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古人常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理”1,因为中国古代官僚阶层的形成与演变与选官制度息息相关,所以我国历代都对选官制度十分的重视。选官制度在发展中存在着基本上未改变的地方,如选官的根本标准始终是维护王权的统治,再比如每一个选官制度在发展的后期都走上了僵化的道路。但今天我主要想大致讲述一下他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其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以后(科举制)。

一、世卿世禄制

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了世卿世禄制。

(一)争议

其实关于世卿世禄制度是否真正实行在史学界上是存在争议的,一些学者认为西周时期一定实行了世卿世禄制,比如在《中国史稿》中提到:西周时“各种各样的宦官,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2;而一些学者认为世卿世禄制开始出现于春秋中后期;还有一些学者从“自今后王立政,要进有德,选拔成德之彦,择用吉士、常人”3中得出西周时期选用的是有德有才的贤人,并没有采取世卿世禄制。但在这里仍以最常见的观点——“西周实行了世卿世禄制”来讲解。

(二)定义

对于“世卿世禄”应分开来看,“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周王国和各诸侯国里,世袭的卿大夫便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受一定的采邑收入,这就是世卿世禄制度。"4。

(三)产生原因及其背景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即为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形式,所以森严的等级制与宗法血缘的世袭制是相辅相成的。

中原地区与西周的各方国之间缺乏联系,这时需要实行与分封制、宗法制相适应的世卿世禄制,使得王室、贵族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承袭高爵显职,亲贵合一,从而控制了奴隶社会的统治权。5

(四)意义

1.客观上加强了王室与四周方国之间的联系,稳定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

2.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影响了国家公职人员的正常任用,将大量的优秀人才排除在统治集团外部;

4.在实行太长时间以后,随着宗法血缘关系的疏远和井田制的破坏,各诸侯国的军事、经济和政治的独立性越来越大,以至于世卿世禄制的消极影响愈发的显现出来。6

1《贞观政要》,吴兢,中央书局,2009年版,第232页

2《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66页

3《尚书立政篇》

4《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周少元、程雁雷《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嬗变与利弊》行政法学研究【J】1996-06-

10

6周少元、程雁雷《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嬗变与利弊》行政法学研究【J】1996-06-

(五)废除

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说明了另一种选官用官制度的开始。

二、军功授爵制度

(一)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不断扩张领土进行兼并战争而多数采用了军功授爵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实行的二十等爵。

(二)意义

1.“军功爵首先是一种功绩激励制度…军爵的意义又远远超过了激励士气,它用功绩制冲破了宗法贵族制,为平民提供了军功获爵、改变身份的途径,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7

2.但同时它自身仍在存在着缺点——会打仗的人不一定会管理国家,会管理国家的人不一定会打仗。这虽然起到了巩固国防安全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国家的管理。

三、察举制

两汉时期有很多的选官制度,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征辟,再比如说任子、郎吏,但察举制是最重要的一个。

(一)产生

在汉初时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沿袭了秦朝,但此时朝廷急需治国安邦的人才,因此察举制度便产生了。汉文帝十五年令“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8,这是察举制制度的初创,至汉武帝时,察举制度正式形成。

(二)定义

察举制就是考核荐举人才,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通过考察,把所谓的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官职或者是提高其官位的制度。其内容包括孝廉、贤良、茂才和异科。察举制度选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比如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

(三)意义

1.打破了“任子”、“赀选”等“世袭制”和军功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 促进了社会政治的安定;

2.它开创了士人政治之先河, 为吏治和社会风气的纯洁提供了条件;

3.为隋唐时期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奠定了基础。9

4.但由于实际的控制权是掌握达官贵人、富豪地主阶级的手中,随着吏治的腐败,在东汉中期以后成为了地方豪强控制政权的主要方式。

四、九品中正制度

(一)产生

东汉后期皇权衰微政局动荡,世家大族的势力日渐膨胀,察举制已经是名存10

7《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阎步克,2017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8《通典》,杜佑,1988年版,中华书局,第310页

9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2003-11-28

实亡(但实际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仍然存在,但由于察举员额是按平均分配的,所以并不适合士族的口味,无法便于保障士族特权,因此在门阀最盛的东晋,察举制就是徒有其名了)。曹操时, 实行“唯才是举”“不官无功之臣, 不赏不战之士”10。在曹丕即位以后正式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度。

(二)定义

是将人才按优劣划分为九个等级,设中正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度是察举制度的升级版本),其评定的标准是家世、道德和才能。

(三)意义

后期“家世”成为了主要的选拔标准,出现世家大族垄断权力的弊端,促进了门阀政治的发展,使得社会阶层趋于固化(即社会阶层流动性变差)、形成强大的势力并有可能威胁到中央集权。比方说我们熟知的“王与马共天下”,就是说明由于九品中正制度的发展,在东晋时期出现了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帝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形。

五、科举制

(一)产生与发展

隋文帝废除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诏京官五品以上, 总管刺史, 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11。隋炀帝大业二年首开“进士”一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朝科举制加以完善,唐初只有“乡试”和“省试”两级考试,到武则天时,“策问贡士于洛城殿, 数日方了”12,殿试正式确立了。宋朝时期规模扩大,并进一步完善,宋仁宗一个皇帝通过科举制录取的进士数量比唐朝两百多年录取的人都多,唐朝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人通过考试当官,宋朝到了百分之九十八九,所以说宋朝才真正开始了“平民政治”。明清时期出现了“八股取士”(形成“体用排偶, 谓之八股”13、“股者对偶之名也”14)、在“四书五经”内命题的现象,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完全受限,逐渐僵化并走向衰落。

(二)意义

1.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统治基础;

2.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3.加强了中央集权;

4.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

5.后期却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也成为了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从以上五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在两千多年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不断演变与调整的,进而可以与当时国家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的几个趋势:第一个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第二个是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第三个是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人为干预的可能性被不断降低,逐渐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从选官制度的变迁上,能看到选官程序由早期的散漫粗疏,而逐步规范化、复杂化;能看到德行、经术、法学、吏能等等标准,

10《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1《册府元龟》卷6 45 《贡举部》

12《通典》卷15《选举》

13《续文献通考辑要选举考》

14《日知录》,顾炎武

形成不同的考核方法;能由不同仕途、不同科目的分类取人,看到不同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能看见政治思想的变化;还能看见帝国意识形态的变迁。”15

15《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阎步克,2017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83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