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膜分离的概念: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技术。

或者:利用具有一定选择性透过特性的过滤介质进行物质的分离纯化。

离子交换: 在吸附剂与溶液间发生离子交换,即吸附剂吸附离子后,它同时要放出等当量的离子于溶液中。

亲和层析:是利用生物分子对之间所具有的专一而又可逆的亲和力使生物分子分离纯化的技术。

过滤:是在外力作用下,利用过滤介质使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而固体颗粒被截留在介质上,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一种单元操作。

或者:利用薄片形多孔性介质(如滤布)截留固液悬浮液中的固体粒子,进行固液分离的方法。

重结晶:是利用杂质和结晶物质在不同溶剂和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将晶体用合适的溶剂再次结晶,以获得高纯度的晶体的操作。

分辨率:也称分离度。它是指相邻两色谱保留值之差与两峰底宽平均值之比。

晶体:形成新相(固体)需要一定的表面自由能。因此,溶液浓度达到饱和溶解度时,晶体尚不能析出,只有当溶质浓度超过饱和溶解度后,才可能有晶体析出。

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是结晶的前提;过饱和度是结晶的推动力。

初级分离:指从菌体发酵液、细胞培养液、胞内抽提液(细胞破碎液)及其他各种生物原料初步提取目标产物,使目标产物得到浓缩和初步分离的下游加工过程。

截留率:表示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真实截留率和表观截留率)

自溶:通过调节温度、PH值或添加有机溶剂,诱使细胞产生溶解自身的酶的方法,也是一种酶溶法。

保留体积VR:指从进样开始到被测组份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通过的流动相体积。

死体积VM:指色谱柱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的总和,当后两项很小而可忽略不计时,VM可由tm与流动相体积流速F0(ml/min)的乘积计算。

理论塔板高度:单位理论塔板的长度称为理论塔板高度。它等于色谱柱长度除以理论塔板数。用理论塔板数与板高表示柱效率时是等价的。

过饱和溶液:溶质浓度超过饱和溶解度时,该溶液称之为过饱和溶液;溶质只有在过饱和溶液中才能析出。

分子筛层析法:又称凝胶过滤层析法,是以各种多孔凝胶为固定相,利用溶液中各组分的分子量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技术。

阻滞因数:是在色谱系统中溶质的移动速度和一理想标准物质(通常是和固定相没有亲和力的流动相)的移动速度之比,即R=溶质的移动速度/ 流动相在色谱系统中的移动速度

分离因子:某一瞬间被吸附溶质量占总量的分数,又称质量分布比。即

α=q / Ct (Ct为溶质总浓度,包括游离和被结合)。

膜组件:由膜、固定膜的支撑体、间隔物以及收纳这些部件的容器构成的一个单元,又称膜装置。

亲和吸附:是利用溶质和吸附剂之间特殊的化学作用,从而实现分离.

扩散层:在胶粒周围的一部分阳离子由吸附层表面分布至胶粒阴电荷不能吸引的最小距离所形成的非牢固结合层。

体积浓缩倍数:即料液体积与溶剂体积的比值。

正相色谱:是指固定相的极性高于流动相的极性,因此,在这种层析过程中非极性分子或极性小的分子比极性大的分子移动的速度快,先从柱中流出来.

比较微滤、超滤、反渗透的区别和共同点?

答:超滤(UF)和微滤(MF)都是利用膜的筛分性质,以压差为传质推动力。UF膜和MF膜具有明显的孔道结构,主要用于截留高分子溶质或固体微粒。UF膜的孔径较MF膜小,主要用于处理不含固形成的料液,其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溶质和水分透过膜,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溶质被截留。因此,超滤是根据高分子溶质之间或高分子与小分子溶质之间相对分子质量的差别进行分离的方法。

微滤过程中,膜两侧渗透压差较小,所以操作压力比反渗透操作低,一般为0.1~1.0MPa。微滤一般用于悬浮液(粒子粒径为0.1~10μ)的过滤,在生物分离中,广泛用于菌体细胞的分离和浓缩。微滤过程中膜两侧的渗透压差可忽略不计,由于膜孔径较大,操作压力比超滤更低,一般为0.05~0.5MPa。

反渗透:溶质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如果欲使高浓度溶质一侧溶液B中的溶剂(水)渗透到纯水侧A,在B侧所施加的压力必须大于此渗透压,这种操作称为反渗透。

传质推动力是压差;分离原理为筛分。

层析分离技术

1. 根据机理不同,色谱分离可分为那几种?简述各种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与其他分离技术相比,色谱分离技术有何特点?

答:按分离机理不同分类:吸附层析、分配层析、凝胶过滤层析

(1)吸附层析:混合物随流动相通过固定相(吸附剂)时,由于固定相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而使混合物得到分离。

(2)分配层析:其固定相和流动相都是液体,其原理类似于液液萃取,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在两液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其中,固定相是由固定液与载体结合后形成的。(3)凝胶过滤层析:根据物质分子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技术,又称分子筛色谱。由

于大分子和小分子在通色谱柱时,所通过得路径不同(大分子进入空隙,小分子进入孔内),流出色谱柱的时间不同,从而得到分离。其固定相为凝胶,流动相可根据实验需要选择不同的缓冲溶液。

与其他分离技术相比,色谱分离技术的特点:分离效率高,应用范围广,高灵敏度的在线检测,快速分离,过程自动化操作。

2.比较分配色谱中的分配系数、吸附色谱中分离因素及凝胶色谱中的分配常数有何异同点?答:在层析过程的某一时刻,如果流动相中样品的浓度为Cm,固定相中样品的浓度为Cs,则分配系数K定义为:K=Cs/Cm。为了更好地描述层析过程中Cm与Cs之间的关系,在分配层析中直接用分配系数K表示,在吸附层析中衍生出分离因数α,在凝胶层析中衍生出分配常数Kd。

(1)分配系数

在分配层析中,分配系数:类似于溶剂萃取中的分配系数K=cs/cm

cs、cm分别为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

在一定温度下,当溶质的浓度较低时,K为常数--线性色谱;当溶质的浓度较高时,K为溶质浓度的函数--非线性色谱。

?????? 在层析过程中,分配系数较大的组分,迁移速度较慢;而分配系数较小的组分,迁移速度较快。因此,分配系数相差较大的两种物质很容易通过层析过程进行分离。

(2)分离因数

分离因数:某一瞬间被吸附的溶质量占总量的分数(α表示):α=cs/(cs+cm)

0≤α≤1:??当α=0时,此种溶质不与固定相产生吸附作用,或固定相已无空余的结合位点,此时溶质随流动相以同样的速度移动;当α=1时,溶质全部被吸附在固定相上,且不随流动相移动。??在柱色谱分离中,有效的分离通常要求α值至少为0.8。

(3)分配常数

在凝胶层析中,引入一个分配常数Kd,它表示某溶质分子可以进入凝胶颗粒内部空隙的分数。

0≤Kd≤1:当Kd=0时,意味着溶质分子完全被排阻于凝胶颗粒的微孔之外,而最先被洗脱;当Kd=1时,意味着溶质分子完全不被排阻,可以自由进入所有凝胶颗粒的微孔中,而最后被洗脱。在实际操作时,有时会出现Kd>1的情况,表明除了凝胶的分子筛作用外,还存在着吸附作用。

3.色谱的分离度是如何定义的?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Rs=(两峰之间的距离)/(平均峰宽)

Rs表示色谱峰的分离度,Rs<1,两个峰没有完全分开;Rs=1,两个峰刚好在峰底处连接;Rs>1,两个峰被完全分开,即为最佳的分离条件。

分离度取决于分离效率和选择性:分离效率取决于峰宽;选择性取决于两峰之间的距离。4. 离子交换色谱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常用的离子交换剂有哪几类?

答:原理:利用离子交换剂作为层析支持物(固定相),由于带有不同电荷的蛋白质与固定相间的静电作用力(吸附力)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目。

最为常见的包括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素、离子交换葡聚糖和离子交换琼脂糖等。5. 离子交换色谱的洗脱方式有几种?分别在什么情况下适合?

按操作方式:恒定洗脱(isocratic elution),分步洗脱(stage elution),梯度洗脱(gradient elution) 按洗脱机理:改变缓冲液盐浓度,改变缓冲液pH,改变缓冲液盐浓度和缓冲液pH

添加剂:表面活性剂、尿素、盐酸胍

洗脱体积:5倍床体积以上

6.亲和色谱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其核心部分是什么?为什么要引入"接枝手臂"?在重组

蛋白的分离纯化中,如何通过上游技术来简化下游的分离纯化技术?

答:主要有载体(担体),配体与目标物,接枝手臂组成,其核心部分是配体的选择和亲和吸附的合成。

接枝手臂的作用:当配基的分子量较小时,将其直接固定在载体上,会由于载体的空间位阻,配基与生物大分子不能发生有效的亲和吸附作用。需要在配基与载体连接一个"接枝手臂",以增大配基与载体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生物大分子有效的亲和结合。

7. 凝胶过滤色谱的原理是什么?有何特点?

答:原理:凝胶过滤层析又称凝胶排阻色谱, 分子筛色谱法, 凝胶过滤法等。利用凝胶过滤介质为固定相,根据物料中溶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差异的液相色谱法。

特点:(1)操作方便, 条件温和,不会使物质变性;(2)色谱介质不需再生,可反复便用。(3)分离效率高,回收率较高。(4)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初级分离,脱盐等。(5)分辨率较低,需采用细长柱。(6)经过凝胶过滤色谱后样品被稀释,上样前需进行浓缩

8. 凝胶过滤色谱的凝胶特性参数有那些?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

答:(1) 排阻极限(exclusion limit) 是指不能扩散到凝胶基质内部中去的最小分子的分子量。(SephadexG-50的排阻极限是30kDa)。

(2) 分级范围(Fractionation range) 它指出了当溶液通过凝胶柱时,能够为介质阻滞并且分离的溶质分子量范围(SephadexG-50, 它的分级范围为1500-30000)。

(3) 吸水量(Water regains) 1g干凝胶所吸收的水分称为吸水量(SephadexG-50的吸水量为5.0±0.3g )。溶胀率=吸水量×100%。

(4) 凝胶粒径凝胶颗粒一般为球形,其粒径大小对分离度有重要影响(粒径越小,其分离效率越高)。100-200目(50-150μm)

(5) 床体积(Bed volume ) 表示1g干胶在溶胀后所具有的最后体积(SephadexG-50的床体积为9-11ml/g 干凝胶)

(6) 空隙体积(Void volume) 表示填充柱中凝胶粒子周围的总空间即V0(用平均分子量为2000kDa蓝色葡聚糖测出) 。

9. 凝胶过滤色谱的操作过程与吸附色谱有那些主要区别?

答:吸附色谱固定相通常是活性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乙烯、聚酰胺等固体吸附剂,所以吸附色谱也称液固吸附色谱。活性硅胶最常用。

10. 凝胶过滤色谱主要应用于那些方面?

答:(1)脱盐及缓冲液的更换:由于蛋白质与盐的分子量相差较大,因此,很容易通过凝胶过滤色谱将二者分开;了更换缓冲液,可将平衡缓冲液和洗脱缓冲液使用需更换的缓冲液,这样,脱盐的同时即可将样品缓冲液进行更换。

?? 脱盐柱体积可从1ml~2,500L;脱盐柱的型号常用SephadexG-25

(2)分级分离:当目标蛋白大于凝胶的排阻极限,而杂质处于排阻范围内时,容易得到较纯的目的蛋白;但事实上,由于凝胶的孔径具有一定的分布,要想将目标蛋白和杂蛋白完全分开,具有一定的难度

(3)分子量的测定:在凝胶过滤介质的分级范围内蛋白质的分配系数(或洗脱体积)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KD=a-blgMW),所以,凝胶过滤色谱可用于未知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1. 疏水作用色谱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疏水性作用色谱(Hydrophob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 HIC)是利用表面偶联疏水性基团(疏水性配基)的疏水性吸附剂为固定相,根据蛋白质与疏水性吸附剂之间的疏水性相互作用的差异进行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色谱技术。??蛋白质分子中具有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在水溶液中,尽管大部分疏水基团被折叠在分子内部,表面为极性和荷电基团,

但总有一些疏水性基团或极性基团的疏水部位暴露在蛋白质表面;根据蛋白质"盐析沉淀原理",在离子强度较高的盐溶液中,蛋白质表面疏水部位的水化层被破坏,暴露出疏水部位,疏水性相互作用增大;因此,在疏水作用色谱中在样品吸附阶段采用高盐浓度的溶液使目标分子结合在层析柱中,而在洗脱阶段采用降低洗脱剂中盐浓度的方式减弱这种疏水作用力,从而解吸溶质达到洗脱的目的。

12. 疏水作用色谱与离子交换色谱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疏水性作用层析(HIC)主要用于蛋白质类大分子的分离纯化。虽然HIC不如离子交换层析(IEC)应用普遍,但可作为IEC的补充工具。如果使用方法适当,HIC具有与IEC相近的分离效率。HIC具有如下特点:??①由于在高浓度盐溶液中疏水性吸附作用较大,因此HIC 可直接分离盐析后的蛋白质溶液(不需脱盐);??②可通过调节疏水配基链长、种类和密度来调节吸附剂的疏水性,因此可根据目标蛋白的性质选择适宜的吸附剂;??③疏水性吸附剂种类多,选择余地大,价格与离子交换剂相当。??④与同样基于溶质和层析介质间的疏水作用进行分离的反相层析(RPC)相比,其疏水配基的作用力较小,因此洗脱条件较为温和,在分离纯化蛋白质方面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

13. 膜分离过程中,有那些原因会造成膜污染,如何处理

答:(1)膜污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附着层被滤饼,有机物凝胶,无机物水垢胶体物质或微生物等吸附于表面;另一种是料液中溶质结晶或沉淀造成堵塞.

(2)膜污染是可以预防或减轻的,措施包括料液预处理,膜性质的改善,操作条件改变等方式.

(3)膜污染所引起的通量衰减往往是不可逆的,只能通过清洗的处理方式消除,包括物理方法冲洗和化学药品溶液清洗等.

14反相色谱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反相层析(Reversed-phase chromatography, RPC)利用非极性的反相介质为固定相,极性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为流动相,是根据溶质极性(疏水性)的差异进行分离纯化的层析技术。反相层析属于分配层析,溶质在固定相(非极性介质)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取决于溶质的疏水性:溶质的疏水性越大,其在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越大。烃类化合物的分配系数与其分子所含碳原子数成正比。当固定相一定时,可通过调节流动相的组成来调整溶质的分配系数。流动相的极性越大,溶质的分配系数越大。因此,RPC多采用降低流动相极性(水含量)的线性梯度洗脱法。

15. 分析反相色谱与疏水作用色谱的区别与联系。

答:相似之处:均是利用不同物质与固定相之间的疏水性作用力不同进行色谱分离。

不同之处:??①固定相的疏水程度不同;??②流动相组成不同;??③操作方式不同;④应用范围不同。

16 简述过饱和溶液形成的方法

答:(1)热饱和溶液冷却(等溶剂结晶)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体系;同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幅度要适中;

(2)部分溶剂蒸发法(等温结晶法)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变化不大的体系,或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体系;

(3)真空蒸发冷却法

使溶剂在真空下迅速蒸发,并结合绝热冷却,是结合冷却和部分溶剂蒸发两种方法的一种结晶方法.

(4)化学反应结晶

加入反应剂产生新物质,当该新物质的溶解度超过饱和溶解度时,即有晶体析出

(完整版)食品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米氏常数(Km值) 3.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4.糖异生(glycogenolysis) 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五、问答 1.简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制。 2.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5.简述tRNA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米氏常数(K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或mM)。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3.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转变成ATP。 4.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5.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五、问答 1. 答: 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稳定的作用力是次级键,此外,二硫键也起一定的作用。当某些因素破坏了这些作用力时,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即遭到破坏,引起变性。 2.答: 按Watson-Crick模型,DNA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试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 简答题: 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比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状,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2、论述可持续发展概念、意义且具体说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意义: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 具体来说,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城态发展不能背离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和决策取舍的参照依据。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3、居住用地选择要考虑那些方面? 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灾害、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 (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就业区、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相结合,协调

基因工程名词解释总

基因工程:是遗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的基因或基因组提取出来,或者人工合成基因,按照人们的愿望,经过设计、体外加工重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的细胞内,使之能在受体细胞遗传并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技术。 基因工程载体:基因工程中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运载工具”。 cos位点:当λDNA进入细菌细胞后,便迅速通过黏性末端配对形成双链环状的DNA 分子,这种黏性末端结合形成双链的区域称为cos位点。 取代型λ载体:具有两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它们之间的DNA区段可被外源DNA片段所取代,这类λ噬菌体派生载体即取代型λ载体。 DNA变性:加热或变性作用可以使DNA双螺旋的氢键断裂,双链解离,形成单链DNA。 DNA复性(退火):解除变性条件之后,变性的单链可以重新结合起来形成双链。 受体细胞(宿主细胞,寄主细胞):能摄取外源DNA并使其稳定维持的细胞。 转化:重组质粒DNA分子通过与膜蛋白结合进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内稳定维持和表达的过程称之为转化。 细菌转化:是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在细胞中通过遗传交换将之组合到自身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的相应遗传性状的过 程。 转化率:指DNA分子转化受体菌获得转化子的效率。有两种表示方式:一是以转化子数于转化处理的DNA分子数或质量的比率表示;二是以转化子数与用于 转化处理的受体细胞数的比率表示。 转染:将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直接导入受体细胞中的过程。 转导:指通过λ噬菌体(病毒)颗粒感染宿主细胞的途径把外源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内的过程。 体外包装:指在体外模拟λ噬菌体DNA分子在受体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包装反应过程,将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包装为成熟的具有感染能力的λ噬 菌体颗粒的技术。 脱菌培养:指把共培养后的外植体转移到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生长的过程。 DNA的直接转移:指利用植物细胞的生物学特件、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将外源基因转入受体植物细胞的技术。 脂质体:由人工构建的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膜状结构。 克隆子:将摄取外源DNA分子并能使该分子在其中稳定维持的受体细胞统称为克隆子。 基因表达:指结构基因在调控序列的作用下转录成mRNA,经加工后在核糖体的协助下又转译出相应的基因产物——蛋白质,再在受体细胞环境中经修饰而显示出相应的功能。 启动子:是一段提供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 增强子:是能够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顺式作用序列,又称强化子。 衰减子:是位于mRNA分子前导序列中的一段控制蛋白质合成起始速率的调节区,亦即发生弱化作用的转录终止信号序列,又称弱化子。 反义RNA:同某种天然mRNA反向互补的RNA分子称为反义RNA。 反义子:编码反义RNA的DNA称为反义子。 外源基因表达系统:泛指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重组后,导入合适的受体细胞,并能在其中有效表达,产生目的基因产物(目的蛋白)。 复制子:是一段包含复制起始位点(ori)和反式因子作用区在内的DNA片段。 启动子:是一段能被宿主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并指导目的基因转录的DNA 序列,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元件。 转录终止子:是一段终止RNA聚合酶转录的DNA序列。 核糖体结合位点:是指原核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下游的一段DNA序列,即Shine-Dalgarno序列(简称SD序列)。 包涵体:在一定条件下,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在大肠杆菌中积累并致密地集中在一起形成无膜的裸露结构,这种结构称为包涵体。 融合蛋白:将外源蛋白基因与受体菌自身蛋白基因重组在一起,但不改变两个基因的阅读框,以这种方式表达的蛋白称为融合蛋白。 寡聚型外源蛋白:在构建外源蛋白表达载体时,将多个外源目的蛋白基因串连在一起,克隆在质粒载体上,以这种方式表达的外源蛋白。 整合型外源蛋白:将要表达的外源基因整合到染色体的非必需编码区上,使之成为染色体结构的一部分而稳定地遗传,以此种方式表达的外源蛋白。 分泌型外源蛋白: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通过运输或分泌的方式穿过细胞的外膜进入培养基中,即为分泌型外源蛋白。 转座子: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移位的基本单位.转座子是基因组内相对独立的、可移动序列,它们不必借用噬菌体或质粒的形式就可以从基因组的一部位直接转移到另一部位,这个过程称转座 克隆子:将摄取外源DNA分子并能使该分子在其中稳定维持的受体细胞统称为克隆子。 重组子、阳性克隆子或期望重组子:含有重组DNA分子的克隆子被称为重组子,如果重组子中含有外源目的基因则又称为阳性克隆子或期望重组子。 转化子:把采用各种转化方法或转导方法获得的克隆子叫做转化子(导入外源DNA 分子后能稳定存在的受体细胞称为转化子) 克隆子的筛选:经过各种方法将外源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后,获得所需阳性克隆子的过程称为 α-互补:lacZ 基因上缺失操纵基因区段的突变体与带有完整的近操纵基因区段的β-半乳糖苷酶阴性突变体之间实现互补,这种互补现象称为α-互补 报告基因:系指其编码产物能够被快速地测定,常用来判断外源基因是否已经成功地导入寄主细胞(器官或组织)并检测其表达活性的一类特殊用途的基因。

系统工程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部分习题答案 1.名词解释 风险——是用危险概率及危险严重度表示的可能损失;是对认识主体可能发生灾害的后果的定量描述,是一定时期产生灾害事件的概率与有害事件危及势的乘积。(危及势是系统功能残缺或丧失后造成的损害的总和。) 风险度——是衡量危险性的指标,也叫风险率。 系统——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得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得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 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度——是衡量系统可靠性的标准,它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安全——是指在系统使用的周期内,应用科学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原理,鉴别危险性并使风险减少到最小限度,从而使系统在操作效率、耗费时间和投资范围内,达到最佳安全的状态;是一个相对的状态概念,是认识主体在某一限度内受到损伤和威胁的状态。 安全系统——在一个工程系统运行、维修以致废弃时都需要有各种手段(包括设施和措施)保证系统的上述工作得以安全进行,这些设施和措施的总和便构成系统中的安全分系统,也可简称安全系统。 第二章部分习题答案 1.系统安全分析的含义、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系统安全分析含义: 是从安全角度对系统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系统安全分析目的: 是为了保证系统安全运行,查明系统中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消除系统故障或事故。 系统安全分析内容:

(1)对可能出现的初始的、诱发的及直接引起事故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 (2)对与系统有关的环境条件、设备、人员及其他有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 (3)对能够利用适当的设备、规程、工艺或材料控制或根除某种特殊危险因素的措施进行分析。 (4)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及实施这些措施的最好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 (5)对不能根除的危险因素失去或减少控制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调查和分析。 (6)对危险因素一旦失去控制,为防止伤害和损害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调查和分析。2.安全检查表的作用及优点有哪些? 安全检查表的作用: 安全检查表是分析和辩识系统危险性的基本方法,也是进行系统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技术手段。早在20世纪中期.安全检查表在许多发达同家的保险、军事等部门得到了应用.对系统安全性评价起到了很大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安全检查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各部门和行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安全检查表的优点: 1.具有全面性 2.具有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特点 3.具有直观性 4.具有职责分明的特点 5.具有监督性 6.具有应用广泛性、适于普及的特点 3.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目的及程序是什么?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目的: 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时,一般是利用安全检查表、经验和技术先查明危险因素存在方位.然后识别使危险因素演变为事故的触发因素和必要条件,对可能出现的事故后果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程序: 1.准备阶段 对系统进行分析之前,要收集有关资料和其他类似系统以及使用类似设备、工艺物质的

运动生物化学(2.1.2)--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

第九章 训练效果的生化评定 习 题 作 业 1、名词解释 1、尿肌酐系数 2、磷酸原商 3、乳酸能商 4、乳酸阈 二、填空题 5、尿肌酐是▁▁▁的代谢产物,测定尿肌酐可评定▁▁▁▁▁▁▁▁▁的供能能力。 6、通常采用尿肌酐系数来评定运动员的▁▁▁与▁▁▁素质,男性的正常值为▁▁▁▁▁▁mg/Kg.BW,女性的正常值为▁▁▁▁▁▁mg/Kg.BW。 7、运动员从事短时间激烈运动,乳酸少成绩好,说明其▁▁▁▁▁▁能力强。 8、在测定AQ时,AQ值越高,说明▁▁▁生成少,功率输出▁▁▁,▁▁▁▁▁▁能力好。 9、在测定LQ时,LQ值越高,说明▁▁▁▁▁▁素质好。 10、运动员全力跑400米后,血乳酸仍为原来水平,而运动成绩提高,这说明运动员的水平▁▁▁。 11、乳酸阈是评定▁▁▁▁▁▁供能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认为是▁▁▁mmol/L。但 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故在评定时一般都要测定▁▁▁▁▁▁来进行评定。在测定时,常采用▁▁▁负荷法。 三、A型选择题(单选题) 12、尿肌酐是( )的代谢产物。 A、血红蛋白 B、肌红蛋白 C、磷酸肌酸 D、蛋白质 13、尿肌酐系数主要是评定( )的供能能力。 A、磷酸原供能系统 B、糖酵解供能系统 C、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D、A+B 14、尿肌酐系数主要是评定机体的( )素质。 A、力量 B、速度 C、耐力 D、力量、速度 15、正常成年男性的尿肌酐系数值是( )mg/Kg.BW。

A、10-25 B、18-32 C、15-35 D、12-16 16、正常成年女性的尿肌酐系数值是( )mg/Kg.BW。 A、10-25 B、18-32 C、15-35 D、12-16 17、10秒的极大强度运动,乳酸生成量少,而所做的总功率增加,这是( )能力提高的表现。 A、磷酸原供能系统 B、糖酵解供能系统 C、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D、A+B 18、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血乳酸最大浓度提高了,说明其( )能力提高了。 A、磷酸原供能系统 B、糖酵解供能系统 C、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D、A+B 19、在自行车功率计上运动45秒,所做的总功率高,而血乳酸的增加值不高,说明其速度耐力素质( )。 A、较差 B、一般 C、较好 D、无法评定 20、全力跑400米后3-9分钟所测得的血乳酸值在10mmol/L左右,说明其糖酵解供能能力( )。 A、较差 B、一般 C、较好 D、无法评定 21、100米游泳的供能能力训练时,主要是发展( )供能能力。 A、磷酸原供能系统 B、糖酵解供能系统 C、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D、B+C 22、乳酸阈是评定( )能力的重要指标。 A、磷酸原供能 B、糖酵解供能 C、有氧代谢供能 D、A+B 23、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乳酸阈跑速提高了,说明( )能力提高。 A、磷酸原供能 B、糖酵解供能 C、有氧代谢供能 D、A+B 24、发展有氧代谢供能能力时,可采用( )训练。 A、乳酸 B、磷酸原 C、无氧阈 D、最大强度 25、发展糖酵解供能能力时,可采用( )训练。 A、低乳酸 B、磷酸原 C、无氧阈 D、最大乳酸 四、B型选择题(多选题) 26、评定磷酸原供能供能能力的常用方法有( )。 A、LQ评定法 B、AQ评定法 C、尿肌酐评定法 D、30米冲刺法 E、10秒内快速运动评定法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题库

城市规划原理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基因工程一些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 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2、基因组:该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 3、操纵子:原核生物的几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往往排列在一起,转录生成一个mRNA, 然后分别翻译成几种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可能是催化某一代谢过程的酶,或共同完成某种功能。这些结构基因与其上游的启动子,操纵基因共同构成转录单位,称操纵子。 4、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周围的一组转录控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转录起始点。 在真核基因中增强子和启动子常交错覆盖或连续。有时,将结构密切联系而无法区分的启动子、增强子样结构统称启动子。 5、增强子:是一种能够提高转录效率的顺式调控元件,增强子通常占100~200bp长度, 也和启动子一样由若干组件构成,基本核心组件常为8~12bp,可以单拷贝或多拷贝串连形式存在。 6、基因表达:是指细胞在生命过程中,把储存在DNA顺序中遗传信息经过转录和翻 译,转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 二、名词解释 1、基因工程:是指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剪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供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遗传并表达出新的性状。 2、载体:能载带微量物质共同参与某种化学或物理过程的常量物质,在基因工程重组 DNA技术中将DNA片段(目的基因)转移至受体细胞的一种能自我复制的DNA分子。三种最常用的载体是细菌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3、转化:指将质粒或其他外源DNA导入处于感受态的宿主菌,并使其获得新的表型的过程。 4、感染:利用噬菌体将外源DNA导入宿主细胞的方法。 5、转导:由噬菌体将一个细胞的基因传递给另一细胞的过程。它是细菌之间传 递遗传物质的方式之一。其具体含义是指一个细胞的DNA或RNA通过病毒载体的 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6、转染:指真核细胞主动摄取或被动导入外源DNA片段而获得新的表型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电穿孔法,磷酸钙共沉淀法,脂质体融合法等。

系统工程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安全系统工程概论 1.系统的定义P1和特征P3 定义: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征: 1)整体性各个要素都服从实习整体最优目标的需要 2)目的性任何系统都是为完成某种任务或实现某种目的而发挥其特定功能的。 3)阶层性系统阶层性主要表现在系统空间结构的层次性和系统发展的时间顺序性。 4)相关性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相 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特殊关系 5)环境适应性系统是由许多特定功能组成的有机集合体,而这个集合体以外的部分 就是系统的环境。 6)动态性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子系统,都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 2.安全和危险的概念和关系P22 ?安全与危险互为存在前提的的术语。 ?安全,是指免遭不可接受危险的伤害。安全程度用安全性指标来衡量。 ?危险,是人们所不愿意见到的可以造成人身伤害、环境破坏、财产损失的威胁。用危险 概论和危险严重度表示危险可能导致的后果。 ?可接受的危险,社会允许危险 3.危险和事故的概念和关系 ?危险(Hazard),是导致人员伤亡或疾病,或导致系统、设备、社会财富损失、损坏 或环境破坏的任何真实或潜在的条件。 ?事故(Accident),是导致人员伤亡或职业病,设备、社会财富损失、损坏或环境破坏 的不希望发生的单个或一系列事件。 ?危险≠事故 4.安全系统工程的定义、任务和步骤P27 定义:安全系统工程是指应用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辨识、分析、评价、排除和控制系统中的各种危险,对工艺过程、设备、生产周期和资金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和综合处理,使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得到控制,并使系统安全性达到最佳状态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 任务: 1)危险源辨识 2)分析、预测危险源由触发因素作用而引发事故的类型及后果。 3)设计和选用安全措施方案,进行安全决策。 4)安全措施和对策的实施。对措施效果作出总体评价。 5)不断改进,以求最佳措施效果,使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步骤: 1)收集资料,掌握情况。 2)建立系统模型(结构、数学、逻辑模型)。 3)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4)危险性评价。 5)控制方案与方案比较。 6)最优化决策。 7)决策计划的执行与检查。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体的化学本质及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 自由能:自发过程中能用于作功的能量。 两性离子: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中既有氨基正离子又有羧基负离子。 必需氨基酸:机体内不能合成,必需从外界摄取的氨基酸. 等电点:氨基酸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相等,氨基酸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沿着肽链主链规则或周期性折叠。 结构域:蛋白质多肽链在超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超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构象单元组合在一起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规则的方式卷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组成,多肽链之间以次级建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次级键被破坏,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一级结构不变,使生物学活性丧失。 蛋白质的复性:变性了的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建其天然构象,恢复生物学活性。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分子表面水膜被破坏,电荷被中和,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沉淀。电泳: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泳动的现象。 沉降系数:一种蛋白质分子在单位离心力场里的沉降速度为恒定值,被称为沉降系数。 核酸的一级结构:四种核苷酸沿多核苷酸链的排列顺序。核酸的变性:高温、酸、碱等破坏核酸的氢键,使有规律的双螺旋变成无规律的“线团”。 核酸的复性:变性DNA经退火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 增色效应:变性核酸紫外吸收值增加。 减色效应:复性核酸紫外吸收值恢复原有水平。 Tm值:核酸热变性的温度,即紫外吸收值增加达最大增加量一半时的温度。

基因工程常用名词解释

在DNA复制时,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并连续合成的链为前导链;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形成许多不连续的片段,最后再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为滞后链。 转录(transcription) :生物体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DNA分子上转录出RNA的区段,称为结构基因。 转录单元(transcription unit):一段从启动子开始至终止子结束的DNA序列。 启动子:指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启动基因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转录起点:与新生RNA链第一个核甘酸相对应DNA链上的碱基。 增强子:指能使与它连锁的基因转录频率明显增加的DNA序列。 转录终止子:是在一个基因编码区下游的可被RNA聚合酶识别和停止合成RNA的一段DNA 顺序。 单顺反子mRNA:只编码一个蛋白质的mRNA。 多顺反子mRNA:编码多个蛋白的mRNA。 操纵子:多顺反子mRNA是一组相邻或相互重叠基因的转录产物,这样一组基因可被称为一个操纵子。一个操纵子(元)通常含有一个启动序列和数个编码基因 基因: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RNA的编辑:是指转录后的RNA在编码区发生碱基的突变、加入或丢失等现象。 SD序列:mRNA中用于结合原核生物核糖体的序列。在mRNA分子的起始码上游8-13个核苷酸处的顺序 翻译:指将mRNA链上的核甘酸从一个特定的起始位点开始,按每三个核甘酸代表一个氨基酸的原则,依次合成一条多肽链的过程。 三联子密码:mRNA链上每三个核甘酸翻译成蛋白质多肽链上的一个氨基酸,这三个核甘酸就称为密码子或三联子密码(triplet coden) 。 简并:由一种以上密码子编码同一个氨基酸的现象 同义密码子:对应于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子 组成性表达:指不大受环境变动而变化的一类基因表达。

《系统工程》复习题及答案

《系统工程》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系统:系统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结构和环境的整体。 2.系统工程: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思想和方法处理大型复杂系统的问题,无论是系统的设计或组织的建立,还是系统的经营管理,都可以统一的看成是一类工程实践,统称为系统工程。 3.自然系统:自然系统主要指由自然物(动物、植物、矿物、水资源等)所自然形成的系统,像海洋系统、矿藏系统等。 4.人造系统:人造系统是根据特定的目标,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所建成的系统,如生产系统、管理系统等。 5.实体系统:凡是以矿物、生物、机械和人群等实体为基本要素所组成的系统称之为实体系统。 6.概念系统:凡是由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制度、程序等概念性的非物质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称为概念系统。 二、判断正误 1.管理系统是一种组织化的复杂系统。( T ) 2.大型工程系统和管理系统是两类完全不同的大规模复杂系统。( F ) 3.系统的结构主要是按照其功能要求所确定的。( F ) 4.层次结构和输入输出结构或两者的结合是描述系统结构的常用方式。( T) 三、简答 1.为什么说系统工程时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答:系统工程是以研究大规模复杂系统为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某些思想、理论、方法、策略和手段等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把人们的生产、科研或经济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应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工具,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设计、制造和服务,从而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的,以便最充分填发挥人力、物力的潜力,通过各种组织管理技术,使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协调配合,以实现系统的综合最优化。 系统工程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通过系统工程,为社会科学研究增加了极为有用的定量方法、模型方法、模拟实验方法和优化方法。系统工程为从事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从事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的相互合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简述系统的一般属性 答: (1)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是系统性最集中的体现; (2)关联性: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所有要素均隶属于系统整体,并具有互动关系。关联性表明这些联系或关系的特性,并且形成了系统结构问题的基础; (3)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之间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系统功能及结构的变化。 除此之外,很多系统还具有目的性、层次性等特征。

细胞生物学 名词解释

膜内在蛋白(整合蛋白):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的蛋白质(两性分子,水不溶性蛋白,其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与膜结合紧密)。2010 外周膜蛋白(外在蛋白):为水溶性;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膜内外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极性头部非共价结合,连接较松散。只要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甚至提高温度就可以将周边蛋白分离下来。 通道蛋白:是一种带有中央水相通道的内在膜蛋白,通道蛋白所介导的被动运输不需要与溶质分子结合,横跨膜形成亲水通道,允许适宜大小的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通过。 被动运输:物质顺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转运到低浓度一侧,转运的动力来自于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因此不需要消耗能量。包括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物质逆浓度梯度从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的运输方式,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及能量的供应。2008、2011 2017 简单扩散(自由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自由穿越脂双层的运输方式,既不耗能也不需要膜蛋白的协助。2013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亲水性分子借助细胞膜上特殊膜蛋白介导,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 胞吞作用: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或颗粒物时,首先附着于细胞表面,然后质膜内陷,从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细胞内小泡,其中含有被摄入物质的过程。2009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细胞通过膜上的受体介导摄入特定大分子的过程。2004 配体:即胞外信号分子,能与细胞表面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然后经过信号转导机制变为胞内信号,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这些信号分子有化学的、物理的还有生物大分子。 受体:指位于细胞表面或细胞亚结构中一种糖蛋白或糖脂分子,能够与配体结合,从而激活一系列生化反应,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2004、2008、2011 受体病:由于膜受体数量增减或结构上的缺陷所引起的疾病。2005 细胞表面抗原: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糖蛋白或糖脂,具有特定的抗原性。细胞免疫是细胞表面抗原与抗体相互识别并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机体通过免疫作用达到排除异己,保护自己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2010 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质 细胞连接:各种组织的细胞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彼此接触,在相邻细胞表面形成各种连接装置,以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和组织牢固性,同时协调细胞间的代谢活动,这种连接结构称为细胞连接。2011 紧密连接:是一种封闭连接,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间。主要功能是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形成一道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防止胞外物质无选择的通过间隙进入组织,或组织中物质回流到腔中,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性。 锚定连接: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也存在于非上皮细胞连接处,如:皮肤、心肌等细胞之间。是一个细胞中的骨架系统成分与另一个细胞中的骨架系统成分相互连接或与胞外基质连接,根据连接的骨架成分不同可分为黏着连接和桥粒连接。14 桥粒连接:桥粒连接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中,也存在于心肌和脑表面的一些细胞中,形成细胞间一种坚实的连接结构,有较强抗张抗压作用。 半桥粒:是上皮细胞和基膜的连接装置,因其结构为桥粒的一半而得名。 通讯连接:是一种在相邻细胞间形成连接通道的细胞连接,能实现胞间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通讯联系,从而完成群体细胞的合作协调。广泛存在于胚胎和成体的多种细胞之间。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分为间隙连接和化学突触。 细胞外基质:是机体发育过程中,有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和多糖。他们组装形成高度水合的凝胶和纤维状网络结构。是动态对细胞产生全方位影响和控制的成分。主要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纤黏连蛋白、层黏连蛋白、氨基聚糖、蛋白聚糖等。2010 2017 核糖体 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当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时,数个单核糖体被一条mRNA分子串联在一起,成为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团,称为多聚核糖体。2008、2013 游离核糖体: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游离的多聚核糖体为螺旋状和花簇状的集合体,主要合成结构蛋白。 反密码子anticodon:tRNA分子反密码环上的三联体核苷酸残基序列,在翻译过程中与mRNA相应密码子互补结合。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考研).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4. 城市规划区

基因工程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 1.Gene Engineering基因工程:在体外把核酸分子(DNA的分离、合成)插入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重组DNA),引入原先没有这类分子的受体细胞内,稳定地复制表达繁殖,培育符合人们需要的新品种(品系),生产人类急需的药品、食品、工业品等。 2.HGP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3.Gene Therapy 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取代突变基因,补充缺失基因或关闭异常基因,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诊断:是利用重组DNA 技术作为工具,直接从DNA水平监测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缺陷。 Vector载体:是把外源DNA(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使之传代、扩增或表达的工具。 plasmid质粒:是生物细胞内固有的、能独立于宿主染色体而自主复制、并被稳定遗传的一类核酸分子。shuttle vector穿梭载体:是指含有两个亲缘关系不同的复制子,能在两种不同的生物中复制的。 质粒不相容性;同种的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种质粒不能同时稳定地保持在一个细胞内的现象,称为质粒不相容性. multiple cloning sites,MCS多克隆位点:DNA载体序列上人工合成的一段序列,含有多个限制内切酶识别位点。能为外源DNA提供多种可插入的位置或插入方案。 α-互补:LacZ’基因的互补:lacZ基因上缺失近操纵基因区段的突变体与带有完整的近操纵基因区段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突变体之间实现互补。 粘性末端:指DNA分子的两端具有彼此互补的一段突出的单链部分, 这一小段单链部分和同一分子的另一端或其它分子末端的单链部分如果互补的话,则能通过互补碱基之间的配对, 形成双链。并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 使同一DNA分子的两端连接成环状,或使两个分子连成一大的线状分子。 cos位点:当λDNA进入细菌细胞后,便迅速通过黏性末端配对形成双链环状的DNA分子,这种黏性末端结合形成双链的区域称为cos位点。 Cosmid考斯质粒:由于λ-DNA包装蛋白只识别粘性末端的一小段顺序cos区。将这段DNA与质粒连在一起,构建的重组质粒,可装载DNA(32~45.5kb)。 pBR322:是一个人工构建的重要质粒,有万能质粒之称。它是由pSF2124、pMB1及pSC101三个亲本质粒经复杂的重组过程构建而成的。 phagemid or phasmid噬菌粒:是一类人工构建的含有单链噬菌体包装序列、复制子以及质粒复制子、克隆位点、标记基因的特殊类型的载体。 人造染色体载体:利用染色体的复制元件来驱动外源DNA片段复制的载体称之为。 BAC细菌人工染色体:是指一种以F质粒为基础建构而成的细菌染色体克隆载体,常用来克隆150kb左右大小的DNA片段,最多可保存300kb个碱基对。 YAC酵母人工染色体:是一种能够克隆长达400Kb的DNA片段的载体,含有酵母细胞中必需的端粒、着丝点和复制起始序列。 19.工具酶;基因工程中分子水平的操作,是依赖于一些重要的酶(如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连接酶等)作为工具对DNA进行切割和拼接,我们把这些有关的酶统称为基因工程进行切割和拼接,我们把这些有关的酶统称为基因工程工具酶。 20.R-M System限制与修饰系统:限制性内切酶将侵入细菌体内的外源DNA切成小片断,细菌自身的DNA 碱基被甲基化酶甲基化修饰所保护,不能被自身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切割。 21.同裂酶:又称异源同序酶或异源同工酶,是指识别位点与切割位点均相同的不同来源的酶识别相同序列. 22.同尾酶:是指识别位点不同,但切出的DNA片段具有相同的末端序列的一类酶,同尾酶的切割产物互为粘性末端,并能互补连接,但连接后二个酶的识别序列均被破坏。 23.star activity星活性:在极端非标准条件下,限制酶能切割与识别序列相似的序列,这个改变的特殊性称星

运动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

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的化学变化,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或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酶: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和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酶具有蛋白质的所有属性,但蛋白质不都具有催化功能。 3、限速酶:限速酶是指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某一代谢体系常需要一系列酶共同催化完成,其中某一个或几个酶活性较低,又易受某些特殊因素如激素、底物、代谢产物等调控,造成整个代谢系统受影响,因此把这些酶称为限速酶。 4、同工酶: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反应,而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5、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 6、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是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又称为细胞呼吸。 7、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 8、底物水平磷酸化:将代谢物分子高能磷酸基团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 9、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1、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作用,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2、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该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3、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接着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不可逆的循环反应,消耗的是乙酰辅酶A,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循环首先生成的是具3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为三羧酸循环。 4、糖异生作用:人体中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在肝脏中能生成葡萄糖或糖原,这种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1、脂肪:脂肪是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缩合形成的化合物。 2、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脂肪酸。如亚麻酸、亚油酸等。 3、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的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4、β-氧化: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下,β-碳原子被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辅酶A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的过程。 5、酮体: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不完全,生成的乙酰辅酶A有一部分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这三种产物统称酮体。 1、氧化脱氨基作用:通过氧化脱氨酶的作用,氨基酸转变为亚氨基酸,再水解为α-酮酸和氨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