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形成转化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形成转化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形成转化影响

浅谈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形成转化的影响

【摘要】介绍了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并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大农业土地结构调整和农业集约化程度的变化、矿山开采改变了水循环过程三个方面论述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形成转

化的影响。

【关键词】土地利用;流域水资源;影响

0.概述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是自然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之一。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和近地面层,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环境综合体。这一定义的涵盖面相当广,突出了土地的资源特性。在研究土地利用对水资源转化影响时,我们可将土地概念限定在地球表面的覆被层性质上。土地利用指人类为获取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并影响地球系统的主要途径之一;土地利用对地球系统的直接影响就是改变了陆地表面的覆被性质,如热带森林变成农田、草地变成耕地、具有绿色植被的土地建成了城市和不透水的道路、场地等。由于土地利用改变了地球陆地的覆被结构,从而影响地面反照率和生态系统贮碳能力,使地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变化;同时也对区域水质水量、生物多样性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深刻影响。

1.土地利用及其变化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来稿日期:1998210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王秀兰 包玉海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概括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方法—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建立,阐述了各类模型的涵义及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模型 1 引言 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全球变化研究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而在众多的全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首先,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是引起其它全球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面的问题,而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因而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I CSU )”的IGB P 和隶属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 )”的H PP ,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球问题的综合研究。建立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简称LU CC )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成因、过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及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长期以来,在许多研究领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量的模型,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阐述了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几类模型,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2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1 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土地覆盖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属性和生物物理属性,而土地利用则指土地的使用状况第18卷第1期 1999年3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 GR ESS I N GEO GRA PH Y V o l .18,N o .1M ar .,1999

东莞市2013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报告

东莞市2013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报告

目录 一、前言 (1) 二、数据源介绍 (1) 三、方法流程简介 (2) 3.1基本原理 (2) 3.2技术路线 (3) 四、东莞市2013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 4.1面积变化情况 (4) 4.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空间分布 (5)

东莞市2013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报告 一、前言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 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作为表征人类活动行为对地球陆表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直接的信号,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行为与自然生态过程交互和链接的纽带。 开展不同尺度长时间序列高精度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库的建立,快速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相关知识,及时提出国土开发和气候变化适应性的宏观策略对于国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报告以东莞市2013年以及2015年高分一号PMS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采用基于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快速获取东莞市2013年和2015年土地覆盖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到各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面积变化以及空间分布情况。 二、数据源介绍 本报告所用影像数据为东莞市2013年9月27日和2015年4月25日高分一号PMS数据。 GF-1卫星搭载了两台2m分辨率全色/8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四台16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卫星工程突破了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高时间分辨率结合的光学遥感技术,多载荷图像拼接融合技术,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技术,5年至8年寿命高可靠卫星技术,高分辨率数据处理与应用等关键技术,对于推动我国卫星工程水平的提升,提高我国高分辨率数据自给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五章-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

5 IMPACT OF LAND USE ON GROUNDWATER QUALITY The land surface is exposed to different contaminant sources (air, household, dump sites, industry, traffic and agriculture). Contamination may reach subsurface waters enhanced by special surface receptors (e.g. interception evaporation) and become transported by overland flow, interflow and infiltration (Sect.1.4) to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The emission of contaminants is partly produced by combustion processes, introducing H3O+, NO x, SO x, CO2, heavy metals and organics into the atmosphere. They subsequently reach the land cover either by interception (dry and wet) or directly by precipitation (wash out). Usually the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 in interception deposition and in air are equal. The former may even be larger because of evaporation at the interceptor surfaces (tree leafs). In rainy deposi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contaminant content is mostly diluted. A contaminants in the air have been accumulated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can not be regulated, that is, at this scale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to clean the atmosphere by technical means on a short term. Their presence is most prominent close to the emitting source, and in forest areas, especially at the regional air moisture condensation level where moisture condensation may contribute as much to precipitation as rain itself. The pollution is usually higher in air moisture than in precipitation, so that the pollution deposition is much stronger than by rain alone. The deposition is lowest on bare soils. Another contamination source for land surfaces is the excessive distribution of agrochemicals (organic and inorganic), used to support and enhance soil fertility and to protect plants. Its impact on subsurface resources can to some extend be governed as far as the application is not too excessive and the time of application with respect to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s carefully selected. Groundwater is not completely exposed to all contaminants, as some of them become sorbed on soils or are being exported in dissolved condition or particle bound by interflow (Sect.1.3).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the contaminants may undergo chemical or microbial disintegration as far as the habitat and flow conditions favor microbial activities. Artificial tracer and natural isotope methods may be applied to trace the history of elements, to recognize the efficiency of chemical or microbial environments like biofilms, and time spans for disintegration processes. They can also contribute to developing long-term strategies of groundwater protection (Seiler et al. 1992). In this respect an interesting field of applications are the biporous media to which belong most of the Mesozoic hard rocks 65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利用变化及流域尺度大小对水文类型分区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第29卷第7期2014年7月 V ol.29No.7Jul.,2014 土地利用变化及流域尺度大小对 水文类型分区的影响 魏兆珍,李建柱,冯平* (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 摘要: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1956—2005年的年降雨量和水面蒸发资料以及DEM 、土地利用和土壤的遥感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划分一定单元流域,对海河流域进行水文类型分区划分,并讨论了土地利用转移变化及单元流域尺度大小对水文类型分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水文类型分区的结果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流域水文类型分区的空间分布,土地利用变化越大,水文类型分区的转移变化也越大。单元流域尺度较小时,水文类型分区分布较为离散,反之,单元流域尺度较大时,水文类型分区的分布则较为连续。当单元流域平均面积变化小于150km 2时,分区分布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总体来看分区结果相对比较稳定,当单元流域平均面积变化较大,并达到250km 2以上时,分区结果会发生较大变化。关 键词:水文类型分区;土地利用转移变化;单元流域尺度;分区结果 中图分类号:P33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4)07-1116-11 DOI :10.11849/zrzyxb.2014.07.003 由于影响产汇流特征的下垫面条件和气候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导致了流域水文特性也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因此可以通过划分水文分区,探求流域产汇流的空间分布规律。水文分区的划分原则是将流域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使得区域内下垫面和气候条件相似性最大且差异性最小,而在不同区域之间下垫面和气候条件相似性最小且差异性最大[1-3]。 然而流域的下垫面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土地利用,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极易发生变化或者转移,因此作为影响流域水文特征的下垫面要素[4]以及划分水文类型分区的一个重要分区指标[3],土地利用的空间转移变化必将影响到水文类型分区的特征属性及空间分布。由于土地利用、土壤等下垫面特征的空间不均匀性和流域气候的空间变异性,因此单元流域作为水文类型分区的分区单元,尺度大小不同,单元流域内的分区指标特征值也会发生变化[5],进而会影响水文类型分区的分区结果。因此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下垫面的遥感资料以及气候特征的空间分布,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及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海河流域进行水文类型分区划分[6-7],分析海河流域1970—1980年及1980—2000年间土地利用的空间转移变化及其对流域水文类型分区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单元流域尺度大小对分区结果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3-03-06;修订日期:2013-11-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9123,511791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51021004)。第一作者简介:魏兆珍(1986-),女,山东泰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学与水资源问题的研究。E-mail:weizhaozhen@https://www.360docs.net/doc/8b7392782.html, *通信作者,E-mail:fengping@https://www.360docs.net/doc/8b7392782.html,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 分析 黎海锋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2008年末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功能,分析该 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依据土地利用变化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其根本驱动力。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年末~2008年末城市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将有助于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的 科学性。 1 导语 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成为地理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被列为全球地表资源变化的主要方面之一【1】。 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地处南亚热带,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地势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为山区,主要以林地和园地为主,而平原地区则以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为主。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解、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掌握土地资源变迁的内在机制,为该区调整土地利用对策,进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实现土地优化提供了数据基础,从而缓解人地矛盾,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空间变化上呈现出不同土地类型间的变化, 在时间变化上服从于人类利用土地方式的改变速度, 两者都涉及变化的内容和幅度问题。所以本文决定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1999年以来,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其主要的驱动力,并对科学制定全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提出一些个人觉得较为有效的建议与方法,为建立一种更为高效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贡献自己的智慧。 2 1999年末~2008年末土地利用动态 2.1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表1列出了1999年末~2008年末广州市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10年间三大地类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各减少了6532.00公顷和2515.00公顷;建设用地增加了9046.00公顷。农用地中园地减少幅最大,共减少5431.00公顷。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增幅最大,增加了4179.00公顷。 表1 1999年末~2008年末广州市土地利用分类变化表 土地利用类型1999年末土地利用 分类面积(公顷) 2008年末土地利用 分类面积(公顷) 10年间土地利用面 积变化 (公顷)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侯鹏程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要:土地利用是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反映,它的变化可以引起许多自然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进展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发生于任何时空尺度,它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客观反映人类改变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再现了陆地表面的时空变化过程[1]。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例如:与前面所述各种用地相关的物质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及沥青路面等则为土地覆盖的概念。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过程(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2]。无论是在全球的尺度还是国家或者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地导致土地覆盖的加速变化。 总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概念。土地利用一般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简称为: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响应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由于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以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环境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4]。而且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人类对全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是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开拓计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是全球变化的关键,是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桥梁工程”。 [收稿日期]2007-08-21

(完整)土地利用变化报告汇总,推荐文档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摘要:以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为基础,把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增长、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变动、城镇化、国家和地方政策是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nd use change data,statistic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trend and degree of land use in chongqing city, and reveals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population change, urbanization, national and local policies are the driving force for land use.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驱动力;重庆市 key words: land use;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driving factors;chongqing 0 引言 人类社会要得到长足的生存和发展是绝对不能与土地分离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研究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覆被的研究方 法及应用、变化影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研究尺度等方面,进一步了解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同时掌握了其驱动机制的互动互馈关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收稿日期:1999-05-20;修订日期:1999-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教育部跨世纪青年培养基金(1998);日本全球环境战略所 (IGES )项目[Foundation I tem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ina,No.39899374;Trans -cen tu ry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M 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of China (1998);Project of In 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 trategy,UE ,J apan.]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理学博士。E-mail:spj@https://www.360docs.net/doc/8b7392782.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2-0151-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1 ,陈晋2 ,潘耀忠 1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 2.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环境系统研究所,九州,日本) 摘要: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驱动力;中国深圳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 CC)作为IHDP 的核心科学计划经过90年代以来的努力,目前已见到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 。其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测量一直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基础,受到IHDP 组织者的高度重视[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的变化[2],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区域土地利用积累性的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即通过影响地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4]。因此,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5]。 随着我国沿海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入[6] ,沿海开放城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其中深圳市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7,8] 。 深圳市总面积2020.5km 2 。自1980年成为特区以来,15年间由一个人口33万、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的沿海渔村小镇发展成为1994年拥有336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5亿元的大城市,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0年增加10.18倍和297.67倍,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0%达到1994年的74%,增加7.4倍[7] 。深圳市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为 第55卷第2期2000年3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HICA SINICA V o l.55,N o.2M ar.,2000

论文 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班级:规划1001 姓名:张治莹 学号:1005200108

2012年6月6号 杭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对于人口,政策及经济的增长等方面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类发展 前言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反映了土地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种罂粟之间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杭州市市区为例,根据对杭州市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的分析,并研究其驱动力。 一、研究区域与主要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1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浙江第一大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杭州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杭州市土地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是3068平方公里。 2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土地利用战略布局为: 杭州、嘉兴、绍兴和湖州四市,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及华中、华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布局相衔接并成为这些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打造浙江省可持续产业发展中心与创新基地,提升杭州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综合竞争力。 3 .杭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布局 杭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布局,着力提升杭州省域中心城区用地功能,优化老城区用地空间格局,整合新城用地空间,打破分区管辖权限进行统一土地利用协调,促进临平副城与下沙副城用地整合,富阳与之江旅游度假区用地协调,西部新城与余杭组团用地协调,强化萧山区与滨江区功能设施的协调。 (二)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是在统计年鉴中手机所需要的数据,结合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数据来源 以2001年到2010年杭州市统计年鉴,获得总面积,建设用地,道路面积,绿地面积。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地信息提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利用TM/ETM3个时相卫星数据,应用ENVI软件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 2. 实验内容 金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的提取。采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它通过分析地物光谱特征和其他图像特征,充分利用高程、坡度等地理辅助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类精度,比较适合于江南丘陵地形破碎、地物分布复杂的地区。和传统的监督分类法相比,它可以消除园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和裸地光谱相似所带来的影响。 (1)TM影像数据的预处理。本文的遥感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图像增强,并利用行政边界矢量图对影像进行裁剪。 (2)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首先对其中的一期影像(2003年)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决策分类树法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对二者的提取精度进行比较,选择精度最高者作为最终的提取方法,进而提取1988~2003年金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 (3)利用空间叠加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面积转移矩阵,进而通过面积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数量变化、空间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 3. 实验方案 4. 数据预处理 4.1 数据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包括:两景金华市的Landsat TM和一景Landsat ETM陆地卫星影像,一景半SPOT 全色影像;该地区1:50 000地形图;该地区81m*81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1:100万中国行政边界矢量图等。具体的见表4-1和4-2所示。 表4-1 研究区遥感影像数据 获取时间传感器类型数量(景)空间分辨率(m) 2003年3月9日SPOT-5全色 15 1/25 2003年3月26日LandsatETM+ 1-8波段 1 15m(全色) 30m(多光谱) 1996年9月6日LandsatTM1-7波段130 1988年12月5日LandsatTM1-7波段130 表4-2 研究区其他资料及应用说明 数据类型应用说明 大比例尺地形图最新时相的1:50000地形图,用于进行卫星遥感资料的几何校正 野外调查资料野外控制点的测量,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训练样本区的调查,建立判读标志,进行分类及信息提取精度检验等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比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及遥感影像分类精度参考 4.2 图像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部分主要包括: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几何纠正、以及对研究区进行边界裁剪和图像增强。主要工作流程如下(图4-2):

土地利用情况汇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土地利用情况汇报 篇一:滦平县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滦平县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国土资源局的指导支持下,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资源节约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及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保护及合理利用呈现良好态势,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我县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滦平县土地资源概况 滦平县地形复杂,土地资源呈现山地多、平地少,林地多、耕地少的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滦河、潮河流域。土地总面积448.94万亩,现有耕地面积34.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64%,人均耕地面积1.09亩,林地面积270.5万亩,森林覆盖率60.25%,园地面积14.11万亩。基本农田33.71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98.28%。随着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建设用地逐渐增多,全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09万亩,占全

县土地面积的2.02%,交通运输用地4.53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01%。 二、滦平县20XX年度土地利用情况 20XX年度,我县新增建制镇面积146亩、采矿用地527亩、村庄用地113.8亩,耕地净减184.4亩,园地净减64.5 亩,林地净减70.3亩,草地净减198.4亩。土地变化总体趋势为:农用地,耕地保有量略有减少,总体保持平衡。农用地及耕地保有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原我县西地乡划归 双滦区。 三、滦平县土地利用管理工作主要做法及不足 (一)措施“到位”,切实保护耕地 一是高度重视,目标责任明确到位。我县对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给予了高度重视。县政府成立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领导小组,负责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的落实、监督及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每年召开全县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界定责任关系,奖惩条件。将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列入乡(镇)主要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和过错责任跟踪追究制。二是重视宣传,教育警示到位。我县采取多种措施,使宣传教育常态化。每年“地球日”、“土地日”都采用口头讲解,版画宣传,发放传单等形式,宣传法律法规。针对上级新政策,基层新动向,执法新发现等,不定期的召开培训会、

南海区(市)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

韶关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南海区(市)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 学生姓名:林凡梓 学号:12102101032 系(院):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12土地资源管理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王卫 起止时间:年月——年月

南海区(市)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 摘要: 南海区,广东省佛山市下辖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紧连广州市,毗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南海是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进城市,是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区域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地矛盾日趋显现,未了既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又能满足人满生活对粮食生产的需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开展佛山市南海区土地资源空间开发利用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在土地空间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进行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研究工作,为我们全面把握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条件,对南海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综合ENVI和ARCGIS软件,利用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与变化监测等技术,结合GIS中的空间叠加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遵循土地利用分类精度要求,构建从影像数据输入、影像数据的预处理(校正、配准、增强处理等)影像数据土地利用分类到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分析与比较的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土地利用分类信息系统。与传统的系统相比,本系统是一种更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研究区域的信息进行更全方位、综合、高效的管理,为区域的发展规划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南海区区1990~1999年间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驱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人居、水域和未利用地之间。(2)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从该区域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阐明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耕地、居民用地均呈逐步增长的态势而林地、未利用地缓慢减少的趋势。 (3)土地利用变化主导因素分析在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趋势的基础上,从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等方面入手,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口快速增长、政策环境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因素。 关键词:空间分析、土地利用、最大似然分类法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专题研究 黄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黄陵县国土资源局 2008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导论 (3) 1.1研究对象 (3) 1.2研究方法 (3) 1.3研究内容 (4) 1.4研究意义 (4)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 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 (5) 2.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1) 2.3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7) 2.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2) 2.5土地利用特点 (33) 第三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5) 3.1农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36) 3.2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1) 3.3未利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5) 第四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47) 4.1农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7) 4.2建设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9) 4.3未利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63) 第五章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4) 5.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4) 5.2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途径及建议 (66)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对象 本专题的研究对象是自1996年至2005年黄陵县辖区范围内各类土地利用状况,尤其是要重点研究2005年黄陵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作为本专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1.2研究方法 通常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变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图上分析法等。 1.静态分析法:是分析对象在某一时期或时刻的状况与特点。 主要用于对基期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 2.对比分析法:将不同地类的面积、构成与同类型地区或与有 关更大一级区域平均值进行比较。 3.动态分析法:(目前比较强调的部分)运用多年土地统计资 料,分析土地类型变化情况、特点规律和成因。 4.指标分析:即是用特定的指标,反映土类利用的特点和状况, 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程度、效益的分析。 5.图上分析法:既是用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反映出土地利用的特 点及变化规律。

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土地利用变化。本文分析了四 川省南江县不同地质背景条件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影响,并试图建立建立符合 各区地质条件的土地利用模式。针对不同地质条件,认为南部白垩系、侏罗系倾 斜式单面低山和侵蚀台坎状窄谷低山紫色土适合开展种植和养殖;中部侏罗系、 三叠系单面低、中山紫色土黄壤适合发展以林地为主的多经济作物;北部三叠系、震旦系、寒武系、中山黄壤黄棕壤石灰岩可开展林牧作业。 关键词:南江县;地质条件;LUCC;动态变化 LUCC study under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Nanjiang district, Sichuan Province Qu Shaodong, LiYanan, XiongYufei (1.Institute of Lan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2.Key Laboratory of Degraded and Unused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3.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land use chan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background conditions on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 use in Nan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and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land use model that meet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each reg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purple soil of Cretaceous and Jurassic tilted single-sided low mountains and eroded terrace like narrow valley low mountains in the south is suitable for planting and breeding; the yellow soil of Jurassic and Triassic single-sided low and middle mountain purple soil in the middle is suitable for developing multi economic crops dominated by forest land; the limestone of yellow brown soil of Triassic, Sinian, Cambrian and middle mountain yellow soil in the north can be used for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Keywords: Nanjiang district; Geologicalcondition; LUCC; Dynamic change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其利用和变化,这也是全球变化的主因之一[1]。自从1995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 与“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机会(IHDP)”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计划(LUCC)”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该项研究的不 断深入和发展,LUCC研究的热点逐渐转化为区域和局地土地利用变化[2]。在土 地利用开发的调控过程中,地质背景可以作为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的依据。它涵 盖与土地利用、开发有关的所有地质特征及有关问题,包括沉积特征、土地特性、母岩组成、地形地貌、地球化学、水文水资源、地质构造及其他因素等。所以,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覆被有关或有影响的所有与地址相关 的因素(组成)以及内外地质作用,我们都可以认定位地质背景[3]。 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和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我国开展了大量区域土地利 用变化的科研项目,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四川东北部地区, 较少开展该项工作。目前在该地区开展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工作主要是基于遥感 影像解译,政府调研报告,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开展相关空间和数量分析,很少有 结合地质背景条件开展相关工作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4-7]。因此本文拟对川东 北南江县开展地质背景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该项研究可以为当地和其他 类似地区LUCC研究和政府制定土地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依据。 1研究区及地质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