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宗族制的特点

清代宗族制的特点
清代宗族制的特点

清代宗族制的特点

1987年,我和常建华教授合撰《清人社会生活》一书①,其中由我撰写的《清人的宗族社会生活》一章,将清代宗族制的特点归纳为三条,即(1)宗族制度的规制的不断完善与其不能彻底实行的矛盾;(2)一般地主拥有了对宗族的控制权;(3)政府注意调节政权与族权的矛盾关系,并拥有绝对的主动权,迫使宗族处于被动地位。近两年,我对古代宗族史作了初步探讨,同时陆续读到李文治的《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论封建所有制是宗法家族制发展变化的最终根源》等三篇宏文②,受到很多启发,今因从我国古代宗族发展史的角度,从宗法宗族制度的变化过程,进一步考察清代宗族史,有了一些新的理解,故不厌其繁,草此小文。其中有史料重复利用之处,尚乞读者惊宥。

一、宗族的绅衿化与富裕地主商人化

有血缘关系的人相互之间是为族人,但他们是否成为一个社会群体,还要看他们是否有组织,这组织在古代就体现于祭祀祖先的宗庙祠堂。在周代,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③,即天子所祀之祖先百世不祧,诸侯五世而祧,大夫祭曾、祖、父三世,士只能祭父亲一世,庶人无庙制,祭祀自然不能超过一世。不同社会集团的人有不同的祭祖法则和宗族组织,社会层次越低,祭祖祖先的权力越小,宗族组织因受到较多的限制而不健全。到了我们所要论述的清代的前一个王朝的明朝,如李文治在《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一文中所说的,明朝政权废除关于建祠及追祭世代的限制,于是“庶民户皆有权建置祠庙,在一村镇中几乎所有农民都被纳人一个族姓的宗祠或家庙,由祠庙所联系的族众人数大为增加”。这就是说,由于祠堂的被允许在民间设立,宗族组织民众化了④。

清承明制,宗族政策亦然,允许民间建设祠堂,追祀远代祖先。清人,尤其是农村居民,大多聚族而居,因而设置祠堂。乾隆朝协办大学士陈宏谋说:“直省惟闽中、江西、湖南皆聚众而聚,族皆有祠”⑤。他说的闽、赣、湘三省宗祠多,自是事实,此外,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广东、四川宗族建祠堂的也很普遍,北方各省亦有宗祠的建立,尤其是山东,为数不少,不过要比南方少得多。聚族而居的人们建立宗祠祭祖,在清代是一个普遍现象,宗族组织确实是民众化了。现在要提出的问题是宗祠由什么人掌握,它的性质如何?与古代有何不同?由于宗祠是以祭祖的名义设立的,所以需要从祠堂祭祀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从明朝解除民间祭祖代数的限制之后,清代民间追祀远祖,所谓“自始祖以下皆立主而祀之”⑥。而且亲尽不祧,故祀至十几代、几十代,正如嘉道间学者李兆洛所说:“今士庶家宗祠,动辄数十世,族之繁者,木主几无所容”。①这些宗族,皆把祖先牌位放在宗祠的正堂,有的宗族考虑到正堂不可能容纳那么多神位,就有选择地在正堂设始祖木主,并另辟享

①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②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论封建所有制是宗法家族制发展变化的最终根源》,《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另二文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关系与宗法宗族制》,见《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西周宗法制释义——论西周典型宗法制从属于封建领主制》,见《谱牒学研究》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出版。

③《礼记正义》卷12《王制》,十三经注疏本上册第1335页

④早在1944年,高达观在《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一书中,对宗族普遍化已有所涉及,见该书正中书局版第72页。

⑤《皇朝经世文编》卷58《寄杨朴园景素书》;卷58陈宏谋《选举族正族约檄文》;卷58辅德《请禁祠宇流弊疏》;卷23《复方本府求言札子》;卷59《别籍异财论》。

⑥张惠言:《茗柯文四编·嘉善陈氏祠堂记》。

堂,供奉其他祖先。江苏宜兴篠里任氏宗祠一本堂,奉祀始祖,袝祀二世至十一世祖先,十二世以降的先人的配享,于康熙五年(1666年)、嘉庆四年(1899年),先后议定,视其德、功、爵的情况来定:“十二世以下,论德、论爵、论功,率众论者配享”。论爵,指文官七品、武官三品以上的官员;论功,是子孙给祖先向祠堂捐银,捐多少,又根据其人生前地位而定,如文官八品、武官四品皆交银40两,从九品官员70两,吏员90两,无职者100两②。论德的条件,可以参看明代广东南海人、曲靖知府庞嵩宗族的祠制,该族祠堂有崇德龛,供奉“隐而有德,能周给族人,表正乡里,解讼息争者;秀才学行醇正,出而仕,有德泽于民者”。即能够在族内外帮助别人,有善德、义行。任氏以德、爵、功决定祀享者,屈大均在介绍上述庞嵩的祀法之后,表示“吾族将举行之”③,可能也是实践了的。江苏武进庄氏的庄恒,明季浙江督学御史,于顺治八年(1651年)“修葺宗祠,增置义田”,康熙间刑部郎中庄朝生再次兴修祠堂,至道光间庄氏特设“缔造祠”,奉祀庄恒、庄朝生,并且规定此后子姓中有增修祠宇、续捐祭田,大有功于祠堂的,可以袝祀缔造祠④。任氏、庄氏而外,还有一些宗族以德、爵、功作为祖先从祀标准。《洛阳戈氏宗谱·例言》写道:“宗庙之礼,以序昭穆,此不刊之典也。曾见绅士家止序贵贱,不论尊卑长幼,其与名分何”?虽然对以贵贱定袝祀的宗族表示不满,但反映这样的宗族为数不少。

祠堂祭祖,若按昭穆之序,依亲尽则祧的原则,符合于血缘关系的自然法则,可是论德、爵、功则违背了人之常情。然而任氏等宗祠那样做,也有其道理。论爵,是尊族内做官的成员;论德,是推崇有功名的读书人和行为高尚者。论功,是嘉尚对祠堂有贡献者。这些人以其修祠宇、设族产,团结宗族;以其为官作宣,科举进学,提高宗族的社会地位。为此表彰他们,而不惜破坏宗族伦理常情。这就是它出现的必然性。

宗调配享的德、爵、功原则,表明活着的人是怎样看待祠堂祭祖的,这祠堂是为了论德而设立的,那就是说官僚、读书人和大商人生前是宗祠的主人,死后是崇祀对象。

这个结论还可以从宗祠祭祀后的食馂余活动来观察。各宗族在冬至大祭之后,有经济条件的,要向族人发放少许钱物,有的给制钱,有的分胙肉,有的举行会餐——食馂余。在发钱、会餐中,一般根据敬老的原则,多予高龄者以钱物,但是也有一些家族,按照族人的社会地位,给以不同的对待。浙江山阴王氏宗祠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规定:“宗庙之中,亲亲又当贵贵,凡有超群衣顶子弟,其给胙又较执事者次第倍之,以表奖劝之意”⑤。凡具有举人、进士和品官身份的族人,分到的胙肉,比祠堂主事人员还要多,更不要说一般成员了。胙肉加倍给,所值有限,问题在于这是荣誉,表示获得者在族内有崇高的地位。食馂余中的贵贵原则,使活着的官僚和科举功名者在家族祭祀中取得高于族众的地位。

祠堂祭祀与故世、存世绅衿的关系,由族长掌握,他们的身份地位又是如何呢?传统的大宗法法则,族长应由大房的尊长担任,在清代有遵行的,而较多的是另有原则。如武进城南张氏于道光时定议:“族长虽序行序齿,以有德为主,若份虽尊而德不足以信于人,即强为武断,众共摈之,弗听命,焉可也!倘信义足重,品行端方,即非尊长,当共推为族贤,凡事必资禀而听命焉”⑥。该族族长之任,辈高年尊之外,要有贤德,与此同时还要设立能干的“族贤”,与族长共理事务。许多家族与张氏一样,有若干祠堂管理人员,如武进庄氏公举“有身家、能干办、励廉节者”为祠堂经济的“经管”⑦。由此可知,祠堂的管理人员要具备四项条件:一是位尊年高,二是为人贤德公正,三是家庭经济富有,四是能廉节奉公。

①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3《孟岸金氏族谱序》;卷9《薛民义庄记》。

②民国《宜兴篠里任氏家谱》卷二之四、二之五。

③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册第46页。

④常州《毗陵庄氏族谱》卷15《袝祀缔造祠旧记》、《旧定经理何产各条》。

⑤绍兴《中南王氏宗谱》卷首《宗祠规制》。

⑥民国《毗陵城南张氏宗谱》卷2《宗约》。

⑦常州《毗陵庄氏族谱》卷15《袝祀缔造祠旧记》、《旧定经理何产各条》。

这样不依传统大宗法用人,注意德、才、财的条件,是希望选出合适的人来,真正把宗族事情办好。符合这四个条件的人,大多不会是城乡贫民,实际情形呢?请看下述几个族长的事例:

宜兴篠里任氏祠堂,宗子由大分出任,其他执事为:宗相,任惇典,其父朝铨有田五万亩。宗正,先后担任的有任恒,通永道道台;任绳隗,举人;任允淳,虁州知府①。徐州李氏家族,身任浙江总督的李卫为“大宗嫡长,平素家居,族内诸事,例得主之”②。直隶雄县何氏宗族,族长何珠,是监生③。绍兴山阴欢沄田邦俊,务农兼经商,晚年为族长④。民民国间纂修的《云阳县志》记载,该县清代所建立的宗祠、支祠,说明其姓氏、所在镇乡、建设朝年、创始人及有无祠产,在建祠人名下书写或不写功名。不载者显系无有,占大多数,今录其所记录者如下表:

许多宗族有公共经济,如祭田、义庄、义塾田、堂舍等,其大项产业,多系族子个人捐献建置,他们有侍郎、布政使、州县官、生监、商人、地主⑥。

综观祠堂的建设者、族长、祭祀的对象和祭祖中优待的成员,使我们知道,清代宗祠所尊崇的人物是官员及其致仕者、有功名的读书人、有钱的地主和商人。这中间高官少,中下级官员多。而不论是什么官,他们对祠堂的经营和掌握,多半是在做官以前或致仕之后,即在为绅衿的时候。这些人中有一些人员是通过捐纳获取的官职,他们原来是富有的地主和商人。因此有特权的绅衿和平民的地主富商是家族祠堂的主要经营者和管理者,换句话说,是这类人控制着祠堂,祠堂实际上是属于他们的。桐城派大家姚鼐曾经就山西代州冯氏宗族的状况,指出它的兴旺,“非第仕宦贵显也,盖贤哲君子多矣”。与姚鼐周游的冯氏族人冯弼,官湖北按察使,冯弼从弟右军,为安徽布政司经历,右军弟汝咨无官职⑦。代州冯氏不凭高官显宦取得望族地位,缙绅和丰财是该族维持的条件。姚鼐以当代人总结出清代宗族掌握在缙绅和富有的平民手中的特点。

至此,我们可以回顾古代宗族制度发展史,说明清代的特质。先秦时期,士大夫以有不同规制的家庙,有不等的祭祖权,而祭始祖是周天子的特权,诸侯只能以始封君为祖,卿大夫以“别子为祖”,庶人无家庙,虽有宗族活动,但是附属于领主贵族的,所以那时是贵族掌握宗族,是贵族宗族制时代。汉唐间,士族是社会重要成分,他们控制宗族。反映了宗族制的特质。宋代以后,士族消失,官僚,尤其是大官僚,有兴趣于对宗族的经营,将之置于自身的掌管之下。

到了清代,掌握宗族的官僚在层次上明显下移了,且与无身份的富人结合在一起,这同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特色正相吻合。雍正朝河东总督田文镜说:“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

①民国《宜兴篠里任氏家谱》卷二之一;卷九之六。

②《朱批谕旨·李卫奏折》,雍正六年七月十八日折。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内阁全宗·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第3085号。

④绍兴《欢沄田氏家谱》第二本《鼎和公行述》。

⑤民国《云阳县志》卷23《族姓宗祠》。

⑥参阅拙文《清代地主阶级述论》,见《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文集》,南开大学1984年版第262页。

⑦姚鼐:《惜抱轩集·文集》卷3《代州道后冯氏谱序》。

民之首”①。地方官“平日奉缙绅如父母,事缙绅若天地”②。绅衿在清代是城乡社会力量的主宰,宗族也自然成为他们的囊中物,所以从古代宗族制度的发展和宗族史来看,绅衿和富有的地主、商人成为宗族的掌握者,是清代宗族制民众化之后的特点,以此区别于先秦时代的贵族宗族,汉唐间的士族宗族,宋元的大官僚宗族。结论是一句话:清代宗族民众化了,但它是以官僚、绅衿、富有的地主和商人为主体的社会群体。

二、宗族为政权服务

宗族与国家、族权与政权的关系,在古代历史上有相当大的变化。先秦时期,宗统与君统合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周王既是天子又是宗子,诸侯、卿大夫、士也是相应层次的宗族的宗长,他们分层地集政权、族权于一身,使政权、族权合二为一。汉唐间君统、宗统分离。君权力图制驭族权,但士族对君主作了有力的抗争,以至出现东晋时期士族和天子共掌朝政的局面;在南朝,寒人要想进人士族,天子不能过问,非要士族领袖首肯不可,即君主难于干涉宗族内部事务;士族对天子宗室敬意不足,所以唐太宗制定《氏族志》,经过争取,才把皇族列为族姓的第一等,唐代经过二百年的统治,大士族尚不以与皇族通婚为荣。这个时期宗族是宗室与士族的结合,政权要通过士族的族权统治宗族制下的人民,士族既是政权的依靠力量,又是它的对抗势力;随着士族的消亡,宋代以后,政权把族权完全变为附属物,成为协助统治的得力工具,而清代尤甚。为什么这样说呢?

清朝政府允许民间建祠堂祭祀祖先,是要民人“移孝作忠”,做君主的顺民,而祠堂则把忠君的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祠堂要在祭祀时,或者在朔望聚集族人,由族尊讲解宗法伦理,有的宗族特别设立宣讲人员负责其事,如直隶南皮侯氏宗族“择族中之贤者讲解家规”

③。又如武进修善里胡氏置有讲正、讲副,“每朔望率族中子弟以往祠堂听讲,或讲‘四书’,或讲乡约”④。乡约的内容,有地方官的告示,而主要是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所以有的宗祠根据官府的要求,明确规定讲《圣谕广训》。湖南平江叶氏宗族《家训》:“宜于岁时会合,集族中父老子弟当堂听讲”《圣谕广训》,还要“恭录其尤关于宗族,最为切近而易行者,每门刊布几条,使之家喻户晓”⑤。

宗祠宣讲圣谕、乡约、族规,以忠君为主要内容之一。洪秀全先世、广东嘉应州进士洪钟鸣作《原谱祖训续训》,专写“忠君”一条:“君恩重于亲思,谚云:‘宁可终身无父,不可一日无君’。生当明圣省刑薄敛,敬先尊贤,永享太平,其敢忘诸”⑥!以忠君重于孝亲。清人宗族讲的忠君,对官吏、平民又有各自的内涵。山东即墨杨文敬对做官的族人讲四项要求:(1)“事君要存得一点真实忠爱之心”;(2)“事君要有担当”;(3)“大臣事君,第一要远权势,绝夤禄,去朋比”;(4)“贪墨是居官首戒”⑦。把官员的忠君要义说得相当透彻。平民不像官员有职务、俸禄,和身居九重的皇帝关系疏远,还谈什么忠道?平江叶氏《家训》就此教导族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必搢笏垂绅也,即此食旧德,服先畴,凡隶版图,悉归统属,皆所谓臣也”。草泽小民当然要尽忠的,这就要遵守皇家法令,叶氏家训因而又讲“不犯律条,亦可为忠矣”⑧。如制钱是国家货币,私人不得伪造,所以叶氏《宗约》警告族人,“不可销毁铜器,铸造私钱”⑨。

清朝保护宗族公共财产,凡祠宇、祭田、义庄田,只要向政府登记,他人不得侵占、盗

①《钦颁州县事宜·圣谕条例事宜·待绅士》。

②《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5辑《徐乾学等被控渔肉乡里荼毒人民状》。

③南皮《侯氏族谱·家规》。

④常州《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谱》卷1《祠规》。

⑤湖南《平江叶氏族谱》卷1。

⑥广东《洪氏族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⑦山东《即墨杨氏家乘·家训》。

⑧湖南《平江叶氏族谱》卷1。

⑨湖南《平江叶氏族谱》卷1。

卖,否则处以重刑。其中的义庄田,由宗族申请,各级官府上报,直到皇帝批准,发给凭照,予创办人以旌表,赐匾额,建牌坊,予顶带。同时,若宗人犯罪,别的财产可以没收,唯独宗祠、义庄给予保留,可见官府是多么重视保护宗族。与此相适应,宗族要以行动表现出对君恩的感激,这就是要求族人和族有经济按时完纳赋税和服徭役。安徽潜山王氏《家箴》告诫族人“早完国课”;“田有租,身有佣,民分应尔,所有编折银两依限交纳,米粒照征送完,庶免拖欠之罪”①。江苏震泽任氏有义田,其规则的第四条是“完课所以急公也,每年岁入先完国课,无得稽迟”,如果司事人员不能交纳钱粮,祠堂就要先行对他处罚②。赋役的数量量和征收状况,是政权盛衰的标志,宗族要求自身及其成员的完纳国课,是对政府的最重要的支持,祠堂也成了政府催征的辅助工具。

清朝政府实行表彰模范宗族和孝子顺孙的政策,对累世同居共爨的家族,给予银两建牌坊,在州县忠孝节义祠内题碑,有时皇帝亲赐匾额、诗章和缎匹,这种被旌扬的宗族,见于光绪《大清会典事例》的有二十二个。清政府又设“忠义孝弟祠”于各州县学宫之内,每年春秋二次祭奠。清朝表彰五世同堂家族,仅乾隆五十年(1786)一年,旌表一百九十二户③。民间家族与清朝旌表政策相配合,争取做模范宗族,自觉实行宗法,约束族人。牟平曲氏义庄规定,对“败行检、不自爱者”给予记过处分,如果不能改正,就开除出宗④。为了处罚族人,祠堂还有各种惩罚的条例,如罚祭宴席,捆绑祠堂示众,以及“笞杖夏楚诸家法”⑤。这还是在族内进行的,严重的要由宗祠“送官律治”⑥。这些规则,有的能见诸实行,安徽怀宁人清明、冬至“群集宗祠,有不率教者,族尊得施鞭扑,居然为政于家”⑦。安徽婺源(今属江西)詹氏祠堂处理族内外各种纠纷及违礼事务,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詹彦章强占仆妇之妻为妾,未通知族众,因此在他承认错误后罚银十八两,修理祠墙⑧。乾隆间,南陵刘姓族长刘魁一将缌麻服弟刘种活埋,致使刘种之母因痛子之死而自杀⑨。

清朝为密切政府与宗族的关系,于雍正、乾隆两朝下令试行族正制,作为政府与村民两者的中介。族正由宗族选出,经政府认可,或径由政府任命,他的职责是查举“该族良莠”⑩,即代表政府督察族人是否守法,所以族正是官方的,与宗族自定的族长作用不同。执行族正制的官员以为族正与族人因同宗缘故而休戚相关,比异姓的乡约、保甲长更了解族人的奸伪之情,“易于约束”11,可以强化地方治安。但族正制实行,促进宗族势力发展,各个宗族为壮大自身的力量,进行同姓联宗,建立规模庞大的祠堂,经济力量雄厚,于是宗族内部、宗族之间矛盾剧增,兴讼祀,聚赌窝匪12,制造宗族械斗,反而不利地方秩序的稳定,因此又有地方官反对设立族正,乾隆帝遂于五十四年(1789年)将其取消,但嘉道间个别地方(如福建漳州、泉州)仍在试行。

族正兴废史说明,政府对宗族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政府有足够的力量令宗族沿着它的政令走,而宗族只能服从,无力抗拒,它只能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不能像汉唐间那样与皇帝、政府作抗衡。这时君主是绝对的权威,族权是他的附属物。这两者的关系,从历史发展进程分析,皇权上升到顶点。而宗族的力量落入最低点。当然这是就社会权力分

①安徽《潜阳琅玡王氏三修宗谱》卷1。

②任兆麟:《有竹居集》卷13《任氏义田规条十二则》。

③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405。

④包世臣:《安吴四种》卷29《宁海曲氏义庄规约序》。

⑤常州《澄江袁氏宗谱》卷3《祠规》。

⑥常州《毗陵唐氏家谱·宗规》。

⑦道光《怀宁县志》卷9《风俗》。

⑧詹元相:《畏斋日记》,《清史资料》第4辑第233页。

⑨《清高宗实录》卷1335。

⑩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58。

11《皇朝经世文编》卷58陈宏谋《选举族正族约檄文》。

12《皇朝经世文编》卷58辅德《请禁祠宇流弊疏》。

配而言,宗祠在其内部还有一定的权威性,也正因此,政权才来利用它。

清代宗族民众化后,被绅衿、富商地主所掌握,而这些人也正是政府的社会基础,政府可以通过他们控制广大的宗族民众。国家、绅衿、宗族民众三者间的关系,绅衿在其中的作用,嘉庆朝官员姚莹讲到了:“搢绅之强大者,平素指挥族人,皆如奴隶,愚民不知畏官,惟畏若辈,莫不听其驱使”。若能礼遇绅衿,使“绅士信官,民信绅士,如此则上下通,而政令可行矣”①。绅衿通达官、民两方,处于中介地位,其治民之方,不让于官府。政府倘能处理好与绅衿的关系,绅衿就能发挥协助治民的作用,而允许绅衿掌握的祠堂的发展,使其有了发挥作用的途径,所以政府允许宗族民众化,这是为了借用绅衿富民的力量治理民人,而绅衿富民有了祠堂也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祠堂成了官府、绅衿富民共同利用的社会组织,而最主要的是为政权服务。因为有了士绅及其所控制的宗族的支持,国力才能强大,政权才能巩固。

三、“敬宗收族”的努力与成效的不相适应

尊祖敬宗收族是宗族制的根本原则,在先秦,诸侯因无祭始祖权而敬宗,周天子则可以分封同姓诸侯而收族。自封建废,宗子收族也无法实现,所以秦汉以降,尽管人们还讲尊祖敬宗收族,但它的内涵变化了,尤其在清代,随着民间普遍追祀远祖,敬宗收族也具有了时代的特定内容。

清人继宋、明以后,对发展宗族共有经济颇感兴趣,相当多的宗祠拥有祠田、赡族田;有的宗族设立义庄,仅江南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就多达二百余家,每庄占有几百亩至几千亩土地;有的宗族还有书田,办义塾。义庄田、义塾田、祭田,多是族中富有者施舍的,作为族中公产,希望以此为经济条件,在尊祖的旗帜下,团结全体族人,使贫困者在资助下生存,婚姻能及时进行,以繁衍宗族,子弟能读书进学,为官作宦,光大宗门。分封制度废除后,如果没有宗族经济,敬宗收族成为无法实现的空话,有了宗族义田,宗族定的规矩,族人就不敢不遵从,就得依附于宗祠了。因此乾隆朝诗人沈德潜说办义庄,“尊祖敬宗收族莫善于此”②。义庄不始于清代,但它的发展却在此时。这时宗族上层分子有意识地以办义庄等宗族公有经济,来联络族人,企图达到收族的目的。举办宗族公有经济的方法,与周天子以赐田收族的方式不同,但其意义却有共同之处,正如冯桂芬所说:“事有创自晚近,不必为三代之法,而转足以维三代之法无穷者,士大夫家之建义庄是也”③。总之,创办宗族公有经济,在清代的社会条件下。是宗族上层分子用以收族的手段,是清代宗族制的一项内容。

宗法制讲敬宗,是要求小宗服从大宗,实质是以兄统弟。这种大宗法,实行于周代,清人仍有主张遵行的,嘉道间举人张海珊提出“严土断之禁,重谱牒之学,立大宗之法,以管摄天下之人心”④的政治设计,强调重视大宗法。南皮侯氏《家规》要求族人共建一所“百世不迁之大宗”庙,五世以后各立附于大宗的小宗祠⑤。婺源县人,“祠上大宗,有支祠”,祠祀以宗子主祭⑥。祠分大小,兄弟在家族中地位颇不相同。即墨杨氏家法,祀祖后举行族人相见礼,向尊长致敬外,兄弟之间“则弟拜兄”,其方法是群弟先拜长兄,接着群弟拜次兄,依次拜三兄、四兄,直至拜尽,即凡为兄者都要单独领受弟辈的礼敬。且这种礼拜,“不间亲疏,但以齿,一日一月之长亦然”。为什么把礼仪搞得这么繁琐,其制定人杨文敬说“事亲从兄,礼之大者”,只有这样的礼仪,才“使兄弟名分昭然若揭”⑦。清人所说的大小宗祠、

①《皇朝经世文编》卷23《复方本府求言札子》。

②沈德潜:《归愚文钞余集》卷4《陶氏义日记》。

③冯桂芬:《显志堂稿》卷4《任氏耕荫义庄记》。

④张海珊:《小安乐窝文集》卷1《聚民论》。

⑤南皮《侯氏族谱》。

⑥乾隆单修《婺源县志》卷4《风俗》。

⑦山东《即墨杨氏家乘·家法》。

祠、大小宗法、兄弟名分,是有恢复古代大宗法的意思,但也不等同于宗法原意。清朝皇室尊贵,与民间宗族没有大小宗关系,各族之间不相统属。一族内部,有支派之别,长房高于其他房分。名义上是这样,实际是那一房出人才,就在宗族内有势力,地位高。武进庄氏分建大小宗祠,象是行大宗法,其实该族大宗祠祭田甚少,小宗祠祀田倒多,盖因小宗出了庄存与、庄培因兄弟鼎甲,使庄氏族望大增。屈大均说:“今天下宗子之制不可复,大率有族而无宗,宗废故宜重族,族乱故宜重祠,有祠而子孙以为归,一家以为根本,仁孝之道,由之而生”①。他重视实际,深知大宗法行不通,要维系宗族,只有建设祠堂,团聚族人。建一族之祠,无所谓大、小宗了。

综上所述,清人讲“尊祖敬宗收族”,乃是宗族中绅衿富商地主在宣传尊祖敬宗同时,经营宗族公共经济,顾恤同宗,使族人服从其治理,以提高其社会地位。这是古义中的大宗赐田收族的变异,表明清代的宗族制,不是上古的大宗法,是清代的宗法,不过人们思想上难于完全摈弃旧的东西,习惯于袭用大宗法制下的思想语言。

清代笃信宗族制的人作了种种努力,而其效果,并不象他们所理想的那样,其实践情形可以归纳为:

(1)宗族公共经济有限,且难于维持。

如前所述,宗族有公共经济的,在南方较多,苏州尤盛,既使在这样的地区,义庄在整个社会经济比重中为数不大。苏州府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前后出现二十六个义庄,共有土地二百五十顷余,三县在乾隆间有耕田20530顷余,义庄田占总耕地的1.22%。从少数义庄占田达到全县的1%以上这个角度讲,为数不少,值得引起注意,从宗族经济的发展程度看,它在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不高,地位就不重要了,它多少能解决本族群众生活中一些困难,但缺乏公有经济的宗族更多,广大民众无从设想依靠宗族渡过艰难的生活。

义庄、义田,依其建造者的设想,以为能保之久远,然而觊觎这份产业的大有人在,侵蚀它的收人,盗卖田业,破坏它的存在。乾嘉间学者王昶就华亭张照所建义庄说,该义庄建立不过几十年,“今其田幸而获存,而义庄亦将鞠为茂草矣”②。又说许多祠堂,初建时规模宏大壮观,“比三四传,子孙降为皂隶,祠屋亦沦草莽间,何可胜数”③。在苏州,“盗卖义庄之案,层见叠出”④。族内争利之外,有义田的宗族势大气粗,与外族争竞,所谓“因以滋不法,成衅端,或内阋而致讼,或外肆而犯令”⑤。宗族公产不能保持,反成为社会弊病,为建义田者始料所不及。

(2)尊祖不够虔诚,宗法名分观念削弱。

祠堂由有钱势者建设,但不是所有的富厚之家均热衷于此,建祠堂的人,都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说明建祠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它需要物质条件,单寒之族难于做到,宗族制发展的苏州吴县,“宗祠之立,在士大夫家固多,而寒门单族鲜有及之者”⑥。在四川崇庆州,州,“富贵之家有宗祠,有蒸尝公产”,平常人家就没有祠堂了⑦。

宗法伦理的信仰也遇到了危机,人们为加强宗族活动,订了许多宗规族约,讲了那么多的祖训家诫,就是针对人们忽视或违犯宗法伦纪从事补救的。即墨杨文敬制定繁琐的兄弟相拜礼,是看到“流俗衰薄,长幼凌兢”的实况,他说人们对于胞兄,有的还知道尊敬,至于对从兄、再从兄,每每疏于礼节,嘻闹侮慢,违背以弟事兄之礼,为严防此弊,才定出礼仪,令子弟遵守兄弟名分,希望“孝友家风,庶藉以不坠”。杨氏族法甚严,族人纠纷一定

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册第46页。

②王昶:《春融堂集》卷37。

③王昶:《春融堂集》卷48。

④民国《吴县志》卷31《义庄》。

⑤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9《薛氏义庄记》。

⑥民国《吴县志》卷52《风俗》。

⑦光绪《崇庆州志》卷2《风俗》。

在祠堂内解决,如果擅自告官,不论是非,先责打三十板,并罚白银十两,以惩治藐忽祠堂之罪。“数十年以来”,“族人无具两造者矣。邑父母官尝曰:‘尽如杨宅家法,直可刑措’”①。无疑,这是一个模范宗族。这样的宗族尊长还说“长幼凌兢”现象的严重,可知清人并不那么笃信宗法伦礼。

(3)宗族制的实现在南北地区的不平衡

我们在前面讲的清人宗族活动,事例多在长江以南地区。这是因为宗族制的实行,确实是南方盛于北方。宗族活动的前提是聚族而居,清人普遍有聚族习惯,然而南方更加流行。近代史家吕思勉即已指出:“聚居之风,古代北盛于南,近世南盛于北”②。这里不再赘述。宗族活动由南方影响到北方,清初陕西华阴人王宏撰在浙江婺州寄居两年,受此地宗亲活动启发,返乡后修祠堂“以奉其始祖,聚其子姓而告之以尊祖敬宗之道”。感动得乡老们说:“不见此礼久矣”③。编修族谱是清人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撰纂甚多,如北京图书馆已清理的藏谱2250种,其中有1100种为清人所辑,占藏谱的51.56%。④修族谱是尊祖敬宗宗的一个手段,江西人李绂说其地“族必有祠,宗必有谱”,尊祖敬宗收族之谊,海内未可或先”⑤。修谱,南北很不平衡,康雍时江西高安人朱轼说:“燕晋士大夫不能言五世以上祖,祖,而吾乡田夫野老动曰:吾宋祖某,唐祖某,周秦汉祖某某”⑥。朱轼对于南人的虚夸贵宗不满意,但他的文章反映当时北方人少写家谱,不知族史,而南方人反是。同时期直隶蠡县人李塨讲:“平居尝叹南人好虚大,家谱追溯瓜瓞,牵曼昔贤,虽伪冒不计也;而北人又过弇陋,先世显绩卓行,不四五传,遂恍惚不复记忆”⑦。与朱轼之说,如出一辙,表明北方人远远不象南方人那样重视家族史。这个情况,钟琦在《皇朝琐屑录》中说:“蜀、陇、滇、黔诸省于谱牒茫然不解,殊属疏漏鄙俗,两江、两浙、两湖诸省,崇仁厚,联涣散,各村族皆有谱牒”⑧。他说出了西南、西北人不懂谱牒学,长江流域人精于此道的实情。

这种南北不平衡性,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在历史上,南方多北方移民,土客籍矛盾大,双方为发展生存,需要团结宗族,共同奋斗,而中原北方“族姓之衰,与江南相去迥绝”⑨;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人要占有显要地位,乡籍、宗族、科举均是可以利用的手段;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有条件进行宗族活动——修祠堂,续家谱;南方商品经济、海外交通发展,商人仍要借助于宗族组织开展活动,华侨也要利用乡族势力到留居地立足。由于这些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原因,南方宗族活动必会盛行,北方则要逊色得多。

(4)宗族制盛衰在清代不同时期发现不一。

清朝初年,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争频仍,宗族活动也遭到破坏,虽然有人更懂得家族的作用,但是没有条件发展它。如顾炎武看到明季山东、直隶地方的战争,凡是没有被农民军攻占的,并不是官府的保护作用,而是“多得之豪家大姓之力”,所以他深知“藉士大夫之势以立其国本,其在重氏族哉”!⑩他徒为感叹,自身浪迹于山陕鲁豫,何暇去实践!

乾隆之世,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宗族活动随之活跃起来,此后得到了发展,道光间纂辑的《怀陵县志》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情况:“乾隆中叶,始有葺祠堂,修谱牒者,然不过一二望族。近则比户皆知惇叙,岁以清明冬至子姓群集宗祠,……各族皆以公堂互相佽助,

①山东《即墨杨氏家乘·家法》。

②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95页。

③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杨宝华:《北京图书馆藏家谱简介》,《谱牒学研究》第1辑第265页。

⑤《皇朝经世文编》卷59《别籍异财论》。

⑥朱轼:《朱文端公集》卷1《高氏族谱序》。

⑦李塨:《恕谷后集》卷1《刘氏家谱序》。

⑧钟琦:《皇朝琐屑录》卷38《风俗》。

⑨顾炎武:《日知录》卷23《北方门族》。

⑩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急公慕义,无有难色”①。义庄的建设,以苏、松、常三府为例,在二百多所义庄中,建于清初的很少,设置在雍、乾、嘉、道(前20年)的计75所,是它的发展期,鸦片战争后继续扩建,同光时期达到高潮。

雍乾时期实行族正制,应是政府最重视宗族制的时代,它也相应反映那时宗族制的兴盛。

大约可以这样认为:清初宗族制度不健全,行施不力;中期发展起来,且与政府密切结合,为政权的得力工具;后期仍保持发展的趋势,但政府对它的控制力随着国势的虚弱而有所降低。

总之,清代宗族制的实行,有时间、地域、程度的差异,以为在全国范围内,整个清代都深入实施了,是过高估计它的力量,忽视南方宗族的频繁活动及社会影响,也不合清代实际。清人希望按照他们理解的敬宗收族原则,努力实现宗法制,并且取得了部分实效,但离热衷者的理想差距甚远,这就是说清人信仰宗法制的原则的程度要高于它的实践,这也是清代宗法制的一个特点吧。

清代宗族制的上述三个特点,是否还可以再行归纳,作进一步的认识呢?苏耀昌在《华南丝区:地方历史的变迁与世界体系理论》一书中,对学术界“宗族是以士绅为首的组织”的观点表示赞成,进而认为宗族“是士绅地主自觉的阶级形态”②,观点鲜明,发人深思。

笔者于1980年发表的《论清朝苏南义庄的性质与族权的关系》一文③,认为义庄“是官官僚、地主和少数大商人建造”,它“完全采取封建的租佃形式”,“同私人地主一样收取地租”,只是用“义田掩盖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地租剥削的本质”。又在1984年披露《清代地主阶级述论》一文④,以宗族拥有祭田、赡族田、义庄田、义塾田而成为“宗族地主”,“是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至此,我想就清代宗族制的实质再明确两点:

(1)拥有公共经济的宗族本身是封建地主成分,作为集合体,形成宗族地主,是地主阶级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它与贵族地主、官僚地主、绅衿地主、寺院地主、善堂地主、无身份地主、商人地主共同构成清代地主阶级。宗族地主与寺院地主、善堂地主一样,其所有制是集体形态,是一种集团势力。宗族因经济因素而具有地主属性,反映了它的阶级实质。

(2)掌握宗族权力(包括其经济权)的官僚、绅衿大部分是有特权的地主,虽然一部分人在经济上尚不成为地主,不过可以简单地说它是特权地主;富商有的兼有土地,同地主关系密切;它们同无身份地主一起,控制宗族,于是具有两重身份,即一方面自身是地主,另一方面是宗族地主的代表,它们可以通过宗族表现其意志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族是地主的社会组织,并且有某种政治性质。

(原载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

①道光《怀陵县志》卷9《风俗》。

②苏耀昌:《华南丝区:地方历史的变迁与世界体系理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56页。

③载《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3辑,收入本论文集。

④载《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文集》,收入本论文集。

陶瓷的分类及性能

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陶瓷材料 陶瓷、金属、高分子材料并列为当代三大固体材料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键不同。 金属:金属键高分子:共价键(主价键)范德瓦尔键(次价键) 陶瓷:离子键和共价键。普通陶瓷,天然粘土为原料,混料成形,烧结而成。 工程陶瓷:高纯、超细的人工合成材料,精确控制化学组成。 工程陶瓷的性能:耐热、耐磨、耐腐蚀、绝缘、抗蠕变性能好。 硬度高,弹性模量高,塑性韧性差,强度可靠性差。 常用的工程陶瓷材料有氮化硅、碳化硅、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硼等。 一、陶瓷材料的结构和显微组织 1、结构特点 陶瓷材料通常是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以离子键和共价键为主要结合键。 可以通过改变晶体结构的晶型变化改变其性能。 如“六方氮化硼为松散的绝缘材料;立方结构是超硬材料” 2、显微组织 晶体相,玻璃相,气相 晶界、夹杂 (种类、数量、尺寸、形态、分布、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 (可通过热处理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 陶瓷的分类 玻璃 — 工业玻璃 (光学,电工,仪表,实验室用);建筑玻璃;日用玻璃 陶瓷 —普通陶瓷日用,建筑卫生,电器(绝缘) ,化工,多孔 ……特种陶瓷 -电容器,压电,磁性,电光,高温 …… 金属陶瓷 -- 结构陶瓷,工具(硬质合金) ,耐热,电工 …… 玻璃陶瓷 — 耐热耐蚀微晶玻璃,光子玻璃陶瓷,无线电透明微晶玻璃,熔渣玻璃陶瓷 … 2. 陶瓷的生产 (1)原料制备(拣选,破碎,磨细,混合)普通陶瓷(粘土,石英,长石等天然材料)特种

陶瓷(人工的化学或化工原料 --- 各种化合物如氧、碳、氮、硼化合物) (2) 坯料的成形 (可塑成形,注浆成形,压制成形) (3)烧成或烧结 3. 陶瓷的性能 (1)硬度 是各类材料中最高的。 (高聚物<20HV,淬火钢500-800HV,陶瓷1000-5000HV) (2)刚度是各类材料中最高的(塑料1380MN/m2,钢MN/m2) (3)强度理论强度很高(E/10--E/5);由于晶界的存在,实际强度比理论值低的多。 2 (E/1000--E/100)。耐压(抗压强度高),抗弯(抗弯强度高),不耐拉(抗拉强度很低比抗压强度低一个数量级)较高的高温强度。 (4)塑性:在室温几乎没有塑性。 (5) 韧性差,脆性大。是陶瓷的最大缺点。 (6) 热膨胀性低。导热性差,多为较好的绝热材料(λ=10-2~10-5w/m﹒K) (7)热稳定性 — 抗热振性(在不同温度范围波动时的寿命)急冷到水中不破裂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陶瓷的抗热振性很低(比金属低的多,日用陶瓷 220 ℃) (8)化学稳定性 :耐高温,耐火,不可燃烧,抗蚀(抗液体金属、酸、碱、盐) (9) 导电性 — 大多数是良好的绝缘体,同时也有不少半导体( NiO , Fe3O4 等) (10) 其它: 不可燃烧,高耐热,不老化,温度急变抗力低。 普通陶瓷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1、端砚的鉴别 端砚名坑众多,常见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亦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那个坑洞的端石,恐怕也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就以端砚的镶眼、贴眼来说,古人亦偶尔会在端砚上镶嵌石眼,以掩盖瑕疵,且技术高超,做得天衣无缝。现在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用镶嵌石眼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甚至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这种人为的强求性的“加工”,不仅达不到艺术效果,时间长了更得不到经济效益,反之损害了端砚的声誉。要鉴别不会很难,首先要知道端砚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的区别。如坑仔岩石眼多为圆形的鸡公眼或绿豆眼,颗粒不大,以米黄色为多,或奶黄偏白,偶有翠绿色偏蓝的;麻子坑的佳眼圆正,晶莹、翠绿,作数重晕,多为鸲鹆眼,值得注意的是,麻子坑的石眼是顺着石的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的生长也是右斜,其余类推,而镶眼或贴眼者往往于此暴露破绽;老坑口石眼不多,其色泽比麻子坑石眼要浅淡一些,偶然也有翠绿圆正的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其次,就镶眼或贴眼的技术来说,今人远比不上古人,经常放错方向和位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麻子坑石眼贴到坑仔岩上,把坑仔岩石眼贴在老坑上。如果掌握各坑砚石眼的特征,就不难辨别出其真伪了。 当然,光凭实践也不行,有时一些制砚名手也会把砚石搞错。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记载:“慈仁寺廓下购得绿端砚,式甚古雅,质尤细润,旁镌…绿玉馆家珍?,又刻…孟端氏?,盖九龙山人王绂物也。宋时为玉堂新样,王介甫诗云:…玉堂新制世争传,称以蛮溪绿石镌?,或即此耳。金殿扬辨是辽东松花江石,较绿豆端色尤旧润。殿扬琢砚名手,供奉内廷,制松花石砚甚颗,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绂,是明初人,当时根本没有松花石砚,金殿扬虽是内廷琢砚名手,但因对松花石砚不了解,同时对绿端及松

中国皇家园林概要

皇家园林可谓中国文化宝库主体画卷上的一笔浓墨。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皇家园林主要分布在北方。目前所存名园多为明清两代构造的。皇家园林的鼻祖可谓为《史记》中记载的殷商的“沙丘苑台”。周时以高台为主要建筑的特点,沿至春秋战国的帝王园林。秦,始皇将苑囿和宫殿结合,为后世皇家园林建筑开创了先例。汉武帝在秦“上林苑”基础上进一步扩建。隋唐以后,皇家宫苑都仿效汉代布局,沿用“太液池”等旧名,直到明清。 明朝皇家园林一大特点便是,祭坛园林的盛行,如圜丘坛(现天坛)、方泽坛(现地坛)等;造园活动相对处于迟滞局面。突出帝王至上的造园手法却也日渐成熟。皇家园林在明进一步积累完善。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由于清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时宫殿,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转向园林方面。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一次实现了飞跃,出现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的名园,大器恢宏的建筑布局“危楼跨水,高阁依云”,艺术设计“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均令人叹服。 其中,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园林“水乡风貌”的基础上,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家园林意志。 避暑山庄则是以天然地形为基础改建而成,风格朴素典雅。 圆明园是在中国造园史上首次引进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的皇家园林。并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因而有“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之说。 中国古代几千年,帝王君临天下,皇权至高无上。皇家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体现了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具有自身特色的皇家园林。明清时的皇家园林是我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18种砚石鉴别图文详解

砚石鉴别 1. 端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为主的黏土矿物,少量赤铁矿、石英、方解石,微量电气石、金红石。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构造为块状构造、层理构造、条纹状构造等。粒径:0.01-0.04mm。鉴别特征:泥质矽质绢云母板岩和泥质砂质绢云母板岩,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壹口气即可研墨。石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 2.洮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叶绿泥石等黏土矿物(99%),少量石英粉。产自甘肃卓尼。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呈现板理并保留韵律构造。粒径:0.01-0.02mm。鉴别特征:水云母泥质板岩,特点是绿如蓝、润似玉,有条条纹理,发墨生光,贮墨壹个月不干,不腐臭。 3.田横砚

黑色粉砂质泥岩,产于山东青岛田横岛。 4.思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绢云母和石英粉砂等,少量黄铁矿。产于贵州岑巩。具变余粉末泥沙结构。粒径在0.005-0.025mm。鉴别特征:含石英砂、黄铁矿、炭质、水云母的黏土岩,特点石质细腻,内含金星,精磨耐用。 5.苴却砚 矿物组成:泥岩。产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鉴别特征:其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抚之如婴肤娇嫩。 6.红丝砚

矿物组成:方解石为主,少量铁质及微量石英、云母。丝状弯曲文理构造,即假层理构造。产自山东青州。粒径:0.01-0.08mm。鉴定特征:红色致密块具丝状弯曲文理的薄层微晶灰岩,特点是石质润美,坚而不顽,色花不艳,手拭如膏,发墨如油,与墨相亲,墨色如漆,纹彩多姿。 7.燕子砚 含三叶虫化石微晶灰岩,产于山东泰安、莱芜、沂源等地。鉴别特点:砚石颜色多为深绿色,石质细嫩,但硬度较低发墨较慢,砚石的化石部分微黄,突出石面,似飞动的燕子和蝙蝠。 8.淄砚 黑色含粉砂泥灰岩,所含矿物成分为显微晶质状方解石,褐灰色半透明状泥质物,次棱角状以石英为主的粉沙级矿物。偶含黄铁矿物质,有金星闪烁映日有辉。产于山东淄洲,砚材细致,极发墨。 9.金星石砚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特点分析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特点分析 组员:蔺军广、谢锦波、党靖然 中国园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中独树一帜。它是融建筑、园林、景观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皇家园林 在中国园林中, 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 在园林建造手法上, 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 于是, 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不择手段的追求。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 园林这种东西难免被搬进皇室, 于是在这片远古的东方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园林与宫殿的结合体。 一、中国皇家园林中的风水选址原则 中国的皇家园林是占尽了风水宝地。如承德的避暑山庄, 东北来水, 东南积水, 东南流 去, 西北高山。山是昆 仑的代表, 是玄武的象 征, 水是青龙和朱雀的 象征。在园林内部, 也 是仿照风水的格局, 进

行东、南、西、北的四围山的堆叠。前为案山, 后为座山, 东为左辅, 西为右弼。 首先是依山傍水原则。山体是大地的骨架, 水域是万物生机的源泉, 没有水, 人就不能生存。华夏文明兴起的地方大都在河边台地, 这其实是与当时的狩猎和捕捞、采摘经济等相适应的。其次千尺势, 百尺形原则。风水中关于千尺势、百尺形的论述也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和先秦相关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得出的。按现代的尺度来计算, 千尺势、百尺形分别约为230 ~ 350米和23~ 35 米, 这与现代的外部空间模数等相关理论的阐述不谋而合。对北京紫禁城的研究不难发现千尺势、百尺形原则的运用。无论是在单体控制、整体立意, 还是在视距控制上, 紫禁城都充分地运用了这一形势指导原则。第三是地质检验原则。传统风水理论对选址的地质状况也很讲究, 认为地质能够影响该处居民的体质。第四是水质分析原则。在风水理论中, 择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吉地不可无水”,“寻龙择地须仔细, 先须观 水势”,“未看山, 先看水, 有山无水休寻地”等等, 都表明了风水家对水的特别重视。此外还要考虑坐北朝南原则。坐北朝南也是风水学在勘测选址时所常应用的一个原则。这主要是跟我国理位置有关。我国处于北半球, 欧亚大陆的东部, 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 因而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同时, 坐北朝南还有利于避风,对于中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采取坐北朝 南的原则有利于避开寒风。 二、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山水格局特点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yòu)”、“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由此可见,在中国园林中.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于是,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无限的追求. 皇家园林在中国传统园艺艺术上极具代表性。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2、模拟仙境。3、移天缩地。 4、诗情画意。 5、形式独特。 6、造园手法高超。 造园手法高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接下来就是运用惜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造园师除了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执行,并有利于即兴创作。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1582年-?)就著有《园冶》一书,精辟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这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具有跨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全园被分成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种若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也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做出铺垫。在诸景区中常常,布上几件盆景、花

辨别端砚有妙招

标题:辨别端砚有妙招:一辨色二品纹三听声 (注:本篇用瑞哲轩ID发布) 正文: 现在端砚收藏越来越火了,我们瑞哲轩的小小展馆里经常迎来四方嘉宾,高手有之,菜鸟也不少,尤其是新入行的同志,对如何辨别端砚的优劣更是问题多多。在下知道坛子里高手云集,也并不敢卖弄,无非是做点小收集,抛砖引玉,希望有高人也出来指点一二! 辨别端砚,和鉴赏别的艺术品一样,首先就是视觉上的冲击,辨色,各个品种颜色自有特色! 1.老坑:老坑颜色是灰紫色,有时候带点蓝色; 2.坑仔:紫红色(坑仔是三大名坑中颜色稍微偏深红一点的) 3.麻坑:青红相间; 4.宋坑:深紫色偏红; 5.梅花坑:苍灰色带军绿; 6.绿端:绿色为主,也有黄色和红色 7.白端:白色; 8.冚箩蕉:颜色各异,近似三大名坑; 9.朝天岩:灰褐色; 10.白线岩:又称有冻岩,颜色近似三大名坑,但稍微偏黄; 11.宣德岩:颜色多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端砚坑别的颜色; 12.沙浦石:颜色多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端砚坑别的颜色; 仅从颜色上可以轻松而准确判断的坑别是:宋坑(深紫红色,该颜色是宋坑独有的)、白端、绿端。 再者,就可以细品石品纹理了。 1.老坑:冰纹、冰纹冻、鱼脑冻、金银线、天青、青花、火捺、五彩丁等; 具有冰纹和冰纹冻石品的端砚几乎可以有八成的把握判断为老坑,当然其他坑口偶尔也具有该种特征。但五彩丁作为石品中的瑕疵,是和老坑相随相伴的。 2.坑仔:鱼脑冻、天青、青花、火捺、蕉叶白等; 3.麻坑:翡翠纹、鱼脑冻、天青、青花、火捺、蕉叶白等,石疵虫蛀等 麻坑在石品上除了少见冰纹以外,其他的石品特征和老坑和坑仔相近,有虫蛀石疵是麻坑相对而言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4.梅花坑:多眼且大,而且石眼的颜色偏黄。这一特征几乎是梅花坑所特有的。 5.冚箩蕉:编制状的平行纹理是冚箩蕉独有的,而且冚箩蕉没有石眼。 6.朝天岩:青苔斑又称霉苔斑或者玳瑁斑,是朝天岩独有的,就像生长在石头上 的发霉斑点。 7.白线岩:火捺、青花、鱼脑冻和眼; 8.宣德岩:石品多种多样,涵盖端砚所有坑别的特征; 9.沙浦石:石品多种多样,涵盖端砚所有坑别的特征; 通过石品纹理的辨别,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出梅花坑、冚箩蕉和朝天岩了,剩下的就是白线岩、宣德岩和沙浦石了,因为这三种坑口的石头无论是从颜色还是石品纹理上面,都具有三大名坑的特征,这也是端砚判断的重点,也是人们经常容易犯错的误区,当然也就是不良商家通常以次充好的重灾区了。

地砖种类及优缺点

地砖一般可分为:抛光砖、玻化砖、釉面砖、马赛克等 一、釉面砖 1、顾名思义,釉面砖就是砖的表面经过烧釉处理的砖。它基于原材料的分别,可分为两种:1) 陶制釉面砖,即由陶土烧制而成,吸水率较高,强度相对较低。其主要特征是背面颜色为红色。 2) 瓷制釉面砖,即由瓷土烧制而成,吸水率较低,强度相对较高。其主要特征是背面颜色是灰白色。 要注意的是,上面所说的吸水率和强度的比较都是相对的,目前也有一些陶制釉面砖的吸水率和强度比瓷制釉面砖好的。 2、釉面砖的釉面根据光泽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下面两种: 1) 亮光釉面砖。适合于制造"干净"的效果。 2) 哑光釉面砖。适合于制造"时尚"的效果。 3、常见问题 釉面砖是装修中最常见的砖种,由于色彩图案丰富,而且防污能力强,被广泛使用于墙面和地面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 龟裂 龟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坯与釉层间的应力超出了坯釉间的热膨胀系数之差。当釉面比坯的热膨胀系数大,冷却时釉的收缩大于坯体,釉会受拉伸应力,当拉伸应力大于釉层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时,就会产生龟裂现象。 2) 背渗 不管那一种砖,吸水都是自然的,但当坯体密度过于疏松时,就不仅是吸水的问题了,而是渗水泥的问题。即水泥的污水会渗透到表面。 4、常用规格 正方形釉面砖有152×152mm、200×200mm、长方形釉面砖有152× 200mm、200×300mm等,常用的釉面砖厚度5mm及6mm。 二、通体砖 通体砖的表面不上釉,而且正面和反面的材质和色泽一致,因此得 名。 通体砖是一种耐磨砖,虽然现在还有渗花通体砖等品种,但相对来说, 其花色比不上釉面砖。由于目前的室内设计越来越倾向于素色设计,所以 通体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被广泛使用于厅堂、过道和室外走道等装 修项目的地面,一般较少会使用于墙面,而多数的防滑砖都属于通体砖。 通体砖常有的规格有300x300mm、400x400mm、500x500mm、600x600mm、 800x800mm等等。 三、抛光砖 抛光砖就是通体坯体的表面经过打磨而成的一种光亮的砖种。抛光砖属于通体砖的一种。相对于通体砖的平面粗糙而言,抛光砖就要光洁多了。抛光砖性质坚硬耐磨,适合在除洗手间、厨房和室内环境以外的多数室内空间中使用。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抛光砖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 也许是业内的大意,也许是业内的故意,抛光砖却留下了一个致命的缺点:易脏。这是抛光砖在抛光时留下的凹凸气孔造成的,这些气孔会藏污纳垢,以致抛光砖谈污色变,甚至一些茶水倒在抛光砖上都回天无力。

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

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 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一一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圆"的论述。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圆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 秦汉两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阀,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一一蓬莱、右丈和赢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他在自己兰池宫的水池申筑起蓬莱山,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更多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汉代上林苑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上林苑苑申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狞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六丈和赢洲三仙山。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例如,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征五岳,建"贫儿村"、买卖街"体验民间生活等。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种类繁多的皇家园林。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这就是位于北宋都城东京的良岳。宋徽宗建造的良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优美的范例,它也是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此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元明清时期(12xx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造、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亏皇家园林在仿创南六西湖、寄畅园和苏州水乡风貌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华岛作为"蓬莱"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此为基础改建而成。因此,整个山庄的风格朴素典雅而没有华丽夺日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纽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圆明园是在平地上,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复层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此外在申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 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六面的因素。一方面,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仅常年在园林或行宫中料理朝政,甚至还美其名日:"避喧听政"。另一方面,皇家造园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皇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导致了"园中园"格局的定型。所有的皇家园林内部的几十乃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有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整休

端砚鉴定新法

凡是古玩,历来皆有作伪,端砚亦不例外:以次充好、以无名充有名、假刻砚面、以新充旧、制作假石眼、按著录上名砚式样制作、刻上名人之伪铭文、落名人之伪款等等,借以提高“身价”牟取暴利,这是作伪的通常手法。因端溪石砚,石料颇为名贵,市面上常见的伪造端砚,石料大多是选自别处颜色相近、有美丽之纹理或有石眼的,但它石质瘦硬干燥,没有端石之优越性能,虽然精雕细刻,但是石质却不入档;以前端砚中有石眼的尤为罕见,而现在卖端砚的商店之中,大多数都是有石眼的“端砚”。 端溪砚石历代开采很多,坑洞、石品名称繁多:坑又分为水坑、山坑;宋坑、明坑、清坑、麻子坑、吴兰修坑、张之洞坑……坑又多分为各种的坑、洞;石品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火搽、天青、冰纹、金星点、石眼等等;端石以色调而名的有:紫端、白端、青(黑)端、绿端等;紫端居多性能较优越,白端、青端、绿端等较为稀少;呈灰苍、黄赤色的端石为下等品。《端溪砚谱》记载:“石性贵细润,石色贵青紫。”故人们对紫端砚有“紫云一握胜千金”等,华丽幽雅的词句来赞美。 因端溪砚石开采历时长久,坑洞、石品颇复杂、又有不少的鱼目混珠。那么如何鉴定端砚真、伪、优、劣?汉藏文化专家根据祖传的鉴别方法,经历50多年的实践体会,鉴定端砚有六诀:一、为看端砚的颜色(紫、白,青、绿等)来认定;二、为观石质是否细润、坚实;三、为上手时感觉:端石为沉积岩轻重适中,上手时有滋润之感;若感到大轻或太沉重,有枯燥之感觉,均有伪品之嫌; 四、为听声:端砚叩之声音较小且闷哑,不像其他石砚叩之声音带脆带响;五、为用指按:只要按1秒钟,端砚上就会有“水气”形成的手指痕迹;六、为呵气:朝近端砚呵一口气,砚上就会凝聚一薄水层,用指一抹可见凝聚的水多寡。若符合上述六点的端石砚的色、质、性,那就是真品;反之为劣、伪品。若上述五、六两点性能越强,那端砚就越优越,水坑洞的佳品呵气可研墨!

端砚的发展史

端砚的发展史 端砚始于唐代 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为此,“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是有根据的。初唐的端砚,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但到了中唐之后,端砚也和其它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使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了。即是说端砚除了作为研墨、泚笔的器具外,还具有欣赏价值。其欣赏价值首先是石质、石品花纹,然后是砚形、砚式、雕刻工艺等,故在唐代出现了赞美端砚石质优美、砚形古雅、雕刻精致的诗歌及砚铭。如李贺诗句“暗洒苌弘冷血痕”,用春秋战国名臣苌弘不幸被希,死后血染石成碧的典故来形容端砚石中的火捺。诗人陆龟蒙藏一端砚,在砚石中的蕉叶白旁刻上一古钗,钗头上翘着一只白凤,其砚铭为:“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赞美端石和雕刻技巧为其它所不能及的。又如徐寅的题瓦砚诗:“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青。” 隋唐石砚的形制,大体以箕形、方形为多,并已从三足变为多足。这也许由于古人席地而坐有关,制砚也要适应之,故其足也较高,以利于用砚时方便挪动及用后洗涤之,到了唐代中叶,桌椅之制作较为普遍,人们摆脱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端砚乃至文房诸用品自然被置于台上。因而砚“足”似有点多余,即使有足的亦相对地缩短了。 宋代的端砚https://www.360docs.net/doc/898972278.html,/viewNews.asp?flowNo=629 到了宋代,对端砚实用和欣赏价值两者并重。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不少人为端砚著书立说,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轼的《东坡志林》、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蔡襄的《砚记》、叶樾的《端溪砚谱》、无名氏的《端溪砚史》、李之彦的《砚谱》、杜绾的《云林石谱》,等等都是有关端砚或其它砚的专著。有关赞美端砚的诗文、砚铭更是恒河沙数,举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谈及了。 宋代的端砚形制已经比唐代丰富得多。据叶樾《端溪砚谱》记忆:“有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吉祥风字、凤池、四直、吉祥四直、双棉四直、瓢样、合欢四直、箕样、斧样、瓜样、卵样、璧样、人面、莲、荷叶、仙桃、鼎样、玉台、天研、蟾样、砚、竹节秉砚、砚板、房相样、琵琶样、腰鼓、马蹄、月池、阮样、歙样、品样、琴足风字、蓬莱样等。据说还有苏东坡倡导的“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效之”的天然砚(或称随形砚)。 《端溪砚谱》还记载,宣和初御府曾经降样,提供太上皇书府之用的石砚,要四侧环刻海水鱼龙,三山神仙,水池则作昆仑状,左日右月,星斗罗列。还有货币砚、桃核砚、太史砚、兰亭砚、砚字砚、石渠砚……。总之,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端砚已将从纯文房四品发展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了。当然,绝大多数的端砚是以实用为主,不管砚石质多好,雕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史 王哲 (安康学院农生院,陕西安康,72500)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其中“囿”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皇帝除在园内游乐外,还可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皇家园林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天下美景于一地。 关键词:中国古典皇家园林时期 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浑厚沉淀,孕育出中国古代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秦、西汉为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相应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确立,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个园林类型。它的“宫”、“苑”两个类别,对后世的宫廷造园影响极为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以老庄思想和佛教的传入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是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唐宋时期达到成熟期,文人墨客开始参与造园活动,文人画的画理介入造园艺术,从而使园林呈现为“画化”的表达。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相互渗透的迹象。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明清时期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无论是江南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皇家园林都到达了一个高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园林景观大部分是那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充分体现了古代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皇家园林作为帝王生活起居环境的一部分,无论是在选址布局还是在景物构成上,皇家园林都与整个都城建设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具有私家园林所不能企及的特殊功能和宏大气魄。皇家园林对于帝王,绝不仅仅是一个供游赏的后花园,它承托着重要的实用功能和政治意义,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代帝王都把皇家园林作为与宫殿、坛庙同等重要的建设来精心营建。

皇家园林的特点

概述: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与皇室所有,古籍里称为苑、囿、御苑、御园等。它的特点就是,具有皇权至上的规划思想,其规模之大非私家园林可比拟。并且由于财力雄厚,往往就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具有浓郁的宫廷色彩。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皇家园林,如秦汉时期的阿方宫、上林苑,隋唐的西苑、大明宫、华清宫,宋的艮岳、大内御苑等等,这些早已不存,现存的还有颐与园、故宫、避暑山庄等。 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殷商时期——甲古文中的囿 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甲骨文中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据此,有关专家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就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与生产之用。 ◆秦汉时期——阿方宫与上林苑 秦汉两代,皇家园林就是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此时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如秦始皇在陕西建的信宫、阿方宫,而这些就是为皇权服务的,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成上林规模更大、功能更多样的上林苑。它就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但就是这时的皇家园林尚处于发展成型的初期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规模不如秦汉,但就是 因受到崇尚隐逸、寄情山水的士大夫时代美学的浸润,在内容上继承发展之外,有了更严谨的规制,表现出一种人工建构结合自然山水之美,标志着皇家园林已升华到较高的艺术水平。隋唐时期,皇家园林在这样一个统一鼎盛的黄金时代也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它趋于华丽精致,并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统一。洛阳的”西苑“与骊山的”华清宫“为此时期的代表作。宋代,皇家园林的建置规模远逊于唐代,但就是艺术与激发的精密程度则有过之。在宋徽宗时期皇家园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艮岳的建造。它就是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美的范例,就是写意山水的代表作。这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金代,营建了两苑、同乐园、太液池、南苑、广乐园、方园等皇家园 林,并修建离宫禁苑,其中最大的就是万宁宫。”燕京八景“之说就起源于金代。 ◆元明时期,皇家园林活动相对的处于迟滞局面,除元朝大都御苑” 太液池’,明代扩建为西苑外,别无其她建设。明代大建了祭祀园林,庙宇园林也就就是从这里开始盛行的。 ◆清明时期——皇家园林的成熟与集大成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 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那时,从海淀镇到香山,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西花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连绵20余里,蔚为壮观,此外在北京城外还有很多的皇家御预苑。其中以圆明园、颐与园、避暑山庄、北海最为出名。 举例:1、颐与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寄畅园与苏州水乡疯卖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

话说端砚(四) —— 其它诸坑

话说端砚(四)——其它诸坑 端砚坑口众多,历史悠久。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斧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主要有五个产区:一、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一带,主要是老坑、坑仔、麻子坑,还有冚罗蕉、朝天岩等目前鲜见的坑口。二、羚羊峡北岸,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等。三、北岭一带,有宋坑、梅花坑。此外,北岭南部的七星岩,出产纯白色的白端,也是研磨朱砂的良材。四、小湘峡一带,产绿端。五、斧柯山东麓,沙埔镇一带,沙埔诸坑(又称“斧柯东”)。 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这个区域很奇特,以端溪水为界,其西石质低劣,不能作砚材,以东石质优良,著名的老坑就在端溪以东,邻近溪水江处。沿溪而上,位于端溪东侧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间有上三坑的坑仔岩、麻子坑,此外还有鲜见或已枯竭的其它坑口,如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其中,宣德岩曾经也是出过不少良砚的坑口,冚罗蕉、朝天岩也偶有佳石出现。 端溪宣德岩冚罗蕉 羚羊峡北岸:这里有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虽然不少白线岩与江对岸的上三坑石品相似,但此石缺乏锋芒,研墨下发俱慢,中看不中用。但在收藏上三坑的同时,却不

得不重视它,因为一不留神,就很可能将它误当成上三坑收入怀中。北岭:北岭一带,有宋坑、梅花坑,南部七 星岩的白端,还有已经枯竭消失的陈坑。 此区域砚石多粗,研墨貌似下墨快,但墨很粗,基 本上只有宋坑尚能实用。历史上宋坑中有出偏红的紫红宋坑,称“一片红”,发墨算佳。此石今已不多见,市面上往往拿稍 纯净点的宋坑冒充。 此外,作为端砚中排名第五的梅花坑,虽然研墨不佳,但因石眼多,也成为商家的一个卖点,适合做摆件。 七星岩的白端,色纯白,滑如玉,适合研磨朱砂。目前因七星岩已被作为风景保护区,已不能再采石。现市面所谓白端,多是附近及广西一种白石,花纹与杂质较多,远不及白端纯净。 小湘峡:此处产地主要是产绿端。绿端采石始于北宋,绿端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可能因砚石枯竭,人们就终止开采,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附近开采,朝天岩附近的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据称朝天岩上层绿端尚可研墨,后也枯竭。 朝天岩上层绿端再之后则只有小湘峡的小湘绿端为绿 端之最。实际在沙浦镇及附近区域也有产绿端,但石质粗,多做茶盘摆件等器物,销量上大于其它坑口砚的销量。 左为沙埔绿端右为小湘绿端

瓷砖的分类及各种种类的优缺点

瓷砖的分类 瓷砖按工艺分为:抛光砖、玻化砖、釉面砖、仿古砖、陶瓷锦砖、通体砖 一、抛光砖:抛光砖就是通体砖坯体的表面经过打磨/抛光处理而成的一种光亮的砖,属于通体砖的一种。相对通体砖而言,抛光砖的表面要光洁得多。抛光砖坚硬耐磨,适合在除洗手间、厨房以外的多数室内空间中使用。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抛光砖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抛光砖易脏,防滑性能不很好。 ⑴、抛光砖的优点: 第一、无放射元素:天然石材属矿物质,未经高温烧结,故含有个别微量放射性元素,长期接触会对人体有害;抛光砖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第二、基本可控制无色差:天然石材由于成岩时间、岩层深浅不同色差较大,抛光砖经精心调配,同批产品花色一致,基本无色差; 第三、抗弯曲强度大:天然石材由于自然形成,成材时间、风化等不尽相同,导致致密程度、强度不一;抛光砖由数千吨液压机压制,再经1200℃以上高温烧结,强度高; 第四、砖体薄、重量轻:天然石材因强度低,故加工厚度较大,笨重,增加了楼层建筑物的荷重,形成潜在威胁,成本上升,并且增加了运输、铺贴等困难。 ⑵、抛光砖的缺点: 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易脏,这是抛光砖在抛光时留下的凹凸气孔造成的。这些气孔会藏污纳垢,甚至一些茶水倒在抛光砖上都回天无力。也许业界意识到了这点,后来一些质量好的抛光砖在出厂时都加了一层防污层。

⑶、如何保养抛光砖: 1、定期中性清洁剂清洁表面、清除一般污渍,不可用任何强酸性的清洁剂,如洁厕净清洁洁厕净当时的清洁效果的确很好,但同时也烧坏了抛光砖的晶体层表面、使毛孔加大,从第二天开始,就变得越来越黑了,因为表层已经“烧坏”了,不抗污了。 2、中性晶面剂晶面护理。 3、特殊污渍如茶渍、果渍、咖啡渍、墨渍等.可采用高纯度的含量为27.5%以上的H2O2配合纸巾敷盖、浸泡2-3小时就能清除。 二、玻化砖:⑴、玻化砖其实就是全瓷砖。因为制造工艺的区别,其致密程度要比一般地砖更高,其表面光洁但又不需要抛光,所以不存在抛光气孔的问题。玻化砖是一种强化的抛光砖,它采用高温烧制而成。质地比抛光砖更硬更耐磨。区分玻化砖与抛光砖的主要区别就是吸水率。(吸水率越低,玻化程度越好,产品理化性能越好。)⑵、玻化砖是通体砖坯体的表面经过打磨而成的一种光亮的砖,属通体砖的一种。吸水率低于0.5%的陶瓷都称为玻化砖,抛光砖吸水率低于0.5%也属玻化砖(高于0.5%就只能是抛光砖不是玻化砖),然后将玻化砖进行镜面抛光即得玻化抛光砖,因为吸水率低的缘故其硬度也相对比较高,不容易有划痕。⑶、玻化砖是由石英砂、泥按照一定比例烧制而成,然后经打磨光亮但不需要抛光,表面如玻璃镜面一样光滑透亮,是所有瓷砖中最硬的一种,其在吸水率、边直度、弯曲强度、耐酸碱性等方面都优于普通釉面砖、抛光砖及一般的大理石。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2013年11月08日15:45 金羊网-羊城晚报我有话说端砚作品《降龙》冒充老坑砚专家表示,其实肇庆发现的新砚材石质不差,只要标明是什么砚,大家也能接受,价格也不低寻宝图文/图羊城晚报记者许悦七八年间价格涨二三十倍!这样疯狂的石头除了翡翠,还有端砚。眼看端砚变成聚宝盆,各种冒充端砚的石材都涌现了出来。在刚刚结束的一场鉴宝大会上,一位市民精心收藏的“端砚”,就被专家一眼认出其实是辽宁的桥头石。还有哪些石料可以以假乱真?新坑砚是否就一定比不上旧坑砚?11月8日-12日,第二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将在广州琶洲中洲中心开幕,届时将有13位制砚大师的近600方端砚参展,市民可以借此对端砚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外省石假冒端石日前,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将自己收藏的砚台用报纸包得严严实实地拿去鉴定。但专家一看就看出,这不是端砚,而是辽宁的桥头石。据专家介绍,早在宋代全国各地就开始以紫色的石头仿端砚,目前可知全国各地可用于仿端砚的紫色石头达数十种。常用来浑水摸鱼的,除了辽宁的桥头石,还有祁阳砚石以及产自河南的一种红色石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庆明表示:“一般认为,只有产自肇庆的石材才能称为端石。”砚台藏家张先生经

常到肇庆寻宝:“我们这些行家当然知道应该去哪里买端砚,但一些旅游点和商城,不但价格开得奇高,还出售假端砚,专骗旅游者。特别是肇庆每个景点附近,都蹲着不少人一麻袋一麻袋地在卖端砚,对这种端砚更要非常小心。”肇庆本地沙浦石假冒老坑砚“除了外省石,还要小心一种沙浦石。”张先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是近年在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一带发现的新砚石,这种石头的色泽粗看有点近似老坑或麻子坑的石材,而且具有一些老坑砚石所特有的石品,如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甚至石眼等。若不细心观察对比,很难辨别真假,我就看过用沙浦石冒充老坑砚的。”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会长张春雷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种沙浦石有人称为新坑仔,其实石品很不错,好的石材也能制出一方传世的砚台。很多制砚大师也用这种料,大大方方地标明新坑仔砚,大家也都能接受,价格也挺高。”张庆明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唐朝至今,肇庆大概开采了70多个砚坑,目前仅存的砚坑大概有20多个。近年发现的一些新砚材,其实石质并不差,关键是要诚信,用什么石料就标明什么石料,不要欺骗消费者。总体上来说,端砚的市场秩序还是好的,政府和协会都在监督,个别浑水摸鱼的情况暂时还不会影响端砚的美誉。”

瓷砖种类及其优缺点知识简述精编版

瓷砖种类及其优缺点知 识简述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按国标-吸水率分类 共分为五类: 1、瓷质砖:吸水率小于等于0.5%; 2、2、炻瓷质:吸水率大于0.5%小于等于3%; 3、3、细炻质:吸水率大于3%小于等于6%; 4、 5、4、炻质砖:吸水率大于6%小于等于10%; 6、陶质砖:吸水率大于10%。 排序: 陶质砖>10%≥炻质砖大于6%≥细炻质大于3%≥炻瓷质大于0.5≥瓷质砖 应用:客厅地面一般宜选择瓷质砖或炻瓷砖,这种砖强度和耐磨性都较高,不易吸水变形或出现裂纹; 应用:厨房和卫生间地面,选择细炻砖或炻质砖较好,这两种砖有一定的吸水率,有利于地面干燥,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强度。 按铺贴位置分类 内墙砖 外墙砖 地砖 按工艺分类 陶质釉面砖 ①釉面砖 瓷质釉面砖 简析: 釉面砖 优点:色彩和图案要更丰富,防污能力也更强。 缺点:不过耐磨性却不比抛光砖,因为表面上是釉料。 应用:釉面砖一般用于厨房和卫生间 陶质釉面砖: 由陶土烧制而成, 特性:吸水率较高,一般强度相对较低,主要特征是背面为红色; 瓷质釉面砖: 由瓷土烧制而成

特性:吸水率较低,一般强度相对较高,主要特征是背面为灰白色。 区分: 光泽上又分为亚光和亮光,厨房多选择亮光 玻化砖和釉面砖的区别: 在硬度上,吸水率高于0.5%的就是釉面砖,低于0.5%的就是玻化砖。) 抛光砖 ②通体砖 (表里如一) 玻化砖 简析: 通体砖: 是不上釉的,因材质正反面都一样而得名。 通常来说,通体砖比较耐磨的,但是没有釉面砖的花色丰富。 种类上也有防滑、抛光和渗花之分。 优点: 第一.通体砖的表面不上釉,正面和反面的材质和色泽一致,因而很出名。 第二.第二.通体砖经济又实用,所以在厨房里用得比较多。 第三.通体砖是一种耐磨砖,虽然现在还有渗花通体砖等品种,因此通体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被广泛使用于厅堂、过道和室外走道等装修。第四.通体砖很能防潮。 第五.在厨房装修地面使用通体砖时,当其沾有油渍,可以用一般的清洁剂和金属丝擦洗,不会在地面上产生任何细小划痕或者污渍。 缺点: 第一.通体砖是经打磨后,毛气孔暴露在外,油污、灰尘等容易渗入。 第二.通体砖的吸水率偏高,污物尘土渗入砖体所致,一旦渗入是擦不掉的。第三.由于砖体表面存在开放性孔隙,容易吸纳污物和划痕,使得表面发黑、发黄、失去光泽,于是“瓷砖翻新”成为清洁市场的一大难题。 第四.通体砖由于表面不上釉,因此其装饰效果较差。 应用:厅堂和过道等地面,很少有人会用在墙面上。 抛光砖: 优点:表面光洁,坚硬耐磨,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无色差,弯曲强度大,砖体薄、重量轻。 缺点:易脏,防滑性能不很好,在抛光时留下的凹凸气孔造成的。这些气孔会藏污纳垢,所以在出厂时都加了一层防污层。 应用:适合在除洗手间、厨房以外的多数室内空间中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