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三圈环流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三圈环流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逻辑性较强,且较为抽象,对于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教学时可围绕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过程,使抽象的现象直观化;同时,通过不断设定条件,从理想状态逐步接近实际,从而简化复杂问题,体验探究过程。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等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2、教学目标

①、通过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转和地表均匀的条件下,逐步增加条件认识大

气运动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全球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②、通过对气压带、风带形成和移动规律的推导,初步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设计

导入:

现实世界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把具有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由于影响大气环流形成的因素比较多,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我们将分四步不断设定条件,逐步推导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

第一步,假设一:

太阳直射赤道

条件:地球不自转

地表均匀

只考虑影响因素: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对结论无影响,可忽略)

结论:南北半球各形成一个单圈闭合环流

第二步,假设二:

太阳直射赤道

条件:地球自转

地表均匀

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

只考虑影响因素: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高空摩擦力对风速影响微弱,可忽略)

③地转偏向力

结论:南北半球各形成低纬、中纬、高纬三圈环流和7个气压带及6个风带

第三步,假设三: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条件:地球自转

地表均匀

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

只考虑影响因素: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高空摩擦力对风速影响微弱,可忽略)

③地转偏向力

④地面冷热极值随时空移动

结论:三圈环流、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移动

第四步,假设四: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条件:地球自转

地表不均:只考虑海陆差异

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

只考虑影响因素: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高空摩擦力对风速影响微弱,可忽略)

③地转偏向力

④地面冷热极值随时空移动

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结论:形成海陆季风环流、气压带随季节断裂成海陆高低气压中心

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只初步学习第一步至第三步假设内容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我们通过设定条件,由理想化的单圈环流逐步推导出三圈环流的形成,从而揭示较为理想化的地球大气运动的一般规律。

讲授:

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我们先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其他因素暂不考虑/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即无海陆、地形高低起伏差异/,那么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就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那么大气/会如何运动呢?/太阳直射赤道,赤道地区太阳高度角大,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多,地面温度较高,终年炎热,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在5°N(S)—5°N(S)附近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高空,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形成高气压带;两极地区太阳高度角小,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少,终年严寒,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密度

增大,气压升高,形成80°N(S)—90°N(S)附近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极地高空,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形成低气压带;这样在整个地球近地面,赤道与两极地区存在气压差异,促使大气由两极流向赤道,在北半球形成北风,在南半球形成南风。同样在高空,赤道与两极地区\也同样存在气压差异,气流由赤道流向两极,在北半球高空形成南风,南半球高空形成北风。进而在全球形成了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闭合环流。

(注:高空与均匀地表的性质差异,主要通过摩擦力大小来影响高空与近地面的风速,对风向无影响,不影响单圈闭合环流的形成,所以在此我们暂不考虑)

单圈环流是我们理想化的环流,实际上并不存在。

接着我们假设在地表均匀的条件下,再把地球自转这一因素考虑进来,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还有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的摩擦力。由于高空的摩擦力对风速的影响极其微弱,我们可忽略不计。那\地球大气又会如何运动呢?

从北半球来看,高空形成的南风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在加速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也逐渐加大,改变其方向也越大,到30°N附近上空时地转偏向力逐渐增大到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等,两力相互抵消,最终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绕30°N附近高空环流。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空气越积越多,受重力而下沉,使30°N附近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25°N—35°N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两侧低压带分流。向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摩擦力共同影响下不断右偏,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赤道低压带之间形成东北信风带。东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从而形成了赤道与30°N之间的低纬环流圈。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分流的另外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我们称之为盛行西风带。盛行西风,在一路北上的过程中不断降温,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冷却凝结,成云致雨,使携带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不断减少,空气变得暖而轻;

而刚才我们推导出来的\从北极流向赤道的北风\也将受到\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摩擦力的影响\而右偏,形成东北风,我们称之为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在一路南下的过程中不断升温,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蒸发,不易损失,且又不断携带沿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空气变得冷而重;北上的盛行西风与南下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暖而轻的

盛行西风被抬升(爬升)到锋面之上,形成上升气流。受北上盛行西风阻挡极地东风不能继续南下,而极地近地面的空气又源源不断地流过来,使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不断推高,也形成上升气流,如此,在60°N附近近地面空气不断减少,密度减小,形成55°N—65°N之间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而60°N附近高空空气不断增多,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带,受南北两侧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气流又向南北两侧高空分流。向南的一支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在30°N附近上空偏转成东风,绕30°N上空环流,空气越积越多,受重力影响而下沉,于是在30°N—60°N之间形成了中纬环流圈;向北分流的一支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在极地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在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60°N—90°N 之间形成了高纬环流圈。至此,在北半球形成了低纬、中纬、高纬三圈环流。

同理,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圈环流。

请同学们自学完成

参考答案:

从南半球来看,刚才我们推导出来的\高空形成的北风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在加速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也逐渐加大,改变其方向也越大,到30°S附近上空时地转偏向力逐渐增大到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等,两力相互抵消,最终偏转形成西风,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绕30°S附近高空环流。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空气越积越多,受重力而下沉,使30°S附近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25°S—35°S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两侧低压带分流。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摩擦力共同影响下不断左偏,由南风逐渐左偏成东南风,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赤道低压带之间形成东南信风带。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从而形成了赤道与30°S之间的低纬环流圈。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分流的另外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左偏成西北风,我们称之为盛行西风带。盛行西风,在一路南下的过程中不断降温,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冷却凝结,成云致雨,使携带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不断减少,空气变得暖而轻;

而刚才我们推导出来的\从南极流向赤道的南风\也将受到\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摩擦力的影响\而左偏,形成东南风,我们称之为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在一路北上的过程中不断升温,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蒸发,不易损失,且又不断携带沿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空气变得冷而重;南下的盛行西风与北上的极地东风在60°s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暖而轻的盛行西风被抬升(爬升)到锋面之上,形成上升气流。受南下盛行西风阻挡极地东风不能继续北上,而极地近地面的空气又源源不断地流过来,使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不断推高,也形成上

升气流,如此,在60°S附近近地面空气不断减少,密度减小,形成55°S—65°S之间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而60°S附近高空空气不断增多,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带,受南北两侧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气流又向南北两侧高空分流。向北的一支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在30°S附近上空偏转成东风,绕30°S上空环流,空气越积越多,受重力影响而下沉,于是在30°S—60°S之间形成了中纬环流圈;向南分流的一支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在极地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在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60°S—90°S之间形成了高纬环流圈。至此,在南半球形成了低纬、中纬、高纬三圈环流。

【同理,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圈环流。其形成过程与北半球类似,这里主要强调南半球高空中的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在低纬度上空偏转成西风,中纬度上空偏转成东风,高纬度上空偏转成西风,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形成东南信风带,极地东风带和中纬西风带,注意风向的不同。】最终在南北半球各形成了低纬、中纬、高纬三圈环流。

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了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这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

7个气压带从北至南依次高、低、气压相间分布;其中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均由地面受热不均这种热力因素引起;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均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重力或气流推动这种动力因素引起。

6个风带都由高压带流向低压带,北“丿”(撇)南“﹨”(捺);南北半球中纬西风带虽然名字相同,但风向不同,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把地球公转这一因素考虑进来,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移动导致北半球夏半年,极热地区位于赤道以北,北极地区极寒区域缩小,南极地区极寒区域扩大,

整个气压带风带向北偏移,在夏至日向北移至最大,达5个纬度。冬半年,极热地区位于赤道以南,南极地区极寒区域缩小,北极地区极寒区域扩大,整个气压带风带向南偏移,在冬至日向南移至最大,达5个纬度。

本节内容到这结束,谢谢大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高中地理 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 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 /h 。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 26’):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 26’)。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2《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定时作业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会影响建筑特色。在欧洲大部分地区至今保留大量的石材建筑,高大宏伟;中国古老的房屋多木质,易腐烂,难存留。中国建筑材料与欧洲大部分地区建筑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技术先进 B.地形不同 C.气候差异 D.中国多地质灾害 2、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3、南方乡村房屋斜顶大窗可能为适应() A.夏季高温多雨 B.夏季凉爽干燥 C.冬季温暖少雨 D.春秋凉爽干燥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和美国东北部简图,读图回答下列4—5题。 4、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两地均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A.石油化学工业B.钢铁工业C.电子工业D.有色冶金工业 5、两地工业地域中,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 ①共用基础设施,缓解交通压力①接近原料、燃料产地,节省运输成本①利于集中治污,提高环境容量①便于生产协作,提高生产效率A.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

6、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B.工业化处于发展阶段,以资源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C.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工业生产活动 7、区域发展阶段与主要部门组合正确的是() A.工业化起步阶段——以资源密集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B.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大增加 C.工业化阶段——以资金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D.传统农业为主阶段——没有任何工业部门 8、与其它地理现象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A.蒙古西伯利亚一带高压十分强大 B.塔里木河出现洪峰 C.上海遭受寒潮袭击 D.南极大陆考察人员增多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回答9—11题。 9、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在两个不同的区域,其根本原因是() A.纬度差异巨大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很多地形区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10、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案-表格式(pdf版)

必修一地理中图版 使用教师新课 岩

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 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同学们总结地理学科的特点 没有地理学” 掌握使用 学会 ,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 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

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或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获 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掌握太阳大气层的组成及 勤钻研、爱科学的习惯 教学难点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概况

太阳黑子活动 水量变化的关系 度带 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 .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读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来源:学|科|网] X|k |B| 1 . c |O |m 5.读课本P1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有什么规律? (2)推测一下,除了纬度 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 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 (3)举例说明太阳辐射的 纬度分布规律对自然景观 纬度变化的影响。 6.请举出5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 ② ③

:Z_x C (4)如何将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8.案例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材料见课本- (1)试着总结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 (2)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9.活动:请围绕两位同学的话题,收集有关资料,并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 甲: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 ②提供你 思你的不足。仔细聆听同学们的发言,看哪些说法更有道理。 掌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中图版_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2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教学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巨行星:木、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 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中图版)

地理必修三地理试卷及答案(中图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限 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区域的特征有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独立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图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1回答3~6题。 3.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4. 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5.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 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 河流流向 B.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6.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 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7.图2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转移过程,其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图2 A.玩具制造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8.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因素 ②国际援助 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 ④市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9~11题。 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10.“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11.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回答12~13题。 12.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气候变暖 13.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 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D.干旱和大风现象 14. 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建设巨大航运网 B .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C .发展林业,改善气候 D .兴建众多大坝,疏通河道 读图3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 ),完成15~17题。 15.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农牧活动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 ④纬度位置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草原 ②水能 ③石油 ④森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 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图3 乙 丙 120° 40 30° 110° 乙 甲 图1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重点强化卷1 Word版含解析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重点强化卷(一) 地球的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标明的四点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a B.b C.c D.d 2.当地球在a~d公转的过程中,全球昼夜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导学号:32980047】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C.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长于夜 【解析】第1题,根据自转方向和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可知,a为冬至日,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第2题,a~d公转是从冬至日到春分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 1.A 2.D 3.下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此时北京时间是()

A.2时B.4时 C.8时D.10时 【解析】读图可知太阳直射150°E经线,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经线的地方时,此时是10时。 【答案】 D (2016·嘉兴高一检测)家在香港的王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时间和日期,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王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11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8时。据此回答4~5题。 4.该岛的经度可能为() 【导学号:32980048】 A.160°W B.160°E C.80°W D.40°E 5.此时,全球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 A.1:2 B.1:1 C.2:1 D.1:3 【解析】第4题,该岛区时较北京时间早3个小时,位于东十一区,故该岛的经度可能为160°E。第5题,因北京时间为8时,故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所以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1:1。 【答案】 4.B 5.B (2016·汕头高一质检)一个旅游团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6~7题。 6.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A.调快1小时B.调慢1小时 C.调快24小时D.调慢24小时 7.从广州到美国的飞行中,旅客观察窗外的昼夜状况,发现这天的白昼时间较平常的()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 区域和区域差异2-中图版

课题: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标要求: 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3、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全章教材的基础。教材首先引入两个基本概念:区域和区域差异。然后,以中国的区域差异为范例,介绍如何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最基本的角度认识区域特征。实际这里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具体地讲,本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关于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2、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3、如何认识经济区域差异。在明确区域和区域差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是以自然区域差异为背景的。所以,在学习第三部分内容的时候切忌脱离自然基础谈区域经济差异。 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教学时可以采用让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过哪些区域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容易理解。 再让学生联系当地的实际和生活中的见闻,举出有关区域的例子。比如,城市内部的工业园区、文教区等都是区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再结合案例分析,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在知识和技能上更上一层楼。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说出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知道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4、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 2、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3、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 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 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2、增强学生对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教学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所需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图版必修3)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期中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i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1.了解天体系统的概念、层次和常见的天体。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重点)3.能够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重难点)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1)概念:宇宙间的存在形式。 (2)常见类型:星云、、行星、、彗星、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天体系统 (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二、行星地球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特殊性: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____________的星球。

(2)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____以及自身的____和质量决定了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生存和繁衍的 、 、水等条件。 3.宇宙环境保护 ―→宇宙环境亟待保护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 物质组成:炽热的 主要成分: 表面温度:约 K 2.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反应。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3.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石油、太阳灶、_______________、太阳能电站等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 图中A层是层,B层是色球层,C层是层。 2.太阳风:太阳大气不断释放的高速带电粒子流。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太阳活动概况 (1)概念:太阳的变化。 (2)主要的太阳活动现象 ①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其数量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②太阳耀斑:出现于色球层,其活动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③日珥:出现于色球层上,爆发时会喷射大量。 ④日冕物质抛射:破坏的流动,是最大、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3)活动周期:约为11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增强―→ 太阳风 变强劲 ― ― ―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作者:加入日期:06-08-04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二) 人为原因: 自己阅读: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解释图 二、危害: 危害是全面的:山区、平原;干旱区、多雨区;农业生产、其它生产。 1、对山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於积 侵蚀:坡耕地:三跑田;多雨区:土壤易酸化;干旱区:土壤次生盐渍化 淤积:沙砾沉积严重破坏土地墒情(土壤湿度) 泥石流:危害当地生产活动 2、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灾害频繁——(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和降水减少且分布不均,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3、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黄河地上河成因:中流水土流失严重,下游进入平原淤积 地上河危害:威胁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水土流失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的问题———— 三、治理:针对原因的治理 既有自然,也有人为的原因:但自然原因很难改变或无法改变,因此,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住人类破坏的那一部分。 措施: 1、生物措施:种草种树——作用(功能)? 2、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作用? 不可能对整个黄土高原同时进行治理,而只可能从某些区域入手。 3、小流域综合治理 (1)什么是小流域?相当于坳沟(干沟,过去人们对黄土JIAN的通称,河沟:相当于河谷)和河沟的沟道流域。 (2)为什么从小流域入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过程,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 (3)小流域治理有哪些优势?便于合理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用地以有统一管理,可以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进行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4)小流域治理时注意哪些问题?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案例研究: 环境与发展问题: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包括:森林、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水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加入日期:06-08-04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培养运用地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重点与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一二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习,第一单元区域已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都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流域治理)。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问题: 回忆录里描述的是哪个地区? 该地区的景观20年来有哪些变化?(土壤肥力下降等)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土地利用不合理)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变北大仓为北大荒?)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要因地制宜,因此首先要了解当地的基本条件,及现有的基础,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并付诸于实施。 思路: 生产条件 布局特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存在问题 问题:生产条件包括哪些?(自然条件:土地资源、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国家政策、劳动力等) [分析本节的结构] 介绍标题,及其之间的关系:在了解其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措施。 一、东北区域概况 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 2、面积:124万KM2 3、人口:1。2亿 4、地貌特征: 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森林资源丰富 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测试题 单项选择题 1 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通过我国的省区简称是() A 云、桂、粤、台 B 桂、粤、闽、台 C 粤、琼、闽、台 D 桂、粤、琼、台 2 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最东端(135°E)和最西端(73°E)的地方时分别是() A 7时,2时 B 7时,2时52分 C 7时8分,2时53分 D 8时,3时2分 3 塔里木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是因为() A 流域内夏季降水丰富 B 夏季湖泊水补给丰富 C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 D 夏季地下水补给丰富 4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 ) A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B 亚麻----棉花---桑蚕丝---剑麻 C 冬小麦---玉米---春小麦---水稻 D 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 5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是( ) A 全国夏季普遍高温 B 夏季风使我国南北普遍降雨 C 我国各地夏季都吹西北风D冬季风加剧了北方寒冷,使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6 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有() A 黄土高原、三江平原 B 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C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D 泰山、长白山天池 7 适合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A 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 B 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 玉米高粱大豆油菜 D 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8 关于我国铁路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京广线经过的地区均属季风区 B 截止到2000年我国各省区都有铁路线相通 C 青藏铁路跨越我国一、二、三级阶梯 D 京九线经过我国四个干湿区 9 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A成都平原 B 宁夏平原 C 河西走廊 D 河套平原 10 下列工业中心按钢铁、煤炭、纺织顺序排列的是() A 攀枝花上海南京 B 哈尔滨市沈阳市大连 C 鞍山大同石家庄 D 北京天津市济南 11 位于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的高速公路是() A 沈阳——大连 B 北京——天津——塘沽 C 广州——深圳 D 济南——青岛 12 关于我国全国性商业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1)都集中在沿海地区(2)都有稳定充足的商品来源 (3)都有便于集散的交通条件(4)都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 A (1)(2) B (2)(3) C (1)(3) D (1)(4) 13 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分别是() A 武汉和西安 B 郑州和兰州市 C 重庆和乌鲁木齐 D 长沙和西安[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14 西部地区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较少,主要原因是() A 交通不发达 B 城市较少 C 农业人口较少D地形和气候影响 15 下列旅行路线中具有观光旅游、文化旅游、沙漠探险旅游内容的路线是() A 成渝线——成昆线——滇藏公路 B 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C 石太线——同蒲线——京包线 D 陇海线——兰新线——南疆线 16 郑州以下,黄河流域特别狭小又无支流的原因是() A 河流因引黄灌溉水量减少 B 流经平原、气候干旱 C 地面植被稀少 D 河体比堤外地面高 17 1998年长江汛期量比1954年少,而中游水位比1954年高,其主要人为原因是() (1)降水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来水 (2)上游滥砍森林,中游泥沙沉积加剧 (3)围湖造田,湖面缩小,调蓄能力弱 (4)江堤年久失修,沿途挖沙失控 A (1)(2)B(2)(3) C (3)(4) D (2)(4) 18 影响内蒙古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 土壤 B 气候 C 灌溉水源 D 地形 19 纵贯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铁路干线是() A 京广线 B 京沪线 C 京哈——京广线 D 焦柳线 20下列著名风景名胜区,属于喀斯特地形的是() A 峨眉天下秀 B 桂林“碧莲玉笋世界” C 白头山三池湖水碧蓝,白色群峰倒映风光 D 挺拔险峻,登之可“一览众山小”的泰山 下图是沿“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年降水时和年太 阳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 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乙地多的原因主要是 A 甲地纬度低 B 甲地距海近 C 甲地气候干燥,降水少,晴天多 D 甲地缺少地面植被覆盖 22 甲地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1)复种指数高(2)小麦颗粒饱满 (3)瓜果甜度高(4)水稻种植面积广 A (1)(2) B (2)(3) C (3)(4) D (1)(3) 23 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A 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 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 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