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49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49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8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病毒唑10 mg/kg,1次/d,和雾化等对症处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外用方加内服方。严格监测两组患儿的发热、皮疹消退情况,以及患儿其他身体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发热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手足口病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具有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优点。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treatment effect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pure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Method:176 cases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8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intravenous ribavirin 10 mg/kg,1/d,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 such as atomization,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external use and take orally on this basis. The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who with fever,skin rashes subside,and the variety of other physical indicators were stricted monitoring.Result:The cur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71.6% and 94.3% respectively,and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56.8% and 89.8%,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P<0.05).The fever subsided time,the rash subsided time,and the recovery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ompared with pur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possesse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en period of treatment,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自限型传染病,发病没有季节温度的限制,会造成小范围内的疾病流行,因此除了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外还应该防止被传染[1-2]。该病多发于婴幼儿时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口炎、皮疹及发热症状,少数可发展重症危及生命,要是能够及时发现,治疗效果将好于拖延治疗。本文是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差异的研究,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手足

儿童手足口病如何用药治疗

儿童手足口病如何用药治疗 儿童手足口病如何用药治疗在应用中药预防手足口病方面,除了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可用板蓝根或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的中药煎水,给小孩服用预防感染。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可用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选用西瓜霜或冰硼散、珠黄散一种,吹敷口腔患处,每日2次,可治疗口咽部疱疹。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冷却至适中温度时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发病时的表现主要有:宝宝在发病前1~2周,通常有与手足口病患儿的接触史。大多表现出突然发烧,体温多

在38℃以上,伴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发热同时或1~2天后口腔黏膜、唇内出现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以至于患儿流涎不止、烦躁不安、不停哭闹、拒绝进食。继而,在患儿的手心、脚心及臀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疱疹。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根据手足口病的起病、病程、临床特征,当属于中医温病学“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手足口病系外邪所致病证,具有外感病证的邪正消长特点,分为邪盛初期、邪盛极期、邪减正复期。依据病程、皮疹特点及全身症状来辨别邪正消长情况,一般初起病邪在肺卫,继而邪及气营而见疹,终则邪减正复而向愈。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 手足口病应该如何预防在预防方面,应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时,尽可能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平日教育小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若此病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 可将金银花、茵陈、生薏仁、大青叶(即板蓝根的叶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开后20分钟倒出,当茶饮用。三五天即可,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 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除了上述方子之外,还可用灯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2例手足口病死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最为常见,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易惊和肢体抖动,临床体征最常见的是高热、呼吸频率增加、肌力下降和血压升高,患者的血常规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血糖升高,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平均水平升高,入院后20例(91%)收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但是患儿病情进展快,死亡距离入院的中位时间仅有1d。结论手足口重症病例早期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病情进展迅速,一旦出现心肺功能受累,预后差。 标签: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最近10余年来在亚洲地区多次爆发流行,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患儿大多数病情较轻,预后好,但部分重症病例可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甚至出现死亡个例。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2例手足口病死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一般资料,化验和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住院治疗的568例临床诊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352例(62%),女216例(38%),年龄2个月~13.6岁,平均月龄为(25.3±19.6)个月,其中≤3岁者486例,占85.6%,死亡22例(3.9%),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3例(0.5%)。 568例患者均有发热和皮疹,部分患儿伴有咳嗽、咽痛、食欲差、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并伴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肢体抖动,肌阵挛、共济失调、甚至昏迷。 1.2方法 1.2.1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1],心肺功能受累的表现为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加快;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1.2.2研究内容:收集死亡病例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主要化验结果和治疗情况。 2结果

传染病考试题病例分析答案

卷1: 一.1.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2.①夏季发病,急性病程,高热,呕吐、腹痛、腹泻、抽搐;②查体:高热,血压低,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心率快,四肢发凉,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③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粪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及少量红细胞; 3.①急性阿米巴痢疾;②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③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4.①粪培养+药敏试验;②粪找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③血常规+生化,肠道病毒检测;④特异性核酸检测;⑤血气分析、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检查; 5.①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匹美西林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调整;②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抗休克治疗;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适当退热及物理降温;④消化道隔离至粪培养连续两次阴性。 二.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①青年患者,急性病程,无服药史;②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厌油食、小便呈浓茶样;③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轻度黄染,肝区叩击痛阳性;④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血HBsAg(+); 3.①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②梗阻性黄疸(如胆石病); 4.①凝血功能、尿常规、粪常规检查;②其他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及CMV、EBV标志物检查;③甲胚蛋白(AFP)监测;④腹部B超或

CT;⑤必要时肝穿刺活检; 5.①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②隔离、降酶、 退黄对症治疗;③补充维生素。 卷2: 一.1.水痘; 2. ①学龄前儿童,急性起病;②发热1天后出现皮疹;③头颈部及 躯干红色斑丘疹及水疱,可见溃破,疹间皮肤正常,咽部可见水疱; ④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3.①麻疹;②风疹;③猩红热;④药物疹或手足口病; 4.①疱疹刮片;②病毒分离;③血清学检查; 5.①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②避免皮肤 抓伤,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或甲紫;③抗病毒治疗,可选用阿昔洛韦; ④退热,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 二.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损伤; 2. ①患者症状:发热、身目黄染、恶心欲吐;②查体:巩膜黄染, 颈部淋巴结肿大,肝区叩击痛(+);③辅助检查:肝功能异常,EB 病毒(+); 3.①肝炎;②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③伤寒; 4.①肝炎病毒检查;②外周血细胞形态及性质分析;③血培养; 5. ①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②隔离,抗病 毒、保肝治疗;③加强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症状与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症状与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 ----------------------------- 普通病例(体温38.5度以下)的患儿多饮水,用温水擦澡。每四小时测一次体温。 高热患儿,要用退热药,常用布洛芬(每次每公斤体重5毫克,6-8小时一次)。 一般不使用抗病毒药物。 食物要清淡软烂为主,保持口腔清洁,有溃疡面可涂抹鱼肝油减轻疼痛。 密切注意观察是否有新症状:神志不清、皮疹、呕吐、腹泻等;如出现立即到儿童医院或传染病院。 手口足病症状: --------------------------------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 --------------------------------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一: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二: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棱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泡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然后水泡的中心凹陷,干燥变黄,脱落(脱屑)。另外,指、趾端会有散落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的丘疹或者水疱。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23T13:29:05.7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咏黄淑芹马凤霞高晓旭[导读] 目的总结手足口(HFMD)病重症高危患儿的临床特点与救治经验。 李咏黄淑芹马凤霞高晓旭(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271-02 【摘要】目的总结手足口(HFMD)病重症高危患儿的临床特点与救治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临床符合小儿手足口病重症高危的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救治、转归加以总结。结果重症高危倾向的16例,重症4例,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主10例,循环系统受累为主7例,呼吸系统受累为主3例。均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通过快脱慢补的方式给予降颅压、甲强龙冲击治疗、丙球支持;对于循环系统受累的通过快补慢脱的方式,并给予血管活性药;对呼吸系统受累者,给予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处理。治愈19例,死亡1例。结论对有重症高危倾向的患儿,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早期积极干预,就可阻止疾病向重症发展,大多愈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高危儿救治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治的HFMD重症高危患儿20例,临床诊断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的重症高危标准。其中男14例,女6例,病程为7-20天,年龄3个月-5岁,其中发病年龄≤3岁的16例(80.00%),3-5岁4例(20.00)%。临床表现:发热19例,体温在37.6-38.5℃2例,38.6-39℃7例,>39℃9例;热程5-7天。手、足均见皮疹18例,分布于手足远端、手背、指间、甲周、足跟边缘、手掌及足跎,初为红色粟粒样斑丘疹,迅速转为疤疹,疙疹基底部绕有红晕,如绿豆大小,数量不等,至少数十枚,不痒,愈后无色素沉着,亦不留痴、脱屑。2例表现为疙疹性咽峡炎。发热与皮疹的关系:5例先发热,间隔1-2天出皮疹;6例发热与皮疹同时出现,7例是先发热,皮疹大多间隔2-3天出现。有口腔黏膜疹18例,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软腭、齿龈、口唇及扁桃体,迅速破溃成白色浅溃疡,局部淋巴结不肿大。伴臀部皮疹10例,为粟粒大小红色斑丘疹。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主10例,循环系统受累为主7例,呼吸系统受累为主3例。 1.2辅助检查 20例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1例(55.00%),血糖升高4例(20.00%),CRP增高5例(25.0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查升高8例(40.00%)。胸片检查20例:仅双肺纹理增粗10例,表现为渗出性斑片状阴影5例,肺水肿2例。心电图检查19例,有改变者11例(57.89%),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段改变等。脑电图检查5例,未发现明显异常。腰穿脑脊液检查6例,压力增高5例(83.33%),其中4例白细胞数增高,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4例重症病例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病毒鉴定,其中EV71核酸片段检查3例阳性,CoxA161例阳性。 1.3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监护条件下给予抗病毒、退热等处理,同时采取加强治疗,包括:①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总量2g/kg,分2天给予。②大剂量甲强龙冲击疗法,15-20mg/(kg.分),连用3天;同时加用西咪替丁5mg、(kg.日)至到停用甲强龙后3天以保护胃黏膜,防止发生应激性溃疡。③20%甘露醇0.5-1g/(kg.次),20-30分钟静脉推注,必要时加用速尿。④呼吸支持:及时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如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等循环系统受累为主者采用快补慢脱,扩容最好选用丙种球蛋白、血浆等,以迅速纠正循环障碍;在补足有效循环血量后,酌情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当患儿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为主,应及时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2 结果 本组治愈19例,死亡1例。死亡患儿因病情进展快,入院时已有严重的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肺水肿。 3 讨论 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少数高危患儿,一旦发展为重症,短期内能迅速发展为神经源肺水肿、循环衰竭,各种救治措施无效,常常在短期内死亡。Nolan MA等认为急性肺水肿和心肺失代偿可能是由于脑干的血管舒缩中枢受损,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肺水肿[1]。因此,在治疗重症高危患儿的过程中,以下几点值得重视:①要重点监护:病人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气及电解质的变化。对出现重症高危倾向者必须争分夺秒,综合治疗,以阻止疾病向重症发展。②当患儿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采取慢补快脱的治疗措施,甘露醇强调早期、快速,大剂量的给予,尽快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使患儿保持轻度脱水状态为度。③当患儿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时,宜采取快补慢脱,以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障碍。治疗感染性休克传统常用2:1含钠液或生理盐水或1.4%碳酸氢钠扩容,本组资料采用血液制品如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快速输人,既能快速纠正循环障碍,又能发挥抗感染作用。免疫球蛋白曾在1998年我国台湾和2000年澳大利亚的EV71流行中得到广泛应用[2]并证实丙球对EV71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一定的疗效,在补充血容量后,如仍有四肢末端循环不良,血压不稳定,可酌情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本病例在病程较早时期使用效果较好,对晚期病人疗效不佳,可能为患儿的血管麻痹对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降低有关,其经验有待于探索。④当患儿呼吸功能障碍,应及早行气管插管,给予正压机械通气。参数选择时应注意PIP、PEEP较高,吸气时间较长,较高的氧浓度,有利于肺泡处于开放状态,可最大程度地进行气体交换、改善氧合、纠正缺氧,并定期进行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使用机械通气难免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注意防治。 参考文献 [1] 陈宗波.人类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华儿科杂志,2005,43(6):428-430.

儿童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儿童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儿童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 2、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手足口病的发病过程1、疱疹性咽峡炎阶段。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 2、神经系统受累阶段。 该阶段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吐、精神差、易激惹、嗜睡、肢体无力、肌阵挛、抽搐或急性迟缓性麻痹等。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速尿;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3)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病例可给予短期大剂量冲

击疗法; 4)其他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注意严重并发症。 3、心肺衰竭阶段。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心率快、吐白色或粉红色血性泡沫样痰、出现肺部罗音增多、血压明显异常、频繁的肌阵挛、惊厥和/或意识障碍加重等以及高血糖、低氧血症、胸片异常明显加重或出现肺水肿表现。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的畅通,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小儿患者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20~30cmh2o,peep4~8cmh2o,f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以后根据血气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插胃管、导尿(禁止压迫膀胱排尿); 6)药物治疗。 (1)应用降颅压药物; (2)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给予冲击疗法; (3)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4)血管活性等药物的应用 (5)抑制胃酸分泌。

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干预措施,阻止轻症患儿向重症患儿转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28例HFMD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8例患儿中,男81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1.72︰1,发病年龄最大5岁,其中0~3岁最多,占90.6%;大部分患儿热程持续≥3 d,出现嗜睡、激惹、惊跳等神经系统表现;粪肠道病毒71型检测阳性128例(100%)。结论重病症及危重症HFMD病例主要是EV71感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尤其1~2岁。对于HFMD患儿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危重病例,早期干预,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标签: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 Clinical analysis of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 WANG?Hongqing??NIU?Mingya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Pediatrics,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City,Xuzhou 221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explore early intervention measures,and prevent patients transforming from mild symptoms to severe symptom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28 children with HFMD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Of the 128 children,81 were male and 47 were female,with the male to female ratio of 1.72︰1 and the maximum onset age of 5 years old. Children aging 0 to 3 years old were the majority,accounting for 90.6%. Most children’s fever duration sustained for≥3days,showing drowsiness,irritation,startle and other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Fecal and intestinal tract virus type 71test found 128 positive patients (100%).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severe symptoms and acute severe symptoms were mainly infected with EV71,mostly aging from 1 to 5 years old,especially from 1 to 2 years old. For children with HFMD,vital signs should be monitored closely,acute severe patients should be detected early and early interven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ase fatality rate and improve patients’ prognosis. [Key words]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Clinical features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是病原之一[1]。大多数病情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部皮疹为临床特征,极少数重症患儿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如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干脑炎等,个别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易致死亡[2]。重症患儿的早期诊断、积极尽早干预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研究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28例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8例重症HFMD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其中男81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1.72︰1;年龄为8个月~5岁,平均(2.3±1.5)岁,年龄3 d的有18例。

198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198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01T16:57:17.1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雷雨董薇 [导读] 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本县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皮疹。 雷雨董薇(房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湖北房县 442106)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2-0018-02 【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流行特征。方法分析19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3岁以下患儿占75%。男性(65%)高于女性(35%)。农村儿童高于城镇儿童,患儿均有皮疹,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5%)及臀部(40 %)。发热 170例,多数以不规则热、低热为主,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多在2 d内。部分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2.5%)。经抗病毒、清热解毒及对症治疗,均治愈。结论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本县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皮疹。此病只要及时诊治,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是发生于儿童和婴儿的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疾病,1982年在我国首次报道,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及CA16等多种病毒引起。在我国已经被纳入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我县近年也出现手足口病流行,1989年5月~2010年6月我科共收治手足口患者198例,现将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8例患儿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的诊断标准。普通病例198例,病程3~14d,平均5d。 1.2方法 分析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治疗及转归。 2 结果 2.1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 本组患儿年龄 4个月~12 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其中3岁以下 149 例,占75 %。小于1岁24例,1~2岁45例,大于2岁但小于3岁80例,3~6岁35例,6以上岁14例。男129例( 65%),女69例(35%)。城镇儿童49 例(25%),农村儿童149例(75 %)。家庭或同一村23例,占12%。 2.2临床表现 发热 170例,多数呈不规则热发热,其中37.5~38℃ 129例(76%),高于38℃但≤39℃ 39例(24%),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多在2d 内,其中发热时间小于24h 88例(52%),24~48h 51例(30%),>48 h但≤72h 21 例(12%),大于72 h 10例(6%)。198例患儿均有皮疹(100 %),主要分布在手、足、口部90例(45%),分布在手、足、口、臀部80 例(40%),分布在手足部20例(10%),少数分布在口腔黏膜或臀部10例(5%)。皮疹为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24h后转为疱疹,典型者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水疱性皮疹,直径多在5mm左右,疱液清澈透明,周围绕以红晕,呈圆形或椭圆形,有轻度痒感,表面较厚,不易破溃,≤3岁的患儿多发生在臀部和膝部,以红斑和丘疹为主,臀部皮疹严重者左右对称。一般在1周内消退,无色素沉着,不留痂,位于口腔黏膜的皮疹呈疱疹或小溃疡。皮疹消退时间为平均5d。伴流涕95例(48%),咳嗽58例(29%),呕吐4例(2%),腹泻5例(3%)。无重症患儿。 2.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少于4×109/L 2例(1%),大于10×109/L 5例(2.5%),余病例正常。50例行心电图检查均正常,70例行胸部X线检查提示支气管炎6 例(3%)。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127例送CDC检查检出EV71及CA16病原体。 2.4 治疗及转归 治疗措施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①收入感染病区隔离治疗;②嘱患儿注意休息,食用清淡食物,加强营养,做好各项护理,防止交叉感染;③予利巴韦林、清开灵等药物抗病毒及清热解毒治疗;④对有呕吐、腹泻等患儿予止泻、止吐治疗;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50例住院时间平均5d,均治愈(100%)。余在门诊治疗,经追踪调查均治愈。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有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亦可引起该病[1]。患儿及健康携带者为传染源,可通过粪口途径或通过唾液飞沫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亦可引起传播及流行[2,3]。大量临床资料报道该病有局部爆发流行可能,婴幼儿为主要感染人群。发热及手足口及臀部出现丘疱疹为典型特征,部分病人合并出现脑炎、肺炎、及心肌损害,但总发生率不高[4] [5]。本病好发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本组中3岁以下的患儿占75%,男性发生率(65%)明显高于女性(35%);农村儿童发生率(75%)高于城市儿童(25%)。本资料198 例患儿均有皮疹,大部分病例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5%)及臀部(4%),少数仅分布在手足部(10%),口腔黏膜或臀部(5%)。普通病例(100%)症状较轻,一般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症或疱疹为主,因此门诊医师接诊时应注意口腔黏膜是否疱疹或小溃疡,以免漏诊。另外,大部分(86%)患儿发热,呈不规则热,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低热为主,少数病例伴随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表现,应注意与上呼吸道感染鉴别,我省曾因此出现漏诊病例。实验室检查方面,少数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儿的分泌物或粪便,传播快,第1周内传染性最强。病毒主要经粪、口及呼吸道途径传播,接触可传染病毒。因此,在治疗期间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我院感染病区,有标准病房,有标准消毒施,患儿的生活用品及污物等均严格消毒处理,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避免了交叉感染。本资料示,我县手足口病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本组平均住院时间 5d,治愈率达100%,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普通病例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3. [2]HoM. Enterovirus 71:the virus,its infections and outbreaks[J].Microbiol Immunol Infection,2002,3(4):205-206.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发病初期,孩子会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 呼吸道感染一样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 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 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 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 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 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 1、中医治疗 可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 痛甚、牙龈红肿者,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 瘙痒者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2、西药治疗 可用维生素B2,每次5毫克,每日3次。左旋咪唑每次每公斤体 重1.25毫克,每日2次。 外用0.1%雷凡奴尔液含漱,每天5次;0.02%盐酸洗必泰液含漱, 每日5次;金霉素甘油糊剂涂患处,每日4次。 3、饮食治疗

山药黄芪汤:把15~20克的生黄芪熬成汤,然后在这个汤里放入山药、瘦肉等食材。味道很香,孩子也会喜欢吃。经常给孩子服用,可 以起到健脾、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绿豆红枣汤:绿豆30~40克,小红枣10颗,放入一起烧开,这个汤 剂可当点心使用。白扁豆汤:白扁豆适量煮汤,当开水饮用。 1、宝宝患病后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 2、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 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 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3、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继发感染。 4、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 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5、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 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6、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7、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 干燥。 看过“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的人还看了:

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的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10-13T16:19:12.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1期供稿作者:李霞邓燕艺甘宁 [导读]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以3岁以下为主要人群。大部分为轻症,预后好。 李霞邓燕艺甘宁 (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 537000)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2012年重症手足口病不同病原学的临床表现。方法:对2012年04月至1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组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肢体震颤、眼球异常运动、易惊、嗜睡、呼吸节律改变、血压高等,易发展至危重症。结论:我院2012年重症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感染为主。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207-02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以3岁以下为主要人群。大部分为轻症,预后好。少部分为重症,可并发脑干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循环障碍,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现将我院2012年-04至2012年-11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学确诊的共78例。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据2010年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或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眼球运动异常、烦躁不安、抽搐、头痛、无力或急性迟缓性麻痹、抽吸样呼吸。呼吸系统受累表现为:呼吸浅促、呼吸困难、血性泡沫痰、紫绀。循环系统受累表现为:心率增快或减慢(与发热程度不相称)、面色苍白、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血压增高 1.2 纳入标准于2012年-04至2012年-11在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1.3 观察指标定义①高热(腋温):≥39℃,中热:~38.9℃,低热:<38℃;②心率增快:安静状态下心率达到窦性心动过速的标准,<1岁>140次/分,~6岁>120次/分,>6岁>100次/分;心率减慢:<1岁<100次/分,~6岁<80次/分,>6岁<60次/分;③血压升高:收缩压>(年龄×2)+100mmHg(1mmHg=0.133kPa);血压降低:收缩压<(年龄×2)+60mmHg;④呼吸频率增快:安静状态下超过同年龄段正常呼吸频率(新生儿40次/分,婴幼儿30次/分,儿童20次/分);⑤典型皮疹为手、足、口伴或不伴其他部位的皮疹。 1.5 资料提取①一般情况:年龄和性别等;②临床表现:发热、皮疹、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的临床表现等;③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血糖、脑脊液、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④治疗及转归。 1.6 分组患儿按病情分为EV71感染组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研究期间收治符合《指南》入院条件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78例,其中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学检测65例为EV71感染,13例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78例重症手足口病中男57例,女 21例,发病年龄9个月至11岁,其中<3岁63例,~5岁 11例,>5岁4例。EV71感染65例,其中男45例,女20例,其他肠道病毒感染13例,男12例,女1例。 2.2 症状和体征 2.2.1 发热 78例患儿均有发热,热程1-5天,其中高热27例,中热47例,低热4例。 2.2.2 皮疹 78例患儿均有皮疹表现,皮疹为椭圆形或圆形的斑丘疹或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少。 2.2.3 神经系统易惊71例(91%),精神差46例(58.9%),肢体震颤38例(48.7%),烦躁不安34例(26.5%),呕吐19例(24.3%),嗜睡9例(11.5%),眼球运动异常8例(10.2%),抽搐3例( 3.8%),抽吸样呼吸2例(2.5%),昏迷1例(1.2%)。 2.2.4 呼吸和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快19例,呼吸节律不齐2例,肺出血3例。 循环系统表现:心率增快71例,其中>200次/分4例,血压升高34例。 2.3 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白细胞>12×109/L 49例。②血糖:正常32例,>6mmol/L33例,>9mmol/L 8例。③16例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升高8例,糖升高7例,蛋白升高1例,降低2例,氯化物升高4例,降低2例。16例脑脊液培养均阴性。 2.4 影像学检查①胸片:肺纹理增粗26例。②头颅CT:脑炎改变2例。 2.5 治疗常规治疗:①甲强龙10-15mg/kg/d,冲击3-4天;②丙种球蛋白1g/kg/d,共2天。③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必要时予白蛋白、速尿和3%氯化钠合用脱水。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④米力农改善心功能。⑤危重症予机械通气。 11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均为EV71组),其中肺水肿7例,肺出血3例,中枢性呼吸衰竭9例。 2.6 转归 2/78例死亡,均为EV71感染组。2例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1例10天,1例39天)仍无自主呼吸,睁眼昏迷,家属放弃治疗。74例治愈或好转出院。住院天数4-16天。 3 讨论 本组7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均有发热,提示手足口病伴发热时需警惕发展为重症的可能。病程以3-5天为高峰期,以6月-4岁为主要发病年龄。神经系统症状以易惊(91%)发生率最高,依次为精神差(58.9%),肢体震颤(48.7%),烦躁(26.5%),呕吐(24.3%),眼球运动异常(10.2%)。眼球运动异常均出现在EV71感染组,余神经系统症状在两组患儿中无明显差异。临床中发现肢体震颤,眼球运动异常易进展至危重症。2组病人在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差异。治疗上均予甲强龙冲击,丙种球蛋白抑制免疫反应,米力农改善心功能,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等综合治疗。治疗后13例其它肠道病毒感染组均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均治愈,且治疗疗程短,住院天数4-8天。11/78例因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中枢性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均为EV71感染组。2例因无自主呼吸,睁眼昏迷,不能脱机,家属放弃治疗。2例死亡。上述4例均为EV71感染组。 临床分析表明肢体震颤及眼球运动异常提示脑干脑炎,易进展为危重症。肢体震颤其病变部位及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眼球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目光茫然,双眼球左右来回游动或上翻,推测病变部位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即中脑、桥脑)附近[1]。2012年我院重症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为主,11例危重症均为EV71感染。部分患儿到我院就诊时已是危重症,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及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