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教案——第一课时

《小数乘小数》教案——第一课时
《小数乘小数》教案——第一课时

《小数乘小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的推理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大家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瞧,这是小明家的建筑平面图。(课件出示)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板书)

2、提出问题:求小明房间的面积,可以怎样列式?

列出算式:3.8×3.2

指导观察:“3.8×2.8”和刚才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1、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

2、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二、探究新知:

(一)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师:先估计一下,“3.6×3.2”的积大约是多少,积比被乘数3.8大还是小?

估算:4×3=12平方米,把3.8和3.2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

准确得数比估计的数小,所以积小于12平方米,比3.8大。

师: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8×3.2”的积应该接近12平方米,那么准确得数究竟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根据以往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用竖式来试一试。

2、尝试计算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小组相互交流。而后,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这里要考虑到要抽善于表达的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3.6 3.6

×2.8 ×2. 8

2 8 8 2 8 8

7 2 7 2

10 0.8 1 0.0 8

生:我是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中肯定也有两位小数,积是10.08。

(再请一个学生说想法)

师: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关键问题是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定。3.6×2.8的积为什么是两位小数呢?你能想办法说明吗?小组讨论

方法一:把3.6米和2.8米分别改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是1008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

方法二:计算时把3.6和2.8分别扩大了10倍,就变成36×28,算出的积1008就扩大了100倍。为了让积不变,就要再缩小100倍,就能得到正确的积。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算理。你能看懂这里的意思吗?谁愿意再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3.6 × 2.8 =10.08 3.6×2.8

↓×10 ↓×10 ↑÷100 =36×28÷100

36 ×28 =1008 =10 0 8÷100

=10.08 第一个箭头“×10”是把3.6看成36 是乘10;第二个箭头“×10”是把2.8看成28 是乘10;把两个因数都乘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最后一个箭头“÷100”表示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得到的整数积除以100。

(二)独立推理,概括方法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求出了小胖房间的面积,小胖家还有一个漂亮的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计算2.8×1.15 ,写好的同学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板演)

2、交流推理过程:

①列竖式时你怎么会想到用1.15× 2.8呢? (交换因数的位置,使计算简便)

②你是怎样想的?(先……再……最后……)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最后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追问: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 (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④结果是3.220,化简成3.22,你的依据是什么?谁能说得和他一样好。

3、概括方法

①3.6×2.8=10.08,2.8×1.15=3.220,观察上题中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中的小数位数,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小数与小数相乘时,如果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那么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②那么,你觉得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这就是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在书上55页,心里默默地记一记。

四、巩固练习(使用‘学乐师生’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出示图片)

1、基本练习

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1)根据106×125=13250,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

1.06×1

2.5= 10.6×1.25=

0.106×125= 10.6×0.125=

你是怎样想的?

(2)竖式计算。(4人板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1×0.93 1.6×16.5

0.25×0.35 1.05×5.9 (题目推敲过)

分析:

0.25×0.35,积应该有四位小数,算出的整数积是875,现在只有三位,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

2、解决问题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小数乘小数,大家都能熟练的进行计算,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情况也要用到小数乘小数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单价×数量=总价)

(1)星期天,小胖妈妈去超市买东西。

3、拓展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成立。

()×()=0.48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根据小数乘整数的知识,通过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小数乘小数

36×28=1008平方分米=10.08平方米

3. 6×2.8=10.08 (平方米) 2.8×1.15 =3.22(平方米)

3.6 1.1 5

×2.8 ×2. 8

2 8 8 92 0

7 2 230

10. 08 3.220

答:小明房间的面积是10.08m2。答:小明家阳台的面积是3.22m2。

孔子游春word版教案1

课题内容23 孔子游春课型讲读课 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第8自然段。 2、理解生字词,联系上下文体会温文尔雅、从容不迫、深思熟虑等词语成语的意思。 3、体会第8节中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涵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导学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汇及语段,反复品读,体会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第8节中孔子 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 蕴涵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 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 的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孔子论水” 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导学媒体多媒体 导案学案二次修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生字词,联系上下文体会温文尔雅、 从容不迫、深思熟虑等词语成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 名言吗? 2、孔子是什么人?你们还知道他的哪些名 言? 3.揭示课题:2 3、孔子游春 交流 导学探究 一、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说课文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示成语: 桃红柳绿意味深长司空见惯情不自禁 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手舞足蹈 (3)指导书写生字 ①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②引导评价,适当范写。(突出字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及笔顺) ③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上写了几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泗水春景孔子论水 师生论志向指名读课文指名说 书写 板演。 默读课文: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达标检测 .选择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读给同桌听。 六、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及本课中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涵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第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部分? 二、精读课文: 1.反复轻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深的句子。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出示: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交流 交流 轻读课文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例1教学设计1

观察物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二、探索交流,交流问题。 1.观察医药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医药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医药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

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2、学习例1: 出示视图1: (1)横向连续摆三个正方体,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 (2)同组四名同学分别从物体的前面、上面、左面进行观察。 (3)用小正方形摆出你所在位置观察到的平面图。 1. 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面? 2、从左面看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想的? 3. 从上面看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想的? (4)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23 孔子游春第一课时

23 孔子游春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挂图、投影片。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2、孔子是什么人?你们还知道他的哪些名言? 3.揭示课题:孔子游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每句话。 ②用“——”画出本课中的成语,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1)指名读 学生1: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2:读第十自然段 学生3:读第八自然段“得行”(不读轻声) 学生4: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5:读第十一自然段 学生6:读第十二自然段 5.刚才听了六(2)班文章,一方面大家很优秀,一方面是文章中不少优秀的成语。老师在课前布置了,这些成语都划下来了吗? (1)读成语(领读-齐读)

(2)对于这些成语的理解,大家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大家还有什么方法? (3)师生交流方法 (4)再读成语 (5)知道为什么要让大家再读一遍呢?(师生交流) 孔子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我们多读,多记就便于积累和运用了。 6.2500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怎么样游春的呢? (1)请大家读读课文,迅速地找到答案并做出相应的记号。看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游春的过程中看了什么,听了什么,说了什么? (2)师生交流 (3)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知道在哪里吗?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上写了几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泗水春景孔子论水师生论志向) 五.选择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读给同桌听。 六、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及本课中的成语。

第1课时 观察物体(二)(1)(教案)

2 观察物体(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指导】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二)(1)…………………………………………1课时第2课时观察物体(二)(2)…………………………………………1课时【知识结构】

第1课时观察物体(二)(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难点】 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 【情景导入】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新课讲授】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 1.观察一个正方体。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如图,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 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请每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桌子的正中央。开始吧!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现在的方向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2.观察二个正方体。 师:(添加一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添上一个正方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观察物体二(例1)优秀教案

《观察物体(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充分经历拼搭、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 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从观察到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课前搜集的感兴趣的物体。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为什么他从这么多方向来介绍这个东西呢? 生:这样能让大家全面观察,认识的更加全面具体。 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生:从前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板书:从前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2.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小华分别从三个方向进行了观察。

师:你能想象一下这些图形分别是他从哪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生1:第一个图是从左面看的,第二个图是从前面看的,第三个图是从上面看的。 师:他回答的对不对呢?现在每个小组都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搭出屏幕上这个几何组合体,然后充分观察一下。 课件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说一说你看到的面的形状; ③闭眼想一想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 ④在方格纸上画出你看到的图形。 ⑤验证画出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汇报展示: 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 师:大家观察的和他一样吗?刚才生1的判断对吗? 猜想:如果从右面看,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对于观察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观察自己拼搭的立体图形 师: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而利用这些小正方体还可以搭建出很多的几何组合体。从不同方向观察,会看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呢?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活动要求:①各小组用4个小正方体拼搭成另外一个组合体。

观察物体(1)教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一)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遭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 不同的。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术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合汇报。 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操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一年级数学下册 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课本P67例1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例外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例外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例外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盛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例外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例外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例外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例外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例外的。 教学准备:实物,例外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例外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 (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2、学生观察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4、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例外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例外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简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观察物体》优秀教案1

《观察物体》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4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经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与它相对应的平面图形的转换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拼摆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立体图形与它相对应的平面图形的转换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给出4个小正方体,要求摆出从正面看是的图形,你有几种摆法。 (2)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并讨论回答。 (3)课件出示三种摆法后,提出问题“如果再增加1个小正方形,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 (4)学生仔细思考,操作拼摆,并小组讨论解答,说出自己的思路。 (5)PPT演示拼摆结果。 2.学习例2。” (1)出示例2

(2)提出问题“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3)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思路。 (4)分析已知平面图形的特点,还原立体图形。 (1)从正面看到的是,说明所观察的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左右有两个。 (2)从左面看到的是,说明所观察的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前后有两个。 (3)从上面看到的是,说明所观察的立体图形有前后两行,前面有两个,后面有一个。 5.总结方法:根据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先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分析,推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再结合从其他两个方向看到的形状综合分析,最后确定立体图形。 6.完成第2页的“做一做”。 三、知识应用 1.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2.完成练习七的第4题。 3.完成练习七的第6题。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观察物体(1)》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三、教学准备 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

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预设: 生:方便全面观察 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预设: 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的现象引入新课,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预设: 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

孔子游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孔子游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孔子乘“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组织弟子“游春”,并以“水”为话题,润物无声,因材施教;后与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情浓至极。课文意境深远,发人深省、回味无穷。让学生从中感受泗水河边浓浓的师生情和孔子对水的一番宏论中悟出的深刻道理。使学生明白做人应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质疑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挂图、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2、孔子是什么人?你们还知道他的哪些名言? 3.揭示课题:师: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

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这是为什么呢?课文《孔子游春》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12 孔子游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每句话。 ②用“——”画出本课中的成语,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说课文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示成语: 桃红柳绿意味深长司空见惯情不自禁 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手舞足蹈 (3)指导书写生字 ①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②引导评价,适当范写。(突出字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及笔顺) ③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上写了几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泗水春景、孔子论水畅谈志向) 五.选择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读给同桌听。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一部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1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二) 教材第13、第14页的内容及第15页练习四。 1.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同一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判断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摆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难点:认识从不同的位置(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同一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多媒体课件、形状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若干。 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拼搭积木游戏里藏着哪些数学知识。 [板书:观察物体(二)] 1.从不同的位置(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同一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 (课件出示例1) 师:你能用自己手里的4个小正方体摆成情景图中的形状吗?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师:如果我们要从几个不同的方向来观察你摆出的几何体,先想一想,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观察物体时,先确定观察的方向。 生2:观察时,视线要和观察的物体在同一水平线上。 生3:观察时,还要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来观察。 师:现在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你摆出的几何体,想一想,你观察到的几何体是什么形状的? (引导学生观察几何体并进行联想) 师:小华观察到结果分别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生: 师:谁能分别说说,你是怎样判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的结果的? 生1:从上面看可以确定几何体的最下面一层中每个小正方体基本的摆放位置,有两排,前面一排摆放了3个小正方体,后面一排摆了1个小正方体;从列数看有3列,左面一列有2排,中间和右面各1排。 生2:从前面看是1层,有3列。 生3:从左面看,这个几何体有两排,且都是1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活动,内化学生判断和确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几何体的形状的过程和方法】 2.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判断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课件出示例2) 师:你能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自己摆成上面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吗? (学生自己拼摆,同桌相互检查) 师:拼摆完成后,自己先看一看,你是怎样摆放的?谁说一说。 生1:左图有两层,第一层有3个小正方体,第4个小正方体放在了第一层最左边一列的上面。 生2:中间图有两层,第一层有3个小正方体,第4个小正方体放在了第一层中间一列的上面。 生3:右图有两层,第一层有3个小正方体,第4个小正方体放在了第一层最右边一列的

《观察物体》公开课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解放东路小学吴美娟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换位置观察等活动,经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几袋不同的玩具、图形卡片。课前准备:四人一组,围桌而坐,将每组中座位的四个位置编为1、 2、3、4号。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们: 上午好!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自己的前后左右坐的都是谁呀?观察好的同学快速举起你的左手。 师:嗯,反应真快!上课! 二、故事导入,体验观察

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师讲:《盲人摸象》)从前,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养了许多大象。有一天,他正坐在大象身上游玩,忽然看见一群盲人在路旁歇息,便命令他们走过来,问他们:"你们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吗?"盲人们同声否认道:"陛下,我们不知道。"国王笑道:"你们亲自用手摸一摸吧,然后向我报告。" 盲人们赶紧围着大象摸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开始向国王报告。 摸到象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同簸箕一样.。" 摸到象腿的盲人说:"大象和柱子一样。" 摸到象背的盲人说:"大象好似一张床。" 摸到象尾的盲人说:"大象好似绳子。" 国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师提问:唉!摸同一头大象,盲人们的判断为什么会大不相同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是呀,他们摸得地方不一样,都只摸了大象的一小部分,所以对大象的认识才会各持己见。 师谈话:那如果是你,除了摸之外,还可以怎样观察啊? 师:嗯,用眼睛看,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擦亮自己的眼睛,与老师一起去《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三、观察照片,激活经验(学习例1) 1、师谈话:来,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想象你的大脑是一台相机,那你的眼睛就是......(停顿)对!捕捉画面的镜头。 师:现在请将你们的镜头对准教室的前面,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

《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

<观察实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的过程。 2、能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三、情感目标; 判断观察物体的方向,感受实物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并能辨认观察到的图形。 教学难点:画出观察到的图形。 教学用具:暖壶,杯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交流春节期间有趣的、和教学有关的事情。 找几个人发言,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 二、观察活动 1.让学生看书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使学生在老师启发下,了解图中的所有信息。找人回答,如果有的情况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 2.启发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并想象四个小动物从不同方向回家分别会看到什么?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教师进行启发性引导。 找学生回答四个小狗从四个方向看到的,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要意思对就可以。如果有的说不出,教师可进行引导。如:哈利看到树的哪边?多多能不能看到树,能看到树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3.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四幅图,提出“判断这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和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要求,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自主画图 1.教师谈话提出画图的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情境图摆好暖瓶和杯子,然

后让学生画出自己看到的暖壶和杯子。给学生一定的画图时间。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了书上漂亮的图,现在我们来画一幅图。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组准备的暖壶和杯子,照老师这样摆好。 教师按照书上的情境图摆好暖瓶和杯子。学生可以在四个不同方向坐下。 学生摆暖壶和杯子,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放得是否正确,指导学生坐好位置。 师:好!请每名同学画出你看到的暖壶和杯子。 学生做画,教师巡视。 2.展示、欣赏学生画的作品。先请一人展示,然后让相同位置的人展示、评价。 四、辨认图形 1.教师谈话引出课本上画暖壶和杯子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有谁。然后,提出大头蛙的问题,并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2.教师提出“如果从上面看,会看到什么形状?”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教师不评价学生的回答。 3.让学生观察桌上的实物,验证自己的想象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各组桌上的暖壶和杯子,看一看从上面会看到什么形状,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再描述一下。 五、练一练 1.练一练第1题。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2.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填空,再交流。 3、练一练第3题。分组进行,鼓励每个学生说出从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图形,并试着画出这些图形。(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课堂小结:今天有什么收获呢?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本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观察物体》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初步把立体图形与其视图联系起来.教材以学生观察恐龙玩具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想: 第一层次:在不违背教材创设生活情境的情境激发兴趣的原则下,将玩具恐龙换成了玩具小狗,接着从前后左右四个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了解物体的正面,背面,侧面,并简单渗透左,右侧面. 通过本位观察和换位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体会到不同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接着出现一些生活中的观察物体的现象:如观察恐龙,书本,汽车;进一步观察并验证,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层次:出现观察茶壶图.增加了从物体上面和下面观察得到的影像,使观察提高一个层次. 第三层次:出现正方体组合,将对物体的观察引向对几何形体的观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进一步提升空间观念. 这样的安排,从简易到难,逐步发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托,逐步引导学生的空间想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

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狗玩具,茶壶,图片,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你能知道他是谁吗(课件依次出示男孩背面图,继而出示侧面-正面图)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面背面侧面 从背面观察很难确定是谁,从侧面看到正面就知道是谁了. 2,你知道老师是站在小朋友的那边拍出这些照片的吗 3,揭题: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实物探究,从四个方位观察小狗 1,确定方位: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孔子游春苏教版

主备人: 个案修改人: 【教材分析】 本课描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赏春, 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 表 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友谊。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上下 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 感受泗水河边醉人的春景, 体会“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的含义, 并能仿照 句式仿写。 3. 体会第 8 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通过孔子与子路、 颜 回谈志向 的一段对话,了解人物形象。 4.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 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 谊。 5. 背诵课文 2、 8 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第 8 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2. 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资料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党派的创始人。 在教育方面提出“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主张。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 七十二人;他还曾整理过《诗》 《书》《礼》等古籍,编写过《春秋》 。 孔子名言:(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一二两段中的成语的意思 “阳光普照、 桃红柳绿、 翩 翩到来、 草色青青、绿草如茵”,并任选其中一个成语造句。 3.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感受泗水河边醉人的春景, 体会“大自然多像一位 伟大的母 亲”的含义,并能仿照句式进行仿写,并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1.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凿(z GD zh do )石壁 哺(btp u )育情谊(y ly 1)从(ch (ng c 印g )容 23 孔子游春 主备研讨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观察物体二 教案

观察物体二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2 观察物体(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指导】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二)(1)…………………………………………1课时 第2课时观察物体(二)(2)…………………………………………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观察物体(二)(1)【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难点】 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四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图形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

《孔子游春》说课稿

《孔子游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游记,是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泗水河边的醉人春意,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感悟“孔子赞水”这部分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是说,仁慈宽厚的人喜爱山,智慧聪明的人喜爱水。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这是为什么呢?课文《孔子游春》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2、齐读课题:孔子游春 (二)精读第一段(重点读第二节) 1、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涨着春潮的泗水河畔,究竟是怎样的一副景色呢?自由读读第二小节,找出描写泗水春景的句子。 (课件)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指读------齐读 2、你瞧,那一幕已经被定格在了画面上。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这泗水河

畔的美景。(齐读课件) 3、此时,我仿佛也来到了泗水河边,感受到了那浓浓的春意。你们呢?让我们用朗读吟出那份春意吧。(齐读课件) 4、这么美的春景,看了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呢?作者想像的一点也没错,---(课件)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 5、在每个人心中,母亲是最慈爱,也最美丽,作者如此描写春天,应该怀着怎样的情感?谁来用朗读告诉大家。 (三)精读第二段(重点读第八节) 1、过渡: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但孔子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语言更给我们启迪。孔子曾说,学贵有疑,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八自然段,看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大家讨论? 2、(课件)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齐读) 3、质疑: (1) 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2) 孔子论水的四个方面的品行是怎么理解的。 (3)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 (4) 论水的用意是什么? 4、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同桌讨论讨论,可以抓住孔子话语中的重点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5、交流评价 (1)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2)谈谈自己对孔子论水的四个方面的品行是怎么理解的。(水的志向是流向大海,为此它穿山岩,凿石壁,可见它在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过许多艰难险阻,但他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朝着理想奔去,这种精神令人敬佩;水默默无闻,它无私地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一切生灵,真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水具有宽容之心,它能容万物,以自己的和顺温柔去感化教育别人,多么像一位

《观察物体》第一课时教案.doc

1 观察物体(三)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的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4.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5.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正方体。 教学建议 【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要求每位学生准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3.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 观察物体(1).................................................................................................... 1课时观察物体(2) ................................................................................................... 1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2.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生:讲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为什么同一个大象。四个人的说法截然不同呢? 师: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我们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也是不同的。那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1) 【新课讲授】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 到的是这样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方块摆成L 1 I I。)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P68例1 、做一做 设计教师:王国燕 学习目标: 1、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学习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学习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课件、玩具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分钟) 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喜欢动物,对不对?那你们能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吗?……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物体,探究新知 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 学习问题:你看到的是熊猫的哪个面?

活动流程: 1、自己仔细观察后,说一说,想一想,记一记你看到的那个面。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小组内确定代表汇报交流。 (时间:8分钟) 活动要求: 1、把身子坐正,目光平视布熊,不能歪动身子。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时,要认真倾听。 教师梳理: (1)从前面看到的也可以说是从正面看到的; (2)从旁边看到的也可以说是从侧面看到的; (3)从背面看到的也可以说是从后面看到的。 学习游戏:比一比,看谁的记性最好?(4分钟) 听老师的指挥,请每一小队的小朋友去坐在熊猫的正面,然后记一记它的样子;接着,请大家坐在熊猫的左面,再记一记它的样子;第三次,请大家坐在熊猫的后面,再记一记它的样子;最后一次,请大家坐在熊猫的右面,再记一记它的样子。现在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坐好,回想一下你从四个方位看到熊猫样。谁记住了?……谁能说一说坐在四个方位上你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二:换位思考 学习问题: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为什么他们看到的都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