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合作的战略对接与挑战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合作的战略对接与挑战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合作的战略对接与挑战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中非关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非间的贸易发展、投资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可以说,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非双方相互需要并互为机遇。此后非洲国家积极参与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2018年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将推进落实论坛峰会成果,把共建“一带一路”、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中非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在实现“五通”。这“五通”也基本涵盖了中非合作的方方面面,从“五通”出发,实现中非合作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五大领域的互通无疑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非关系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合作的对接

1.中非政策沟通顺畅,为中非实现战略对接奠定了坚实基础。自从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设立以来,就成为中非双方政策沟通的最重要渠道。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积极推动中非关系发展的第十八个年头。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七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与非洲37国及非洲联盟成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谅解备忘录,签署国家占出席峰会53个国家的约70%。其次,中非两方领导人频繁的高层互访也是政策沟通的重要渠道。习近平两次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目的地皆是非洲。同时,非洲领导人也积极主动地与中国展开往来。在2018年4月两会后的半个月内,就有三国非洲总统先后访华。非洲一直是中国外交“基础中的基础”,中非高层互访频繁,增进了政治互信,为双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各领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再次,中国大力推进涉非的多边沟通。2017年在埃塞俄比亚举行的第29届非盟首脑会议上,多位与会的非盟高级官员都表示,要加强非洲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可见中国发展经验对非洲的吸引力。2017年3月,联合国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并敦促各方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些举动都反映了在多边沟通层面,“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共识,中非的伙伴关系网络建设日臻完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广阔。

2.中非设施联通成果丰硕,双方可进行合作的领域广、空间大。当前,非洲正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中非合作下的设施联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非盟第十八届首脑会通过了《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计划》,确定了多个跨国跨地区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一带一路”倡议提及的重点合作领域与非洲的发展建设高度契合,运输基础设施的联通将有助于推动非洲大陆内部互联互通。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以“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非洲大陆延伸,助推非洲国家的工业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2017年,蒙内铁路正式通车,这条肯尼亚独立以来的首条新铁路全线采用中国标准。东非首条电气化铁路吉亚铁路也相继开通,使吉布提至亚的斯亚贝巴的运输时间从公路运输的7天降至10个小时。此外,中非在电力、电信、水电等领域的联通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东非电力互联网络、中部非洲能源组织北南走向的电力输送通道项目、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在发电领域的项目和西部非洲国家的水电资源跨境项目与国家电网都在稳步发展中。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5年间,中国向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电力投资约130亿美元,2010年至2020年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新建电力项目超过200个,已建成或正在承建的装机容量将达17千兆瓦。

3.中非贸易稳步发展,为中非实现战略对接打下深厚的经济基础。过去20年间,中非间经贸关系发展迅猛,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深化贸易合作,加强互联互通,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中国来说,非洲这片广大的土地蕴含了无限商机,机电设备、建材、纺织品等商品的出口,缓解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与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对非洲来说,中国的资金、设备、技术、服务能与其本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人口红利与广大的市场潜力相结合,释放其经济发展的潜力。2000年中非贸易额仅为104亿美元,到2008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至今,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虽然2015年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疲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合作的战略对接与挑战

●刘诗琪

摘要:非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自然延伸,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合作相辅相成,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既“五通”)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涵盖中非合作的方方面面。文章拟从中非合作的“五通”现状入手,分析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在此基础上探讨中非合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挑战;对策

27

--

软影响,中非贸易承受了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是,2017年中国对非洲进出口额均呈回升态势。据中国海关统计,

2017年中国与非洲贸易总额约1700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创下2012年以来的最大增幅。中非双方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决定了双方的贸易的商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劳动密集型产品多年来一直是非洲自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但近年来随着非洲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非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非洲自中国进口建材、机械设备等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中非间商品贸易结构也在不断改善。

4.中国对非洲投资积极,是中非实现战略对接的强劲动力。非洲大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与投资热土。中国政府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到非洲投资,中国已是非洲最大的投资国,存量大、增速快且覆盖广。据悉,现约有3100家中国公司在非洲投资,2017年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达41亿美元,同比增长70.8%,投资存量超过1000亿美元。麦肯锡公司的报告认为,考虑到中国官方统计的数据未能涵盖规模较小的企业经常使用的非官方转账方式,事实上中国流向非洲的实际资金总额约比此前的官方数据高出15%,那么2017年中国对非洲投资存量就达到了近1150亿美元。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更加积极,中国企业已基本覆盖整个非洲大陆,遍布非洲国家的多个发展领域。中国主要的投资领域是采矿业和建筑业,但消费、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和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吸引力也在上升。随着非洲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的加快,国家的众多方面都亟需建设,这为在非投资的中国企业带来很大商机与利好。目前,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正在成为对非投资的主力军。他们为非洲造就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机会,积极向非洲引入先进的技术、知识、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

5.中非民间交往丰富,进一步夯实了中非战略对接的社会根基。实现民心相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包括各国人民互相来往中的点点滴滴。教育方面,孔子学院如今已是一种全球现象,在非洲已在41国家建立了60余所孔子学院。随着更多的孔子学院与非洲当地人民在非洲积极传播中国声音,这将有助于增进中非文化认同,拉近感情距离。媒体交流方面,中方承诺将继续实施“中非新闻交流中心”项目,举办相关研修班,推动双方新闻媒体人员交流互访,支持双方新闻机构互派记者。同时,中国媒体也加快了向海外进军的步伐,已成功吸引更多观众参与中非文化交流中。智库与学者交流方面,中非的合作更是引得世界瞩目。作为中非民间对话的固定机制,中非智库论坛是中非学术界稳定合作的有力保障。它既能自下而上能激发中非市民社会的活力,也能自上而下能为中非学者能积极对外发声。2018年7月,中非智库论坛第七届会议在北京举行,各个领域的企业家围绕“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与中非关系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商中非合作与发展大计。

二、中非合作存在的挑战

1.非洲国家的安全局势不稳。虽然非洲的政治形势总体趋于稳定,但局部地区的军事冲突持续肆虐,恐怖活动成分散化趋势,选举引起的社会冲突多发,非洲国家普遍存在治安安全问题。阿拉伯之春后部分北非国家政局变动明显;因宗教与利益纷争、族群矛盾,苏丹、索马里等国的国内局势动荡;由于政党轮替和选举冲突等原因,布隆迪、刚果(金)等国也爆发了多次骚乱活动。由于“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推进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受东道主国的政治因素影响大。若非洲政府的政权更迭,新政府不再执行上届政府的政策或是不同意按原先的协议来运行中非合作的项目,会对中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此外,恐怖主义活动已从北非蔓延到南非,并在西非和中非活动频繁。索马里“青年党”严重威胁到非洲之角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博科圣地”发动多次恐怖袭击造成社会动荡,严重威胁外国投资经营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非合作的安全风险升高。

2.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较低。非洲大陆的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交通运输上,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密度低,非洲铁路总长度占世界铁路总长的比重仅为7%,且运输价格高、运输效率低下。非洲的缺电情况依然严重,50%左右的国家电力严重缺乏,断电和电压不稳问题突出。若不能保障电力供应,非洲工业化只能是空谈。非洲国家还缺乏工业发展所必要的配套商业和生活措施,这个问题可从非洲国家的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工业的增长速度反映出来,而该问题也将制约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总之,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任重道远。这一方面加大了中非合作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使得非洲招商引资较为困难。

3.非洲国家的投资环境有诸多不便利之处。世界银行发布《2018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营商环境较差,利比亚,也门,南苏丹,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均排名倒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开办企业耗时长、办理施工证难度大、电力不充足、财产登机制度繁琐、信贷获得不便利、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不足、税制环境较差、跨境贸易壁垒严重、合同执行力不足、办理破产手续复杂等。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在肯尼亚,开办一家企业的平均时间为25天,所需程序有16个,办理施工许可证的平均时间为159天。在非洲国家,中国企业的部分项目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工期延误、被单方收回等问题。且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外汇储备不足,对外汇管理严格,中非贸易时也面临无法及时收汇的风险。

4.大量企业涌入非洲,竞争加剧。非洲近年来越发成为各国投资的热土,来自欧美、中国、日本、印度、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都争相来到非洲抢占先机、占领市场,中国企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而国内产业联盟尚未形成,中国企业往往各自为战,因此在非洲市场投资和项目运营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还面临来自国内的同质竞争。以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为例,许多中国企业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以竞相压价、低价中标等方式

28 --

在该行业角逐。例如,中国通讯行业的两大龙头企业华为与中兴在非洲的电信设备、网络供应、终端供商、互联网服务提供上都高度同质,难以互补,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很大。

5.中非的语言、文化、风俗差异大。非洲领导人一致认为中非合作中最大的两个问题是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一是担心由于细微信息甚至重要概念会在翻译过程中丢失;二是担心中国企业倾向于一次性交易而不愿与非洲伙伴建立牢固的长期关系;三是非洲官员认为中国企业普遍对当地法规重视程度不足。国内企业和国人“走出去”的步伐大、速度快,但海外投资经验处于慢慢积累阶段,且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法律法规有所不同,在非中国企业和国人对非洲移民、海关、税务和劳工法规上缺乏清晰认识,因此中国企业未能遵守所在非洲国家的劳动法的确引发过争议。另外,因为语言不通、与当地人的生活习俗迥异和安全顾虑等原因,在非洲务工的中国人往往不愿同当地人交流,住在自己封闭的营地里。这也是由于国人对非洲知之甚少,把前往非洲投资、务工视为畏途造成的。

三、应对之策

中非关系是多维性的,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中非政府、企业和民众层面都应各司其职,以加速中非战略对接并深化中非合作。

1.政府层面。非洲政府首先要改善政治和安全环境,高度关注反恐问题,并进一步在政策和投入上关注在非企业的安全需求。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创建专业性的民间安保组织,也可以用“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方式让中方参与到当地的安全建设,共同分担责任。其次,非洲国家要增强商业竞争力和提升效率。可以从改善国家信用评级、营商环境、稳定外汇供应量等方面入手,从而吸引投资。在保证“硬件”基础设施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加强政府的行政效率、土地权利、经济激励、信贷便利度等“软件”条件,从而保证优良的经商环境和企业运营,提升经济效益。

中国政府面对未知风险要增强防范意识,尽早识别潜在的政治安全、经营和法律风险。可打造一支专注于对非发展的人才队伍,设专员负责协调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各项事务,以促进更多中国企业赴非洲发展。其次,既要深入了解中国在非企业的需求,也要加强与非洲国家的政治交流,以保障非企业与华人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中国政府在非官员可主动直接参与到中非合作的商谈中,促进中非经贸发展工作的统一协调。最后,面对企业扎堆、同质竞争问题,应加强规划与指导,以减少国家和企业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一是继续推动符合中非合作的战略需求和非洲各国现实条件的项目的运行,二是要推动重点项目的实施,提前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树立合作典范。

2.企业层面。非洲企业既要明确自身发展战略,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生产效率。首先,评估现有业务、合作伙伴和商业模式能否确保自己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无论是选择对中国企业开放市场、与中国企业合作成为合作伙伴以获得投资和技术,或是被中国企业并购,都要基于非洲企业的自身实力、处境和前景出发,开始思考对策。其次,为在日益加剧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非洲企业要有精魄感和竞争意识,必须实施精益运营,培养本土人才,提升生产效率与速度。

面对非洲的机遇与风险,中国企业既要提升自己把握机遇的能力,又要加强对抗风险的能力。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与专业背景,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实现“本土化”经营。其次,“入乡随俗”也是中国企业的必修课。应加强与当地社区和居民的交流,保护非洲的自然环境,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逐步积累良好的社会声誉。最后,重视与非洲当地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因为它们背景深厚、熟悉本地市场,占据着新行业中的投资机会,而且坐拥庞大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可考虑以合资或并购的方式与非洲企业合作,共同开拓非洲市场,不断实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释放中非合作的潜力。

3.民众层面。非洲民众应积极把握中非合作框架下创造的岗位和专业技能培训机会。中国企业在非洲雇佣了大量本地员工,据悉,中国企业的非洲员工占比达到89%。中国企业还非洲实施了各类职业培训计划,例如,中交集团在非洲实施的“千人培养计划”。非洲民众应积极参与到中非交流合作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

到非洲投资设厂、承包工程、经商务工的国人应当提高素质。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法律,应主动结交当地人民,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其次,在非洲的国人自身也要将安全防范意识和规范个人行为。中国公民去非洲前应对非洲作必要的了解,包括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政治局势等,对未知的风险有预期、准备和足够的自保意识;还要充分了解中国领事保护的范围和程序有了充分地了解,能及时与其联系或求救,以减少生命财产方面的损失或者是损害。

参考文献:

[1]国际能源署.促进撒哈拉以南非洲电力发展:中国的

参与[R],2016.

[2]麦肯锡.龙狮共舞:中非经济合作现状如何,未来又

将如何发展?[R],2017.

[3]世界银行.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改革以创造就业

[R],2017.

[4]张宏明,王洪一.非洲发展报告No.20(2017~2018)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5]张宏明.非洲发展报告No.19(2016~2017)[M].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6]姚桂梅.“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非产能合作[J].当

代世界,2017,(7):38-41.

[7]刘青建.中非合作发展的先导作用与“一带一路”倡议

[J].当代世界,2018,(6).

作者简介:刘诗琪(1990-),女,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荷兰莱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

收稿日期:2018-10-10。

29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