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差异

论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差异
论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差异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论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差异

系别: 文学与新闻系

姓名: 刘庭顺

学号: 20111203722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郭广新

2015年5月25日

摘要

悲剧本身是世界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最先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精神,慢慢的演变而成为

一个独立的文学领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并激发着人们的精神。中西古典悲剧存在着文化精神上差异性,不管是中国悲剧还是西方悲剧,都有着自身发展的特点,与不同的文化差异性和地域差异的影响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关键词:悲剧西方悲剧中国悲剧中西悲剧文化精神

Abstract

The tragedy itself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world literature, originated in the ancient Greek god of wine sacrifice spirit, slowly evolved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 literary field, which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er literature, and inspire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Mental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tragedy culture, whether Chinese or western traged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hav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Keywords: tragedy Western tragedy Chinese tragedy The trage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pirit

目录

绪论 (1)

一、中国悲剧与文化精神 (1)

(一)中国古典悲剧的“天人合一”精神 (2)

(二)西方悲剧的“天人相分离”的矛盾冲突 (3)

二、中西悲剧的差异 (4)

(一)中国悲剧的“悲而不悲” (4)

(二)西方悲剧的“一悲悲到底” (5)

三、中西悲剧的文化价值评判 (6)

结语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论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差异

绪论

悲剧是古希腊的一种戏剧形式,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歌剧“酒神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这样认为“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他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莱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①西方著名的悲剧有,《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安娜·克里斯蒂》、《浮士德》、《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油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麦克白》。中国也有很多著名的悲剧,如《雷雨》、《椅子》、《红楼梦》、《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赵氏孤儿》、《琵琶记》。中西悲剧艺术各有特点,与双方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论文主要论述的是“文化”差异,也就是精神上的差异来论述。具体论述过程为:首先,从中西悲剧与文化精神中来论述中国古典悲剧的“天人合一”,所体现出来的“主客统一”和“中庸精神”与西方悲剧的“天人相分离”所体现出的主客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的描述。其次,本论文将继续论述中西悲剧的差异性,从中国古典悲剧的“悲剧不悲”中借助各种资料来体现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特点及其发展的原因。再从西方悲剧中的古希腊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现实主义社会悲剧,以及现代悲剧中的生存悲剧来进行论述中西悲剧差异。最后,将从近代悲剧转型期的发展变化来论述中西悲剧的文化价值,从中国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及历史发展的变化来论述中国大团圆式的悲剧,以及西方悲剧精神对我国悲剧发展的影响。从而完成对论中西悲剧文化的差异的论文完整的撰写。

一、中国悲剧与文化精神

中国古典悲剧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是有着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观点,中国古典的悲剧创作乃至整个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传统伦理美学这一规范,使得其创作凸显出形式上的协调,审美心理上的统一。它很少像西方的悲剧一样,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很强的理性或生活的逻辑。中国的悲剧深受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在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里,每一部都有着差不多的结局,都以缓和的气氛和平缓的矛盾冲突来引出最后美好的结局。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不愿违背人意和天意的精神,也是这种善良和朴实的悲剧结局,造就了中华民族那种坚强不屈的民族文化。究其原因,我国拥有着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有着道家文化的点化和道德精神的影响,它们都提倡物极必反的教化思想,这一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和充实的。还有着不一样的影响就是中国地域宽广,地广人稀,地大物博的自然地理条件,这也形成了悲剧发展过程中物质基础上必不可少的支柱,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的物质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民软弱善良的性格和喜欢团圆的思想意识,为悲剧结局大团圆做了精神和文化上铺垫。由此,中国的悲剧便多以大团圆结局来展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历史的必然趋势。形成了悲剧创作过程中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审美方式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而西方的悲剧与中国的悲剧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的悲剧是深深地建立在希腊文明确立的西方文化基础上的。希腊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希腊人不断地向外开拓,形成了一种主客对立的文化哲学精神,从而也导致了西方悲剧强调冲突的艺术品格。西方的悲剧文化是狂野的,充满着矛盾的,它的悲剧过程和结局往往是震撼人心的和崇高的,那是一种个性,是一种对美的极度追求。然而,西方人的悲剧却是主人公自己创造的,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悲剧的深坑,然后在努力挣扎和呐喊,想要挣脱灵魂的控制,却又总是被与命运和上天联系起来,总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控制,却又不甘心被命运所缚,极力反抗,与命运做斗争,与天斗的主客对立,这种与天斗、与强大压迫势力斗的反抗精神,形成了西方悲剧毁灭性的结局,最终形成了一悲悲到底的悲剧精神文化。巧妙地把那种天人相分离的强大的矛盾冲突,在悲剧的从发展到结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也正是这种崇尚自由和反抗压迫的民族精神文化,才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悲剧大作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一)中国古典悲剧的“天人合一”精神

中国的悲剧发展受到西方悲剧的影响,却又有着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风格和悲剧意识,这种独有的悲剧意识和风格越来越走向世界,面向社会和大众。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演进,悲剧也在快速发展,明代时成为悲剧发展的高峰,一直到如今留下了广为流传的十大杰出的悲剧作品。然而,追溯中国悲剧起源应回到远古时代商朝时期的乐舞,而屈原的《九歌》正是战国时期乐舞的代表作品,在《九歌》里所出现的几位神灵并非是对偶神,而只是在寻找爱情,他们都非常渴望真爱,但最终却只是发出“爱而不得”的悲叹和呐喊。因此,可将《九歌》看作是中国古典悲剧的起源。

从《九歌》及现存广为流传的十大悲剧作品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实质是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表现出劳苦大众的意愿,反映客观现实及概括在现实生活中酝酿的理想愿望,以鼓舞来世者,这样便完整的将表现生活的、历史的必然趋势同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理想结合了起来。既然追求一种“合一”的观念,再尖锐的矛盾冲突都会在肉体的灰飞烟灭后,融合于天地的运作中,升仙也好,化蝶也罢,这是人生的追求,亦是表现人生的悲剧的追求。然而,这一悲剧所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却又与中国自身的地域文化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有着浓厚的封建礼教地侵染和洗礼,使广大人民百姓都习惯在这样一个团圆和谐的氛围下生活。这样的氛围诸如中秋团圆夜、除夕夜的团圆饭,也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讨厌战争和爱好和平的顺应自然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就随着文学的发展慢慢的融入到了作品内容之中,尤其是在悲剧的发展过程中体现最为明显,形成悲剧的结局往往是以大团圆式的结果,给人以心灵上的宽慰。还有那地大物博的自然经济模式下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依赖于土地,不喜欢征伐讨战,久而久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就形成了主客统一,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及儒家的中庸精神,进而影响悲剧的发展也顺应了人民大团圆的悲剧结局愿望。在纪君祥的悲剧作品《赵氏孤儿》中,面对屠岸贾施加的白色恐怖,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并没有被吓破胆,而是视死如归和屠岸贾进行殊死的壮烈斗争,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生命来救出赵氏孤儿。在邪恶的势力面前,他们仍不计较个人得失,毫无畏惧的与那远远超过自己的外在强力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杀死仇人,让赵氏一族沉冤得雪,算是完美结局,从而达到大团圆的结果,也证应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能表现此种精神,能将人的精神境界引领到如此高的境界,这就是悲剧所表现的力量。由于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审美理想,与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中国的悲剧创作便呈现出表层次的喜感与深层次的悲感相结合的形式。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所渴望大团圆式的民族悲剧意识,顺应天意的发展结局,也正式把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与悲剧精神的发展在更深层次

上真正的融合,成为了中国悲剧独特的发展特点,这也就与西方那种极度强调“天人相分离”的悲剧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西方悲剧的“天人相分离”的矛盾冲突

西方悲剧应从希腊悲剧谈起,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题材大都取自神话,但悲剧诗人往往给神话以新的解释,借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自己对于各种事物的看法。古希腊最有名的悲剧诗人有三位: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在他们看来,“人们的命运是生前注定的,无法加以改变;但是他们也尊重人类的自由意志,并在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冲突中建立悲剧主题,教导人们怎样积极的从事生活和斗争。古希腊的悲剧理论也有着丰富的遗产。”②古希腊战乱频繁,客观上推动了不同地区文明的融合,促进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正是这些的发展,推动了悲剧艺术的发展。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这样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③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喜剧高于史诗和讽刺诗,而悲剧又高于喜剧。而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则认为悲剧本质是“冲突说”的体现,黑格尔第一个将辩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黑格尔重视由于精神差异而产生的冲突,认为理想的悲剧是以由于精神差异而产生的冲突为基础的悲剧。他还提出了悲剧冲突有着这样几种类型:一种是由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产生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冲突。④他认为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胜利。这种结局更是冲突双方同归于尽,或是一方自动退让,放弃片面性,双方和解,因而“永恒的正义取得胜利”。而西方的悲剧正是这两种中的第一种,那种毁灭性的结局,正是同归于尽的真实写照,在西方众多悲剧作品中也深切体现。而西方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强大的悲剧影响,与人民自身的好战性和地域狭小、物资匮乏、气候条件恶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方悲剧,尤其是古希腊悲剧中,总是把悲剧中的主人公的命运与上天联系起来,总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控制,却又不甘心,极力反抗,与命运做斗争。如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就这样描写着主人的悲剧。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就是因为这个预言,造成了最后悲剧的发生,最难逃脱的命运再一次降临在了他们的身上。俄狄浦斯一生都在和命运做斗争,还是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和控制,最终也不甘心,自我流放和刺瞎双眼,成就了西方悲剧的主客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表现着悲剧自身的天人相分离的哲学观点,也体现出西方悲剧的一悲悲到底的悲剧思想。从主人公这一抗争的过程中体现出人们宁可牺牲,也绝不妥协于命运的控制,那种为了自由而战的精神,也表现出西方悲剧不可被超越的高贵精神。

②廖可兑.西欧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③【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④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 北京:商务引书馆.1979年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得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悲剧,都有着民族自身的特点和高贵的精神。在悲剧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悲剧之间确实精神上和发展的不同,也能看出中西悲剧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二、中西悲剧的差异

中西方悲剧都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得以流传后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西方悲剧体现出一种哲学思考,偏重于对性命层面的人文反思,中国悲剧偏向于对现实层面的裁判,偏重于对道德层面的评价。悲剧已经成为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瑰宝,人们读悲剧,评悲剧,被悲剧所感染,利用悲剧解释现实生活的不满。然而,中西方悲剧的表现形式却又有着不同。西方人更遵循个体自由原则,而中国人在这种封闭的内陆环境中更强调整体性,对自由加以限制。从社会制度方面来看,西方社会所确立的是民主制度,中国社会建立的是家庭国家的模式,以德礼孝为核心,强调贤者自制。因为西方悲剧更能体现人类强烈的生命欲求,由此升华的旺盛的实践生命力是造成悲剧性的逻辑前提。由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所造成的这种原因,致使中国在对悲剧主体性研究方面有所缺失。接下来,笔者将要对中国悲剧“悲而不悲”和西方悲剧“一悲悲到底”的差异性进行阐述。(一)中国悲剧的“悲而不悲”

在中国,悲剧往往不是那么的受人们追捧,悲剧家们极力表现他们悲剧的可读性,提高悲剧的感染力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力。因此中国的悲剧大部分都是以小故事、小人物、小团圆、市民化的形式出现。使悲剧情节在人们内心跌宕起伏的时刻,一下子就会出现转机,就像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曲改良》中说:“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点。无论是小说,是戏剧,只是一个美满的团圆。”⑤其实,这并不是中国的缺乏悲剧的观点,而是中国的悲剧受到地域环境、人文风情、古老的“中庸”文化的影响,喜欢以好的、喜的、大团圆的结局展示给人们。这种民众的善良和自然相统一的悲剧表现形式造成了中国的悲剧不像西方悲剧那样,情节复杂,矛盾冲突激烈,敢于反抗不公的命运。当然,中国的悲剧里面,对待命运的态度很淡薄,悲剧的主人公也与神没有任何关系。在十大悲剧里面,大都是以平和的散文形式描写出来的,没有长篇大论,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故事,就把悲剧的团圆结局描写出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悲剧形式。也就形成了中国悲剧的“悲而不悲”的悲剧结局。然而,这一结局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形成,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沉淀和很多悲剧家的慢慢摸索而形成。同时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社会,还有中华大地地大物博的疆域文化有着不可剥离的关系。中国的悲剧大多表现的是那种大团圆式的,符合国民善良淳朴,热爱团圆的性格和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更是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悲剧的“天人合一”主观和客观相互统一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古典悲剧《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等十大悲剧,无一不是以大团圆和中庸的美好结局而完结悲剧,升华悲剧的崇高。在《窦娥冤》这一悲剧故事里,窦娥自小被抵债送到了蔡家当儿媳妇。然而,命运总是不眷顾她,两年后丈夫死了。蔡婆向赛卢医讨债,没有成功,反而差点被勒死,幸好被张驴儿父子就起,不料这父子是流氓,逼迫蔡婆和窦娥嫁给其父子。窦娥抵死不从,于是张驴儿想要毒死蔡婆而霸占窦娥,不料被自己父亲喝了,毒死父亲。张驴儿为了推脱罪行,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严刑逼供,窦娥为了不让婆婆蔡婆受罪,只得屈打成招,承认了是自己下毒毒死了自己的公公。被判处斩刑,临刑前,窦娥为了证明自己是冤屈,指天立三誓,一是死后将血溅白绫而不沾地。二是六月飞雪掩尸。三是楚州

⑤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曲改良.北京:新青年5卷4号.1918年

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最后,直到其父窦天章得官回乡,才为女申冤平反冤案,得以昭雪。同样的悲剧,窦娥用死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和正义,发三誓来证明自己的冤屈,使得悲剧的情节更加突出,让人悲从心出,怜悯窦娥的遭遇和痛恨时代的混乱黑暗,有着强大的批判力度。在无力反抗压迫和强权的小人物窦娥的悲剧里,只能用发誓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最终以窦娥沉冤得雪来“中和”悲剧的气氛,从而形成了悲剧的悲而不悲的表现,也更适合国民的要求。

中国的悲剧是发生在文化相对封闭,自耕农业时代,相对和平和深受儒墨道家精神的影响,人们思想的平和性,地域文化的影响,我们不需要征战争取土地,夺取城池,所以不需要英雄的精神支撑。我们悲剧的主人公和悲剧故事的来源,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都是小人物对深受压迫时的无力反抗。从而,也就造就了中国悲剧不受到中国文学大师们的好评,甚至提出了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的学术话语。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不喜欢战争的民族,民族自身的“中庸”特点,加上地域文化,气候环境等的影响。众多的文学观点和论述表明,中国悲剧的“悲而不悲”特点,并不是中国悲剧的缺陷,而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熏陶,造就了中华民族平和善良,喜欢什么事情都有美好结局的性格,形成中国悲剧发展的独有的特点和国民精神的需要。也就形成了与西方“一悲悲到底”风格完全不同的悲剧色彩。

(二)西方悲剧的“一悲悲到底”

西方的悲剧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精彩的过程,最先发展的要讲古希腊的古典悲剧,有着著名的三大悲剧家以及作品。西方悲剧却有着征战和抢夺所需物品的战争,好战性形成了西方民众崇拜英雄,崇拜神有着无穷的力量。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是地位很高的人,或是有着被神性化了的人。他们生活在地狱相对狭小,精神文化相对暴力野性的环境里,由于环境的恶劣性,使人们从小就形成了坚强,勇敢的具有反抗精神的性格。他们相信命运,相信命运的不可战胜性,他们认为命运是一种超乎人类和神之上的抽象观念,是一种不可知但绝对邪恶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将正直、善良、勇敢的俄底浦斯投入杀父娶母的深渊。个人与命运的冲突的表达是西方悲剧的核心思想。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给人类盗来火种给人类,拒绝说出宙斯的秘密,终于遭到宙斯的严酷惩罚。而这个秘密却是宙斯的统治终将被推翻,作为神的最高统治者同样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从这里体现出西方悲剧命运对人和神的支配。但是,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无论是人还是神,都不是消极的服从命运,而是积极地与命运作斗争,显示出勇敢的大无畏精神和强烈的个体斗争意识。西方的悲剧具有着刚性的情怀,正是人民所需要的那种敢于反抗、敢于对抗压迫的精神,形成了中西悲剧的巨大差异。

古希腊悲剧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利彼得斯,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每一部作品都表现出了悲剧所要表现出来的悲,毫无保留的表现悲剧世界里那种歇斯底里悲,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更是激烈。就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主人公命运的一波三折,更是清楚的突出了主人公不甘于命运的束缚和控制,可偏偏就怎么也逃不脱命运的控制,最终虽然极力挣扎,只能在命运的路上越陷越深,走上杀父娶母的罪恶之路,后虽然自我流放,刺瞎双眼,可还是无法弥补自己的悲剧,形成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命运悲剧的悲。然而,这样的悲,是一悲悲到底,毫无保留的把悲的力量带给了人类。在西方悲剧的世界里,并不是只有古希腊有悲剧,随着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性格悲剧,更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表现出了悲剧的力量与人类性格的变化。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就是这种悲剧的典型,主人公是王孙贵胄,自小衣食无忧,过着无忧无虑的王孙生活,性格放荡不羁,

却又有着软弱无能的一面。哈姆雷特是一位典型的西方悲剧人物,他自己策划了复仇,自己创造了悲剧。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本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念书,奔父丧回国,见叔父克劳狄斯登上王位,母后乔特露德匆匆改嫁新王,既疑又愤。好友霍拉旭告知他,父王的鬼魂每天深夜出现在城堡露台。他按时静候,果然见到亡魂。倾听诉说后方知父王正是被叔父所害。哈姆莱特悲愤异常,诅咒这万恶的时代,考虑到形势严峻,他决定装疯卖傻迷惑叔父及奸臣。他的异常言行引起了克劳狄斯疑虑,便召来哈姆莱特的两个旧友探其真伪。哈姆莱特忽庄忽谐,疯话间以哲理,使两位佞臣摸不着头脑。大臣波洛涅斯向新王献策,认为让他的女儿奥菲利娅去约会哈姆莱特,他们可偷听这对恋人的谈话,必能弄清真相。奸王依计而行,但依然不得要领。哈姆莱特恐怕鬼魂之言不实,欲进一步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便请戏班子来宫演剧,并约请克劳狄斯与母后及一干人等同来观剧。因剧情与克劳狄斯所犯的罪行相仿,奸王心虚,不待剧终,便仓皇离去。由此,你死我活的斗争真正开始。克劳狄斯观剧受刺激后,独自在神像前忏悔,哈姆莱特正巧路过,本可一剑将其刺死,但虑及此举会将仇敌送入天堂,便放过了复仇机会,决定待其以后作孽时再动手。他又来到了母后的寝宫,欲加以规劝,忽闻帷幕之后有动静,以为奸王在偷听便挺剑直刺,不料倒下的竟是邀功心切的波洛涅斯。克劳狄斯闻知此事惊恐不安,找借口将哈姆莱特遣往英国,王子改写了随行者所带的密信,使两个卖友的小人代自己去英国受死,他则返回丹麦。登岸后,遇见一个掘墓人一边干活一边在讽喻人生,哈姆莱特大受启发,宿命思想使他决心听天由命、静观其变。克劳狄斯利用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急于报父仇的心态,挑唆他与哈姆莱特决斗,并准备了毒剑毒酒。决斗中,奸王假意祝贺哈姆莱特初战告捷,奉上毒酒,王后抢过喝下。雷欧提斯违规下手,中剑的王子抢过毒剑还刺对手,雷欧提斯临死前揭发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在众人惊愕之际刺死罪恶累累的奸王,自己也毒发身亡。他遗命由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继位。这一悲剧故事中,处处都体现着哈姆莱特性格的自闭性和天生的懦弱性。自己创造自己的悲剧,在这一复仇的最后,也是以自己的死来结局,把故事再一次推向了高潮,也把悲剧的一悲悲到底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方悲剧通过矛盾冲突表现斗争双方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旗鼓相当,难分难解,通过主人公的积极的斗争,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和品质。而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主人公往往为某种传统的观念所束缚,从而导致了其悲剧命运,悲剧表现的是人物命运的悲惨。这也就突出了中西悲剧之间的差异性。也是因为如此多的本质性差异,引起了古今中外文学家对悲剧的不同看法和悲剧文化的价值评判。

三、中西悲剧的文化价值评判

中国的古典悲剧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和精神价值,有着符合中华传统美德的封建文化特点,成为了文学艺术史上必不可少的篇章。往往在悲剧高度悲愤的矛盾冲突之下,会剧情突变,朝着中和的角度发展。这也正体现出了中国悲剧“中庸”和主客观统一的哲学观点。然而,这种“大团圆”式悲剧结局,又引起了大批文学家的批判,在《红楼梦评论》中指出中国人没有真正的悲剧。⑥而这一悲剧评析的理论却是来源于西方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他完全是在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来套中国的悲剧创作,将悲剧简单等同于悲观,此种定论完全站在西方悲剧发展的角度去评析中国悲剧,有些脱离了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脱离了中华民族最真的本性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性的理解。鲁迅先生也曾对中国古典悲

⑥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剧这样说过:中国的悲剧就是瞒和骗。“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⑦鲁迅先生的这种对中国古典悲剧评论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愤懑与无奈。此后出现的众多类似评论,他们的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我们也应当明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这一批学者对于中国“大团圆结局”的批评,实际上都是把悲剧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此作为反封建的一个武器,来批判中国旧的文化传统,并借此来宣传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由此看来他们的批判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就悲剧本身来探讨悲剧的本质,而是借批判悲剧进行启蒙和革命的工作。这样的评论对中国古典悲剧显然是不公平的,会成为中国古典悲剧发展的阻碍。

然而,中国古典悲剧的发展并不是像学者大师们所说的那样没有悲剧,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悲剧精神。中国古典悲剧的发展是从人民自身的性格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写出来的,讲究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淳朴思想,也与中国自古的风土人情有着重要的关系。更多的是体现出中国悲剧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整体性的思维观念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不愿意美好事物完全毁灭。这也体现着中国古典悲剧所表现出来的“中庸”思想和与世无争的自然观。在悲剧的发展中,更多的是那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对团圆的渴望。这也体现出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和文化是崇高与浓厚的民族情怀,中国并不是没有悲剧,因为中国的悲剧是民族的,是人道的悲剧。所以,所谓的中国无悲剧和对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的批判,都是不全面和偏颇的理论。中国的悲剧与西方的悲剧价值所体现的精神确实是不同的。

西方的悲剧,尤其是命运悲剧和古典悲剧,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崇高的悲剧文化精神。有着“一悲悲到底”和对命运的抗争的不服输精神,征服自然和征服命运所带来的束缚仿佛成了西方悲剧的招牌。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里这样写道: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和宣泄。鲁迅在《伤逝》里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尼柯尔教授曾说:“死亡本身已经无足轻重。悲剧认定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死亡面前做些什么。”⑧西方的悲剧是强烈的,是不留痕迹的矛盾冲突和对自由的向往。西方民众认为真正的悲剧精神是一种不尽的抗争精神和对自我的超越精神。在西方众多悲剧作品中也真正的体现了这一点。西方悲剧在哲学上也拥有着很高的地位,体现出了悲剧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和二元对立的矛盾观点。

从悲剧发展的历程来看,似乎西方悲剧悲被更多的人认可,被更多的文人所推崇。西方悲剧也真正体现出了西方民族的能征善战和对权贵的反抗,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绝不会后退的民族性格。这是悲剧崇高的表现,鼓舞着人们不断向前,不断在最求自由与人格的道路上奔跑。然而,我们似乎更需要这种坚强和牺牲的精神,但在今天的悲剧世界里,中西悲剧的发展似乎已经在同以发展的轨道上,也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悲剧带给人类的价值。

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⑧尼柯尔著.曾庆元译:悲剧论.华岳文艺出版社.1987

结语

人类的悲剧意识正是由于人从现实世界到达理想世界的漫长路途中所必然产生的哀怨、忧患以及进取精神。人类社会历史也是人类悲剧意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那么研究悲剧也要从研究人性开始。人在历史中不断追求完善,感情和理智、理想和现实,生与死这三大矛盾是长期围绕人的心灵,由此而引发的悲剧冲突也是永恒与不可避免的。悲剧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更多是和“苦”、“惨”、“伤感”相联系的,在西方传统文学中则更多是和“悲壮”、“崇高”、“凝重”相联姻;中国悲剧主人公身上更多呈现的是一种忠烈和气节,西方悲剧主人公身上更多有一种抗争和悲壮;中国悲剧是写“事”的,西方悲剧是写“人”的等,这就形成了中西悲剧的差异性。每个国家的悲剧都是一笔不可磨灭和估量的财富,都是一定时期文化背景的写照。虽然,中西悲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总的来说,都表现出了悲,都把人民群众所要表达的情怀表现出来。就中西悲剧差异的研究,虽然不是那么的全面深刻,但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文化,进一步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对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差异性,文化差异性进行思考,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工作和学习也是相当有意义。

致谢:

在毕业论文将要完成之际,我要深深的向我的指导老师郭广新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在学校学习将近四年的生活里,我很庆幸有郭老师的谆谆教导,您用渊博的知识和教学的激情感染着我,作为您的学生,我很自豪,很骄傲。您是一位责任心强,对学生关心的好老师。在对我毕业论文的指导的过程中更是细心、耐心的指导,让我从对论文什么都不知道到对论文的理解和熟悉。对于论文的指导非常精细周到,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感谢郭老师您的辛勤帮助。谢谢您!您辛苦了!郭老师幽默风趣,细致踏实,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您就像兄长和朋友那样的关心着我们,指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的学习。在这次毕业论文的指导和写作中,我学到了很多道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得细心,都得充满激情,做事严谨,才能不断的进步。回顾四年来的学习经历,面对现在的收获,我感到无限欣慰。在此,再一次由衷的感谢郭老师您的辛勤付出,您辛苦了!

感谢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老师们。在这片蓝天下,雪山的光芒下,我们作为师生关系在此相遇,在这充满着希望和温暖的学校里,是你们辛勤的劳动灌溉了我们成长所需的养分。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您们拓展了我的视野,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在您们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我学会了怎么做人做事,怎么和朋友同学相处。您们是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生的导师。谢谢您们的辛勤付出,谢谢!

最后,还得谢谢我的朋友、同学、和家人。谢谢朋友和同学们的关心和照顾,在写论文焦头烂额的时候,是您们给我提供资料、给我讲论文所需的东西。谢谢您们四年来不离不弃的陪伴,谢谢您们在我的生活里出现,四年的一切,都会是一生的财富,此后的人生之路,希望我们都能越走越宽。谢谢您们。谢谢我的家人的支持和关爱,没有您们,就没有今天的我,谢谢最爱的您们!谢谢我们伟大的母校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提供给我吸收养分的平台和美好的学习环境,在这里的四年,将是我最骄傲的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 李晓敏.中西悲剧精神比较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

[3] 张倩.中西悲剧艺术比较[J].合肥.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

[4]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 李美皆.命运的困顿与人性的挣扎——《雷雨》原著主题暨悲剧内涵论[J]. 名作欣赏, 2001,(01)

[7] 彭彦琴.以悲为美—中国传统悲剧审美心理思想及当下转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 莎士比亚著、孙大雨译.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9] 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10] 苏国荣.我国古典戏曲理论的悲剧观[G]//赵燕翼.中国古典悲剧喜剧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11] 廖可兑.西欧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12] 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引书馆.1981年

[13]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M]. 北京:商务引书馆.1979年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_英文_

综 合 191 #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黄文娟 摘 要: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交流中的误解,引起了很多不便。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典型现象如婚姻家庭,餐厅礼仪和日常招呼等进行分析,阐述了这些文化现象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和其所植根的文化根基,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平等概念和等级观念,自我中心和牺牲精神等方面做出解释,为困顿于中西方文化的学习者提供参考。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根基作 者: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1Cited phenomena A 1Mar riage A Chinese gir l got mar ried with an Amer ican boy and sett led down in Los Angeles not far away from wher e her par ents-in -law lived.T he fir st few months went by much smoothly and the Chinese girl got along very well with her new family. Six months later,she got pr egnant and infor med her par ents -in-law at the fir st moment.The r eady grandparents blessed her and her baby and went to Europe where they planned to enjoy a half -year holiday.The Chinese gir l was surprised at their decision:/Don .t you stay to take car e of me and my baby?Don .t you think the baby is the most import ant thing in the family now?0T he parents-in-law also got confused:/We love this baby,but does it mean we should give up our own life and do everything for it?0 B 1Rest aur ant customs A young Chinese tourist sat in a Par is caf and or der ed tea.Twice he asked for more hot water to top it up while putting the saucer on the cup to keep the tea warm,as he would have done at home. T he waiter grew impatient./This Chinese is too stingy t o pay for mor e tea.And doesn .t he know t he saucer goes under the cup to cat ch the dr ips?0 T he Chinese man noticed the displeasure on the wait er .s face and lost pat ience himself./This Wester n waiter is r ea lly stingy and silly!Why is he so reluctant to serve me hot water?Why does he put the lid under the cup?0he got angry,and left the caf st eam ing with resent ment. C 1Greeting An American student Charlie went to China and continued his study in Peking University.Ever ything went well with him except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were hard to understand for him somet imes. One day afternoon,he was on his way back from the super market when he encounter ed two Chinese classmates./H i,Charlie,wher e are you going?0one of the Chinese classmates greeted him./I .m just back from the supermar ket.0H e answer ed./What did you buy?0T he Chinese student continued./Er ,0Char lie felt ver y awkward,/I bought a bar of bread,five apples,a bott le of salad jam and ,0/You don .t have to tell us all these specific t hings,we ar e just greeting you by asking you questions.0/What?You confused me!0 ò.Analysis on the cited phenomenon and the cor responding cultur al implications In the fir st case,both the Chinese girl and her par ents-in -law can keep their own opinion.In China,it is par ents .dut y t 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childr en and this responsibility will last (4)勤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及有无感染、周围组织坏死等。当出现因插管技术而导致的并发症(如穿破脐血管造成出血插进或堵塞腹主动脉分支、空气栓塞、血栓形成、误插在门静脉沟处、穿破肝实质等)时,应通知医生尽早拔管,同时给予对症治疗,使症状得以改善。 (5)细菌学检测。每周1次分别做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本组病例共做16次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等插管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余波,李莎莎.新生儿126例脐静脉插管末端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4) [2]宋新志,曹明艳,何咏梅,等.新生儿窒息血肌钙蛋白T 变化[J ]湘南学院学报,2005(1) [3]周宇,周晓光.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分型与特点的初步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5) [4]高树辉,周杰,张映辉,等.早产儿血脂水平与出生体重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3)

最新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知识分享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方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 差异的主要表现 1.1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夏、商、周时,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后来人们把对天神(黑色) 的崇拜转向对大(黄色) 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他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我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这一点也表现在服装上: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服装的色彩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立即被视为卑贱的色彩。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象征纯洁、正直、神圣,也代表魅力。这也是西方人喜欢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礼服的原因。人们也曾对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也十分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钟情于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却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及强烈感,因为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有时也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丧服。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 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 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 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 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浅析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教育文化差 异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析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 通过这学期的2次形式与政策课,以及老师给看的视频后,我准备从教育的差异方面着手来分析一下中西方之间这方面的异同点。 1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具体体现 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模式的小同。东方教育的目的以增加知识为主,视知识比创造力重要。在中国,老师们认为创造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依赖于坚固的基础知识。而西方教育的目的是寻求高层认知能力的学习,老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问,批判性的思考,建构、挑战知识。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被看成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因为作为学生享有与公民同样平等的权利。而我国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方面可激励学习差的学生向优秀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对学习差的学生也是一种批评,或者说是让学习差的学生有挫折感,让其知耻而奋起 再者,西方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话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社会做准备。而我国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国外学生多,而且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这种教育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的差异。在西方,课堂大多为小班,一般不超过30人。课堂氛围比较随意自山,有什么问题不需举手当堂可以提问。英国学校大

都是九点上课,所以在第一节课的课堂上很少出现队队欲睡的双眼。老师讲课的时间不多,课堂以学生的分组活动为主,包括讨论、辩论、实践活动等等形式。英语课的授课方式多种多样,老师常常带他们到学校外的商店、广场等公共地方,进行实践,把所学的东西活学活用,这点和中国的学校形成很大的对比。在班上,你会发现经常会有学生缺勤,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囚为这在英国的学校是很普遍的,他们大都是随家人去旅游了。这种情况,在中国简直是想都不敢想。还有一点很大的差异就是英国的学校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山野教育”,其意义就是让学生经受磨练,训练学生的体能.,冒险精神和生存能力,然而在中国的很多学校都是整个学期只有难得的一两次社会实践机 高等教育办学思路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办学思路倾向于宽进严出,即入门相对宽松,但出门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对硕士、博士的要求非常严格。在终身教育看来,宽进严出无论是对社会的回归教育,还是对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都是可取的合适路径,因为它既善意地向有志者敞开大门,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注重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这是一种更高远的追求,它可以影响其一生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则是严进宽出和尚未完全到位的学分制我国的高等教育历来严进宽出,即入门要求很高,但进门后小管学生是否最有效地利用在校期间的优越条件用功努力,到该毕业时绝大多数都能获得一纸合格证书顺利毕业 2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反思及展望 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反思。纵观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我国传统教育有一个史清醒的认识

高一作文:论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000字

论中西文化差异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

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 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数学与应用数学(2)张晨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我国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因此中西方文化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中西方在语言、礼仪、饮食、教育等许多地方体现出差异。 一、语文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浅谈中西方文化之差异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文化之差异 学院:理工学院 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课程名称:文史哲通论 学生姓名:梁嘉欣 学号:2011051506 指导教师:勾利军 2014年 6 月18 日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他们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而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白莉 学号:201141000102 指导教师:刘晓玲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引言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1]。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家带有与工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家是国家的命脉。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浅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性 这学期我选修了韦静老师的《音乐鉴赏》,在不长的课时中,我们初步对音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系统的了解。如今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地位。大到国家庆典中使用的配乐、我们的国歌,小到我们口里随性哼唱的小曲或是当红的流行歌曲,这些都是音乐。这里我们来浅谈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性。 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意志的灵魂。它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语法、词汇有诸多不同。中西方音乐也是如此,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了。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背景,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重中庸,讲究中正平和,在音乐上主张“中和之美”;道家重境界,强调无为,在音乐上主张“大音希声”。这正是我们古典审美意识的基础,即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一个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 中西音乐的不同,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文化的一部分,这三百年间,两者强弱悬殊,在音乐界几乎一边倒的态势了。简单地说,有三个方面:一是音乐技艺和乐器发展上的不同道路,二是接受群体与音乐功

能上的差异,二是音乐题材的深广程度和表现能力上的差异。 第一方面,中西方音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乐器种类、演奏技巧都发展缓慢,虽然各自已经表现出乐器个性上的鲜明差别,例如中国的编钟与古希腊的竖琴是截然不同的乐器,但总体来说大家都比较 朴素地,乐器个性独立,种类不够丰富,这都是事实。到西方的巴洛克后期,音乐的丰富性逐步呈现,小提琴的出现是一件大事。这种乐器不仅音色惊艳,音阶表达精准,而且变化极为多端,适合表现非常复杂细腻的情感,以及高难度技法的追求。而另一方面,小提琴又容易成为乐队齐奏方面的主力军,其地位无有匹敌者。这是硬件的保证。随后,大提琴、中提琴、各种各样的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敲击乐器都运用到乐队演出上来,乐器的改革,同时塑造了一大批顶尖的演奏家,他们能以惊人的才华把乐器的质感和表现能力,推至极致,给人带来无穷的享受。这一点,中国民乐演奏家也是普遍承认,并且主动去学习,融入国乐演奏中的。 第二方面,人类早期音乐都比较发达,功用和场合性质也有类似,例如唱诗”这是中西方很多民族和文明都发源很早的音乐形式,诗是唱出来的,能唱一定是诗,这种合一,中西无异。其次,宗教与政治场合,社交场合,都有音乐伴随其中,也是一样。十六世纪之后,音乐逐步溢出了原来的宗教、礼仪场合,而出现了纯粹欣赏的音乐市场,这与西方近代市民社会的出现是一致,甚至就是市民社会的出现,。世俗化的浪潮,使音乐可以玩”,可以私人拥有,大大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各有各的特点,也在社会礼仪、社会关系、社会风俗、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 一、关于中西方文化 1、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2、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3、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1、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2、社会关系的差异 (1) 等级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社会上, 还是在家庭里, 等级意识的氛围都十分浓厚。“上下有等、亲疏有间、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贫富有差”就是等级观念的具体表现。虽然封建制度早已被废除, 但等级观念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年轻人很少被委以重任, 他的经验是遭到质疑的首要原因。在西方, 大多数国家都提倡平等, 尤其是在美国, 机会面前, 人人平等, 只要努力, 牛仔也能当总统。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 无论贫富、贵贱, 都不允许别人侵犯并充分尊重他人。在家里, 西方人也不讲究等级, 子女甚至可直呼父母的名字; 在中国, 这恐怕要被看作大逆不道了。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 较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姓名:陈家梅 院系:教育与音乐学院 班级:艺术管理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摘要: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正文: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之比较,我们可以知道,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的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精华和糟粕。 生于不同的土地,长于不同的环境,中西两种文化矛盾又统一地屹立于七块大陆之上。或是针锋相对,或是胶乳相融,两种文化从时间的沙漏遗漏,抑或张扬,抑或安分地拥着蓝色星球。有幸,我们可以在一种文化的保护下,尝试着接受、理解另一种文化。“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在多元化的潮流中,我们得以更加充实、圆满。也只有了解了、正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才得以在全球化的洪流中正视自我,知己知彼。和谐,由此而生;生命,由此完满;文化,由此精致;世界,由此安宁。 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从电影文化浅析中西文化,从小小的一点,认识大地之外的广博。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思维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方法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