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卫生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儿少卫生学名词解释

儿少卫生学名词解释

儿少名解:(英文)1.成熟(maturity)p5:成熟是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素质达到成人的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殖养育下一代的能力。

2.心理发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期间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又称心理发展,包括动作(行为)、言语、认知、情绪、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3.依恋(attachment)(2):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其与养育者间积极的情感联系。

4.指数法(index method)p100:是利用数学公式,按身体各部分比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相连,转化成指数对生长发育进行评价。

5.生长轨迹/生长轨迹现象(Canalization of growth,Growth canalization;Growth canalization phenomenon )(4)p12:是指群体儿童少年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程按遗传潜能所决定的方向、速度和目标发育。

6.生长发育评价(Growth and development appraise)p95:是指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估、判断,从而确定个体或群体所处的发育等级或水平。

生长发育评价由生长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发育匀称度(指标间相互关系)和体质综合评价四类内容组成。

7.发育年龄评价(development age appraisal)p107:指用某些形态、生理功能指标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水平及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发育状况。

目前常用的有四种:形态年龄(morphological age)第二性征年龄(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 age)齿龄(dental age)骨骼年龄(skeletal age)。

8.瘦体重(Lean body mass,LBM)(3)p27:为除脂肪以外身体其他成分的重量,包括全身水含量、蛋白质、无机物、糖原和组织中的各类基质等。

儿少卫生学练习题名解+问答

儿少卫生学练习题名解+问答

《儿童少年卫生学》预防医学091班一、名词解释1、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长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的改变。

3、成熟指生长发育基本结束时,形态、功能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基本完善,骨骼钙化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的能力。

4、生长轨迹现象人在生长的过程中,一旦因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延迟时,只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校正。

就会出现向原有生长曲线靠近的倾向。

这种倾向称做生长轨迹现象。

5、头尾发展律指在胎儿期和婴儿期,人体的生长发育首先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延伸到尾部(下肢)部。

胎儿期和婴儿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6、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的形态发育遵循下肢发育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发育的规律变化,称为生长发育的向心律。

儿童、青春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7、遗传度是指在群体表型特征两变异中,遗传变异所占的比例。

遗传度介于1和0之间,越接近于1,提示遗传的作用越大;越接近0,说明环境的作用越大。

8、矮身材指该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9、性早熟指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以前来月经初潮者。

10、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称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11、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指“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

12、始动调节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刚开始时水平较低,经启动过程逐渐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始动调节。

13、临界照度室内天然光照度等于标准规定的最低值时的室外照度称为临界照度,也就是需要开启或关闭人工照明时的室外照度极限值。

儿少卫生

儿少卫生

名词解释1、儿少卫生学(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矮身材(short stature)矮身材系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3、性早熟(sexual precocity)性早熟是一种以性成熟提前出现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

一般可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

一般指男孩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以前月经初潮者。

4、BMI指数又称体重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5、骨龄(skeletal age)是根据儿童少年的骨骼发育(钙化)程度同骨发育标准进行比较求得的发育年龄。

骨龄是反映个体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较精确的指标,能较客观、精确的反映出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个阶段的发育水平,在各个年龄中应用最广泛。

6、学生健康监测(students’health surveillance)是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确定的监测点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等方面长期的动态观察。

7.近视(myopia):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近正常,它是由于屈光不正所致。

8.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如果儿童身体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顺序不变的重复多次以后,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及与此相关的神经环路将相对固定下来,称之动力定型。

9疲劳(fatigue)过强、过长刺激下,大脑皮层细胞功能损耗超过限度而引起的保护性抑制。

为客观生理现象,有客观指征,可直接测定。

10、学校卫生监督School health inspection:是国家公共卫生监督的一部分,是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的卫生工作进行监察、督导的卫生执法活动。

11、多动症: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简答题1、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的‘头尾发展率’。

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

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

一、绪论1.儿童少年卫生学:简称儿少卫生学,以保护、促进、增强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为宗旨,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儿童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规律和特点,生长发育、健康与环境、遗传的关系,提出卫生措施和卫生要求,利用有利因素消除不利因素,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潜能的发挥、提高儿童少年健康水平和未来的生命质量。

2.研究对象: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0~25岁。

重点:中小学生群体。

特点:正在旺盛生长发育;生长的同时在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里。

3.主要研究内容: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

【1章】生长 :指细胞繁殖、增大,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

为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和组织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行为和体力的不断发展,是质的改变。

【成熟】:生长发育达到一个比较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功能方面已全面达到成人水平。

体格发育指标:通常是指身体外部形态的发育,是人体整体发育的重要方面。

体格发育有很多测量指标,大体归为三类,即纵向测量、横向测量和重量测量。

体格发育派生指标。

【体能发育指标】1. 生理功能指标:整体上反映身体各系统、器官所表现的生命活动水平,可用一定的测量指标反映。

心血管功能测量指标是在一定负荷下人体心率、脉搏、动脉血压的变化。

肺功能测量指标包括:呼吸频率、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最大吸氧量等。

肌力发育测量指标有握力、背肌力等。

2. 运动能力指标:运动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平衡和协调能力等。

每一种运动的特征均可用一种或几种运动项目来反映3、体能发育的派生指标:血压脉搏心率。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一)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观遗传学: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所表达的遗传性状如何发生变化。

(二)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生长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是量的积累和功能成熟。

儿少卫生学简答名解

儿少卫生学简答名解

儿少卫生学简答名解一、名词解释1.生长:包含形态生长和化学生长,前者指细胞、组织、器官在数量、大小、重量上的增加;后者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化学成分变化。

2.发育:指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为质的改变。

3.成熟:指生长发育基本结束时,形态、功能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基本完善,骨骼钙化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的能力。

4.成熟度:专指某一特定生长发育指标当时达到的水平占成人水平的百分比。

5.体格发育:指人体外部形态、身体比例和体型方面随年龄而发生的变化。

6.体型:是对人体形态的总体描述和评定,是身体各部分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总和,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受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诸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

7.认知发育:认知指认识活动的过程,是大脑反应客观事物的特征、状态及其相互联系,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作用的一类高级心理活动。

认知发育与脑的形态文化、功能发育有密切关系。

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执行等方面。

8.BMI指数:又称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9.生长轨迹现象:人在生长的过程中,一旦因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延迟时,只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校正。

就会出现向原有生长曲线靠近的倾向。

这种倾向称做生长轨迹现象。

10生长发育可塑性:是指人体的结构、功能为适应环境(包括消极的、积极的内外环境)变化和生活经历而发生改变的能力。

11.青春期: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是人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特定的阶段。

12.青春发动时相长期变化:指同一国家有代表样本的儿童青少年青春发育指标年龄常模或同一研究对象群体的随访资料来作为评判标准,评价个体青春期发育的相对水平,如提前,适时,延迟。

13.儿童社会化: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

儿童少年卫生学

儿童少年卫生学

1.儿童少年卫生学(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简称儿少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头尾发展律(cephalo-caudal pattern):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

3.向心律(centripetal pattern):身体各部份的形态发育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向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4.轨迹现象(canalization):在外环境无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呈现一种轨迹现象,该轨迹有动态的、复杂的调控系统,其中遗传基因起关键作用。

5.赶上生长(catch-up growth):儿童在阻碍生长的因素(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不良)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

6.关键生长期(critical growth period):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组织都有关键生长期。

在此时的正常发育若受到干扰,常成为永久性的缺陷或功能障碍。

7.青春期(adolescence):是个体从出现第二性征到性成熟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个体从儿童认知方式发展到成人认知方式的心理过程,是个体从社会经济的依赖性到相对独立状态的过渡。

8.肾上腺皮质功能初现:由“肾上腺分泌的的肾上腺雄激素”发动的。

其身体特征包括:初现成人体味,睾丸增大,身体生长加快,腋毛生长,阴毛生长。

9.性早熟(sexual precocity):是一种以性成熟提前出现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

一般指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月经初潮者。

10.心理发展:又称心理发育,是指个体或种系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期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11.大脑功能不对称性:指的是大脑功能的单侧化(Lateralization),即某些功能偏向左侧或右侧脑半球。

儿童少年卫生学名词解释

儿童少年卫生学名词解释

7、少年儿童卫生学,简称少儿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2、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它从体格生长突增开始,到骨骼完全融合、躯体停止生长、性发育成熟而结束。

73、性发育迟缓。

又称青春性发育迟缓,一般以男孩13.5-14岁未出现睾丸增大,女孩13-13.5岁未出现乳房发育为特征。

74、生长,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的改变。

75、生长突增,指少年儿童的生长速度突然加速的现象,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青春期的生长突增现象的出现,通常提示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开始。

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左右。

76、性早熟,是指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8岁前来月经初潮者。

77、身高的突增高峰。

是身高年增长的最大值或者称身高生长高峰,它是青春期身高生长突增过程中的重要标志,PHV所处的时间年龄男性为13-15岁,女性为11-13岁,并常常作为一种标志来研究青春期各种征象的发育顺序。

78、发育,是指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为质的改变。

79、瘦体重,也称去脂体重,包括全身的骨骼肌肉内脏器官和血管神经等。

80、第二性征,青春期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方面的性别特征,除阴毛、腋毛外,男性还有胡须、变声及喉结出现,女性还有乳房发育。

81、矮身材,指该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82、生长发育,是生长和发育的总称,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和发育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83、性分化异常,性分化过程开始于胚胎发育的最初阶段,若在分化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性腺、性器官分化发育障碍,而使个体的内外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在各年龄段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发育,导致性器官的发育表现和染色体的构成不一致,称性分化异常。

84、心理发展,又称心理发育,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期间持续而有规律的心里变化过程。

儿童少年卫生学_笔记

儿童少年卫生学_笔记

绪论一.概述1、儿童少年卫生学(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简称儿少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临床医学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诊断、治疗疾病;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预防疾病。

2、儿少卫生学的目的:研究正在发育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的相互关系,制定相应的卫生要求和措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儿童少年健康。

目标:保护、促进儿童少年健康3、儿少卫生学发展特征(1)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中小学生三大特点:a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b在学校接受教育 c集体生活(2)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关注其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还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

(3)核心任务是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4、儿少卫生学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中小学群体(7-18岁儿童少年,即儿童期与青春期)年龄范围:0-25岁,即出生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二.儿少卫生学的学科内容1、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的特点及规律:身体发育与心理发育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研究儿童少年心理发展及生长发育一般规律,从而提出预防干预建议。

(2)生长发育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3)生长发育的调查与评价2、疾病防治(以学生为主体)(1)预防儿童少年常见疾病(包括新发传染病)(2)成年期的早期预防(3)儿童少年伤害预防控制(4)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预防3、心理卫生(1)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及表现(分学龄期和青春期两部分)(2)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服务4、教育过程卫生(1)与学习有关的卫生(脑力劳动卫生):活动特性、变化、规律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作息制度卫生(2)与体育课有关的卫生:预防和正确处理运动性创伤(3)与劳动相关的卫生5、学校建筑设备卫生、学习用品卫生设备:学校选址、布局、采光、照明、课桌椅学习用品:书、笔、美术用品、涂改制品6、学校健康教育卫生宣传=知识普及+宣传鼓动健康教育=知+信+行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政策干预+社会支持三者关系:后者包容前者,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学校艾滋病/性病预防教育7、学校卫生监督对学校环境、教学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三.儿少卫生学相关学科(1)基础学科: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2)跨学科:教育学、发展心理学、临床精神病学、行为学、体育学、人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性科学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研究意义:a探讨生长发育规律、机制特点和动向b研究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C为制定发育评价标准及卫生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一.生长发育概念1、生长(growth)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和全身大小、长短、重量和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少年儿童卫生学,简称少儿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2、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它从体格生长突增开始,到骨骼完全融合、躯体停止生长、性发育成熟而结束。

73、性发育迟缓。

又称青春性发育迟缓,一般以男孩13.5-14岁未出现睾丸增大,女孩13-13.5岁未出现乳房发育为特征。

74、生长,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的改变。

75、生长突增,指少年儿童的生长速度突然加速的现象,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青春期的生长突增现象的出现,通常提示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开始。

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左右。

76、性早熟,是指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8岁前来月经初潮者。

77、身高的突增高峰。

是身高年增长的最大值或者称身高生长高峰,它是青春期身高生长突增过程中的重要标志,PHV所处的时间年龄男性为13-15岁,女性为11-13岁,并常常作为一种标志来研究青春期各种征象的发育顺序。

78、发育,是指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为质的改变。

79、瘦体重,也称去脂体重,包括全身的骨骼肌肉内脏器官和血管神经等。

80、第二性征,青春期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方面的性别特征,除阴毛、腋毛外,男性还有胡须、变声及喉结出现,女性还有乳房发育。

81、矮身材,指该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82、生长发育,是生长和发育的总称,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和发育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83、性分化异常,性分化过程开始于胚胎发育的最初阶段,若在分化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性腺、性器官分化发育障碍,而使个体的内外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在各年龄段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发育,导致性器官的发育表现和染色体的构成不一致,称性分化异常。

84、心理发展,又称心理发育,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期间持续而有规律的心里变化过程。

85、体脂,也叫体脂肪,指全身所有的脂肪组织,体脂加瘦体重等于体重。

86、遗精,精液一旦溢出,即出现遗精现象,遗精是青春期后健康男性都有的正常生理现象,通常作为男性青春期性发育的重要标志,首次遗精发生于12-18岁。

87、成熟,生长发育基本结束时个体所达到的状态。

此时,形态功能已全面达到成人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基本完善,骨骼钙化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

88、高身材,身高处于该年龄身高标准的第97百分数以上,或高于均值的2个标准差,以家族性高身材和体质性生长加速为主,极少病理性。

40、在研究遗传和环境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面,双生子是最理想的素材。

双生子分同卵和异卵双生子。

前者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其差别完全来自于不同的环境;后者来自于不同的受精卵,遗传基因只有50%相同,其差异来自于遗传和环境两方面。

将同卵和异卵双生子进行比较,可区分出遗传和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亦可计算出遗传度。

遗传度越接近1,提示遗传的作用越大,越接近0,则环境的作用越大。

41、应用于双生子的研究中,利用下列公式计算:式中,X和S代表为同卵或者异卵组内的均值和标准差;A和B分别为某对双生子中两个体在同一指标上的测量值,N为同卵或异卵双生子的对数。

CS越大,提示对内差异越大;反之,则对内差异越小。

如对共同生活的同卵双生子或异卵双生子的骨龄身高体重的相似度系数做比较,其系数均为同卵者小于异卵者,只是其程度不尽相同。

42、儿童铅中毒的新定义是:凡血铅水平≧0.48ǖmol/L,不管有无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变化,都可诊断为铅中毒。

43、社会经济状况,它涵盖了所有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学习环境、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质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亲子情感联结、个人与社会成员的交往等有关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共同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城乡差异上。

44、通过(儿童家庭环境量表)调查经由评分和转换系统,其结果以(家庭环境商)来表示的一种测量方法。

儿童家庭环境测量是国外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衡量家庭质量的新技术,近年来我国也有应用和报道。

该测量主要用于早期检出以后可能发生认知和行为问题的高危儿童,并针对家庭中的不良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和措施。

45、生长长期变化。

19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达国家的少年儿童生长素度加快、生长水平提高,出现身材一代比一代长得高,性发育提前等一系列持续变化的现象。

1953年德国学者Koch称之为“生长长期加速”,但该术语只强调生长速度的增加和成熟的提前发生,对成人的身高增长变化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反映诸如不良的社会政治经济状态(如战争、动乱、经济萧条或危机、饥荒等)可对生长发育水平造成的停滞、下降等负面影响。

20世纪60-70年代,英国学者Tanner等在大量研究和文献分析基础上,将该现象称之为“生长长期趋势”,但由于“生长长期趋势”这一术语总是和正向趋势相联系,而忽视了负向趋势,因此,正是提出了“生长长期变化”的概念。

53、指数是根据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数学公式编成指数,用以评价发育水平、体型、体质或营养状态的方法。

指数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体型指数,主要有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盆宽等指标组成,如胸围/身高、坐高/身高、骨盆宽/肩宽等;第二类为营养指数,如体重/身高等;第三类为功能指数,如握力/体重、肺活量/体重等。

54、BMI指数(体重(kg)/身高(cm)2)该指数又称Kaup指数,原多用于婴幼儿营养评价。

现认为能较敏感的反映体型的胖瘦程度,而且受身高的影响比Rohrer指数小,与皮脂厚度、上臂围度等营养状况指标的相关性也比较高。

该指数在童年期及青春早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青春中期、晚期及成人较恒定,一般认为大于24为超重,大于26为肥胖。

55、身高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cm)),此指数又称Quetelet指数,表示1cm身高的体重数,显示人体的充实程度,也反映营养状况。

该指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女性19岁、男性21岁趋于稳定。

56、Rohrer指数(体重(kg)/身高(cm)3×107),表示了肌肉骨骼脂肪内脏器官的发育状态,反映单位体积的充实程度,可作为营养指数。

均值曲线呈“V”字型,7岁后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该指数在反映体态上比较敏感,并较广泛用于营养状况评价。

缺点是受身材高矮影响较大。

57、年龄是用某项形态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等)所制成的标准年龄,来表示个体儿童的发育状况。

如身高年龄、体重年龄等。

优点是用法简便,结果明确。

只用单一形态年龄评价方法是不全面的,只能反映某一形态发育的一个侧面。

58、是用第二性征发育指标所制成的标准年龄,用个体的第二性征发育状况与其比较而得。

最常用的指标女孩有乳房、阴毛、腋毛;男孩有阴毛腋毛胡须喉结和变声等。

第二性征年龄判定法只适用于青春期发展阶段。

60、年增加值(annual increment)以身高为例,通过定期对个体或者集体儿童身高重复测量,把前后两个不同时期所测量的身高值相减,再除以时间,常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所得结果为年增加值。

61、年增加率(annual incremental rate)以身高为例,把年增加值除以身高基数得出年增加率,使绝对数变为相对数方能进行比较。

年增加率计算公式如下:V t(%)=(H t+1-H t)/H t×100%式中V t(%)为年增加率,H t为第一次身高测值,即身高基数,H t+1为相隔一年后第二次身高测量值。

可进行个体和群体、群体与群体间发育速度的评价,并了解少年儿童身体发育增加速度及其变动规律。

62、是以时间年龄比较其体重大小的一种方法,能够反映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或肥胖,是现时营养状况和长期营养状况的双重反映,不能单独反映现时营养状况。

1.生长发育调查(survey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对个体或集体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观察与测量。

2.横断面调查(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是指在某一较短时间内,在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对某几种项目和指标进行的一次性大数量调查。

3.追踪性调查(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是指在某一较长时间内选择较少数量的对象进行定期、连续多次的调查,以观察对象的发育动态。

4.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即根据测试时的年月日和公历的出生年月日之差计算年龄。

具体方法为:测定时,如果受试者已过当年生日者:实足年龄=测定年份-出生年份;如果受试者未过当年生日者:实足年龄=测定年份-出生年份-1。

如满6岁到差1天满7岁一律计为6岁。

如只知虚岁和阴历,需先查阴阳历对照表再计算实足年龄。

5.生长发育标准(appraisal standard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指在全国或某一地区通过一次性大数量横断面调查,取得一项或几项生长发育的测量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按性别、年龄组计算出各种指标的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偏态资料计算百分位数)后所得结果即可建立全国或该地区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标准。

它是评价个体和集体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统一尺度。

制订的标准可以用来评价该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体和集体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6.指数法(index method):是根据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数学公式编成指数,用以评价发育水平、体型、体质或营养状况的方法。

常用指数大致可分为三类:体型指数、营养指数和功能指数。

7.等级评价法(rank value method):根据正态分布原理,用标准差与均值相离的位置远近划分等级。

以各性别年龄组中某项指标的均数为基准值,以s为离散距,制成生长发育评价标准。

评价时,将某儿童的实测值与上述"标准"中同年龄、同性别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根据单项发育指标所处的位置,即可确定其发育水平。

8.曲线图法(curve method):曲线图是将某地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某项发育指标的,±ls、士2s,分别点在坐标图上而连成5条曲线,作为评价个体儿童发育的标准。

作个体评价时,将个体儿童的实测值标在坐标图上,根据其所处位置评价其发育等级。

如果连续测量个体儿童的某项发育指标几次,便可将各点连成一条曲线,既能看出当时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又能看出其发育速度的快慢和发育的趋势。

作集体评价时,将各年龄组实测值均值标在图上,绘成一条曲线,与标准曲线比较高低、远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