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报告

测量学报告
测量学报告

苏州科技学院

测量学

实习报告

学院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名称:资源1011

姓名:倪凯平

学号:1020208103

实习组号:第15组

指导老师:袁铭严勇

实习时间:2011年12月18号—2011年12月28日

一.前言 (4)

二.实习内容 (5)

(一)实习的目的与要求 (5)

(二)实习任务 (5)

三.实习安排 (7)

(一)实习时间安排 (7)

(二)小组成员和安排 (7)

四.技术要求 (8)

(一)选点 (8)

(二)高程控制测量 (9)

(三)平面控制测量 (10)

(四)地形图测绘 (12)

(五)测设 (15)

四、实习成果 (16)

(一)水准测量 (16)

1.水准测量略图 (17)

2.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18)

3.内业计算表格 (19)

(二)导线观测 (20)

1.导线测量略图 (17)

2.导线观测记录表格 (20)

3.导线内业观测记录表格 (22)

(三)坐标高程表 (23)

1.已知控制点坐标和高程表格 (23)

2.观测点坐标和高程成果表格 (24)

五、实习感想 (28)

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天的新老生交流会上,曾经就听学长学姐说过,我们这个专业有很多的实习机会!今年的暑假我们就到浙江的莫干山去进行《自然地理学》的野外实习,今年的冬季我们又迎来了《测量学》实习!

说实话,刚开始的我对这个实习并不是很有把握,因为自己感觉自己的测量知识学的不是太牢固,有些概念不是十分的清楚。可是,你必须对实习的过程和方法了如指掌,不然的话你就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渐渐的自己又努力了起来!可是,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季,懒惰成了我们最大的挑战,因为天气很冷,所以我们必须克服这个障碍!由于我是我们班被拆分的一组,我被分配到了那一小组。(虽然不是因为能力被拆)。我在那组看到了他们那一组的默契与努力,他们也很欢迎我的加入。我们都想快点在接下来的实习中展现自己的实力,早早地测完,争取在实习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还有,就是我们相处地还算融洽吧!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1、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内容;

2、由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

3、以科学严禁的态度对待这次测量,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小组内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团结协作

5、认真测量,追求效率和质量

6、积极参与测量实习,做好分内工作

7、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集思广益

8、爱护仪器,保护好仪器,争取做到各项仪器都能安全交回

9、不怕辛苦,戒骄戒躁

10、测量方法,测量数据以及各项数据的精度按照课本和老师的要求严格处理,地图的绘制将按照国家地图册的标准来设计。

(二)实习任务

1.任务:每小组将200m*200m的任务区域测绘成一幅50cm*50cm、比例尺1∶500的地形图。图廓内地物、地形测量内容部得少于4*4个格网(格网宽50cm×50cm)并至少有一个格网的内容与等高线表征的地貌。

2.内容:

(1)控制测量:选点,设立闭合导线。

(2)准备工作:仪器的检验校正、工具与用品准备,图的准备(打方格网)、地形考察。

(3)外业工作:踏勘选点、拟定工作方案、选点、埋石、标志点号、水准测量、角度观测和距离丈量(导线边长)、定向。(4)内业工作:外业数据的计算和检查、控制点展点。

(一)、时间安排

2011年12月18日上午(0.5天):动员大会

2011年12月18日下午(0.5天):踏勘选点

2011年12月19日(1天):布设,高程控制,水准测量

2011年12月20日(1天):布设平面控制,导线测量

2011年12月21日——2011年12月24日(4天):碎步测量

2011年12月25日(1天):测设

2011年12月26日下午——交还仪器

10天写报告。

(二)小组成员安排和分工

组员介绍:汝静静(组长) 杨静 周宝连

高苏国 张珍珍 倪凯平

组员分工:

观测:周宝连

计算: 倪凯平 汝静静 张珍珍 杨静

检核:汝静静 杨静

绘图:倪凯平 杨静 汝静静

记录:杨静 倪凯平

跑尺:高苏国 杨静 汝静静

确定点位:汝静静 高苏国 周宝连

测设:集体

(一) 选点

步骤:首先观察任务范围内的事物,边观察便物色控制点;其次,根据选择控制点的要求,再结合实地情况选择了5个控制点;找来油漆,在地上标注出本组的控制点,并标注出班级组号的英文字母缩写。

首先研究老师发的任务范围地形图,找到任务范围以及范围内的控制点。并实地考察选取控制点。

在确定范围后,我们在范围内的3

个控制点中选择了一个控制点

(S11)作为我们的主控制点,我们又有选择性的选择了5个控制点,分别是:在逸夫楼的Z151、Z152、Z153、Z154、Z155。由此,由S11、Z151、Z152、Z153、Z154、Z155组成闭合的六边形,构成了我们的测量控制图。

选点的原则是点与点之间要求通视,而且要求要将任务范围内的事物都能测到,还要便于量距,以及观测地貌;重要的是点位要稳固,易于保存。选点时我们尽量避免在路的中央和会移动的物体上,还要避免被其他组的仪器阻挡和阻挡其他组。选点是很重要的,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的测量是否顺利。选完点,要用红油漆做上标记,避免控制点丢失,画的点要求小,保证测量的精度,标记要清晰,便于辨别。

选点非常重要,点一定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并点非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

(二)、高程控制测量

水准测量的仪器是水准仪。

过程:

(1)水准仪架在两个控制点的中间,距离两点大致相等。在前后两点各立水准尺一把。

(2)望远镜对准水准尺并推动,再将水准仪调平,调节三个脚螺旋,使得圆水准器旗袍居中,然后微调倾螺旋,从左边的窗口看到

水准管的气泡闭合。

(3)调水平微动螺旋,使得十子丝在水准尺上测得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并记录下来。

(4)三脚架架腿抬高或降低,重新测量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并记录下来,测得高差不得超过5mm,否则重测。

(5)有两个人拿标尺,分别站在两个控制点上,一个人读数,一个人记录,以前进的方向作为前视。要求往返测,并且两次移高进行测量。

在进行水准测量时,我们小组出了点问题,书上有规定,当距离大于50~60m时,就要增加转点,进行分段测量,而且测水准要求往返测,还需要两次移高,确保测量的精度。面对这一问题,我们一致决定重新测量。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反工,我们终于将水准测量搞好了,精度也提高了。

(三)平面控制测量

1、距离测量

距离测量的工具是钢尺和经纬仪、花杆。

过程:

(1)将经纬仪架在控制点上,望远镜对准水准尺并推动,再将水准仪调平,调节三个脚螺旋,使得圆水准器旗袍居中,然后微调倾螺旋,从左边的窗口看到水准管的气泡闭合。

(2)然后用钢尺沿着路线测出导线长度。如果导线超过30米(超

过钢尺的量距),就要用中间转点,用经纬仪定向,分段丈量导线长度。

(3)往返各测一次,两次距离的相对误差不能超过三千分之一,否则重测。(相对误差=(往测—反测)/((往测+反测)/2))。

距离测量进行的比较顺利,因为在新校区,我们的选点都在平坦的道路上,所以经过往返测量,测量的相对误差很小。使用钢尺量距的精度比皮尺要高,相对误差要小很多。

而在超出钢尺量距30m时,使用经纬仪进行定向也很方便。首先先瞄准控制点上花杆的底部,然后固定住仪器,调整望远镜,使望远镜向下移动,在钢尺量距范围内定好点,然后分段进行测量。最后,在进行一次反测,对比两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出相对误差,误差在1/2000(即3mm)之内则测量合格,若超出这个范围就必须重新测量。

2、角度测量

角度测量的仪器是经纬仪、铁花杆、标尺。

要求:两个测回

过程:

(1)经纬仪架在控制点上,用脚螺旋进行对中,再伸缩架腿调节圆水准气泡居中,然后调节脚螺旋使得水准管气泡也居中。通过对中器观察是否对中,否则反复调平。

(2)望远镜调成盘左,对准左面的目标并制动,调节微倾和微动螺旋,使得十字丝瞄准目标,置零,记下零读数。顺时针转动照准部,对准右面的目标并制动,读出右面的读数,记录读数。

(3)望远镜调成盘右,对准右面的目标并制动,调节调节微倾和微动螺旋,是的十字丝瞄准目标,记下读数。逆时针转动照准部,对准左面的目标并制动,读出左边的读数,记录读数。

(4)两次测量角之差不能超过40秒,否则重测。

(5)第二个测回,将起始角置为90度左右,再重复以上测量步骤,进行第二个测回测角。

角度测量是控制测量的最后一步,在测量角度时也比较顺利。测量完角度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的闭合运算和检核,我们的角度加起来,应该是在720度左右,误差应该不超过126秒。在计算导线闭合时也出现了状况,我们计算出来的T并不在误差范围(1/2000)内,我们又开始惆怅了。开始,我们还抱着侥幸的心理,想改掉一个数据。可是,不管怎么改都不对。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对距离重测,再重新计算了,发现在误差范围内了,我们都很开心。

(四)地形图测绘

1、绘图准备

过程:首先将白纸和绘图纸先后固定在画板上,将绘图纸的毛面朝上;在纸上选两个点,上下左右要适中,确定好这条线后,以这条线为基准,画一个40cm*40cm的方格网。

这次的实习成果最终将体现在一张图上,所以首先要在这张纸上画出范围,在纸的毛面画一个50cm*50cm的方网格,要求方格网的对角线长度的误差在0.3mm之内。将选好的控制点计算好高程绘于方格

网内。

将我们组的控制点展会到图纸上去后,发现控制图的位置上下颠倒了,我们自己研究了很久都没找出来错在哪里。检验了几遍,方位角好像都是对的。最后,才发现,我们布设的是左转角,而我们计算却是用右转角的方法。我们又再算了一遍,重新绘制在图纸上。2、碎部测量

碎部测量的仪器:经纬仪,标尺,花杆

经纬仪测绘法的实质是按极坐标定点进行测图,观测时先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绘图板安置于测站旁,用经纬仪测定碎部点的方向与已知方向之间的夹角、测站点至碎部点的距离和碎部点的高程。

然后根据测定数据用量角器和比例尺把碎部点的位置展绘在图纸上,并在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再对照实地描绘地形。此法操作简单,灵活,适用于各类地区的地形困测绘。

步骤:

(1)、安置仪器于控制点上,量取仪器高填入手簿。

(2)、定向置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后视另一控制点。(3)、立尺员依次将尺立在地物、地貌特征点上。立尺前,先由小组成员将范围内要测的地物进行排序,选定立尺点;立尺员弄清实测范围和实地情况,与观测员、绘图员共同商定跑尺路线。最后按点的顺序进行跑尺。

(4)、观测转动照准部,瞄准标尺,读视距间隔,中丝读数,竖盘读数及水平角。记录将测得的视距间隔、中丝读数、竖盘读数及水平角

依次填入手簿。对于一些碎部点,如石头、树木、灯饰等,应在备注中加以说明。

如果遇到都是直角的事物,可以定两个点,其余的用皮尺量距进行测量。然后在图上可以直接画出。

(5)、依据视距,竖盘读数上或竖直角度,用计算器计算出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程。

(6)、展绘碎部点:用细针将量角器的圆心插在图上测站点A处,转动量角器,将量角器上等于水平角值的刻划线对准起始方向线,此时量角器的零方向便是碎部点方向,然后用测图比例尺按测得的水平距离在该方向上定出点的位置,并在主要的地物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7)、为了检查测图质量,仪器搬到下一测站时,应先观测前站所测的某些明显碎部点,以检查由两个测站测得该点平面位置和高程是否相同,如相差较大,则应查明原因,纠正错误,再继续进行测绘。

碎部测量比较琐碎,需要大量的耐心,刚开始时,我们做的很慢,渐渐的,我们熟练了,越来越快。

“绘草图定点—跑尺—测量读数—记录—计算—展点”,一气呵成,我们的分工很明确,所有的工序都有条不紊,所以,我们小组的效率和质量都蛮高。

3、绘图

绘图的工具:比例尺、画板、画纸、画笔、各种尺

要先将道路和主要建筑物确定下来,然后在添加其余次要方面,这样不但条理清楚,利于作图而且更有利于作图的准确和随时进行实

物和图形的对比从而检验测量数据的准确与否。

图例全部都要以国家标准进行绘制,要一制朝北,各种地物都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很细也很麻烦。

画完图,还要将图面进行整饰,要将不用的线擦除,还要在控制点和主要的建筑物上标出高程,等等。

(五)、测设

测设的仪器有:钢尺、经纬仪

测设是指利用控制点把图纸上规划设计好的建筑物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来的过程。

首先在图上平坦的地方选择了四个点,位置定在食堂下面。再在图上找到4个点的坐标,根据与2个控制点连线,计算方位角,计算距离。用经纬仪定点,找出这4个点。并在地上标注出来。最后,量取对角线,计算误差值,如果在1/2000内,即可。

实习心得

(一)水准测量

1.水准测量略图

2.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3.内业计算表格

(二)导线观测

1.导线测量略图

2.导线观测记录表格

3.导线内业观测记录表格

(三)坐标高程表

1.已知控制点坐标和高程表格

2.观测点坐标和高程成果表格

时间飞快,转眼即逝去。眨眼之间,为期十天的测量实习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把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而实习正是学校为了这个目的而安排的课程。通过十天的实习,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实习中更加巩固了

我们的测量理论知识。当然实习难免会有问题。我们这次的实习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

本次实习我负责的主要是记录与绘图工作。第一天的高程测量的记录工作由我来完成。当然也是我和同学磨合的第一天,我发现我们组的观测员周宝连和立尺的高苏国同学配合相当默契,不仅仅是速度奇快而且准确度超高啊。当我算完高差闭合差,我惊奇地发现我们组的高差闭合差是0!!!难道理论值就是这么来的?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我又重新算了一遍,发现还是0!我惊叹了。在反侧的时候,高差闭合差也就仅仅是2毫米。在感慨数据的同时我同时要向两位伙伴致敬,真的相当了不起啊。

接下来的两天是角度测量,我还是负责记录数据和数据整理。带着前一天的兴奋投入到实习,我发现角度测量远比距离测量来的复杂与繁琐啊。中间很容易就出错了,其间还引发了我们大大小小的不少的争论。每天还要因为光线的问题导致数据偏差和实习工作的进展,我们开始变得急躁起来。

小组内有焦急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家都是想好好珍惜这次机会多学点东西嘛。于是我们开始了不厌其烦地继续测量,争取每个步骤都做到标准。角度测了差不多2天终于把数据都测完了,我不禁暗暗长舒一口气,没想到更复杂的工作来到了。

计算数据远比我想像地要复杂多了,我们小组在食堂2楼不厌其烦地进行计算。刚开始我们还不会计算于是先把书上的表格好好研究了一下,这才敢仔细计算我们的数据,可是发现怎么算都在偏差值之

外,于是大家都不淡定了,问题到底出现在哪?这是我们共同的疑问,仔细反复比对之后我发现我们有一组数据是测的错的。用了一组没有用的数据这时周宝连和高苏国果断回宿舍扛起仪器进行测量(那天还下着小雨)。他们着实敬业啊等到他们的数据过来,我经计算发现,终于没问题了。额,一件麻烦的事终于搞定了。大家也是小轻松了一下,果然是职业的操守加素养啊。

我们第二天上午又花了半天进行数据检核发现没问题之后下午就进行碎步测量了。

由于事先说好决定我来绘图,高觉压力还是略大啊。开始的时候想把每个角落都做到仔细,于是测得比较慢。当然精确度是有保证的啊我老觉得自己画的不够好可是组员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于是我渐渐进入状态。当然主要的功劳还是观测的准确啊。

可是到了后来才发现,按照我们这样的京都进行碎步测量完全来不及啊,于是我们决定先把逸夫楼的主体框架弄出来。后来发现这是明智之举啊。这样一来不仅仅加快了进度,也让我们对接下来的几天实习有了期待。当我们配合默契渐入佳境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还要把四周的3面河给画出来还有就是旁边的马路啊。

听到这个之后,当时觉得工作量陡增啊。可是又没办法啊,既然老师都这么说了,我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上走啊。还好大家比较齐心协力,逸夫楼的主体框架我们比较快地完成了。

下面就是河的问题了,由于不好测量所以对门击打了很大的难度啊,立尺的高苏国照在河岸上立尺,危险系数很高啊,当然河的测量

误差比较大啊,于是我在力求数据准确的基础上做了一点河的美化工作。接着就是旁边那条录的工作了由于刚开始说是不要测量的,所以我们就没在那里取点。可是又不得不测,所以我们问其他组借了他们的已知点用了一下。(算是偷懒了啊。)

经过4天奋战终于把碎步测量大致做完了,大家也是渐渐放平了心态啊。画图的时候也只是略作修改。

总之,虽然遇到各种问题和麻烦,但我们并没有失去信心,小组成员仍然保持极高的热情,认真踏实的测量。

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既然是要测量就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对测量学知识的最好检验,只凭在课堂上的听,我并没有掌握很多具体知识,尤其是对仪器的使用,对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更是一塌糊涂。要想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还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这些知识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从而积累了许多经验,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

团结就是力量,纪律才是保证。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这次测量实习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我们完成这次实习的原则也是让每个组员都学到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而不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直至符合测量要求为止。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

要的就是细心,做事严谨。经过每个组员的团结工作,我们完成了侧图的工作。

测量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以前零零碎碎学的测量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际合作的能力。当然其中不乏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我有时真觉得我们真的很幸运和幸福,我们的老师会时不时到实习地点勘察,不管是寒风还是雪天。当我们看到老师那和善的面容,我们就感到十分的温暖。老师每到一个组,都要进行指导和提醒。只要有问题,打电话给老师,他也会尽快赶到我们测量地点,帮我们解决问题。十天中我们也体会了不少酸甜苦辣,有的测量很顺利甚至零误差,有时测量处处碰壁,但也算过去了,完成了测量还是很高兴的。

其实,说实话,以前的课上实验我都没好好听,所以有很多东西都是在本次实习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有同学的帮助,老师的指导,但更多的我想还是我在看书与实习中的努力吧。看着其他组员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自己还是有点着急的,咱不能拖后腿啊,都已经是“被分配了”,所以更要好好努力啊。

于是我牟足了劲要好好努力。当然实习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眼下我把我要观测的东西绘在图纸上。收获更多的是实习过程中的那份仔细与执着,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小心仔细。实习中由于自己的不够耐心而造成的种种误差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当然优秀的团队所迸发出来的优秀的战斗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我

测量学实习报告 完整版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 工程管理(房地产)专业 《测量实习B》 实习报告 班级实习小组 学号 ********** 姓名******* 实习地点 ********** 实习日期2012年7月10日至2012年7月14日 同组成员姓名 指导教师 2012 年 7 月 14日 目录 1.前言 (3) 2.测区概况及现有资料 (6) 2.1 测绘任务 (6) 2.2 测区概况 (6) 2.3 现有资料 (6) 3.踏勘选点 (7) 3.1 选点要求 (7) 3.2 构建控制网 (7) 3.3 建立标志 (7) 4.控制测量 (8) 4.1高程控制测量 (8) 4.2平面控制测量 (8)

4.3支导线测量 (9) 5.碎部测量 (11) 5.1 方格网绘制及控制点展绘 (11) 5.2 碎部测量 (11) 5.3 地形图绘制 (12) 5.4 地形图整饰、编辑和检查 (12) 6.建筑物放样 (13) 6.1 放样方案设计 (13) 6.2 测设数据计算 (13) 6.3 测设方法 (13) 6.4 测设结果验证 (13) 7.小结 (14) 1.前言 此次测量学实习为时一周时间,我们小组通过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各尽其责的完成了任务。 此次实习的目的如下: 1.巩固与加深课堂所学知识内容; 2.进一步锻炼实际操作测绘仪器的方法技能; 3.培养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4.加强同学自身及同学之间的组织协调能力。 我们本次实习的组织安排如下: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具体实习安排如下: 2012/7/10/上午 动员大会 2012/7/10下午 踏勘选点、绘制坐标格网 参与人员:全体成员 选用工具:白纸、绘图工具、油漆

控制测量实验报告

控制测量实习报告 姓名:邸凯 院系:资源工程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一班 学号:2011092549 实习地点:厦门海沧区 指导教师:高鹏 2014年12月

控制测量实习报告 2011092549 11资源测绘(1)班邸凯 一.实习单位:福建省地质测绘院厦门分院 二.实习项目:中共厦门市委党校迁建工程 三.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厦门市海沧区天竺山西路,起算控制点引用厦门市测绘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2006年布设的I级导线点,经检测其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可作为本项目起算控制点;坐标系为92厦门坐标系,高程系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四.实习时间:2014年12月 五.实习地点:厦门市海沧区天竺山西路71号 六.小组成员:苏景坤周三平廖旭辉邸凯王志斌七.技术指导:苏景坤 八.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控制网的布设方法及三、四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2.对野外观测成果的整理、检查和计算。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九.实习设备: 全站型电子速测仪,DS3型微倾式水准仪,塔尺,三脚架,盘尺,半圆仪,测钎,直尺等。

十.实习内容: 1. 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2.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3. 控制网平差与精度计算。 十一.实习步骤: 1.高程控制网 1.1布设 1.1.1根据提供的高级控制点资料,到测区实地现场勘察。了解高级控制点标志的完好情况,核对地形图的准确性,初步考虑导线的布设形式。 1.1.2在本测区范围内,综合考虑测区内高级控制点的数量、分布及地形条件等情况,根据技术要求,确定导线布设形式及点的位置,用铅笔标于图上并编号。绘制出注有高级控制点和导线点点位的导线设计略图. 1.2四等水准测量: 1.1使用DS3水准仪水准测量: 1.1.1观测 (1)根据设计好的导线路线,结合实地情况布设水准路线,采用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进行,使用双面尺法观测。 (2)在进行观测时,将仪器大致架设在两尺的中点处,每次中丝读数之前,按一下水准仪上的自动安平按钮,读出中丝和视距丝(上丝、下丝)读数。

工程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工程测量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D测绘131 姓名学号:戴峻2013132911 测绘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一、精密角度测量 一、实验名称:精密角度测量 二、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地点: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 时间:2016.6.02 四、实验目的: 1. 掌握精密经纬仪(DJ1或DJ2)的操作方法。 2. 掌握方向法观测水平角水平角的观测顺序,记录和计算方法。 五、仪器和工具: 全站仪一台,三脚架一个,记录板一块,自备铅笔,记录手薄和观测目标物。

六、实验内容及设计: 在实验之前,需要做的工作是:了解实验内容,以及读数的多种限差,并选择好实验地点,大略知道实验数据的处理。 1.实验步骤: (1)架设全站仪,完成对中、整平; (2)调清楚十字丝,选择好起始方向,消除视差; (3)一个测站上四个目标一测回的观测程序 2. 度盘配置: 设共测4个测回,则第i个测回的度盘位置略大于(i-1)180/4. 3. 一测回观测: (1) 盘左。选定一距离较远、目标明显的点(如A点)作为起始方向,将平读盘读数配置在稍大于0 o处,读取此时的读数;松开水平制动螺旋,顺时针方向依次照准B、C、D三目标读数;最后再次瞄准起始点A并读数,称为归零。

以上称为上半侧回。两次瞄准A点的读数之差称为“归零差”,检核是否超限,超限及时放弃本测回,重新开始本测回。 (2)盘右。先瞄准起始目标A,进行读数;然后按逆时针放线依次照准D、C、B、A各目标,并读数。 以上称之为下半测回,其归零差仍要满足规范要求。 上、下半测回构成了一个测回,检核本测回是否满足各项限差,如超限,重新开始本测回,合限,进行下一测回工作。 4.记录、计算 (1)记录。参考本指南所附的本次实验记录表格。盘左各目标的读数按从上往下的顺序记录,盘右各目标读数按从下往上的顺序记录。 (2)两倍照准误差2C的计算。按照下式计算2C 对于同一台仪器,在同一测回内,各方向的2C值应为一个定值。若有变化,其变化值不超过表1.1中规定的范围 表1.1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测量实习报告

测量实习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实习目的: 巩固、扩大与加深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习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测绘仪器的操作、测量计算与绘图能力,掌握测量技术工作的原则、步骤与基本技能,培养其独立工作的本领。 实习步骤: 一、平面控制测量(图根导线测量)(参考教材§6-4) 根据平面控制点或首级平面控制点(称起算数据)坐标(x,y)及方位角,在测区内布设图根平面控制点——图根闭合导线点(或附合导线)。 起算数据:选取编号为1的控制点作为起算点,其平面坐标与起算边方位角见附件4(参见教材图6-29) (一)外业测量: (1)踏勘选点 (2)测量边长 (3)测量转折角βi(内角——右角或左角,βi:β1、β2、……βn) 外业测量记录采用“导线测量记录手薄”专用记录纸(见附件5表)。 (二)内业计算:内业计算前,首先检查外业记录纸,瞧就是否有遗漏,计算就是否正确,各项误差就是否在容许范围之内,检查无误后才能进行计算。 (1)将起算数据与实测数据填入图根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采用附件6表);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3)计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检核:最终推回起始(起算)边上,与原方位角相同。

(4)各坐标增量预算 (5)闭合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f x=∑△x测, f y=∑△y测 (6)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计算及限差要求:k=√f x2 +f y2/∑D≤1/2000 (7)坐标增量改正数计算:Vx=-f x· D/∑ D Vy=-f y·D/∑ D (8)改正后坐标增量:△x改=△x测+Vx △y改=△y测+Vy 检核: ∑V x = -?x ∑V y= -?y ∑△x 改= 0 ∑△y 改 = 0 (9)计算各导线点坐标:X终=X始+△X始-终Y终=Y始+△Y始-终;其中,△x始-终与△Y始 -终 即(8)中改正后的坐标增量△x改与△y改。 二、高程控制测量(图根水准测量)(参见教材§2-4、§2-5) 采用普通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相邻导线点间高差,再由1点高程H1,推定各导线点1,2,… n-1各点高程。 水准路线形式——闭合水准路线:从1点出发,最后仍回到1点。 (一)外业测量 (二)内业计算: 三、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参见教材§8-3、§8-4) 做好测图前的准备工作后,在各图根控制点上设站测定碎部点的位置,同时展绘地物与地貌(山丘以等高线表示、斜坡与陡坎可示坡线表示)。 实习过程: 本学期第十五、十六周,我们工程管理专业进行了为期14周的工程测量实习。我们班一共被分成6个小组,每组6人。12月10号实习第一天,上午傅老师给我们具体介绍了这次实习的内容与一些在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注意事项。还讲解了仪器操作、搬迁中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在实习期间自行保管实习备品。本次实习由傅老师与唐老师指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操作完成定期下达的任务。这次实习前半天的任务本来就是实习动员、借领仪器、仪器校检、踏勘、选点。但由于实习第一天就下雨,我们只进行了实习动员以及借领仪器与仪器校检,踏勘。选点推迟到了第二天上午。选点后三天的任务就是外业与内业,包括平面控制测量与高程控制测量;控制点坐标与高程成果表的计算。接下来五天的任务就是碎步测量,测绘1:500比例尺地形图一幅。实习到此也就基本上接近尾声了。 实习总结与体会: 为期两个星期的工程测量学习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际的测量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更加熟练,学会了碎部的测量、导线的测量与地形图的绘制等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与动脑的能力。这次实习的内容就是对工程测量知识的实践化,实习的要求就是让每个同学都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这次实习与以前的课堂实习相比,时间更加集中、内容

测量学实习报告

测量学实习报告 由于地形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地形测量实习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掌握具体工作程序和内容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由学校统一部署安排,我们专业所有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测量实习。 本次测量实习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获得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并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正确使用测量资料、识读和应用地形图、掌握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打下基础。 通过实习要求达到: 1.练习水准仪的安置、整平、瞄准与读数和怎样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程。2.掌握经纬仪对中、整平、瞄准和读书基本操作要领 3.掌握钢尺测量的一般方法4.练习用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测绘地形图 实习目的: 1.掌握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的主要性能和如何操作使用 2.掌握数据的计算和处理方法3.掌握地形图测绘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测量小区域大比例地形图的能力 实习任务: 1.测绘1:500 地形图,面积不小于100*100 平方米 2.水平巷道的模拟贯通测量. 实习时间和地点: 时间为一周,2008年10月20日-10 月26日,地点为学校第四教学楼和附近的建筑物及其交通道。 实习地点基本状况: 在测区范围内,包括道路、树、路灯、草坪、各种井盖; 第四和第三教学楼、图书馆的一部分。实习地点大部分为水泥路面,周围为沥青马路,行人多,给实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面积较小,地势比较平坦,在仪器的操作方面讲,实习的难度不大。第四教学楼大体上为一长方体,形状比较规则,易于画图和标注。 作业依据及作业内容 起算数据表 点名坐标x(m) y(m) 坐标方位角:x(m) 8960.291 y(m) 4134.974 12 方位角(°'〃) 86 41 04 1 点高程56.500 m

测量学实验报告_1

测量学实验报告 测量学实验报告 测量学(又名测地学)涉及人类生存空间,及通过把空间区域列入统计(列入卡片索引),测设定线和监控来对此进行测定。它的任务从地形和地球万有引力场确定到卫土地测量学(不动产土地),土地财产证明,土地空间新规定和城市发展。 一、实验目的;由于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测量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掌握具体工作程序和内容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实习目的与要求是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认识并了解现代测量仪器的用途与功能。在该实验中要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各项工作的练习,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劳动观点、集体主义和爱护仪器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测量实习是测量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的一门独立的实践性教学课程,目的在于: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测量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使之系统化、整体化; 2、通过实习的全过程,提高使用测绘仪器的操作能力、测量计算能力.掌握测量基本技术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3.在各个实践性环节培养应用测量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实验内容 步骤简要:1)拟定施测路线。选一已知水准点作为高程起始点,记为a,选择有一定长度、一定高差的路线作为施测路线。然后开始施测第一站。以已知高程点a作后视,在其上立尺,在施测路线的前进方向上选择适当位置为第一个立

尺点(转点1)作为前视点,在转点1处放置尺垫,立尺(前视尺)。将水准仪安置在前后视距大致相等的位置(常用步测),读数a1,记录;再转动望远镜瞄前尺读数b1,并记录 2)计算高差。h1=后视读数一前视读数=a1-b1,将结果记入高差栏中。然后将仪器迁至第二站,第一站的前视尺不动变为第二站的后视尺,第一站的后视尺移到转点2上,变为第二站的前视尺,按与第一站相同的方法进行观测、记录、计算。按以上程序依选定的水准路线方向继续施测,直至回到起始水准点bm1为止,完成最后一个测站的观测记录。 3)成果检核。计算闭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若高差闭合差超限,应先进行计算校核,若非计算问题,则应进行返工重测。 实习过程中控制点的选取很重要,控制点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保存和安置水准仪的地方,相邻导线点间应通视良好,便于测角量距,边长约60米至100米左右。我觉得我们组测量时就有一个点的通视不是很好,有树叶遮挡,但是那也没办法,因为那个地方的环境所致,幸好我们可以解决.还

工程测量学课间实验报告数据版

实习四 全站仪三维坐标放样 一、实习目的及要求 1.熟悉全站仪的基本操作。 2.掌握极坐标法测设点平面位置的方法。 3.要求每组用极坐标法放样至少4个点。 二、仪器设备与工具 每组全站仪1台、棱镜2个、对中杆1个、钢卷尺1把、记录板1个。 三、实习方法与步骤 1.测设元素计算: 如图4-1所示,A 、B 为地面控制点,现欲测设房角点P ,则首先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测设数据: (1) 计算AB 、 AP 边的坐标方位角: (2) 计算AP 与AB 之间的夹角: (3) 计算A 、P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注:以上计算可由全站仪内置程序自动进行。 2.实地测设: (1)仪器安置:在A (2)定向:在B 点安置棱镜,用全站仪照准B 点棱镜,拧紧水平制动和竖直制动。 (3)数据输入:把控制点A 、B 和待测点P 的坐标分别输入全站仪。全站仪便可根据 内置程序计算出测设数据D 及β,并显示在屏幕上。 (4)测设:把仪器的水平度盘读数拨转至已知方向β上,拿棱镜的同学在已知方向 线上在待定点P 的大概位置立好棱镜,观测仪器的同学立刻便可测出目前点位与正确点位的偏差值△D 及 △β(仪器自动显示),然后根据其大小指挥拿棱镜的同学调整其位置,直至观测的结果恰好等于计算得到 的D 和β,或者当△D 及△β为一微小量(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时方可。 四、注意事项 1.不同厂家生产的全站仪在数据输入、测设过程中的某些操作可能会稍不一样,实际工作中应仔细 AB AB AB x y ??=arctan αAP AP AP x y ??=arctan αAB αβ=22)()(A P A P AP y y x x D =-+-=

测量学实习报告范文XX

测量学实习报告范文XX 很多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写实习报告。那么应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小编就教大家如何写实习报告吧。 实习目的:通过实地的测量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水准仪、经纬仪的基本操作,掌握导线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计算方法,学习如何进行实地的地形控制测量和地形图的展绘、拼接,在实习的同时也体验一下实际测量工作的生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XX年5月11日上午,带着愉快的心情,坐上一路向南的汽车,开始了我们本学期的工程测量实习,这也是我们专业第三次的实习!一个多小时之后,我们来到了我们实习的目的地——江西省桑蚕茶叶研究所! 在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了,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经50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集蚕桑、茶叶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农业良种繁育与推广,园林设计与苗木栽培及现代农业展示为一体的科研事业单位。所内主要经营项目有:蚕种培育、茶叶加工、苗木种植、园林设计和果树栽培等。我们所住的招待所周围空气清新,树木繁茂,山塘众多,地貌丰富,植被覆盖率超高,而且民风淳朴,安居乐业,的确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是人民居住的天堂啊!

当日下午,在招待所门前,我们的欧阳老师简单地开了个动员大会,他重申了我们此次实习的意义和要求,强调了应当遵守的一些纪隶和安全事项,还为我们打气,鼓励我们勇敢机智面对将要到来的困难!接着马上就是踏勘选点,围绕着招待所外面的“8”字圈,我们选取了A·B两条线路,每条12个点,就这样,我们10几个小组被分成4路! 接下来的头3天是平面控制测量!我们小组先是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完成角度测量,然后用一天半来完成高程测量。 1、用经纬仪来测角度,架设仪器:将经纬仪放置在架头上,使架头大致水平,旋紧连接螺旋。 2 、对中:目的是使仪器中心与测站点位于同一铅垂线上。可以移动脚架、旋转脚螺旋使对中标志准确对准测站点的中心。 3 、整平:目的是使仪器竖轴铅垂,水平度盘水平。根据水平角的定义,是两条方向线的夹角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以水平度盘一定要水平。粗平:伸缩脚架腿,使圆水准气泡居中。检查并精确对中:检查对中标志是否偏离地面点。如果偏离了,旋松三角架上的连接螺旋,平移仪器基座使对中标志准确对准测站点的中心,拧紧连接螺旋。精平:旋转脚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

测量学报告

测量学实习报告 土木1204班卿前进12231088 为期一个多星期的土木工程测量实习结束了,同时也在几天的辛苦奔忙、烈日炎炎下告一段落了,在实习过程中,我也有不少的感触和心得体会,了解了土木工程专业的辛苦以及测量工作的必要性,在整个工作中,是施工的前提,必不可少,学好工程测量也是必须的! 这几天天气算得上比较恶劣,炎炎夏日的烈火炙烤着实习的我们,仅仅几天下来,所有人都晒黑了很多,但这一切恶劣环境并不能阻挡我们测量的步伐,我们仍然每天坚持来到实习场地,选基准点,做好标记,安装仪器,调平,瞄准,读数,记录数据,检核。我们都知道测量是学土木的基础工作,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所要经历的恶劣环境和考验远远比在学校实习苦的多,都说学土木的很累很辛苦,因此现在学校的实习根本不算什么,只是锻炼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们不会因为一点小困难而吓到,不会因为累就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艰苦的环境才能磨砺人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的就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测量工作是方方面面的,各种工作都需要耐心细心以及团队队友之间的相互配合、帮助,本次实习我充分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比如调解脚架的时候,每个人各调一个角,一个人看着水准气泡,工作也方便快捷了许多,这一切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伟大,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力量无穷大。测量工作开始前,我们就分配好了各自的任务,有扶标尺的,观测数据的,拉皮尺测距离的,记录数据的还有负责其他工作的等等,这才能保证了测量工作的顺利完成;尤其在碎部测量工作时,合作尤其重要,看到测成的地形图时,每个人心中都是无比欣喜! 在整个测量过程中,我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了,以前只是对于书本知识简单的了解,什么都知道一点,可是拿到仪器后就懵了,由此可见实践多么重要,当然,没有专业知识的辅助,测量工作不可能完整的进行下去的。因此学好专业基础课,学好测量学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我们也要拥有一颗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测

平面控制测量实验报告样本(通用版)

平面控制测量实验报告样本(通用版) Sample of plane control survey experiment report (general ver sio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平面控制测量实验报告样本(通用版)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前言 1、课程设计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根据测区情况,确定导线形式及选择数量合理的图根点,掌握图根控制测量的外业和内业工作。 (2)掌握坐标格网的绘制和图根点的展会及地形测量方法,学会地形图的整饰和清绘。 2、实验设计任务及要求 每组完成指导教师指定测区范围的1:500比例尺地形图,包括图根控制测量的外业和内业、坐标格网的绘制、图根点的展绘、碎部测量、地形图的整饰和清绘等。 3、实验仪器及工具

全站仪一台,百米绳,塔尺一根,三脚架一个,菱境一个,油漆适量、木桩若干,记录表若干、记录板一块《城市测量规范》一本。 自备:计算器、铅笔、小刀、橡皮、毛笔、大头针、小钉、小夹子若干个、绘图纸、水笔等。 二、课程设计要求 (1)图根控制点的要求 平面控制测量每一个小组在测区范围内选定6~8个控制点,按图根导线的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如下表: 图根导线的技术指标 高程控制测量用普通水准测量方法测定各图根点的高程,根据已知高程点(水准点)及地形条件拟定出所采用的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应不超过±12n 毫米。 (2)碎部测量 施测碎部点可采用极坐标法,支距法或方向交会法,在街坊内部设站困难时,也可采用几何作图等综合方法进行。地物点、地形点视距和测距最大长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工程测量学课间实验报告数据版(DOC)

实习四全站仪三维坐标放样 一、 实习目的及要求 1.熟悉全站仪的基本操作。 2 ?掌握极坐标法测设点平面位置的方法。 3?要求每组用极坐标法放样至少 4个点。 二、 仪器设备与工具 每组全站仪1台、棱镜2个、对中杆1个、钢卷尺1把、记录板1个。 三、 实习方法与步骤 1?测设元素计算: 如图4-1所示,A 、B 为地面控制点,现欲测设房角点 :AB =arcta ' :X AB nA* 图4-1极坐标测设原理

P,则首先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测设数据: (1)计算AB、AP边的坐标方位角: :A p =arcta ~X AP (2)计算AP与AB之间的夹角:[八AB—〉AP (3)计算A、P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 I D AP= £(Xp 一X A)2(yp 一yA)2二:X AP2?F AP2 注:以上计算可由全站仪内置程序自动进行。 2 .实地测设: (1)仪器安置:在A点安置全站仪,对中、整平。 (2)定向:在B点安置棱镜,用全站仪照准B点棱镜,拧紧水平制动和竖直制动。 (3)数据输入:把控制点A、B和待测点P的坐标分别输入全站仪。全站仪便可根据内置程序计算出测设数据D及B,并显示在屏幕上。 (4)测设:把仪器的水平度盘读数拨转至已知方向B上,拿棱镜的同学在已知方向 线上在待定点P的大概位置立好棱镜,观测仪器的同学立刻便可测出目前点位与正确点位的偏差值△D及△B (仪器自动显示),然后根据其大小指挥拿棱镜的同学调整其位置,直至观测的结果恰好等于计算得到的D和B,或者当△D及为一微小量(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时方可。 四、注意事项 1?不同厂家生产的全站仪在数据输入、测设过程中的某些操作可能会稍不一样,实际工作中应仔细 阅读说明书。 2 ?在实习过程中,测设点的位置是有粗到细的过程,要求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应有耐心,相互配合。 3 ?测设出待定点后,应用坐标测量法测出该点坐标与设计坐标进行检核。 4 ?实习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仪器和棱镜的安全,观测的同学不应擅自离开仪器。 全站仪三维坐标放样记录表 日期:____ 年—月—日天气:____________ 仪器型号:_______________ 组号:_________ 观测者: _______________ 记录者:________________ 立棱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测站点A的三维坐标X= 100 m,Y 100 m,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 定向点 B 的三维坐标X= 50 m,Y= 135 m,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 量得:测站仪器高= _________ m,前视点_______ 的棱镜高= ___________ m。

测量学实验报告

测量学C实验 指导书 班级: 学号: 组别: 姓名:

实验须知 实验是配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进行基本训练的一个主要手段,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注意下列事项: 1、实验之前,希望同学们要预习实验指导书,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和要求: 2、严格按操作步骤认真操作,实验报告要客观、详细记录实验步骤,实验成果等。 3、爱护实验仪器,非本次实验用的仪器或虽是本次实验所用的仪器,但在老师没有讲解之前都不得随便乱动,以免损坏仪器; 4、实验中不慎损坏仪器或丢失仪器中的附件,均应主动地告诉老师,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目录 实验一水准仪的使用 (1) 实验二经纬仪的使用 (5) 实验三碎部测量 (12)

实验一水准仪的使用 (1)水准仪的使用 一、目的 1、了解DS3级水准仪的构造及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掌握水准仪使用的基本操作 3、练习水准尺读数 二、要求 实验学时安排为2学时,每人安置2~3次水准仪,读尺4~5次。 三、仪器及工具 每组:水准仪一台、水准尺一把、记录板一块。 四、预习内容 水准测量的仪器及工具,水准仪的使用 五、实验步骤 1、安置水准仪:测量仪器所安置的地点称为测站。打开三脚架,使其高度适中,架头大致水平,牢固地架设在地面上。然后打开仪器箱(记清仪器各部件位置,以便装箱时按原来位置放置),双手握基座取出仪器,放在三脚架上,用连接螺旋将水准仪固连在三脚架上。用手推一下仪器,检查仪器是否真正连接牢固。 2、熟悉仪器:认识水准仪构造及各部分的名称、作用。 3、粗略整平: (1)置圆气泡于两脚螺旋之间(或于一脚螺旋上方),转动这两个脚螺旋使圆气泡在这两脚螺旋方向居中(气泡移动方向与左手大姆指旋转方向一致)。 (2)转动第三个脚螺旋使圆气泡居中,反复练习几次。 4、瞄准对光: (1)将望远镜对向明亮的背景(白墙或白纸),转动目镜对光螺旋使十字丝看得非常清晰。 (2)松开制动螺旋,用镜筒上的准星瞄准水准尺(立水准尺在离水准仪约30米处),拧紧制动螺旋。 (3)转动物镜对光螺旋,使水准尺的像十分清晰,然后眼睛在目镜上下作微小移动,观察水准尺与十字丝面是否有相对移动。若有,则存在视差,为此,可反复调节对光螺旋,直到视差消除为止。 (4)旋转微动螺旋,使水准尺的象靠近十字丝的纵丝。

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实验报告(汇编)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 2010 – 2011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日期:2010年11月17日

目录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3)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设计要求 (3) 三、总体设计思想 (3) 四、系统框图及简要说明 (4) 五、单元电路设计(原理、芯片、参数计算等) (4) 六、总体电路 (5) 七、仿真结果 (8) 八、实测结果分析 (9) 九、心得体会 (9) 附录I:元器件清单 (11) 附录II:multisim仿真图 (11) 附录III:参考文献 (11)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作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基本掌握电子系统设计和调试的方法,增加集成电路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在学完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后,应进行课程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会设计小型电子系统的方法,独立完成系统设计及调试,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有所创新,为专业课的学习和日后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要求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掌握数字系统设计方法;完成系统的组装及调试工作;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工程质量意识,按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教师应事先准备好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2.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查阅手册和有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际电路方案的分析比较、设计计算、元件选取、安装调试等环节,掌握简单实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 (3)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会简单的实验调试,提高动手能力。 (4)综合应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设计任务。 (5)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设计名称及设计要求 (一)课程设计名称 设计题目:温度测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二)课程设计要求 1、设计任务 要求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测量温度的测量控制系统,测量温度范围:室温0~50℃,测量精度±1℃。 2、技术指标及要求: (1)当温度在室温0℃~50℃之间变化时,系统输出端1相应在0~5V之间变化。 (2)当输出端1电压大于3V时,输出端2为低电平;当输出端1小于2V时,输出端2为高电平。 输出端1电压小于3V并大于2V时,输出端2保持不变。 三、总体设计思想 使用温度传感器完成系统设计中将实现温度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这一要求,该器件具有良好的线性和互换性,测量精度高,并具有消除电源波动的特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的这些特性,实现从温度到电流的转化;但是,又考虑到温度传感器应用在电路中后,相当于电流源的作用,产生的是电流信号,所以,应用一个接地电阻使电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转化为电压信号。接下来应该是对产生电压信号的传输与调整,这里要用到电压跟随器、加减运算电路,这些电路的实现都离不开集成运放对信号进行运算以及电位器对电压调节,所以选用了集成运放LM324和电位器;最后为实现技术指标(当输出端1电压大于3V时,输出端2为低电平;当输出端1小于2V时,输出端2为高电平。输出端1电压小于3V并大于2V时,输出端2保持不变。)中的要求,选用了555定时器LM555CM。 通过以上分析,电路的总体设计思想就明确了,即我们使用温度传感器AD590将温度转化成电压信号,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集成运放电路,使表示温度的电压放大,从而线性地落在0~5V这个区间里。最后通过一个555设计的电路实现当输出电压在2与3V这两点上实现输出高低电平的变化。

工程测量学课间实验报告数据版

实习四全站仪三维坐标放样 、实习目的及要求 1 .熟悉全站仪的基本操作。 2 ?掌握极坐标法测设点平面位置的方法。 3 ?要求每组用极坐标法放样至少 4个点。 D AP = .(X p -X A )2 (y p - y A )2 二.X AP 2 J AP 2 注:以上计算可由全站仪内置程序自动进行。 2 .实地测设: (1) 仪器安置:在 A 点安置全站仪,对中、整平。 (2) 定向:在B 点安置棱镜,用全站仪照准 B 点棱镜,拧紧水平制动和竖直制动。 (3) 数据输入:把控制点 A 、B 和待测点P 的坐标分别输入全站仪。全站仪便可根据 内置程序计算出测设数据 D 及B,并显示在屏幕上。 (4) 测设:把仪器的水平度盘读数拨转至已知方向 B 上,拿棱镜的同学在已知方向 线上在待定点P 的大概位置立好棱镜,观测仪器的同学立刻便可测出目前点位与正确点位的偏差值 △)及△ 、仪器设备与工具 每组全站仪1台、棱镜2个、对中杆1个、钢卷尺1把、记录板 1个。 三、实习方法与步骤 1 ?测设元素计算: 如图4-1所示,A 、B 为地面控制点,现欲测设房角 点P ,则首先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测设数据: 计算AB 、 AP 边的坐标方位角: (1) (2) 计算AP y AB =arcta n — -:X AB y AP 二 arcta n — 「 X AP (3) 计算A 、 P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图4-1极坐标测设原理

B (仪器自动显示),然后根据其大小指挥拿棱镜的同学调整其位置,直至观测的结果恰好等于计算得到的 D和B,或者当 e 及为一微小量(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时方可。 四、注意事项 1 ?不同厂家生产的全站仪在数据输入、测设过程中的某些操作可能会稍不一样,实际工作中应仔细阅读说明书。 2 ?在实习过程中,测设点的位置是有粗到细的过程,要求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应有耐心,相互配合。 3 ?测设出待定点后,应用坐标测量法测出该点坐标与设计坐标进行检核。 4 ?实习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仪器和棱镜的安全,观测的同学不应擅自离开仪器。 全站仪三维坐标放样记录表 日期:___ 年―月—日天气: _____ 仪器型号: ______________ 号:______ —观测者:_____________ 记录者:_________________ 立棱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测站点A的三维坐标X= 100 m , Y= 100 m ,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 定向点 B 的三维坐标X= 50 m, Y= 135 m ,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 量得:测站仪器高= ___________ m,前视点 _______ 的棱镜高= ___________ m

测量学实习心得体会

体会及感悟 通过实际的测量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仪器的操作更加熟练,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能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测量实习,让我们对过去课堂上的测量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以前零零碎碎学的测量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对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过程有了更好的了解;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等在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以及更熟练的使用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与工具;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际合作的能力。当然其中不乏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当我们每个组都基本画好图后,老师一个个地检查,出现问题就让我们及时改正。其实想想每天校园中那些进行测量的我们也算是一道不错的风景。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磨练品格: 这次实习,不仅让我们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锻炼了我们面对困难的忍耐力。在实习测量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没有错误,我们不曾气馁,继续一次又一次的重测,重计算,一次次地练习,在一次次的改进中提高测量水平,磨练自己迎难而上的坚强品格。 实习磨砺实干精神,每个组员都必须亲自实践。选点、搬仪器、对中、整平、照准、读数、记录、计算……每个人都要能熟练掌握,

谁也不能只做“指挥”工作,谁都要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来,不怕累,不怕脏,敢吃苦,能出力! 我们每个组员都分别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并准确进行计算,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直至符合测量要求为止。通过实习,我们渐渐养成了凡事都细心、谨慎的态度。 ⑵. 团队协作: 测量实习的过程就是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实习之初,我们每个人都担心自己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不会测,测不好,担心只有十天的测量时间,自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但是,经过我们小组的反复测量,我们的团结、默契,克服了测量中的种种问题,终于提前完成了任务。有了团结的力量我们才能干得起劲。同时我也从别人那里学到了以前不是太清楚的东西,比如数据的处理、水平角的观测以及一些作图的疑问都在测量中得到了答案。 :

测量学实验报告范本

测量学实验报告 Record the situati on and less ons lear ned, find out the exist ing p 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 termeasures. 名: 位: 间:

编号:FS-DY-20114 测量学实验报告 i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记录基本情况、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发现存在的问题 I I i以及形成今后的应对措施。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I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学实验报告 测量学(又名测地学)涉及人类生存空间,及通过把空 间区域列入统计(列入卡片索引),测设定线和监控来对此进行测定。它的任务从地形和地球万有引力场确定到卫土地测量学(不动产土地),土地财产证明,土地空间新规定和城市发展。 、实验目的;由于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 测量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掌握具体工作程序和内容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实习目的与要求是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认识并了解现代测量仪器的用途与功能。在该实验中要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各项工作的练习,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劳动观点、集体主义和爱护仪器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测量实习是测量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的一门独 立的实践性教学课程,目的在于: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测量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 和掌握,并使之系统化、整体化; 2、通过实习的全过程,提高使用测绘仪器的操作能力、 测量计算能力.掌握测量基本技术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3.在各个实践性环节培养应用测量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实验内容 步骤简要:1)拟定施测路线。选一已知水准点作为高程 起始点,记为a,选择有一定长度、一定高差的路线作为施 测路线。然后开始施测第一站。以已知高程点a作后视,在其上立尺,在施测路线的前进方向上选择适当位置为第一个立尺点(转点1)作为前视点,在转点1处放置尺垫,立尺 (前视尺)。将水准仪安置在前后视距大致相等的位置(常用 步测),读数a1,记录;再转动望远镜瞄前尺读数b1,并记2)计算高差。h1=后视读数一前视读数=a1-b1,将结果记

控制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水准仪的安置、整平、瞄准与读数和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 掌握全站仪对中、整平、瞄准与读数等基本操作要领; 掌握小地区碎部测量布点方式; 掌握测绘学的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任务: 控制点高程测量;导线测量;水准、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学校莳英园水准闭合路线的测量,并根据其中一个已知高程的水准点推算出其它水准点的高程。每小组完成一个指定区域的导线测量(包括高程)。完成提交一份水准测量的成果表、一份水准测量的原始记录数据的电子表格、一份导线测量的布点图、一份导线测量的原始测量数据的记录表格。 三、实验内容: 1. 对莳英园的18个控制点采用闭合路线进行等外水准测量,并且闭合路线每条线路,及相应的内业处理 2.在莳英园为中心,包括9,10,11,12号楼,北门,西北门,草坪、亭台进碎步点的布设和将布设的碎步点采用导线测量的方式测量其坐标和高程,及相应的内业处理。 四、实验设备:水准仪,水准尺,三脚架,全站仪,棱镜,对中杆,卷尺,图纸等。, 五、技术设计: 1.水准测量:根据已知水准点的高程,测量其他水准点的高程. 使用水准仪和水准尺,在所选择的闭合回路上有若干个控制点(索要测出高程的点)。闭合回路上,每两个控制点之间为一测段,站与站间距离应适中,按照国家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 2.导线测量:通过测角和量距,求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导线从一已知控制点出发,经过17个点,又回到起始点上,形成一闭合多边形,成为闭合导线。由于测量了多边形的各内角及边长,闭合导线也具有检核作用。 a角度检核条件:多边形各内角的观测值之和与其理论值之差,应满足限差要求,其中n为多边形角个数。 b坐标增量检核条件:上述理论值应为零,可实际上一般不等于零,但也应该满足限差要求。 c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测角,量边等。 d导线测量内业计算: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各导线点的平面坐标x、y。计算之前,应先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计算数据是否准确 3. 碎步测量:根据控制点,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4. 绘图。

流量测量实验报告

课程实验报告 学年学期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工程水文学 实验名称河道测深测速实验 实验室北校区灌溉实验站 专业年级热动113 学生姓名白治朋 学生学号 2011012106 任课教师向友珍李志军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1 实验目的 (1)了解流速仪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仪器的性能。 (2)掌握流速仪的装配步骤与保养方法。 (3)了解流速仪测流的基本方法。 2 实验内容 LS25-3C型旋浆流速仪是一种新改型仪器,采用磁电转换原理,无触点式测量,信号采集数多,灵敏度高,防水,防沙性能好,仪器结构紧凑,是一种大量程的流速仪。适用于一般河流,水库、湖泊、河口、水电站、溢港道等高、中、低流速测量。配用HR型流速测算仪。 2.1 主要技术指标 (1)测速范围: V=0.04-10 m/s (2)仪器的起转速: Vo≤0.035 m/s (3)临界速度: Vk≤0.12m/s (4)每转四个信号 (5)旋浆水力螺距: K=250mm(理论) (6)检定公式全线均方差:M≤1.5% (7)信号接收处理:HR型流速仪测算仪(适应线性关系) (8)测流历时: 20s、50s、l00s或1~999s任意设置 (9)测量数位:四位有效数 (10)显示查询方式:显示内容有时间、K值、C值、历时T、流速V、信号数等。 (11)参数设置及保存:可调校时间及设置K、C、T值等参数,设置后参数在掉电状态能长期 2.2仪器结构 本仪器按工作原理可分为:感应,传信,测算,尾翼部份。仪器测流时的安装方式有悬杆,转轴和测杆等几种。 (1)感应部份为一个双叶螺旋浆,安装于支承系统上灵敏地感应水流速度的变化。旋浆的转速与水流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由流速仪检定水槽实验得出。 (2)传信部份由磁钢,接收电子器件一霍尔传感器构成,浆叶旋转带动磁钢转动。 (3)HR型流速测算仪控制板由89CXX系列单片机及有关电路组成,液晶显示采用的是二线式串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