽。

(选自《初中生天地》,2017年9月版)

15.(3分)文章叙述了“我”种花籽的经过,阅读文章④——?段,补充情节。

()→每天精心照料→()→茼蒿长大结子

→()

16.(3分)爸爸让我到台北后就把花籽种了,为什么“我”却一直没有栽种呢?

17.(2分)文章第⑥段,闲暇之余,“我”为什么总跑到花园去看花芽?

18.(3分)在乡下,茼蒿菜是一种贱菜,价钱便宜,“我”为什么却舍不得吃那一亩茼蒿呢?

19.(3分)从花籽的经历中,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四)阅读《战胜自己》,回答20------23题(11分)

战胜自己

①孙子兵法云:“千千为敌,一人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就是说若能以一个

人的力量去战胜成千上万的敌人,那当然堪称是勇猛的战将。然而,只有那个能够战胜自

己的人,才能成为元帅。其实,这句话最大的禅机是说,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只有能够

战胜自己的人才会百战不殆,获取真正的成功。

②每个人对自己都会存在一种本能的首肯,这无可厚非。但每个人都会存在这样或那

样的缺点与不足,谁都无法十全十美。人生的战场上,千军万马,多少人一生驰骋,争强

好胜,却唯独战胜不了自己。就像拿破仑,在全盛时期几乎统治半个地球,如此骁勇人物,

战败后被囚禁于厄尔巴岛上的时候,依旧烦恼郁闷,苦不堪言,甚至几次自杀未遂。于是

他说:“原来,我可以战胜无数敌人,却战胜不了自己的心。”可见只有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人生的上等战将。

③审视自身,平凡的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做到战胜自己?无论是事业,还是

生活,哪个人心中没有几分执念?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放下?

④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繁华年代,我们可以追求,可以向往,更可以通过奋斗的

过程感受生命的精彩与价值。想要收获成功,就要学会战胜自己:积极努力的上进心自是

不能少,而少一分对结果的太过计较更是不可或缺。放下执念,静中生慧;心无挂碍,自

当无所畏惧。

⑤人生苦短,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一忧一喜不过心火,一荣一枯不过眼尘。如

果感性的判断更容易让自己前路迷蒙,何不放空心灵,顺其前行?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

或许我们可以坚守信念,让其成为精神世界的养分,一种重要意义,一种藏于心中的正能量。但千万不要因为求之不得而执念成殇。

⑥凡事不必强求,努力用心就好。用心养花,花花皆是芬芳;用心做人,人人皆是好人;用心爱人,人人皆是亲人;用心做事,事事皆是好事。降伏自心,心魔皆可净除;善

用其心,无心却也有心!

(选文有改动)

20.(3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2分)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1)孙子兵法云:“千千为敌,一人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 ( )

(2)就像拿破仑,在全盛时期几乎统治半个地球,如此骁勇人物,战败后被囚禁于厄尔巴岛上的时候,依旧烦恼郁闷,苦不堪言,甚至几次自杀未遂。()

22.(3分)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23.(3分)细读全文,请指出文中战胜自己的方法?

三、作文

(一)命题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你的生命中,一定有那么一棵树:或在窗前,给你带来夏的清凉与秋的金黄;或在远方,唤起你的乡愁与梦想;或在名人笔下,演绎出曲折动人的故事,引发你的情思与遐想。在你的生命中,一定有那么一棵树,呵护你,陪伴你,指引你。或许,你也是一棵树……请以“有那么一棵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二)材料作文

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回忆研制核潜艇经历中说:潜艇的重心和重量直接关系它的不沉性,所以要求特别苛刻,当时我们没有高科技手段控制,就想了个“土办法”——在船台入口处摆了个磅秤,只要拿进船台的,不管是什么都要过称并记录在案;同样的,施工过程中拿出船台的任何东西也要称一称……几年来天天如此。

这则材料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细节决定成败;解决问题更要靠智慧。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的主旨必须从所给的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1.C 2.B 3. B 4.B 5. D 6. C 7.略

二、

(一)醉翁亭记

8.略9.略

10.表面是喝醉,实际是陶醉。为欣赏山水美景而醉,为宴酣之乐而醉,为百姓的快乐而乐(与民同乐而醉。)

(二)

《春野的馈赠》

11.(2分)鲜。

12.(3分)⑴举例子、列数字。⑵引资料、作比较。

13.(2分)竹子是高雅的象征。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

14.(3分)本没有什么味道的菜,但加入笋汁之后变得味道鲜美,成为一道为人们喜爱的新菜。

(三)

15.花园撒花籽;花籽吐新芽;用瓶子收藏花籽

16. 来到台北后,一直过着租赁的日子。住在小小的公寓中,难得找到一撮土地,无处栽种;后来,虽然找到一个有花园的房子,却因为工作忙碌,无暇栽种侍弄;之后终于得空清闲,但觉得花籽一放数年,估计存活无望,无法栽种。

17.担心新芽在北地的寒风中无法存活;对这些花籽到底是什么花心存好奇。

18.这是父亲送给我的礼物,弥足珍贵;生长在土地上的茼蒿是那么好看,美丽而充满生机;被茼蒿的坚忍、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折服。

19.我们都如茼蒿般平凡,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中,只要像茼蒿一样心存生机,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

20.只有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会百战不殆,获取真正的成功。(想要收获成功,就要学会战胜自己)

2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22.人生中可以有自己信念,可以去追求,但如果不能实现理想或结果不尽如人意时请不要过分悲伤,更不要因为过于偏执最终造成伤害。

23.积极努力的上进心自是不能少,而少一分对结果的太过计较更是不可或缺。放空心灵,顺其前行。凡事不必强求,努力用心就好。(我们可以追求,可以向往,更可以通过奋斗的过程感受生命的精彩与价值,而少一分对结果的太过计较。放下执念,静中生慧;心无挂碍,自当无所畏惧(何不放空心灵,顺其前行)。凡事不必强求,努力用心就好。)

高二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衡阳县一中2019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学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分值100分时量120分钟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周汝昌 1.晚清有一个叫陈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我觉得这个人实在了不起,归入子部,等于说《红楼梦》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野史或“闲书”,而是一部思想巨著。在晚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难得的,可惜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 2.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经、史、子、集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这就点明了《红楼梦》的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3.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别号“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曹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利用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4.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一部中国文学史。懂了这两端,再看《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 5.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吗?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 6.《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穿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一带清流泻于石隙之下。贾政欲因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取义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那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记》“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

2019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含答案

上海市长宁、金山、青浦区2018届高三二模 语文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2)望西都,,伤心秦汉经行处。《【中吕】,潼关怀古》 (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高》中相似手法写出相似境界的一联是 “,。”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2分) 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是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我上次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D.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1. (5分)(1)士不可不弘毅(2)意踌躇山坡羊 (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2. (1)(2分)B (2)(3分)C 第二部分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6分) 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②“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

江苏省无锡市2014-2015学年七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初一语文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 (2014.10.10)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8分) 1.默写(10分) (1)潮平两岸阔,。(2),铜雀春深锁二乔。(3)乡书何处达,。(4),自将磨洗认前朝。(5),江春入旧年。(6)心中的风雨来了,。(7),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8)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9)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10)?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8分) (1)xiá疵 (2)呜咽. (3)腼腆. (4)xié取 (5)yā雀无声 (6)xī来攘往 (7)不屈不挠. (8)眼花liáo乱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 ..称快。 ①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②项为之强.() ③徐.喷以烟()④怡然 ..称快() 4.下列选项中与“昂首观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的一项是()(2分) A.反归取之.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其子趋而往视之. D欢笑而谓之.曰 5.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横线上应填人的一项是( )。(2分) 我快乐,是因为我喜欢幻想,所有的石头上都开满了花朵,,幻想如此丰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A.晨露都挂满在所有的荆棘上 B.所有的荆棘上都挂满了晨露 C.所有的晨露都挂满在荆棘上 D.荆棘上都挂满了所有的晨露 6.选出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2分) A.同学之间交往,不应在一些小事上锱铢必较 ....。 B.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在教室里谈笑风生 ....。 C.班长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的事迹真是危言耸听 ....。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 (共7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2019年深圳市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2019.4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河北省唐山市2019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经历的历史真实。真实是历史的灵魂,然而口述历史因为经由口述者的记忆,叙述以及访谈者的文本整理这些环节往往使客观的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 首先是历史记忆的问题。历史真实经过口述者的记忆存储、保持与回忆诸环节的过滤与筛选,形成了历史记忆。这中间口述记忆的特殊机能而使历史事实有所变形,并非全部的历史真实都存储为历史记忆,大脑中存储的历史记忆之真也与历史之真有较大的间隔和差距,历史记忆的真实已经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真实打了一些折扣。可以说,口述者的历史记忆之真不再是全部的历史真实,而是选择后的部分历史真实,是经过记忆本身过滤和阻隔后的部分历史真实。 然后是历史叙述的问题。历史记忆的呈现是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的,以语言表述出来的就是口述,以文字表述出来的就是文献。语言和文字将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后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往往既非记忆的全部、也非记忆的准确呈现。记忆在呈现中既有数量的减少,更有内容的变形甚或失真。在历史记忆转变为历史叙述过程中,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历史记忆的呈现结果。 最后是文本整理的问题。口述历史有双重主体,访谈者与口述者必须共同参与。访谈者对口述历史的文本整理,实际土是对口述者呈现的历史记忆进行主观的检验、修订、补充和取舍。经过访谈者这道工序的过滤与阻隔,口述者叙述的记忆中的历史事实再次经过处理。 历史之真经过记忆、叙述、文本整理的过滤和阻隔,口述历史的历史真实实在堪忧。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口述历史存在着某种失真及不可靠性。为了保证口述历史文本的真实,必须着力保证历史记忆的真实和历史叙述的真实。历史记忆受其内在机制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其真实性很难为口述者所左右,但历史叙述的真实则是口述者所能把握的。所以,口述历史的主要环节应该放在历史记忆呈现过程中,研究影响历史记忆呈现的多重因素,从而将历史记忆完整而准确地以语言表述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历史记忆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出来。 历史的真相是唯一的,口述者对历史之真的追寻很像是瞎子摸象,自以为摸到了历史真相,但他所触摸到的仅仅是部分的历史真相,是其历史记忆中的部分真相,离客观存在的历史之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口述历史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以挖掘历史记忆的方式无限逼近历史真实的追逐历程。

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甲(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乙(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丙(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秋稔(rěn)冬祥意蕴 B.楹(yíng)联齿颊留香 C.言简意赅(gāi)撰写 D.镌(jùn)刻锒锒上口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题写内涵吟咏 B.题签内涵涵泳 C.题写蕴涵涵泳 D.题签蕴涵吟咏 4.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下葫芦起了瓢。解决这些问题要得理又得法,一味示强施压不行,外部武力干预更要不得,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 B.河北省的领导在签约会上表示,为京津冀整体协同发展,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河北将全力建好永清服装城,确保北京的服装商场如期迁入。 C.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D.“今天请各位老同学来,为咱们县的发展献计献策,我只备下清茶一杯,君子之交淡如水嘛!”县长话音一落,老同学们报以一片笑声和掌声。 6.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 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 (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

高一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十月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教师:杨艳审题教师:钟琦 考试时间:2020年10月7日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2017南京盐城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南京盐城二模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二十四节气的▲与时令奇异吻合,名称具有东方田园美与古典诗意美。如“惊蛰”,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在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生灵被唤醒了,睁开惺忪的双眼,▲地向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历代诗人也以天地节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并以汉语印证了天地节气的真实不虚和▲。 A.气候不谋而合不可思议 B.气候不约而同不可理喻 C.物候不约而同不可思议 D.物候不谋而合不可理喻 1.C。注意比较不同语素的差异,“气候”应该是与气象有关,“物候”则是 生物学现象,从语境看,讲的不是天气,而是生物的变化。 “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这两个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其区别有二,一是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不约而同”侧重动作;二是语法功能不同,“不谋而合”一般作谓语,“不约而同”多作状语。 有趣的是,2016届南京盐城一模的第一题词语辨析也涉及了“不可理喻”,当时是与“捉摸不透”比较。此外,文科附加题的第一题文学常识也重复了2014届的文科附加题对“二程”的考查,难道是为了向过往的经典试卷致敬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后,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成 功构建,标志着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 B.二次元电影《你的名字》火遍全国,浪漫唯美的故事、让人有截屏冲动的精美画面,广大网友如痴如醉,带给人前所未有的体验。 C.成都市区金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确定了古蜀文明考古学意义上的“宝墩、三星堆、金沙三部曲”,从而解决了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D.2017 年《社会蓝皮书》披露,我国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大约 66.72%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过去一年“一本书都没有读”。 2.A(B“广大网友”一句偷换主语;C“确定了”后面宾语残缺,“解决了”与“来龙去脉”搭配不当;D“大约”与“左右”重复赘余)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A.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心澄如镜,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谦逊的心态。 C.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D.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3.D(可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A选项中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出自陶渊明的《移居二首》,指遇到非常优秀的文章大家共同阅读思考,品味出其中的奇妙与含义,遇到不同 的观点大家共同讨论分析。与语境相符。 B选项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原意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 地为它输送活水。”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

南开区2019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南开区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二) 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本试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鹿山人的曾祖父是武汉最有名的戏子。一个国色天香的女子迷上他了,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之后才知道她竟是一个王爷的爱妾,只好带着她一路逃奔.,最终在鹿山隐姓埋.名,安定下来。鹿山人没去过大地方,来到蛋镇也不愿意过多抛头露.面,低调.而谦卑.,办完事就离开,好像跟他的祖宗一样,还坚持隐姓埋名、地生活。蛋镇人把鹿山人当成了楷模.,不少平时经常争吵的夫妇自从见识鹿山人之后变得相敬如宾.。蛋镇人更关心鹿 下等待。他们围着她嘘.寒问暖。还有人山人的妻子。电影还没有开始,她就坐在电影院墙角 .. 给她塞人参、鱼肝油,被她惋.拒了。有一次,鹿山人上船离开了,走了好长一段水路,又折.返回来。因为妻子才发现有人在她的布袋里塞了名贵的山东阿.胶,她坚决。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逃奔.(bēn)低调.(diào)隐姓埋.名(mái) B.谦卑.(bēi)墙角.(jiǎo)抛头露.面(lòu) C.惋.拒(wǎn)楷模.(mó)相敬如宾.(bīn) D.阿.胶(ē)折.返(zhé)嘘.寒问暖(xū)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谨慎小心竟然物归原主 B.谨小慎微竟然完璧归赵 C.谨慎小心居然完璧归赵 D.谨小慎微居然物归原主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果壳网拥有“谣言粉碎机”等15个主题站,通过粉碎社会上流传的谣言,让科学和大众需求产生联系,目前日均浏览量已超过375万。 B.丛书的作者大都是长期从事新闻研究的学者,他们以言简意深之笔,勾画出这些搏击风云的新闻名家的人生历程,使那些一生为他人作传的明星光彩照人,读后深受启迪。 C.新时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时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文艺不能单纯娱乐化 王蒙 近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包括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以及文化服务的扩大与广大受众的参与。与此同时,也有一种现象令人担忧,就是好作品淹没在平庸、苍白、空心、浅薄以及炒作、消费化、单纯娱乐化的作品当中。 文学艺术当然有娱乐消费的功能,但它们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精神瑰宝、精神能量的表现,它体现着也充实着、提升着受众的灵魂。我们应该有鲜明的、权威的、富有公信力的评论,这种评论能入情入理、立意高远、令人信服:它们应该告诉世人哪些文学作品是真正优秀的乃至杰出的。卖得最多的一定是好的吗?不一定。点击率和受到时人夸赞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有一套理论与价值标准,要有对于真正好作品的体贴与把握,热情与信心,要取法乎上,攀登精神生活的高峰,不能任由那些准广告式炒作式与跟风套话式的所谓评论大行其道。同时,还要告诉受众,有些作品其实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可以包容的;与此同时,评论家有权利也有义务指出:这些作品是有着相当令人遗憾的方面的,是可以讨论的,是可以提出与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水准更加相称的要求与期待的。 传播在文艺推广方面的作用非常大,媒体不能带低俗这个头。现在传媒上有些说法是在跟着那些风格轻佻低下的“娱记”的风向走,接受了很多境外趸入的使严肃的文艺工作者相当反感的说法。尤其是电视节目里,许多都是计划好了的,到了某个地方,要让参与者和观众流泪。如果感情变成了兜售手段,怎么可能还有真诚的文艺呢?怎么可能还有真诚的眼泪呢?还有走光卖萌之类的,令人不齿。有的演员干脆在舞台上向观众要掌声,甚至以掌声能带来好运将观众的军,未免有失文艺的尊严与风度。我们的文艺不能浸泡在营销计谋、人云亦云与装腔作势的浑水里,传媒不能成为娱乐市场的附庸,不要与娱乐市场合谋,而要有一个正大光明、高尚庄重、对文学艺术与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的传媒要去呼唤经典、呼唤真正的好的文艺作品。 现在外国人办一个奖,口气大、规格高、人气旺。法国的龚古尔奖、英国的布克奖、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还有诺贝尔奖等等,这些评奖活动都有极高的规格。于是就有一些朋友、同行,把作品的评价寄托在国际奖项上,令人深思。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我们的文艺需要有国家主体的高端评奖,也要在条件成熟时举办世界性的至少是华文作品的评奖,形成我们自己在文艺方面的评价体系与全球影响力。说到底,这方面的推进有助于显现我们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有助于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高志向境界,激励创造力与精益

2019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2019学年度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共14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归雁入胡天。 (2)长风破浪会有时,▲。 (3)▲?曹刘。▲。 (4)无可奈何花落去,▲。 (5)▲,▲,▲。此之谓大丈夫。 (6)《渔家傲·秋思》中用典故表达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蜷.曲(ju?n)熟稔.(rěn)祈.愿(qí)惩.恶扬善(ch?ng) B.雏.形(chú)亘.古(ɡènɡ)嗔.怒(chēn)心无旁鹜.(wù) C.回溯.(shuò)戏谑.(xuè)慰藉.(jí)通宵.达旦(xiāo) D.缄.默(jiān)羸.弱(léi)懊.悔(ào)风雪载.途(zài)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的,古人叫作“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惟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合乎人道,也是顺乎自然的。 ⑴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锻炼锻造扰攘繁杂 ⑵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B.《简·爱》一书讲述了一位孤女在经历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 获得幸福的故事。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性格坚强、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 秋时期的305首诗歌。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垂髫”指代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 发下垂。同样,“总角”“弱冠”也指代童年。 二阅读(57分) (一)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17分)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语在《淮阴侯》事中。 ……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

湖南省长沙市2019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养的“外在”方面是效法楷模所具备的属性—评价之心充分发挥作用,确立把“义”置于其他一切考虑之上的恒常态度,实行心所命令的某种社会行为。德性的关键在于培养“义”领先的恒常态度,因为这一态度把作出评价与依据评价指导实际行为联系了起来。被仿效的楷模有时是历史上的典范——业绩记录在册的圣贤。荀子说:“故学者以圣王为师。”实行修养就要学习描述圣王行为的著作。有时楷模是活着的人,如教师、父亲、长官或君主。孔子说:“见贤思齐焉。” 中国的学习理论设想:人们天生具有学习榜样的能力,这种学习可能是对周围人无意识的仿效,因此,善择邻人就显得很重要。学习也可能是自觉地试图模仿教师、士大夫或祖先的态度与行为。尽管个人可能受到否定性榜样(如恶邻)的行为的影响,但多数人必定为道德楷模所吸引并自觉仿效。 对儒家来说,效法楷模不仅是道德教育的一条途径,更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它能够通过树立正确榜样向人们反复灌输各种德行。中国早期许多政治著作中都暗含这一设想。它们经常描述有修养之人充当他人仿效楷模的责任,赞扬道德楷模在改变众人的行为方面的功效。换句话说,当道德高尚的榜样存在时,社会的混乱就不会长期持续下去。根据《论语》的说法,如果当权者以正直来引导人民,那就没人敢于背其道而行之。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整个中国历史充满了供人民效法而树立的楷模,从古代的崇高人物如关羽(忠诚的楷模)和舜(孝顺的楷模),一直到活着的和邻近的楷模。 楷模理论中另一个信念是,人的行为目的不应是获取财富,而应是做一个模范之人,也就是使他的先天的评价之心和社会倾向得到实现。“圣人”和“君子”是用来称呼这种榜样的,他们应当享有官职并充作别人效法的楷模。这就是儒家所充当的榜样。尽管受尊敬的地位、荣誉等是人的合理要求和天然向往,但对儒家来说,这些没有什么会重于“浮云”。当官的受尊敬是因为他们被当作德性的榜样,理想上,谋求官职之人的目的应当是这种影响他人的机会,而不是物质利益。在以后的很长时期中,有名的“清官”称号就是指居于高位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 楷模仿效不是儒家的专利。在道家思想中,圣人以道为楷模,人民则效法圣人,效法的是楷模的“无为”。儒家思想中,楷模仿效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得很充分。因此,不断出版的用于青年教育、赞扬楷模生平的文学作品,忠、孝等各种榜样几乎被推崇到了神明化身的地步。 从孔子的时代起,楷模仿效已成了儒家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楷模仿效的思想比孔子的思想

试题精选_河南省洛阳伊滨区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调研试卷_精校完美版

河南省洛阳伊滨区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 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洛阳市伊滨一高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4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溯.(shu?) 惆怅.(chànɡ)挥斥方遒.(qiú) 百舸.争流(ɡě) B.寂寥.(liáo) 彳.亍(chí) 哀怨彷.徨(pánɡ) 忸怩.不安(ní) C.青荇.(xìnɡ) 火钵.(bō) 冰屑.悉索(xia) 凝重隽.永(jùn) D.瓦菲.(fēi) 糯.米(nu?) 浪遏.飞舟(a) 矫.健有力(j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寥廓激浊扬清磅礴五岭逶迤 B.碣石含蓄隐诲太息清澈晶莹 C.春闱意趣盎然峥嵘中流击缉 D.邂逅苦闷诅丧长篙风度翩翩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在呼啸的寒风中,父亲对儿子这种白痴般的想法不.以为意 ...,怒气冲冲地咆哮了一阵子,然后拉着儿子向密林深处寻找猎物去了。 B.《南极的企鹅》一书配上充满诗情画意的插图,向小 读者们介绍了许多奇异的异域风情,孩子们对这些海外奇谈 ....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C.多家媒体在《让子弹飞》上映之后引用了姜文“我 既要站着,又要把钱挣了”这句话,含沙射影 ....地表达了对影片“既赢票房,又赢口碑”的赞誉。 D.《志摩的诗》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撇开内容不谈,就以表现形式说,洋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

得生涩和矫揉造作 ....,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也有不规整之处。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的儿童文学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过多地注入了成人思想,孩子天性中爱游戏、爱求知、爱趣味、爱幻想被忽略了。 B.权力部门应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信任媒体,以便使媒体更好地发挥引导社会热点、通达社情民意、搞好舆论监督的作用。 C.惠特曼主张为了描述宇宙万物的规律以及它们的创造力和丰富性,必须避免传统的诗艺常规,即押韵、格律等。 D.不管是参军还是求学,这些不平凡的经历,都磨炼了毛泽东,逐渐找到了人生的目标,这对于毛泽东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5.(2011·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A.⑤①⑥②④③ B.⑤⑥①④③② C.⑥④③②①⑤ D.⑥②③①④⑤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阙.秦(quē) 瑕.疵(xiá) 逸.乐(yì) 秦军氾.南(fán) B.鄙.远(bǐ) 与.会(yǔ) 肆.虐(shì) 夜缒.而出(zhuì) C.杞.子(qǐ) 逢.孙(f?nɡ)秦伯说.(yua) 济.济一堂(jǐ) D.戍.守(shù) 薄.荷(b?) 佚.之狐(shī) 共.其乏困

高一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年级月考试卷(语文) 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贬损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五四”运动以来,几乎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传统与时尚。以前在比较研究中有一种强人政策,即拿自己文化的精华与对方文化糟粕相比,以显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英国人在比较英国文化与德国文化时常这样做,德国学者在将德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作比较时也用这一方式。比如,尼采说英国文化是懒惰的猪猡文化,英国学者则说德国文化是浪漫的、非理性的。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不用强人政策,而用矮人政策,即以自己之糟粕与外人之精华相比,越比越矮。胡适把中国文化的简单概括为裹小脚加鸦片烟,西方文化则被他简单地概括为民主、科学、自由、人权;鲁迅认为中国国民性是奴性,而西方人的反抗心理则是其个人独特个性的表现,竞争体现其社会年轻,充满活力。自全盘西化的口号提出后,有一个信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腐朽的封建文化,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不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引导出源头活水,真正能救中国的文化、价值只能来自西方,这是当时第一流的知识分子的共识,包括社会主义者陈独秀、自由主义者胡适,还有无政府主义者,乃至大文豪巴金、鲁迅。“五四”时期,这些文化激进主义者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认真地反省民族文化的弱点,抨击民族灵魂中的缺陷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有些人却采取了十分情绪化的偏颇态度,他们在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时,掺进非常严重的自贱自虐心理,觉得自己的民族什么都不如别的民族,从而产生一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文化激进主义遂转变为民族虚无主义。 任何文化,既有相似性一面,又有民族性一面。不同的民族文化,原本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吸纳,因为任何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却流行一种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轮,甚至像黑格尔这样的大学者,也是欧洲中心主义者。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序言中就说:“世界文化史的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正还是一张白纸。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正是基于这种文化理念,在外国人的著作中,对中国人的民族个性有许多丑化的描述。 文化发展繁荣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我们如果没有全球意识,就不可能站在全世界的高度来看文化的发展,我们的文化也就不可能发映时代要求,从而就会游离于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轨道之外,这样的文化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但是,吸收外来文化,绝不能人为地斩断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这样做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我们认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是十分错误的,十分有害的。 继承与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不是对传统一味顶礼膜拜,奉若神明。而应该用科学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它,分析它,批判地继承,积极地发展,这才是新世纪炎黄子孙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选自《中国文化论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五四”运动以来,贬损自己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传统与时尚,甚至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在比较研究中也用矮人政策。 B.德国学者在将德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作比较时拿自己文化的精华与对方文化的糟粕相比,以显

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大兴区2011年初三质量检测(二) 语文 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共六道大题,23道小题。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胆怯.(qiè)脊.梁(jǐ)脂.肪(zhǐ)惩.恶扬善(chěng) B.符.合(fú)翘.首(qiáo)瞥.见(piē)贻.笑大方(yí) C.处.理(chù)脑髓.(suí)自诩.(xǔ)惊涛骇.浪(hài) D.滑稽.(jī)剔.除(tì)憎.恶(zèng)锐不可当.(dāng) 2.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渊博.博.学 解说:两个“博”字意思相同,都是“(量)多;丰富”的意思。 B.无端.端.正 解说:两个“端”字意思不同,“无端”的“端”是“原因”的意思;“端正”的“端” 是“正”的意思。 C.焕然一.新一.筹莫展 解说:两个“一”字意思相同,都是“一个”的意思。 D.举.一反三举.世闻名 解说:两个“举”字意思不同,“举一反三”的“举”是“提出”的意思;“举世闻名” 的“举”是“全”意思。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地震时的汶川灾区,可以用来形容;三年后的汶川,一座座充满明清风韵的藏羌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用世外桃源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前途,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前途。所以,一个富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目光远大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 A.断壁残垣细致虽然/但是 B.流离失所精致虽然/但是C.流离失所细致不但/而且 D.断壁残垣精致不但/而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