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梁 下部结构计算书之令狐文艳创作

连续梁 下部结构计算书之令狐文艳创作
连续梁 下部结构计算书之令狐文艳创作

**公路二期工程*大桥

令狐文艳

3×30m连续梁下部结构计算书

1.工程概况

桥梁上部为3×30m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主梁总宽度为12m,梁高为1.6m。主梁采用单箱双室断面,其中主梁悬臂长 2.0m,标准断面箱室顶板厚0.22m,底板厚0.2m,腹板厚0.45m,中支点及边支点断面箱室顶板厚0.37m,底板厚0.32m,腹板厚0.65m,两断面间设长2.5m的渐变段。混凝土主梁采用C50混凝土现场浇注,封端采用C45混凝土。主梁中墩采用两根直径1.6m圆柱,下接直径1.8m桩基,左侧中墩高7m,右侧墩柱高8.5m。主梁边墩采用盖梁+直径 1.6m双柱中墩,下接直径 1.8m桩基形式;中、边墩横桥向中心距均为5.6m。

主梁边支点采用普通板式橡胶支座,中墩与主梁固结。2.设计规范

《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

《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77—98);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3.静力计算

3.1 计算模型

由于主梁支撑中心与其中心线斜正交,且主梁平面基本为直线,因此建立平面杆系模型计算结构的内力及变形。桥梁内力及位移的计算均采用桥梁博士3.0有限元程序进行,其中边支点仅采用竖向支撑,中墩底部采用弹性支撑,其支撑刚度根据m法计算(m0=1.2×105kN/m4,K水平=2.4×106kN/m,K弯曲=1.1×107kN.m/rad)。

根据桥梁结构受力特点,其计算模型见下图。

主梁计算模型

3.2 计算荷载

3.2.1结构自重及二期恒载

盖梁结构自重:

混凝土容重按26kN/m3计;

二期恒载:

桥面铺装0.18×11.04×25=49.7kN/m;

防撞护栏及挂板等每侧6.5kN/m

二期恒载合计:62.7kN/m。

3.2.2汽车活载:

汽车活载:采用公路Ⅰ级车道荷载,按3车道布

汽车冲击:正弯矩区0.273;

负弯矩区0.37;

偏载系数:1.15;

车道折减系数:0.8。

3.2.3其它荷载

体系温差: +30℃;-30℃;

桥面日照温差: +14℃;-7℃(按规范模式加载);

基础沉降:各墩柱取5mm;

混凝土收缩、徐变:按规范计算

3.3 主梁预应力钢束设置

预应力钢束采用13×7φ5高强低松弛预应力钢铰线,其标准强度为1860MPa,张拉控制应力为1302MPa。主梁共布置三排钢束,每排布置6束。预应力钢束的整体布置见下图。

主梁预应力钢束布置图

钢束1输入信息

钢束2输入信息

钢束3输入信息

3.4 墩柱计算结果

中墩采用C40混凝土现浇,按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各工况下,墩柱受力情况见下表。

左中墩墩顶内力统计表

左中墩墩底内力统计表

右中墩墩顶内力统计表

右中墩墩底内力统计表

中墩各控制截面配筋验算见下表:

中墩控制截面配筋验算表

说明:墩柱斜截面抗剪强度由地震偶然组合(E2)控制,故此处不进行验算。

从上表可以看出,墩柱配筋满足规范要求。

4.结构抗震验算

4.1计算模型

建立空间杆系模型,采用Midas/Civil 2006软件进行抗震相关计算分析。其中主梁、横梁、墩柱、桩基、系梁均采用

空间梁单元模拟,为简化计算,主梁边支撑仅考虑板式橡胶支座刚度,不再考虑边墩盖梁、墩柱、桩基与支座的刚度耦合。利用节点弹性支撑模拟桩—土相互作用,其顺桥向、横桥向及竖向约束刚度采用m法计算(其中m0=2×1.2×105kN/m4,C z =7.5×106kN/m2)。计算模型见下图。

结构地震响应通过加速度反应谱分析得到,其中模态组合采用CQC法。墩柱屈服弯矩、极限承载力及顺桥向横桥向容许位移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得到,其中采用FEMA铰模拟墩柱塑性铰特性。

3×30m连续梁计算模型

4.2计算参数

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本桥抗震设防类别按B类考虑。根据蓥华大桥地质勘察报告,桥址处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设防目标:E1地震作用下,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复可继续使用;E2地震作用下,应保证不致倒塌或产生严重结构损伤,经临时加固后可维持应急交通使用。

根据抗震规范 6.1.3,本桥为规则桥梁;根据抗震规范表6.1.4,本桥E1、E2作用均可采用SM/MM分析计算方法。

当抗震分析采用多振型反应谱法,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S由下式(规范5.2.1)确定:

其中 max 2.25i s d S C C C A 式中:Tg —特征周期(s);

T —结构自振周期(s);

max

S —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 Ci —抗震重要性系数; Cs —场地系数; Cd —阻尼调整系数;

A —水平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峰值。

反应谱拟合的相关参数见下表:

E2地震作用加速度反应谱

4.3E1地震验算

地震偶然荷载作用下(E1)结构内力见下图。

地震偶然荷载作用下(E1)顺桥向最不利弯矩对应轴力

地震偶然荷载作用下(E1)顺桥向最不利弯矩 地震偶然荷载作用下(E1)横桥向最不利弯矩对应轴力

地震偶然荷载作用下(E1)横桥向最不利弯矩

地震偶然荷载组合(E1)下中墩各控制截面配筋验算见下表:

中墩控制截面配筋验算表

说明:墩柱斜截面抗剪强度由地震偶然组合(E2)控制,故此处不进行验算。

从上表可以看出,墩柱配筋满足规范要求。 4.4E2地震验算

4.4.1 E2地震作用下墩柱容许位移验算 4.4.1.1 墩柱有效抗弯刚度计算

由公式(B.0.1-2),墩柱截面屈服曲率φy 为:

通过弹塑性分析得到铰的基本铰属性,计算墩柱截面顺桥向及横桥向屈服弯矩My 。

墩柱截面顺桥向弯矩-位移曲线 墩柱截面横桥向弯矩-位移曲线

因此墩柱塑性铰区域截面顺桥有效抗弯刚度:

c

y E φy eff M I

=7700/(0.00277×3.250×107

)=0.0855

(m 4

墩柱塑性铰区域截面有限刚度系数=0.0855/(π×1.64

/64)=0.266

墩柱塑性铰区域截面横桥有效抗弯刚度:

c

y E φy eff M I

=6125/(0.00277×3.250×107

)=0.0680

(m 4

墩柱塑性铰区域截面有限刚度系数=0.0680/(π×1.64

/64)=0.211。

4.4.1.2墩柱等效塑性铰长度计算

根据上式,左墩柱等效塑性铰长度为0.5m ,右墩柱等效塑性铰长度为0.6m 。

4.4.1.3E2作用下位移计算

在E2地震作用下,墩柱顺桥向及横桥向最大位移见下图。

E2地震作用下顺桥向位移(δXmax =3.0cm ) E2地震作用下横桥向位移(δYmax =2.5cm )

4.4.1.4墩柱容许位移计算

根据规范7.4.8条建立弹塑性分析模型计算墩柱顺桥向及横桥向容许位移。

墩柱顺桥向荷载位移曲线(△u =15.3cm ) 墩柱横桥向荷载位移曲线(△u =13.3cm )

4.4.1.5墩柱容许位移验算

E2地震作用下,墩顶的顺桥向和横桥向水平位移按抗震规范第6.7.6条计算,△d =C δ。

场地特征周期T g =0.4S,顺桥向结构自振周期T =0.58>T g ,查表 6.7.6 c=1;横桥向结构自振周期T =0.69>T g 。查表

6.7.6 c=1

E2地震作用下墩顶位移验算表 (规范7.4.6条)

4.4.2 E2地震作用墩柱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4.4.2.1 墩柱顺桥向剪力设计值

墩顶、底顺桥向潜在塑性区域极限弯矩图

因此,顺桥向墩柱塑性铰区域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5

.88765

90412.10

0+?

=+=n s zc x zc c H M M V φ=2514kN 4.4.2.2 墩柱横桥向剪力设计值

墩顶、底横桥向潜在塑性区域极限弯矩图

因此,横桥向墩柱塑性铰区域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5

.810198

103012.10

0+?

=+=n s hc x hc c H M M V φ=2894kN 4.4.2.3 墩柱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由上述计算可知,墩柱塑性铰区域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由横桥向控制,其承载力验算见下表。

墩柱塑性铰区域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表

4.4.3 E2地震作用桩基强度验算

E2地震作用下,桩基内力按规范6.8.5条及其条文说明计

算,由上述计算可知,桩基配筋由横向弯矩控制。

E2地震作用下桩基最大内力

E2地震作用下,桩基承载力验算见下表。

桩基配筋验算表

桩基箍筋加密区采用2根φ16HRB335钢筋,间距为10cm,对应桩基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可满足规范要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