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第三章教案:3.2 地球仪和地图

七年级科学第三章教案:3.2 地球仪和地图
七年级科学第三章教案:3.2 地球仪和地图

教案1.3.2 地球仪和地图

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本章累计2个教学内容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一)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 导学生在对地球仪的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 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地球仪的实际及应用,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 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 纬网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掌握关于地球仪中的相关概念和特征。 情感、态度及 价值观 养成科学观察、读图的态度,能把地球仪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教学重点经纬网的认识,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 教学用具地球仪(学生自带)、课件经纬网 情境设置情境一: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太空拍到的照片中,我们可以分 成七大洲,五大洋,但如果我要找一个具体的位置,我们该怎么去找呢? 情境二:地球仪的作用还有哪些? 情境三:请你观察地球仪,把你已经知道的内容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教学过程边教边悟 情境一: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太空拍到的照片中, 我们可以分成七大洲,五大洋,但如果我要找一个具体的位置,我们该怎 么去找呢? 生: 小结: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把地球做成一个模型,然后我们就可 以把“地球”尽收眼底,这个模型叫做地球仪。 情境二:地球仪的作用还有哪些? 生: 小结: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整个地球表面的情况,可以知道自己处 在地球上哪个位置。 情境三:请你观察地球仪,把你已经知道的内容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生: 小结: 1.经线和纬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南北两极,地轴,是

(完整word版)地球仪和地图练习题

地球仪和地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图上距离是12厘米,实地距离是3600千米,该图的比例尺为()。 A、1:3000万 B、1:300万 C、1:30万 D、1:3万 2、下列比例尺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A、1:10 000 B、十万分之一 C、1:1000 D、1:1 000 000 3、在表示某一地区的四幅地图中,当图幅大小不变时,表示内容最详细的一幅是() A、1:5 000 000 B、1:500 000 C、1:50 000 D、1:50 000 000 4、某地图比例尺为1:2500万,实地距离是500千米,图上距离是()。 A、2厘米 B、3厘米 C、5厘米 D、8厘米 5、甲地位于20°N,80°E,乙地位于20°S, 120°E,则甲地位于乙地的()。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6、关于在地图上识别方向的一些叙述,正确的是() A、经线指示东西,纬线指示南北 B、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C、一个人站在北极,他的四面都是北方 D、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箭头指示北方 7、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A、20°W,160°E B、20°E,160°W C、0°,180° D、90°E,90°W 8、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0度经线以东为西经 B、18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 C、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D、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9、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际范围就:() A、越大 B、越小 C、不能确定 D、一样 10、在地图上经线指的方向是:() A、东西 B、南北 C 东北 D 西南 11、文字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地距离100千米,表示成数字式是 A、1∶1000 B、1∶10000 C 1∶1000000 D 1∶10000000 12、关于比例尺的正确概念是:() A、表示实地距离比图上距离放大的程度 B、表示图上面积比实地面积缩小的程度 A、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D、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放大的程度 13、1∶1000000的比例尺改写成文字式应是:() A、图上1 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千米 B、一百万分之一 C、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面积10万KM 2 D、图上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 14、在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1∶1500000 B、五十万分之一 C、1∶15000000 D、一百万分之一 15、绘制一张学校平面图,采用下列哪一种比例尺最适合:() A、1∶1000 B、1/3000000 C、0:40KM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 16、在画有指向标的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是() A、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不论什么样的地图,均用经纬线确定 C、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来确定方向 D、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7、有关东西两半球界线的划分,正确的是() A、0度和180度的经线圈 B、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

2018年中考地理专题复习 地球和地球仪讲义 湘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 中考地理复习说明 一、教材版本的问题 二、同学们的担忧 基础薄弱,没信心怎么办? 总是记不住怎么办? 三、给同学的学习建议 主科学累了,学学地理。 做笔记、看地图、做几道对应的练习题。 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地球仪

题一:2013年06月20日同学们观看了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讲课,下面是同学的讨论,正确的是() A. 宇航员从太空可以看见地球上布满了经纬网 B. 宇航员用肉眼可以看出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 C. 在宇航员之前,是哥伦布首次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D. 从太空看地球,把地球称为“水球”更符合实际 2. 纬线与经线

题二:下列纬线中,最长的是() A. 66.5°S B. 北纬10° C. 南纬7° D. 23.5°N 题三:纬度40°,经度119°的点在地球上共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题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假如一架飞机从上海出发,沿着纬线一直向正东飞行,最终能回到原地 B.如果在南极点建一座房子,它的四面都是面向北 C.本初子午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D.一架飞机从北京出发,沿着经线一直向北飞行,最终会绕地球一圈回到原地 3. 经纬网定位

诀窍:先找出0°纬线和经线,再判读是南纬或北纬,是东经或西经。 题五: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图判断,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 A.38.2°S,120.6°W B.30.1°S,142.6°W C.45.2°N,138.6°E D.38.1°N,142.6°E 题六:读下图完成1~2题。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1 / 13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2 / 13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3 / 13

地球与地球仪优秀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1课时) 邱海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在古代时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星际的研究,日月星辰,各有其妙。好,今天让我们进行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⑵、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哪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4)、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推测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单选题 1.下列四幅图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一幅是( ) A. B. C. D. 2.俗话说:找不着北了。从地理学的角度讲,这个地方应当是在:() A. 回归线上 B. 南极点上 C. 赤道上 D. 北极点上 3.地图与实地相比,一般情况都是按一定比例() A. 缩小 B. 放大 C. 相等 D. 根据具体情况有放大也有缩小 4.图中关于A点所处地理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A. 东半球、低纬度 B. 西半球、低纬度 C. 东半球、中纬度 D. 西半球、中纬度 5.小科同学特别喜欢科学,他准备按照科学书上的步骤,自制地球仪,他准备好了乒乓球、铁丝、胶 布和橡皮泥。他先在乒乓球的中间用红笔画了一个圈(即图中到点a和点b距离相等的圆圈),则小科同学是想用该圆圈表示() A.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 本初子午线 C. 地轴 D.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6.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机打车软件中使用的地图是() A. 地形图 B. 电子地图 C. 人口分布图 D. 气候分布图 7.下列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A. (30°W,30°N ) B. (10°W,10°N ) C. (170°E,30°S) D. (175°E,10°N ) 8.毛泽东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地球上最合适的地点是() A. 0°纬线 B. 10°N C. 30°N D. 90°N 9.经度的最大范围是() A. 东、西经各90度 B. 东、西经各180度 C. 东、西经和90度 D. 东、西经和180度 10.小明同学把某地(28° N,102° E)的经纬度写成了(28°,102° E),地球上与小明同学写法相吻合的地 点有几处()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二、填空题 11.读图回答: (1)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 (2)有关B地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半球、南半球、中纬度 B.西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C.东半球、南半球,低纬度 D.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12.仔细观察某学校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级科学第三章教案:地球仪和地图

教案1.3.2 地球仪和地图(汪版) 2014年初一科学组(奥数班) 七年级《科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教案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教学目标: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的三要素;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初步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平面经纬网图的制作,了解地图的绘制;通过各种常用地图的阅读比较,了解地图三要素;学习使用常用地图,开展地图上的“假想旅行”;通过活动课,绘制平面示意图。 三、教学准备:各类地图(中国政区图、世界地图、浙江旅游图、学校平面图等) 四、教法与学法:实验观察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活动 五、教学过程: 1、谜语引入:“I have cities but no house, Forests but no trees, Rivers without water, What am I ?”----谜底:A map 2、地图的作用教学:在生产上、军事上、学习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1)例如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气象部门通过卫星云图准确地报出了火区的分布及火势的发展情况,使有关领导能及时地制定灭火方案组织抢救。又如修建长江三峡水电站、水库,必须研究当地的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多种专门地图,才能最后确定坝址、坝高、库容等。 (2)由学生讨论生活中使用地图的经历,如旅游图,导购图的使用等进一步了解地图的作用。 3、地图含义的教学: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示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强调“缩小”、“平面”等词。 4、地图的绘制的教学: (1)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是个球面,而地图是却个平面,怎样才能把球面上的各种信息准确地体现平面上去呢? (2)实验观察:经纬网地球仪在平面墙上的投影。要求学生画出平面经纬网图,体会绘制地图的过程。 5、地图三要素的教学: (1)展示:常用地图的类型(包括书本中的三幅图),同时针对中国政区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课下作业

第2课时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 巩固加提高 基础巩固 1.地球仪是地球的 。地球仪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 。也称 。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 ,与它平行的线叫做 。 2.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叫 ,0°经线以西叫 。纬度从赤道起算,把0°纬线定为 ,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 ,赤道以南叫 ,赤道以北叫 。 3.低中高纬度的分布 4.赤道把地球分 为两半,赤道以 北的半球叫 ,以南的半球叫 ,中国位于其中的 。在地球仪上,经线表示 方向,纬线表示 方向。 5.关于经线的叙述,正确的有( ) A.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B.全球可划出360条经线 C.经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D.所有经线都相互平行,永不相交 6.把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 A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 B 、以赤道为界 C 、以西经20°经线为界 D 、以西经20°、东经160°经线圈为界 7.某地地理坐标为北纬22.3°、东经174°,它属于( ) A 、南半球、西半球、中纬度 B 、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 C 、南半球、东半球、低纬度 D 、北半球、西半球、低纬度 8.右图中甲地的经纬度位置为( ) A .西经20°,北纬20° B .东经20°,北纬20° C .西经20°,南纬20° D .东经20°,南纬20° 9.已知甲的经纬度为135° E 、45°N ,乙的经纬度为120°E 、45°N ,则甲在乙的( ) A.正东方向上 B.东北方向上 C.正西方向上 D.西北方向上 10.在地球表面的纬线有( ) A.1条 B.90条 C.5条 D.无数条 11.在地球仪上,经度30,纬度0的地方一共有( )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12.有关经纬线的叙述:①所有的经线一样长,②所有的纬线一样长,③所有的经线都是圆,④所有的纬线都是圆,⑤纬线是与赤道垂直的线,⑥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且互相平行的线。其中正确的有(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④⑥ C .①③ D .① 名称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纬度范围 30° 30° 20° 20° 10° 10° 甲

(word完整版)【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1章地球与地图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讲义湘教版必修1.

第1讲 地球仪与地图 考点一 地球仪与经纬网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①经线特点?????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长约2万千米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 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将地球 平分为两个半球 ②纬线特点???? ? 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 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垂直相交

(4)经度和纬度 经度纬度 图示 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 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 的度数愈向南愈大 划分半球20°W~0°~160°E为东半球, 160°E~180°~20°W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 以南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度①本初子午线为东西经分界线。 ②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 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 线。 ②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 极圈是温带、寒带界线 经度和纬度的判断方法 (1)东西经的判断: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的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的为西经。 (2)南北纬的判断: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加的为北纬;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为南纬。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回答1~2题。 1.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 A.① B.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仪和地图 教案1

第3章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 2.学会制作小型地球仪。 3.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三要素, 4.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二、教学安排: 本节建议3课时。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地球公转影像片、与课本上的图3—12、图3—12、图3—13相同或相似的地图、杭州市区交通图,地图制作原理的展示工具(会亮的灯、经纬网地球仪和白纸屏), 四、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按照课本的顺序展现,采用启发式、讲解式、比较法等多种教法综合应用的方式进行教学。五、对本节课提出一些建议: 本节课的内容在社会课中已经有讲述,所以可以有适当的扩充。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在茫茫宇宙中不是静止的,它是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毛泽东曾有过“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地球这么大,要学习、研究和利用它,我们就必须借助工具——地球仪。 〖板书〗(一)地轴、两极和赤道 1.展示地球仪。 请学生上讲台来看地球仪,然后提问: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提问: ①地球仪上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② “地球仪是否装斜了”? (地球仪倾斜装置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交角)。在讨论问题后,较为自然的提出地轴、两极和赤道,并且得出它们的概念。

初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仪和地图

初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仪和地图 初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仪和地图 本初子午线(00经线)(东、西经1800“一轴两点”:地轴和两极经纬网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200W、1600E)赤道(00纬线) 纬线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地球仪:就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作用:可直观地表现地球面貌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能演示地球运动等自然现象。 2经纬线比较 经线纬线 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圆弧状况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等长) 就半球来说,每一条纬线长度都不相等;就全球来说,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经纬线的特点: (1)经线是半个地球的大圆,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为2万千米。

(2)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 万千米。 (3)由赤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逐渐减小。 3.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 (1)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00经线以东(右)为东经,以西(左)为西经。 (2)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0。赤道以南(下)为南纬,以北(上)为北纬。 4.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东西半球:以西经200,东经1600为界,分为东西半球。 注:自西往东(即越往右),经度数升高的为东经;自南往北(即越往左),经度数升高的是西经; (2)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分为南北半球。 注:自南往北,纬度数升高的为北纬,纬度降低的为南纬。 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00-----300 300--------600 600-------900 5、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类型: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直线式)

浙教版3.2地球仪和地图 教学设计

§3—2 地球仪和地图 [设计意图]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重点:经纬网的认识,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地图的三要素 难点: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课前准备] 地球仪(学生自带)、各种地图,课件经纬网

一、地球仪 地轴——经线——经度 [教后反思] 通过少讲多练多演示来让学生观察和认识地球仪和地图,结合实物的演示,设计了一些观察和探究的思考题,但是发现学生由于理论脱离实际,对方位的感觉仍然很含糊,特别是经纬线的知识,上过社会课和科学课后还是比较认识不清楚,应用知识的能力比较欠缺。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3—2 地球仪和地图 二、地图 1、概念: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

形。 2、三要素: [教后反思] 对地图的教学中,主要是抓住了三要素来展开学习和研究,由于这部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熟悉,问题不大,但是对地图的原理学生比较模糊,在教学设计中,要简单化处理。在方向的教学中,适当的补充了部分的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三课时 地球仪评价和地图制作 1、地球仪的评价 根据评价标准,各小组选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再进行全班选举,选出最好的三个组品,给予鼓励(平时探究分增加)。 评价标准: (1)整体:地轴有没有倾斜,支撑架是不是完整牢固。 (2)经纬线有没有画好,画的是否正确,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七大洲的轮廓有没有。 (4)采用什么材料制作,有没有创意。 最好的三个由制作者上台说明制作过程,用到了哪些工具。 (通过投票选举,票最多的三位同学作品获胜,剩下的学生自己在课后完善后还可以自愿上交,得探究分) 2、校园地图的绘制评比 根据评价标准,各小组选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再进行全班选举,选出最好的三个组品,给予鼓励(平时探究分增加)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操作,一起参与修改,确定基本建筑,然后补充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确定方向,指出北边 (2)比例尺——没量过具体建筑的长宽,可以通过操场一圈300米来进行比较推算,估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5 浙教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5 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 2.学会制作小型地球仪。 3.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三要素, 4.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二、教学安排: 本节建议3课时。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地球公转影像片、与课本上的图3—12、图3—12、图3—13相同或相似的地图、杭州市区交通图,地图制作原理的展示工具(会亮的灯、经纬网地球仪和白纸屏), 四、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按照课本的顺序展现,采用启发式、讲解式、比较法等多种教法综合应用的方式进行教学。 五、对本节课提出一些建议: 本节课的内容在社会课中已经有讲述,所以可以有适当的扩充。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在茫茫宇宙中不是静止的,它是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毛泽东曾有过“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地球这么大,要学习、研究和利用它,我们就必须借助工具——地球仪。 〖板书〗(一)地轴、两极和赤道 1.展示地球仪。 请学生上讲台来看地球仪,然后提问: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提问: ①地球仪上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② “地球仪是否装斜了”? (地球仪倾斜装置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交角)。在讨论问题后,较为自然的提出地轴、两极和赤道,并且得出它们的概念。 3.播放地球公转影像片,加深学生对于“地球仪倾斜装置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交角”的认识。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练习.docx

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课题2地球仪和地图 1知识题练 感知地带 1.对地球仪的认识(1)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 (2)经线和纬线①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线,叫经线,也叫了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②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等,赤道最长。 (3)经度和纬度:将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设为0。经线,向东为东经度,向西为西经度;将赤知识点1对地球仪的认识 例1图3-2-1中甲地的经、纬度应是() A.120° E, 20° N B.120° E, 20° S C.120° W, 20° N D.120° W, 20° S 思路导引: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地理坐标(地 理位置)是经常性的。教材虽然给出南北半球40' 甲 — 20° 30 110° 120° 130° 10° 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但学生们很难在实际中准确应用。其实大颗要華握一定的 规律,这类题就很容易突破。 解析:本题中虽然给出了经、纬度的度数,但并没有标出南、北纬和东、西经,因此,首先要判断 哪些线条是纬线,哪些是经线。由于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以图 中纵线是经线,横线是纬线;对于纬度,可再根据南北纬度的变化规律:向北(上)北纬度度数增 大,南纬度度数减小,可以判断图中的所有纬线都是南纬度。对于经度,可根据东西经度的变化规 律,即向东(右)东经度度数增大,西经度度数减小,可以判断图中的经线都是东经度。两者结合 起来,便可容易找出正确答案。 答案:B 知识点2半球、高低中纬度的划分 例2王强在地图上发现一个地方,南侧是高纬度,北侧是中纬度,西侧是西半球,东侧 是东半球,该地的经纬度是() A.160° E, 60° N B.20° W, 60° C.160° E, 60° S D.20° W, 60° S 领悟:经纬线之间都 是相互垂直的。为了 区分众多的经纬线, 人们采用给它们标 定读数的方法, 就是经纬度。应熟知 道经纬线的 定义、形状、指示方 向、长度等特征,知 道经纬度的排布规 律。 领悟:使用20° W 和 160。E所构成的经 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的目的,是为了避免 把非洲和欧洲的一 些 国家分在两个半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讲义(经典打印)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 考点一 地球仪与经纬网应用 一、地球仪与经纬网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①经线特点?????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长约2万千米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将地球 平分为两个半球 ② ????? 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垂直相交 4.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图示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 东经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数愈向西愈大 北纬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度数愈向南愈大 划分半球 20°W ~0°~160°E 为东半球,160°E ~180°~20°W 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度 ①本初子午线为东西经分界线。 ②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②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极圈是温、寒带界线 (1)东西经的判断: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的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的为西经。 (2)南北纬的判断: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加的为北纬;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为南纬。 二、经纬网的应用 1.定“方向”——先定南北,再定东西,东西方向找劣弧。 A 在 B 的西北方向;D 在 C 的正东方向;E 在 D 的正南方向; E 在 C 的东南方向。 2.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约是111千米。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即:纬度差×111km 。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约是111×cos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若两地在同一纬线上,只要指导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两地之间 的距离。即:经度差×111×cosφ千米。 3.定“范围” 图3和图4的4个阴影地域中,实地面积最大的是④。 (1)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2)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 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4.定“最短航线” (1)确定“大圆”:“大圆”即球面两点所在的过球心的平面与球 面的交线,如右图6所示;在地球上,三种情况下“大圆” 是确定的,如图7所示。 (2)确定“劣弧”:所谓“劣弧”,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 最短航线规律总结:①赤道上的两点:正东或正西方向;② 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向正南或正北;③同一经线圈,但不在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向正 北过北极点再向正南,或向正南过南极点再向正北;④同一半球,但不在同一经线圈的

[浙教版七上科学]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浙教版七上科学]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 教案 【--教学工作总结】 【重点】 ①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 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难点】 经度、纬度 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量角器 教学器材:两人或四人一个地球仪、绳子、直尺、彩色粘贴纸、经纬网仪

教学课件:自编计算机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用远离地球的方法可以看到地球的形状,但对于这么巨大的星球,怎么研究它呢? 认识地球仪 (观察、演示)观察地球仪,模仿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提问)1.观察地球仪描述地球仪的结构。 2.观察地球仪找出地球仪转时绕的轴。 3.观察地球仪表面都有什么? 4.用地球仪我们可以干什么?

(小结)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将地球缩小后制成的模型,它由底座、支架、斜着的一根轴、球体等结构构成,我们把地球仪绕着转动的轴称为地轴,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其中一点正对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点我们称为地球仪上的北极点,地球上的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点,和北极点相对的点叫南极点,地球上的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在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到南、北两极等距离的大圆圈被称为赤道,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东,逆着的方向是西。利用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还能演示地球的运动。 (提问)1.地球仪上的球体是正圆球体吗?为什么与实际的地球形状不符? 2.地球里真有这么一根地轴吗? 3.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地球上能建一座四面都朝北的房子吗?如果可以,应建在哪里? (活动)1.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同学之间互相检查 2.若用一个圆圈代表地球,你能把看到的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赤道画在图上吗?

完整步步高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1章地球与地图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讲义湘教版必修1

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 2地琛也.绎待丽及菇忙理甘*日卅瓦二的齐问、比例尺.常爪圈價和订记 考点一地球仪与经纬网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 .地球仪 (1)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 -- 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_____ (2) 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长约 2万千米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 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将地球 平分为两个半球 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圈 ②纬线特点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 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垂直相交 知识整合 知识回顾理清救财 必修 1第一醴地球9地图 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 【曲刑良示]1地珠的形状和丈小 鬥|厅下兴 平坤拜: b 357千末 亦逋屮輕: h :j ;H rx

(4) 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北楼 /?Z- -A \ A/ JX 图示 A V i A iJt _ 進 H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 90 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 分布规律 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的度数愈向南愈大 20° W 0°?160°E 为东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 划分半球 160° E ?180°?20°W 为西半球 以南为南半球 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 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 ①本初子午线为东西经分界线。 特殊经纬度 线。 ②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②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 极圈是温带、寒带界线 ■ ■方法技巧■ 经度和纬度的判断方法 (1) 东西经的判断: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的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的为西经。 ⑵ 南北纬的判断: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加的为北纬;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为南纬。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 已知甲地(30 ° S,45° E)和乙地互为 对跖点。读图,回答 1.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 A .① B.② 解题探究 剖析题型归纳总结 1?2 题。

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 秋季 第一学期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 七年级科学上册 授课目的: 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纬度,东西半球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地图及等高线比例尺的应用。 重难点:1.经线与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 2.纬线与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些位置。 4.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地图方向的判定。 二、授课内容: 图一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 秋季 第一学期 图二 1. 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东的叫东经,以西的叫西经,各分180°。0°经线越往东,东经的经度越大。 180°经线:东经180°和西经180°同在这条经线上 每条经线是一个半圆并且经线是等长的,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围成一个经线圈。 西经20°(20°W ,)和东经160°(160°E )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中国位于东半球。 2. 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 赤道(0°纬线):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是最长的纬线。 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 低纬度:0°~ 30° 中纬度:30°~ 60° 高纬度:60°~ 90° 北极:北纬90°(90°N ) 南极:南纬90°(90°S )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 秋季 第一学期 图三 图表 南回归线:南纬23.5°(23.5°S ) 北回归线:北纬23.5°(23.5°N ) 南极圈:南纬66.5°(66.5°S ) 北极圈:北纬66.5°(66.5°N ) 除南北两极(是点),其他纬线都是圆。 例题 已知甲的经纬度为135°E、30°N,乙的经纬度为120°E、45°N,则甲在乙的( ) A、正东方 B、东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地球仪上连接北极和南极的线是—— ,也叫 —— 。在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离的线叫—— ,与它平行的线叫 —— 。以—— 和 —— 为界,可以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浙教版七年级上第3章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地图)课件

新世纪教育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b4940548.html, 精品资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新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第三章第四节 地图 一、教学目标 1. 能识别一些地图上常见的符号和注记。 2. 能运用经纬网和指向标在地图上判定方位。 3. 运用地图上的比例尺量算距离。 4. 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地图测绘的精度和速度。 5. 学会绘制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 1. 2. 地图上的符号是形象直观的图形语言,是传输地理信息的特殊语言,它比文字语言更简洁,能一目了然。所以教师要分析清楚各符号所代替的含义。 3. 地图上的注记,是用文字或数字说明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质量和数量特征。用不同字体、字号、颜色的注记,区别不同性质、种类、数量的地理事物,提高了地图中各种地理事物的区分度。这些规律可让学生从地图中自行归纳。 4. 地图上的方位,一般我们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但在高纬度地区误差太大,甚至产生方向颠倒的错误,所以可用经纬线定方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 了解地图的三要素 2. 绘制平面图和路线图。 难点:比例尺(缩尺)与实地距离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设计(多媒体) [引入]你和爸爸妈妈要去诸葛八卦村旅游,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引入新课《地图》 于是爸爸就去买了一张《浙江旅游地图》回来,爸爸说:你来找一下诸葛八卦村在哪? 大家一起来找一下在哪? 这个红点所代表的就是诸葛八卦村 我们还可以看到,地图上还有着其他许许多多的符号,比如说…… 在地图上用各种符号表示山川城镇等各种地理事物。 地图符号是传输地理信息的特殊语言 你能正确识别地图符号的意思吗? 平面图的阅读和测绘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2 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学会使用地球仪和地图是学习地球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 养学生对地球学习的兴趣和方向感,但是上这节课还要考虑到社会书上已经有这方面的 知识,因此要综合考虑社会和科学知识的异同。这节课要突出少讲多演示多训练。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指导学生 从不同侧面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 2、学会制作小型地球仪。 3、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的三要素,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 4、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方法与过程】资料的收集和课件的制作。教学拓展——环球旅行,更好的认识地球仪。绘制学校的平面图,也可以让学生绘制家里的平面图,以及自己家附近环境的平面图, 强调地图的三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通过观察学习科学的成功喜悦 2、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的认识学生比较容易搞混,尤其是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强调。 地图的比例尺和地图的方向也有难度,大小比例尺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来说明。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学会使用地球仪和地图是学习地球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 养学生对地球学习的兴趣和方向感,但是上这节课还要考虑到社会书上已经有这方面的 知识,因此要综合考虑社会和科学知识的异同。这节课要突出少讲多演示多训练。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指导学生 从不同侧面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 2、学会制作小型地球仪。 3、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的三要素,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 4、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方法与过程】资料的收集和课件的制作。教学拓展——环球旅行,更好的认识地球仪。绘制学校的平面图,也可以让学生绘制家里的平面图,以及自己家附近环境的平面图, 强调地图的三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通过观察学习科学的成功喜悦 2、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的认识学生比较容易搞混,尤其是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强调。 地图的比例尺和地图的方向也有难度,大小比例尺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来说明。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