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第四次作业

第四次作业:论述题,共8小题

1、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
答:(1)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2) 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人类的一般认识总是始于对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通过实践检验所获得的理性认识。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与教师认识的特殊性两方面。
(3) 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教养”是指体现于各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教学过程中的教养与教育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制约。

2、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由教师教的活动所取代的认知活动。
答:(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自己的主体意识。(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具有发展的可塑性。(3)学生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3、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教学领域中的一种非常古老而又应用的最广泛的经典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是靠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来实现的。对学生来说,语言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有效地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熟悉和把握教学里的要求,精通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基础;要对教学增容进行科学地加工、组合,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为合理的教学结构;要结合实际激活和活化知识,把教材中处于静态的知识,变成具食生命活力的动态性教学知识。
(2)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等特点。
由于讲授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主来传递和交流知识价息的,因此教师语言素养的水平,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的语言不能采取复述教材式的教条性和机械性的表达方式,而应做到:第一,清晰、精练、准确;讲解过程中能够为学生

留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第二,教师语言表达要生动、活泼,要有激情,有着丰富的启发性,强烈的感染力;第三,教师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要体现着一种指导、向导性作用,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领会和掌握教学内容。
(3)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实施讲授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有着系列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不断地设疑,引导学生在求知欲望的促使下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边听讲、边思考、边探究。要改变那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知识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4、为什么说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答: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 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 、教材中的知识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唯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唯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上好一节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1)目标明确,即教师要明白这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要养成哪些行为方式 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2)重点突出,是指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平均使用时间 和精力。(3)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4)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5)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言语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或幻灯字幕)要规范、大方、清楚。(6) 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紧凑,不同任务变换 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7) 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自始至终是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为什么说,到目前为止,班级教学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答:班级教学自其产生以来,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教学组织中最重要。最

常见的一种,直到目前,班级教学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的是因为它的多方面的功能。
第一,一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洞时也为在教师人数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教育规模、普及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二,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形式,有利于形成一个具有强大教育力量的集体,培养集体主义品质。
第三,以班级为组织单位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竞争、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将学生编成固定的班级,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第五,班级教学往往是与授课(或称上课)的教学活动形式联系在一起的,此两者的结合即班级授课制。

7、贯彻与实施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作为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的教学原则,在数字活动实践中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充分发挥教学原则的积极有效作用,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正确、灵活地运用这些原则。
(一)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功能与作用。作为科学的教学原则,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学原则的整体性功能要远远大于单一原则功能之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片面地夸大某个原则,更不能把单个的教学原则绝对化
(二)运用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教学原则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是为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提供指导的。而现代教学的目的更关注促进人的发展,唤起人探求真、弘扬善、崇尚美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从而实现人的不断的自我超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原则,要改变以往那种只重科学性,只关注教学原则对教师教知识和学生学知识的“约束”作用,偏重于教学原则对教学双方外在行为的要求与规范的思维方式。因为这种对教学原则的价值观的认识,实际上缺乏对原则内在的人文意义与价值真谛的深刻认识和揭示。
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贯彻与实施,应当使师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指导意义,它的真切关怀和它的实际帮助。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原则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在一旁对教学双方发号施令,贯彻教学原则应当是一种人文关怀的过程:它可以对教师提。供积极合理的建议,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引导,为教与学的双方指明方向。实际上,融汇在教学活动中的原则实施过程,深刻地蕴涵着道德的。认知的、情感的、

审美的、技能的等多重意义。
因此,教学原则的贯彻与实施,应全面地关注并服务于师生在智力能力、人格个性、道德情感、协作创新等方面发展的要求,使师生个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价值得到充分有效的实现。为此,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都应当服务和服从于这个目的,即教学原则的有效实施,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宗旨,要求在贯彻教学原则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这样几点:第一,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着眼点应当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第二,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应当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第三,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动学习方式,应当以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非认知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宗旨。
(三)实施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引进与吸收的关系。教学原则是在教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和不断完善的。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是中国历史上优秀教育与教学思想的概括和结晶,它们在过去和今天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应该积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8、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
(2) 要依据学科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实 际已有的和可能的发展水平,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
(3) 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