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交通需求分析

第四章 交通需求分析
第四章 交通需求分析

第四章交通需求分析

4.1前言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作为交通规划的核心工作之一,其目的是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相互关系模型,进而预测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下的交通流量,为规划提供决策的依据,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4.1.1交通需求分析的内容

运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包括居民出行分析、暂住人口变动分析、对外交通枢纽交通分析、客运交通分析、货运交通分析、城市货运交通需求分析、城市客运交通需求分析、路网流量预测八部分。重点对居民出行分析、对外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对外交通枢纽、客运交通、货运交通等资料分析的结论,对未来规划道路网的可能交通量分布状况进行描述和评价。

4.1.2交通需求分析遵循的原则

交通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因素,进行交通需求分析应遵循如下原则:

·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符合客运出行基本交通特征规律

·与土地利用相互配合

·反映政策的敏感性

4.1.3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

交通需求分析是对城市的未来状况进行定量描述,能否正确地把握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律,取决于对现状交通资料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的合理结论。本次交通需求分析建立在如下基础:

·城市总体规划

·道路基础资料、交通量调查统计分析

·有关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相关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与道路工程专项规划资料

4.1.4交通需求分析的年限

预测分析年限保持与运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致,近期为2005年,中期为2010年,远期为2020年。

4.2 居民出行分析

运城市居民分为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现状暂住人口比例较小,根据以往在各地进行的居民出行调查经验表明,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出行特征虽有所差异,但差别不大,同时,考虑到暂住人口的发展,到2020年,暂住人口的交通特征将与常住人口趋于一致,尤其在对交通设施的使用上。本次需求分析中,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按同一交通特征考虑。

在居民出行分析中,出行端点不考虑对外交通设施、旅游点等的部分流动人口,而是按本市城区居民的出行规律考虑。

4.2.1土地利用分析

城市的土地利用特征指标很多,与交通密切相关的有分类土地利用面积、土地使用性质、地形地貌、人口分布、就业岗位分布等等。

4.2.1.1分类土地利用面积

在进行交通分析时,需要将运城市区分成若干个交通小区。根据运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将规划用地按类别落实到各交通小区,以各小区的人口、面积、经济活动强度作为交通产生和吸引的基本因素。近期2005年人均用地指标按102m2控制,总用地面积约30km2,中期2010年人均用地指标按98m2控制,总用地面积约35km2,

远期2020年人均用地指标按95m2控制,总用地面积约50km2,其中本次规划范围用地50km2.如果考虑到外环线范围内的土地均为城市用地的话,其面积将达到112km2。该面积应该看成为远期规划的动态调整范围。

4.2.1.2人口分布㎡㎡㎡

总体规划中控制的城市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近期2005年为29万人,中期2010年为36万,远期2020年为52万,由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巨大,且对城市旧城区的道路网改造由于要解决大量的拆迁安置问题而困难较多,因此在进行道路交通规划时采用的需求分析人口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弹性。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关系,如果运城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会大量吸引人口进入城市,其人口规模也很有可能突破现有规划,这在全国其它城市也是有先例可寻的。

本次规划按远期2020年的566000人进行交通需求分析,其中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为52万,暂住人口(居住时间在30天以上)4万人,部分流动人口(居住时间不满30天)按总人口的1%计为6000人。非常住人口数量的确定是参照国内其它城市的现状分析得出的(详见表4-1)。根据总体规划的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将运城市居住区划分为六大居住片区,每个大居住片区再划分为两个分片区。

在分析全市各个地域人们的交通出行情况时,必须将整个城市化分为若干个交通小区。对于交通小区的划分,划分太大则分析不精确,划分太小则计算量太大,必须有一个合适的范围。我们这次交通出行及吸引的交通分区的划分参照总体规划六大居住片区的分区进行,这样划分,无论是面积或人口规模都比较合适,也容易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计算,并且保持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致性。对应与每个小区规定了相应的交通小区代码。在运城市总体规划中,按照土地利用强度,已经确定了未来各小区的人口分布,各交通小区范围、位置、人口分布情况详见表4-2和图4-1。

表4-1 城市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统计表

资料来源:各市交通调查资料。

表4-2 交通小区基本参数

图4-1 交通小区划分图

4.2.1.3就业岗位分布

就业岗位分布反映了城市交通吸引源的分布,各小区的就业岗位密度和土地使用面积反映了吸引强度的大小,就业岗位密度在城市不同的区位其特征有所不同。本次分析中,采用类比分析法,从现状居民出行调查中,获得不同区位特征的土地面积对交通吸引的权重,以此反映就业岗位的分布,进而作为交通吸引分布的指标。

4.2.2交通出行分析模型

采用传统的四阶段模型,结合运城市的实际情况,建立交通发生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方式比重分析、交通分配模型。模型的形式和建模原则如下。

4.2.2.1 交通发生

居民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出行而导致交通的产生,交通不是目的,只是居民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影响居民出行发生的因素很多,包括居民的个体特征(如年龄、职业、收入、性格等)、居民居住地点(可达性是否较强)、社会发展水平、一些相关的制度(如上下班时间等)。其中,社会发展水平是指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水平。

将居民出行的目的简化为上班、上学、公务、购物、文娱、其他五种目的,对各种目的

的出行建立以下假设:

·上班、上学目的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时间制度,假设规划期末此制度不变;

·不同个体特征的居民,其居住的区位有所不同,区位特征不同反映了居民的主要个体特征的差异。

·弹性出行(包括公物、购物、文娱、其他目的出行)随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因而出行强度增大。

基于以上假设,并将城市区域分为中心区、中心边缘区两种区位,根据相关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分析结果,标定模型。

采用类别发生率法,建立分出行目的、区位特征的出行发生率模型,模型形式为: k

j i k

ij P N P ?= (4.1) 其中:

i ——小区编号; j ——目的编号;

k ——区位编码;

k j P ——k 区位、j 目的的出行发生率;

i N ——小区人口数;

k ij P ——i 小区、j 目的的出行次数。

模型参数见表4-2,我们因未对运城市进行居民出行调查,根据以往一些经验以及参照国内已进行交通调查的一些城市的居民分目的的出行次数,见表4-3和表4-4,由表4-3可见,城市之间的居民出行产生存在较大差别。其差别可分为两类:一是上班、上学出行次数,除了职业因素外,这主要取决于工作、学习的时间制度,即中午是否回家等;二是生活、文化娱乐、公务等出行目的的次数,除职业因素外,这主要取决于城市的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水平越高,这类目的的出行次数越多。由于运城市属中小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国内多数

城市要低,我们认为运城市居民出行在未来20年依然是以上班、上学为主要目的,以文化娱乐为出行目的将进一步提高,由此初定2020年本市居民分目的出行次数见表4-6。中心区地区主要指运城市内环区域,中心区边缘主要指运城市内外环之间,其中包括安邑区。依据有关资料,贵阳市2000年全市居民平均出行次数为2.74次/人.日,2010年为2.76次/人.日,珠海市2020年全市居民平均出行次数为2.80次/人.日,厦门市2010年全市居民平均出行次数为2.96次/人.日,依据以上城市的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出运城市2020年日平均出行次数为2.80 次/人.日。总出行次数为2.8×526000=147.28万人次.

表4-3 国内一些城市居民分目的的出行次数(次/人.日)

表4-4 合肥市不同区位的出行吸引系数

表4-5 居民出行发生模型参数—类别发生率(次/人.日)

表4-6 2020年运城市居民出行次数

图4-2 居民出行次数比例图

4.2.2.2 交通吸引模型

交通吸引是指人们在出行活动中,其终点所吸引的雏形,交通吸引强度随区域的区位、用地特征、出行目的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用地性质对不同的出行有不同的吸引强度。

本次规划中建立以下假设:

·上班目的出行的吸引源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行政公建用地、居住用地上的就业岗位;

·上学目的的出行吸引源为上学的就学岗位数; ·购物、文娱目的的出行,其吸引源为商业用地; ·公务出行的吸引源为行政公建用地;

·其他目的的出行其吸引源为行政公建和居住用地; ·不同区位的土地利用有不同的吸引强度。

基于以上假设,建立分类土地利用吸引权模型,其形式为:

∑∑==????

?

?

?

?????=m

k n

i ik j ik ik j ik

j k j j i S P S P a A A 1

1 (4.2)

其中:

j

i A —i 小区j 目的的吸引量

j A —j 目的出行量

j k a —k 类用地吸引j 目的出行的比例系数

j ik p —i 小区k 类用地对j 目的的吸引权重

ik S --i 小区k 类用地的用地面积

m — 用地面积的类型数

其中各类用地对不同目的的出行的吸引权值根据居民出行调查分析,确定现状不同区位、不同用地的不同吸引权,参照运城市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特征,用类比法来确定2020年的土地吸引权重。

最后,根据本市的就业和居住相对平衡的原理,将各目的出行发生量根据各区的吸引权重分配到各小区,得出各小区分目的出行吸引量。

4.2.2.3 交通分布模型

设交通出发地点为O (O rigin)点、到达地点为D(Destination )点,采用普遍使用的双约束重力模型,形式为:

)

(y d j

i j i ij f A P K K T =

(4.3)

1)(1

)/(-=∑=ij d n

i i i j f A K K

其中:

ij T ——i 小区到j 小区的出行OD 量

1

)(1)/(-=∑=ij d n

i j j i f A K K

i K ,j K ——模型平衡系数

i P ——i 小区的出行发生量 j A ——j 小区的出行吸引量

)(ij d f ——阻抗函数,阻抗函数的形式采用 )(ij d f =a ij d

其中:

ij d ——i 小区到j 小区的距离

a ——阻抗函数的系数

不同出行目的的雏形,其空间分布的特征有很大的不同,出行目的是影响交通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分析中按出行目的分别标定不同目的出行的阻抗函数系数值,考虑到未来城市空间布局的改变、就业居住特征的改变,对标定值加以调整,综合确定规划年的阻抗函数。

计算得分目的的出行OD 量(见表4-7)。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建成区的扩大以及交通工具的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出行距离增大,近距离的出行比例逐渐减低,出行向远距离发展,出行活动对出行距离的敏感性减少。

表4-7 2020年运城市各交通小区居民出行次数OD 表

※小区人口单位为万人,出行次数为万次。

图4-3 市区居民出行OD图

4.2.2.4交通方式比重分析

一个城市用什么交通方式,而各种交通方式各承担的出行人次的比重是多少,在进行交通流预测时是必须要解决的。

比重问题是交通预测工作的一个难点,一般情况是先做居民出行抽样调查,通过调查获得现状各种交通方式出行人次比重,然后以此为基础来推算未来的各种交通方式所分担的出行人次比重。这种做法工作量很大,费工费时.本规划不沿用习惯做法,省去了居民出行调查工作步骤。

迄今全国已有几十个城市做过全市性居民出行抽样调查和城市交通客货运调查,资料相当丰富,我们这次选用了与运城市同等规模的城市的交通调查资料所做出的结论,来推算运

城市各种交通方式所占的比例。

(1)步行承担出行比重分析

在各种交通方式分担的出行人次比重中,步行一般占总出行量的30~40%。

A.小学生考虑全部步行上学。小学生人数按总人口的7%计,则出行人次为:小学生出行人次=规划总人口×0.07×2.80

=526000×0.07×2.80

=103096人次/日

B.中学生考虑30%步行上学。中学生人数也按总人口的7%计,则出行人次为:中学生出行人次=规划总人口×0.07×0.3×2.80

=526000×0.07×0.3×2.80

=30928.8人次/日

C.其他出行者(指19岁以上的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的出行人次中,步行约占20%。

其他出行者步行出行量=总人口×0.85×0.2×2.8=250376人次/日D.由于运城市流动人口较少,因此其步行出行人次按总人口出行量的1%计。

流动人口步行出行量=2081912×0.01=20819.12人次/日

将以上4项求和,即可得出步行出行总人次为:

A+B+C+D=405219.92人次/日

步行出行人次/总出行人次= 405219.92/1472800=0.275

规划步行交通方式分担的出行人次比重按占总出行人次的30%。

(2)自行车承担出行人次比重分析。

A.中学生

根据有关资料,对中学生抽样调查统计表明,中学生中约有70%骑自行车上学。以0.7

辆/人使用指标配车。

中学生自行车出行人次=中学生人数×0.7×2.80

=526000×0.07×0.7×2.80

=72167.2人次/日。

B.其他出行者

《城市停车场(库)建设和管理规定》中,公共建筑内部自行车按每职工O.3~0.7辆配置停车位。0.7辆/人指标可看作高限值,自行车拥有量虽有可能超出此限值,但考虑到自行车实际被使用的情况,这一指标是比较合适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来骑自行车出行时距在30分钟以上的一部分人(约占自行车出行总人次的10~25%)将有可能转为乘用其它交通工具,主要是机动车辆。

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由此人均机动车拥有指标取中间值,故其他出行者自行车使用指标规划按0.5辆/人计算。外出率参照同等城市的取值按0.8计。

其他出行者自行车出行人次=526000×0.5×0.8×2.80

=589120人次/日

自行车出行人次比重=(A+B)/出行总人次

=(72167.2+589120)/2081912

=0.32

在本规划中自行车出行人次比重取0.30

(3)公共交通承担出行人次比重分析

根据出行时距(指出行所用时间)可以作出以下分析:

依据国内外大量的道路交通规划实例经验结合同等城市采取的一些缓解交通拥挤的有

效措施,我们分析了居民出行的行为并总结出以下一些结论:

在总出行量中,可按出行时间划分为:

30分钟以内范围的出行量=总出行量×(0.75~0.8);

30分钟以上范围的出行量=总出行量×(0.25~0.3)。

以出行时间30分钟以内范围的出行量为100,公共交通方式约占5%~15%,规划取10。

以出行时间30分钟以上范围的出行量为100,公共交通方式约占30%~70%,规划取50。

分析方案(高方案)

30分钟以内=0.8×0.15=0.12

30分钟以上= 0.3×0.7=0.21

以上两项合计=0.12+0.21=0.33

分析方案(低方案)

30分钟以内=0.75 ×0.05=0.0375

30分钟以上=0.25 ×0.3 =0.075

以上两项合计=0.0375+0.075=0.1125

根据运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建成区面积在远期将达到50km2,在市区内的最大交通活动半径约为4km,平均活动半径约为2km,如果横贯市区,交通行程约为8km。未来运城市是典型的中等城市,在一般情况下,城市越大,乘坐公交车的比重也越大。因此,上述所谓公共交通承担出行比重的高方案是针对大城市的,而低方案使用与小城市的。对于运城市公共交通承担出行比重规划方案取如下中间值:

30分钟以内=0.75×0.1=0.075

30分钟以上=0.25×0.5=0.125

以上两项合计=0.075+0.125=0.20

从以上分析可以归纳未来运城市的交通方式出行人次比重规划方案,如表4-8、图4-4。

表4-8 未来运城市的交通方式出行人次比重

图4-4 未来运城市居民各类交通出行方式比重图

4.3暂住人口变动分析

市区的暂住人口数90~99年间基本上呈上升态势(参见表4-9),且上升势头平稳,预计在今后10年间暂住人口数量将继续呈上升态势。

表4-9 市区暂住人口1990-1999年变动情况统计表

图4-5 市区暂住人口1990-1999年变动情况

依据表4-9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未来运城市暂住人口的一元回归预测公式(见图4-5)。

根据一元回归预测,预测公式为:

Y=1032.7x-2045214.47

R=0.9747 (为密切相关)

式中:

Y——预测年份城市暂住人口;

X——预测年份;

R——相关系数。

预计2020年市区的暂住人口数可达4万人。

4.4对外交通枢纽交通需求分析

4.4.1航空

目前运城市正在运城东郊(距市中心约11km)建设运城新机场。该机场主要用于远程对外交通,客运为主,货运为辅。机场建成后的客货运指标如表4—9:

表4—10 运城机场主要设计指标

4.4.2铁路

近期改造运城火车站为二级客运站。增设安邑铁路客站,并将原有货场搬迁至二十里铺(位于解州、运城之间),作为区域性货站。

远景将城区内的对外铁路向北迁移,并在城区东面建设运三铁路与陇海线连接。在陶村镇设置编组站和区域性货站,在城北兴建运城铁路一级客运站,二十里铺车站作为工业站。运城市历年来铁路客货运情况如下表4—11。

表4—11 运城市历年来铁路客货运情况

图4-6 运城市铁路客货运量

图4-7 运城市铁路货运量分析图

在这里我们不考虑列车的发往方向,而是通过一般的一元回归进行预测。铁路货运量的一元回归预测方程为:

Y=5.5244X-10716(X为预测年份)

R=0.94 (为密切相关)

式中:

Y——预测年份铁路货运量(万吨);

X——预测年份;

R——相关系数。

预计2020年运城市货运量为240万吨。

由图4-8可以看出,在近十年内客运量起伏变化较大,在1994年客运量达到最高峰,年客运量达到90.5万人次,以后由于受到其它运输方式竞争的影响(主要受公路交通运输竞争),年客运量有所下降,但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升温,人员流动加快以及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从1999年以后又有所回升,综合以上因素考虑,预计2020年运城市客运量为100万人。

第二章-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

第二章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运输需求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运输需求概述 运输需求是运输规划、组织的基础。 1.运输需求——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需求与运输需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运输需求两个必须条件——具有实现位移的愿望,具备支付能力。 对于每个具体的运输需求来说,一般包含以下六项要素: 3.运输需求要素 (1)流量——运输需求量 (2)流向——客货流的空间走向、产生地和消费地 (3)流程——运输距离 (4)流时——运送时间 (5)流速——送达速度 (6)运输需求结构——是按不同货物种类,不同旅客出行目的或不同运输距离。 二、运输需求的基本特征 1.广泛性 2.多样性 3.派生性 社会经济活动是本源需求,运输需求是派生需求。 4.规律性 5.不平衡性:时间、空间和方向 运输需求的不平衡体现在时间、空间和方向上。 6.部分可替代性 如,对发电用煤的运输可用长距离高压输电来替代;对参加会议的旅客运输可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电视会议来替代。 三、运输需求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一)运输需求的产生 1.旅客运输需求 (1)旅客运输需求:公务、商务、探亲、旅游 (2)公务、商务——生产性旅行需求 (3)探亲、旅游——消费性旅行需求 2.货物运输需求 (1)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产地的分离 (2)生产力布局与消费群体的空间分离 (3)地区间商品品种、质量、性能、价格上的差异 (二)影响运输需求的因素分析 1.影响旅客运输需求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居民消费水平

(3)人口数量 (4)运输服务价格 (5)运输服务质量 (6)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和就业制度,人员流动较小;市场经济体制——就业方面有较大自由,人口流动相对频繁。 (7)相关运输线路的开通。刺激客运需求总量增加,并对客运需求起到分流作用。 2.影响货物运输需求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2)政治、体制、政策因素 (3)技术因素 (4)运输网的布局与运输能力 (5)市场价格因素 (6)人口增长与分布 四、运输需求函数 (一)运输需求函数的表达式 (1)运输需求量——在一定时间、空间和一定的条件下,运输消费者愿意购买且能够购买的运输服务的数量。 (2)运输需求函数:表征运输需求量与影响因素间的数量关系。 Q=f(P,a1,a2,…,an) 式中Q-运输需求量 L-经济发展水平P-运输服务价格 A-资源分布及生产力布局N-人口数量 上式是运输需求量的一般表达式,并没有表示运输需求量同其它影响因素之间的确定关系。要得到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函数关系,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和数据统计、数量计算,从而得到确切的函数表达式。 2.运输需求曲线 假定a1,a2,…,an均保持不变, 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二)运输需求曲线 运输需求曲线是假定除运输服务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运输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曲线。 当某一条件组合中的运价上涨时,运输需求量将减少,反之则增加,并且此变动是沿该条件组合既定的需求曲线移动的。 当运价以外的其它条件改变时,则导致整条需求曲线的变动,如引起需求增加,则曲线移至右上方,需求减少,则曲线移至右下方。 (三)运输需求弹性分析 运输需求弹性用来分析运输需求量随其影响因素变化而变化的反应程度,即影响运输需求的因素每变化百分之一,运输需求量相应变化百分之几。 一般情况下,运输需求弹性是指运输需求的运价弹性。旅客运输中的生产性旅行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尤其是有相当部分属于公费旅行。消费性旅行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但它受收入水平的影响,人均收入高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输费用占收入的比例较小,价格弹性较小,而低收入地区,运价变动对旅行者影响较大,价格弹性要大些。除此之外,货物运输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与货物自身价值、货物的季节性、市场状况、资源分布及生产力布局有关。 五、运输需求与运输量预测 (一)运输需求与运输量的关系

行人、非机动车的道路交通需求及安全分析(新编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行人、非机动车的道路交通需求及安全分析(新编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行人、非机动车的道路交通需求及安全分 析(新编版) 1、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需求 1.1交通需求呈增长趋势据调查,我国20世纪80年代人均出行次数为每天 2.21人次,90年代人均出行次数为每天2.68人次,比80年代增长了21.3%.城市人口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加,往往使城市交通需求总量以2~3倍于人口的速度增长,出行量的增加必然加大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我国居民的出行方式目前还是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据调查显示,上海市居民1986年出行方式中步行占41%,自行车占30%.1998年,步行占30.4%,自行车占41.7%.而预计2020年出行方式中步行占22%,自行车占20%.其他城市也有大致相同的比例。出行方式中,虽然行人和自行车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实际交通活动及将来对交通活动的需求,以及阻止他们实现交通活动的相关因素,是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计划所必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1.2阻止交通需求增长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但有些因素也阻止了人们的交通需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国外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行人怕发生交通事故而减少了交通出行。在我国,家长担心小孩发生交通事故而减少了小孩单独参与交通活动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一到小学放学,学校门口聚集成群家长的原因。 (2)人口的老龄化。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的老人1.2亿。老年人的出行由于年龄的原因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安全和方便的交通设施,使他们的交通活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而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交通需求,由于自身原因和客观原因更是难以保证。 (3)道路环境。交通设施是为了保证交通活动而设计和修建的,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 —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波杨忠华 北京工业大学毛海虓 【摘要】本文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实践,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停车等方面系统总结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简要概述各部分基本内容及分析要点。 【关键词】交通需求分析 一. 概述 图1: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地位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它以相关交通调查和交通模型构建为基础,贯穿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制定、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近期交通改善等规划全过程,在如下方面发挥有效作用:①系统分析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内在关系,剖析城市交通出行特性;②深入分析城市交通发展趋势,预估可能出现的交通问题,有效支撑交通规划方案的构建;

③分析、论证、评价城市交通规划方案,指导方案的优化和完善,保障交通规划编制成果的合理性。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贯彻系统分析与典型分析相结合,以城市交通特性和供需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分析方法,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分析、交通需求总量及分布分析、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停车分析等四部分内容,并通过“源与流”、“供与需”、“行与停”等辩证关系的统一,将几部分内容融为一体。其中以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为重点,突出城市交通出行特性与交通系统方案(“供与需”)的协调,涵盖了对机动车、公交(含常规公交、轨道)、自行车等交通子系统的诠释。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工作中的难点,目前存在的问题是:⑴城市布局特性、交通出行特性、交通网络特性及相互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不够,由此交通症结的把握不准,规划方案的制定缺乏有的放矢;⑵交通分析的系统性不足,很多规划只关注交通系统的论证,忽视交通“源与流”的辨证诠释;或只关注道路系统的评价,而缺乏对公交、停车、交通服务水平、交通发展战略及策略的系统分析。上述缺陷均直接影响并限制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为有效发挥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解释、说明、论证、指导作用,本文结合《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系统总结城市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概要说明主要分析内容和分析要点,以期为相关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二. 城市土地利用分析的基本框架 图2: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中土地利用分析的基本框架

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报告

第一章 肥城市基本情况及总体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一、肥城市概况 肥城市隶属于泰安市,泰安市下辖两市(肥城市、新泰市)、两县(东平县、宁阳县)、两区(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实力较强的县级市,它位于泰安市的西部,济宁市的北部。北邻济南长清区,西邻平阴县,南靠东平县与宁阳县。距省会济南约65公里,距泰安市中心约45公里。 在肥城市区西南边界约45公里处有105国道南北穿过,向东约45公里处(泰安市中区西边界)有104国道南北走过,此处还有京福高速公路南北经过,经过市区的省道南北有济微路,东西有泰平路,铁路仅有泰肥铁路用于运输货物,无客运列车。 目前市区占地面积13.49平方公里,人口13万人左右。从2001年3月开始至2001年11月底,新城开发新增面积4平方公里,修4.6公里的道路。2002年计划城市向东向西发展,新增7平方公里用地,修建城市道路17公里。至2004年城市总用地达2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5万。 按照肥城市发展规划,2010年城市占地127.7平方公里,人口达96.02万,形成一城两镇(新城、王瓜店镇、老城镇)格局。 肥城市作为一个新兴城市,现状规划建设较好。市区内道路平整宽阔、环境整洁,龙山坐落城中形成一处天然公园,龙山河东南、西北贯穿而过。 二、肥城市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历史成就 自80年新城区搬迁以来,城市开发拉出了框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国民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肥城市部分年份主要经济指标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肥城市在保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把肥城市建成一个以工、农业为主导,集科技、金融、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1999年至2001年,肥城市三年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共44.58亿元(其中1999年10.5亿元,2000年13.88亿元,2001年20.20亿元)。同时培植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住肥企业共建区域经济共同体的思想全面展开,创造了地企联手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旅游资源开发进一步加快。 (三)、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日益优化 在肥城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决策下,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并坚定不移的把招商引资摆在各项工作之首,形成了大开放、大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崭新局面。仅2001年引到位的市外资金就达到10.98亿元,其中利用外资908.6万美元,自营出口创汇45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 坚持把城镇开发和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大重点和具体项目运做实施,实现历史性跨越。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以地生财”迈出大步子。完成了西扩4平方公里的开发框架工程,东区优化完善全面展开,泰西大街路面改造,“一线两翼”的开发建设格局,正在向纵深推进。 (四)、肥城市2000年国民经济预期目标及城市建设任务目标。 肥城市实施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优化产业结构等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注重用市场化推进城市化,靠经营城市发展城市,尽快建立起适应城市经济发展要求的运营体制,实现城乡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促进全市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实现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根据《肥城市政府2002年2月1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02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中可以看到国民经济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即

道路交通流量分析

问题描述 交通拥堵是困扰当前城市交通的重要难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机动车的拥有量及道路交通流量都必将会急剧地增加,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和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成为当前城市交通的主要矛盾,因此,交通拥挤和阻塞现象必然会频繁发生。 在很多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出行活动,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工作的耽误,直接或间接的带来了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问题定义及分析 交通拥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想要通过某路段的车辆总数(交通需求)超过了某路段在该段时间内道路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总数(道路的通行能力),从而导致车辆滞留在道路上的交通现象。 道路对交通的供给,是通过道路的通行能力来反映的,导致路段单元道路通行能力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驾驶员和行人等的安全交通意识,如闯红灯、超车等 2)非机动车对交通的影响 3)雨、雪、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4)交通事故 5)道路本身的通行能力 车辆在以自由状态行驶的时候,时间是与距离成正比的,但是在实际的城市道路中,车辆不可能以自由状态行驶。行驶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的阻碍了车辆运行过程中的通畅程度。 路段行驶时间和流量的关系建模 进行道路交通流量分析建模的主要目的: 1)分析目前交通网络的运行状况 2)发现当前交通网络的缺陷,为后面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3)评价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优劣性、合理性

4)最大限度的减少交通阻塞的发生,提高交通系统服务水平 由交通流理论可知,交通量(Q)、速度(V)和密度(K)三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 1Q KV =其中,Q 为路段的车流量,K 为路段车流密度,V 为路段行车速度。 当某一段公路上的交通量逐渐增大,达到/1Q C =时,道路上的车辆将开始产生拥挤,此时所计算到的交通密度称为最大密度,用j K 来表示,而j K 所对应的交通量就是路段通行能力C 。此时如果该路段的车辆仍不断增加,将最终导致交通阻塞,从而使速度最后达到零,整个路段道路(车道)被车辆全部占据,我们称此时道路上的交通密度为交通阻塞密度(又称为最大密度max K )对应的交通量显然为零。理论上通过该路段的时间为无限长,这种规律关系见下图。 又由速度-密度的线性关系表达式可知 ()() max 2f f V V K V K K =-其中,f V 为自由流行驶时的行车速度,max K 为路段拥堵到流量为0时的车流密度,其它的同式(1) 由(1)式和(2)式可知路段流量和路段车流密度之间的关系为 ()() 2max 3f f V Q K V K K K =-

现代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需求分析报告

现代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项目分析报告

目录 1. 前言 (1) 2. 项目背景 (3) 2.1.现代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现状 (3) 2.1.1. 交通管控中心 (3) 2.2.我市交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差距 (6) 3. 建设目标 (8) 4. 建设内容和需求 (9) 4.1.智能交管系统升级 (9) 4.1.1. 管控中心集成系统升级 (9) 4.1.2. 新建三个管控分中心 (12) 4.1.3. 新增路面电视监视点 (13) 4.1.4. 新增和改造交通信号控制点 (16) 4.1.5. 新增交通流信息(事件)采集点 (21) 4.1.6. 新增LED行车诱导发布点 (21) 4.1.7. 停车诱导系统 (23) 4.1.8. 新增违法监测系统前端点位 (24) 4.1.9. 公路车辆检测记录(卡口)系统升级改造 (33) 4.1.10. 新增“闯禁行”检测点位 (40) 4.1.11. 移动警务系统终端购置 (40) 4.1.12. 浮动车数据(FCD)应用系统 (41)

4.1.13. 车载式公交专用道自动抓拍系统 (42) 4.1.14. 网络通信传输系统 (43) 4.1.15. 智能交管控制机房设备扩容 (58) 4.2.智能公交系统 (67) 4.2.1. 数据中心和调度中心 (67) 4.2.2. 车载设备集中控制系统 (71) 4.2.3. 站点信息系统 (77) 4.2.4. 运营调度和监管系统 (80) 4.2.5. 应急无线通信系统 (97) 4.2.6. 智能公交管理系统 (98) 4.2.7. 信息发布系统 (100) 4.3.出租车综合管理调度系统 (102) 4.3.1. GPS综合信息子系统 (102) 4.3.2. 出租车行业监管子系统 (105) 4.3.3. 电召调度管理子系统 (107) 4.3.4. 呼叫中心子系统 (108) 4.3.5. 用户投诉子系统 (109) 4.3.6. 终端通讯子系统 (109) 4.3.7. 一卡通接口 (110) 4.3.8. 出租车综合管理子系统 (110) 4.3.9. 出租车安全辅助系统 (111) 4.4.交通运输行业监管系统 (111)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分析(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分 析(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868-44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分析(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 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 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交通是现代城市经济生活、环境质量的关键问题。交通拥堵、交通环境污染以及交通事故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问题也成为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道路交通事故分为公路交通事故和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几年都居世界第一,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力争减少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对提高我国城市道路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加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通系统是一个人、车、路和环境构成的复杂巨

系统,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协调交通系统中的各个因素,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和谐性。交通事故从根本上说是由人、车、路、环境要素失去平衡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成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人的原因,主要是驾驶员、行人等交通参与者行为的因素;客观原因是车辆技术状况、道路状况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等。各种因素造成交通事故的比率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约占总事故的95.30%,其中因机动车驾驶员的过失造成的交通事故的占87.5%,非机动车驾驶员占 4.7%,行人、乘客占5.19%,其他人员占 2.63%。可见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是提高交通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车辆技术状况不良和道路状况不良也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汽车的制动、灯光和轮胎状况不良是导致恶性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之一。道路狭窄或者破损、交通拥挤以及人车混行也常常容易导致交通事故。我国高级公路占总通车里程的比重也比较

新建城市道路可行性研究交通需求分析研究

新建城市道路可行性研究交通需求分析研究 摘要:交通需求预测是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交通需求预测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项目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科学合理的交通需求预测可以为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计划及可行性研究等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采用四阶段交通预测模型对新建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交通需求进行预测,剖析了交通需求预测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四阶段方法在新建城市道路可行性研究中运用的适用性、模型的选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与深入分析,以沈阳市新建仙女河路为案例,对交通需求预测进行了实例分析与研究,并通过四阶段预测结果进行了新建道路交通影响评价。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方法;交通测试;影响评价 1 引言 交通部《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指出: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的主要依据[1]。道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路网状况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评价、预测以及勘察工作的基础之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实施的可能性,提出综合性的研究论证报告[2-3]。交通需求预测是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项目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受交通需求预测的水平和质量的直接影响[4]。 2交通需求影响因素 2.1 交通小区划分 进行新建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的交通分析时,需要全面了解项目影响区内的交通源和交通源之间的交通流分布特征,而交通小区划分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交通数据的采集、分析、交通需求预测的工作量与精度。根据可行性研究的深度要求,考虑资料搜集等因素,项目周边小区会划分相对细致,项目较远的外围区可以根据行政区划或者空间分布方向进行虚拟小区划分。 2.2 交通基础资料的调查 建立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分析交通的供求平衡,预测建设项目路段未来交通量和有关的转向交通量,通常要进行不同规模的交通调查,获取交通分析必须的基础数据,其好坏直接影响交通分析的准确性,在可行性研究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该工作也可以与城市交通规划模型结合,利用城市现状交通模型中已有需求

市场需求分析报告模板_V1.0

市场需求分析报告MKT_CD_T_0005 V1.0 深圳市xx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修订记录

目录 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1) 1前言 (4) 2客户期望分析 (5) 2.1 客户的Wants&Needs (5) 2.2 客户需求分析和总结 (5) 3细分市场特征需求分析 (5) 3.1 ××细分市场1 (5) 3.1.1 ××细分市场宏观层面需求分析 (5) 3.1.2 ××细分市场细节层面需求分析 (5) 3.1.3 网络位置和网络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对接设备及接口 (6) 3.1.5 产品主要需求总结 (6) 3.2 ××细分市场2 (6) 3.2.1 ××细分市场宏观层面需求分析 (6) 3.2.2 ××细分市场细节层面需求分析 (6) 3.2.3 网络位置和网络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4 对接设备及接口 (6) 3.2.5 产品主要需求总结 (6) 4目标市场准入需求分析 (7) 4.1.1 准入要求 (7) 4.1.2 测试标准 (7) 4.1.3 准入需求描述 (7) 5解决方案配套需求分析 (7) 5.1 解决方案配套描述 (7) 5.2 配套要求总结 (7) 6E2E交付需求分析 (8) 7商业模式需求分析 (8) 8价格需求分析 (8) 9现有产品组合需求满足度评估分析 (8) 9.1 我司市场需求满足度评估 (8) 9.2 竞争对手市场需求满足度评估 (9) 9.3 竞争力需求分析 (9) 10需求汇总和策略分析 (9) 11文档评审Checklist (9) XXX 产品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交通量分析及预测

交通量分析及预测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第三章交通量分析及预测 公路交通调查与分析 3.1.1调查综述 交通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现状区域路网的交通特性,掌握路段交通量及其特征。通过交通调查来分析路段交通量及车种组成、时空分布特征等,了解区域交通发生、集中及分布状况。 本项目有关的交通调查主要是交通量调查。 交通量调查是收集沿线主要相关道路的历年交通量状况,交通量的车种构成以及有关连续式观测站点的交通量时空变化特征等资料。 相关运输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拟建项目X922荔波县翁昂至瑶山(捞村至瑶山段)公路改扩建工程路线起点位于荔波县捞村,顺接X922翁昂至捞村段,终点位于荔波县瑶山与X418平交,终点桩号K20+。路线推荐方案全长公里。 根据贵州省公路局及地方观测点提供的交通量统计资料,现有与该项目相关的公路主要有X922翁昂至捞村段(原Y101乡道),X418线。公路沿线历年的交通量观测值见表3-1。 表3-1 X922捞村至瑶山段(原Y007乡道)公路历年平均交通量单位:辆 /日

注:表中数据除混合车折算值为按小客车为标准的折算值外,其余均为自然车辆数。 预测思路与方法 3.3.1 交通量预测的总体思路 公路远景交通量的预测,是为正确制定公路修建计划提供分析基础,为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 根据对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调查的资料分析,计划建设的荔波县瑶山至捞村改扩建公路工程是荔波县境内的重要公路项目。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公路沿线工业和乡镇的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发展、为精准脱贫提供交通保障。 预测远景交通量一般由趋势交通量、诱增交通量和转移交通量三部分组成。 趋势交通量是指现有公路交通量按照它固有的发展规律、自然增长的交通量。 诱增交通量是指公路的开通,使它所覆盖的影响区内经济和交通体系的深刻变化,诱使经济、产业迅猛增长,则会新产生交通量。 转移交通量是指公路建成后,由于竞争关系而从其它运输方式(铁路、水运和航空)转移过来的交通量。对本项目而言,由于没有与本项目有竞争关系的其它运输方式存在,因此本项目不考虑转移交通量。 根据分析,本项目的远景交通量主要由趋势交通量和诱增交通量组成。 3.3.2 交通量预测方法及步骤 由于该项目属于老路改造工程,大部分为改造路段,且公路沿线均设有交通观测点,因此该项目不作OD调查,采用沿线历年断面交通量与影响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及规划,进行相关分析,预测未来特征年的远景交通量。 交通量预测 3.4.1 预测年限和特征年确定 根据交通运输部交规划发[2010]178号文件发布的《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的规定,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量的预测年限为调查年到项目建成后20年;

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 林华杰

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林华杰 发表时间:2019-08-26T15:09:54.18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12期作者:林华杰 [导读] 城市不断发展,机动车行驶数量也日益增加,导致交通问题的不断出现。 茂名市安鑫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城市不断发展,机动车行驶数量也日益增加,导致交通问题的不断出现。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接下来详细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最后对交通工程设计技术进行具体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同时希望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做出贡献。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交通工程;设计;技术 引言 现阶段,社会高速发展,城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的要求也开始日益增多,道路上车辆的大量增多,造成道路交通拥堵,进而产生了一系列交通问题,影响了道路交通安全。因此,交通工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工程设计的主要目标,促进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城市道路交通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中道路分为:快速路、支路、主干路、次干路。快速路主要指在城市中联系机动车辆与交通服务的道路,其可以将交通需求的层次进行分解,快速路形成了城市快速交通的道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快速路由主要指的是城市的主要交通道路,为城市交通可以提供有效服务,加强与交通的各个部门联系,对城市道路交通起到疏导作用,即当城市交通出现拥堵情况,快速路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疏导,衔接各个交通道路,将城市道路连为一体,扩大了城市对外交通,是交通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主干路主要指的是城市在对外交通与城市组团联系的最主要干路,就是指过往车辆必须保持正常速度的交通路线,其设置了6条车道,运用扩大交叉口的方法,加强车辆通行力度,提高过往车辆的通行能力。在主干路的沿线一般会设置一些建筑,吸引过往的行人。次干路分为交通性次干路、生活性次干路。支路是城市中的一些街坊道路,在支路会有住宅和公共建筑,以及会有一些与生活服务有关的功能,起到缓解交通的作用。支路也可以布置一些商业建筑、公共建筑、住宅,同时相关部门也可以设置公交专线、自行车公用道路。交通工程在进行道路设计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对城市的道路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有效总结,分析道路的具体情况,了解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使设计能够符合城市交通工程的需求。 2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2.1规划设计 在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城市交通进行整体性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是交通设计的初始阶段,也是交通设计的关键期。因此在规划城市交通格局时,就应该渗透节能环保意识。规划设计奠定了后期建设得理论基础,以环保理念指引开展交通规划,能使施工单位秉持绿色施工原则。在规划阶段,设计人员应该综合考量以下几点:第一,设计人员应该发挥环境保护的功能,使道路交通设计和道路工程结合在一起,确保道路交通设计符合地理环境需要,满足水文地质条件。第二,设计人员应该秉持绿色环保的理念,挑选最佳的线路设计方案,并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尽可能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成本的最大效益。第三,设计人员应该对城市的植被进行保护,避免工程建设破坏植被环境。在满足上述三个要点之后,设计人员可以对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进行合理设计,并对交通路线进行有效评估。如果路线规划方案仍然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则应该在环境破坏的区域施加防护性举措,削弱环境破坏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可以采用缩短道路长度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降低车流密度的方式。在对交通线路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还应该综合考量城市居民的审美需求,引入绿色景观美化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生物的多样性,实现城市道路建设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 2.2施工阶段设计分析 建设城市道路交通工程时,要高度重视按照国家法规合理处理地基,包括填土方、开挖道路地基等。否则,道路工程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会严重受害,尤其是弃渣场、斜坡等废物置放地,一旦出现大雨或暴雨,就会带动松动的水土漂流,以至于生态水土急剧流失。故而,设计施工方案时,设计者应先勘察工程项目地,确定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持协调的挖填方案,进而在缩小运输距离之上制定水土流失预防措施,有力地规避工程建设引发水土流失。同时,施工时,大型施工机械设备都会发出较大的噪音。这些噪音,不仅会干扰居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还会破坏城市应有的安静。所以为加强绿色施工,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的施工方案时,设计者要尽量选择低噪音施工设备,或引进消音装置,并定期管理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在夜晚施工等,从而降低道路工程建设给居民带来的噪音污染。此外要注重保护好城市的路面环境和水体环境。道路施工难免会产生扬尘与一些脏水,若不谨慎处理,必然会对居民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基于此,设计者在设计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定期给施工现场容易出现扬尘的区域洒水,防止灰尘在风的吹拂下进入居民生活区。在废水方面,要严谨直接排放。适当引入废除处理装置和二次回收装置,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减少废水对城市水体的破坏。 3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 3.1横断面形式与选择 交通工程在设计时,相关人员需要以国外和国内先进的设计经验为参考对象,相关人员需要了解道路功能,道路系统功能分级的要求,这包括:城市道路分为之路、次干路、主干路、快速路。断面形式需要尽量减少物理分割,交通流改变时,可以进行有效利用,一块板与两块板为推荐的道路横断面形式。行人与非机动车应当尽量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分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一般采用高差的方式,而并不是利用分隔带分离。 3.2路段设计 相关人员在对交通路段进行设计时,需要对行人过街道通行空间进行设计,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降低行人在经过道路时对于其他交通流的干扰。此位置应该设置到整条道路上,通常情况下,交叉口需要设行人过街横道,然后依据道路具体情况确定路段增加行人过街横道是否必要。将行人过街横道的宽度设置为3m左右,结合横道设计与行人对过街需求增加通行能力,具体增加幅度应该以1m为单位,行人过街间隔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进行不通设计,对于城市中心商业区,行人过街间距需要尽量减小;针对城市你一般区域,由于人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 物流市场总体状况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绩,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37595亿元,同比增长10.1%。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展很快,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商业网点达到1000多万个。但我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商品流通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还较低,商品市场体系缺乏规划和资金投入,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低,亟需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而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指出,中国物流市场总值达1000亿元人民币,而这个数值仅为市场潜力的1/3,换言之,中国物流业,将演变成一个3000亿元的市场。 根据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分析结果,仅从运输看,2001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6304亿吨公里,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24亿吨,其中主要港口的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2700万标准箱,近10年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同时,我国的物流存在着巨大的成本空间。据专家分析,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比重的20%至30%,而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仅在10%左右。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富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和最大的消费市场,许多跨国公司有意将制造中心或采购中心转移到我国,我国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面向全球生产和经营,中国也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因此,国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快速、机动、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支撑。 当前在没有系统的社会物流量统计的情况下,由于货物运输是物流过程中实现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货物运输量的变化趋势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的变化趋势是最接近实际的。

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市场分析报告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 自从金融危机风靡全球后,各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 因此,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国面临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也出现困难的现象,就这一困难本文分析引起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以及创业观。人才交流市场人头攒动,2010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再创造新纪录,报考公务员的超过百万的数字,北大学子卖猪肉。这些现象与数字互相阐释,共同指向一个话题——大学生就业是越来越难了。这几年来人们普遍感到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大学生到处都有,即使是研究生毕业或者海外留学归来,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并非易事。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三)、由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四)、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教学质量下降,人才培养

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脱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为了更好的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形式,提出以下的方针: 1、要转变社会观念现在中国关心的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全球性问题。对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不是减少教育而是需要国家给大学生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国家不能因为我们大学生一时的就业难,就忘记考虑实际的能力,读书越多不一定代表能力越高,但就业机会至少给了我们大学生提高能力的必要基础。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学习掌握技能才是硬道理。社会要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风气。所以政府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能以为就业难就减少对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有知识的人才,才能够更快的改变现状,较快经济发张,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国力。 2、个人要调整好心态。由于“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使人们的就业方向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故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理性的选择就业。转变自己的一些观念: (1). 大学生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使的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敢大规模的招人,而且培育新人也将会浪费不少资源,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大学生等劳动力的需求,因此我们大学生的薪资期望不能过高,毕竟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应当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再慢慢发展,提高自己的薪资值。 (2). 局部行业和局部地区人才过剩,从行业来看,大家都希

交通分析

1.现状交通 1.1铜陵路项目区域道路交通系统现状 铜陵路为合肥市城区中东部南北走向的一条主干道,同时是合肥市中环线的东边组成部分,整条路北连北外环高速,南接望江路,随着望铜陵路连接东二环后,铜陵路与外围交通的衔接更为顺畅,其交通功能地位日显突出。既承担着市区内部南北向交通出行大通道的功能,又承担着部分出入境车辆的出行功能,客运与货运兼顾,是合肥市东部南北向一条重要的综合运输通道。本次铜陵路项目区域北起铜陵路桥,南至太湖路,现状沿线相交道路有巢湖路、南淝河路、太湖路三条。 现状巢湖路为城市次干道,双向四车道,路况良好,交通基本畅通;现状南淝河路与铜陵路交口是一个畸形交叉口,在铜陵路西侧为双向两车道,东侧为双向四车道,路况较差,路面损害较多,交通十分拥堵;太湖路与铜陵路交叉形成丁字路口,为双向六车道,现状路面较好,交通较为繁忙。 与其平行道路西侧有马鞍山路,为南北向主干道,与铜陵路相距600M左右,路况良好,交通基本畅通,高峰期较为繁忙。东侧有当涂支路,与铜陵路相距约500M左右。 1.2现状交通特性分析 1.2.1路段服务特征 1.2.1.1铜陵路 (1)路段服务水平特征 城市道路采用饱和度指标来评价道路的服务水平,能够较好的反映道路设计车速、车流、延误及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一般按高峰小时交通流量与道路设计通行能力之比得到。 机动车道服务水平(参照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

为了解拟建项目背景交通量以及交通影响范围内的道路交通特征,本单位在既有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于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对项目周边的路段及主要交叉口进行了连续两个小时的实地补充观测。结合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现状路段饱和度均接近0.75,延误较大。且现状南淝河路至太湖路段路面状况较差,破损率达40%左右,极大影响整个路段的服务水平。铜陵路处于合肥市中环线上,随着合肥市路网的不断完善,中环路的交通功能日益得以提升,随着大量诱增及转移交通量的增加,现状道路服务能力已不能满足其作为合肥市中环线的交通功能需求。 (2)客货交通构成分析 铜陵路几乎贯穿合肥中东部南北方向,不仅承担着客运交通功能,而且承担着合肥市内部及对外的货运交通出行。据调查统计,铜陵路北段(巢湖路—南淝河路)货运车辆比例占29.86%,其中大货车占10.85%(注:均折算成标准车统计);铜陵路南段(南淝河路—太湖路)货运车辆比例占27.24%,其中大货车占8.68%(注:均折算成标准车统计)。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27T17:15:27.4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32期作者:杨君位[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人们的出行量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道路交通设施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12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人们的出行量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道路交通设施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交通安全;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机动车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使人们出行更加快捷、方便、舒适,同时也对城市路网建设和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道路的建设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二是提高城市道路运行效率。道路交通设施是保障道路交通高效运行的基础,提高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水平,规范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习惯,是当前城市道路建设管理的当务之急。 1、道路交通设施及其功能分析 交通设施建设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部分,其具有确保交通通畅、维护良好交通秩序、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的作用,对城市道路交通健康、有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功能,可以将道路交通设施分为两类:一是道路交通管理设施,主要有交通信号灯、电子警察监控系统及交通标志标线等;二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主要有护栏、隔离栏等。 道路交通设施是交通部门维护交通秩序,保证道路通畅的重要工具。一方面,各种道路交通设施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依靠自身功能,从根本上保证人们出行的安全。确保道路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及科学性,能有效将交通参与者的相互干扰降到最低,维护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保证道路畅通。 2.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近年来机动车辆在我国一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私家车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城市道路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现有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也存在以下若干问题,使其不能有效发挥应有作用,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2.1 道路交通设施施工质量差 道路交通设施施工质量的好坏主要受现场施工质量及施工监管到位与否的影响。道路交通设施施工单位的管理不到位,不能在现场施工中做好管理工作和监督工作,未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施工,交通设施使用过程中发现有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道路交通设施施工质量差,监管不到位,道路破坏程度高,对车行道与机动车道没有做出明确的划分,道路标线设置不明显或者标线磨损后不及时修补,甚至有些交叉路口没有设置交通标志,是造成道路拥堵,甚至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2.2 交通设施设置不规范 根据我国《道路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在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必须做到科学、合理,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必须做到明确的划分,确保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中,部分城市道路的信号灯、标志标线等基础设施设置都不规范,例如在标牌上的指路标示与在道路及路面标线不匹配,车辆不能提前变道,车辆在即将进入交叉口时才进行变道,加剧交叉口的拥堵,严重的还会发生车辆檫挂、追尾,造成交通事故。这种不科学的设置交通设施不仅没有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反而会误导驾驶人员,在交通高峰期的时候,可能会酿成悲剧。 2.3 道路交通设施与城市规划设计不协调 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保障道路交通设施设置与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及两者的相互匹配和协调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保障道路交通设施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从各地发生的城市交通事故现场报道中不难发现,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与城市规划设计不协调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城市规划中,没有系统的规划设计道路交通设施,以至于城市交通组织混乱。例如在威海市发生的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一辆出租车与一辆私家车在交叉路口相撞,该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道路交通设施与城市规划设计不协调。 3. 改善城市交通设施的措施 3.1 加强管理与维护工作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缺乏管理和维护工作,使得道路交通设施辨识度不高,不能有效的保障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城市交通道路设施管理与维护工作,保障道路交通设施有效的发挥作用。道路是交通的载体,保障城市交通设施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为了确保城市道路运行顺畅、安全,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工作,规范交通参与者的行为习惯,使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市政管理部门应加大道路交通设施的维护力度,对于破损的交通设施及时修补更换,有效的引导驾驶员和行人按照交通标志标线在道路中行动,提高道路运行的效率。 3.2 合理设置道路交通设施 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一定要按照规范的设计标准进行设置,掌握各交叉路口的各种交通流量及流向,了解各种交通参与者占用道路的时间和空间及其规律,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路口渠化,使路权分配更趋合理。交通信号灯是控制通过交叉口车辆的同行秩序的有效工具,在一些流量较大的路口,可根据各条道路不同时段交通流量的变化来设置红、绿、黄信号灯,从而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上海的道路交通设施管理中,交通管理部门针对交通流量较大的路口采用交通流量的调节与控制措施,有效的避免了路口交通拥堵。对于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标线的设置一定要明显,从驾驶员到行人能清楚辨识车道状况。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能为交通参与者特别是机动车驾驶人提供及时、完善和清晰的道路信息,加强对车辆的合理引导,以使车辆能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不发生错向行驶,保证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