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案(1)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案(1)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案(1)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及其思想;

2.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学重点

目标2、4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及写法;

2.初步理解课文;

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用红笔勾画出不会翻译的语句,并抄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治所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唐贞元十八年(802年)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现在广东连阳)县令。元和元年(806年),新皇帝(唐宪宗)即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即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动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奖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次“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2.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

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写作背景。

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和经济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依然存在。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作者借《师说》一文抨击了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4.学生听读课文,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课文。

5.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6.学生诵读文本,注意句读,培养语感。

7.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明确:《师说》的中心论点是:“是故(无今无古、)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文章先论述了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既摆出古人从师的事实,又论证了从师学习不分少长的原因。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剖析了当时社会从师学习有“古今”“少长”“贵贱”之别的现象和原因,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然后引用了古代孔子的言行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最后一段,引用当时李蟠的例子补充说明自己的观点,并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

【课文结构】

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

第1层(第1~2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2层(第3~4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3层(第5~7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7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1层(第1~3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2层(第4~6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3层(第7~9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4层(第10~15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古代圣贤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4段:以当时社会李蟠从师的事实,补充证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明作《师说》的原因。

三、合作探究

1.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明确: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招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 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尽人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2.“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的原则和风尚,指课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课文提出了哪些观点?

明确:《师说》提出的观点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

4.课文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今天,在接受一些新知识、掌握一些新技能方面,年轻人掌握更快,而且有时学生的思想受到的束缚更小,因而有些方面确实“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课文有哪些写作特点?

(1)总体上

观点鲜明,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有破有立,深刻透彻,说服力强。

(2)语言上

①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②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

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反诘、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③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联结,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四、梳理·积累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文言实词。

士大夫之族──类,名词

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动词

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动词

不拘于时──束缚,限制,动词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动词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动词

3.文言虚词。

生乎吾前──“乎”,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其皆出于此乎──“乎”,语气词,表示揣测语气,可译为“吧”。

嗟乎!──“乎”,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阻止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吾未见其明也──“其”,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不译。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5.文言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笔译全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