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以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

专业:城市规划

学生:指导老师:

摘要

近些年来,由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闲时自由时间的加多,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国内休闲旅游的新热点。如何在与之出现的产业单一,无法形成积极盈利等问题中寻找突破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是其中的关键。怎样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确定自身的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是笔者想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梳理研究了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等资料的前提下,以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分析了其现状、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策略等,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Research on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 White Ping Resort Dragon Case

Major: Urban Planning

Student: Zeng Rui Supervisor: Guo Yanro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nomy and people free time and more spare time,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hot spot of domestic leisure tourism. How in the industry with a single, unable to form a positive earnings and other issues in the breach,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key. How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make full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combined with the rural tourism market demand, determine its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author wants to discuss and solve the problem.

This article in combing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the rural tourism, and other materials under the premise of Bai Ping dragon resort in wush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its present situati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l, development strategy, etc.,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Rur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目录

1导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结构 (1)

2白坪飞龙度假村现状 (1)

2.1 基本情况 (1)

2.2现有资源 (1)

2.3 公共设施现状 (2)

3白坪飞龙度假村SWOT分析 (2)

3.1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优势 (2)

3.2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劣势 (3)

3.3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重要机遇 (3)

3.4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威胁 (3)

3.4.1 临渝地区的竞争 (3)

3.4.2 市场准入的挑战 (3)

4白坪飞龙度假村产业发展策略 (3)

4.1农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3)

4.2乡村旅游业 (5)

4.2.1度假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5)

4.2.2 度假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策略 (5)

5总结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1导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不停发展的城市和人们不停加快的生活节奏,很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在周末或者节假期选择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朴质闲适的特色,通过满足现代都市人向往田园的心灵诉求而变成旅游业的重要分支[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以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研究为主要目的,综合分析目前白坪飞龙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探讨其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确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对策及基本对策。本文在认真分析白坪飞龙度假村的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供建议和策略,对其建设与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结构

本文通过对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联系现有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产业的现状,把乡村旅游和农业经济相互联系,形成产业模式的新格局,成为以农业产业为主导、以创新旅游为推动、以农村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产业旅游[2]。

2白坪飞龙度假村现状

2.1 基本情况

白坪飞龙度假村位于四川、重庆两省,南充、合川、遂宁三个市的接壤处。度假村地处武胜县域东部,嘉陵江以东、万乐路以北区域。度假村北靠岳池县,距离成都市220公里,相隔重庆市90公里,相隔南充市54公里,距离广安市39公里。

第一产业为生猪养殖、桑树种植、柑桔种植、蔬菜种植业,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度假村现状第一产业以白坪乡的甜橙生产基地和飞龙镇的蔬菜基地为主。在度假村东南部飞龙镇、百坪镇、猛山乡等乡镇建有现代农业园区。整个园区分布在省道两侧,交通便利,现状农业基础良好。在鸣钟、双星、沿口等三个乡镇建有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度假村内第二、三产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集市为主。

2.2现有资源

度假村水资源丰富,东靠嘉陵江,加上分布在山涧沟谷的小溪,构成树枝状河网水系。其中,长滩寺河作为嘉陵江左岸一级支流,从区内东北飞龙乡入境,流经飞龙、三溪、鸣钟、沿口等乡镇,是全县水电资源开发最好的河流。

度假村内也具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的有盐卤、金和建筑材料等。盐卤估算蕴藏量丰富,但已停产。嘉陵江河道的砂石较为丰富;金矿规模小、品味低。现在许多乡镇企业和家庭的小规模的采矿方法,产量非常低。

度假村有天然森林资源。药材有香附、半夏、补骨子、白芍、枳壳、苡仁,甘蔗、麻、烟叶、生姜、蔬菜等经济作物;经济林木有橙、桔、柚、柑、桃、梨、苹果、樱桃等;珍稀树种有银杏、香樟、油樟、楠木、檀木、红豆树、杜仲、银桦、相思树等;野生动物有长吻鼹、蝙蝠、黄鼬、果子狸、狐狸、獭等。

度假村周边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具有很突出的特点,种类多样,格调高雅,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文化景观丰富。自然景观以鸣钟桃花山为主,人文景观则以嘉陵江第一古镇——沿口古镇,还有飞龙武庙、观音阁寺庙等景点及鸣钟桃花节等传统旅游活动。

2.3 公共设施现状

近年来,度假村内初步形成了城乡贯通、出口畅通的交通新格局,区内省道304、县道沿三公路、沿罗公路、岳武路畅通,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对外交通较便利,各乡镇及大部分村均通公路。

度假村地势平坦,地面海拔小起伏,和村里地区丰富的植被,许多景点,非常适合推出自行车休闲和健身活动。综合度假村内的各类资源要素,在与生态布局和功能区划密切相关的基础上,以村公路、拖拉机耕路、路基、花卉、苗木基地的快捷方式已形成,休闲、观光建设、健身类、各层次鲜明的绿色之路,建设覆盖体育、乡村文化、旅游等多功能的绿道网络系统。

在生活步行系统规划中以方便村民在集中居民点内出行为主,主要结合集中居民点建设进行规划。度假村内有以连接度假村内各个生态景点为主休闲游道系统,主要以游客的参观路线进行规划。步行道步行道路面主要以生态路面为主,并具乡间野趣。

3 白坪飞龙度假村swot分析

3.1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优势

区域交通优势有位于重庆的“1小时经济圈”三圈层;省道304、南渝高速公路穿越度假村,距重庆主城区90公里,距重庆两江新区约70公里,距南充54公里。产业方面水产、蔬菜、生猪、蚕桑的四大特色产业已经初步形成,显现出来了城市导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3]。并且拥有政府支持,在未来政府重点发展地区,能够得到政策扶持,所获得的资源力度也会有所增加[4]。

3.2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劣势

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农村人民的文化素质,关注土地和就业,部分农民的土地不能流转造成建设用地指标无法置换,集中的居民点难以建成,引发土地矛盾,产业需要进行空间、功能的大整合与提升[5]。并且原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尚未形成联动,导致产业集群没有实现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的基础设施建设短[6]。

3.3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重要机遇

国家将加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试点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发展项目,逐步扩大试点地区,城市和农村发展继续升温[7]。成渝度假村、成渝经济区有能够获得相关政策突破的空间。在两江新区的成立,进一步拉近了试验区的距离和城市中心区,城市功能溢出对试验区的发展机遇[8]。而新增的高速路极大的缩短了度假村与大中城市时空距离,为其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基础。

3.4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威胁

3.4.1 临渝地区的竞争

临近重庆地区农产品的成长与地理自然环境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社会经济背景都十分密切。在城市之间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类似的相当强,甚至导致行业领先的产品生产也非常相似,目标市场和大量的收敛,这使得临渝地区的产业竞争激烈[9]。同时,临渝地区都想在重庆产业转移中分一杯羹,竞争空前激烈。所以,度假村想要一步步占据了具有优势的有利位置,将面对严重的跨区域竞争和挑战。

3.4.2 市场准入的挑战

做为重庆农副产品保障基地、进入重庆产业和增大出口的创汇农业的比值,增加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这是度假村的最优的行动方向[10]。重庆的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接入方式也越来越细化、规范化和组织化。农业生产和管理仍然是基于传统的思想和方法,这在将来的发展中会有所阻碍[11]。

4 白坪飞龙度假村产业发展策略

4.1农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产业方面需要结合度假村现状产业,制定相应规划目标和发展定位。首先,我们要加快农业研发孵化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形成城市和农村生活的进一步整合,形成拥有美丽的生态环境的新农村;其次充分利用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再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把统筹城

乡、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要素进行配套完善。

1.观光农业

通过农业发展和农村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增值,借此平台发展有机食品,展示交易、规模化种植、产品研发、私家菜园、采摘区、教育科普、文化休闲娱乐等[12]。通过区域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打造重庆及周边市民的休闲度假基地,有效提升度假村对外形象,发挥度假村作为重庆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优势,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对于解决区域农民就业、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武胜城市形象具有极大的推送作用[13]。

2.创汇农业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迅速的向农业渗透,致使以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能源技术为代表高科技农业对传统农业进行深层次的科学技术改造,使得农产品生产和农业深加工产品具备了很高的科技含量,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具有高度科技附加值在农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当今国际市场上不断的被越来越多的方面认同,并逐步由技术发达地区向技术偏低地区倾斜[14]。同时受地理差异化的影响而导致的农业资源分布不均也使得资源稀缺地区希望从区域或国际市场上获得农业资源的补充,这为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为农业跨境货币交易,农产品的对外交流[15]。

3.“整体流转”模式

土地以股份形式统一到专业合作社。其股份分家庭股与集体股,以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的为家庭股,以集体的机动地、四荒地入股到合作社的为集体股,并明确了家庭股与集体股的数量和权益[16]。集中起来的土地由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

4.“公司单定”模式

以“农户养殖、协会服务、公司营销”的模式,联合养殖大户,注册人和家畜品牌;以“公司+大户”的形式,建立“公司定单,农户养殖,品牌营销”的机制,进行品牌经营[17]。通过入股或土地流转所收益的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帮扶基金”,制定相关规定和协议,为有能力、勤奋、诚信的村民提供一定限额的无息贷款,发展订单式生产,确保农民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5.“公司托管”模式

在农户入住新型社区前,公司与村民小组签订土地预流转协议,公司负责统一选种、统一育苗,村民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规程进行管理,每年由公司发给村民管理费;村民住进新型社区后,公司与村民小组签订正式土地流转合同,公司根据不同肥力地块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村民将果树托管给公司,由公司对挂果树给予保底金,盈利每年按10%分红。同时,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可进协会,协会与公司签定服务合同,按照标准

对果树进行生产管理,由公司支付管理费。村民收入主要为土地租金、果树托管保底金、分红收入、务工收入(园区务工和外出务工)、管理收入等[18]。

4.2乡村旅游业

4.2.1度假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看,加快度假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确保武胜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需要。从度假村发展的需要看,乡村旅游是该地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必然成为度假村旅游最具成长空间的新特色[19]。从实现价值的途径看,发展乡村旅游是度假村实现农民增收,能够实现土地增值的有利道路。

4.2.2 度假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策略

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户作为乡村旅游开发主体,突出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实施品牌化战略,增强临渝地区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着力把度假村打造成为临渝地区示范样本。结合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引进实力业主,整体连片开发。重点打造高端生活第一居所和度假投资第二家园,突出健康度假特色,创新生活方式。

结合村域西部已开发的合作社和蔬菜大棚等,进一步拓展用地,形成规模化种植的特色蔬菜基地。建立起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依托村域东面已开发香米以及西南部现有的优质水田发展优质水稻基地,大规模的香米、玉米以及油菜种植可形成乡村味浓厚的农业观光基地。

推出全年水果采摘活动:4-5月份推出草莓采摘,6-8月份推出蓝莓采摘,7-9月推出葡萄、梨、桃、李等水果采摘,9-11月份推出柑橘采摘。已有的花卉苗木区以红枫、樱花、海棠培育栽种为主,未来结合土壤条件及产业需求形成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专业化花卉苗木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周边发展自身乡村旅游,可以

利用广遂高速、广武潼安资成高速,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交易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务,搭建度假村交易平台。建立展示交流平台,建立以会议、展览、节事为主题的会展业。

5 总结

乡村旅游能够通过其特有的田园感受和质朴的农家情怀给人以放松闲适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产业,让农业资源依靠这种形式实现自身价值的提高[20]。而随着人们向往自由闲适的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与之而来的关于旅游产业的盲目开发,产业模式单一等问题也等待着解决。本文在梳理研究了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等资料的前提下,以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分析了其现状、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策略等,希望能够为我们国内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毕春梅. 成都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研究[D].西华大学,2014.

[2]蒋薇. 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乡村旅游产品升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3]王素洁,李想.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可持续乡村旅游决策探究——以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村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2011,03:59-69+90.

[4]马立. 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5]郭焕成,韩非.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97-1605.

[6]Tongqian Zou,Songshan (Sam) Huang,Peiyi Ding. Toward A Community‐driven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Tourism: the Chinese Experience[J]. Int. J. Tourism Res.,2014,163:.

[7]Alenka Verbole,Stuart Cottrell.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ase of a negotiating process in Slovenia[J]. World Leisure Journal,2002,442:.

[8]黄郁成,黄光文. 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 旅游学刊,2003,02:73-76.

[9]郑杨,周志斌,朱莎. 近5年中国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5:19-26.

[10]冯娴慧,戴光全.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 旅游学刊,2012,08:104-111.

[11]DonaldG. Reid,Heather Mair,James Tayl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J]. World Leisure Journal,2000,422:.

[12]Emese Panyik. Rural Tourism Governance: Determinants of Policy-makers’ Suppor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J]. 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2015,121:.

[13]Ling-en Wang,Sheng-kui Cheng,Lin-sheng Zhong,Song-lin Mu,Bijaya G. C. Dhruba,Guo-zhu Re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Principles, models and the future[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3,101:.

[14]陈雪钧. 国外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借鉴[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56-59.

[15]张祖群. 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2014,08:307-314. [17]王继庆.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19]张文,安艳艳,李娜.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3:17-24.

[20]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 经济地理,2007,02:336-339.

致谢

本论文完成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在此特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最真挚的感谢。首先,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郭艳荣老师,感谢在学习期间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教诲,使我受益匪浅。其次也很感谢我的生活中的好朋友的刘婷、范怡等同学,他们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的给我帮助和鼓励,让我十分庆幸拥有这份友情。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我会一直把他们的爱记在心里,不管是物质上的帮助,还是精神上的鼓励,他们都给与了我太多太多,感谢他们的付出,我会继续努力和成长的,不会辜负他们的期许。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735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项新亮点,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

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和发展前景精品源自中考试题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

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与策略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与策略研究 很多人已厌倦城市的生活氛围,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在宁静、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现代旅游者也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希望获得一种愉悦的经历,强调参与和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备受人们宠爱,得以快速发展。但是乡村旅游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境,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势在必行。

目录 一、基础篇 乡村旅游开发.pdf1 基于乡村特色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2 乡村旅游开发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pdf6 乡村旅游开发空间结构及商业业态变化调查.pdf8 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df9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研究.pdf11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pdf14 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风险的产生机理与管理工具.pdf22乡村文化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29 二、地方篇 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pdf32 肥西县乡村旅游开发探析.pdf36 关于海南省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的研究.pdf38 合肥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39 湖北旅游名村乡村旅游开发初探.pdf42 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古镇乡村旅游开发探索.pdf45 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pdf52 生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广西富川县秀水村为例.pdf54厦门岛外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研究.pdf56 厦门同安造水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60

云南省弥渡县乡村旅游开发初探.pdf64 三、发展篇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pdf68 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pdf71 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比研究.pdf74 基于顾客期望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pdf77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究古丽扎努尔阿.pdf78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析.pdf79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pdf80 浅析乡村旅游开发对策.pdf81 台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及启示.pdf82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pdf85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df88 乡村旅游开发我国城市反哺农村的理想途径.pdf91 乡村旅游开发新解读新思路上.pdf93 乡村旅游开发新解读新思路下.pdf96 新农村建设导入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99

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标题: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0910304111 姓名:金晓萍 指导教师:孟英伟 2012年6月11日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苏州市乡村旅 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尽 本人所知,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毕 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作者签名:金晓萍 2012年06月 11 日 (学号):0910304111

摘要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新型的旅游产业,在不断地迅速发展,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下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其作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使其走向更规范,可持续的道路,将直接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本文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题,结合相关旅游产业的理论,以苏州市为例,对苏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所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关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的策略,为苏州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做好铺垫。 关键词: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状况;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as a new type of tourism industry is in developing rapidly. It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competitive nature, and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Bu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ourism, how to make it to more standardized, sustainable way,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irection and spee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opic,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elevant theory of tourism industry. To S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Suzhou rural tourism existing problems in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uts forward relevant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Suzhou rural tourism blackboard. Keywords: Suzhou rural tourism;Development status;Question;Countermeasures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纵观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对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的开发原则的指导下,总结出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7项专项乡村旅游开发措施,并提出4项具有时效性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原则;专项乡村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1 1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1.1注重创新原则 从整个中国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不长,产品开发却始终停留在浅层次,只有少数地区开发出了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如北戴河附近的乡村乐园。这就必须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逐渐扩大产业链条,才能够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1.2精品工程原则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尚处在粗糙、低层次阶段,无法激起更多游客的消费欲望,回头客少,这无法做到持续发展。应在保留原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乡村风情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高品位、精品化的原则,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的内涵,精心打造、包装,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精品项目。只有按照精品工程原则开发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留住游客。 1.3市场导向原则 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离开了市场,旅游产品无法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牢固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时刻把握市场脉搏,深入洞察游客需求,并以此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首要原则,必然会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1.4人本主义原则 人本主义原则强调以人为本,把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以游客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时刻关注游客需求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在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并非所有的乡村旅游产品都考虑到了游客的真正需求,这种简单的产品复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只有在关注细节的基础上,开发出游客真正需要的旅游产品,才能使游客有好的体验,做到让游客满意。 1.5持续发展原则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遵循“保护为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和适度的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是依托农业资源,如果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不注重对资源的保护,不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就会给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致命打击。政府对各种所有制的经营实体要进行严格的规范,防止短视行为的出现。 2专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2.1乡村观光之旅 我国有着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青山秀水、绿色田园是其自然景观的典型代表,为乡村观光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众多的优美自然山水,使游客徜徉其间,能够感受到无比的惬意。我国中部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地的田园风光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国众多的自然山村,能够给有人无限自然的美好享受。如此具有乡野情趣的景致,都可以使游客抛开都市的喧闹与压力,使身心得到彻底释放。 2.2会议度假之旅 该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以我国的诸多度假村和度假山庄为依托来进行。这些度假村和山庄的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论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华西村为例 【摘要】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华西村的探索和实践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华西村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农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旅游资源,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田园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的兴起既迎合了新千年的“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巨大潮流,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传统古老的第一产业与朝气蓬勃的第三产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乡村旅游起源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外大规模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幅员辽阔,农村资源众多,乡村田园风光千姿百态,大江南北农耕、渔牧、茶果、林木应有尽有,风情各异。5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我国富厚底蕴的中华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 截止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达359家,遍布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我们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以游助农”方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与朝气蓬勃的第三产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河北的野三坡,江苏的华西村,杭州的龙井村、广东四会市的观光农业园等众多乡村旅游地的兴起与发展足以说明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的广阔.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所具有的、与其它旅游类型有明显差异的特点是乡村旅游地——农村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乡村旅游特点与农村发展的联动关系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乡村旅游集第一、第三产业于一体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在充分利用乡村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合理规划与设计,把农事生产操作、农作物与农业科技展示、农产品系列加工与旅游者的活动融为一体,并向旅游者充分展示农业艺术及良好生态环境的新型旅游的形式。做为一个乡村旅游地,它首先应该是一个进行科学化农事生产的基地,是第一产业的像征。同时,它又是一个集食、宿、行、娱、购、游等旅游六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属第三产业的范畴。它既要满足服务性企业的需要又要体现和突出农业生产性的特点,它把农业生产与旅游服务进行有机的交融和联系,从而达到农业生产为旅游服务,旅游服务促进农业生产之目的。 (二)乡村旅游重游率高,生命周期长 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游客大多只停留在静止的,浮光掠影式的游览,且重游率低,回头客少。乡村旅游却不然。乡村是一个集农事知识、生物知识、农作物知识、高新科学知识为一体的大课堂,诸多乡村文化沉淀形成的乡村旅游文化亮丽多彩,田园风光随季变化,四季特色明显,农事生产品种各异,内容繁多。这一些都不断的刺激和吸引游客旧地重游,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观赏田园风光的千姿百态,参与不同的农事活动。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强的生命力和较长的生命周期必然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催化剂,促进和带动农村的发展并成为农村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国内主要模式研究 1.【"农户+农户"模式】 乡村旅游初级阶段,原真性强,发展水平低下 1.1内容: 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也称自主经营模式,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合一,依然存在,具有和理性。 1.2意义: 这种模式具有短平快优势。农户善于学习别人经验,汲取别人教训,因其势单力薄,规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极具个性化服务。 投资收益: 该模式主要由农户自负盈亏,最终的受益者为农户。 1.3优势: 1.3.1文化保留最真实 1.3.2游客花费不多,能体验最原生态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1.3.3较适合以“农家乐”为主的小规模乡村旅游 1.4劣势: 1.4.1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 1.4.2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差 1.4.3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较差,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 1.5解决方案: 可以让政府或者企业介入,加大对资金和管理的投入力度,规模化发展。采用合作社方式,对现有农户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分配。 1.6案例:成都的农科村、浙江安吉的天荒坪村

2.【个体农庄模式】 自主经营,相对独立,管理水平不够高 2.1内容: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个体经营者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了附近大量闲散劳动力,他们通过手工艺制作、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旅游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2.2意义: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 2.3投资收益: 农庄吸纳大量的农户闲散劳动力和资本,集体获利,农户增收。 2.4优势: 2.4.1农庄自主经营,投资少,回报率高。 2.4.2农户可获取大量利益、土地增值、解决就业压力。 2.4.3个体经营者更好的维护当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从而改善投资环境。 2.5劣势: 2.5.1由于农庄自主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相关知识技能底下,影响整个景区运营。 2.5.2农户会承担一定量的资金风险。 2.5.3规模小,竞争优势差。 2.6解决方案: 转变落后的经营生产方式,积极与政府、企业、旅行社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招商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按现代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运作。增强农户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的培训。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纳相关人才。

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b3196176.html, 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究 作者:焦航 来源:《度假旅游》2018年第07期 摘要: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苏北的乡村旅游景区为调查对象,发现在安全管理、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智慧旅游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大数据信息平台以及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优化路径;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7-0110-01 19世纪的欧洲提出“乡村旅游”,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在我国兴起,直到90年代中 后期得以发展起来[1]。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常 年奔走于城市的人们愈加渴望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到乡村去放下城市中的一切喧嚣和嘈杂,享受舒适的田园生活。与此同时,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将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措施之一。2014年8月9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了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等十二 部委联合发布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2017年颁布的《关于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 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的通知》指出乡村旅游市场刚需较大、可以带动乡村村民致富、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新时代的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新方式,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新举措。本文以苏北的乡村旅游景点为调查对象,发现不足,提出如何更好地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1 乡村旅游的概述 乡村旅游是指鄉村的空间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围绕着乡村的文化和民俗,主要游客来自城市居民的旅游方式和经济开发活动。具体来说,是指以乡村这一地域为活动空间,依托于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习惯等,为主要来自于城市游客提供观赏、体验、休闲、娱乐的健康、自然的一系列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游客的活动空间环境是在乡村地区,二是围绕着具有独特乡村性的产物进行的活动,二者缺一不可。 2 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苏北的乡村旅游景点为对象进行调查与走访,发现乡村旅游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景区的安全管理意识较弱,景区内并未配备足够的安全设施以及专职安全员,安全管理有待提高;环境卫生状况不乐观,多数景区的水污染较严重,这可能是因为一来餐饮业导致的废水排放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来存在于景点中的民宿造成的生活废

云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与总结

(1)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升温,云南省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有昆明、楚雄、红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等l6州市1万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至10万元。农家乐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了 国内外游客特别是省内城市居民的喜爱,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的旅游热点。 (2)乡村旅游产品特色鲜明。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全省形成五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是田野生态景观乡村,如罗平油菜花、元阳哈尼梯田、东川红土地、思茅茶山茶园等;二是人类学民族村寨,如泸枯湖摩梭人落水村、翁丁佤族原始村落、罗古箐普米大寨、基诺族山寨、千年白族诺邓村等;三是城郊休闲乡村,如官渡区福保文化村、西山区团结乡、红塔区大营街等;四是特色工艺乡村,如鹤庆新华银器村、孟定芒团造纸村等;五是历史文化名村,如 (3)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全省已形成四种较为典型的发展 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景区周边的石林五棵树彝族村、丽江纳西族黄山乡等;二是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如城市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村寨、口岸附近村寨等;三是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如银器加工新华村、传统造纸芒团村等;四是企业再造型发展模式,如腾冲和顺乡、丽江束河镇、版纳橄榄坝等。 (4)乡村旅游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适合多种市场的需求,既 有满足于当地城市居民休闲的城郊农家乐式乡村旅游,又有满足于省外游客的田野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还有满足海外游客的人类学民族村寨,以及满足特殊兴趣爱好的特色工艺乡村旅游。这是六月乡村旅游区别国内其他省市(区)的一大亮点。 (5)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已经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 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全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融观光度假、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6)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 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西山区团结乡、玉龙县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官渡区福保文化村等乡村旅游典型。 (7)形成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政 府、企业、村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本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多方参与开发和利益共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5年以后,双休日的实行,广大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走到乡村,寻找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乡村旅游在全国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国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游”,号召到乡村去体验“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推出了“中国城乡和谐游”,宣传魅力乡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引擎,检索1992-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当中关键词包含“乡村旅游”的文献,相关文章共有3415篇。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急剧增多,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概念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 早期,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概念和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进行了探讨。邵琪伟(2007)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26]。大多数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功能、产品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张文(2006)人将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增加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方面[27]。大多数学者也赞

乡村旅游发展探究

引言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享受美景,陶冶情操已成为大众休闲的时尚选择,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和行为,以其自身的特点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许昌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许昌市及其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考察、分析、比较,总结许昌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特色,找出其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发展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有助于许昌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策略,使许昌乡村旅游往更完善、更高层次发展。许昌依赖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既充分的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带动了其经济的发展,迎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要求,合理的调整了许昌整体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为许昌经济的现代化作出突出贡献。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2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现在发展已基本成熟,并且占所有旅游活动的 10%-25%。在英语国家里,“乡村旅游”有两种名称可以互相替代,即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和agritourism(亦称农业旅游)。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很多国家地区将旅游称为观光,因此他们将乡村旅游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它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3在我国,乡村旅游通常被称为“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等等,尽管内容上可能会有些细微差别,但总的内涵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即凡是以包括农、林、牧、副,等广泛的农业资源在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为载体,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普、考察等形式的旅游,都可以纳入乡村旅游的范畴。 二、许昌乡村旅游现状 (一)起步晚,发展水平低,总体呈不断发展上升趋势 许昌乡村旅游起步晚,目前正处于起步成长阶段,虽然发展水平比较低,但整体呈发展上升趋势。许昌以农业为主,农业资源丰富,加之深厚的历史背景,以三国文化为依托,以农业资源、田园风光及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享受性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在许昌快速兴起。许昌这些年来,一直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导,把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打造成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曹魏文化为主题,以四季花卉为景观,以休闲农家乐旅游为特色的开放型旅游区,使之成为中原最大的生态休闲产业集聚区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根据《许昌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对许昌旅游坚持“城在村中,村在城中”、“乡村旅游,景观带动”、农家乐乡村旅游与精品景点相互补充为原则,形成三带、三区、六园、五村的“3 3 6 5”网状布局。到201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在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农村人口净流出、公共资源倾斜,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农村空心化,并最终走向衰落。乡村旅游由于其能够直接将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起到美化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产业能力的作用,而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将它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剂良药。特别是今年7月底,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将迎来更多机遇。 事实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西的婺源、 成都的五朵金花、陕西的袁家村和马嵬驿、浙江的安吉……我们随口都能说出很 多知名的旅游乡村。也有很多城市人背着行囊走在了去往乡村的路上,他们或是 寻找一个古镇、山村租下一栋民居,按着自己的喜好进行改造,当起了民宿老板;或是承包数顷良田,种菜养鸡,当上了农场主;再有抱负的就是弄出了像裸心谷 这样的乡村休闲极品。但不能否认,中国的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产业 链条过短,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态单一,规模化程度较低;旅游产品同质, 分工协作水平低;低价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不稳定…… 归结起来,最主要的还是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低,产业是乡村旅游得以持续 发展的动力,要想做大乡村旅游最关键的是打通一产、二产、三产的联系,形成 产业链。 ? ? ? ?一、做好一产:一地一品,发展高效精细农业 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因为特色农业既是乡村旅游的景观营造, 也是休闲体验的内容,消费的对象。一村一品、一镇一韵,是现代农业走向规模化、精致化、社会化、差异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一个地区形成一种产业特色,一 个农户发展一种主导产品,有利于形成明确的专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依存,构建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保持以农为本的本色。而建立单一农产品为 主的专业性农场,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形成农业和观光两用园,是乡村 旅游的主力军。 日本的精致农业闻名世界,发展注重“大而专”。一些地区的无土栽培和温室 大棚精细化堪比园艺盆景。而普通农户只种植1-2个品种,一般作为商品出售。专业性的农场则会同时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如葡萄公园农场,可以将葡萄 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制品,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 ? 二、联动二产:打造IP,深化旅游商品开发

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旅游管理 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在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了我国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城镇所不具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城镇旅游爱好者,通过满足他们休闲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著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著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背景 乡村旅游的出现,是中国居民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的标志。从以前的知名景点旅游,名胜古迹旅游到城镇旅游、乡村旅游的火爆,反映出中国人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品质化的时代。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是形势所在,是时代所趋。 自从中国实行了5+2的工作休息制度后,城镇居民的短期短途旅游消费发展非常迅速,这就直接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以下一些数据能够说明现在乡村旅游的规模和前景: 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乡村旅游点; 2014年,全国有“农家乐”超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1/3 预计2020年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 可以说,在未来的中国居民境内游市场上最有发展空间的细分市场就是乡村游,这个市场的开发现在也只是开始,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的模式是建立在整合乡村自然资源、富余劳动力、基础设施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或企业的组织协调,经过专业开发设计和建设,形成的以乡村特色

为核心的旅游业态。 中国的乡村旅游从最初的瓜果采摘、远足垂钓等简单的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固定模式的几种特色模式:现代农业型、乡村休闲度假型、乡村生活体验型。这几种模式在国内比较普及,也比较受城镇旅游者的欢迎。 乡村游的本质是以农村土地和合理流转和整合为基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服务为载体,以政府化或者公司化运营的核心推动力的农村生产模式的创新。 从乡村农户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资源整合模式: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 1.1双康时代下休闲旅游需求提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 国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 日已有114天,这意味着中国公民出游机会的增加。与此同 时,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国进入“双康”旅游时代的概念, 即“小康”+“健康”,在小康时代,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旅游问 题,健康已成为现代人旅游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1]。休闲与 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身 体机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的层面上,还包括情绪健康、 精神健康、思想健康以及社会健康等多方面的健康指标,人们 能够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心闲体静”、“心宽体健”的目的。 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具体就表现在旅游者期望通过参与旅游 活动得到身心的愉悦,对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旅游服务也提 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休闲旅游的一种 重要形式能够满足旅游者利用短期假日得到愉悦身心,休闲 娱乐以及康体健身等多种功能需求,也正是广大旅游者的休 闲需求刺激了中国乡村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 1.2和谐社会中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006年10月,国家领导人又做出了关 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 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 乡和谐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 文化等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 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政府领导者认识到发展乡村 旅游的重大意义,国家旅游局将2007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 “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 口号,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 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要载体,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纪根立在2006中国乡村休闲旅 游高峰论坛上表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 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活动 的开展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纽带,能够凸显好山好水好资源, 有利于营造农村旅游大环境,开展文明生态富裕村创建活动,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 1.3新农村建设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机遇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着重提出了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区 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桎梏,此次党中央部署了八个方面的主要 工作以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由此可见国家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与此同时,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