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综合征题库1-2-10

纤维肌痛综合征题库

1-2-10

问题:

[单选]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0纤维肌痛诊断标准中关于压痛叙述正确的是()。

A.4.0kg压力,>6处18

B.3.5kg压力,>11处18

C.4.0kg压力,>11处18

D.4.0kg压力,>12处18

E.对照压痛点压痛阳性

问题:

[单选]美国风湿病学会(ACR)2010纤维肌痛诊断标准取消压痛点,诊断条件包括()。

A.广泛疼痛指数(WPI)>8分和症状严重程度(SS)>5分或WPI3~6分和SS>9分

B.WPI>7分和SS>8分或WPI3~6分和SS>9分

C.WPI>7分和SS>5分或WPI3~6分和SS>9分

D.WPI>7分和SS>5分或WPI3~6分和SS>7分

E.WPI>6分和SS>8分

问题:

[多选]纤维肌痛的临床表现包括()。

A.广泛的疼痛

B.体能下降

C.认知功能障碍

D.睡眠障碍

E.感觉异常

(二手车直卖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915227963.html,/)

问题:

[多选]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治疗纤维肌痛的药物包括()。

A.普瑞巴林

B.度洛西丁

C.米那普仑

D.环苯扎林

E.非甾体消炎药

问题:

[多选]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推荐的治疗纤维肌痛的药物有()。

A.吗啡

B.阿米替林

C.曲马多

D.苯妥英钠

E.异丙嗪

问题:

[多选]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推荐的纤维肌痛的非药物疗法有()。

A.有氧运动

B.行为治疗

C.针刺治疗

D.生物反馈

E.水浴疗法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患者女,38岁,因“全身关节、肌肉痛伴失眠、多梦5年”来诊。患者伴晨僵,>60分天,同时有畏寒、怕风、口干、尿频、雷诺现象、情绪不稳。查体:全身关节不肿,功能正常,关节压痛。患者几年来多次在医院进行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正常;类风湿因子1∶20阳性。该名38岁女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A.类风湿关节炎

B.纤维肌痛

C.风湿性关节炎

D.干燥综合征

E.尿路感染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患者女,38岁,因“全身关节、肌肉痛伴失眠、多梦5年”来诊。患者伴晨僵,>60分天,同时有畏寒、怕风、口干、尿频、雷诺现象、情绪不稳。查体:全身关节不肿,功能正常,关节压痛。患者几年来多次在医院进行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正常;类风湿因子1∶20阳性。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应进行全面检查,其中最不需要做的检查是()。

A.A.抗核抗体

B.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

C.中段尿培养

D.Shirmer试验

E.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布加综合征患病原因

布加综合征的病因种类繁多,根据病因不同,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尚有部分病例难以找到相关病因,有人称之为特发性。造成本征的原因有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栓形成,邻近脏器的病变压迫以及肝静脉、下腔静脉本身的病变,如先天性发育异常、闭塞性静脉炎等。常见病因:1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下腔静脉隔膜.2.高凝和高粘状态.3.毒素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的有一定关系.4腔静脉内非血栓性阻塞.5外源性压迫6.血管壁病变,7,横隔因素8.腹部创伤9其他. (一) 下腔静脉肝段闭塞病变可有狭窄、近乎完全闭塞或呈膜状中央有孔,膜或薄或厚,或有一长段闭塞,因此也有名为下腔静脉膜状闭塞(membranous obstruction ofIVC, MOVC)、缩窄,但是从膜的组织病理学来看认为系血栓机化所致。有证明沿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栓形成,也可在门静脉形成膜作为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儿童中也有发现,但逢年龄为30岁,有学者提出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学说。下腔静脉闭塞症位于肝静脉开口的上或下,而开口处可有或无闭塞或只有一个开口闭塞,膜也有厚薄不等,附壁血栓机化使下腔静脉收缩窄细。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局部解剖应当一致,事实上并非这样。组织学上区别正常纤维化和血栓机化很难,但在后者衬有内皮及平滑肌纤维,机化血栓常示有毛细血管增生及含铁血黄素沉着。有报道肝静脉开口部位的血栓可形成膜,而血栓机化的大小决定膜的厚薄。下腔静脉肝段阻塞症状是由于起病时阻塞尚不完全所致,在机化过程由于纤溶与纤维化可使血栓缩小,如果血栓小,所形成的膜薄其中有孔。临床研究采用B超或下腔静脉造影可见血栓形成过渡至膜完全闭塞或显著狭窄的过程。易发生血栓的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口服避孕药(外国的)、原发性骨髓增生症,可有下腔静脉阻塞和肝静脉血栓形成。然而为何血栓容易发生于下腔静脉肝段?白塞病血管炎也可发生下腔静脉血栓,其他疾病也然。有认为下列因素使下腔静脉肝段对血栓形成特别易患:①横膈的呼吸运动可损伤下腔静脉的内膜;②咳嗽可加重其机械性损伤;③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相接时成直角处血流旋涡正发生于这段; ④2例创伤后高凝状态,促使未累及的下腔静脉发生膜状阻塞。 (二) 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的病因有继发性与原发性两种,继发性多由于肿瘤、肝包虫囊肿、外伤、大结节、阿米巴肝脓肿压迫所产生,其治疗有别于特发性阻塞。肝静脉血栓形成即过去认为的经典的布加综合症有隐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可用骨髓培养及红细胞系集落形成检测、诊断。造血系干细胞缺陷也可产生血栓前状态。感染者中血培养阳性,插管作下腔静脉造影有时会激惹发生寒战、发热、有细胞性血栓性静脉炎,这些病员多有经济情况低下、营养差。 病理生理: 肝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增高,导致肝中央静脉和肝静脉窦扩张淤血。导致顽

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 此词条由挂号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专家审核。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压痛点。纤维肌痛综合征可继发于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各种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本病属中医痹证、行痹、肌痹、腰腿痛范畴。 目录 1 症状体征 2 用药治疗 3 饮食保健 4 预防护理 5 病理病因 6 疾病诊断 7 检查方法 8 并发症 9 预后 10 发病机制 展开 1 症状体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多见于女性,最常见的发病年龄为25~45岁。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下述4组症状。 1.主要症状全身广泛性疼痛和广泛存在的压痛点是所有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都具有的症状。疼痛遍布全身各处,尤以中轴骨骼(颈、胸椎、下背部)及肩胛带、骨盆带等处为常见。其他常见部位依次为膝、手、肘、踝、足、上背、中背、腕、臀部、大腿和小腿。大部分病人将这种疼痛描写为刺痛,痛得令人心烦意乱。病人常自述关节痛,但细问则答称关节、肌肉甚至皮肤都痛。 另一个所有病人都具有的症状为广泛存在的压痛点,这些压痛点存在于肌腱、肌肉及其他组织中,往往呈对称性分布。在压痛点部位,病人与正常人对“按压”的反应不同,但在其他部位则无区别。以测痛计测量,低于正常人的压力,即可引出压痛。 2.特征性症状这一组症状包括睡眠障碍、疲劳及晨僵。约90%的病人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易醒、多梦、精神不振。50%~90%的病人有疲劳感,约一半病人疲劳症状较严重,晨僵见于76%~91%的病人,其严重程度与睡眠及疾病活动性有关。

22.纤维肌痛症中医诊疗方案

纤维肌痛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纤维肌痛症的分类标准》[1]及201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2010/2011版纤维肌痛症的诊断标准》[2]。 1.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0年关于纤维肌痛症(fibromyalgia, FM)的分类标准。 (1)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全身性疼痛,即分布于躯体两侧、腰的上下部及中轴(颈椎、前胸、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的广泛性疼痛。 (2)用拇指按压(按压力约为4kg/cm2,使得检查者拇指指甲变白,恒定压力几秒钟,同时使用相同方法按压前额中部、前臂中部、手指中节指骨、膝关节内外侧等部位,排除“伪痛”)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部位疼痛。这18个(9对)压痛点的部位是:枕骨下肌肉附着点处两侧;两侧斜方肌上缘中点;第5~7颈椎横突间隙前面的两侧;两侧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的起始部;两侧肱骨外上髁远端2cm处;两侧第2肋骨与软骨交界处的外上缘;两侧臀部外上象限,臀肌前皱襞处;两侧大转子后方;两侧膝内侧脂肪垫关节皱褶线的内侧。 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者,可诊断为纤维肌痛症。 如继发于各种风湿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及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诊断为继发性纤维肌痛症,否则诊断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症。 2.美国风湿病学会(ACR)2016年修订的2010/2011版纤维肌痛

*:不包括在全身疼痛范围内。 (二)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纤维肌痛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肝郁气滞证:肌肉疼痛,焦虑易怒,胸胁胀闷,寐差多梦,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加重,或纳呆嗳气或腹痛腹泻,疲乏无力,便溏,或疼痛夜甚,胸胁刺痛,月经不调,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暗淡,舌苔白或腻,脉弦细。 2.寒湿痹阻证:肌肉酸胀、疼痛、僵硬,四肢萎弱无力,每遇寒肢端发凉变色疼痛,无汗,或面浮肢肿,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腻,或舌有齿痕。脉沉细或濡缓。 3.痰热内扰证:肌肉疼痛、沉重,头重身困,胸脘痞闷,惊悸不安,口苦心烦,头痛失眠,食欲减退,渴喜冷饮,性情急躁,反复梦魇,腹胀或者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滑数。 4.肝肾不足证:肌肉疼痛、无力,四肢怠惰,筋缩,手足不遂,畏寒肢冷,或肢体麻木,或面色萎黄,或面色晄白,身体消瘦,失眠健忘,妇女见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脉沉或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布加氏综合征

精心整理1845年,Budd最早描述了肝静脉血栓形成而造成的肝肿大、腹水等临床表现;1899年,Chiari详细描述了小肝静脉闭塞所导致的类似临床症状,称之为闭塞性静脉内膜炎。后来人们将上述发现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Budd-ChiariSyndrome(BCS,布一加综合征)概念,即肝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出现肝静脉流出道受阻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经过百余年来的认识和发展,BCS的涵义已明显扩展。目前多采用Ludwig 硫唑嘌呤及乌坦、氮芥、乙醇等药物。肝区放射治疗亦可造成小肝静脉阻塞。 2.2大肝静脉阻塞及病因大肝静脉阻塞常由肝静脉血栓或肝静脉下腔静脉入口的膜性病变引起。骨髓异常增生症、抗磷脂综合征、肿瘤、妊娠等病因较常见,主要见于欧美国家。

2.3下腔静脉阻塞及病因下腔静脉阻塞主要由下腔静脉膜性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等因素造成,主要见于亚洲国家如日本及中国。 临床分型 由于BCS发生病变的血管部位、程度不同,导致难以对其进行统一分类/分型。目前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各有长处及短处。比较普遍被接受的是SUGIURA分型,将BCS分为4 Ia Ib 1. 中由于术者的手指长度限制,有时不能完全扩张。现已对该手术进行改良,好经股静脉插管与手指会师式破膜扩张,并置内支架术。这样减少了原右心房手指破膜术的一些缺陷。但这两种术式的缺点是5年复发率仍较高,且为以后行根治性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 根治性切除术

2.根治性切除术仅适用于局限性狭窄或隔膜型的病人。由于布一加氏综合征的病变部位在肝操区内,显露相当困难,邻近还有大量的侧支循环,术中容易大出血和损伤淋巴管。目前很多医院中尚未开展。近年在开展根治切除术方面,常用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2.1下腔静脉隔膜或蝽切除加心包片扩大成形式:术中切开下腔静脉病变部位,切 2.2 2.3 3. 3.1腔房转流术:对于肝静脉通畅,或者有明显扩大的肝右下大静脉,或有其它较大的侧支循环的患者,可使用腔房转流术。它不仅降低了下腔静脉压力,而且可降低门静脉的压力。但因使用的人工血管长,术后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机会多,远期通畅率低,汪忠镐[5]统计其5年通畅率在60%左右,而对于肝静脉阻塞或下腔静脉完全阻塞或炎症患者,其效果较差,但可使用肠房转流术。

布加综合征三种治疗方法

1.介入手术治疗 因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成功率高、复发率低、重复性强等优点,已经成为布加综合征首选治疗方法。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合并血栓者,可先插管溶栓治疗,待血栓完全溶解后可行球囊扩张治疗,将狭窄段血管扩开。球囊扩张效果差者可行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治疗。 具体手术方式有: 1)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隔膜型阻塞者,无论是狭窄还是闭塞。 2)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与内支架植入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长节段闭塞者。 3) 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肝静脉隔膜型阻塞者,无论是狭窄还是闭塞。 4)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与内支架置入术适应症是肝静脉节段性闭塞者。 5)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S) 适应症是肝静脉广泛闭塞者以及严重肝硬化者。 6) 合并新鲜性血栓的下腔静脉搅拌溶栓与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隔膜型阻塞合并新鲜血栓形成者。 7) 合并陈旧性血栓的下腔静脉可回收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阻塞合并陈旧性形成者。 8) 合并陈旧性血栓的下腔静脉预开通与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阻塞合并陈旧性形成者。 由于布加综合征病变类型复杂,涉及下腔静脉膜性阻塞、膜性阻塞合并不同性质的血栓、节段性阻塞、节段性阻塞合并不同性质的血栓、肝静脉膜性阻塞、膜性阻塞合并不同性质的血栓、节段性阻塞、节段性阻塞合并不同性质的血栓、三支肝静脉广泛闭塞,因此应根据具体病变合理选择介入治疗方案。 2.外科治疗 1)直视下膈膜切除术方法是经右前第4 肋外胸切口或经胸骨切口进入胸腔,于右膈神经前纵行切开心包,将阻塞的隔膜切除。 2) 腔房转流术适用于肝后段下腔静脉偏长的局限性阻塞或狭窄,而肝静脉至下腔静脉通畅或有明显扩大的肝右下大静脉或其它较大侧枝进人下腔静脉者;破膜术失败者。对于下腔静脉广泛性阻塞或狭窄或炎症时不应采用此法;病人肝

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标签: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医疗法;综述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以广泛性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且伴有精神症状的特发性疾病。国外统计资料表明,FS患病率约为2%[1],多见于育龄妇女,且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影响较大。因其病理生理机制不明,目前西医治疗本病有其局限性。中医对本病在减轻躯体疼痛、缓解抑郁、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笔者综合分析相关文献,从中医学角度探讨FS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进展,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1 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认识 传统中医无FS病名。大多数学者按照其临床发病原因及症状而定义,如依据FS伴有全身多处疼痛这一重要特征,将该病归属于中医学“痹证”之“周痹”、“肌痹”或“行痹”、“痛证”等范畴,较全面反映了FS的中医疾病本质;也有学者认为,FS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血瘀,痹阻经络而发病,与情志相关,将其归为“郁证”范畴[2-3];唐氏等[4]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化气,阴成形”、“气伤痛,形伤肿”等观点,认为FS没有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支持,应属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疾病,即中医理论中的“气病”、“气痹”范畴。笔者认为,《灵枢·周痹》有“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之论断,从临床表现上与FS相比,即有全身范围的疼痛,又有固定不移、“不能左右”的压痛点,当属中医学“周痹”范畴。 2 病因病机 痹证发病不仅是感受外邪所致,内伤七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致病因素。《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中藏经·论痹》曰:“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而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最为良矣。”《内经博议》云:“凡七情过用,则亦能伤脏气而为痹,不必三气入舍于其合也。”临床上,多数FS患者有广泛压痛,并伴有烦躁不安,约90%的患者伴有睡眠障碍,50%~90%的患者有疲劳感;76%~91%的患者出现晨僵,其严重程度与睡眠及疾病活动性有关;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异常也比较常见[5],二者常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故现代医学对FS精神、心理因素的认识与中医内伤七情不谋而合。 目前学术界对于本病的病机认识尚未趋同,大多从正虚邪实角度辨治本病。唐氏等[4]认为,气滞血瘀、气机不利、阳气虚损是其发病的基本病机。高氏[6]认为,本病内外因交织为患,肝、筋表里同病,筋脉痹阻、肝脉不畅、筋肌失养

布加综合征的分类介入治疗

布加综合征(BCS) 又称巴德-吉亚利综合症、柏-卡综合征、布-卡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血液回流障碍导致的淤血性门脉高压或/和下腔静脉高压症候群。确诊的手段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其中超声检查为首选,CTA 和MRA 重建对显示病变血管的概貌有一定优势,而血管造影是诊治BCS 的金标准。 有报道说我国BCS患者肝静脉闭塞的发生率为16 %,我们早年曾对82 例BCS 行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发现近半数(40/ 82) 存在肝静脉阻塞。因此着眼于介入治疗,将肝静脉阻塞分为以下类型:肝右静脉阻塞(分膜性、节段性两种) 、肝左静脉阻塞、共干阻塞、副肝静脉阻塞、弥漫闭塞(分主肝静脉血栓形成和肝小静脉闭塞两种) 。 限于检查手段和对BCS本身认识的不足,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曾经把诊断BCS的重点放在下腔静脉的狭窄或闭塞上,目前已逐步对BCS达成了共识,即诊疗BCS时必须把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通盘考虑,在下腔静脉通畅时必须明确肝静脉的血流状态,本病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是肝静脉阻塞状况,单纯下腔静脉回流障碍极少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如果两者同时发生阻塞,应将肝静脉成形放在首位。 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采取经下腔静脉、经上腔静脉、经皮肝穿和经副肝静脉四种入路,方法如下: 1. 经上腔静脉肝静脉成形术:行下腔静脉造影后用破膜针逆行性破膜,此途径可使导丝通过的夹角增大,球囊便于跟进通过狭窄段。但对于肝静脉开口处闭锁者,往往无法准确定位破膜点。若下腔静脉闭塞,近心端较短,穿刺针较难支撑,使穿刺针的方向控制和刺入难度增大,甚至可造成针尖的反弹,而损伤心房壁。 2. 经下腔静脉途径肝静脉成形术:使用破膜针逆行破膜,后行球囊扩张,此方法仅在少数主肝静脉狭窄并开口处隔膜薄弱者适用。因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夹角较小,导丝硬头或破膜针无法送抵破膜点,或破膜成功后球囊却不能沿导丝通过狭窄段。 3. 经皮肝穿肝静脉成形术:经腔静脉无法准确破膜者,需行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将导丝导入扩张的肝静脉顺行破膜,再直接跟进球囊进行扩张成形,此方法路径直接,成功率高。但操作多经肝脏完成,不可忽视对肝脏的损伤,术后往往需要用明胶海绵条或弹簧钢圈栓塞肝内穿刺通道,以免胆瘘或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4. 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肝静脉成形术:此方法克服了上述不足。首先经皮肝穿经肝静脉顺行破膜,经下腔静脉、右房、上腔静脉、颈静脉引出导丝,置换

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纤维肌痛综合症(FMS)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纤维肌痛综合症(FMS)疗效观察 目的纤维肌痛综合症病患多,症状重,一般疗效差。据其病机选择性使用传统及现代治疗方法并用于临床,获得较好的疗效。方法以中医医家保留下来的治疗经验为核心,结合现代药物及物理治疗方法。结果收治有效病48例,经治疼痛缓解至视觉模拟(V AS)评分在2分以下达到43例,占89.6%,疼痛完全消失37例,占77.0%,无效2例,占4.1%。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结果。结论中西结合综合治疗,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近期与远期疗效。 标签:纤维肌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科共收治62例纤维肌痛症综合征患者,其中有48例获得中西医结合治疗,出院后3个月随访。其中男性5例,女性43例,男女性之比:1:8.6,年龄18~56岁,平均38.5岁,病程3个月~22年,平均5.2年,继发性12例(继发于OA8例,AS3例,风湿热1例),余为原发性。 1.2臨床表现43例患者中均有弥漫性肌肉骨骼疼痛,有睡眠障碍者32例,晨僵38例,有慢性疲劳23例,抑郁和焦虑11例,自觉肿胀麻木9例,肠激惹综合症5例。压痛点多呈对称分布。 1.3辅助检查8例合并OA患者中有5例有轻度骨质增生,3例AS患者有2例骶髂关节骨密度增高,1例风湿热患者抗O阴性,血沉增高至60mm/h以上,原发病例的X光片检查及CT、类风湿因子、IgG、IgA、IgM正常。C反应蛋白全部为阳性。 1.4方法 1.4.1中医治疗方法本病患者主症:全身及关节疼痛、疲劳头身困重、情志不畅等。辨证:邪居少阳寒热错杂立法:清热和解主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1],方药组成: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桂枝、茯苓、龙骨、牡蛎、制大黄、大枣、生姜、甘草。加祛风湿利肢节之桑枝、防已、独活、羌活、桑寄生、秦艽。颈项强痛者加葛根,失眠甚者加酸枣仁,大便秘结者增加大黄量,大便溏者减大黄,腹胀、咽部不适、异物感者加半夏厚朴汤,舌红心烦明显者加栀子厚朴汤,舌质暗或有瘀者加桂枝茯苓丸,舌苔黄腻伴恶心欲吐者加温胆汤。热重寒轻,嗳气叹息,夜不能寐,不思饮食纤维肌痛合剂,药物组成为当归、鸡血藤、柴胡、郁金、黄芪、薏苡仁、合欢皮等。郁郁不安,胸胁刺痛加柴胡疏肝散,基本方:柴胡、枳壳、白芍、赤芍、当归、川芎、丹参、制乳香。头晕,目干涩,腰膝酸软,加景岳大造丸加减。用法:1剂/d,水煎早晚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1~2个疗程。服药期间忌辛辣性食物。 1.4.2西医风湿免疫科一般方法①抗抑郁药: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首选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 布加综合征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症。急性期病人有发热、右上腹痛、迅速出现大量腹腔积液、黄疸、肝大,肝区有触痛,少尿。本病以青年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2)︰1,年龄在2.5~75岁,以20~40岁为

引起全身性生理紊乱。出现少尿和无尿。胸腔容积及肺顺应性下降,心排出量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出现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3.慢性型 病程可长达数年以上,多见于隔膜型阻塞的病人,病情多较轻,但多有引人注目的体征,如胸腹壁粗大的蜿蜒的怒张静脉,色素沉着见于足靴区,有的出现慢性溃疡。虽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但多数趋于相对稳定。尚可有颈静脉怒张,精索静脉曲张,巨大的腹股沟疝、脐疝、痔核等。 晚期病人由于营养不良、蛋白丢失、腹腔积液增多、消瘦,可出现典型的"蜘蛛人"体态。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检查,急性期病例可有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增高等多血征表现,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但不具特征性。慢性型的晚期病例,若有上消化道出血或脾大、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贫血或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减少。肝功检查,急性型者可有血清胆红素增加,ALT、AST、ALP 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血清白蛋白减少,慢性型病例,肝功能检查多无明显变化。腹腔积液检查,若不伴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蛋白浓度常低于30g/L,细胞数亦不显示增加。免疫学检查,血清IgA、lgM、IgG、IgE和C3等无明显特征性变化。 2.B超检查 腹部B超可对多数病例做出初步正确诊断,其符合率可达95%以上。可在膈面顶部、第二肝门处探测肝静脉及下腔静脉阻塞的部位和长度以确定是否隔膜型。急性布加综合征时肝脏肿大和腹腔积液多是突出的表现。多普勒超声对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因此,腹部超声探查是布加综合征首选的、有价值的、非创伤性检查。 3.肝静脉、下腔静脉、门静脉及动脉造影 血管造影是确立B-CS诊断的最有价值的方法,常用的造影有以下几种:①下腔静脉造影及测压;②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PTHV);③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PTSP);④动脉造影。 4.CT扫描 在布加综合征急性期,CT平扫可见肝脏呈弥漫性低密度肿大且伴有大量腹水。CT扫描的特异性表现是下腔静脉肝后段及主肝静脉内出现高度衰退的充盈缺损(60~70Hu)。增强扫描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磁共振(MRI) 布加综合征时,MRI可显示肝实质的低强度信号,提示肝脏淤血,组织内自由水增加,MRI可清晰显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开放状态,甚至可将血管内的新鲜血栓与机化血栓或瘤栓区分开来;MRI还可显示肝内侧支循环呈现的蛛网样变化,同时对肝外侧支循环亦可

布加综合征的病理及分型

一) 肝脏病理变化 1,以肝静脉完全性阻塞或伴有肝段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者,肝脏急剧肿大,表现光滑,边缘变纯,呈紫色或紫黑色,伴有血浆流入肝淋巴间隙,再经肝包膜涌入腹腔形成大量腹水,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窦扩张,淤血,中央型肝细胞萎缩,坏死,出血,淋巴管及肝小叶静脉扩张,血细胞进入Disse间隙。 2,隔膜型病变多伴有部分肝静脉开放,临床上多呈慢性经过。肝脏渐硬化,尾状叶增大为其特征之一。肝表面可呈现紫红色,其间可见弥蔓的粟粒结节。至晚期,肝硬化更为明显,右叶可出现萎缩,镜下可见小叶中央区纤维变性,而左叶特别是尾叶呈代偿性肥大,脾脏日渐肿大,但多为轻度或中度肿大,腹水减少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巨脾则少见。 二) 阻塞病变的性质 1,纤维隔膜型隔膜多为周边厚中心菲薄,厚度1-5mm不等,多呈天幕状或僧帽状,有的中央有孔,呈砂漏或筛状。隔膜由纤维结缔组织和很少弹性纤维构成,表面由内皮细胞覆盖。有时隔膜下可有新的血栓形成。 2,血栓型血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可分辨出头,体,尾部。头部为白血栓,顶部被覆盖隔膜,体尾部无明显界限,但尾部多为经血栓,亦有完全机化成为纤维条索者,或游离于下腔静脉内或附着于下腔脉壁,表面可由内皮细胞覆盖。 3,纤维瘢痕型下腔静脉被机化血栓所充填,下腔静脉增厚,其管腔狭窄几近闭塞。 三) 侧支循环 1,肝内侧支循环急性期肝内很少侧支循环,慢性期各静脉引流区可形成侧支循环,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内“蛛网征”。当肝静脉血液流出受阻后,门管区短路开放,门静脉可成为肝脏静脉血液的流出道,另外,部分肝静脉血流可经肝被膜血管流入心包隔静脉,再经上腔胸脉注入心脏。 2,肝外侧支循环肝静脉是肝血流的唯一正常流出道。当肝静脉阻塞后,门静脉出现逆流,成为肝血流的流出道,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出现门—奇静脉及门—体静脉及其他吻合处出现“自然分流”。当下腔静脉受阻后,其血流可经

布加氏综合征

加氏综合症(Budd Chiari综合征-布加氏征)-病因-表现-诊断-治疗-手术 【概述】 Budd(1945)和Chiari(1899)分别报告了因肝静脉炎引起的肝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后来即将肝静脉阻塞引起的症状群称为Budd Chiari综合征。现今文献中所用的Budd Chiari综合征还包括肝段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肝静脉血回流障碍。随着发现的病例越来越多,目前所指的Budd Chiari综合征包括了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窦流出道受阻的疾病,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腔静脉高压,即除单纯的肝静脉或肝小静脉梗阻外,还包括肝段下腔静脉梗阻、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梗阻及多灶性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梗阻。 本病以青年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2)∶1,年龄在2.5~75岁,以20~40岁为多见。 【病因】 肝静脉阻塞或下腔静脉阻塞多由于①血液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红血细胞增多症引起)所致的肝静脉血栓形成;②静脉受肿瘤的外来压迫;③癌肿侵犯肝静脉(如肝癌)或下腔静脉(如肾癌、肾上腺癌);④下腔静脉先天性发育异常(隔膜形成,狭窄、闭锁)。我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以血栓形成病例居多,而在日本则1/3病例是由于肝段下腔静脉隔膜的畸形。 肝段下腔静脉的隔膜一般极薄,1~2mm厚,位于离下腔静脉在右心房的开口处3~4cm。41%在肝静脉开口之上,40%隔膜从左下斜行至右上,在左、中肝静脉与右肝静脉开口之间,将静脉隔开,19%在肝静脉开口之下。在下腔静脉隔膜、狭窄或闭锁畸形,肝静脉可无开口,开口为血栓所堵,或开口通畅。即使肝静脉开口通畅,肝静脉血液回流可因近端的下腔静脉阻塞而受障碍。 【临床表现】 单纯肝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病人有发热、右上腹痛、迅速出现大量腹水、黄疸、肝肿大,肝区有触痛,少尿。数日或数周内可以因循环衰竭(休克)、肝功能衰竭或消化道出血死亡。单纯肝静脉血栓形成非急性期的表现是门静脉高压,肝脾肿大,顽固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单纯下腔静脉阻塞,则有胸腹壁及背部浅表静脉曲张(静脉血流由下而上)及下肢静脉曲张、浮肿、色素沉着和溃疡。 因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心脏回血减少,病人可有气促。 依血管受累多少、受累程度和阻塞病变的性质和状态等而殊不相同。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为肝静脉完全阻塞而引起,阻塞病变多为血栓形成。多始于肝静脉出口部,血栓可急剧繁衍到下腔静脉。起病急骤,突发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酷似暴发型肝炎,肝脏进行性肿大,压痛,多伴有黄疸、脾大,腹水迅速增长,同时可有胸腔积液。暴发性者可迅速出现肝性脑病,黄疸进行性加重,出现少尿或无尿,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F)等,多数在数日或数周内可以因循环衰竭(休克)、肝功能衰竭或消化道出血而迅速死亡。腹水、肝肿大和迅速出现的MOSF,是本病的突出表现。

纤维肌痛综合征诊疗指南

纤维肌痛综合征诊疗指南 【概述】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全身广泛性疼痛以及明显躯体不适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疲劳、睡眠障碍、晨僵以及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FMS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为特发性,不合并任何器质性疾病;而后者继发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各种风湿性疾病,也可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非风湿性疾病。 FMS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好发于女性,多见于20~70岁人群。在美国,人群中FMS患病率为2%,其中男女患病率分别为0.5%和3.4%,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风湿科门诊中该病所占比率高达15.17%,仅次于骨关节炎。国内目前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FMS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疼痛全身广泛存在的疼痛是FMS的主要特征。一般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就诊时不能准确回忆起疼痛开始的时间。也有部分患者疼痛出现于外伤之后,并由局部逐渐扩展到其他部位。FMS的疼痛呈弥散性,一般很难准确定位,常遍布全身各处,以颈部、肩部、脊柱和髋部最常见。疼痛性质多样,疼痛程度时轻时重,休息常不能缓解,不适当的活动和锻炼可使症状加重。劳累、应激、精神压力以及寒冷、阴雨气候等均可加重病情。 (2)压痛FMS唯一可靠的体征即全身对称分布的压痛点。在压痛点部位,患者对“按压”反应异常敏感,出现痛苦的表情或拒压、后退等防卫性反应。这些压痛点弥散分布于全身,常位于骨突起部位或肌腱、韧带附着点等处,仔细检查这些部位均无局部红肿、皮温升高等客观改变。大多数FMS患者压痛点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已确定的9对(18个)解剖位点为:枕骨下肌肉附着点两侧、第5至第7颈椎横突间隙前面的两侧、两侧斜方肌上缘中点、两侧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的起始部、两侧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的外上缘、两侧肱骨外上髁远端2cm处、两侧臀部外上象限的臀肌前皱襞处、两侧大转子的后方、两侧膝脂肪垫关节褶皱线内侧。 (3)疲劳及睡眠障碍约90%以上的患者主诉易疲劳,约15%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下降,甚至无法从事普通家务劳动。患者常诉即使在清晨醒后也有明显疲倦感。90%~98%的患者伴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多梦、易醒、甚至失眠等。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及气候变化等均可加重上述症状。

布加氏综合征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是以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及肝上段下腔静脉回流障碍,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肝细胞充血坏死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症候群。因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相关专业较多,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故正确诊断的关键是对本病的充分认识,凡有门静脉高压表现,伴有:胸背静脉曲张;双下肢水肿或色素沉着;肝脏明显肿大;术中发现下腔静脉或肾静脉增厚发白,静脉压力增高;门脉高压行分流术后门脉压力未降低的患者均应考虑布加氏综合征的存在。 布加氏综合征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与左肝和血管胚胎形成期,下腔静脉肝段联接右肝和心通道失败,未能建立起流入右心耳的正常通道有关,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被覆盖上皮细胞的纤维结缔组织隔膜阻塞。获得性目前认为与肿瘤、口服避孕药、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抗凝血酶Ⅲ缺乏、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和高凝状态相关。 1 分型 布加氏综合征的分型方法很多,简单的分为两型,Ⅰ型:膜性梗阻;Ⅱ型:血栓性梗阻即下腔静脉一段梗阻。Sugiura’S则将其分为三型,Ⅰa:下腔静脉膜性梗阻并肝静脉开放;Ⅰb:下腔静脉膜性梗阻并肝静脉阻塞;Ⅱ:下腔静脉一段梗阻并肝静脉梗阻;Ⅲ:下腔静脉隔膜伴狭窄并肝静脉开放。 2 诊断依据 2.1 临床症状及体征布加氏综合征可以发于各种年龄,以20~40岁多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起病快慢有关。下腔静脉梗阻病程较长,病变位置较固定,常位于下腔静脉与右心耳联结处,并常合并有左肝静脉梗阻。临床表现为:下肢水肿、下肢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胸壁、腹壁、后背静脉曲张,血流方向为头向血流,腹水,右上腹胀痛不适,食道静脉曲张,脾脏肿大,肝脏淤血肿大,这与肝性门脉高压,肝脏硬化、萎缩变小不同。晚期病人可出现肝功能不全表现如:乏力,凝血机制异常等。严重时血栓累及肾静脉,可出现少尿,肌酐、尿素氮增高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少数病人起病较急,可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肝性脑病等。 2.2 辅助检查 2.2.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有相应的发现:肝功能异常,血清胆红素、ALT、AKP升高,出凝血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晚期患者可出现低蛋白血症,但不如肝硬化门脉高压时明显。 2.2.2 多普勒超声超声检查是简单有效的诊断手段,确诊率可高达95%。检查的内容包括:下腔静脉、肝静脉及肝脏形态,有意义的改变为:下腔静脉受压(肿大的肝脏压迫)或梗阻(肿瘤、血栓等),肝后下腔静脉管壁运动消失,血流紊乱;肝静脉开口梗阻或闭塞,管壁增厚、狭窄,不规则迂曲、扩张,侧支循环形成;肝实质回声不均,肝尾叶及左肝后叶肿大(通过第三肝门直接回流至下腔静脉),右肝萎缩。另外,脾脏肿大,腹水,肝外侧支(奇静脉、半奇静脉、脐

纤维肌痛综合征治疗指南

纤维肌痛综合征治疗指南(美国疼痛学会发布) 普通人群中约10%~12%的人报告患有不能明确特殊结构性或炎症性原因的慢性全身性肌肉骨骼疼痛。这种广泛范围的特发性疼痛最符合纤维肌痛综合征(FMS)的分类标准。FMS的诊断基于限于双侧上身、下身和脊柱的广泛疼痛病史,以及18个特定肌腱部位有11个在压迫时有极度压痛。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有关纤维肌痛诊断分类标准,区分FMS与其他慢性骨骼肌疼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约为85%。使用这一标准进行的调查显示,美国FMS的患病率为2%。纤维肌痛是风湿病医师接诊的第2种最常见疾病(仅次于骨关节炎)。但美国当前风湿病医师接诊的病人数不到纤维肌痛病人的20%。 有关FMS的最佳治疗尚不清楚,也未报告综合性证据指南。为了提供FMS最佳治疗的最新循证指南,在美国疼痛学会(APS)的主持下,以美国波士顿Tufts大学医学院内科Goldenberg为首的由不同疼痛治疗学科的13名专家组成了一个多学科委员会。该委员会对1966年~2004年的505篇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评价。总体上,FMS的医学文献存在很大局限性,许多治疗研究都由短疗程和缺乏隐蔽性的研究组成。尚无任何药物治疗方法针对性地得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FMS。当前证据提示,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心血管运动锻炼、认知行为治疗和病人教育有效。许多FMS中常用的其他治疗方法如触发点注射尚未得到充分评估。 该指南的疗效证据级别分为3级:强证据,荟萃分析的结果阳性或1项以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的结果一致为阳性;中证据,1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阳性或多项RCT的结果主要为阳性或多项非RCT研究的结果一致为阳性;弱证据,描述性研究和病例研究的结果阳性,RCT结果不一致,或同时两者。 该指南的全文发表在2004年11月出版的JAMA(2004,292∶2388)上。 慢性疼痛综合征如FMS,根据主观症状和缺乏独特病理生理学特征来定义。在FMS、慢性疲劳综合征、肠激惹综合征或慢性肌肉性头痛等综合征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另外,这些疾病都并发情绪障碍。在定义如FMS的疼痛综合征时,头痛或后背痛提供了研究临床和生理特征的共同框架。 过去10年中的研究证实,FMS与相关慢性疼痛综合征具有相似的异常疼痛。FMS病人的机械性痛阈和热力性痛阈降低,对有害刺激因素的疼痛分级水平升高,对疼痛刺激的时间蓄积发生改变。大脑影像学检查证实了FMS中疼痛发生改变的生理学证据,另外,在病人的脑脊液中,P物质的浓度比健康对照者高3倍。 家族性聚集发病以及FMS、肠激惹综合征和慢性疲劳综合征经常并发情绪障碍的情况也提示,神经内分泌和应激反应的异常也起重要作用。5-羟色胺转运蛋白酶基因的特殊多态性以及灭活儿茶酚胺的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与FMS相关。多种神经内分泌轴基本活动和刺激活动模式的改变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也已得到证实。心理社会因素对FMS和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起很大作用。 转归指标

布加综合征护理

布加综合征护理 布加氏综合征(简称IVCS)是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征候群。 【观察要点】 1、患者生命体征情况,面色、皮肤温度、弹性及色泽变化,有无出血性休克表现,有无肝性脑病及肝性脑病先兆症状。有无心挛、黄疸、肝掌、蜘蛛痣及皮下出血点,下肢有无水肿等。 2、观察腹部情况:有无腹痛、有无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肝大小,脾大的程度和质地,有无腹腔积液及其程度,腹围大小,有无移动性浊音。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护士耐心向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安慰病人,使其消除抑郁和悲观心理,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体位卧床休息,取半卧位。右下肢并发症者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利静脉回流。 2.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出血先兆。如有上腹不适、恶心、心悸、脉快、黑便等症状出现时,应嘱病人静卧休息‘ (2)有心功能不良的病人,应尽量减少病人的活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3)指导病人作深呼吸运动,以减少呼吸道并发症。 (4)药物护理使用保肝药物,慎用巴比妥等对肝功能有损害的镇静或安眠药物。使用利尿剂者,记录24小时尿量,测量体重1~2次/周。 (5)饮食护理①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低脂、无渣饮食。避免进食过热、粗糙、干硬、带骨、渣或鱼刺、油炸以及辛辣食物,禁烟酒,有腹腔积液、水肿者,应给予低盐饮食。②对营养不良的病人,应遵医嘱经静脉途径补充白蛋白及热量或静脉高营养治疗,注意预防静脉高营养所致的并发症。 (6)术前准备按血管外科术前常规护理。 3、术后护理 (1)执行全麻术后常规护理。 (2)体位全麻未清醒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 (3)病情观察①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注意病人意识状态,早期发现肝性脑病前期症状;监测心脏功能,记录每小时尿量。发现病人出现心衰先兆时,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及时处理。②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如有出血及时报告医生。③有腹腔积液的病人,应注意腹围变化。 (4)饮食护理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后,可给流食,并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 (5)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胃管及胸腔引流管,保持其引流通畅,避免扭曲、拉脱,观察并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 (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心功能不全:为本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腹水或乳糜腹;血胸;肝性脑病。 【健康指导】 1.行为指导避免劳累和过度活动,保证充足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

布加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s://www.360docs.net/doc/8915227963.html,/ 布加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征。据了解布加综合征的误诊率非常高,下面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布加综合征鉴别诊断的方法: 1.下肢静脉曲张如何与布加综合症鉴别诊断 布加综合征是指肝静脉或(和)肝段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所引起的脏器组织淤血受损的临床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大量而顽固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常合并出血,胸腔壁静脉曲张,双下肢水肿及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B超检查显示:肝体积和尾状叶增大,肝脏形态失常、肝静脉狭窄和闭塞。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的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以及B超检查,必要时进行腔静脉插管造影,可以进行明确诊断。 2.下肢静脉曲张如何与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症鉴别诊断 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症的特征是肢体增长、增粗,浅静脉异常粗大并曲张,皮肤血管瘤三联征,下肢静脉造影可以发现深部静脉畸形呈部分缺如,分枝紊乱而多,浅静脉曲张等。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患病者的病史及其特征,较易鉴别。 3.下肢静脉曲张如何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鉴别 患者有突发性下肢粗肿、肿胀病史。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出现下肢浅静脉曲张,以小腿分枝静脉及小静脉曲张为主。患肢肿胀明显,伴有肢体沉重、胀痛不适,活动、站立后诸症加重,卧床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胫前、足踝部呈凹陷性水肿,皮肤营养障碍较明显。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深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同时存在血液倒流。下肢静脉造影显示:深静脉管壁毛糙,静脉管腔呈不规则狭窄,部分静脉显示扩张。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和浅静脉曲张。

布加氏综合症

布加氏综合症(Budd Chiari综合征)的基本知识 【概述】 Budd(1945)和Chiari(1899)分别报告了因肝静脉炎引起的肝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后来即将肝静脉阻塞引起的症状群称为Budd Chiari综合征。现今文献中所用的B udd Chiari综合征还包括肝段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肝静脉血回流障碍。随着发现的病例越来越多,目前所指的Budd Chiari综合征包括了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窦流出道受阻的疾病,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腔静脉高压,即除单纯的肝静脉或肝小静脉梗阻外,还包括肝段下腔静脉梗阻、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梗阻及多灶性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梗阻。 本病以青年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2)∶1,年龄在2.5~75岁,以20~40岁为多见。 【病因】 肝静脉阻塞或下腔静脉阻塞多由于①血液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红血细胞增多症引起)所致的肝静脉血栓形成;②静脉受肿瘤的外来压迫;③癌肿侵犯肝静脉(如肝癌)或下腔静脉(如肾癌、肾上腺癌);④下腔静脉先天性发育异常(隔膜形成,狭窄、闭锁)。我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以血栓形成病例居多,而在日本则1/3病例是由于肝段下腔静脉隔膜的畸形。 肝段下腔静脉的隔膜一般极薄,1~2mm厚,位于离下腔静脉在右心房的开口处3~4cm。41%在肝静脉开口之上,40%隔膜从左下斜行至右上,在左、中肝静脉与右肝静脉开口之间,将静脉隔开,19%在肝静脉开口之下。在下腔静脉隔膜、狭窄或闭锁畸形,肝静脉可无开口,开口为血栓所堵,或开口通畅。即使肝静脉开口通畅,肝静脉血液回流可因近端的下腔静脉阻塞而受障碍。 【临床表现】 单纯肝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病人有发热、右上腹痛、迅速出现大量腹水、黄疸、肝肿大,肝区有触痛,少尿。数日或数周内可以因循环衰竭(休克)、肝功能衰竭或消化道出血死亡。单纯肝静脉血栓形成非急性期的表现是门静脉高压,肝脾肿大,顽固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单纯下腔静脉阻塞,则有胸腹壁及背部浅表静脉曲张(静脉血流由下而上)及下肢静脉曲张、浮肿、色素沉着和溃疡。 因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心脏回血减少,病人可有气促。 依血管受累多少、受累程度和阻塞病变的性质和状态等而殊不相同。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为肝静脉完全阻塞而引起,阻塞病变多为血栓形成。多始于肝静脉出口部,血栓可急剧繁衍到下腔静脉。起病急骤,突发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酷似暴发型肝炎,肝脏进行性肿大,压痛,多伴有黄疸、脾大,腹水迅速增长,同时可有胸腔积液。暴发性者可迅速出现肝性脑病,黄疸进行性加重,出现少尿或无尿,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F)等,多数在数日或数周内可以因循环衰竭(休克)、肝功能衰竭或消化道出血而迅速死亡。腹水、肝肿大和迅速出现的MOSF,是本病的突出表现。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BLldd一Chiari syndroYne)是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征。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①先天性大血管畸形;②高凝和高粘状态;③毒素;④腔内非血栓性阻塞;⑤外源性压迫;⑥血管壁病变;⑦横膈因素;⑧腹部创伤等。 目录 布加氏综合征简介 症状 类型 临床表现 检查 诊断 治疗 治疗说明 编辑本段布加氏综合征简介 布加氏综合征(in ferior vena cavasyndrome简称IVCS)是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征候群。布加氏综合征是20世纪初期由法国医生布尔·加尼首先发现并由此得名,这是一种血管源性疾病。布加氏征是一种罕见疑难病,因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常易被误诊误治,因其临床症状及其转归酷似肝炎后肝硬化,故有人称该病是肝炎的“姐妹”病。该病的误诊误治率相当高,据统计,该病误诊率高达83.6%。有的竟将其当作肝炎肝硬化治疗几十年。还有的将其诊断为肾炎、心包炎、腹膜炎,少数人还被误诊为大隐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而做了手术,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尽管布加氏综合征与肝炎症状十分相似,但前者症状较重,而肝功能损害却往往较轻。另外,两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截然不同,所以还是可以鉴别的。例如肝炎是由病毒感染侵及肝脏,造成肝细胞损害,需要依靠药物治疗;而布加氏综合征则是肝脏和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肝内瘀血肿胀,造成肝细胞损害,需要依靠介入或手术解除静脉血回流受阻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具有中青年发病多,男性发病多,肝脏和下腔静脉同时阻塞的特点。患病后,由于肝脏和下腔静脉压力均升高,可比正常高出2倍。故诊断要点为:“一黑”——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二大”——肝、脾瘀血性肿大,“三曲张”——胸腹壁静脉、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二多”——中青年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