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专题讲座-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高三复习专题讲座-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高三复习专题讲座-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高三复习专题讲座-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一、本周教学进度及主要内容:

第三册第四章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本讲主要内容:

1.理解电解池的形成条件、基本原理,并比较原电池。

2.理解并运用两极放电规律

3.掌握各类酸、碱、盐溶液电解产物、溶液pH变化等情况(用惰性电极)

二、学习指导

(二)放电规律

(1)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中的阴极本身均不放电.不论其材料活泼性如何,不参与电极反应,故受到保护.

(2)原电池的负极、电解池的阳极为非惰性电极时,一般是电极本身即金属放电.

(3)电解池中若阳极为惰性电极,由溶液中的离子放电.

一般离子的放电次序如下:

①阴离子在阳极放电顺序:

SO42-、NO3-、OH-、Cl-、Br-、I-、S2-

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

②阳离子在阴极放电顺序

K+、Ca2+、Na+、Mg2+、Al3+、Zn2+、Fe2+、H+、Cu2+、Ag+

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

思考1: 电解一段时间,为了恢原到电解前的溶液,如何确定所加入物质的种类?(惰性电极)

分析随着电解的进行,电解液或是浓度改变,或是溶质的种类改变,或是两者均有变化.为了恢复到原溶液,既要考虑“质”又要考虑“量”.

例如:电解CuSO4溶液:

2H2O+2CuSO4 2Cu+O2↑+2H2SO4

电解

思路一抓住溶液的变化

若加入CuO、Cu(OH)2,均能与H2SO4反应生成CuSO4.方程式如下:

① CuO+H2SO4=CuSO4+H2O

② Cu(OH)2+H2SO4=CuSO4+2H2O

比较①、②消耗的H2SO4、生成的CuSO4、H2O即可知道:加入1mol Cu(OH)2能与1mol H2SO4反应能生成1mol CuSO4和2H2O.不符合电解时的相关物质的比例.若改加CuO,则很合适.

思路二抓住两极产物.“合二为一”.

原理电解时电解质溶液减少的质量即为两极上产物的质量和,符合守恒原理,但直接通入或加入所得的产物,可能有的根本不反应,即使有的反应又有其它产物,如电解食盐水,若再通入H2和Cl2,则Cl2与NaOH反应生成NaCl和NaClO,H2与NaOH根本不反应。何况一般只允许加入一种物质。

从守恒角度考虑,电解CuSO4溶液,阴极析出Cu,阳极生成O2,H元素的质量并未减少。因而当加入Cu(OH)2时,从元素种类的守恒考虑就不符合,更不必考虑量是否符合了.故可将两极产物中元素合为一种化合物.

思考2如何确定所加物质的量?(惰性电极)

分析由于两极上通过的电子数相等,故阴、阳两极产物的物质的量间一定满足确定的关系.因而加入物与其也有一定关系.

例如电解含0.4mol 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阳极上生成2.24L气体(S.T.P),则应加入CuO多少克?(用惰性电极)

解析 O2~ 2CuO

1mol 2mol

0.1mol 0.2mol

m

(四)

1.

1)

阴极

阳极

阴极产物阳极产物

阴极区产物

想一想:两材料能否交换?为什么?

(提示)不能互换,Fe若作阴极材料,电极不参加反应;若作阳极材料,电极参加反应被氧化.电极反应为:

阴极(C) 2H++2e=H2↑

阳极(Fe) Fe-2e=Fe2+

这样得不到Cl2

2)工业生产流程

食盐水净化电解电解液处理

(1)食盐水的净化

食盐水中除含Na+、Cl-以外,还含有SO42-、Ca2+、Mg2+需除去.

SO42-、Ca2+、Mg2+

加BaCl2过量

Ca2+、Mg2+(Ba2+) BaSO4↓

加Na2CO3过量 (CaSO4↓微溶)

CaCO3↓ Mg2+CO32-

BaCO3↓ NaOH足量

(MgCO3微溶)

Mg(OH)2↓ CO32-、OH-

加HCl调节PH=7

CO2↑ NaCl溶液

⑵装置-----离子交换膜法电解槽

构造:阳极:金属钛网,有钛、钌的氧化物涂层,保证阳极不被氧化。

阴极:碳钢网,涂有镍涂层

阳离子交换膜——允许Na+、H2O分子通过,Cl-、OH-、气体分子通不过。

其目的为:

电火花

①防止H2、CL2混合电火花下反应爆炸 H2+Cl2 2HCl

② 防止防止Cl 2进入阴极区与NaOH 反应,影响烧碱的质量和产量。

Cl 2+2NaOH =NaCl +NaClO +H 2O

(3)电解液的处理

NaCl 结晶 NaOH(溶解度较大) 加热

NaCl(溶解度较小) 蒸发 工业用 浓碱溶液

精制固体 2.电解H 2O 电极材料:Pt

加入Na 2SO 4的作用:增强溶液的导电能力

想一想:还能加入哪些合适的物质? NaCl 合适吗? 电解方程式:2H 2O 2H 2↑+O 2↑

电解水的作用:①制取H 2或O 2.在电力富余的国家或地区,可用于工业制法.科学家正在

努力寻找有效合适的催化剂,促使H 2O 分解,开发利用氢能源.②利用两极 管中所得气体的体积比.气体的性质来确定水的组成.

3.活泼金属的冶炼:电解活泼金属的氧化物、碱或盐(熔融状态),制取活泼金属. 阳极—石墨,阴极—Fe 、C 等金属.

如:2NaCl(熔融) 2Na +Cl ↑ 2Al 2O 3 4Al +3O 2↑(加入Na 3AlF 6以降低Al 2O 3熔点,)

如:铝的冶炼

Al 2O 3熔点很高2045℃

冰晶石(Na 3AlF 6)作熔剂

电离 Al 2O 3(熔融) 2Al 3++3O 2-

电极方程式

阳极(C ) 4Al 3+

+12e 4Al

阴极(Fe ) 6O 2-

-12e 3O 2

电解方程式 2Al 2O 3 4Al +3O 2↑

阳极副反应 C +O 2 CO 4. 装置:阳极:粗铜(含杂质 阴极:精铜(纯净物) 电解液:CuSO 4溶液 电极反应式:

阳极:Cu -2e =Cu 2+

Fe -2e =Fe 2+

,Ni 比铜活泼的 Zn 、Fe 、 不活泼金属Ag 、Au 阴极:Cu 2+

+2e =Cu

活泼金属离子Fe 2+、Ni 2+

不放电,留在溶液中,故可在阴极获得高纯度的Cu. 5.电镀——用电解法在某金属(镀件)表面镀上一薄层其它金属(镀层金属) 电镀槽:阳极——镀层金属 电极反应:M -n e =M

n +

电 解

电 解 电 解 1000℃成为共熔体、节约能源

电解

阴极——镀件电极反应::M n++n=M

②b、c两极上反应的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1)应选择的电解质是上述四组中的第____组

(2)该组电解过程中各电极上的电极反应为

a极____________ b极___________

c极____________ d极___________

(3)当b极上析出7.1g电解产物时,a极上析出产物的质量为____g;若B槽电解质溶液500mL,且忽略电解前后电解液的体积变化,则此时B槽中的[H+]比电解前增加了____mol/L. 思路点拨:有关电解的计算

原则电化学的反应是氧化一还原反应,各电极上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无论是单一电池还是串联电解池,均可抓住电子守恒计算.

关键:①电极名称要区分清楚.

②电极产物要判断准确.

③各产物间量的关系遵循电子得失守恒.

解析:

先分析A、B

由此可知,符合条件①的有1、4.

(2)再分析

故符合要求②的只有第4组 综合①、②,(1)应选4组

(2)第4组溶液电解时的电解反应:

a:4H ++4e =2H 2↑ b:4Cl -

-4e =2Cl 2↑

c:4Ag ++4e =4Ag d:4OH -

-4e =2H 2O +O 2↑

a 、

b 、

c 、

d 四电极上同时得到的产物物质的量间关系,可由电子守恒快速列出. 2H 2 ~ 2Cl 2 ~ 4Ag ~ O 2 ~ 4e

(3)B 槽中有1mol OH -放电,即有1mol H +生成,或从溶液电荷守恒考虑,因NO 3-

不消耗,

有1mol Ag +反应必有1mol H +生成.设a 极上析出xg H 2,B 槽[H +

]增加了y mol/L

Cl 2 ~ H 2 ~ 2OH -~ 2Ag +~ 2H +

71g 2g 2mol 7.1g xg 0.5y x =0.2(g) y =0.4(mol/L)

例2 以铜、银为阴、阳极,浸入1升0.1摩/升AgNO 3溶液里进行电解,当阴极增重2.16克固体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溶液浓度为0.08摩/升

B.阳极上产生112ml 气体(标况)

C.有1.204×1023

个电子转移 D.反应中有0.02摩物质氧化 解析 注意这是个以Ag 为阳极,以AgNO 3为电解质溶液的电镀池.电极反应为

阳极 Ag -e =Ag +

氧化

阴极 Ag +

+e =Ag 还原

因此,没有O 2生成,电镀液浓度不变,被氧化的物质及转移的电子数为

Ag ——----Ag +

——----------- e 10816.2=0.02mol 0.02mol 6.02×1023×0.02=1.204×1022

个 故 D 正确

例3 用惰性电极电解1L 4mol/L CuSO 4溶液时,在电路通过0.5mol 电子,又将电源与电

极反接,后又通过1mol 电子,求此时溶液中[H +

].

解:正接: 阳 阴

2OH - ~ 2e Cu 2+

~ 2e ~ Cu

0.5mol 0.5mol 0.25mo l0.5mo l0.25mol 反接: 阳 阴

Cu - 2e = Cu 2+ Cu 2+

+2e =Cu 0.25mol 0.50mol (足量)

4OH -

~ 4e 0.5mol 0.5mol

共有0.5+0.5=1.0(mol)OH -放电.溶液中即生成H +

1.0mol [H +

]=1mol/L

巩固练习 一. 选择

1B.用两根碳棒为电极,电解氯化钠、溴化钠、碘化钠的混和溶液(假设三者浓度相等),一开始两极上的产物为()

A.碘和氢气

B.氯气和氢气

C.氧气和氢气

D.溴气和氢气

2C.如图所示:x、y为电源的两个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a极的质量增加,b极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则下列情况符合实验事实的为()

3B. 以Pt作电极,用电源串联电解分装在两个烧杯里的200mL 0.3mol/L NaCl溶液和300mL

4

剩余的CuSO4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是( )

A.8.46%

B.8.36%

C.8.73%

D.9.02%

6C.用惰性电极电解500mL含KNO3和Cu(NO3)2的混合液,一段时间后,在两极上均生成

11.2L(S.T.P)气体.则原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5mol/L

B.1mol/L

C.2mol/L

D.无法确定

7B.如图所示,a、b、c、d均为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各电极上的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依次为

A、AgNO

C、稀H2

8B .电解池中盛有饱和的Na 2SO 4溶液,用惰性电极和直流电源进行电解,当温度不变时,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Na 2SO 4溶液浓度增大有晶体析出

B.Na 2SO 4溶液浓度不变有晶体析出

C.Na 2SO 4溶液的酸性增强,pH 值减小

D.Na 2SO 4溶液中的[OH -

]保持不变

9C.在25℃时,用两个铂电极电解一定量的饱和Na 2SO 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在阴极逸出a mol 气体,同时有Wg Na 2SO 4·10H 2O 晶体析出,若温度不变,此时母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00%×18a +W W

B.100%×36a +W W

C.

%18a)+161(W 7100W D.%36a)

+161(W 7100W

则Y 轴可表示下

) 3A. 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二. 填空 11A .采用惰性电极从NO 3-

、SO 42-、H +

、Cu 2+

、Ba 2+

、Ag +

、Cl -

某离子中,选出适当的离子组成电解质,对其溶液进行电解: (1) 两极分别放出H 2和O 2,电解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2) 阴极析出金属,阳极放出O 2,电解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3) 两极分别放出气体,且体积比为1:1,电解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12B .用碳棒作电极,电解下列水溶液:①Na 2SO 4溶液②AgNO 3溶液③KCL 溶液④CuCl 2溶液。

(1) 通过相同电量时,阴极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 (2) 通过相同电量时,产生的气体总的物质的量由多到少排列顺序是______。

三.计算

13B.将含0.4mol CuSO 4和0.4mol NaCl 的水溶液1L ,用惰性电极电解一段时间后,在

一个电极上得到0.3mol铜,求在另一个电极上析出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14C.称取某金属R的氧化物(RO)16g,使其恰好溶于稀硫酸H2SO4后,配成250ml溶液,取该溶液50ml,以铂电极进行电解,当X刚好电解完全时,某一电极增重2.56g。求:(1)R是何金属?

(2)电解过程中导线上通过多少摩电子?

(3)最初配有的溶液中,金属离子的物质的量的浓度是多少?

(4)若电解后,溶液的体积变为原来的0.8倍,则溶液中[H+]是多少?

答案

一.选择

1.A

2.D

3.C

4.AD

5.A

6.B

7.A

8.BD

9.C 10.D

二11.(1)H2SO4、Ba(NO3)2、HNO3

(2)AgNO3、CuSO4、Cu(NO3)2

(3)HCl、BaCl2

12、(1)①③

(2)③①④②

13.5.6L

三、14、(1)Cu (2)0.08mol

(3)0.8mol/L (4)2mol/L

课堂教育教学管理专题讲座

课堂教学管理专题讲座

————————————————————————————————作者:————————————————————————————————日期:

课堂教学管理专题讲座 吕立杰(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 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安排密切相关,课堂教学设计的安排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纪律,课程的组织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课堂教学管理也与学生和教师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与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课任老师在班级中的威信密不可分。综上所述,课堂管理是一项与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项工作。今天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课堂的观念与构成 什么是课堂?我们给它下一个定义: 课堂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互动情境。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聚合的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课堂首先必须是一个物理空间。这是基础。而课堂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人与人相互交往,互相构成的社会组织。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所以说,课堂是围绕两个要素来构成的,一个是物理的要素,一个是人的要素。 (一)物理要素 物理元素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对这个方面有相关的规定,一般约在50 — 55 人左右。这样大约每个学生可占有空间约为 1 平方米,同时对于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学生也有相关的规定,即第一排与黑板距离不少于2 米,最后一排应保持在9 米之内。与此同时,教室里面有采光要求,一般来说,光线应从左手照进来,以免右手在写字的时候产生阴影。教室的温度应控制在25 度左右,教室的颜色主要以浅蓝,浅绿为主。这样容易给学生安静的感觉,避免用一些过于艳丽的颜色。教室里面还要有办公区域,可以有作品展示区,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个公布栏,来记录学生取得了那些成就。另外,还应该有学习角,摆放一些图书等。一个教室至少有一个储物柜,这个对于日常生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教室的布置也是有一些最起码的要求的。 除此之外还有讲台和桌椅。桌椅的布置和安排近年来也有很多的研究,比如说:我们可以改变秧田似地学生座位,改成圆桌式或者马蹄式,或者双圆桌式等等。但是,在大班教学中,这样的桌椅摆放是不太恰当的,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还是坚持那种秧田式的摆放方式。后来亚当斯和彼德尔发现,在秧田式的学生桌椅摆放形式之下,教室的中间部位很容易纳入教师讲课的视线中,而两边容易忽略。因此,亚当斯和彼得尔就将容易受到教师关注

高三数学复习专题讲座

2010届高三数学复习专题讲座 数列复习建议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北校袁保金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衔接点,由于它既具有函数特征,又能构成独特的递推关系,使得它既与高中数学其他部分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而且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应用的广泛性和思想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数列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纵观江苏省近几年高考数学试卷,数列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都是以一道填空题和一道解答题形式出现,填空题主要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内容,对基本的计算技能要求比较高,具有“小、巧、活、新”的特点,解答题属于中高档难度的题目,甚至是压轴题.具有综合性强、变化多、难度较大特点,重点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内容为主,考查数列内在的本质的知识和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纲解读 2、考纲解读(1)考纲中对数列的有关概念要求为A级,也就是说只要了解数列概念的基本含义,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要求都为C级,2010年数学科考试说明中共列出八个C级要求的知识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占了其中两个,说明这两个基本数列在高考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具体要求我们对这两个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公式需要有深刻的认识,能够

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解决综合性较强的或较为困难的问题.这也说明涉及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综合题在高考中一定出现.(3)由于数列这一章含有两个C级要求的知识点,可以命制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综合题,也可以命制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点相融合的综合题,以及数列应用问题,着重考查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题启示1、考题分布 自2004年江苏省单独命题以来,对数列知识的考查一直是命题的重 2、考题启示(1)数列在高考试卷中占的比重较大,分值约为13%左右,呈一大一小趋势,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都有考查,纵观近几年江苏省高考试题,我们会发现江苏考题与全国卷、其他省市卷数列题有很大区别,具有十分明显的特色,对数列的考查不与其他知识综合,同时也回避了递推数列和不等式,主要揭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内在的本质性的知识,形成江苏卷的一大特色.因此复习中在递推数列方面,特别是利用递推数列求通项,要大胆取舍,不要深挖.(2)客观题主要考查了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突出了“小、巧、活、新”的特点,属容易题或中档题.主观题年年都考,且以中等和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出现,常放在压轴题的位置.回顾江苏省单独命题以来,对数列的考查可以称得上到了极致.如2007年、2008年在倒数第二题,2005年、2006年在最后一题,2009年数列题前移到第17题,以中等题形式出现,这一显著地变化似乎一种信号,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教研活动专题讲座材料

高年级数学组教育教学理论专题学习培训教案 金沙二小钱光艳 培训主题:教师心目中的全纳教育 培训时间:2011年11月16日 培训对象:本组全体教师 培训目的:通过此培训,使教师们了解全纳教育的内涵、要求以及实施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认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培训过程: 一、基本概念 1、所谓全纳学校,即“学校必须无条件义务地开放,接纳各种各样的适龄儿童,在校内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课程与活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充分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儿童潜能”。 2、全纳课堂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具体单位。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引导学生协作,允许学生的失败,但时时牢记学习尽可能是成功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采用合理的课堂管理方法,使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增多,有效学习活动扩大,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理解与尊重”。 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是构建全纳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全纳教育思想的具体解读。我们认为:学生的差异不单反映在少数特殊学生身上,对于多数普通能力的学生也存在照顾差异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研究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策略。 二、全纳课堂的解析 1、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获得。

教育、课程、学校、教师、课堂、学生是教育链中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链。 2、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在教师赏识、尊重的眼神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学习知识的渴求,是挑战问题的勇气。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让课堂,人情更浓一些,赞赏更多一些,鼓励更多一些,笑容更多一些,宽容更多一些。 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水平各不相同,如果一堂课,要求全班学生达到的是同一个目标,那么,显然班级中有很多同学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因此,在全纳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苹果吃,还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吃饱了。 3、课堂教学中的三个要求 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活动中来: 第一个要求,学生肯定乐于完成,既简单又有趣; 第二个要求稍有难度; 第三个要求较高。 对于这一要求的达成应允许学生“完不成”,这一要求只是为了促使学生勇敢地去说。 注意引导部分学生正确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班级中“领头羊”的作用不容忽视,关键是教师应如何发挥“领头羊”的积极作用。这部分学生一般成绩都较好,名列前茅,教师应肯定其优秀的学习成绩,但同时,这些学生身上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骄傲自满或轻视差生不愿与其交往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观察分析,找到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去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实现自我的另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讲座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讲座 夯实基础知识 把握高考脉搏 提高应试技能 获取优异成绩 一、夯实基础知识 练好扎实基本功 以不变应万变 (一) 要想在高考中获取理想的成绩,夯实学科基础,抓好学科知识的梳理,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功底是高考的第一要著,是提高高考复习质量的前提。因此,这就需要:梳理基础知识,把握教材脉络,使课本知识熟记于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抓住 两“本”。一是高中三年的课本,一是高考《考试说明》,即考纲;把握好五点: 即要点、重点、难点、考点、热点。并在这一阶段要做到要点过关,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考点清晰,热点熟练,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中3+X综合能力测试强调的是能力与素质的考查,但这决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放松。恰恰相反,自2002年以来,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特别强调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进一步要求同学们,要通过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提炼和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科知识的主旨。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夯实学科基础,立足于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掌握。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对基础知识真正理解,并真正把握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值得特别提醒的是,在最后阶段,绝不能脱离教材,知识的整合、梳理必须注意回归课本。在知识梳理过程中,同学们必须“多思”,使知识真正内化、理解、梳理而成体系。下面就政治学科知识体系梳理如下: 1.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商品、商品经济、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量、价值总量、社会必要(个别)劳动时间、社会(个别)劳动生产率、货币及其职能、纸币、通货膨胀、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等。 (3)企业和劳动者: 企业及其作用、公司及其种类和股份制、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及其重要性和提高的途径、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等。 (4) 业和劳动者:

高三物理高考精品专题讲座:库仑定律 电场强度

第七章电场一、考纲要求 内容要 求 说明 1.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 2.静电现象的解释 3.点电荷 4.库仑定律 5.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 6.电场线 7.电势能、电势 8.电势差 9.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10.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11.示波管 12.常用的电容器 13.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Ⅰ Ⅰ Ⅰ Ⅱ Ⅱ Ⅰ Ⅰ Ⅱ Ⅰ Ⅱ Ⅰ Ⅰ Ⅰ 静电场是十分重要的一章,本章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电磁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 核心内容的一部分,对于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是 非常重要的.近几年高考中对库仑定律、电荷守 恒、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等势面、电容等 知识的考查,通常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对基 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难度不是很大,但对 概念的理解要求较高.本章考查频率较高且难度 较大的是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带电粒子在 电场中的运动这两个内容.尤其在与力学知识的 结合中巧妙的把电场概念、牛顿定律、功能关系 等相联系命题,对学生能力有较好的测试作用,纵观近5年广东高考题,基本上每年都有大题考 查或选择题考查,相信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仍是 重点,命题趋于综合能力考查,且结合力学的平 衡问题、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以及交 变电流等构成综合题,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 中不容忽视. 知识网络

第1讲 库仑定律 电场强度 ★考情直播 2.考点整合 考点一 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是指电荷既不能 ,也不能 ,只能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 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 . 2.各种起电方法都是把正负电荷 ,而不是创造电荷,中和是等量异种电 电荷守恒定律(三种起电方式 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库仑定律 定律内容及公式 2 r Qq k F = 应用 点电荷与元电荷 库仑定律 描述电场力的 性质的物理量 描述电场能的 性质的物理量 电场强度 电场线 电场力 F=qE (任何电场)、2r Qq k F =(真空中点电荷) 大小 方向 正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定义式 E =F/q 真空中点电荷的场强 E=kQ/r 2 匀强电场的场强 E=U/d 电场 电势差 q W U AB AB = 电势 B A AB U ??-= 令0=B ? 则AB A U =? 等势面 电势能 电场力的功 qU W = 电荷的储存 电容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及特点) 示波管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加速 偏转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教学专题讲座 篇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

的教学质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经历了几年的课改之后,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比如: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提示了用“破十法”“想加算减”“点数”“连续减”等方法都可以。因此这些算法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很难说孰优孰劣,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 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与“算法多样化”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参加高考复习专题讲座研讨会心得体会

参加高考复习专题讲座研讨会心得体会今天学校请得省教育厅教研员姚跃涌主任为我校高三级师生开高考复习专题讲座,并与参会领导老师探讨高考复习相关问题。会后,参会领导老师都觉得这是一次落到实处的教研。讨论过程中,大家都能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疑问和想法,虽然姚主任只研究物理和理综,但他的高度和视角决定了他的影响力,为我们参会的老师开拓了视野眼界。我参加了后阶段探讨过程,及时将收获和自己的想法整理如下:一、高考不会那么难,要降低平时练习题的难度1、现在高中已经不分专业,而到了大学,某一专业只面向5%的学生,而要让另外95%的学生去学那5%的知识,显然不人性化,所以单科试题不可能出得很专业;2、全国各省就广东没有设置学业水平测试(?我的理解:应该是指理科生不用考理化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所以广东高考内容设置和难度设置上需要承担学业水平的内容;3、区分度不需要很大,对中等及下的考生不设区分度,而在数学和物理两科的大题上设置重点线(考生)区分题。4、教育厅长不换人,试卷难度、内容、方向基本不变。5、高考有两种功能普及功能:各科“中等难度”题量比例大;选择功能:6科中有3.5个题(共70分)区分尖子生;思考:二A线以下考生应该承担放弃这70分的心理,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大题难题区分度大的题中,哪些可得分,哪些不可得分。例如化学科,全卷62%的分数为80%的学生所能完成,换句话说80%的考生在化学这一科能及格。从上面信息可得化学中的大题不在此上面70分范围内,对于二A到二B的考生,化学四道大题完全可以拿80%的分数,如有机大题可以得满分。至于三A及以下的考生,后面的大题也存在大量的得分可能。因为化学卷大题一般设置五~六问,每问之间的联系很弱,甚至出现题问与题设之间完全没关联的情况。虽说考题对于二A线以下的考生没有区分度,但分数却有高低,可见区分度还是存在的,那又是以什么为区分的呢?这让我联想到之前省召开的化学教研会中提到了“易题也有区分度”。高考的题型、知识点其实都是考生们训练过的,对于类似的问题,他们一般都懂都会,但考下来这些二A以下的考生分数却都不理想,出现了“会做”却“无法得分”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类考生的思维方向出差错,俗称答偏了,如语文科作文写偏题跑题了;二是思考严密性不够,由于很多考生知识体系不完善,以及答题经验主义的存在,更多的考生只是凭经验做题,所以面对高考中的新题型,无法适应考题中的变化,加上考场上较紧张,做题时只想到表层或者某一方向,所给出的回答无法得高分;三是答题细节不注意,专业术语不规范,这一问题在三A 及以下考生更体现的淋漓尽致。二、高三复习过程指导第一阶段(一模前):对于中下层次的班级,不要求进度一致,只在于每个学生每个知识点都有进步;思考:对于甲中这样基层高中,想复习三轮甚至四轮是不可能的,二轮也仅仅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一般是广州二模后),所以甲中所定的进度是比较适合自己的,各科任尽量跟上级组进度。至于班级之间存在差别,所以前后班级存在一定的进度差别是正常的。第二阶段(二模后):1、进行题型专题训练; 2、纵向研读主观题;3、查漏补缺,规范作答; 4、身体、心理调节。指导过程中要注意作答时间的训练,答题顺序的训练,优差生的差别……建议:理科拼重点线的学生要先做35题和36题,但需要在35-40分钟内完成;文科生一般每科先用时40分钟,后30分钟自由选做或复查。举实例:让理科生做800道学业水平物理选择题两次,让他从中挑错,结果该生在后来的考试中,物理选择题基本可拿满分。思考:与姚主任讨论得出:这不算题海战术,题海战术应该是无休止的做题,但现在只做一定的题。通过思考我本人觉得这样做是有好处的:一者可以用题带出知识体系;二者训练学生严谨学科态度(挑错);三者挑错不同于做题,其效果比呆板做题要好。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做简单的题,带着挑错的目的,无异于是在讨论实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针对化学学科,我们最近搞了元素及化合物专题练习,

高中物理-专题练习-高三物理总复习专题讲座(圆周运动

高三物理总复习专题讲座(圆周运动、万有引力) 一、基本概念 1、曲线运动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一定受到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合外力的作用。 (1)作曲线运动质点的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位置速度的方向就在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上。 (2)曲线运动一定是具有加速度的变速运动,有时,它的加速度只改变速度方向(如匀速圆周运动),有时,它的加速度能同时改变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如平抛运动等). (3)如果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合外力所产生的加速度就只能改变速度大小,不能时刻改变速度的方向了. (4)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大小可能是不变的,如匀速圆周运动等.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也可能是不变的,如抛体运动等.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变化的曲线运动也是屡见不鲜的。 2、匀速圆周运动 质点沿圆周运动,且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度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T r t s v π2==; T t π?ω2==; f T 1=; v=ωr ; 转数(转/秒)n=f 同一转动物体上,角速度相等;同一皮带轮连接的轮边缘上线速度相等。 (1)线速度可以反映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它的大小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弧长来定义,即:v=s/t 线速度大,表示单位时间通过的弧长长,运动得就快.这里的s 不是位移,而是弧长.这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式是不同的。 线速度也是矢量.圆周上某一点线速度的方向,就在该点的切线方向上.由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可知,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大小是不变的,但它的方向时刻改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并不是匀速运动而是变速运动。 (2)角速度也可反映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角速度是用半径转过的角度φ与所用时间t 的比值来定义的,即:ω=φ/t(这里的角度只能以弧度为单位). 角速度大,表示在单位时间内半径转过的角度大,运动得也就快.在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中,角速度是恒定不变的.角速度的单位是rad /s . (3)周期也可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叫周期.周期的符号是T ,单位是s 。周期长,表示运动得慢;周期短,表示运动得快. (4)有时也用转数n 来表示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转数就是每秒钟转过的圈数,它的单位是转/秒.ω=2πn . 设质点沿圆周运动了一周,我们可根据这些物理量的定义式推导出它们之间有如下关系:v=2πr/T ,ω=2π/T ,v =ωr ,T=1/f ,T=1/n 3、向心加速度、向心力 r f r T r r v a 222 22)2(4ππω==== r f m r T m r m r v m ma F 222 22)2(4ππω=====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专题讲座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 ――专题讲座 一、撰写教学案例的价值与意义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通过撰写教学案例,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促进教师自我教育和专业成长。 2、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4、教学案例可以记载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经历,是记录我们生命痕迹非常好的手段。案例写作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 5、案例写作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助于我们去认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学案例写作有助于教师之间分享成功的经验、优质资源共享、加强沟通二、案例的涵义案例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某个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的叙述。教学案例是指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它展示的是一个在教学实际情境中事件的描述。三、教学案例的特征 1、案例都是事件或者是故事,不是平面的去分析,而是动态的反映过程。 2、在事件中都有问题或疑难情景,所有的故事和事件不一定都有是案例,但案例则必须以事件或故事的形式进行叙述,案例里都包含着问题,问

题的核心是教师如何教和怎样教?学生如何学和怎样学? 3、案例中的事件要有典型性,表现在含有问题疑难的说明意义,在教育教学上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 4、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四、何为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教师如实地描述教学实践中所发生的事件。 1、可以对一个单独事件进行记载,也可以是一系列相关事件进行连续性、追踪性记载。 2、教学案例与实践相。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载取的教学行为的片断,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有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常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评论,所以,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也是一节好的体育课。五、教学案例撰写的要素 1、背景:所谓背景,既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是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撰写教学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校内公开课、区级研讨课,市级观摩课、省级比赛课等) 2、主题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

2008届《新课标》高三英语(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讲座讲座十一:高考新题型

子《新课标》高三英语(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讲座 第十一讲高考新题型 山东高考新题型: 阅读表达是2007年山东英语高考的一个新题型。该题型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故而难度较大,且所占分值高,因此很多考生对此望而生畏。现就其命题特点、解题技巧及备考策略作一阐述。 二.解题技巧 1.What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Please answer within 10 words) 答题技巧: (1)通常为短语或短句, 力求精辟、简洁; (2)实词首字母大写虚词首字母小写; (3)若虚词位于句首大写;

(4)只大写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 2.Regular Wh-Questions based on the passage 答题技巧: 对于封闭性问题,应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在文中找答案及依据; 3.Please fill in the blank in the passage with proper words or phrases. 答题技巧: 仔细斟酌上下文,捕捉文章的具体信息,认真推敲语言,力求准确到位; 4.开放性问题 ①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② What other suggestions would you give? ③How would you settle the problem if you were …? 答题技巧: 对于开放性问题,应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点组织答案。 5.Translate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to Chinese. 答题技巧:分析句子结构,判断句子成分间的关系,既要符合句子原意,又要注意汉语句子的通顺和达意; 如:A young college student, who was admitted to a wrong speciality (专业) of an undesirable college, abandoned himself to playing truant (逃学) and was given to drinking instead of studying. be admitted to 被……录取 abandon oneself to (doing) sth. 沉湎于……;放纵; be given to (doing) sth. 沉湎/迷于……; 由于被录取到一所不满意的大学,专业也不对口,一位年轻的大学生整日沉迷于旷课酗酒中,没有心思学习。 总体说来,要做好阅读表达解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快速的浏览题目,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题目进行速读。 2)准确理解文章的大意、细节,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语气等,捕捉与题目有关的信息,为回答问题作好准备。 3)答题之前认真审题,弄清问题的要求,回答应具有针对性,紧扣题目,认真推敲语言,既要完整又要简洁。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得体性。 4)主旨大意题,要求词数比较少,所用语言要精辟、简洁。答案应符合标题要求,能概括出文章大意或作者的意图。 5)有的问题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及其依据,但是对于开放性问题,考生要结合自己的观点回答。 6)在做翻译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句子所在的情景进行理解和翻译,并且把握好句子结构。既要符合句子原意,又要注意汉语句子的通顺和大意。 7)要注意问题后的字数要求,切忌超出各个题目所要求的字数范围。 8)要保持书写清楚,工整;卷面整洁、干净。

参加高考复习专题讲座研讨会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参加高考复习专题讲座研讨会心得体会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参加高考复习专题讲座研讨会心得体会,感谢您的阅读! 参加高考复习专题讲座研讨会心得体会 今天学校请得省教育厅教研员姚跃涌主任为我校高三级师生开高考复习专题讲座,并与参会领导老师探讨高考复习相关问题。会后,参会领导老师都觉得这是一次落到实处的教研。讨论过程中,大家都能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疑问和想法,虽然姚主任只研究物理和理综,但他的高度和视角决定了他的影响力,为我们参会的老师开拓了视野眼界。我参加了后阶段探讨过程,及时将收获和自己的想法整理如下: 一、高考不会那么难,要降低平时练习题的难度 1、现在高中已经不分专业,而到了大学,某一专业只面向5%的学生,而要让另外95%的学生去学那5%的知识,显然不人性化,所以单科试题不可能出得很专业; 2、全国各省就广东没有设置学业水平测试(?我的理解:应该是指理科生不用考理化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所以广东高考内容设置和难度设置上需要承担学业水平的内容; 3、区分度不需要很大,对中等及下的考生不设区分度,而在数学和物理两科的大题上设置重点线(考生)区分题。 4、教育厅长不换人,试卷难度、内容、方向基本不变。 5、高考有两种功能 普及功能:各科“中等难度”题量比例大; 选择功能:6科中有3.5个题(共70分)区分尖子生; 思考:二A线以下考生应该承担放弃这70分的心理,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大题难题区分度大的题中,哪些可得分,哪些不可得分。 例如化学科,全卷62%的分数为80%的学生所能完成,换句话说80%的考生在化学这一科能及格。从上面信息可得化学中的大题不在此上面70分范围内,对于二A到二B的考生,化学四道大题完全可以拿80%的分数,如有机大题可以得满分。至于三A及以下的考生,后面的大题也存在大量的得分可能。因为化学

高三物理总复习专题讲座(运动学)

高三物理总复习专题讲座(运动学) 一、基本概念 l.描述物体是否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2.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照物不同,观察到物体运动的状况可能不同.例如,在行驶的火车车厢里自由落下一物体,车厢里的人观察到的是竖直下落运动,但对于站在路边不动的人来说,却是向前的平抛运动. 3.虽然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但是应本着使观测方便和尽量使对运动的研究简化为原则.例如,研究火车的运动,运载火箭的发射等,通常取地球或固定在地球上的物体为参照物比较简便,当研究宇航器绕太阳运动时,通常取太阳为参照物比较简便. 4.平动和转动是机械运动中两种最基本的运动,任何复杂的机械运动都可以看作是由平动和转动组成的. 5.在物理学中,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对事物的研究简化,常常采取抓住主要矛盾,暂时撇开起作用很小的次要因素,将事物理想化的方法.这种经过思维加工,理想化的事物,物理学中称为理想化模型.质点、光线等就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6.将物体看成质点的两种情况:(1)物体大小在研究的运动中可以忽略不计(2)不考虑物体的转动效应时. 7.物理量是根据对物理问题研究的需要,采用科学简明的方法定义的.定义物理量有不同方式,如初中学过的“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是用叙述物理现象的方式来定义的.速度是用“比值”来定义的,即用两个物理量 的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初中学过的密度也是用“比值” 来定义的. 8.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它的方向就 是位移的方向.汽车朝东开或朝西开,实际效果当然不同,用 速度矢量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匀速运动的实际效果,当只考虑 运动快慢而不考虑运动方向时,就用速率表示. 9.根据实验作出图像,利用图像反映物理规律,是探求 自然规律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图像较直观表示物理量 之间的变化规律,比较方便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 物的变化规律,必修课本上的图2—6就是典型例子. 10.匀速运动的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可以用图像表示.匀速运动的位移图 像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如图2—1所示,它反映位移和时 间的正比关系.从图像中可以看出:(1)根据时间求位移.如图2 —l所示,2秒内的位移是20m.(2)根据位移求时间,如2—1图, 位移30m时,经历时间3s,(3)根据图线求出速度,如图2—2, v=Δs/Δt=10m/s.匀速运动的速度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 的直线,如图2—2所示,它反映出速度的值不随时间改变的特 点.根据图像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出速度的大小及速度不变的特 点,而且可以根据某段时间内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求

教育教学专题讲座

教育教学专题讲座

谈公开课教学的误区和对应策略 ——教研活动讲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开课以其示范性和研讨形式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向前发展,作为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对我校语文教学水平提高起了很好的作用。语文教学公开课为我校广大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展示的平台,但在实际运用中,公开课有时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里还是存在着很多误区,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演特征凸显。在公开课上会表演作秀的老师是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水准的,那么,是否就一定是好老师呢?我觉得不尽然。试问有几个人能在平时一贯坚持公开课的模式和精神呢?不用说,那是不可能的。大家所看到的一堂堂光鲜亮丽的公开课后耗费了多少人力和物力,从备课、组材,做课件,短则一星期,长则一个月,甚至更久,还要动用全组老师集思广益,出点子。与此同时,学生也要跟着做准备,搜集资料。还有一些公开课,学生们只要老师提出问题,都哗哗的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侃侃而谈,精彩纷呈。虽然他们也在极力地配合老师上演这出气氛热烈的“好课”,但这样的课可能会在学生心底留下一定的阴影,甚至这样的课还会带给他们可以虚假对待生活与社会的心理暗示。教育学生追求什么,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口号,明确了教

师既要传授真知,更要教人求真。只有教师自身是一个脚踏实地的真人,才能成为学生地楷模和榜样。过分表演作秀,学生不但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反而会助长他们弄虚作假的品行。 二、准时不达效果。准时已经成为公开课评价的一项评分标准。这一节课老师的话音刚落,下课铃随即响起,这样的课每一个程序都安排的非常精准,非常的程式化。甚至有的老师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掐准时间,不能多也不能少。如课某个环节时间过长了,下边的老师会做手势提示。某个环节教学学生还没思考好,老师见到有举手的,马上叫起回答,大部分学生未曾反应过来,就迫不及待地进入下个环节。如此反复,尖子生有优越性,而反应慢得学生就只能鸭子听雷了。新课改要求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样的课还有什么面向全体学生可言。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没有思考的过程,又怎能有收获呢? 三、试讲失去教学魅力。教师们做一节公开课,那是不知道要试讲多少次,一遍一遍,这个班试讲一次,那个班试讲一次,有的老师还在上公开课的班上试讲,甚至每个环节定点到人,每个答案都是老师给事先做好的。公开课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其实平时上课老师们还是该怎么上课怎么上课,试问,这样不切实际的公开课对听课老师又有多少指导意义呢?邓小平曾说过:“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可是时过已达20多年了,我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他老人家说的很对,教育的程度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希望、决定一个家庭是否有希望、决定一个民族是否有希望。追求一堂高质量的课,尚可遇不可求,不是俯拾即是、唾手可得的,更何况是在功利思想指导下,用所谓尽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讲座复习:分类讨论思想

1 / 4 张喜林制 [选取日期]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讲座复习:分类讨论思想 高考要求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 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 重难点归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 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 1 由概念内涵分类 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 2 由公式条件分类 如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 3 由实际意义分类 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 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a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 2 1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S n 表示S n +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21>--+c S c S k k 成立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 错解分析 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k k S c S <<-223 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 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即对双参数k ,c 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 解 (1)由S n =4(1–n 21),得221)2 11(411+=-=++n n n S S ,(n ∈N *) (2)要使21>--+c S c S k k ,只要0)223(<---k k S c S c 因为4)211(4<-=k k S 所以0212)223 (>-=--k k k S S S ,(k ∈N *)故只要2 3S k –2<c <S k ,(k ∈N *) 因为S k +1>S k ,(k ∈N *) ①

高三物理专题讲座

高三物理专题讲座(八) ----霍尔效应 霍尔效应它解释涉及高中物理中的电磁学、力学、运动学等有关知识。考试以现代高科技为载体,综 合考查力的平衡、欧姆定律、电场、磁场、能量守恒和功率等知识点,一般为学科内综合题,另外此类题 信息量较大,只有认真读题审题才有可能将题意弄懂,并将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解题。霍尔效应 原理的应用常见的有速度选择器、磁流体发电机、霍尔效应、电磁流量计、血流计、磁强计等。 霍尔效应:如图1所示,将一导电板放在垂直于它的磁场中。当有电流通过它时,垂直于电流和磁 场方向会产生一个附加的横向电场,在导电板的A A '、两侧会产 生一个电势差A A U '。这个现象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霍尔于1879年发现的,后被称为霍尔效应。 霍尔效应可以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所受的洛仑兹力来说明。因为磁场使导体内移动的电荷发生偏转,结果在A A '、两侧分别聚集了正、负电荷,形成电势差。 设导电板内定向移动电荷的平均定向移动为v ,它们在磁场 中受到的洛仑兹力为qvB 。当A A '、之间形成电势差后,电荷还受到一个相反方向的电场力(E 为电场强 度,b 为导电板的宽度,如图(1),最后达到稳恒状态时,两个力平衡: b U q qvB A A '=。 例1. (北京市东城区试题)将导体放在沿x 方向的匀强磁场中,并通有沿y 方向的电流时,在导体 的上下两侧面间会出现电势差,此现象称为霍尔效应。利用霍尔效应的原理可以制造磁强计,测量磁场的 磁感应强度。磁强计的原理如图所示,电路中有一段金属导体,它的横截面为边长等于a 的正方形,放在 沿x 正方向的匀强磁场中,导体中通有沿y 方向、电流强度为I 的电流, 已知金属导体单位体积中的自由电子数为n ,电子电量为e ,金属导体导 电过程中,自由电子所做的定向移动可以认为是匀速运动,测出导体上下 两侧面间的电势差为U 。求:(1)导体上、下侧面那个电势较高?(2) 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多少? 答案(1)上侧电势高(2)I neaU B = 二、速度选择器 例2。带电粒子以速率v 0从小孔沿着与电场线和磁感线都垂直的方向射入一粒子速度选择器时,恰能 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粒子以速率v v <0仍沿与电场线和磁感线都垂直的方向射入,那么此带电粒子飞离 场区时的速率v '和v 的关系如何。(不计粒子的重力) 解:由粒子以v 0垂直射入时恰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此种情况下粒子所受的洛仑兹力与电场力平衡, 从而有 Bqv Eq v E B 00==,从而得 由于粒子电量不变、板间电场强度不变,可知粒子所受的电场力是恒定的。当粒子以v v <0垂直射入 时将有Bqv Eq <。从而可知 b U q qE A A '= 图2

提高教学质量专题讲座稿

提高教学质量专题讲座稿 讲座稿是指教师述说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专题讲座稿新的课程,迎来新的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进行美术教育改革,必须摆脱传统观念影响,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武装教育思维,树立创新的教学核心、宗旨,体现出学生的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身心感受得到释放,有一种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的感受。 一、认知新课标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和旧的《美术教学大纲》对比之下,主要区别之一就是:旧的教学大纲强调教什么?如何教?而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为什么而教?教成什么?新课程标准不一定有严格而具体的内容,但它有着明确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围绕五大领域的目标进行改革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观念、行为的转变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多选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内容。在观念上要有创新,在教学中注重兴趣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并向多元化转变。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

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大批一模一样的人才,而是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现行教改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更新观念,适应潮流,而美术教学本身特点,又为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理想场所。 二、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的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美术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一个对美术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美术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而感到“枯燥乏味”。又烦又累而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反之,如果他对美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