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代烃》优质课比赛学案9

《卤代烃》优质课比赛学案9
《卤代烃》优质课比赛学案9

第二章第三节卤代烃学案

姓名________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环节一:认识溴乙烷的组成及结构

学生活动:写出溴乙烷的分子式、结构式,并搭建溴乙烷的球棍模型。

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二:观察总结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用一支试管取少量溴乙烷,观察其颜色、状态,再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溴乙烷的水溶性、密度。

色:_______ 态:________ 水溶性:_________ 密度:_________ 沸点:________ 环节三:思考溴乙烷的结构,推测性质

学生活动:溴乙烷分子中的溴是以Br-存在还是Br原子存在?结合X-的检验方法,设计并完成实验验证。

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四:设计实验验证推测

【分组讨论】后【学生实验】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溴乙烷与NaOH的水溶液能够发生取代反应?产物如何检验?请确定实验的装置、步骤。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 【评价方案】(1)为什么要在气体通入KMnO4 酸性溶液前加一个盛有水的试管?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KMnO4 酸性溶液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乙烯?此时还有必要将气体先通入水中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

环节五:对比、总结溴乙烷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比较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并完成表格,体会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

课堂延伸

1、实践活动:走访附近的有机玻璃加工店或洗衣店,了解是否使用了有机溶剂?向操作人员学习应如何安全地使用有机溶剂?

2、自学提高:阅读教材P43《臭氧层的保护》

水循环导学案

A .轻柔的雪是 升华现象 B .凝重的霜是 凝华现象 C .晶莹的露是 熔化现象 D .缥缈的雾是 液化现象 2.5 水循环 【自主学习】 一、地球上的水循环 1、陆地(包括江河湖泊、土壤、植物等)和海洋中的水不断 成水蒸气,要 热量。 2、高山积雪和冰也会 成为水蒸气,要 热量。 3、水蒸气升入高空后,遇冷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形成云, 要 热量。 冰晶变大,低于0℃时形成 ,高于0℃时冰晶 成雨,落向地面, 要 热量。 夏季,当小水滴遇到冷气流时 成小冰块,这就是雹,要 热量。 4、陆地上,冰雪 成水,汇入江河湖泊,要 热量。 5、地表水有的渗入地下成为 。 6、最后,大部分的水又流入 。 二、物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 的转移,水循环的根本动力来自 。 【课堂检测】 ( )1.如图,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A B C D ( )2.“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冰”“雪”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A .汽化和液化 B .升华和凝华 C .凝固和凝华 D .凝固和液化 ( )3.(多选)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让我们领略了许多美妙景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4.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 5.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干冰使空中的水蒸气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形成雨。冷藏室中取出的盒装酸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酸奶盒表面会附有一层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热量液化形成的。 6.前段时间达州大部分地方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_____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_____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_____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7.2013年的春夏之间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冰雹“袭击”,冰雹的形成与高空中的小冰晶及气流温度等有关,其中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形成的,落地地面上的冰雹,会逐渐______并汽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8.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迅速变为气体,促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从而降雨。上面描述中,含有物态变化,找出并填出相应的物态变化。(例如:冰变成水属于熔化)(此例填在下面不得分) ____变成____属于____;____变成____属于____; ____变成____属于____;____变成____属于____;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水循环、洋流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录像】有关台风及其影响的新闻报导(或图片)。 【教师提问】2004年8月12号晚浙江省遭遇台风“云娜”袭击,在13个小时内,台风夺去了115条生命,卷走了153亿元的财产,有85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给浙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请同学们思考,台风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点评】台风有三大危害和一大好处:(l)暴雨灾害,(2)狂风灾害,(3)台风风暴

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得出水循环的定义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播放水循环动画,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学习乐趣。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析综合法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出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指出诗中的错误,请学生跟着我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一起来找出错误的原因。 新课讲授 板书 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自学探究:阅读课本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2.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3.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 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讲解: 请学生阅读后讨论?? 师:请同学们帮忙老师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师:对了,水循环就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了水循环的定义。 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

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板书 一、水循环的定义 师:我们继续看水循环示意图回答第二个问题: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师:对了,水循环就是分别在这些领域发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三种吗? 生: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板书 二、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大循环 2.陆地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师:对了,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预习了,现在老师将给大家演示这三种循环分别是怎么进行的。 综合分析:通过三组动画分别演示各种水循环的演变过程。 第一组:海陆间大循环 师:海陆间大循环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这运动的具体过程是:海洋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地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第二组:陆地内循环

高中地理《1水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4《水循环》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的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人地协调观: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的地理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教材内容及分析】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重点:以地理实验、微课教学为主,深化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使同学综合把握水循环。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用城市内涝的案例理解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 【教学思路】 以学案为学习的载体、多媒体、教材图表、板书、探究活动等手段为辅助,用“观察现象—探究过程—知识梳理—学以致用”为设计主线,采用观察实验、微课教学、热点探 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过程及策略】 一、设疑导入,关注社会问题 [教师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中地球被称作是“水的星球” ,正是由于水的存在和运动,是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神奇,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列的问题,比

如说...... [展示视频]:“城市病”——城市内涝 师:对症下药,方为良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第二章第4 节《水循环》,运用其原理,为“城市病”开出一剂良药。 (创设问题情景,从当下时事热点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兴趣,为之后合作探究埋下问 题。) 二、观测实验,形成直观感受 师: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的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从空间位置上,又可以分生物水、陆地水、大气水和海洋水。 提问:这些水体是孤立存在的吗? 生:不是。水循环使自然界的水体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地更新状态。 [课前预习展示]:1、水循环的概念;2、水循环的动力;3、水循环涉及圈层 [播放实验]:《水循环》 师:引导学生观测实验现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实验中水流动的过程 生:讨论后展示示意图,上台展示作品,描述水体流动的方向。 (通过观测实验、小组合作、上台展示等环节,加强学生观测室内实验的地理实践 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力。)三、 微课教学,深入理解水循环 承接:刚才同学们画的图,并没有完整的展示出水循环环节。自然界的水体是怎样循环在一起的呢? [播放微课]《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师:提出观看要求:(1)用不同颜色的笔补充完整水循环的环节;(2)在图上划分水循环类型;(3)初步了解水循环的意义 生:补充完善水循环图,并加以说明环节和类型。 (微课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初步了解水循环的 地理意义)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并讲解水循环环节和类型。 (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和提升表达能力)

河北省南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2课时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2课时洋流 你玩过漂流瓶的游戏吗?在茫茫的大海上,塞上口的瓶子真的能漂流吗?通过学习这节课你就明白了。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各大洋中的主要洋流,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洋流 1.概 念:① 。 2.类型:按性质分为②、③两类。 3.分布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圈 北半球:④时针。 南半球:⑤时针。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洋流圈(只存在于北半球):⑥时针。 4.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夏季⑦时针,冬季⑧时针。 5.南纬40°海区形成⑨。 二、洋流的影响 1.对气候:暖流⑩,寒流。 2.对海洋生物 (1)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如、、。 (2)上升流处形成渔场,如。 3.对海洋环境 (1)加快了。 (2)扩大了。 4.对航海 (1)顺洋流,速度。 (2)逆洋流,速度慢。 【答案】①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②暖流③寒流 ④顺⑤逆⑥逆⑦顺⑧逆⑨西风漂流⑩增温增湿降温减湿北海道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净化速度 污染范围快

1.洋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性质划分它可以分为哪两种? 【提示】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即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即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是寒流。 2.沿海地区一定降水多吗?从洋流方面解释一下原因。 【提示】不一定。沿海地区若受到寒流的影响,往往会降水较少,形成荒漠,如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西海岸、非洲西北部沿海等地区。 读图,回答1~2题。 1.若该洋流是寒流,则其可能位于( )。 A.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洋东岸 C.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 D.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西岸 2.若该洋流流向纬度高的地区,则该洋流( )。 A.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B.流经地区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 C.位于澳大利亚大陆西部沿海地区 D.是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因素之一 【解析】第1题,若该洋流为寒流,其流向由北向南,根据寒流一般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可判断其位于北半球,该洋流可能位于中高纬度的大陆东岸(大洋西岸)或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大洋东岸)。第2题,若该洋流流向纬度高的地区(由北向南),则其为暖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西岸(大陆东岸)。因此,它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促进了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答案】 1.A 2.D 读北半球某海域洋流分布略图,回答3~4题。 3.洋流E的流向和性质分别是( )。 A.向北,暖流 B.向北,寒流 C.向南,暖流 D.向南,寒流 4.有大渔场分布的海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水循环导学案

水循环导学案 一.目标引领 1.了解水圈里水体的类型; 2.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了解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破解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学法引领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较简单知识,小组合作完成绘制水循环示意图,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了解水圈里的水体类型 自主探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并结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关知识填空。 注意:填空部分在课前预习时完成,课上进行班级交流。 按照水的存在形态,水圈里的水可分为:_________态水、_________态水和_________态水;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 ____,分布最少,数量居中的是________。按照水的存在空间,我们把地球上的水体分为_________水、_________水和大气水,______水是最重要的,其中_________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如_________水、湖泊水、冰川水、土壤水等。地下水分为_________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人类最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陆地上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因此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和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 读材料中图3.2回答: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 请同学们看课本59页“大规模的水循环示意”图,大家可以看到水圈里的各种水体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为水循环。 学程之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一)自主探究:仔细观察课本59页“大规模的水循环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准备回答。. 1.读课本“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划分为循环、循环、循环三种类型。 (2)请结合课本图文资料填写下表: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水循环和洋流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 一、水循环 1.概念 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主要环节 图中D蒸发、C水汽输送、B降水、G地表径流、F下渗、H地下径流、E降水、A蒸发。3.能量来源 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形成了循环运动。 4.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总量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环节影响方式 蒸发A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 降水B人工增雨 地表径流G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二、洋流模式图 1.概念: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又叫海流。2.分布规律 (1)副热带环流:如图中A所示。 中心:大约在南北纬25°~30°的地区。 (2)副极地环流:如图中B所示。 中心:位于60°N附近。 组成:大洋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2)通过能量交换改变流经区域的环境特征 {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思考 1.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 答案主要影响的是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

2.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吗? 答案不一定。寒流与暖流主要反映洋流的性质,只与同一海区比较。事实上,一些热带地区寒流的水温高于寒带地区的暖流。 探究点一水循环的环节与影响 探究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水循环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水循环按照空间范围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2)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的是什么?水循环联系了自然界的哪些圈层? (3)大量砍伐树木会对当地水循环带来什么影响? (4)人们修建水库、挖渠引水等措施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答案(1)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水循环按照发生领域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类。 (2)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的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3)大量砍伐树木会使当地树木的蒸腾作用减弱,大气的湿度、水汽的含量和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小,影响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4)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 反思归纳水循环的类型与意义 图示

水循环 导学案

《水循环》单元回归工具单 设计人: 王红艳 审核人: 高三地理组 班 级: 组 名: 姓 名: 上课日期: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一、高考考纲要求: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高考三年九卷考频考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难点:水循环各环节的相互影响。 知识构建 请同学们采用多元归纳法,个性化形式建构本节课知识体系。 年份 题型 考查角度 分值 难度 核心素养 命题预测 2019年 综合题:新课标Ⅰ 卷44 综合题:新课标Ⅱ卷44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10分 12分 中等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2020年高考可能主要考察人 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及各环节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2018年 选择题:新课标Ⅱ 卷 8题 综合题:新课标Ⅲ卷 36(1) 汾川流域的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 水分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4分 8分 中等 中等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2017年 选择题:新课标Ⅰ 卷 6-7题 水资源平衡和影响蒸发的因素 8分 容易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探究:请用水循环原理解释以下地理问题 1.沼泽地的形成 对点训练 (2018年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 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 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 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 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内流河断流的原因 对点训练 (2019年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变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6分)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水循环和洋流时水循环学案湘教必修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题目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2.运用说学知识,阐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 疑问 学习 建议 【相关知识点回顾】 1.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热力环流 3.大气运动 【知识转接】 1.运用地图册中国地图,寻找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海河、淮河、嫩江、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的位置。 2.运用地图册世界地图,寻找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莱茵河、多瑙河、尼罗河、刚果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湄公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巴拉圭河等河流的位置。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一、水循环 1.概念:指水在地理环境中____________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________和物理 ________的变化。 2.驱动水循环的主要能量在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的作用下,水在________、海洋和________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3.类型: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分为、、。4.主要环节: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5.人类对水循环影响的主要方式:增加或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 ________________。 6.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它们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1)并不是所有水体之间都存在水源互补关系,有些只存在着单向补给,如冰川水对河流及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单向补给关系。(2)陆地水体的类型按不同方法分为以下三类: ①按空间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浅层地下水);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②按循环周期:静态水(循环周期长、更新慢,包括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动态水(循环周期短、更新快,包括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③按埋藏条件:潜水和承压水。 7.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①(人教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撰稿人:王炎培河南省开封高中 审稿人:陈卫东河南省开封市基础教研室 班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3.1“水圈的构成”认识水圈的构成。 2)能运用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绘出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5)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6)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过程。 2.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主干知识梳理 存在形态:、、, 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分布最少, 数量居中的是__。 相互联系存在空间:、、,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的水体陆地水: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水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的关系。自然 界的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 连续运动的水循环过程。水循环时空特点: 动力:、重力能等 水循环的环节:、、、、下渗 过程和意义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在水循环这个系统中,水 在连续不断地、,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 断的状态,并维持了全球水的。 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 和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的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 地表形态 二、引用教材55页活动题目,同时展示课件图3.4黄河流域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人类影响的是哪个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2.2水循环导学案

《水循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是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式之一这一地理意义 【自主学习】 1、水循环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水通过和、、、和 (、)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这种称为水循环。 2、水循环的分类 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主要包括、和。 3、水循环的成因 1、内因: 2、外因: 4、水循环的意义 1、 2、 3、 5、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 ⑤

当堂检测 1、在海陆间循环中,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A.海洋水的蒸发 B.大气水的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表径流 2、下列地理现象,属于陆地内循环的是() A.长江东流 B.台风登陆 C.塔里木河的水蒸发 D.海水蒸发 3、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资源可以循环更新,因此不必节约使用 B.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都能使水资源得到更新 C.由陆地循环更新的水资源数量较少,因而陆地循环对各地的影响意义不大 D.水循环能影响全球环境,但影响力度不大 4、读“水循环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代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名称 A、 B、 C、 D、 E、 F、 (2)图中水循环发生领域有 _____ _ 、____ 、 ___ __ 。 (3)人类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有: 请举例说明:。 (4)如果这个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湖泊也被开垦为农田,可能会对该地区造 成什么影响,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地理学案 2.4 水循环和洋流

2.4 水循环和洋流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前预习](课本P59-63,图册P21-23) 一、水循环 1.概念:指水在地理环境中____________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________和物理 _______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在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的作用下,水在________、海洋和________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3.主要环节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 4. 水循环地理意义 ①使_________得以大规模运动,塑造了多种__________;②使得________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③使得水资源成为___________资源 5.人类对水循环影响的主要方式 增加或减少____________、人工增雨及____________。 二、洋流 1.概念:洋流又叫________,是指大洋________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________的流动。 2.类型:洋流按性质可分为________和寒流两大类。 3.主要成因:盛行风作用。南、北赤道暖流(信风作用),西风漂流(分布在北纬35°~45°和南纬30°~60°的宽阔地带),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 4.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以____________为中心。北半球呈_________方向流动,南半球呈__________方向流动。 (2)中高纬度(北半球):以为中心,呈时针方向流动。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____________方向流动。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_______、______作用;寒流起到_______、_______作用。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规模较大的海域常形成世界级大渔场。 (3)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污染海域净化的速度;但扩大了污染的________。 (4)对航海事业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逆洋流航行速度则。 [课中学习] 探究点一水循环 【探究材料】材料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材料二“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材料三“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吕氏春秋·圆道》)。 1.黄河之水真的“天上来”且“奔流到海不复回”吗?请说明理由。

水循环学案

第 1 页 共 4 页 3、1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年级:高一 编写者: ★课标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析 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以及相互关系; 2.知道什么是水循环; 3.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 4.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学习重点 1.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 2.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难点 如何突破:充分利用教材中三幅图,利用导图思考题读图识图,在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且与文字充分结合,明确水体类型,探究水循环的类型、基本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 学习过程 目标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的存在形态 2、水体的空间分布 3、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 的关系。 如:(1)、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下图为湖泊与河流的剖面图) 图①中,河流水位 (高于/低于)湖泊水位, 水补给 水, 请在左图中用箭头表示水源补给关系 水 水——最主要的 水,包括 水、 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 地球上的水体 图②中,湖泊水位 (高于/低于)河流水位, 水补给 水, 请在左图中用箭头表示水源补给关系 图① 湖泊 河流 图②

第 2 页 共 4 页 (2)、河流水与地下潜水的补给关系(请在图上用箭头画出水体补给方向) 思考: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如何?(请在图上用箭头画出水体补给方向) 【结论】湖泊水、地下水与河流水的补给关系主要取决于它们之间的 高低 目标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一)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 、 、 、 四大圈层中通过 连续运动的过程。 (二)水循环的类型和发生领域 水循环类型 发生领域 主要环节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动手画一画】请在下面空白处画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过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地下潜水水位 地下潜水水位 地下潜水水位

地理:2.4《水循环和洋流》(1、2)学案

2.4水循环和洋流(1、2)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水圈的组成,水圈中水体的组成及作用。 2.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不同类型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 3.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洋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不同类型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 难点: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洋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和课前预读】 一、水循环 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和状态的变化。 在能及的作用下,水在、和间通过吸收或放出,以、、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 少、及 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 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影响: 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分布规律: 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 ~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时针方向,南半球呈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流。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流,西侧为流。 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就性质来讲属于。 (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a、b、c、d形成是由于, a、d由于风吹拂, b、c由于风吹拂。 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性质上属于。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流和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流和流。 【活动探究】 1、 [看书思考]水循环的概念、能量来源、运动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b d 00 e c a f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说明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组成。其中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因为水循环是本章教材的基本理论,是学习全章知识的基础,因而是重点学习内容。本节课,教材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围绕一幅“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情分析】 对于“大自然的水循环”这一内容,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常识,但是认识的不够全面,还未能上升到科学理性的层面去分析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区认识。【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内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3)理解大自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老师通过“绘制、讲解、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1)陆地水的相互关系(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思想】 1、采用案例教学。在教学采用多个案例,把抽象的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原理具体化,而且建立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2、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抛开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通过看图思考、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等板块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多媒体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2水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导学案 编写:审核:日期:编号: 课前预习 水循环0.001%; 1.水圈的构成:,占96.53%,最主要的水体; ,约占3.5%; 2.《小水滴的自述》 我叫小水滴,住在大海里,喜欢到处旅行。这天,我和伙伴们正在海面嬉戏。在阳光的照耀下,不知不觉的身体变轻了,终于和其他伙伴一起慢悠悠地升上了高空。哇!新的旅行开始了,我跨过大海,又越过高山,不断有新的朋友加入了我们的行列,看:它们来自江河湖沼、森林草地,啊,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我的身子也越来越重,终于有一天我再也飞不起来了,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从天空中降落下来,有的飘进了江河湖泊,有的却钻进了森林草丛,有的钻进了泥土地下。。。。。终于我们又汇聚到了一起,欢快的奔流,回到了大海妈妈的怀抱。 课内探究 一、水循环 【探究一】

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主要环节:包括,,、、 、等。 3.能量来源(动力):和。 4.类型: 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海洋和陆地外流区之间海洋上陆地上 (内、外流区兼 有) 循环过程 特点或作用参与水量较大,使陆地水体 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 参与水量最大, 约占90%左右 参与水量很小, 只对陆地水体进 行更新 模拟水循环小实验 实验过程: ?(1)在一个平底器皿中加少量的水,?没过底部即可。然后把一个装有沙

?子的小瓶放入水中。 ?(2)把塑料纸盖在器皿上用橡皮筋 ?扎紧,再把一块石头放在装沙袋小瓶 ?的正上方的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 (3)将器皿放在阳光下直晒 问题思考: (1)2 小时后,观察器皿内和塑料纸会出现 什么现象? (2)这个实验模拟了哪种水循环类型?说明这 种水循环的过程。 【探究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意义:①维持全球,使陆地淡水资源得到、和. ②联系四大圈层(、、和),进行迁移和交换。 ③影响全球和,雕塑。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目前,人类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主要对,及对小范围的、环节进行影响小结:水循环的意义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水量平衡器 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 天然淡水制造厂 塑造着地表形态------- 地形雕塑师 【思考】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会产生影响? 水循环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而实现的。

2020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 10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 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了解陆地水体的运动转化规律。 运用全球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水循环 1.水循环的概念: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图中D蒸发、C水汽输送、B降水、G地表径流、F下渗、H地下径流、E降水、A蒸发。 3.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总量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 (3)实现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影响环节影响方式 A 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 B 人工增雨 G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二、洋流 1.洋流的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2.洋流的意义

(1)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 (2)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3)改变所流经区域的环境特征。 3.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1)副热带环流:如图中A 所示。 ①中心:大约分布在南北纬25°~30°的地区。 ②组成?????赤道洋流:由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共同作用形成 西风漂流:位于西风带内赤道逆流:把南北半球的赤道洋流分隔开 大洋西侧为暖流、大洋东侧为寒流 (2)副极地环流:如图中B 所示。 ①中心:位于60°N 附近。 ②组成:大洋西侧为寒流、大洋东侧为暖流。 1.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不在同一纬度的海区,寒暖流的水温不能比较高低。 2.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不一定都是暖流 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且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的洋流是暖流。如果洋流只是从低纬流向高纬,则不一定是暖流。例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深层水温低于表层水温),虽然从低纬流向高纬,但仍然是寒流。 4.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北半球冬季为例)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汇总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 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 指导教师何红 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

目录 1.教案.................................................... 1-15 2.学案................................................... 16-21 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

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予以适当关注。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认知方式偏重于场独立方式,善于应用自己的知识来建构新的知识,有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从已有的知识来看,学生知道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循环运动的主要动力,地球外部圈层中水圈整体性和不间断循环运动,同时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对水循环的部分环节有一定的体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深化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循环”的理解。是前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外部圈层”、“大气运动”以及“天气系统”的延续,是后面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的基础,“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是高中地理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地理原理之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有所帮助。 2、知识结构关联图:详见下图1

环示意图,利于学生对本知识的理解,将简单的机械记忆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调动学生“眼、嘴、手、脑”等感知器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课后布置学生调查家乡水资源情况,人们对水循环过程的干预情况,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把课本知识和自己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运用水循环的原理,通过案例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水循环示意图,归纳水循环过程主要环节,学会尝试运用图表概括地理事物的方法。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法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使地理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界物质不断运动和变化,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案例教学法 重、难点突破:“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较为抽象、复杂,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教学过程中注重图表的运用,学生要深入理解“水循环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