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

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
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

武汉市统计年鉴

1-1 土地面积、人口密度、户数、人口数 1-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指标

从业人员数 406.12 407.3 412 417.5 421.8 429.6 #职工人数 180.39 171.67 169.04 173.06 169.78 165.78 宏观经济 国民核算 生产总值(亿元) 1335.4 1467.8 1622.18 1882.2 4 2238.23 2590.75 第一产业 85 90.4 95.13 102.23 109.57 115.91 第二产业 582.4 635.5 701.87 825.78 1019.26 1195.74 工 业 472.6 514 567.89 680.13 852.53 1000.74 建筑业 109.8 121.5 133.98 145.65 166.73 195 第三产业 668 741.9 825.18 954.23 1109.4 1279.1 物价指数(上年=100)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96 97.7 100.4 101 100.9 100.7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99.5 98.6 102.3 103.3 102.7 101.4 工 业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611.76 1769.93 1994.9 2402.3 4 2674.41 3162.0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纱 (吨) 80302 90250 96694 96385 92893 89697 布(万米) 18852 27694 31472.6 5 3346 6 33625 50563 原油加工量(万吨) 256 274.48 285.41 370.85 396.2 403.66 合成洗涤剂 (吨) 15224 17888 7179 317 化学原料药 (吨) 3956 6145 6378 4846 5395 5183 中成药 (吨) 7487 8756 8208 7710 11852 10022 通讯电缆(万对公里) 330.52 74.37 48.26 78.83 68.93 47.79 家用洗衣机 (台) 26.39 28.27 22.93 12.22 6.43 房间空调器 (万台) 96.99 74.22 97.32 177.91 239.94 342.08 手 机 (部) 17.22 33.97 163.83 182.6 248.49 107.63 钢 (万吨) 713.11 761.14 850.3 925.71 1062.89 1125.33 生 铁 (万吨) 675.06 725.77 802.13 886.11 1015.49 1100.25 成品钢材 (万吨) 593.97 613.94 699.84 850.7 963.91 1010.8 汽 车 (辆) 58884 90303 112322 103258 167853 268056 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 固定资产原价 (亿元) 1117.5 1 1146.5 1207.58 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亿元) 719.74 712.91 722.11 786.5 1156.16 1168.75 利润总额 (亿元) 66.97 64.79 77.13 115.91 128.1 149.11 农 业 年末耕地面积 (千公顷) 216.1 214.95 205.78 206.06 207.74 210.4 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万人) 78.06 77.78 73.2 71.73 70.08 69.87

大同市2011年统计年鉴

2011年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同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大同调查队 (2012年3月2日) 201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和“三名一强”奋斗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实施“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42.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50亿元,同比增长9.4%;第二产业增加值428.54亿元,同比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367.55亿元,增长10.3%。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61.2%、31.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5∶50.9∶43.6。人均GDP为25301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达3918美元。 价格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9%。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2.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3.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5%,衣着类上涨1.8%,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4%。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1%。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5.5%。

就业: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155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688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人数7231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8320人,创业就业人数1409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二、农业 播种面积:全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319.5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39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6.82千公顷,增加1.22千公顷;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夏粮播种面积1.98千公顷,减少3.50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274.83千公顷,增加4.72千公顷;全市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6.2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46千公顷;蔬菜面积15.3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8千公顷;饲草作物种植面积2.1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23千公顷。 粮食产量: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85.90万吨,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夏粮产量0.21万吨,比上年减少49.3%;秋粮产量85.69万吨,比上年增长10.7%。 畜禽产品产量:全年全市生猪出栏84.7万头,比上年增长35.4%;牛出栏8.2万头,增长17.2%;羊出栏115.9万只,增长5.6%;家禽出栏300.5万只,增长106.3%。全市肉类总产量11.8万吨,比上年增长34.1%,其中,猪羊肉产量10.2万吨,比上年增长33.8%;牛奶产量21.4万吨,比上年下降9.5%;禽蛋产量4.1万吨,比上年增长47.0%。年末大牲畜存栏12.4万头,比上年下降5.27%;猪存栏55.4万头,比上年下降3.5%;羊存栏120.4万只,比上年下降8.6%。 农业机械:全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67.0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1%,机械耕地面积180739公顷,下降6.0%;机械播种面积135209公顷,机械收获面积44114 公顷,分别增长3.9%和56.4%。农村用电量30192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1%,化肥施用量29.16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26.7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24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93千公顷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7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实现销售产值839.70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工业产品销售率为89.0%,比上年提高1.77个百分点。

2010武汉市最全统计年鉴

2010年武汉统计年鉴 一、综合(第一组) 简要说明 1-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 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 1-6 按区域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二、国民经济核算(第二组) 2-1 国内生产总值 2-2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2-3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 2-4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2-5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2-6 第三产业增加值 2-7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 2-8 第三产业不变价增加值 2-9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 2-10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 2-11 分行业增加值 2-12 三次产业贡献率 2-13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 2-15 按三次产业分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 (以下第三组) 2-19 居民消费支出Z 2-20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2-23 各地区最终消费支出及构成(2008年) 2-24 居民消费水平Z 2-25 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2008年)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三、人口(第四组) 3-1 人口数及构成 3-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3-3 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 3-14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Z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四、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第五组) 简要说明 4-1 就业基本情况

4-2 按城乡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4-3 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4-5 按行业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4-7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4-8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职工人数 4-9 按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分职工人数 4-10 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人数(年底数) (以下第六组) 4-15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和指数 4-16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和指数 4-17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 4-20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 4-21 职工工资总额和指数 4-22 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 4-23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职工平均工资 4-24 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工资总额 4-25 按细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2009年) 主要统计指标解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五、固定资产投资(第七组) 5-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Z 5-2 按城乡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6 各地区全社会住宅投资Z 5-9 各地区全社会施工、竣工房屋面积和价值Z 5-19 各地区城镇施工、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和价值Z 5-26 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 5-27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主要指标Z 5-28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个数 5-29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从业人员数 5-30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土地开发及购置Z 5-31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投资总规模及完成投资(2009年) Z 5-32 按用途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完成额Z 5-33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资金来源Z 5-34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Z 5-35 按用途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新开工房屋面积Z 5-36 商品房屋销售情况Z 5-37 按用途分商品房屋销售面积Z 5-38 按用途分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Z 5-39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资产负债Z 5-40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经营情况Z 5-41 按规模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完成投资(2009年) 5-42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成套住宅竣工与销售情况Z 5-43 35个大中城市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09年)

武汉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3-04 04:26:00来源: 长江日报(武汉)有0人参与 武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武汉调查队 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努力稳中求进,突出工业倍增计划,不断扩大内需,积极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实现了新跨越。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003.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1.2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869.56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3833.05亿元,增长10.0%。一、二、三产业比重3.8:48.3:47.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上升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0个百分点。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019.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983.92亿元,增长11.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年末企业数18.82万户,本年新登记3.02户。其中,私营企业数16.29万户,新登记2.86万户。个体工商户40.08万户,新登记8.14万户。 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209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地方财政收入1397.74亿元,增长17.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8.58亿元,增长23.1%。其中,税收收入666.74亿元,增长21.7%;非税收入161.84亿元,增长28.9%。

武汉市产业能效指南(2011版)2011.12.23

武汉产业能效指南(2011版)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武汉市统计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编制说明 (1) 一、规上企业37个大类行业2010年产值能耗 (6) 二、规上企业160个中类行业2010年产值能耗.11 三、我市部分行业2010年能效指标 (30) 四、推荐使用高能效节能节水设备目录 (51) 五、设备经济运行标准目录 (53) 六、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54) 七、耗能工质能源等价值 (56)

编制说明 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节约能源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将资源节约确定为基本国策。“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19.1%,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节能减排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国务院关于《“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 ~ 1 ~

求,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21.85%,超额完成下降20%的目标,取得了很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我市作为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需求基本依靠外购,在“十二五”期间,要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8%的节能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因此,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我市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引导各产业提高用能水平,我们通过多方收集数据,进行多次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在《武汉产业能效指南》(2007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编制了《武汉产 ~ 2 ~

统计年鉴2011 @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

【名称】2011中国统计年鉴 【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编 【日期】2011-9 【册数】全1册+1CD电子版 【原价】498 【折扣价】480 全国可货到付款,见货时直接把款给送货员就行.★如需发票请提前通知.(正规国税,全国均可报销) 书名:2011中国统计年鉴 定价:498元 出版社时间:2011-9 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英文对照附电子版)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三十多年和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全国主要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 二、《中国统计年鉴2011》正文内容分为24个篇章,即:1.综合; 2.国民经济核算; 3.人口; 4.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 5.固定资产投资; 6.对外经济贸易;7.能源; 8.财政; 9.价格指数; 10.人民生活; 11.城市概况; 12.资源和环境;13.农业; 14.工业; 15.建筑业; 16.运输和邮电; 17.批发和零-售业; 18.住宿、餐饮业和旅游业;19.金融业; 20.教育和科技; 21.文化、体育和卫生; 22.社会服务及其他; 23.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24.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同时附录两个篇章: 台湾省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我国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同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为方便读者使用,各篇章前设有《简要说明》,对本篇章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予以简要概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三、《中国统计年鉴2011》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除行政区划、国土面积和森林资源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原则,香港、澳门与内地是相对独立的统计区域,依据各自不同的统计制度和法律规定,独立进行统计工作。本年鉴中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资料分别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提供,国家统计局进行编辑。 四、《中国统计年鉴2011》所涉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具体划分为:东部10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6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

2011江苏统计年鉴

2011江苏统计年鉴 主要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及指数2010 城市地区 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 值(按户籍人口 计算,元) 地区生产 总值指数 (上年=100)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南京市区4633.23 96.45 2029.97 2506.80 66032 112.8 无锡市区2986.56 32.36 1577.40 1376.80 86582 113.0 徐州市区1779.47 52.12 967.37 759.98 57742 116.1 常州市区2316.26 47.64 1316.20 952.42 71812 113.3 苏州市区3572.75 31.02 1948.71 1593.02 94270 113.0 南通市区1392.81 45.94 750.27 596.59 62132 113.3 连云港市 区 437.39 28.18 221.80 187.41 42683 111.1 淮安市区872.67 88.32 421.76 362.59 32897 113.4 盐城市区625.76 59.88 344.17 221.71 38785 115.2 扬州市区989.45 21.98 562.68 404.80 71681 114.8 镇江市区844.87 17.79 486.97 340.11 70994 113.2 泰州市区566.52 13.74 346.24 206.54 67072 114.9 宿迁市区374.60 44.80 192.40 137.40 26150 114.6 18-22市辖区主要指标(2010年) 市辖区年末户籍 人口 (万人)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地区 生产总值 (亿元) 城镇固定 资产投资 (亿元) 地方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 (亿元) 实际外商 直接投资 (万美元) 南京市 玄武区51.49 75 372.82 91.60 26.57 8757 白下区46.31 26 348.78 94.23 26.39 8430 秦淮区25.34 23 117.54 61.06 10.61 8224 建邺区24.02 83 237.96 174.68 22.93 32091 鼓楼区65.88 25 401.04 83.10 38.08 11205 下关区30.91 28 207.84 102.45 15.07 7840 浦口区56.45 910 369.10 358.80 46.24 32024 栖霞区42.91 381 681.11 287.08 33.30 38494 雨花区22.66 132 214.87 186.36 20.58 9612 江宁区93.60 1578 678.58 489.89 90.30 72733 六合区88.80 1471 575.99 356.48 33.61 37389 无锡市

201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3-27 来源:湖北省统计局门户网站阅读次数:1648 【字体:大中小】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市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平稳,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功能提升,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75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254.02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03.48亿元,增长9.6%。一、二、三产业比重2.9:48.2:48.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5个百分点。 表1: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39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357.83亿元,增长13.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9.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市企业总数19.31万户,比上年增加1.74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6.29万户,当年新增3.13万户。个体工商户40.48万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191.57万人,增加32.63万人。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数85.37万人,增加5.68万人。 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79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地方财政收入1194.30亿元,增长3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3.26亿元,增长40.0%。其中,税收收入547.68亿元,增长37.9%;非税收入125.58亿元,增长49.9%。 表2:2011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4.8%,二季度上涨5.5%,三季度上涨6.1%,四季度上涨4.5%,全年累计上涨5.2%,其中,食品类上涨10.1%,非食品类上涨3.1%;消费品类上涨5.8%,服务项目类上涨4.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95%,其中,轻工业品上涨5.15%,重工业品上涨6.14%;生产资料上涨7.26%,生活资料上涨2.1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23%。 表3:2011年价格指数 (上年=100)

运城市2011年统计年鉴

2011年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运城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运城调查队 (2012年3月3日)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和“四基地一中心”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0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5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494.2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358.1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25.0亿元,增长5.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8.9亿元,增长10.1%;批发和零售业74.2亿元,增长14.4%;房地产业24.2亿元,增长6.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732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为3055美元。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2%、48.6%和3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7%、61.9%和28.4%。 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10.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6.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1%。 表1 2006—2011年主要价格指数 上年=100

就业: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7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2%。 二、农业 种植面积:全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798.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2%。其中,粮食种植面积660.2千公顷,增长1.2%;棉花种植面积50.1千公顷,下降12.5%;油料种植面积11.3千公顷,下降8.5%。在粮食种植面积中,小麦种植面积342.5千公顷,增长0.9%;玉米种植面积262.8千公顷,增长3.6%。水果面积135.9千公顷,增长7.8%。 粮食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266.5万吨,比上年增产6.5%。其中,小麦121.0万吨,增产11.7%;玉米137.1万吨,增产4.5%。 表2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畜禽及水产品产量: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33172吨,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猪肉产量98771吨,增长17.0%;牛肉产量5545吨,下降11.0%;羊肉产量5243吨,增长7.0%;禽肉产量23498吨,增长14.1%。奶类产量44022吨,下降6.9%。禽蛋产量17.9万吨,增长13.0%。水产品产量13820吨,增长22.8%。 林业生产:全年全市造林合格面积22600公顷,比上年增长5.3%。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配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200公顷。全年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面积1333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9298公顷,零星(四旁)植树1300万株。 农业机械: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2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0%。机械耕地面积56.5万公顷,机械播种面积55.2万公顷,机械收获面积43.8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9.9%、17.9%和28.4%。全市农机化经营总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1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武汉市统计年鉴2008

1-1 土地面积、人口密度、户数、人口数硚口区 1-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指标

#职工人数171.67169.04173.06169.78165.78166.45宏观经济 国民核算 生产总值(亿元)1467.81622.181882.242238.232590.753141.9第一产业90.495.13102.23109.57115.91129.15第二产业635.5701.87825.781019.261195.741440工业514567.89680.13852.531000.741197.49建筑业121.5133.98145.65166.73195242.51第三产业741.9825.18954.231109.41279.11572.75物价指数(上年=100)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7.7100.4101100.9100.7103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8.6102.3103.3102.7101.4104.1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1.3318 1.2688单位GDP能耗降低率(%)-3.35-4.73工业 工业总产值(亿元)1769.931994.92402.342674.413162.064010.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纱(吨)902509669496385928938969786198布(万米)2769431472.6533466336255056351542原油加工量(万吨)274.48285.41370.85396.2403.66424.67化学原料药(吨)614563784846539551835337中成药(吨)875682087710118521002210424通讯光缆(万芯千米)————384.54522.43显示器(万台)——184.82416.29812.13997.92房间空调器(万台)74.2297.32177.91239.94342.08440.24钢(万吨)761.14850.3925.711062.891125.331219.2生铁(万吨)725.77802.13886.111015.491100.251165.04成品钢材(万吨)613.94699.84850.7963.911010.81075.8汽车(辆)90303112322103258167853268056338206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 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亿元) 712.91722.11786.51156.161168.751277.71利润总额(亿元) 64.7977.13115.91128.1149.11244.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