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宝宝感统训练游戏

1-3岁宝宝感统训练游戏
1-3岁宝宝感统训练游戏

1-3岁宝宝感统训练游戏

1. 游戏名称:投球

游戏目的: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学习观察和探索目标。

游戏准备:废旧报纸、脸盆或纸篓一个

游戏活动:在孩子面前将旧报纸揉搓成团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可以请孩子一起参与揉搓报纸)。让报纸球在地上滚动,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与孩子一起玩丢球、滚球、追球、捡球的游戏。成人示范将纸团投入筐内,然后引导孩子玩“投球”。

游戏时间:20-3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根据孩子投球的情况,随时调整距离和筐或盆的大小。

2.游戏名称:奇妙的录音

游戏目的:感受录音的奇妙,倾听自己的声音,能重复成人所说的词或句子。

游戏内容:成人先说几句简单的话,并用录音机或录音笔录下来,然后放给孩子听,引发孩子的兴趣。告诉孩子,这是“录音机(录音笔),它会学我们说话”。然后让孩子对着录音机(录音笔)说一句话,把孩子讲的话放出来给孩子听,观察孩子的表情和反应。

游戏时间:10--2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2-3岁的孩子。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孩子来假装录音机,当成人说一句简单的话后,孩子就要学者重复一遍。

3.游戏名称:双人两脚走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手臂力量、平衡能力。

游戏准备:地板(或场地)上画好圆圈、曲线、或长方形等、小障碍物若干。

游戏活动:让孩子骑在成人脖子上,握紧孩子的双手,或快或慢、或走或跳,自幼绕行与小障碍物之间。成人从背后用双手扶住孩子腋下,让孩子的双脚站在成人的双脚上,和孩子一起边念口令“一二一、一二一、”,一边沿着画好的图形走。

游戏时间:20-15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成人孩子可以一起往前走或者向后退,速度可快可慢,但要注意孩子的安全。

4.游戏名称:钻洞洞

游戏目的:练习手膝着地爬行,设定方向爬行。加强爬行的灵活性。

游戏准备:孩子喜欢的玩具若干

游戏活动:在房间的某处放一件孩子喜欢的玩具,引起孩子先注意。一个成人手脚着地弯下身子做“山洞”,引导孩子钻过山洞去拿自己喜欢的玩具。孩子拿到玩具后,让孩子玩一会玩具以鼓励。

游戏时间:15-2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选择适当的区域或空间,让孩子有开阔、安全的爬行范围。

5.游戏名称:拉拉走走

游戏目的:练习拉着玩具走路

6.游戏名称:搬运工

游戏目的:练习下蹲捡物,学习听指示做动作。

7.游戏名称:大吊车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手臂力量。

游戏活动:成人屈肘,让孩子抓住成人的手臂,成人慢慢将孩子吊起来,再放下。

游戏时间:10-15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吊起孩子的时候,动作要缓慢,均匀用力。不能持续过长时间,

8.游戏名称:小飞机

游戏目的:强化孩子的前庭固有感觉,对平衡能力及本体感帮助很大。

游戏活动:成人一人抓住孩子的脚、一人抓住孩子的手,抬起后进行左右和上下的摇摆或晃动。孩子可以采取仰卧或俯卧的姿势。

游戏时间:10-15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也可以改成成人各握孩子的同侧手和脚,进行前后、左右、上下的摇动。同时,注意孩子肌肉紧张的情况,不宜太勉强进行,如果孩子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另外摇摆或晃动的幅度不宜太大。

9.游戏名称:抓泡泡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手眼协调能力,观察力,追逐能力。

游戏准备:泡泡瓶一个。

游戏活动:成人用泡泡瓶吹出泡泡,逗引孩子注意。鼓励孩子追逐泡泡、并用手去抓泡泡。

游戏时间:10-15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选择安全的玩耍区域,以防孩子追逐时发生危险。

10.游戏名称:拔萝卜

游戏目的:用身体运动感受节奏,体验亲子游戏的快乐。

游戏活动:让孩子当萝卜。宝宝躺在床上,爸爸拎其腿或脚踝往斜上方边拔边有节奏地说“嘿呦嘿呦,拔萝卜!嘿呦嘿呦,拔萝卜!”让孩子合着节拍反复弯曲膝盖、伸直膝盖。当说到:“拔出来啰!”,就拉直孩子的腿。然后妈妈从头到脚咯吱或轻抚孩子,模仿洗“萝卜”的样子,最后妈妈亲亲孩子,假装吃“萝卜”。游戏时间:15-25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玩这种模拟游戏时,孩子的兴趣会很高,成人可以经常和孩子玩这种游戏,游戏内容可以延伸为“包饺子、摘苹果、滚皮球”等等。

11.游戏名称:装东西

游戏目的:练习用手指捏取物品,并放入容器中,学习拧盖和摇晃,感受不同音色的区别。

游戏准备:带盖的大小、形状、材质不同的空瓶、空铁盒、塑料容器若干(容器应较轻较小,以便孩子能够抓住)。材质不同的大小珠子若干(珠子可以先用盘子盛放)。

游戏活动:1成人拿出珠子和瓶子,用夸张的动作将珠子放入瓶中,边放边说:“这是珠子,把珠子放进瓶子里”。2用同样的步骤将另几颗珠子放进铁盒里,再将盖子盖上。晃动瓶子,让孩子听瓶子里发出的声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3鼓励孩子自主选择材料,将不同材质的珠子放入不同材质的容器中,制作能发出不同声响的“玩具”。

游戏时间:20-15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成人要注意安全,不要让孩子把珠子放到嘴里,以免发生意外。

12.游戏名称:小画家

游戏目的:对颜色产生探索兴趣,感受用自己的身体器官作画的乐趣。

游戏准备:分别装有不同颜料的小盆若干、大白纸一张。

游戏活动:指着装有不同颜色的小盆,教孩子认知颜色。然后成人把手浸入小盆里蘸上颜料,再印到白纸上,让孩子看到白纸上彩色的手印。逗引孩子产生自主创作的兴趣。鼓励孩子自己印出小手、小脚。

游戏时间:25-3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注意不要让孩子把颜色放入嘴里。

13.游戏名称:认知游戏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对周围生活环境、人物、物品的认知和记忆。

游戏活动:成人要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灌输认知的知识,加强孩子的记忆能力。比如:家里人的称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家里物品的称呼(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桌椅板凳等)、家周围的环境称呼(电梯、公园、草地、楼梯)

游戏时间:随机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根据孩子的认知基础,加深认知的难度(爷爷是爸爸的爸爸、老老是妈妈的妈妈等、电视机可以看动画片、洗衣机可以洗衣服、我家住20层、公园里有草地、小朋友)

14.游戏名称:听听说说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锻炼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

游戏活动:这个时候,成人要经常和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多听、多学、多讲、多重复。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成人可以运用音乐、书本等辅助工具与孩子进行交流。鼓励孩子学说、学唱。同时应开始避免重迭词(吃饭饭、睡觉觉、喝水水等)的运用,教会孩子正确的用词。家里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双语训练(爸爸用汉语、妈妈用英语;爸爸用粤语、妈妈用沪语等)给孩子创造一个多元的语言学习环境。

15.游戏名称:我会……啦!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的观察、探索能力,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游戏活动:成人应多创造孩子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认识新的亲戚、朋友。鼓励孩子和自己的同龄人交流。鼓励孩子自己做一些日常活动(自己洗手、自己搬凳子、自己收拾玩具等)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成人要特别注意不能再这个时候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刚开始孩子可能做不好这些“活动”。但并不表示孩子没有兴趣来完成,很多成人在这种关键时候往往就会来打断孩子的活动或干脆包办孩子活动,这样重复多次,会让孩子失去耐性和勇气。

16.游戏名称:爬楼梯

游戏目的:学习扶栏杆上楼梯,锻炼孩子的胆量和腿部力量。

游戏活动:成人带领孩子来到楼梯边,拿着玩具或食物在楼梯上逗引孩子,鼓励孩子自己扶栏杆上楼。

游戏时间:15-25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5-2岁的孩子。成人除了在家中训练,还可以将孩子带到户外,在滑滑梯上训练孩子。但刚开始的时候,需要成人在一旁给于适当的保护,但不是包办。上楼容易下楼难,在有了扶栏杆上楼梯的基础后,再接着学习扶栏杆下楼。生活中需要上下楼梯时,应鼓励孩子自己来,逐渐达到孩子自己上下楼的能力。

17.游戏名称:抛接球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孩子手臂动作的灵活性。

游戏准备:大小不同的皮球若干。

游戏活动:成人与孩子面对面坐着或站立,成人先将球轻轻抛入孩子怀里,引逗孩子将球接住,鼓励孩子把球抛回来,反复练习。

游戏时间:20-25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开始时成人可把球直接放入孩子手中或家长把球伸向孩子,鼓励他/她伸手来接球。如果孩子没有接球、给球的主动性,请另外一位成人给予身体指导,直到孩子开始有主动接、给球的意识,逐渐地撤销给予的帮助。随着孩子动作灵活性的增强,可以逐渐提升游戏的难度(抛接的距离、球的大小等)。

18.游戏名称:倒着走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空间概念,协调身体能力。

游戏活动:开始时只要求孩子随意在地板上倒走,然后在孩子熟悉初步的要求后,要求他在扶持下沿直线倒着走;要求孩子独立地沿直线倒着走。

游戏时间:20-3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如果孩子开始时不领会,需要给予身体指导,如:成人在前面扶着孩子的双手,给予身体协助。孩子每有一个进步都要给与赞扬和鼓励。

19.游戏名称:推物拉物走

游戏目的:发展大运动--手臂推的能力;培养孩子手、眼和腿的动作协调能力。

游戏准备:孩子能推动、拉动的小凳子、箱子、或装有东西的塑料瓶子等。

游戏活动:成人与孩子共同游戏,请孩子当“搬运工”,引导孩子或推或拉将物品挪移到另一地点。

游戏时间:20-3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此游戏可以在家中进行,注意使用物品的安全性,在孩子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当重量的物品进行游戏。

20.游戏名称:踢球

游戏目的:发展大运动--腿的伸展能力,发展眼、腿的协调能力。

游戏准备:皮球1个。

游戏活动:成人引导孩子参与踢球的游戏。首先鼓励孩子将静止的球踢出去(能达到1米远),当孩子已经有可以将球踢出的基础后,增强难度,要求孩子能将球踢中前方1米远的物体。

游戏时间:20-3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此游戏可以在户外进行,选择宽阔一点的场地,不仅让孩子有充分互动的空间,也可以让孩子近距离的接触大自然。

21.游戏名称:讲故事、看书、听音乐、画画等等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绘画能力的等等。

游戏准备: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书;音乐教材;绘画工具(油画棒)等。

游戏时间:随机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以上所有的游戏活动均需要成人与孩子共同参与。此阶段是孩子感知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成人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如:看书讲故事(从著名的童话故事开始,选择一些图文并茂、浅显易懂、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书籍)、听音乐(选择一些简单、节奏明快的儿歌、歌曲,引导孩子模仿,学唱)、画画(让孩子通过绚丽的油画棒,促进对颜色的认知、引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家长注意不要刻意要求孩子去画出或完成什么作品,重要的是让孩子享受涂鸦的过程)。

22.游戏名称:户外活动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认知能力、探索能力、记忆力。

游戏时间:随机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成人可以开始定期带孩子到户外游玩、探亲访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通过孩子对外界环境的观察、探索,加强孩子对户外环境、人物的认知(成人可以引导孩子了解所在地的建筑物、特色景点、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简单的图形、以及与陌生人、同龄人的友善交往等等)丰富、积累孩子的记忆。

23.游戏名称:讲故事、看书、听音乐等等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语言能力、记忆力。

游戏时间:随机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成人可以开始通过讲故事、听音乐等多种途径,让孩子学习复述和模仿。巩固孩子对认知的积累,增强孩子的记忆力。鼓励孩子多说、多唱、多交流。

24.游戏名称:我的好习惯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独立性、自理能力。

游戏时间:随机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成人可以开始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日常活动,(如:戴帽子;洗、搽手;主动配合家长穿衣裤;辨认和使用自己的毛巾、水杯;穿不用系鞋带的鞋子;扣外衣上的大纽扣;收拾自己玩过的玩具等等),并要培养孩子与家人的主动交流(主动问好、主动告别、主动感谢、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等)。

25.游戏名称:独自上下楼梯、金鸡独立、蹦蹦跳跳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动作灵活性、平衡能力、跳跃能力。强化孩子下肢力量。

游戏时间:随机。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2-3岁的孩子。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引导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发展。按照孩子的能力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强度。使孩子在这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地发展。

26.游戏名称:分糖果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培养孩子认知和分辨能力。

游戏准备:孩子喜欢吃的糖果若干,与糖果大小相似的珠子或球若干。空瓶子一个。

游戏内容:将糖果和珠子混在一起放在一个盘里,鼓励孩子把糖果和珠子区分出来,将糖果(或珠子)用手挑出来放入空瓶子里。挑完后盖上瓶盖,摇晃瓶子。让孩子倾听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游戏时间:25-3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2-3岁的孩子。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增加,可以准备3样以上的物品让孩子区分。也可以增加物品的数量,让孩子发展用手指挑拣的精细动作。

27.游戏名称:手眼协调训练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手眼协调动作能力,发展孩子的动作灵活性。

游戏内容:1、抄写训练。让孩子描写、抄写各种简单的线条、图形、字母、数字等。2、倒水训练。让孩子学习把水倒入某一容器中,尽量不要把水漏出。3、扣钮扣。让孩子学习扣按扣、钮扣、爿口等。

游戏时间:25--3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2-3岁的孩子。

28.游戏名称:找手机

游戏目的:发展听觉识别能力,培养听觉注意能力。

游戏内容:让孩子先熟悉爸爸妈妈的手机铃声,然后将手机藏在房间的某个地方(注意要保证孩子能够听得见)。藏好以后,成人开始用话机拨打手机号码,手机响了,请孩子辨别这是谁的手机在响?在哪里呢?游戏时间:20-3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2-3岁的孩子。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孩子来藏手机,由成人来找。或进行比赛,看谁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手机。

29.游戏名称:吹风机

游戏目的:发展感知能力,提高本体感觉。

游戏内容:先与孩子巩固对身体部位的认识,再用吹风机的凉风吹这些部位,问孩子的感觉如何?然后按成热风吹,但注意不要灼伤孩子。让孩子讲讲各部位的感受。

游戏时间:20-3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2-3岁的孩子。敏感的孩子通常在脸部和头颈肌肉上吹风时会有强烈的反应,因此不要勉强吹在这些部位。选择吹风机时,热风凉风最好可以随时切换,并观察孩子的感觉。

30.游戏名称:洗澡

游戏目的:用水的刺激力和水温来强化孩子的肌肤神经,加强本体感官能力。

游戏内容:成人用莲蓬头喷射孩子身体各部位,也可以让孩子浸泡在浴池中。还可以让孩子边戏水边冲刷身体。也可以让孩子分别感受不同的水温,冷、温、热,让孩子分别去感受。

游戏时间:20--3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2-3岁的孩子。触觉敏感过强的孩子一般会有怕水的倾向,但水的温度、强弱力量变化最大,如运用恰当,最容易突破孩子的心理障碍。玩水的方法有很多种,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和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但成人一定要注意保证孩子的安全。

31.游戏名称:摆图形

游戏目的:能较稳定的观察和想象,能耐心的摆弄图形,游戏结束后能将玩具归放原处。

游戏准备:各种形状不同的硬纸卡片或木质型。

游戏内容:成人先示范用卡片拼成各种图形,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让孩子模仿成人做的图形摆,或者让孩子尝试自己想象着来拼图,成人在旁指导。

游戏时间:20-3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2-3岁的孩子。在孩子自己拼图的时候,可以先让孩子告诉你他想摆成什么,这样在孩子摆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别忘了夸奖他的成果哦。

32.游戏名称:情景游戏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想象力,思维能力。

游戏内容:给孩子设定一个简单的情景题目,如:躲雨、开汽车、给娃娃穿衣等等,让孩子根据这些情景做出相应的动作或活动。

游戏时间:20-3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2-3岁的孩子。成人和孩子可一起进入情景模式中,与孩子分别扮演角色进行游戏。

33.游戏名称:故事接龙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记忆能力、想象力、表达能力。

游戏内容:1、给孩子复述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故意在结尾或某一个情节里进行删改,看孩子有什么反应?

2、在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停顿下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接着讲下去。

3、给孩子看图片、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片上的内容表达出来。

4、多给孩子灌输新的词语、诗歌、音乐等内容,让孩子越来越多的接触语言的内容。

游戏时间:20-3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2-3岁的孩子。

大班感统训练计划

大班感统训练计划 一、年龄阶段:大班全体幼儿 二、时间:2015年3月 三、训练目标: 1、提供给儿童感觉信息,帮助开发中枢神经系统。 2、帮助儿童抑制和调节感觉信息。 3、帮助儿童对感觉刺激做出比较有结构的反应,最终目标是达到儿童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如行为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 四、研究措施 儿童感觉综合训练首先要由老师针对研究对象判断孩子的感觉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课程,通过一些感统器材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一周一次,分别安排在游戏或户外时间,重度失调的儿童练习数则相应再多一些。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分发家长问卷,了解幼儿感统能力发展现状,作出评定。其次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感统知识讲座,进行感统宣传,让家长也能配合我们的感统训练。然后,选取个案研究对象。准备工作完毕后,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游戏训练活动。活动中要让儿童感到愉悦而不是压力和恐惧,给孩子自由选择项目的权力,让他们做主角,尊重儿童对感觉刺激的需要和选择。根据他们的自然活动,调动他们的活动训练的积极性,过度到规定动作,依次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 在活动中我们将使用滑板车、平衡台、大笼珠、羊角珠、溜滑梯、跳床、刷子、海绵球池等感统器材进行游戏,还将组织幼儿玩沙,玩水池等活动,塑粒、木屑、纸片、米等的触摸活动,各种花样翻滚活动。此外我们还将定期提供给家长一些感统亲子活动。如不倒翁、划艇仔,搓面团、苹果树等游戏让家长在家也配合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我们希望,通地感觉统合训练,能加强孩子的意识品质的培养,表扬他们的勇敢、自信、相互学习互相友好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实施具体内容如下:

感统训练70个有用训练游戏大合集

感统训练70个有用训练游戏大合集 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感统训练游戏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感统训练,更加有利于被儿童接受。为妈妈们分享适合小朋友的70个感统训练游戏: 1、俯卧大龙球抓东西 训练目的:改善身体协调,强化手眼协调及双侧肢体的平衡控制,促进运动企划能力。 训练要求:协助孩子俯卧到大龙球上,保持平衡姿势。把孩子喜欢的一个玩具放在大龙球滚动时孩子伸手可触的地方。协助孩子卧在球上前后慢慢滚动,让孩子探身去摸玩具,必要时可使用会发声的玩具,以帮助孩子辨明玩具所在的方位。 难度设臵: A开始时玩具只放在很近的距离,让孩子容易取到; B逐渐地玩具可以放稍远一点,并在孩子探身取球时提醒他(她)尽量自己保持身体的平衡。 帮助给予: 1.由始至终的身体协助; 2.口头指导或提醒。

2.压马路(3-6) 训练目的:提供触觉刺激,有抑制神经兴奋程度的作用。 训练要求:让孩子仰卧或俯卧在垫子上,用大龙球在其身上滚过去。若孩子喜欢这种压力可尝试加重一点压力。 3.抱球翻滚(5-6) 训练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抑制颈部张力反射。 训练要求:孩子躺在垫上,双手抱着一个排球大小的球,高举过头。要孩子由垫子的一端再滚回来,球不可以松掉。 难度设臵: A滚3-4下; B从垫子一端滚到另外一端。 帮助给予:开始时孩子可能无法呈直线滚动,成人需要给予身体协助,推动他的肩膀或脚,把他的身体尽量推到呈直线的姿势。 4.摇摇船(5-6) 训练目的:控制迷路张力反射,提供前庭及本体刺激,并改善身体概念及两侧协调。 训练要求:孩子躺在地上,两手抱膝身体屈起成球状,前后摇动二十下,或左右滚动二十下。 难度设臵:——帮助给予:开始时孩子可能不能很好地

感统训练小游戏

感觉统合训练简称感统训练,感统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游戏形式: * 游戏一:神奇的纸盒 玩法:把家里使用过的纸巾盒留下,往里面放进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让宝宝摸一摸,请他在拿出来之前说出名称,或者给他指令,请他按指令拿出东西来。对大一点的孩子,你可以给他否定的指令,如:"请你把不可以吃的东西拿出来""请你把不是圆的东西拿出来"等等。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奖励的方法,比如:拿对了糖果,就把糖果奖励给宝宝吃,拿错了,糖果就归妈妈吃等。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2-4岁的孩子,由于宝宝使用触摸觉和视觉来进行判断,可刺激右脑发展。 * 游戏二:猜猜这是谁? 玩法:爸爸或妈妈在被窝里发出不同的动物的叫声,比如狼的叫声、狗叫声、狮子的叫声等,让宝宝猜猜藏在被窝里的是什么动物。提示:这个游戏适合2-4岁的宝宝玩。这是一则用听觉进行判断的游戏,也可以刺激宝宝的右脑。 * 游戏三:会滚动的箱子 玩法:把家里买回来的电视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纸皮包装箱留下,让宝宝钻进去缩紧身体,然后滚动纸皮箱子,孩子会乐不可支。为了避免伤着孩子,你最好在每次滚动箱子之前大声问他:"准备好了吗?"确定他做好了准备才开始,滚动的幅度也可以根据孩子的适应情况而调整。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玩,因为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平衡感,也能发展孩子的右脑功能。 * 游戏四:扔纸球 玩法:拿一个篮子,菜篮或洗衣篮都可以,然后拿一些报纸,把报纸裹成一团,做成一个一个纸球,妈妈、爸爸和宝宝轮流扔纸球,每人扔10个,看谁扔进篮子里的球最多。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2岁以上的孩子玩,手的动觉、动作的控制、空间距离的判断,这些都有利于孩子的右脑开发。

(完整版)0-12个月宝宝感统训练游戏

0-1岁宝宝的感统训练游戏 1个月宝宝的游戏 1.宝宝按摩操(皮肤触觉,情绪/社交) 在宝宝睡醒的时候或是换尿布的时候,妈妈可以给宝宝做做按摩操,双手搓热,轻轻地从上至下按摩宝宝的四肢、手脚、胸腹、后背,动作要轻柔。同时可以轻唤宝宝的名字,告诉他你在做什么,或为他念一段上口的童谣。宝宝会因此感到舒适和愉快,并且可以促进宝宝的血液循环。这种按摩每天可以进行5至6次,每次3至5分钟。如果冬季室内温度较低,可以给宝宝盖上一层薄被,隔着薄被进行按摩,以免宝宝着凉。 2.手指按摩(精细动作,情绪/社交) 妈妈在给宝宝喂奶的时候,可以用一只手托住宝宝,用另外一只手轻轻按摩宝宝的小手指头,或者把手指给他,让宝宝紧紧地握住。这样可以刺激宝宝的神经末梢,有助于宝宝的大脑发育及手指灵巧;也可以增进母子感情,让宝宝获得安全感。 3.抬抬头(肢体动作) 学会抬头可以扩大宝宝的视野,促进智力发育。方法有三种:一是将宝宝竖直抱起来,靠在妈妈的肩头,慢慢让他的头部离开,自然竖立几秒钟。可以在每次喂完奶后进行。二是让宝宝趴在床上,头偏向一侧,然后在另一侧呼唤或逗引他,让他把头抬起片刻;三是让宝宝面对面趴在你的身上,把他的头扶正,然后由斜靠姿势慢慢躺平,宝宝会自然地努力抬头。注意宝宝刚吃饱时,不要俯卧;练习抬头时间不能长,以一两分钟为宜;事后要让宝宝仰卧休息。 4.爬呀爬(肢体动作) 每天给宝宝洗完澡或做按摩操后,让宝宝俯卧在床上,尽管他还抬不起头来,但是当你用手抵住宝宝的小脚板时,他就会向后用劲蹬,以腹部为支点向前爬行。这是宝宝先天具有的爬行反射。利用这一能力可以锻炼宝宝头、颈、背部及四肢肌肉的运动,增强体质。 5.“开步走”(肢体动作) 出生8至56天的宝宝具有一种先天的本领——行走反射,过了这一阶段这种反射就会自然消失。如果充分利用宝宝的这一能力并加以训练,宝宝可以在10个月左右提前学会走路,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 训练方法是:从背后托住宝宝腋下,用双手大拇指控制住宝宝尚不能竖直的头部,让宝宝光着脚接触床面,他就会自然迈步。要注意的是:宝宝患病、体质弱、情绪不好时,不要做这一游戏,正常情况下,从出生第8天开始,每天可做3、4次,每次不超过3分钟。这样,56天后你的宝宝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只要把宝宝扶着“站”起来,宝宝就会“开步走”。 2个月宝宝的游戏 6.飞行玩具(肢体动作) 当宝宝躺在地板上、床上或坐在婴儿车上时,大人拿一个会发出有趣声音的玩具在宝宝面前摇摆,让宝宝击打它,宝宝可能更喜欢用脚踢着玩。

什么是感统训练

什么是感统训练?能起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分几个方面来回答: 1、儿童成长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2、感觉统合的概念 3、感觉统合失常的表现 4、感觉统合失常的生理基础 5、感觉统合不足的危害 6、感觉统合不足的对策 编辑本段感统训练-现象及原因 聪明树感统训练师认为,下列现象是一般儿童发展中容易产生的问题,不是病症,这是人类小家庭制度及活动空间少的后遗症,也是世界性的问题,感觉统合可以提供您解决及预防方法。 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毫无原因惧怕某些学科,心理障碍多 看似聪明,却胆小不敢 自言自语,无法和人沟通 容易跌倒或撞墙 咬手指或无法戒除奶嘴 笨手笨脚,容易受挫、缺乏自信 写字无法在框内,笔画经常颠倒 固执,脾气暴躁 发音不佳,语言发展缓慢 粘人、爱哭、性情孤僻慢 坐立不安,姿态不良,无法安静 挑食、偏食、餐饮习惯不佳静 喜欢爬高,却不敢走平衡木 怕别人碰触身体,容易吵架 爱旋转游戏,过久而不会晕眩 眼睛容易酸,讨厌阅读 1970年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提出感觉统合失常学,认为是小家庭结构造成婴幼儿感觉学习不足。 爱尔丝认为最主要原因有: 胎位不正所产生固有平衡失常; 活动空间太小,爬行不足所产生前庭平衡失常;

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儿右脑感觉刺激不足; 早产或剖腹生产,造成触觉学习不足; 祖父母采用传统方式,要求太多或太放纵; 洁癖症母亲或保姆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及活动不足; 要求太多,管教太严,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 保护过度或骄纵溺爱,造成身体操作能力欠缺; 过早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延误矫正,造成幼儿自信不足和不良习惯的定型化; 经过多年的课程实践和理论研究,聪明树感统训练专家得出如下结论: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要求太多,加上剧烈竞争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僵化和紧张而引起的感觉统合不足,由于感觉统合不足引发的学习、生活、活动障碍的问题愈来愈多。 编辑本段感统训练- 感统失调会造成学习障碍吗?感统训练针对那些儿童? 学习能力是身体器官、神经组织及大脑间的互动。身体的视、听、嗅味、触及平衡感观、(中耳),透过中枢神经、分支及末端神经组织,将讯息传入大脑各功能区,成为感觉学习。大脑将这些讯息整合,作出反应再透过神经组织,指挥身体感观的动作,称为运动学习。感觉学习和运动学习的不断互动便形成了感觉统合,感觉统合不足,便会形成脑功能的反应不全,会引发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有人误解感觉统合训练是针对问题儿童的矫治是不正确的,其实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和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0-6岁的学习主要以感觉学习为主,由于感觉器官本身是在不断成长中,感觉统合不健全是正常的,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0—12岁,所以感觉统合的游戏对成长中的孩子可以帮助他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今后学习能力的发挥有重大的作用。 人类学习重要的并非知识,知识只是工具,掌握如何吸收、消化、运用知识的学习能力才是关键。如果孩子孩子学习困难,不要埋怨指责,面对问题,理解原因,让孩子认真地做自己,只有最喜欢最自信的学习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有了足够的热情,才有智慧和勇气克服困难。 编辑本段感觉统合的概念 感觉统合术语是由ShrttinhyotC.S(1960)LashleyK.S(1960)提出的, 并广泛地应用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AyresA.J根据对脑功能研究,1972年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Integration Theory)。她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

感统训练游戏大全

1■扔球 训练目的:手臂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 训练要求:把一个小型球或豆球扔到3米远的地方。 适用年龄:3-4岁 帮助给予: 1?开始时如果孩子不领会扔球的动作,可手把手地教; 2?给孩子在前方画一条线来提示他/她要扔的距离; 3?为鼓励孩子尝试,可在线的旁边放一玩具或小食品来作为奖励物; 2■扔豆子 训练目的:手臂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学习向着目标抛掷物件。 训练要求:能连续5次把豆袋或类似的玩具扔进1米距离外的大盒子中。 适用年龄:3-4岁 难度设置: A开始时把距离设短一点,如只要求儿童站在距离大盒子一步或两步的距离; B逐渐地把距离拉大; C逐渐地把大盒子换成小一点的盒子。 帮助给予:A手把手地帮助孩子投掷;B只是在孩子姿势错误时才给予帮助。 3■互动式投篮 训练目的:手臂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增进与人互动的能力。 训练要求:家长及孩子轮流投篮;家长投完后把球捡起来给孩子投。 适用年龄:3-4岁 难度设置:适当增大距离。 帮助给予:多给予孩子鼓励。 4■上、下楼梯 训练目的:增进孩子的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孩子能一步跨上一个阶梯,连续上或下楼梯。 适用年龄:3-4岁 难度设置: A成人站在孩子前面或后面,伸出双臂或双手的拇指,让孩子抓住拉孩子上楼梯; B成人将左手手臂或拇指抬高,右手手臂或拇指则在孩子右侧腰间的位置,让孩子在搀扶下自己平衡用力上下楼梯;

C成人伸出左手手臂或拇指搀扶孩子上、下楼梯; D让孩子独自上、下楼梯。 帮助给予: A双手(或拇指)抬高给予协助; B —手(拇指)高,一手(拇指)低给予协助; C单手(拇指)给予协助; D撤消所有协助。 5■个性跳绳 训练目的:身体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柱子或椅子上离地15CM高,让孩子双脚轮流抬高跨过绳子。 适用年龄:3-4岁 帮助给予: 1.用姿势示意孩子如何抬腿跨过绳子,必要时给予身体协助,伸手把他/她的腿抬高跨绳; 2?要时时口头提醒孩子注意脚下的绳子,避免绊倒; 3?建议用有弹性的圆形橡皮绳。 6.扶物能单脚站 训练目的: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孩子能扶着椅子或家长手握的棒子单脚站立约5秒。 适用年龄:3-4岁 难度设置及帮助给予: A.手把手地教孩子用双手扶着椅子背,提起孩子的一条腿悬空约5秒,然后放下。过程中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孩 子怎么做,如:“抬腿!”、“放下!” B.让孩子自己尝试5秒内(可用数数提醒他/她)不要把脚放下; C.孩子掌握了技能后,改用棒子。家长双手握住棒的两端,孩子则抓住中间重复以上步骤。 7■平衡木 训练目的:平衡能力的控制。 训练要求:在地板上用不粘胶粘一条2米长10厘米宽的线条让孩子在线条上走。 适用年龄:3-4岁 难度设置: A.开始时只走一半的距离,允许偶尔走出界外; B.要求孩子走完全程,尽量不要走出界外。

4-6岁儿童感统训练

4-6岁儿童感统训练 19.走平衡木 训练目的:增进孩子的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让孩子在不扶持,保持身体平衡的情况下走,走过规定尺寸的平衡木。 适用年龄:3-4岁 难度设置:A.只走一半的距离;B.走完全程;C.单手持物走;D.双手持物走。 帮助给予:1.开始时成人需要反复做示范,并跟在孩子后边走,给予身体协助,如拉着孩子双手或扶其双肩; 2.成人站在平衡木一旁,孩子行走时拉着他/她的一只手给予扶持; 3.只在需要时给予扶持。 20.踢滚动的球 训练目的:动作企画能力、方向感。 训练要求:让孩子边跑边踢滚到他/她脚下的中型或小型球。 适用年龄:4-5岁 难度设置:A.先用中型球练习,孩子的技巧熟练后再用小型球练习; B.开始时训练人员以极慢的速度把球滚到孩子脚下并示意孩子踢球。 C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的身体帮助及提示,如另一成人站在孩子身后一手扶着他/她的身体,一手(或脚)推动他/她的右脚。 21.接弹球 训练目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运动企画能力。 训练要求:孩子能接住训练者从约1米远的地方扔到地上弹起来的中型

球(篮球大小的球)。 适用年龄:4-5岁 难度设置:1.距离设短一点,并且让另外一位成人在孩子身后手把手地教,边教边把要点告诉孩子; 2.帮助者站在孩子身后,只在有需要时才给予身体协助; 3.距离逐渐增大,尽量让孩子自己尝试接球; 4.如果孩子接中型球有困难,可换成大型球,等孩子的技能熟练后再换成中型球。 22.双手拿球走 训练目的: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让儿童两手侧平举,掌心向上,两手各托一小皮球沿直线路线行走。 适用年龄:4-5岁 难度设置:A.开始时可先不让孩子拿球,徒手走;B.孩子的技能掌握后让其尝试持球并且脚尖跟着脚跟行走; 帮助给予:不能单独完成的孩子家长可跟在其身后,给予身体指导; 23.脚尖走 训练目的: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让孩子掂起脚尖向前走约3米的路程。 适用年龄:4-5岁 难度设置:A.只走2-3步路的距离;B.逐渐地增加走的距离直到达标。 帮助给予:1.站在孩子前面扶着他/她的双手; 2.只在有需要时才给予及时的帮助;

适合小朋友的70个感统训练游戏

适合小朋友的70个感统训练游戏 适合小朋友的70个感统训练游戏(开发右脑) 2014-03-27 亲子派 小提示:您可以点击标题下的亲子派,关注后每天分享亲子读物;还可以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感统训练游戏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感统训练,更加有利于被儿童接受。 70、俯卧大龙球抓东西 训练目的:改善身体协调,强化手眼协调及双侧肢体的平衡控制,促进运动企划能力。 训练要求:协助孩子俯卧到大龙球上,保持平衡姿势。把孩子喜欢的一个玩具放在大龙球滚动时孩子伸手可触的地方。协助孩子卧在球上前后慢慢滚动,让孩子探身去摸玩具,必要时可使用会发声的玩具,以帮助孩子辨明玩具所在的方位。 难度设置: A开始时玩具只放在很近的距离,让孩子容易取到; B逐渐地玩具可以放稍远一点,并在孩子探身取球时提醒他(她)尽量自己保持身体的平衡。

帮助给予: 1由始至终的身体协助; 2口头指导或提醒。 69、压马路(3-6) 训练目的:提供触觉刺激,有抑制神经兴奋程度的作用。 训练要求:让孩子仰卧或俯卧在垫子上,用大龙球在其身上滚过去。若孩子喜欢这种压力可尝试加重一点压力。 68、抱球翻滚(5-6) 训练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抑制颈部张力反射。 训练要求:孩子躺在垫上,双手抱着一个排球大小的球,高举过头。要孩子由垫子的一端再滚回来,球不可以松掉。 难度设置: A滚3-4下; B从垫子一端滚到另外一端。 帮助给予:开始时孩子可能无法呈直线滚动,成人需要给予身体协助,推动他的肩膀或脚,把他的身体尽量推到呈直线的姿势。 67、摇摇船(5-6) 训练目的:控制迷路张力反射,提供前庭及本体刺激,并改善身体概念及两侧协调。 训练要求:孩子躺在地上,两手抱膝身体屈起成球状,前后摇动二十下,或左右滚动二十下。 难度设置:——帮助给予:开始时孩子可能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或摇不动,家长需要给予身体协助,从侧面轻推孩子的肩或臀,示意孩子顺着给予的外来力量摇动

感统训练之游戏篇

感统训练之游戏篇 理论联系实践,带宝宝一起动起来,玩起来吧,这才是我们真正脚踏实地要做的事情,为宝宝制定科学的感统训练课程,在游戏中体会成长的快乐!今天我们向你推荐8个感统小游戏,不妨试试看,惊喜随时都会出现哦! 游戏1 手偶来跳舞 父母手上戴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偶,一边唱宝宝最喜欢的儿歌,一边不断地舞动手偶,让宝宝的眼神随之游动,让手偶和宝宝进行交流,小家伙都非常喜欢这种方式;还可以把宝宝抱坐在腿上,给他的小手上也戴上手偶,伴随着儿歌,一起摇摆身体。 游戏功能:这个游戏不仅仅是对宝宝视觉的刺激,同时也对听觉,平衡能力、交际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 游戏2 爬过小拱桥 妈妈平躺在地板上,用玩具逗引宝宝爬过来,试着爬过妈妈的身体;然后妈妈手脚着地,弯成拱形,吸引宝宝从下面爬过去。 游戏功能:爬行对于宝宝的头颈、四肢、视觉等发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一定要让宝宝多爬,这样才有助于健康的感觉统合。 游戏3 叫醒宝宝皮肤 抚触是宝宝最享受的时刻,父母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刺激宝宝的皮肤,比如用羽毛轻轻地拂过、用软毛刷慢慢地刷过、用笔杆轻轻地敲打,都是唤醒宝宝皮肤的好办法。 游戏功能:缺少触觉刺激的宝宝,会有胆子小、爱哭、适应性差等能力上的弱点,因为对皮肤的刺激能够有效地缓解这种感统上的失调,同时在唤醒皮肤的过程中,也是不错的亲子交流时机,不要错过哦! 游戏4 宝贝足球比赛 妈妈趴在宝宝的对面,把球推给他,鼓励宝宝再把球传递回去;一个家长提起宝宝,使其双脚离地,让宝宝尝试去踢球,重复若干次。 游戏功能:在运球的过程中,宝宝的视觉、肌肉能力和平衡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还让宝宝慢慢地学着协同合作。 游戏5 小小飞行员 妈妈躺在地板上,让宝宝呈俯卧姿趴在小腿上,拉着宝宝的双臂,慢慢地伸展开来,顺势抬腿,让宝宝呈飞翔姿势,重复若干次。 游戏功能: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宝宝与妈妈的眼神互动会让他感到无比的开心,同时在“飞翔”中,平衡能力、肌肉配合能力,以及胆量都得到了提升。 游戏6 小战士过小泥潭 在宝宝的面前设制若干障碍——小垫子、枕头等,在另一头用玩具逗引他,鼓励他慢慢地爬过一个又一个“泥潭”,顺利到达彼岸,拿到宝贝。 游戏功能:在爬行的过程中,宝宝会遇到很多坎坷,这对他的平衡能力和感

幼儿、儿童感统训练——30个游戏

幼儿、儿童感统训练——30个游戏 1、扔球3米远(3-4岁) 训练目的:手臂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 训练要求:把一个小型球或豆球扔到3米远的地方。 帮助给予:1 开始时如果孩子不领会扔球的动作,可手把手地教;2 给孩子在前方画一条线来提示他/她要扔的距离;3 为鼓励孩子尝试,可在线的旁边放一玩具或小食品来作为奖励物。 2、互动式投篮(3-4岁) 训练目的:手臂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增进与人互动的能力。 训练要求:家长及孩子轮流投篮;家长投完后把球捡起来给孩子投。 3、一步1级上、下楼梯(3-4岁) 训练目的:增进孩子的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孩子能一步跨上一个阶梯,连续上或下楼梯。 难度设置:A 成人站在孩子前面或后面,伸出双臂或双手的拇指,让孩子抓住拉孩子上楼梯;B 成人将左手手臂或拇指抬高,右手手臂或拇指

则在孩子右侧腰间的位置,让孩子在搀扶下自己平衡用力上下楼梯;C 成人伸出左手手臂或拇指搀扶孩子上、下楼梯;D 让孩子独自上、下楼梯。 帮助给予:A 双手(或拇指)抬高给予协助;B 一手(拇指)高,一手(拇指)低给予协助;C 单手(拇指)给予协助;D 撤消所有协助。 4、双脚轮流跨过15厘米高的绳(3-4岁) 训练目的:身体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柱子或椅子上离地15CM高,让孩子双脚轮流抬高跨过绳子。 帮助给予:1 用姿势示意孩子如何抬腿跨过绳子,必要时给予身体协助,伸手把他/她的腿抬高跨绳;2 要时时口头提醒孩子注意脚下的绳子,避免绊倒;3 建议用有弹性的圆形橡皮绳。 5、自己上、下小三轮车(3-4岁) 6、双脚原地跳(3-4岁) 7、双脚一齐从最后一级楼梯跳下(3-4岁) 8、扶物能单脚站立5秒(3-4岁) 训练目的:平衡能力。

家庭感统训练游戏

家庭感统训练游戏 爷爷/爸爸带宝宝做的游戏: 前庭觉 1、前翻滚(5分钟,前庭)床上、软垫上 2、宝宝飞(5~10分钟,前庭):搂着宝宝胸部,让宝宝向前/向后“飞”,使其沉浸在一种舒适飞翔的感觉中。 3、忽上忽下(5~10分钟,感受空间变化)水平抱着宝宝上下移动、倒提轻晃2次。非常害怕就暂停。 4、左转右转(5分钟,平衡感)抱着宝宝左转2圈右转2圈,速度要慢。暂停,待他看你后再继续。 5、袋鼠跳(5分钟,前庭、重心)站袋内跳 6、钻山洞(10分钟,肢体灵活、手眼协调)蹲/爬着钻过桌子/长凳/,反复钻不碰头 7、打滑梯(10分钟,预防眼酸、看书跳字丢字)宝宝坐滑板上在30°的斜坡上滑下去或趴着头朝下滑,反复 8、拉马车(10分钟,平衡力、空间判断力、预防紧张焦虑)家长用绳拖大竹篮转圈/直线,宝宝坐/蹲竹篮里 9、模仿秀(10分钟,防止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带着宝宝一起在地毯上学动物爬并抬头、学动物叫。 10、跷跷板(10分钟,手脚协调)20次暂停,看你后继续 11、踢皮球(10分钟,手眼协调)站/躺着抬脚踢球 12、运乒乓球(10分钟,手部控制和平衡力)两盒子里装2

色乒乓球各10个,宝宝用汤勺舀着球来回运送 13、灌篮高手(10分钟,手眼协调)圆桶、沙袋、皮球,站在1.5~3米远,投篮进桶 本体觉 14、螃蟹先生(5分钟,前庭和中枢神经的协调)头顶毽子学螃蟹样半蹲着横着走。 15、抓东西(10分钟,手眼协调)玩具商栓绳吊到孩子够得着的高度,让孩子跳起来去抓。 16、捉手指(10分钟,反应控制力)大纸箱两端挖洞,家长和小孩把手伸进去传递物品玩具,宝宝猜出形状名称后给他17、捉迷藏(10分钟,空间判断)毛巾遮住宝宝眼睛后寻声音去抓你,家长先示范一遍,不远离、注意无尖锐物碰撞18、走数字(10分钟,操作能力)大数字软垫,家长发口令,报数字走上哪个数字软垫,先示范一遍,反复练习 19、丢沙包(10分钟,协调)沙包丢进桶内,逐渐拉远距离 20、青蛙跳(10分钟,重心及平衡),在平地上10~20厘米的平行线之间来回双手举过头顶蹲着跳,先示范一遍 21、蹦羊角球(5分钟,肢体灵活平衡)家长带动一起蹦 22、当画笔(10分钟,运动企划能力)大画布平铺地上,和宝宝一起手沾安全颜料,任意涂、抓、抹 23、拳击手(10分钟,手眼协调)一起击打沙袋锻炼身体 24、看不见(10分钟,控制及平衡力)抱大玩具挡住视线,

婴儿感统训练

感统训练 什么是感统训练?能起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分几个方面来回答: 1、儿童成长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2、感觉统合的概念 3、感觉统合失常的表现 4、感觉统合失常的生理基础 5、感觉统合不足的危害 6、感觉统合不足的对策 现象及原因 下列现象是一般儿童发展中容易产生的问题,不是病症,这是人类小家庭制度及活动空间少的后遗症,也是世界性的问题,感觉统合可以提供您解决及预防方法。 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毫无原因惧怕某些学科,心理障碍多 看似聪明,却胆小不敢 自言自语,无法和人沟通 容易跌倒或撞墙 咬手指或无法戒除奶嘴 笨手笨脚,容易受挫、缺乏自信 写字无法在框内,笔画经常颠倒 固执,脾气暴躁 发音不佳,语言发展缓慢 粘人、爱哭、性情孤僻慢 坐立不安,姿态不良,无法安静 挑食、偏食、餐饮习惯不佳静 喜欢爬高,却不敢走平衡木 怕别人碰触身体,容易吵架 爱旋转游戏,过久而不会晕眩 眼睛容易酸,讨厌阅读 1970年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提出感觉统合失常学,认为是小家庭结构造成婴幼儿感觉学习不足。 爱尔丝认为最主要原因有: 胎位不正所产生固有平衡失常; 活动空间太小,爬行不足所产生前庭平衡失常; 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儿右脑感觉刺激不足; 早产或剖腹生产,造成触觉学习不足; 祖父母采用传统方式,要求太多或太放纵; 洁癖症母亲或保姆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及活动不足; 要求太多,管教太严,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

保护过度或骄纵溺爱,造成身体操作能力欠缺; 过早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延误矫正,造成幼儿自信不足和不良习惯的定型化; 近代的教育专家经过研究与实践,得出结论:是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要求太多,加上剧烈竞争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僵化和紧张而引起的感觉统合不足,由于感觉统合不足引发的学习、生活、活动障碍的问题愈来愈多。 感统失调会造成学习障碍吗?感统训练针对那些儿童?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欧美,日本等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国家,问题儿童日益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J.Ayres )首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视、听、嗅、味、触、前庭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感觉统合不足或感觉统合失调就会影响大脑各功能区、感觉器官及身体的协调发挥,引发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学习能力是身体器官、神经组织及大脑间的互动。身体的视、听、嗅味、触及平衡感观、(中耳),透过中枢神经、分支及末端神经组织,将讯息传入大脑各功能区,成为感觉学习。大脑将这些讯息整合,作出反应再透过神经组织,指挥身体感观的动作,称为运动学习。感觉学习和运动学习的不断互动便形成了感觉统合,感觉统合不足,便会形成脑功能的反应不全,会引发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有人误解感觉统合训练是针对问题儿童的矫治是不正确的,其实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和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0-6岁的学习主要以感觉学习为主,由于感觉器官本身是在不断成长中,感觉统合不健全是正常的,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0—12岁,所以感觉统合的游戏对成长中的孩子可以帮助他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今后学习能力的发挥有重大的作用。 人类学习重要的并非知识,知识只是工具,掌握如何吸收、消化、运用知识的学习能力才是关键。如果孩子孩子学习困难,不要埋怨指责,面对问题,理解原因,让孩子认真地做自己,只有最喜欢最自信的学习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有了足够的热情,才有智慧和勇气克服困难。 https://www.360docs.net/doc/8a13898027.html,/52xiaohaigui 感觉统合的概念 感觉统合术语是由ShrttinhyotC.S(1960)LashleyK.S(1960)提出的,并广泛地应用于行为和脑 神经科学的研究。AyresA.J根据对脑功能研究,1972年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她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 一般人的概念感觉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吸嗅觉,但实际上人类生存需要的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觉却是触觉、前庭觉及运动觉。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前庭平衡觉是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碳酸钙结晶体)来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位,及保持身体的平衡。运动觉(又称深感觉)是来自于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的感觉,它是了解肢体的位置与运动的感觉。人类的各种感觉学习贯穿了人的一生,简单地讲,这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感觉统合学习的最关键期是7岁以前,因为在这期间,人类的大脑发展特别快。

感统训练游戏 (3)

滑板 功能:调节前庭感觉、触觉和本体感觉,引发平衡反应。 训练时间: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 方法: 1、静态飞机式 以腹部为中心,身躯紧贴滑板,头颈部抬高,挺胸,双手双脚伸展提高,如同飞机起飞状。6岁左右的儿童可保持这种姿势20—30秒钟。 2.乌龟仰躺 让儿童仰卧,抬起头,四肢屈曲抬起,身体呈弓形,仅以腰部着地,并努力保持这种姿势。6岁左右的儿童,一般可以维持这种姿势20—30秒。 3.乌龟爬行 儿童俯卧在滑板上,以腹部为中心,身躯紧贴滑板,抬头、挺胸,头颈部抬高,双脚并拢抬起,以双手伸展慢慢往前爬行移动。爬行时双手要同时着地,手指张开,手掌和手指都紧贴地板,收缩手臂,对抗手掌和手指与地面的摩擦力,带动滑板和滑板上整个身体的重量移动。 4.青蛙蹬 让儿童俯卧在滑板上,以腹部为中心,身躯紧贴滑板,抬头、挺胸,头颈部抬高,双脚如青蛙游泳般屈曲,顶在墙壁上,用力一蹬,使身体贴着滑板往前滑行,同时,双手伸展,像游泳似的从两侧往后划,保持滑板继续向前滑行,滑到接近对面墙壁时,用手控制方向做180度回转,同时双脚屈曲,再蹬、再滑,每次蹬墙后双腿应并拢抬起,脚尖绷直。5.俯卧旋转 让儿童俯卧在滑板上,双手交叉控制方向带动滑板和身体进行原地旋转,左右交替。旋转的次数由少而多,至100次以上。 ?尤其适用于严重前庭反应不足的儿童(旋转时手不过中线,而且很少引起头晕)。6.单人牵引滑行 让儿童俯卧或仰躺在滑板上,用手拉着绳子或呼拉圈,指导者牵动绳子或呼拉圈,带动趴在滑板上的儿童做前进、转弯及旋转等任何动作。 7.双人牵引滑行 让儿童俯卧或仰躺在滑板上,由两位指导者拉动一条绳子,让儿童手握绳子的中间,以绳索的力量带动儿童的滑行。可做前进、转弯及旋转等任何动作。 8.滑板过河 让儿童仰躺在滑板上,以背部为支撑点,颈、手、脚弯起向上,在手和脚可以够得着的位置上架一条绳索,让儿童可以用手抓住绳索并同时用脚钩住绳索,通过手和脚的协同运动带动滑板滑动。 9.过隧道 当儿童在滑板上的爬行动作熟练以后,用积木围成一条曲折变化的通道,让儿童俯卧在滑板上,顺着通道的方向,逐步爬行前进。可以在通道的一端设置目标物(彩色气球、绒布小动物等),规定儿童拿取到一定数目后即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儿童的兴趣。 ?尤其适用于本体感觉失调的儿童。 10.火车厢接龙 用积木围成一条曲折变化的通道,让儿童俯卧在滑板上,排成长龙,后面的儿童双手握着前面儿童的双腿,由第一个儿童带领,顺着通道的方向前进。也可以由前面的儿童用双脚勾着后面儿童的颈部一起滑动。 ?尤其适用于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的自闭症儿童。

儿童感统训练知识

不儿童感统训练知识(一) 对绝大多数家长来说,感统的确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其实,早在197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家Dr.J.Ayres(爱尔丝博士)就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并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其代表作为《感觉统合失常学》。 感觉统合就是机体有效地利用自身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爱尔丝博士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做出反应的过程。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其具体表现为: * 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 虽然聪明,却胆小不敢表现 * 重心不稳,容易跌倒或撞墙 * 咬手指或无法戒奶嘴 * 动作笨拙,难以完成像折纸和使用剪刀等精细操作 * 写字无法在框内,笔画经常颠倒 * 任性,脾气暴躁 * 发音不佳,语言发展迟缓 * 粘人、爱哭、怕生 * 对高度缺乏危险意识,痛觉不敏感 * 挑食、偏食、餐饮习惯不佳 * 喜欢爬高,却不敢走平衡木 * 讨厌被触摸,容易吵架等等。 但是儿童要达到百分之百的感觉统合是非常困难的。儿童感统训练的目的就是让不同程度的感统失和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儿童感统训练就具有了其实际意义。 感统训练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机体学习能力,即让孩子在玩乐中通过专门的训练器械,达到刺激孩子前庭觉、本体感、视觉、触觉、听觉的发育,帮助儿童对感觉刺激做出比较有结构的反应,最终目标是达到儿童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如行为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从而促进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真正起到潜能开发的作用。 目前,感统训练在美国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尽管感统理论引入到中国才是近几年的事,但其理念已经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同和接受,许多孩子的人生将因之改变。从实践的角度看,抓住行为敏感的关键时期进行专业的感统学习,早期的训练往往是效果最佳的。 儿童感统训练知识(二)

幼儿感统训练

1第一大训练就是它的平衡的一些训练,因为剖腹产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太为不正就会导致一些不适合顺产的因素,那么这个时候也就会使孩子的大脑前庭平衡能力比较差,那么在出生之后一定要注意多去训练他的一些大脑平衡的功能。 2第二场训练就是一定要跟孩子有一个本体感训练,因为剖腹产的孩子在出生之后,他缺乏一些产道的挤压,那么这是一种最自然的一种本体感觉训练,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应该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多与孩子进行按摩,让孩子的体感能力变强。 3第三代要训练的就是触觉的训练,因为剖腹产住的孩子并不是非常的发育完全,因为它是一些不利的因素,导致了他不适合顺产,所以才剖腹产,那么这个时候他的触觉也要进行一方面的训练。 注意事项: 所以在平时生活中家长需要做的事就是要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从小就应该让孩子多进行一些三跟斗跳绳拍皮球打羽毛球等一些训练,同时还应该让孩子多走平衡木多荡秋千坐旋转木马。 父母要让孩子多走平衡木,或者多做荡秋千、旋转木马等游戏。 父母需要做的是,要让孩子多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从小就可以让孩子翻跟斗,再大一点让孩子拍皮球、跳绳、游泳、打羽毛球等都是很好的训练。 但是剖腹产出生的孩子由于缺少人生中第一次触觉的机会,在两三岁以后还是很喜欢吮自己的手,父母们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除了吮手以外,他们还喜欢咬指甲、咬笔头或者玩自己的生殖器。在性格上,这类孩子比较容易发脾气、胆小、紧张、爱哭、偏食,喜欢招惹人等等。父母应该让孩子多进行触觉方面的训练,可以从以下这些活动着手:从小让孩子玩水、玩沙、玩泥土;让孩子学习游泳;经常让孩子光着脚走路;让孩子玩羊角球;给孩子洗完澡以后用比较粗糙的毛巾给孩子擦身体并用电吹风给孩子吹干身体;经常用毛刷子给孩子刷身体;用毛巾把孩子卷起来和孩子一起游戏;和孩子玩一切需要身体接触的游戏…… 触觉系统早期会影响婴幼儿的喂食情况、年长后会影响到人际互动、情绪调节、手眼协调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甚至对他的社交、注意力集中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触觉的发展和所有其他感知觉一样,与外界的刺激、使用的频率有关。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物品,促使触觉的发育。 在给宝宝洗澡时,用手多触摸宝宝的皮肤;让宝宝用不同的水温洗澡;使用不同的物品,如丝绒、棉布、麻布、海绵,蹭孩子的身体;3~4个月之后,妈妈把宝宝抱起来指认家中一些物体或各种玩具,然后扶着他的小手去摸一摸,如电视机、电冰箱、录音机、玩具小熊、玩具小狗等;让孩子玩水、玩泥巴、玩泥胶、玩沙子;让孩子的小手伸到米袋或豆子中;经常用轻柔的梳子给孩子梳头等由于婴儿的视觉尚未充分发育,所以不仅要让他看,还要婴儿进行实际的触模,刺激其好奇心,宝宝的双手和皮肤是在触摸中感知外界事物的。父母应让孩子在自然中触摸花草的柔软,石头的坚硬,水的流动,冰的寒冷;在生活中触摸各种布料、用具、食物和物品;给他各种不同质地的玩具,让他在玩儿的过程中发展手部的触觉。因玩具形状或材质不同,如方的、圆的、木制的、塑料的、玻璃的、绒布的、纸质的、丝质的,能使宝宝逐渐了解大和小,圆和方,软和硬的不同感觉。在游戏时,父母要多和他说话,如“球是圆的”,“毛毯多柔软啊”,“石子多硬啊”等等,这样可同时发展他的语言能力。触摸可使孩子获得关于世界的真实感受,积累生活的经验。触觉又是一种情感沟通手段,父母对宝宝的触摸,是增进亲子感情的重要渠道触觉发育不良,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是因为大脑对感觉层次分辨能力不好的原因,可以影响到大脑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应变能力。如:口腔皮肤触觉过敏可出现偏食,过度过敏的孩子可表现喜欢咬人,性情焦虑;面部皮肤触觉过敏的孩子往往拒绝洗头、洗脸;手的皮肤触觉迟钝时,表现动作笨拙等。 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挠痒痒了。让孩子感受到不同力度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家长也要考虑孩

3-6岁宝宝感统训练游戏

(1) 3-6岁宝宝感统训练游戏 帮助给予: 3.为鼓励孩子尝试,可在线的旁边放一玩具或小食品来作为奖励物; 手臂运动能力 /手眼协调能力,学习向着目标抛掷物件。 能连续5次把豆袋或类似的玩具扔进 1米距离外的大盒子中。 难度设置: A 开始时把距离设短一点,如只要求儿童站在距离大盒子一步或两步的 B 逐渐地把距离拉大; C 逐渐地把大盒子换成小一点的盒子。 A 手把手地帮助孩子投掷; B 只是在孩子姿势错误时才给予帮 手臂运动能力 /手眼协调能力,增进与人互动的能力。 家长及孩子轮流投篮;家长投完后把球捡起来给孩子投。 1.扔球 训练目的: 手臂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 训练要求: 把一个小型球或豆球扔到 3米远的地方。 适用年龄: 3-4岁 助。 3.互动式投篮 1.开始时如果孩子不领会扔球的动作, 可手把手地教; 2.给孩子在前方画一条线来提示他 /她要扔的距离; 2.扔豆子 训练目的: 训练要求: 适用年龄: 3-4岁 距离; 帮助给予: 训练目的: 训练要求:

适用年龄:3-4岁 难度设置:适当增大距离。 帮助给予:多给予孩子鼓励。 4. 上、下楼梯 难度设置: A 成人站在孩子前面或后面,伸出双臂或双手的拇指,让孩子抓住拉孩 子上楼梯; B 成人将左手手臂或拇指抬高,右手手臂或拇指则在孩子右侧腰间的位 置,让孩子在搀扶下 自己平衡用力上下楼梯; C 成人伸出左手手臂或拇指搀扶孩子上、下楼梯; D 让孩子独自上、下楼梯。 帮助给予: A 双手(或拇指)抬高给予协助; B 一手(拇指)高,一手(拇指)低给予协助; C 单手(拇指)给予协助; D 撤消所有协助。 5. 个性跳绳 训练目的: 增进孩子的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 孩子能一步跨上一个阶梯,连续上或下楼梯。 适用年龄: 3-4岁 训练目的: 身体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 脚轮流抬高跨过绳子。 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柱子或椅子上离地 15CM 高,让孩子双 适用年龄: 3-4岁

[感统训练]幼儿园感统训练互动游戏教案

[感统训练]幼儿园感统训练互动游戏教案【--幼儿园工作计划】 宝宝从2岁开始,基本上学会了走路,有些宝宝可能已经跑得比大人快了。因此,户外活动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的。父母应该如何通过户外活动,加强宝宝的感统训练呢?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幼儿园感统训练互动游戏方案,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独立性、自理能力。 游戏时间:随机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成人可以开始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日常活动,(如:戴帽子;洗、搽手;主动配合家长穿衣裤;辨认和使用自己的毛巾、水杯;穿不用系鞋带的鞋子;扣外衣上的大纽扣;收拾自己玩过的玩具等等),并要培养孩子与家人的主动交流(主动问好、主动告别、主动感谢、主动表达自己 __等等)。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培养孩子认知和分辨能力。

游戏准备:孩子喜欢吃的糖果若干,与糖果大小相似的珠子或球若干。空瓶子一个。 游戏内容:将糖果和珠子混在一起放在一个盘里,鼓励孩子把糖果和珠子区分出来,将糖果(或珠子)用手挑出来放入空瓶子里。挑完后盖上瓶盖,摇晃瓶子。让孩子倾听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游戏时间:25-30分钟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2-3岁的孩子。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增加,可以准备3样以上的物品让孩子区分。也可以增加物品的数量,让孩子发展用手指挑拣的精细动作。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认知能力、探索能力、记忆力。 游戏时间:随机 指导与建议:游戏贯穿1-1.5岁的孩子。成人可以开始定期带孩子到户外游玩、探亲访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通过孩子对外界环境的观察、探索,加强孩子对户外环境、人物的认知(成人可以引导孩子了解所在地的建筑物、特色景点、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简单的

儿童感统训练标准

儿童训练标准 1、记忆力训练:对对碰 游戏方法:取相应年龄的图卡对数,把所有卡翻过来打乱,让孩子先后拿两张,如果是一样的,就拿走,不是一样的就放回去,继续拿两张,记录一共要拿几次才把所有牌拿完。 达标参考值: 3岁,3对,10次内完成合格 4岁,4对,14次内完成合格 5岁,5对,18次内完成合格 6岁,6对,22次内完成合格 7-9岁,8对,30次内完成合格 9-12岁,10对,46次内完成合格 2、接龙游戏: 参考值: 3周岁孩子讲到4个 4周岁孩子讲到6个 5周岁孩子讲到8个 6周岁的孩子可以讲到9个 7周岁的孩子可以讲到10个 这是简单的游戏,更是很好的记忆力训练方法,有空就可以练习 3、穿珠子5到10分钟 每次一分钟,要求孩子注意力集中,尽快完成。 参考值(每分钟) 3周岁,5个达标, 4周岁,10个达标 5周岁,15个达标 6周岁,18个达标 7~9周岁,20个达标 9~12周岁,22个达标 成人25个达标 4、注意力图卡-图形译码涂色: 参考值: 3周岁孩子会涂满 4周岁,不超出图形外5毫米, 5周岁,不超出图形外4毫米, 6周岁,不超出图形外3毫米, 7-9周岁,不超出图形外2毫米, 10-12周岁,不超出图形外1毫米 合格率达到90%。平均10个允许一个不合格。

5、精细动作训练 任务:逐页翻书完成3-5次,每次1分钟,并记录每次翻了多少张,取平均值。一分钟达标参考值: 3岁10张 4岁20张 5岁30张 6岁35张 7-9岁40张 10-12岁50张 成人60张 6、训练精细动作 任务:夹东西游戏(用筷子或水彩笔) 一分钟夹带壳花生 参考标准: 3周岁,5-10个 4周岁,15个 5周岁,20个 6周岁,25个(会夹珠子) 7-9周岁,夹珠子5个 10-12周岁,夹珠子10个 每天建议5-10分钟 挑战下: 全纳最高纪录一分钟夹18颗珠子,你能打破吗? 7、大动作训练 任务:球类练习 3周岁,练习抛球 4周岁,练习对墙抛接球 5周岁,拍球30个达标 6周岁,快速拍球每分钟100个达标,定点拍球20个达标 7-9周岁,定点拍球30个达标, 10-12周岁,定点拍球50个(球定人不定拍球20个)达标 8、大运动训练 任务:跳跃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