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方程(1)》:听评课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方程(1)》:听评课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方程(1)》:听评课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解方程(1)》听评课

小学五年级第五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前,老师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使卢老师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听课老师们感到了一些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56÷X =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 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两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两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形如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还有X÷1.1=3这样的方程的解法。

小学数学万能评课稿(最新)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冯x老师 评课人:xx 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时间:xx-12-10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数学王国"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1、教师的课堂引导非常有趣,从数学王国的大门钥匙的密码引入课堂,让学生利用1和2组成一个两位数来揭开大门的钥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初步接触利用数字组成一个数的可能性是多个的,另外结合地图的涂色来引入第一个例题。 2、教师利用了一条主线贯穿全课堂,利用数字王国的大锁密码,开始课堂,最后又用大锁的密码结束课堂,并且对本节课做了升华提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始有终。 3、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巧妙,尤其是对于涂色的设计,根据地图进行了改变,让学生理解题意,注意题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进步摆出图形,结合自己制作的图,让学生明白定位法的确定方法,可以先确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确定后面的。 4、教师通过几次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1、课堂的开始地图出示虽然比较新颖有趣,引起学生关注区分比较,但占用的时间过长,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裁剪,直接给出阳泉地图,把盂县和郊区的地图首先图上不同颜色,()问学生还有其他涂色方面吗,口头回答几个后,直接开始涂表格,不用涂地图。2、讲解定位法和交换法是是否可以再具体详细些,感觉学生课上还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邓x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屠老师的教学和她本人一样,非常的朴实。教师上课的仪表端正,仪态大方,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富有耐心和爱心。以下谈谈本人对本节课的想法。 一、教师对课标的把握十分到位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学习,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二、本课有以下几点亮点: 1.以了解为起点 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起点。课前屠老师通过钻研教材和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对学生的认知基础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一上课屠老师就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设计了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环节,使学生们从新课伊始就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感受着自信与快乐,这份收获就来自屠老师对学生认知基础的了解。 2.以尊重为前提 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在课堂上屠老师没有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由老师领着学例题,做练习,而是承认学生已有的经验,运用小组合作交流体现新课程理念,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加、减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小数加减的笔算方法,讨论、提炼出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甚至将全面认识小数加减法的各种不同情况的任务都抛给了学生(如小数点的对齐,从最低位做起,满十进一,不够减要退一做十,得数末尾有0的要简写等),使学生们经历自主构建的过程,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3. 以评价为保障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的展现还体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上,屠老师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课堂上,屠老师对学生的每次回答都能作出及时评价,而且学生在练习纸上解答时,屠老师在巡视的同时,及时批改,体现了小班化教学的特点。

小学生数学评课听课评语集锦

小学生数学评课听课评语集锦 一、《四边形》点评: 1.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2.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4.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总评: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 二、《周长》的评课记录

1、兴趣贯穿始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从导入中让学生观察镶了金边的相框、引导学生指出如何给月亮、树叶等图片镶金边,到探究新知中指导小组学习、独立学习、汇报研究方法,以学生名字命名研究方法等环节,教师始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上,教师重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将自行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周长的意义,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概念形成中,学生思维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教师重学法指导。探究知识过程中,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独立操作,都经历了测量、填写报告单、归纳汇报等环节,教师加强对各环节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法,将数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另外引导学生将图形按适合的方法进行分类,把学生获得的零散的数学知识归纳到完整的知识系统中,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建议在学生活动时间上需要老师进一步调控。 三、《角的分类》 1、复习直接导入,引出新课。让学生说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特点,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一:小学数学评课稿集萃小学数学评课稿集萃 2010年9月28日,惠安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成功举行后,听课的老师们纷纷对这四堂课进行反思、分析与重建,撰写出了有独特见地的评课文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现选取其中几篇与大家一起分享。听课心得辋川峰南小学吴丽英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0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惠安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4位青年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流。亮点之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如惠安实小郭丽梅老师在教学《分苹果》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通过“对口令”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城南实小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在课前以“老师想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握次手,可以怎么握?”为话题,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握手时应注意什么,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教学的《搭配中的学问》,整节课,态度非常和蔼,语言也很亲切,如: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亮点之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本次活动,执教老师都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以“笑笑过生日”为线索,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情境,引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情境创设也别有一番新意,联系了当今最热门的话题“去上海看世博”,紧扣教学内容,从穿衣搭配问题、路线问题,配菜问题等有关现实的生活问题,创设了充满数学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

小学数学获奖评课稿

小学数学获奖评课稿 观课、评课的目的,是通过集体、个体的评课活动,找寻数学课堂教学中值得发扬的亮点,自我反思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可持续的提高和发展。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获奖评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关注要点: 1.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联系?目标的陈述是否具体描述学生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等方面应获得的发展要求?是否呈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实现方法掌握、思想提高、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养成等方面的要求? 2.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具有数学的特点和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关注的要点: 1.本节课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本质、地位?与相关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 2.对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等结构性分析是否置于核心地位?对选择、运用与数学知识紧密相关的典型材料是 否恰当?对教学的重点是否突出?对难点是否考虑如

何突破和实现了突破? 3.是否采取重新组织教材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际? 4.是否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及逻辑关系,有计划地设置问题系列,使学生得到解决数学思维的训练? 关注的要点: 1.是否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是否注重层次、结构,张弛有度,循序渐进? 2.是否注重建立数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 3.易错、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或问题是否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4.是否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系列,使学生能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数学本质,建立相关数学知识的联系? 5.是否有计划、有层次地设计练习,使练习具有合适的梯度,并且有意义和实效? 6.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是否恰当,能否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提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 7.能否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有针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评课稿资料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稿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梯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些了解,但对平行四边形有关知识比较陌生,通过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观察和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教学中王老师能抓住教材特点,层层深入,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重点突出。通过交流、动手绘制、练习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渡自然,教学中善于鼓励,真诚关注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能初步判断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及通过特点辨别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了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结论。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1、注重理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的重点。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回想什么叫“四边形”,之后根据其概念让学生说出不同四边形的名称和特征,从而丰富了他们对四边形的认识。再运用多媒体演示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由此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及其定义。 2、新教材把平行四边行和梯形放在一起进行教学。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根据对边是否平行、对边是否相等、对角

是否相等,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这样的问题情景,学生紧紧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动手验证,然后得出图形的特征和定义。利用这种分类方法归纳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和突破集合图这个难点做好了铺垫,这样就关注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整节课学生通过猜一猜、动一动、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创新意识、及小组合作的意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体现数学生活化 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生活服务,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本人的一点看法: 1、注意聆听学生的发言。 2、课堂教学走向体验。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课堂总结环节中可提问:“这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等来了解学生的收获。

小学数学评课建议用语

小学数学评课建议用语 小学数学评课建议用语 举报评好课专题: 数学案例分析 篇三: 小学数学评课用语精选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1 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1 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1 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 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 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 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 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

小学数学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杨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她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杨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杨老师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杨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

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杨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杨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小学数学万能评课稿最新

听课总是能收获很多新知识、新思路,但是还需要进行总结才能对自己真正有所帮助,对他人的讲课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很好的做到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万能评课稿 在听课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在客观地考量着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在上课之前备课是否认真细致,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会在课堂上直接体现出来。在听课期间,我看到一些教师虽然年轻,经验也许不如老教师丰富深厚,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对课堂知识点的`设计比较合理,在学生面前讲课时也显得思路清晰、井井有条,可见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课堂纪律的组织是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师对知识传授的技巧性固然重要。但从整体来看,如果课堂上没有良好的纪律做保障,或者说,教师不具备管理、驾驭学生情绪和行为的能力,那么就不可能顺利开展教学。在听课过程中,我看到一些优秀的教师把对学生的纪律要求编成了简单上口的顺口溜,在课堂上用顺口溜的形式对学生提出纪律的要求,并与他们产生互动,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还通过及时地评比鼓励,给学生树榜样,督促一些动作慢的学生提高效率,使课堂组织整齐划一。这种办法同样比对学生直接严肃的提要求更有效果。 这次听评课向我们展示了最新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从各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观,多媒体的运用不只是浮于表面,而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 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的差距。数学教师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以兴趣为先导,教师自己制作课件、卡片,为教学打下基础,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语言,要规范教学,苦练基本功。我应该积极投身到教学中,以合格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相信通过我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总之,这次听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授课教师身上学到了一些教学技巧,这都会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注入强大的动力,将使我尽快走向成熟! 小学数学万能评课稿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毛爱文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毛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 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认识钟表评课稿

《认识钟表》评课稿 今天上午向周老师学习了一堂课。周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从整体上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这节课上,周老师充分利用了谜语、课件和故事情节,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教学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周老师根据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使用了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导入时利用猜一猜的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揭示课题。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准备好的钟表实物和模型,认识分针、时针。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周老师这节课上给学生观察、操作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引导学生认识钟表后,还让学生在教具上调好7时,8时等时间。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周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在认识整时时出示闹钟响了的起床图,引出这是几时的数学问题;为了使学生熟练地认读整时,并教授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同一个时刻。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对这堂课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在导入部分教师以钟表店开张为由,展示各种钟表图,让学生说说钟表的作用,在这里,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有必要。 2、学生观察、动手的时间少。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一个钟面,并且让学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在这里我觉得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钟表实物,玩一玩自己的模型钟面,仔细看看,动手摆弄摆弄,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可以总结出认读的方法。接着及时巩固,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游戏:教师拨钟面,学生读时间;教师介绍时间,学生拨钟面;学生介绍时间,另一方拨钟面(互换),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方法,掌握知识,这样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认识时针与分针的时候,教师板书时说分针是长长的,时针是短短的,在这里只是时针与分针特点的一个方面,其实随着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时针又瘦又长,分针又胖又短,这样更能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说,不能怕学生说错,让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给更多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机会。在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有时一个问题的几个小题,

小学下学期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小学下学期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小学下学期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讲课教师 XXX 班别 三年级班 记录者 XXX 讲课题目 四边形 时间 xxxx-10-13 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 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

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

小学数学公开课求平均数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求平均数》评课稿 《求平均数》评课稿 赵玉芳 听了彭宜红老师的《求平均数》公开教学课,这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数的新编排的教材,我没有教过,但基于听了这节课,所以还是去学习了一翻。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小于平均

数;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彭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小马过河的故事导入——组织学生摆小卡片,讨论如何平均分——从而介绍移多补少方法——讲解例题——巩固练习——总结课堂,整节课环节清晰,特别是练习设计非常新颖,有辩一辩、说一说、露一手、聪明宝贝等题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课堂中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彭老师安排整堂课的教学素材贴近实际生活,

小学数学评课用语精选及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用语精选及优秀评课稿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两点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选择了自己的一段录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看看桌子上又有一个红布盖着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揭开一看原来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玩具—威尼熊。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么东西的时候,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桌上的小客人是谁呢?”再后来在你坐的位置上观察小熊,然后“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个位置?” ……里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可以说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更加注意了语言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地方。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这节课最主要就是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威尼小熊这个形象。一开始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不同方向看到的也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听课、评课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听课、评课 评课作为教学研讨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开展。然而我们平时较多地关注“上课”、“说课”——讨论“好课”的标准、“好课”的设计与落实,较少把我们的视点聚焦于“评课”方面。评课不仅可以给上课者、观摩者以反思与启发、更能促进评课者的教学能力,要评课,尤其是评好课,需要评课者在很多方面进行探索与努力。 底气造就了大气。 “大气”的评课犹如一篇宏伟的文章,从大处入手,从理念思考,有理有力地阐述。“大气”是优秀评课者的追求,然而“大气”是需要“底气”作后盾的,这份“底气”来自于评课者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积累与理解;来自于评课者对的教学方法、模式的实践与反思;来自于评课者对课程教材的思考与挖掘…… 归纳成就了提升。 优秀的“评课”决不等同于面面具到的评课,需要突出重点、归纳共点、揭示令人深思之处……这一切都需要运用到“归纳”,而良好的“归纳”能力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具体操作中,就如曹老师介绍的那样,找准评课的视角,视角可以不同、但观点需要精辟,以点带面、以一破十,最重要的是,“归纳”的过程需要评课者注重平时对理论的积累,同样需要评课者对众多的视角进行整合,选取最有价值的一点或几点展开,历经这样的过程,对评课者而言同样是一种业务的提高。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课》,现把怎样评课的方法提供给大家。 如何评一堂数学课?既看学生,又看老师。 看学生: ①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②看学生是否体验、感受、经历数学学习过程。 ③学生是否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了什么。 ④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什么?得到哪些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能力。 看老师: ①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否得到和谐时学生愉悦的学习交流。 ②是否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 ③是否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终审稿)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 教学中,老师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抽不同颜色的纸牌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老师先让学生抽红桃,在好几位学生试抽之后,都不能抽到,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几位同学抽过后,居然没有一个能抽到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老师手里根本就没有红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手中的纸牌转过来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用形象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3、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即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比如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时,老师适时的引导和激励,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充分体现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老师如能在某些环节上,进一步加以改进,比如让学生动手操作,虽然纪律难控制,可能效果会更理想!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及如何写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及如何写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 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 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 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

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学数学复习课评课稿完整版

小学数学复习课评课稿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数学复习课评课 本周三上午,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数学复习课的教研活动,大家对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总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孟老师的《乘法口诀》和朱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课堂,真是有效复习的典范,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提供思维空间,激活分散的知识点 小学数学总复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小学数学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以便能由此出发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点间的关联。孟老师的喜欢怎样背乘法口诀,朱老师的关于周长问题的认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回忆、提取相关内容,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突出沟通整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 三、重视实际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复习中光讲不练,难以取得复习的效果。只有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孟老师的课在练习设计上形式多样: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既重视数学知识的练习,更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朱老师的课件出示习题新颖,实用。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两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课堂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篇二:数学复习课评课稿 这节课一改以往传统复习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复习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进学生的实际。比如:课本上是传统的相遇问题,而这节课出示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情景:发生在本校校长和教课教师之间的求两校距离的问题。例题的结构没变,但是呈现形式却是鲜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求“两校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设计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渴望。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六、一儿童节是每个学生都瞩目的节日。接受来自于陌生人的祝福和了解别人为这个节日所准备的活动,更是学生乐于倾听的,更有兴趣的事情。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六、一”儿童节这个话题,创设出了一个个鲜明的现实情景,使学生学习的材料变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利用这个话题引出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再让学生解决在这个话题里情景里产生的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样的设计,使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复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得到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愉悦,体验到了用数学的快乐。 3、采取多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用题复习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注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本节课的复习教学,第一题让学生口头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得出两个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梳理两种算法的解题思路;第二题着重复习,先让学生做出这道题,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算术方法与方程法的联系与区别:都是使用同一个数量关系式,不同的是算术方法需要把数量关系式变形,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而方程则是直接利用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是一种顺向思维的方式。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方程的解答过程,让学生得出方程与方程在解答上的联系,方程与算术法在思路上的一致性。而第三题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做,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用学习第二题的方法的去主动复习整理。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一议,想一想,去争辩,去探索。像这样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学习,更能吸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