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答谢中书书》中考文言文对比分析

《醉翁亭记》《答谢中书书》中考文言文对比分析
《醉翁亭记》《答谢中书书》中考文言文对比分析

《醉翁亭记》《答谢中书书》中考文言文对比分析 一、《醉翁亭记 》《答谢中书书 》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 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 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 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 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 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 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 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 修也。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 辉映。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欢乐,但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2.在描写景物方面,两文都充分调动感官,将景物写得有声有色。请举例 加以说明。 示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充分将视觉与 听觉结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调动嗅觉、 视觉、 触觉等,
1/6

将四季的景物的各自特征很好的体现出来, 这样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娱情山水的情 怀。 3. 两文都写到作者与山、 水等自然景物的融合, 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 试结合下面句子作一下分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示例: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 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醉能同其乐 示例:作者娱情山水,但让他陶醉的是与滁洲的老百姓一起出游,抒发了作 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4.两文描写景物都注重时间变换: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二、《岳阳楼记 》与《答谢中书书》的异同 1.《答》的主题是通过描写山水之美,表达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与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岳》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 了作者“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政治抱负。 2.两文段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比较 1.(1)表达方式:《岳》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 性。《醉》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2)主题: 《岳》主要表现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及忧国忧民、 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情调激昂。而《醉》主要表现作者仕途失意、壮志难 酬,只能强颜欢笑,与民同乐,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的无限感慨,情调较为低 沉。 (3)名句: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古仁人 之心”内涵丰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 度对“古仁人之心”做了解释。请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课文 中体现出来的“古仁人之心”分别表示出来。 答:《岳》中的古仁人之心: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随物喜 因己悲”的心情有所不同。 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 也不因个人
2/6

得失而变化。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醉》里表达为官者,将天下民众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一)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1046 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 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 《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 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 《醉翁亭记》1045 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在 此期间,他没有悲伤,而是为百姓做事,颇有政绩。本文是作者上任滁州第二年 写的。滁州风光秀丽,百姓民风淳朴,安于农事。欧阳修关心百姓,平时寄情山 水, 以诗酒自娱, 自得其乐, 将自己的失意抑郁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中。 其中“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已成千古名句,传诵至今。 (二)根据写作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二位作者都是同样的遭遇,但是,他们 面对同样的遭遇,所表现出的态度是否一样呢,请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 遭遇 最能体现作者 思想感情的句子 概括作者的人生态度 或政治抱负 范仲淹 被贬 欧阳修 被贬
3/6

4/6

5/6

6/6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附答案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10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①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遂书以名其亭焉()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译文: 17.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__________。(2分) 答案:14.(1)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样子)(2)命名 15.既得斯泉 / 于山谷之间 16.(1)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7.与民共乐(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 二、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

【篇一】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

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乐亦无穷也 B. 若夫霪雨霏霏日出而林 霏开 C. 名之者谁不能名其一处也 D. 临溪而渔而不知人之乐 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1.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字“转”字,引出亭子,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 B. 文章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究乐趣。 C. 文章能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D. 全文连用二十一个“世”,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22. 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19. A 20.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21. C 2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勾画出全文主旨的作用,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 【解析】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 19.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乐”都是形容词“快乐”;B项中的“霏霏”是“连绵不断”,后一个“霏”是“雾气”; C项中的“名”分别是“命名,起名”和“说出”;D项中的“而”分别是“无意义,可不译”和“表转折”。故选A。

醉翁亭记教案3篇

醉翁亭记教案3篇 醉翁亭记教案一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 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 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 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 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醉翁亭记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

《醉翁亭记》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3、【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回,曲折、回环。 4、【翼然临于泉上】(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 5、【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6、【意】意趣,情趣。 7、【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8、【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云气。 9、【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暝,昏暗。 10、【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11、【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 12、【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秀,茂盛。13、【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14、【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5、【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6、【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7、【洌】清。 18、【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19、【陈】陈列,摆开。 2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21、【弈】下棋。 2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 23、【苍颜】容颜苍老。 24、【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25、【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26、【鸣声上下】指飞鸟上上下下鸣叫。 27、【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29、【谓】为,是。 二、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今异义;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②野芳.发而幽香。:古今异义;古义:香花。今义:散发。 ③佳木秀.而繁阴。:古今异义;古义:茂盛。 ④山间之四时.也。:古今异义;古义:季节。 ⑤射.者中,弈者胜。:古今异义;古义:文中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⑥非丝.非竹。:古今异义;古义:弦乐器。 ⑦四时.之景不同:古今异义;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⑧颓然 ..乎其间者:古今异义;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⑨山.行六七里。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解释:沿着山路。 ⑩杂然而前.陈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解释:在面前。 ?名.之者谁。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解释:取名、命名。 ?太守宴.也。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解释:设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解释: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解释:以…为快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2、一词多义: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 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 相同点: 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 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 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 不同点: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如第1节中“林壑尤美”中一个“尤”字,就将琅琊山从众多山中突出了出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一个“闻”字就将读者从琅琊山带到了泉水,下文又从一个“峰回路转”由泉写到了泉上的亭,这样环环相扣,吸引着别人去往下看; 2、虽然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而《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岳阳楼记》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如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以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醉翁亭记》

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醉翁亭记》2019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十一) (十一)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

也。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洌:泉水甜,酒儿清。洌,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九上《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及答案

— 一、《岳阳楼记》对比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 (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10.依据选文,回答问题。(4分)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和“C”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 (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醉翁亭记知识整理

醉翁亭记 文言现象 虚词注解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承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词类活用 1.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快乐,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摆开 8. 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词 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射者中【射:古义:投壶;今义:射箭】 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 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 6.而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 特殊句式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古文精品习题及答案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 目录: 第10课《岳阳楼记》检测题 第11课《醉翁亭记》检测题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检测题 第10课《岳阳楼记》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百废具.兴: ③越.明年,政通人和: ④增其旧制.: ⑤薄.暮冥冥: ⑥气象 ..万千: ⑦微.斯人: ⑧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⑨横.无际涯: ⑩予观夫.巴陵胜状: ?前人之述备.矣: ?嘱予作文 ..以记之:

?则有去国.怀乡: ?则有去.国怀乡: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宠.辱偕忘: ?沙鸥翔集.: ?春和景.明: ?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忧谗.畏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百废.具兴: 2、一词多义: 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不以.物喜: 或: ①或.异二者之为: ②而或.长烟一空: 极: 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②饮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观: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明: ①越明年: ②至若春和景明: 夫: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嗟夫: 观: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极: 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②此乐何极: ③感极而悲者矣: 空: ①浊浪排空: ②长烟一空: 通: ①政通人和: ②北通巫峡: 和: ①政通人和: ②春和景明: 一: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精练8篇(含答案)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精练8篇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共14分) 【甲】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志:记。②扶风,歧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③占:占卜。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乙卯:农历四月初二。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农历四月十四日。⑥忭:高兴,快乐。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2分) 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B.佳木秀.而繁阴秀:草木茂盛 C.民方.以为忧方:刚才 D.甲子又雨.雨:下雨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2分) A.四时之.景不同/ 雨麦于岐山之.阳 B.而.不知人之乐/而.凿池其南 C.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耶(《马说》) D.以.为休息之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中考语文知识清单复习第11篇醉翁亭记.doc

2019-2020 年中考语文知识清单复习第11篇醉翁亭记一、重点字词 1.重点实词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 .. (2)翼然临于泉上临:靠近 . (3)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 (4)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 . (5) 林霏开霏:雾气 . (6) 负者歌于途负:背 . (7) 泉香而酒洌.洌:清 (8) 伛偻提携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 .. (9) 山肴野蔌蔌:菜蔬 . (10)杂然而前陈.者陈:摆开 (11)觥筹交错觥:酒杯 .. 筹:酒筹 (12)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 (13) 树林阴翳翳:遮盖 . (14)太守谓谁谓:为,是 . (15)山水之乐乐:乐趣 . 2.古今异义 (1)佳木秀而繁阴 . 古义:枝叶茂盛的样子 今义:秀气、好看 (2)野芳发而幽香 . 古义:开放 今义:出发 (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古义:乐器,这里指音乐 今义:竹子 3.一词多义 (1)而: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表顺接的连词 ②泉香而酒洌表并列的连词 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的连词 ④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 ⑤已而夕阳在山表时间的连词 (2) 绝:①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停止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③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 (3)也:①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用于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 (4) 秀: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 (5) 意: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②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算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①名之者谁 名,在文中意思为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在文中意思为以??为乐 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幽香,在文中意思为散发出幽香 繁阴,在文中意思为形成繁阴 ④太守宴也 宴,在文中意思为举行宴会 (2)名词作状语 ①山行六七里 山,在文中意思为沿着山路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翼,在文中意思为像鸟的翅膀一样 二、成语积累 峰回路转水落石出临溪而渔觥筹交错 苍颜白发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名句积累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四、关键句子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酒上,而在水光山色中。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风高霜洁, 天高气爽,水位下降与石头显露出来的景象,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4.(2014 ·福州 )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随园记》《醉翁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题)

《随园记》《醉翁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题) 二、(18分)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千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②,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余购以月俸,茨③墙剪阖④,易檐改涂。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⑤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节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②堂皇:广大的堂厦。 ③茨:用茅或苇盖屋子。④阖:草帘子。⑤夭阏(è):阻塞。

【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6.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余购以月俸 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自北门桥西行________________ ②为南唐避暑所 ________________ ③以一官易此园________________ ④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________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9. 阅读【甲】文,概括“随园”名称的由来。 10. 【甲】【乙】两部分文字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请简要分析。 答案 6. 余/购以月俸 7. (1). 向西 (2). 处所,地方 (3). 交 换 (4). 以……为乐

中考语文复习对比阅读《醉翁亭记》

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6—10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B)。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C),(D);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6.默写出文中空缺的句子。(2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云归而岩穴暝暝: ②临溪而渔渔: ③杂然而前陈者陈: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 8.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 10.《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3分) (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临: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之: 9.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2分)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穷:

《醉翁亭记》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1课】

《醉翁亭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1课】 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野芳.发而幽香。: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山间之四时.也。: ⑤射.者中,弈者胜。: ⑥非丝.非竹。: ⑦四时.之景不同: ⑧颓然 ..乎其间者: ⑨山.行六七里。 ⑩杂然而前.陈者。 ?名.之者谁。 ?太守宴.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 2、一词多义: 而: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②临溪而渔: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④而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⑤朝而.往,暮而.归。: ⑥而.不知人之乐。: ⑦蔚然而深秀者: ⑧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⑨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⑩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 ?往来而不绝者: ?溪深而鱼肥: ?泉香而酒洌: ?杂然而前陈者: ?起坐而喧哗者: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之: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③名之者谁: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 ⑤山水之乐: 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⑦山间之朝暮也: ⑧宴酣之乐: ⑨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归: ①太守归而宾客从: ②云归而岩穴暝: ③暮而归: 谓: ①太守谓谁: ②太守自谓也: 临: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临溪而渔: 秀: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佳木秀而繁阴: 乐: ①山水之乐: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环滁皆山也。: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 ④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⑤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⑥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⑦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⑧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醉翁亭记》复习题及对比阅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 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 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 ..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 ..野蔌.,杂然 弈.者胜,觥筹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白发,颓然 ..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 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环: 2、尤: 3、蔚然: 4、深: 5、回: 6、翼然: 7、临: 8、作: 9、名: 10、辄: 11、意: 12、得: 13、寓: 14、霏: 15、开: 16、归: 17、暝: 18、晦: 19、芳: 20、发: 21、秀: 22、繁: 23、时: 24、穷: 25、负: 26、伛偻: 27、提携: 28、绝: 29、渔: 30、为: 31、冽: 32、山肴: 33、蔌: 34、杂然: 35、陈: 36、酣: 37、丝: 38、竹: 39、弈: 40、觥: 41、筹: 42、苍颜: 43、颓然: 44、已而: 45、翳: 46、去: 47、乐其乐: 48、谓: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话是:。 2、第一段描写的景物主要是,描写的顺序是。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第一段中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关系最密切的一句话是。 5、第一段点明“醉翁”深意的是哪一句话?

《醉翁亭记》期末复习提纲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一.文学常识。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是欧阳修,他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宋代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二.字音。 环滁.chú林壑.尤美hè琅琊 ..lángyá潺.潺chán 饮少辄.醉zhé若夫.fú林霏.fēi 岩穴暝. míng 晦.明变化huì伛偻 ..提携.yǔlǚxié酒洌.liè山肴.野蔌.yáosù 射者中. zh?ng 弈.者胜yì觥筹 ..交错gōngch?u 颓.然tuí 树林阴翳.yì 三.重点字、词、短语等。 环滁 ..而深秀者,琅琊也(茂盛的样子)..皆山也(环绕滁州城)望之蔚然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名.之者谁(取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太守自谓 ....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若夫日 出而林霏开 ......(烟云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 ....者(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野芳发而幽香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 佳木秀而繁阴 ......(好的树林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风霜高洁 ..歌于途(背着东西的人)....(天高气爽,霜色洁白)至于负者 行者休于树 ..提携(指老人) ...(在树下休息)伛偻 伛偻提携 ....(指老老少少的行人)..(指小孩子)伛偻提携 山肴 ..野蔌(野味)山肴野蔌.(菜蔬)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面三段文言文,分别节选自《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的末段,阅读后完成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庙堂:指朝廷。 B.微.斯人微:少。 C.树林阴翳.翳:遮盖。 D.客.此客:客居。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马之.千里者 B.醒能述以.文者以.其境过清 C.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真无马邪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国险而.民附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C.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