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时间说课稿

一天的时间说课稿
一天的时间说课稿

《一天的时间》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一天的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是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记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12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转化。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打下基础。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说教学目标:1、创设现实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掌握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特征,发现两种计时法互相转化的规

律,能正确进行互化,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在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猜想、观察比较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异同、发现两种计时法相互转化的方法等数学学习活动中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四、说教法学法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操作法。学生利用学具钟对钟面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在一天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训练发现,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课始,从学生熟悉的大头儿子准备开生日会,给小朋友写邀请信:“请你明天7时准时来我家参加我的生日会。”,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一天有两个7时,播放“新闻联播”,在屏幕上出现的“19:00”,让学生知道19时就是晚上7时,接着询问学生像19时这样的记时法你知道叫什么记时法吗,知道的学生可以回答是24时记时法(板书),那晚上7时呢,12时记时法(板书),让学生知道晚上7时就是19时,明确这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初步感知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接着明确本节课的主题:怎样用两种计时法记录“一天的时间” (板书“一天的时间)从而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二>、训练探索,1、认识一天的开始(1)首先让学生讨论你知道一天有多长吗?然后出示小资料让学生明确一天是地球自转一圈表示的时间长度,正好是一昼夜,是24 小时。再提出问题,钟面上只有12个数字是怎么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想弄明白这些就要从一天的开始看起。(2)在认识一天的开始时,通过幻灯片显示夜里12 时,明确夜里12 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这个时间也可以说成凌晨0 时,让学生了解了一天的开始。

2、课件演示,感受一天有24 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凌晨0 时到夜里12 时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探索12 时记时法的记时特点和规律。学生明确了一天里时钟转两圈,是24 小时。在此基础上明确12时计时法的计时特点。

3、介绍24 时计时法。在普通计时法的基础上展示24 时计时法的计时过程。

4、比较两种计时法通过利用刚才发现的两种记时法的区别与联系,然后寻找规律,发现24时记时法转化成12时记时法需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考虑,12时以前的不减12,直接加时间词;12时以后的要减12,再加时间词。再学习12时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让学生自己举例体会转化的方法,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认识。

<三>训练达标,通过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的相互转化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训练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建构,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并联系到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24 时计时法,明确24 时计时法计时简捷明了,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课后用24 时记时法做一份作息时间表,教育学生要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上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的较好:1、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2、课堂组织条理清晰。但是也有以下不足:1、在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后,应多强调:为什

么普通计时法要加上表示时间的词,24 时计时法不需要加上表示时间的词。在这里如果多让学生讨论,那么在两种计时法相互转化时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