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凹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凸透镜、凹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凸透镜、凹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4~8节

重点、难点:

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3.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4.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5. 了解眼睛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知识点分析

(四)光的折射定律

1. 折射现象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 折射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3)折射现象中光的传播路线是可逆的。

3. 折射使池水变浅。

4.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异同:

相同点:(1)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2)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3)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而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

(4)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不同点:(1)反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同一介质中,折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不同的介质中。

(2)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的入射角,而折射角与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其大小关系跟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有关,只有当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才相等。

(五)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凸透镜对任何光束都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折射后通过实焦点。

2.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凹透镜对任何光束都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两次折射后变成发散光线,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虚焦点。

3. 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其一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光线不改变。其二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其三是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4. 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5.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二倍焦距处(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3)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电影机。

(4)物体在焦距之内(u

(实像总是倒立的,像与物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总是正立的,虚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二倍焦距是成缩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焦点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体向凸透镜移动时,像也移动,物和像移动的方向总是相同的)。

6. 在照相时,拍摄近景应将镜头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拉长暗箱);拍摄远景应将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缩短暗箱)。

(六)神奇的眼睛

1. 眼睛

(1)眼睛的结构

眼睛是由一层坚韧的膜包着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眼球好象一架照相机,这层膜在眼球前部凸出的透明部分称为角膜。眼球里有一个透明囊状物叫做晶状体,晶状体和角膜之

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水样液,晶体和后面的视网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胶状物是玻璃体。角膜、水样液、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线,经过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于是我们看见了物体。

(2)眼睛的视物原理

正常的眼睛无论是眺望远景时,还是在看近物时,都能看得见。从凸透镜成像情形分析,那就是远物距时像能成在视网膜上,物距变小了,像仍然能成在视网膜上。光屏未移动像距不变,居然一样能成像,奥妙何在呢?原来,晶状体本身是弹性体,它周围的肌肉可以根据视物的远近调节它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眼睛的焦距,从而使物体的像总能成在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叫做眼睛的调节,可见,眼睛是一种精巧的变焦距系统。

眼睛的调节是有限度的,眼部肌肉完全松弛时,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也就是晶状体变得最扁时,能够看到的物点叫眼睛的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从无限远处物体射入眼睛的是平行光线,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眼部肌肉极度紧张时(使劲看近物时),晶状体变得最凸,表面弯曲程度最大,能看清的物点叫眼睛的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在离眼睛10—15厘米的地方,在合适的照明条件下,眼部肌肉处于正常状态而能十分仔细地看清物体时,物体离眼睛的距离称为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是25厘米。

2. 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远点为有限距离,近点也比正常眼近。因此,近视眼的人习惯紧贴在书上看字。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凸一些,变得太厚,折射光的能力太强,从无限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会聚点在视网膜前,矫正近视眼,可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人眼睛,会聚点就能够移到视网膜上。

3. 远视眼及其矫正

矫正远视眼,可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入眼睛,会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

4. 眼睛的度数

眼镜的度数是指什么呢?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透镜的焦距f这个物理名词,并且已经知道,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透镜焦距的倒数叫透镜焦度,焦距以米为单位时,焦度的单位是屈光度,眼镜度数是透镜焦度乘以100。如一近视镜片为-200度(也记做-200°),则该透镜焦度为-2屈光度,其焦距为-0.5米,是凹透镜。再如焦距为1/3米的凸透镜,焦度为3屈光度,用它作成的远视镜片为+300度。

(七)透过透镜看世界

1. 望远镜的构造:目镜、物镜

2. 显微镜的构造: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八)走进彩色世界

色散

现象产生表明:第一,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第二,不同的单色光经过透镜时偏折程度不一样,实验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各色单色光偏折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关于实像与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虚像是人的幻觉,实像是有实际光线进入人眼

B. 虚像就是影子,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亮斑

C. 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则不能

D. 光线经折射后总是成实像,经平面镜反射后总是成虚像

解析:此题易错选A、B或D,产生错解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区分虚像与实像,虚像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不能在光屏上显示,但可用眼睛观察到,因而选项A说法错误;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阴影区,不是虚像,选项B说法错误;光的折射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如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是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选项D说法错误;由于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在光屏上显示,所以选项C说法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C

考点分析:考查对虚像与实像的理解

例2. 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的主轴移到距凸透镜45cm处,则成像的情况是()

A. 放大的实像

B. 缩小的实像

C. 等大的实像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析: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由第一次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可知f<u<2f,即f<30cm<2f,由此可判断焦距的范围是15cm<f<30cm,当物距为45cm时,物距肯定大于焦距,但由于焦距f在15cm和30cm之间变化,所以三种情况就都有可能。

正确答案:D

考点分析: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

例3.近视镜为什么用凹透镜?而远视镜为什么用凸透镜?

解析答案:(1)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过凸,使得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配戴凹透镜后,使光线发散后,再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

(2)远视眼是晶状体过于扁平,物体经晶状体折射后将像成在视网膜之后,因而要戴凸透镜,先对光线会聚,再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

考点分析:考查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4. 小明在湖边游玩,他站在岸上看到了(1)岸上的树(2)水中的鱼(3)空中小鸟(4)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他看见的景物中,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属于光的

折射形成的是

解析:他看到的岸上的树和空中小鸟是真实的景物,水中的鱼是他看到的鱼的虚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原因形成的,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正确答案:(4)(2)

考点分析:考查光的折射和反射同时发生的,折射产生的是虚像,反射产生的是实像。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5分钟)

一、选择题:

1. 测绘图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的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mm,则底片到镜头间的距离为()

A. 100mm以外

B. 50mm以内

C. 略大于50mm

D. 恰为50mm

2. 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下图,先后使烛焰位于

a、b、c、d四处,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 使烛焰位于a处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 使烛焰位于c处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C. 使烛焰位于b处时,成缩小的实像

D. 使烛焰位于d处时,成放大的实像

3. 某同学在学习“眼球折光系统”一节时,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下图,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表示玻璃体,则图示表示的眼球模型和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分别是()

A. 远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B. 近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C. 近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D. 远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4. 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A.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 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

5. 如下图,一塑料薄膜组成的顶棚下堆放着一堆干草,夏天雨后,阳光穿过薄膜上的积水,照射到干草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薄膜上的积水形成一个大的凸透镜,如果其焦点恰好在干草处,干草有可能燃烧

B. 透镜都是固体物质组成的,液体不能起凸透镜作用

C. 起凸透镜作用的应是塑料薄膜

D. 水和塑料薄膜共同起凸透镜作用

6. 在放映幻灯时,想在屏幕上得到一个放大的钥匙的像,钥匙形状如M图示,则幻灯片应如何插法()

7. 如图所示,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A. 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

B. 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向外拉,增加A. B 间的距离

C. 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窗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 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窗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8.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A. f<2cm

B.2cm

C. 4cm

D.5cm

9. 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A. 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二、填空题:

1. 用照相机拍照时,要想使被拍的景物成的像大一些,照相机与被拍景物之间应一些;底片跟镜头间的距离(暗箱)应些。

2. 用放大镜观察邮票,邮票应放在以内;看到的像是、、;并且邮票和像在放大镜的侧。(填“同一”或“两”)。

3. 物体沿着主光轴向凸透镜靠拢,当物体进入之内时,在光屏上,再也找不到物体成的像。

4. 要想利用凸透镜使点亮的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

上。

5. 物体从焦点处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的像越来越,像到凸透镜距离越来越。

6. 如图所示中,矫正远视眼的是图。

7.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凸透镜20cm的时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cm;当蜡烛再向凸透镜靠近5cm时,所成的像的性质是、、,利用此原理制成了。

三、作图题:

1. 如下图,为某透镜成像的一种情况,其中AB是物体,CD是AB的像,试在图上的适当位置画上合适的透镜,并大致表出其焦点的位置。

D B

四、简答题:

矫正近视眼的近视镜为什么要用凹透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D

3. B

4. A

5. A

6. A

7. D

8. C

9. B

二、填空题:

1. 近,远

2. 1倍焦距,正立、放大、虚,同一

3. 1倍焦距

4.焦点

5. 小,近

6. 乙

7. (1)同一高度(2)10,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

三、作图题:(略)

四、简答题:

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过凸,使得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配戴凹透镜后,使光线发散后,再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

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题整理资料讲解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 U﹥2f U=2f F﹤u﹤2f U=f 0﹤u﹤f 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凸透镜成像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B.缩小的都是实像,放大的都是虚像 C.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放大的像可能是正立的,也可能是倒立的 D.实像和物体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2.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3.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光屏上成一缩小、倒立的烛焰的像时,烛焰(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 A.大于20㎝ B.大于10㎝且小于20㎝ C.小于10㎝ D.等于20㎝ 5.A1B1是物体AB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如图所示的情景中,正确的是() 6.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移动透镜、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若用一不透光物体挡住半个透镜,则在光屏上() A.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不变B.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变暗C.仍成整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不变D.仍成整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减弱 7.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A.所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8.蜡烛从离凸透镜距离为5f的地方向移向凸透镜的过程中,凸透镜所成的像()

凹透镜成像规律

凹透镜成像规律; 当物体为实物时,成正立、缩小的,像和物在的同侧; 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一倍(指绝对值)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 (u2f) 如果是厚的弯月形凹透镜,情况会更复杂。当厚度足够大时相当于,厚度更大时还会相当于正透镜。 用途: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凹透镜对起发散作用, 凹透镜 成一个正立、缩小的虚像, 像物同侧,v

复习课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教材、教法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 1 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 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成像的几种情况(透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现象)。

完整版凸透镜成像规律归纳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一.成像规律 二.记忆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和像的移动方向一样)三.考点归纳:凸透镜焦距的测量:用平行光(太阳光或远距离的手电筒)垂直照1.用刻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承接到最小最亮的亮点,射凸透镜,由此可知,即是凸透镜的焦距。度尺测量出亮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实验器材的 摆放顺序:2.先将凸透镜、蜡烛、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使它们在同3. 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1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原因:4. 1)烛焰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2)烛焰在一倍焦距处不成像;

()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3成像变化情况: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物体靠近凸透镜,同时光 5. 屏远离凸透镜;(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处,像越大;成虚 像时,物体越靠近6. 焦点处,像也越大。(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7.蜡烛 燃烧后会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位置会上升。 实验中选择蜡烛的缺点:蜡烛燃烧会变短,光屏上像的位置会上8. 烛焰会晃动,成像不稳定。改进:选发光二极管,优点:成像更升; 稳定,容易对比大小。9.发光二极管图案的选择:最好左右不对称,上下不对称。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凹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大,光屏需要远10. 离凸透镜,相当于近视眼的原理。 11.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凸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小,光屏需要靠近凸透镜,相当于远视眼的原理。 2 如果用遮光布遮住透镜的一半,12.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屏上的像是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移动光屏,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如图所示,13. 则人眼在图示位置能观察到蜡烛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若撤去光屏,

凸凹透镜成像光路图规律总结

凸凹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图总结 实像可用承接物接收到,虚像承接不到,只能眼睛看到。 一、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焦点:平行光线(太阳光)通过透镜后会聚的点,或通过透镜后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焦点一般有两个,并且一般关于透镜对称)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光心:透镜的几何中心 *三条特殊光线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通过凹透镜后,反向延长线会聚于焦点。 2.通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正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 通过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3.通过光心的光线通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u>2f 2、u=2f f u2 v , = 2= >,f < v f 2< f f u2 在异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异侧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2f>u>f 4、u=f f v f u f 2,2><< 5、u<< 在异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f u = 不成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人:初三物理组学生姓名: 班级: 复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并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判断出凸透镜的焦距以及凸透镜成像的情况 3.能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调节方法 知识储备: 1。回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填写下列表格: 物距u与焦距的关系 像的性质像距v与 焦距的关系 应用正倒大小实虚 u>2f u=2f—-———f

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归纳教学教材

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归纳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方法:平行光聚焦法 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2.将实验器材按如图(书中72页图4-40)所示摆放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 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1)u=f是成实像和虚像,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倒立一定是实像,实像—物像异侧;正立一定是虚像,虚像—物像同侧。 (2)u=2f是想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4)成实像时(焦点外) 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增大)(减小)(变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5)成虚像时(焦点内) 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 (增大)(增大)(变大) 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 *二倍焦距见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倒实正虚 (6)垂直主光轴移动问题: ①凸透镜移动方向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同——————像随透镜同向移动 ②蜡烛移动方向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反———————像随蜡烛反向移动 (7)凸透镜成像为实像时上下相反,左右也相反。 5.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成虚像;②烛焰在焦点上不成像;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⑤可能凸透镜不在蜡烛与光屏中间。 6.粗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①使太阳光沿主光轴照射到凸透镜上,移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最小的亮点,用刻度尺测出凸透镜中心到亮点之间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②用一发光小灯泡,沿凸透镜主光轴移动,当透镜射出的光为平行光时,测出灯泡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③利用凸透镜成像实验,移动光屏和蜡烛,直到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实像为止,此时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的2倍。 7.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凸透镜成像及应用练习题

凸透镜成像及应用练习题 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照像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 2.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光屏距离凸透镜12厘米时,发现光屏上有一个清晰缩小的像,由此可以判断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A. 5厘米 B. 10厘米 C. 15厘米 D. 20厘米 3.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将物体放在主轴上距透镜中心7cm处,物体所成的像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6.蜡烛放在离凸透镜40cm的主光轴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在原来位置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40cm,则所成清晰的像—定是() A.虚像 B.放大的 C.正立的 D.缩小的 7.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下列哪个光学仪器应用了这种成像原理() 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汽车后视镜 8.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9.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用它可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有时遥控器并没有对准电视机的控制窗口,而是沿某一合适的方向对准墙壁按下按钮,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 (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速很大 10.人的眼睛象一架照相机,物体射出的光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成的像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11.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和远视。右图是一位视力缺陷人员的眼球成像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及矫正视力需要 配戴的透镜种类是() 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 D.近视眼,凹透镜 12.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凸凹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图总结

凸凹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图总结 一、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焦点:平行光线(太阳光)通过透镜后会聚的点,或通过透镜后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焦点一般有两个,并且一般关于透镜对称)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光心:透镜的几何中心 *三条特殊光线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通过凹透镜后,反向延长线会聚于焦点。 2.通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正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3.通过光心的光线通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u>2f 2、u=2f f v f f u2 2< < >,f v f u2 , 2= = 在异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异侧成倒立等大的实像3、2f>u>f 4、u=f f v f u f2 , 2> < < f v f u f2 , 2> < < 在异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f u=不成像

5、u2f 2、u=2f f u< 2 v =, >, f v f 2f u< 在同侧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在同侧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中学物理凸透镜成像原理及规律

物理凸透镜成像原理及归率 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4.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学习重点: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会应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和总结过程。 知识要点梳理: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规律方法指导: 一、要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同学们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 2.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跟主光轴平行; 3.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 现在,我们利用这三条光线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图,作法: ①画一直线表示主光轴; ②把透镜放在主光轴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轴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③物体分别放三个位置(u<f、f<u<2f、u>2f); ④画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的光线.; ⑤通过焦点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以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⑥两条折射光线在透镜另一侧相交于一点; ⑦过这一点作垂直主光轴的线,这就是物体的像; ⑧若两条折射光线在透镜另一侧不相交,反向延长,交于物体与透镜的同侧; ⑨过这一点作垂直主光轴的线,用虚线表示其成的像为虚像,如图所示: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诀一: 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口诀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外。 口诀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三、放大倍数: κ =初中阶段不必掌握,但应知道:①、当ν>μ时,成放大的像;②、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物体越靠近焦点,所成的虚像越大。 经典例题透析: 凸透镜的应用 1、在使用照相机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拍摄远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B.拍摄近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C.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把光圈的数值调小 D.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缩小光圈

(完整版)凸透镜成像规律归纳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1.成像规律 二.记忆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和像的移动方向一样) 三.考点归纳: 1.凸透镜焦距的测量:用平行光(太阳光或远距离的手电筒)垂直照射凸透镜,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承接到最小最亮的亮点,用刻度尺测量出亮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是凸透镜的焦距。由此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2.实验器材的摆放顺序:先将凸透镜、蜡烛、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3.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使它们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4.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原因: (1)烛焰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 (2)烛焰在一倍焦距处不成像; (3)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5.成像变化情况: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物体靠近凸透镜,同时光屏远离凸透镜;(物近像远像变大); 6.成实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处,像越大;成虚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处,像也越大。(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7.蜡烛燃烧后会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位置会上升。 8.实验中选择蜡烛的缺点:蜡烛燃烧会变短,光屏上像的位置会上升;烛焰会晃动,成像不稳定。改进:选发光二极管,优点:成像更稳定,容易对比大小。 9.发光二极管图案的选择:最好左右不对称,上下不对称。 10.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凹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大,光屏需要远

离凸透镜,相当于近视眼的原理。 11.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凸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小,光屏需要靠近凸透镜,相当于远视眼的原理。 12.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果用遮光布遮住透镜的一半,则屏上的像是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 13.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如图所示,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若撤去光屏,则人眼在图示位置能观察到蜡 烛的像。 14.完成实验后,给透镜戴上远视眼镜,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 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取下远视眼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 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远离透镜。 15.把蜡烛放在一倍焦点处,移动光屏,光屏上无像,但是会有大小 不变的光斑。 16.把蜡烛放在一倍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光屏上无像,但是会出现 大小变化的光斑。

凸透镜成像特点及其应用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注意事项: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种类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 5 u﹥2f 缩小、倒立的实像f﹤v﹤2f 照相机 4 u=2f 等大、倒立的实像v=2f 3 f﹤u﹤2f 放大、倒立的实像v﹥2f 投影仪 2 u=f 不成像--------- ---------- 1 u﹤f 放大、正立的虚像V﹥f 放大镜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物远虚像大。 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注意: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透镜应用 照相机: 1、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需戴凹透镜调节; 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需戴凸透镜调节; 练习题 1、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过程中,小明将蜡烛的 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这时在右面的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生活中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2、图12是照相机镜头成像原理示意图。在图中所标的a、b、c三点中,点表示凸透 镜的焦点。吴力在家里的阳台上用数码相机(焦距可调)拍摄下了株洲天元大桥美丽的夜景,如图13甲、乙所示。结合图12分析可知,拍摄照片时,镜头焦距调的较大。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某电视台推出“扫二维码,抢红包”活动.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屏幕上的二维 码(如图)可成像在部的识别模块上实现登录,获得红包.扫描二维码时,下列说确的是() A.摄像头相当于凹透镜B.摄像头越靠近二维码越好 C.二维码成虚像D.二维码一定成倒立的像 2.如图所示,小宇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 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围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围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围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围 3.如图是爱动脑筋的小明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 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确的是()

A.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两倍焦距 B.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C.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透镜,可以制作老花镜镜片 D.要使墙上的像变大,应增大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 4.下列与凸透镜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B.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1倍焦距 5.“共享单车”低碳环保,便于出行,深受市民欢迎.假日期间,小强和爸爸 决定骑单车外出游玩,取车时爸爸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共享单车”的二维码后自动开锁(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二维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 B.单车轮胎表面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C.骑行时,小强看见树木向后退是以他的自行车为参照物

初中物理知识凸透镜成像规律八种记忆方法

初中物理知识:凸透镜成像规律八种记忆方法 一、作图成像法 光学作图,是掌握光学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凸透镜成像规律完全可以利用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两条,而找到像点,这种方法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作为实验后,强化知识的一种补充,也可以为那些要参加各种物理竞赛的学生,作为知识的一种拓宽。方法是过物体上的一点,画出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然后找到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相交的点,或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物体上该点的像点。再根据物体与主光轴的垂直关系,画出像也与主光轴垂直,就可以画出虚实像。还可以借此介绍虚实像。 本文列举两种利用作图法探究成像规律,作图在下: 两条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2)平行于主光轴光线通过焦点。 这种方法适合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初二学生接受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可以在初三第一轮复习时,帮助学生记忆,减轻复习时的学生的记忆压力。 二、光路可逆法 光路可逆性是光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学生对这个知识也是记忆犹新。具体方法是先根

据作图法作出一种成像规律的图后,提醒学生从光路可逆性来考虑问题,把作出来的图,从反面看一下,又是什么成像规律这样所有的成像规律,就可以从光路可逆性来记住规律。下图中就是利用光路可逆性,完成两个成像规律! 这种方法理解层次较高,学生理解起来也很难,可以作为新课以后的辅助练习。 三、童话故事记忆法 一个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冬天,唐僧师徒一行四人,为取真经,他们继续向西方徒步前行。他们来到一个山洞中休息吃饭。山洞前有一个大的冰山,冰山中间厚、边缘薄。孙悟空到外面弄了一些吃的回到山洞前,他看到冰山后面的山洞里,也有一只倒立、缩小的孙悟空,他以为是妖精,又来吃唐僧的肉了,连忙拿出金箍棒,准备降服妖精。这时,冰山后的孙悟空也拿出小金箍棒。孙悟空连忙向前冲去,准备与之决斗。这时,孙悟空发现,妖精好像怕自己似的,连忙向远处逃去,而且变得很大,但还是倒立的。孙悟空大声呼道:“妖精,哪里逃”忙连翻几个筋斗,但有冰山挡着,翻到冰山前时,山洞中的“妖精”没有了! 这时,在山洞中刚睡着的猪八戒被孙悟空的叫声惊醒了,连忙从山洞中出来叫道:“猴哥,哪里有妖精”出来一看,看到冰山外有一个身材魁梧的孙悟空,哈哈大笑到:“猴哥,你又在变戏法哄人了,让我来教训你一下!”连忙拾起钯子,向孙悟空打去,没打到孙悟空,把冰山打碎了,孙悟空又变成了原来一样大小!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师哥俩分别看到了什么吗同学们,谁能把刚才的故事重述一遍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系统归纳)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凸透镜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常见光学器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彻底了解凸透镜所成像的变化规律及物距和像距的对应关系是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关键。下面对成像规律作一总结: 一.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所处位置的变化规律 (1)物体在无穷远处时,像成在焦点上。(无穷远处的物体射向凸透镜的光线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 镜折射后过焦点,这个点我们可以认为就是无穷 远处的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像的位置。)(如图1 所示) 实例应用:太阳离我们很远,我们利用太阳 光可以近似地看成平行光来确定凸透镜焦距时, 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所看到 的亮点就可以认为是太阳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这也是确定凸透镜的焦距比较简便的一种方法。 (2)物体在由无穷远处向二倍焦距处 靠近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由焦点 处向二倍焦距处移动,像是倒立、缩小的实 像,像逐渐变大,但像始终小于物体。(如 图2所示) 实例应用:照相机。当用照相机拍摄远 景时,胶片前移靠近焦点;拍摄近景时,胶片后 移远离焦点。 (3)当物体移动到二倍焦距上时,像也正好 移动到凸透镜另一侧的二倍焦距上,此时像是倒 立、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实像,此时像和物体的距 离最近。(如图3所示) (4)物体在由二倍焦距处向焦点处移动的 过程中,像由凸透镜另一侧的二倍焦距处向远处 移动,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随着物体的移动, 像逐渐远离凸透镜,像同时逐渐变大。(如图4 所示) 实际应用:幻灯机(或投影仪、电影放映机) 将胶片倒插在卡座上,在银幕上可以得到放 大的正立的实像。 (5)当物体移动到焦点上时,像就移动到了无 穷远处。(两条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正、反向都 不相交,故既不成实像,也不成虚像,我们可以认 为此时的像在无穷远处)。 实际应用:将点光源放在焦点上,在凸透镜的 另一侧可以得到一束平行光,某些探照灯就是利用 这个原理制成的。

专题11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练习及答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专题学案 一、 复习目标 在记住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条件从而判断出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包括像的倒正、实虚以及放大还是缩小情况),还要学会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实际应用如: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以及人的眼睛、眼镜 二、 知识储备 成_____像;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_______像,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_______像; 无论成什么像,当物体靠近焦点时,所成的像变_______,且像距变________. 二、典型例题解析: (一)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判定成像性质 例1: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cm 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到凸透镜前10cm 处,所成的是(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等大的虚像 【针对性训练】 1、三个焦距都是20cm 的凸透镜,小明利用它们做了一些简易光学器材,第一个做成了简易照相机,拍摄了墙上的一幅画;第二个做了一台投影仪,演示了一张幻灯片;第三个直接作放大镜使用,观察一只小昆虫,使用过程中,下面对应关系连线正确的是( ) 2、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 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到距透镜45cm 处,成的像情况是:( ) A 、放大的实像 B 、缩小的实像 C 、等大的实像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二)焦距大小的判定 例2.将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30cm 的地方,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有蜡烛清晰放大的像,由此可知,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20cm B 、15cm C 、10cm D 、5cm 【针对性训练】 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将这三个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做成像实验,在保持各透镜跟烛焰的距离相等的条件下,得到实验记录如下表: 透镜 像的性质 甲 放大 倒立 实像 乙 缩小 倒立 实像 丙 放大 正立 虚像 由此表可知:甲、乙、丙三个透镜的焦距关系是: A 、f 甲>f 乙>f 丙 B 、f 丙>f 甲>f 乙 C 、f 甲f 丙>f 甲 (三)镜的调节问题 例3、照集体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A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外伸一些 B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外伸一些 D 、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 例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第1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 。 1、 2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图]凸透镜、凹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图]凸透镜、凹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个人简历表格】 逍遥回中2010年物理复习教案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4~8节 重点、难点: 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3.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4.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5. 了解眼睛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知识点分析 (四)光的折射定律 1. 折射现象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 折射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3)折射现象中光的传播路线是可逆的。 3. 折射使池水变浅。

4.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异同: 相同点:(1)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2)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3)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而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 (4)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不同点:(1)反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同一介质中,折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不同的介质中。 (2)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的入射角,而折射角与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其大小关系跟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有关,只有当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才相等。

(五)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逍遥回中 2010年物理复习教案 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凸透镜对任何光束都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折射后通过实焦点。 2.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凹透镜对任何光束都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两次折射后变成发散光线,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虚焦点。 3. 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其一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光线不改变。其二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其三是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4. 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复习——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复习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种类及其对光线的作用.,三种特殊光线的光路图。 2、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 3、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镜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复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是问题的能力。. 2.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眼镜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章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复习。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给学生发放课前复习提纲,让学生提前回家将知识梳理归纳,复习回顾。 2、让学生将知识容四个板块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自己将知识提纲充完整,还可以到将黑板上的容写得不全面的容补充完整。 3、让学生将不同板块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回顾。 二、教师指导与学生练习:对于不同板块的容,教师对重点容进行强调、补充,给予适当的对应练习。 1、认识透镜 学生讲解:透镜的种类及对光线的作用。 教师补充:①、提问判别透镜种类的方法,学生总结。

②引导学生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共三种,后两种引导学生得出。 2、三种特殊光线的光路图。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并总结凸、凹透镜的特殊光线的光路图的区别。 传播方向不改变。 ⑴学生总结过后,老师对规律进一步将强理解、记忆,分析形成口诀。

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移动蜡烛分析像的变化与物距的关系。 形成口诀: 2012-2-7蜡烛焰、凸透镜(f=10cm)、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把蜡烛放置距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的地方,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观察所成像的特点 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使蜡烛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再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观察所成的像 4、把蜡烛移近凸透镜,使蜡烛在1倍焦距以内时,又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再观察像的特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系统归纳)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一.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所处位置的变化规律 (1)物体在无穷远处时,像成在焦点上。(无穷远处的物体射向凸透镜的光线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 镜折射后过焦点,这个点我们可以认为就是无穷 远处的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像的位置。)(如图1 所示) 实例应用:太阳离我们很远,我们利用太阳 光可以近似地看成平行光来确定凸透镜焦距时, 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所看到 的亮点就可以认为是太阳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这也是确定凸透镜的焦距比较简便的一种方法。 (2)物体在由无穷远处向二倍焦距处 靠近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由焦点 处向二倍焦距处移动,像是倒立、缩小的实 像,像逐渐变大,但像始终小于物体。(如 图2所示) 实例应用:照相机。当用照相机拍摄远 景时,胶片前移靠近焦点;拍摄近景时,胶片后 移远离焦点。 (3)当物体移动到二倍焦距上时,像也正好 移动到凸透镜另一侧的二倍焦距上,此时像是倒 立、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实像,此时像和物体的距 离最近。(如图3所示) (4)物体在由二倍焦距处向焦点处移动的 过程中,像由凸透镜另一侧的二倍焦距处向远处 移动,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随着物体的移动, 像逐渐远离凸透镜,像同时逐渐变大。(如图4 所示) 实际应用:幻灯机(或投影仪、电影放映机) 将胶片倒插在卡座上,在银幕上可以得到放 大的正立的实像。 (5)当物体移动到焦点上时,像就移动到了无 穷远处。(两条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正、反向都 不相交,故既不成实像,也不成虚像,我们可以认 为此时的像在无穷远处)。 实际应用:将点光源放在焦点上,在凸透镜的 另一侧可以得到一束平行光,某些探照灯就是利用 这个原理制成的。 (6)当物体由焦点处向透镜靠近时,从物体上发出的光线通过凸透镜的折射后变得发散,而在物体的同侧,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可以会聚,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在物体移动过程中,物距变小,像距变小,像也随之变小,但此虚像始终大于物体。

专题5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doc

此文件下载后可以自行修改编辑删除2018 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专题5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一.选择题(共21 小题) 1.( 2018?自贡)关于凸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成的像都是实像 B.照相时,景物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 C.投影仪中的投影片放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D.远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分析】(1)近视眼用凹透镜进行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远视眼用 凸透镜进行矫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2f>v>f。 2f> u>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v> 2f。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 A、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当 u<f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 A错误; B、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所 以,照相时,景物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故 B 错误; C、投影仪是根据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 像工作的,所以,投影仪中的投影片应放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C错误; D、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之后,远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可使 光线提前会聚,故 D 正确。 故选: D。 2.( 2018?咸宁)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40cm 处沿主光轴移到20cm 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大,像距变大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变大,像距变小D.像变小,像距变大 【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 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离凸透镜越远,像也越大。 【解答】解:凸透镜的焦距是 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 40cm 处移到 20cm 处的过程中,物距始终大于焦距,因此凸透镜成实像,由于物距减小,则像距变大, 像变大。 故选: A。 3.( 2018?烟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 当蜡烛从如图所 示的 A 位置逐渐移到 B 位置的过程中,像距及其像的变化情况是() A.像距增大,像变大B.像距减小,像变大 C.像距减小,像变小D.像距增大,像变小 【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 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离凸透镜越远,像也越大。 【解答】解: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 A 位置逐渐移到 B 位置的 过程中,由于物距减小,则像距变大,像变大。 故选: A。 4.(2018?临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 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