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几点疑惑:来自部分项目的思考

合集下载

马特维耶夫训练分期理论困境与突破

马特维耶夫训练分期理论困境与突破

中国体育教练员2020年第28卷第4期训练探索马特维耶夫训练分期理论困境与突破胡长鑫, 赵平花(太原理工大学,山西晋中030600)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分期理论相关文献进行仔细分析,梳理其发展脉络。

认为:马特维耶夫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板块”模式训练理论更适合商业化体育赛事和高水平运动员训练。

关键词 马特维耶夫;训练分期理论;“板块”训练理论 1964年,苏联运动训练专家马特维耶夫出版了《运动分期问题》,1977年又推出《运动训练原理》。

他指出:在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中,运动训练的分期不应取决于比赛日程或季节的交替变化,而取决于发展针对比赛的最高准备程度状态———竞技状态的规律性。

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等欧美国家运动员先后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中获益,数次摘得奥运金牌。

例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加拿大短跑和自行车项目成绩很一般,但在运用了分期训练后,这2项运动成绩跻身世界前列,甚至打破世界纪录和奥运会纪录。

但随着体育赛事商业化兴起,运动赛事频率明显加快,一些学者认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已不再适用于当今的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也不断受到质疑。

为使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更好地服务于运动训练实践,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刻剖析,在科学理论发展的视角下促进该理论发展完善,提高教练员的工作效率,促进运动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持续提高。

1 竞技状态的客观规律性及分期时相竞技状态的客观规律性是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划分时期的依据。

竞技状态的发展具有时相性特点,包括3个循序的时相:竞技状态获得相、竞技状态保持相和竞技状态消失相。

发展竞技状态过程的完整时间单位是年度训练大周期。

由此,可以把训练大周期划分为3个时期(准备期、竞赛期、过渡期,可进一步将这3个时期划分为5个阶段),对应竞技状态的3个循序时相,如表1所示。

马特维耶夫认为在不同训练阶段,训练量与强度是不同的:准备期以较低强度的一般训练为主;竞赛期保持准备期所获得的训练程度,以专项训练为主,保持较大的训练强度,该时期可以参加比赛,保持已获得的竞技状态及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过渡期以主动休息为主,运用各种轻松的活动进行积极性休息。

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分期理论的重新审视

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分期理论的重新审视

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分期理论的重新审视
韩夫苓
【期刊名称】《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6)6
【摘要】马特维耶夫训练分期理论自提出以来,不断引起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质疑.为使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更好地为训练实践服务,有必要对传统分期训练理论进行深刻的剖析,并对其在现代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做一认真的重新审视.通过研究大量的训练学原著和研究论文认为,传统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并没有过时,它具有强大的理论支撑,是建立在一定实践基础上的,是对部分训练实践的经验总结,反映了运动训练实践中的某些客观本质,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
【总页数】6页(P62-67)
【作者】韩夫苓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8.12
【相关文献】
1.对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质疑--维尔霍山斯基的运动训练理论观点 [J], 许琦;黄海涛
2.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 [J], 陈小平
3.对马特维耶夫经典分期理论的审视与思辨 [J], 张健;孙辉
4.马特维耶夫训练分期理论困境与突破 [J], 胡长鑫;赵平花
5.马特维耶夫“发展性训练作用”理论与大周期训练控制 [J], 刘卫;高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的关系

浅谈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的关系

浅谈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的关系吕宁【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的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也在不断得提高的同时,我国已成为一个体育大国。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成功举办之后,我国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技能和他们在竞技场上取得的竞技成绩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At present,along with the enhancing of our national strength,the improving of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the constant promo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quality,China has become a major sports country.Following the successful holding of 2008 Beijing Olympics Games,the Second Youth Olympic Games in 2014 and the Forty -fifth World Gymnastics Championships,Chinese athletes'sports skills and their competition in arenas have wo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期刊名称】《体育科技文献通报》【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2页(P119-120)【关键词】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板块周期【作者】吕宁【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山西晋中 030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8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山西晋中03080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nzhong 030801, Shanxi, China.随着体育行业的不断扩大,体育比赛的赛制的改变,传统的一味的高强度运动训练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体育竞技的要求,如何让训练能满足体育的需求,让体育工作者大费脑筋。

由我国板块训练理论与分期训练理论之争引发的思考

由我国板块训练理论与分期训练理论之争引发的思考

由我国板块训练理论与分期训练理论之争引发的思考作者:余红盈王浩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4期摘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板块训练理论与分期训练理论提出的背景及核心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运用逻辑分析法对这2种训练理论优缺点进行对比与概括,研究表明:板块训练理论是一种以分期训练理论为基础的中周期训练模式的创新理论,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它是否适用所有运动项目训练还有待验证,是否适合运动员早期基础训练和一般身体训练存在质疑;分期训练理论是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规律为逻辑起点所构建的一套训练理论体系,是一个客观的、开放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是板块训练理论的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国板块训练理论和分期训练理论之间的学术争论由来已久,运动训练学界学者应辩证理性地看待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学术之争,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既要汲取2种理论的精华,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的局限性,力图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的原创理论。

关键词:中国;板块;分期;训练理论;训练阶段;训练计划中图分类号: G 808.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4-0343-06 文献标志码: AAbstract:This paper outlined the backgrounds and core ideas of the Block Training Theory (BTT) and Periodic Training Theory (PTT) by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summed up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made a comparison by logical analyzing,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training theoretical system.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Blocking Training Theory (BTT) was an innovative theory for periodic training mode of high level athletes on basis of Periodic Training Theory (PTT) and was significant for the training of high level athletes.However,whether it was suitable for all sports event training was still to be proved.There were doubts about whether it was suitable for ath letes’ preliminary basic training and general physical training as well.PTT was an open and objective training theoretical system built on the changing rule of athletes’ competing status and served as the basis of BTT,but there we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in it.The academic dispute over BTT and PTT had lasted for a long time.Chinese sports training scholars should treat the dispute in an analytical and rational way by seeking common grounds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namely,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both theor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admitting their limitations and trying to put forward more original training theories.Keywords:China;blocking;periodization;training theory;training phase;training plan1964年苏联著名的运动训练学学术泰斗马特维也夫教授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出版了《运动训练分期问题》的专著,标志着分期训练理论正式形成。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作者:王峰来源:《体育风尚》2018年第08期摘要:作为运动训练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运动训练中心理论对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以及水平有着关键的作用以及价值,结合本文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的竞赛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变革,因此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现有的运动训练之间还存在许多的矛盾。

为了能够充分的发挥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作用以及价值,本文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对该理论的具体发展历史以及形成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研究,以期为提高我国的运动训练水平提供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一、引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该理论的诞生对运动训练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竞赛制度的大力改革,与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相关的更多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学术界开始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对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及研究,结合目前运动训练实践的实际情况不断的促进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因此为了能够真正的发挥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引领作用,本文立足于该理论与训练实践之间的相关性,对前者的产生以及发展历史进行研究。

二、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现代运动训练中心理论的形成时间比较早,但是与该理论相关的专门性研究却比较少,其中训练分析主要是指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之中,通过对训练目标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结合训练整个人的综合体质以及训练水平,对不同的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以及选择。

训练者,首先需要对训练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结合不同时期之中的具体训练要求选择针对性的训练形式。

通过对现代运动训练实践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看出,运动训练的连续性以及阶段性相对比较明显,这一点能够保证个人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之中,不断的实现个人竞技技能的整体提升。

训练者以及参与者首先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运动训练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特征,分析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具体结构,从而实现对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

浅析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关系

浅析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关系

浅析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关系作者:杨克敏张潘东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第36期摘要:随着多赛制发展,分期训练理论受到部分学者质疑,板块训练理论与分期训练理论进行了博弈,成为运动训练理论的焦点。

本研究从板块训练理论与分期训练理论的训练原理、训练特征、整体结构形成、竞技状态形成阶段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研究发现,板块训练理论是分期训练理论的一部分,是分期训练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表现;而分期训练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周期性等特点,对板块训练理论具有指导性作用。

因此,两者的关系体现为整体与部分、全面与深入的关系。

关键词:分期训练板块训练竞技状态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2(c)-0056-02随着体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体育大国,体育行业的不断扩大,体育比赛的不断增加,如何让训练满足体育竞赛的需求,成为训练理论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此背景下,部分学者提出板块训练理论,认为传统训练方式不能满足现在高密度比赛的需求;而传统分期训练理论的学者认为,分期训练理论具有科学性,符合人体周期性特点,满足人体生理机能需求。

板块训练理论与分期训练理论进行了博弈,因此,对两者的关系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旨在阐述自己的见解,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提出背景20世纪60年代,苏联著名运动训练理论家马特维耶夫对第15届奥运会中的举重、游泳和田径等项目及其后一些大赛训练计划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形成分期训练理论[1];而以博伊科和维尔赫尚斯基等学者认为在竞技体育商业化与职业化的发展趋势下,比赛的增多,分期训练无法提供竞技状态的多次高峰,从而提出了板块训练[2]。

综上,分期训练理论是对比赛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与总结,而板块训练理论在分期训练理论基础上,依据时代发展特征而提出来的。

2 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内涵分析两者的内涵主要从竞技状态形成及训练特点进行分析:首先分期训练理论竞技状态形成阶段包括一般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3]。

对竞技体育中的经典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的认识

对竞技体育中的经典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的认识

对竞技体育中的经典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的认识作者:王迪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12期摘要:本文对竞技体育领域的经典分期理论和板块周期理论进行再认识,分析了经典分期理论的起源、应用条件及在现代运动训练中的演变和学界对其的看法和质疑,对新衍生的板块周期理论进行了梳理,从实践角度对板块周期的出现和运用给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经典分期理论;板块周期理论;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并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使其成功参赛获得竞赛优胜。

无论是从宏观到微观还是从理论到实践,运动训练的过程都是复杂且深奥的。

为制定长期训练计划而采用的分期理论,让运动训练从无序走向有序,很大程度上发掘了人在运动方面的潜能。

某个理论出现后都需要在实践中被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在周期理论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有学者或教练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本文将以综述形式,结合实践经验进行阐述。

一、经典分期理论1962年,前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提出周期训练理论,按结构类型可分为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等,按照一个训练周期所包含的时间跨度不同,可分为多年训练周期、年度训练周期、大训练周期、中训练周期、小训练周期及日训练周期这几种。

[1]马特维耶夫首次从多年和全年长期系统训练的视角,赋予了训练分期实际内容,提出了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和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等重要训练原则。

[2]1970年,著名学者邦帕(T.O.Bompa)将这一理论传到美国,并于1983年出版了《Per iod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一书,介绍了分期训练理论。

(一)经典分期理论的再认识马特维耶夫提出的周期训练理论是基于人体适应性规律,依据竞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即形成、保持、消失,将训练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遵照“超量恢复原理”将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计划地在重大比赛前调控出来,获得竞赛优胜。

从运动训练计划构成角度认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

从运动训练计划构成角度认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

23当代体育从运动训练计划构成角度认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张 君1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普遍开始进行全年训练之后,教练员对训练过程的合理分期产生了迫切的需要。

1964年,马特维耶夫在一些研究人员的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

研究表明,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与发展是影响运动训练分期的本质因素。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竞技完善的每一个新的台阶上,通过相应的训练所获得的对运动成绩的最佳准备程度状态。

它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当训练进程符合这种规律,才能产生良好的训练效益,使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步入正常的轨道。

2 辩证看待运动分期理论2.1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优势运动训练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系统,具有开放复杂性、客观存在性、全面发展性的特点,运动训练的分期要因各种因素不同而产生调整,只要不违背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的客观规律,同时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如何划分运动训练过程均为合理的。

在运动分期中,通过竞技状态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防止过度训练,控制运动员超量恢复的出现,同时竞技状态的客观存在性已被许多学者证明。

2.2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不足首先,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为参加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而准备,运动训练分期无法满足目前运动员参赛的需要,产生部分的不适用性,即使是按普拉托诺夫的全年6周期训练体系的模式安排全年的运动训练过程,仍不能满足高水平运动员全年十几次参赛的需要。

其次,运动训练分期对竞技子能力的发展缺乏针对性。

研究表明,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特征是运动训练分期的内因基础。

竞技能力中子能力的发展为非平行型,传统训练分期理论不可能同时提高多种运动能力,难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再者,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是在研究、观察体能主导类项群部分项目的国家队运动员训练、比赛的基础上,经过总结与概括并上升为理论层面的训练和比赛经验,缺乏不同项群具体项目具体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经验的概括以及未通过比赛临场实战的检验。

对“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

对“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

对“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一、概述“训练周期”作为体育训练领域的重要概念,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

该理论强调训练过程中的周期性安排,包括训练内容、强度、频率以及恢复期的合理规划,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运动员的潜能,并避免过度训练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体育科学的不断发展,训练周期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现代训练周期理论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训练目标的多样性,强调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体能状况以及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训练周期理论也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营养摄入以及伤病预防等方面,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训练周期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不同运动项目对训练周期的需求存在差异,如何制定符合项目特点的训练计划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训练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给训练周期理论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本文旨在对“训练周期”理论进行审视,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将分析训练周期理论在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方面的作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1. 训练周期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起源训练周期理论是运动训练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过程,使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达到最佳水平。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将训练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具有逻辑性和优先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任务,以确保运动员能够逐步适应训练刺激,提高运动和竞技能力。

训练周期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俄罗斯。

苏联的体育界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体育竞争,开始积极探索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此背景下,著名运动训练理论家马特维也夫提出了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框架。

他基于人体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将训练过程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不断发展,训练周期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板块周期“叫板”马氏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基于科学史的释疑与讨论

板块周期“叫板”马氏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基于科学史的释疑与讨论

板块周期“叫板”马氏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基于科学史的释疑与讨论胡海旭;佟岗;刘文武;沈政;杜长亮【摘要】通过对运动训练分期及其相关理论的科学史梳理,认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起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规律的启迪,马特维耶夫在此基础上汲取苏联组织形态学的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传统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但因偏重方法论导致在实践中“解谜”效率不高,进而招致诸如板块周期的提出与批驳,并出现训练分期理论的早、中、晚期之争.提出:现代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更应吸收一般系统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助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向具体、特质性系统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发展.【期刊名称】《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9)003【总页数】6页(P50-55)【关键词】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板块周期;组织形态学;一般系统论【作者】胡海旭;佟岗;刘文武;沈政;杜长亮【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16;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吉林体育学院体育人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8.1Author’s address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Henan,China;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Henan,China;4.School of Sports Humanity,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Jilin,China“板块周期”或“板块训练系统”是20世纪80年代由Verhoshansky对训练分期理论的质疑提出的,它曾被视为一种相对于传统马特维耶夫(以下简称“马氏”)分期理论的另一训练理念。

浅谈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的关系

浅谈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的关系

浅谈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的关系作者:袁胜军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6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5-000-01摘要随着世界物质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赛事与体育锻炼。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体育锻炼,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强化自己的身体素质,但是,如何使用正确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中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是什么关系?本文深入剖析人体运动原理,浅谈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锻炼运动分期理论板块周期随着奥林匹克精神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被号召参与体育运动项目。

近些年,各个国家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取得体育方面的成绩,纷纷做出体育方面的改革,随着体育比赛选手越来越职业化,奥运周期国际的学者渐渐涌现出一种观点,那就是“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职业化选手的运动训练”,这对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未来发展与适用都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认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板块周期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剖析。

一、深入原理,从原理定位问题所谓的运动训练分期,是指将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分为“一般训练”“准备训练”以及“专门训练”三个阶段。

上个世纪70年代,前苏联训练学专家马维特耶夫对运动训练的分期专门做出了理论的阐述并对整个分期训练进行了论述,标志着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正式形成。

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维特耶夫所做出的运动分期理论已经不再适合现今的运动现状。

随着运动赛制与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分期原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出改变,以适应现今的体育运动以及比赛机制。

而对于板块周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从事与运动学研究的学者提出,人体机能在整个运动训练分期中应该存在一个最优周期模式。

而发展到后来,以色列的伊苏林教授则认为,运动训练分期应用在运动员训练上固然有好处,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弊端会逐渐显现,比如运动员疲劳训练的积累、不能参加高强度、高密度的体育赛事,而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办法就是板块周期。

对“周期训练理论”的质疑(全文)

对“周期训练理论”的质疑(全文)

对“周期训练理论”的质疑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随着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运动训练实践的进展和人们对运动训练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学者对以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科学性、普遍性和有用性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俄罗斯运动训练理论家维尔霍山斯基教授为代表的俄罗斯及前苏联地区的一些学者对世界著名运动训练理论家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继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有关训练周期理论的论战,我国诸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文就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质疑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传统训练理论的集中质疑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训练周期理论在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中的指导意义提出了见解。

一、周期训练理论的简述周期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前苏联的运动训练专家马特维耶夫(Mtwejew)。

他对参加1952年第15届奥运会(赫尔辛基)的原苏联GJ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等项目的训练,以及其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计划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运动训练过程加以分析,提出了运动训练分期的基本设想。

随后,Mtwejew又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和消逝三个阶段,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时期。

同时,Mtwejew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在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上各异的训练框架。

例如: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等。

Mtwejew从训练学的角度给不同训练阶段给予了实际的内容,设定了各阶段的宏观训练目标、任务和内容,形成了训练周期的特定模式,这正是周期理论的核心。

二、对周期训练理论的质疑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实际上是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马特维耶夫周期理论的思想核心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划分出了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训练时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周期的安排比例为特点,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构成了他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

运动训练学的经典理论与质疑

运动训练学的经典理论与质疑

艺术学院2007级运训专业运动训练学课程(2)教师:徐菊生学生:66名计划课时:1 ;知识点:1、周期理论及质疑2、超量恢复理论及质疑3、用进废退理论及质疑4、不同观点及训练实践中的一些问题第三节运动训练学的经典理论与质疑一、训练周期理论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科技成果渗透到运动训练领域,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一些原有的训练理论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训练与竞赛的需要。

因而,对传统的训练理论进行变革,建立新的更加客观、科学和实用的训练理论体系已成为国际发展潮流。

比如,上世纪60年代,由前苏联著名学者马特维耶夫提出来的“训练周期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划出了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3个训练周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训练周期的安排比例为特点,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从而构成了他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

这一理论表现出全年的比赛安排呈现出单高峰的特征。

该学说的诞生不仅对苏联,而且对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的竞技体育训练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月次时期(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周而复始呈周期性的。

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不停地发展,每个往复、每个循环都不会完全相同。

每一个新的运动周期,都不应是上一个运动周期简单的重复,而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地提高到新水平。

运动训练的周期性特点,就是由物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所决定的。

(二)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明显地表现出周期性的特点。

在一次负荷下,机体能量消耗产生疲劳,继而解除负荷,逐渐得到恢复,通过机体的超量补偿机制,使得运动员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这一基础上又给予下一次负荷,即开始了一个新的负荷周期(图3)。

每一次适宜的负荷都会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变化;多次适宜负荷的刺激,就会引起机体多次的适应性变化。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机体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运动竞技状态即不断地培养发展,并逐渐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

现代运动训练若干问题的探讨

现代运动训练若干问题的探讨

2、关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争议
• 否定观点
*准备期和竞赛期的负荷量和 强度规定过死,有碍于运动 员(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 更好地、多次地出现竞技状 态,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 *准备期和竞赛期训练内容和 手段的安排与运用有碍于成 绩的提高。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难于适应 主客场周赛制等竞赛体制的 改革。(提出以赛代训的*择时训练恢复法 *生理学恢复法 *营养学恢复法 *训练学恢复法 *心理学恢复法 *教育学恢复法 *立体恢复法 *调适精神压力法 *物理学恢复法 *中医药恢复法 *免疫学恢复法 *社会学恢复法 *气功恢复法 *环境恢复法
3、体能的特征 、
*竞技运动的基础性 竞技运动的基础性 *遗传的获得性 遗传的获得性 *对负荷的适应性 对负荷的适应性 *暂时可消退性 暂时可消退性
4、体能的训练 、
*重视在敏感期内发展相应能力。 *注重训练机体远端关节及支撑器官能力。 *必须密切结合专项技术训练体能。 *根据项目特点发展体能。 *要重视负荷强度的提高。 *体能训练须常年进行。
三、现代运动训练恢复的原则及方法 1、现代竞技运动基本特点与运动恢复 的理论基础 现代竞技运动基本特点
*竞争性 *国际性 *教育性 *科学性
运动恢复的理论基础
*生理疲劳——生理基础 *心理紧张——心理基础 *社会紧张——社会基础
2、 现代竞技运动恢复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 *贯穿性原则
现代运动训练若干问题的探讨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余万予
一、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实践 二、体能及体能训练问题 三、运动训练恢复的原则及方法
一、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实践
1、运动训练分期的基本原理 * 竞技状态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获得阶段——相对稳定阶段(保持阶段) —— 暂时消失阶段 *训练适应过程的周期性规律

关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生理学教材中提到:运动时消耗的能 源物质及overy)或超量代偿[8]391。
在特定的一次的运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 负荷(相对机体而言,模糊的负荷)的刺激,在身体生理机能极 限承受范围之内和之外的负荷刺激下,机体一旦接受外界负荷 的刺激,身体的机能内环境的能源与能量物质开始进行消耗和 合成。理想状态下,即机体接受在生理机能承受范围内的负荷 刺激,训练安排过程中,内环境物质消耗和合成同时进行,此时 消耗的速率比合成的速率更快,于是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内
课题成果 KETICHENGGUO
关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
———基于超量恢复与竞技状态的视角
ConsiderationsonIssuesConcerningPeriodicalTrainingTheory
———BasedonthePerspectivesofOver-recoveryandCompetitiveState
基于运动分期理论本身而言,超量恢复理论是其运动训 练的效果表达也是其生理学基础原理,竞技状态理论是其周期 训练的核心内容也是生物学基础。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 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 几个阶段,在更长一些时间的跨度内,如几个月至一年的训练 过程中,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变化同样经历着不同的阶段,这就 是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7]。为此本文基于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中的争议性问题对所涉及的超量恢复理论 和竞技状态理论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梳理,从而探讨并缕清其各 自的内涵,希望对分期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提供必要的可 能性参考。
目前传统周期训练理论存在了以下几点劣势:第一,比赛 数量增加,周期较长,运动员无法形成多个所谓的“最佳竞技 状态”阶段;第二,长时间基础训练,机体疲劳积累,过度负荷 可能给身体恢复带来风险;第三,准备期较长,训练安排导致运 动员训练效果存在兼容矛盾;第四,局限于世锦赛和奥运会的 重大赛 事 准 备,对 于 高 水 平 运 动 员 的 训 练 指 导 上 针 对 性 较弱[4,5,6]。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 2005-05-11 18:07:211引言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苏联运动训练学者Matwejew创建了训练周期理论。

近40年来这个思想影响了很多国家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特别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但训练周期理论毕竟受年代、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竞技体育发展的水平、比赛的制度和系统等众多的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对于现代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解释不足,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规律缺乏科学的方向指导。

在现代竞技体育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传统训练理论的总结以及新的训练、理念和系统的探索,对于中国竞技体育教练员、科研人员的训练思路和观念的更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就国外著名的训练学者对传统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反思,对超量恢复理论的质疑,以及现代运动训练学发展方向的展望进行综述,希望对从事运动训练的读者有所帮助。

2对传统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反思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实际上是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

Matwejew周期理论的主要思想核心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划分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3个训练周期。

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训练周期的安排比例为特点,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构成了他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

全年的比赛安排呈现出单高峰的特征(图1,图2)。

20世纪70年代初,不少国外专家和学者就对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

沃罗比耶(俄,1971,1977)指出,为什么先用大的负荷量和较小的强度打基础,到比赛前再用小运动量和大强度?这种转换是不可信的。

Tschiene (1980,1985,l991) 分析了大运动量的训练设想,并认为,从1965年以来,Matwejew不顾现代竞技体育实践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并没有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周期理论,使得这个理论明显地落伍于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

关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 ——基于超量恢复与竞技状态的视角

关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 ——基于超量恢复与竞技状态的视角

关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基于超量恢复与
竞技状态的视角
费普胜
【期刊名称】《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年(卷),期】2017(025)005
【摘要】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一直以来争议不断,超量恢复理论是其训练效果的表达也是其生理学基础,竞技状态理论是其核心内容也是其生物学基础.从超量恢复概念辨析、运动与机体的变化、超量恢复机制及其评价;竞技状态概念及属性辨析、训练与比赛、竞技状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以及超量恢复与竞技状态的关系等方面来探讨,主要从超量恢复和竞技状态视角进行系统阐述,力求能为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若干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梳理提供可能性的参考.
【总页数】6页(P38-43)
【作者】费普胜
【作者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广东韶关 5121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8.1
【相关文献】
1."超量恢复"理论在指导运动训练中的思考 [J], 姜丽言;钟亚平
2.运动训练中运用超量恢复理论的再思考 [J], 熊茂湘
3.竞技状态形成的客观规律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辩证统一 [J], 何蕊
4.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理论的再思考 [J], 王翾; 吴润平
5.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理论的再思考 [J], 王翾; 吴润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身常见问题解答:解答健身过程中的疑惑和困惑。

健身常见问题解答:解答健身过程中的疑惑和困惑。

健身常见问题解答:解答健身过程中的疑惑和困惑引言你是否曾经在健身房中感到迷茫和疑惑?面对琳琅满目的器械和各种健身理论,你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开始,也很难解答自己的疑惑。

别担心,这篇文章将帮助你解答在健身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让你对健身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选择健身目标:减脂还是增肌?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目标当你准备开始健身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健身目标。

你是想减脂,还是增肌?这是决定你的健身计划的重要一步。

减脂和增肌的区别减脂和增肌是两种不同的目标,需要采取不同的健身方法来实现。

减脂的关键是消耗卡路里,通过有氧运动和控制饮食来达到目标。

而增肌则需要进行重量训练和提供足够的营养,以帮助肌肉生长。

如何选择合适的健身目标如果你希望塑造线条分明的身材,减脂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如果你希望增加肌肉质量和力量,增肌可能会更符合你的期望。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同时兼顾减脂和增肌,但需要更加注意饮食和训练的平衡。

健身初学者常见问题解答如何正确选择健身器械?选择合适的健身器械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你需要考虑自己的健身目标。

如果你想增加肌肉质量,选择一些重量训练器械,像杠铃、哑铃等。

如果你想进行有氧训练,像跑步机、划船机等有氧器械就是不错的选择。

如何正确进行重量训练?重量训练是增肌的有效方法。

在进行重量训练之前,你需要学会正确的姿势和动作。

你可以请教健身教练,或者参考一些可靠的健身教程。

在进行训练时,注意保持呼吸平稳,控制动作的幅度和速度,并避免使用过重的负重。

如何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对于健身来说至关重要。

最好的方法是每周进行3到5次的训练,每次训练1到2个小时。

你可以安排不同的训练日,比如一天训练下半身,一天训练上半身。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注意平衡不同部位的肌肉群,确保全身都得到充分锻炼。

如何克服训练中的困难和疲劳?在健身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训练的困难和疲劳。

这是正常的,不要轻易放弃。

你可以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激励方法,比如和朋友一起训练、听音乐或者设立小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几点疑惑:来自部分项目的思考——基于“捧马”与“劈马”现象Some Doubts for Cycle Theory of Sports Training: From Thoughts on Part ofSports Event in China——Based on the Phenomenon “Supporting Matveev” or “Opposing Matveev”摘要:运动训练分期问题已经从最初的马特维耶夫(简称马氏分期理论)分期理论走向了多分期理论并存的局面,板块分期理论、单元训练理论、小周期理论及非线性分期理论成为训练领域的热点之一,呈现出了“捧马”与“劈马”两大阵营,主要表现为训练阶段与任务、竞技多赛制的冲突及多分期理论的共融性等。

研究认为,(1)马氏分期理论中关于训练阶段与任务的规划带有普适性,但在具体实践中或是某一训练阶段会表现出不一致现象;(2)多赛制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马氏分期理论的不适,两者并无明显的因果关系,因为马氏分期理论注重的是个体竞技状态的变化,只是在这种多赛制中竞技状态的个体变化可能会很小;(3)马氏分期理论更应该是一种哲学层面上的或是指导性,其他诸多分期理论是一种具体的实践应用,互相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一种有益辅助。

关键词:训练分期理论;板块分期理论;单元分期理论;非线性分期理论Abstract: Sports training cycle has from the initial Matveev (referred to as Matveev cycle theory) stage theory to the multi stage theory, block stage theory, theory of unit training, small cycle theory and nonlinear cycle theory hav become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field of training, showing a "supporting Matveev" and "opposing Matveev" in the conflict of multi stage of training and task, athletic competition system and blending on multi stage theory. Research shows that (1) Matveev’s stage theory is universality, but in practice or a training phase showed inconsistent phenomenon; (2) multi competition does not mean that the Matveev’s stage theory is discomfort,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 not obvious. Because the Mateev’s stage theory pays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individual competitive state, only individual changes in this competitive multi game system state may be very small; (3) Matveev’s stage theory should be a more philosophical level or guidance, many other stage theory is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each other is not the contradiction, but a good assistant.Key words: stage training; block training; unit training; nonlinear training自1964年马特维耶夫出版《运动训练分期问题》一书以来,极大地推动了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也掀起了训练实践的诸多反思,最为典型的是形成了“捧马”和“劈马”两大阵营,至今,还很难对这两大阵营做出合理的选择,两大阵营也许都有着训练的积极意义。

应来说,作为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这种争议或山头的存在应该是一件好事,只要不是山头主义就好,因为,任何一个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发展,都不可能达到知识的完全,所谓完全也只能是集体的完全,而不是个体的完全。

因此,面对“捧马”还是“劈马”带来的一些疑惑,有待于结合中国训练实践加以进一步思考。

尤其是,伴随着后期出现的板块分期理论、单元分期理论、非线性周期理论等,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这些理论的实践应用,中国的训练学界和实践界更是有着自己的特色。

为此,带着这些疑惑,基于对中国实践的感知,对其中的一些说法或疑惑给出相应的诠释,做出自身的一些感悟,以与广大同仁探讨与商榷。

1 训练阶段与任务是否过时?根据马氏分期理论的观点,他指出人体的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1]。

获得、保持、暂时消失竞技状态决定了运动训练的性质,其随着竞技状态不同发展阶段而有规律的交换。

其训练理论的核心是以年度为单位,分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训练周期的安排比例为中心(表1)。

同时,根据对900例运动员全年运动成绩动态的变化研究,建立了运动员年度训练的“单峰”、“双峰”和“三峰”特点的比赛准备方案[2]。

然而,自上世纪60年代这一理论提出以来,在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领域均掀起了较大的反响。

其中,以维尔霍山斯基(verhoshansky)为代表的“劈马”学派较为具有代表性,观点之一就在于认为,马氏竞技状态理论缺乏科学依据[3-6],马氏分期只是对Letunov和Prokop 竞技状态形成过程(适应-最佳竞技表现-再适应)的一种简单模仿。

可能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和不完整性,我国训练学界对这一理论在划分阶段的认识上主要存在两种认识形态,一是认为马氏分期理论以年度为基本划分单元,将年度训练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二是将年度划分为几个阶段,并将每个阶段划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即可以出现2-3个大周期。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马氏分期理论的认识在阶段划分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存在单峰型或多峰型分期阶段的争论,然而,从马氏分期理论的界定来看,这两种分期形态是均可的。

考察马氏分期理论的时代背景可以知道,最高准备状态是马氏分期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虽然最初本意可能已经无法获取,但从诸多的文献资料来看[7-10],包括普拉托诺夫(乌克兰国立体育大学)在《体育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权威体育科学理论杂志)中阐释的那样,马氏分期理论是在分析前苏联运动员参加1956年第16届奥运会的结果时,针对奥运备战战略而提出的,其基本前提在于运动员比赛的最高准备状态的形成,即强调最高比赛状况的形成[2]。

在这一点上似乎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即比赛日程或比赛状态的理解,因为,人们似乎往往容易将两者混淆,致使对“马氏分期理论”提出的最高比赛状态有所误解。

运动员可以参加多个比赛日程,但最好比赛状态具有唯一性。

同时,训练内容的安排是“劈马”与“捧马”的又一焦点,一些学者认为,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已经不是基础层次的训练,那么,相对大的训练量或较小的训练强度将不会产生有效刺激,负荷量和强度也不会遵循线性反向变换,即负荷量增大,负荷强度适当降低或反之变换的特征。

的确,伴随着比赛次数的增多或强度的增大,负荷量和强度的线性反向变化似乎并不是非常明显,而且训练强度的控制也已经是当前训练实践的一个核心问题。

为此,笔者对中国部分国家队运动项目的训练安排进行了统计(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就准备期而言,训练内容和手段是多样化,这一点似乎较为符合马氏分期理论的安排特点,而强度上来看,一般来讲是比较高的,尤其是专项技术训练环节。

笔者曾对国家男子自由式摔跤队一个年度的力量训练安排进行规划(表3),从中可以看出,各个训练阶段以大强度为特征,而且笔者也曾对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年度训练中不同阶段的技术训练课心率进行统计,运动员可以达到190次/分以上,甚至更高。

从这一点来看,对于优秀运动员,无论是准备期还是竞赛期,训练强度在我国训练实践中表现的较为明显,似乎与马氏分期理论的训练量安排并不一致。

当然,这里必须说明,这种实践模式还很难做出对与错的选择,因为,这很难做出因果关系的推论,只能代表中国实践的一个特点。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绝大多数运动项目的训练划分依然是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当然,在年度峰型特点上,各个项目会有所差距,即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并存。

表1 分期理论的训练安排特点[11]时期阶段目标训练量准备期一般准备提高一般运动能力,增加各种不同运动技能的积累主要训练手段中相对大的训练量和较小的训练强度,训练方式多样化。

专门准备发展专门训练水平,发展更专化的运动和技术能力负荷量达到最大,并且有选择的提高强度。

比赛期比赛准备提高专项训练水平、技术和战术能力,形成竞技能力的个体模式在专项训练中,在增加训练强度的同时,减少或保持训练量。

赛前训练形成专项体能并做好大赛参赛准备低训练量、高强度、全面形成参赛的状态模式。

过渡期转换恢复运用各种轻松的活动进行积极性休息。

表2 部分项目年度训练计划示例(赛艇、男子自由跤、网球等)训练阶段主要任务一般准备期发展基础体能,提高专项技术水平,培养自信心专门准备期训练形式增加,训练变得更加专项化;随着负荷强度的增加,对专项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心理上积极促进能力的增强。

竞赛期负荷强度进一步加大,这个阶段要注重低强度负荷的安排以及专项技术能力的保持;注重战术等能力的培养;稳定已获得的竞技能力。

恢复期通过跨项目训练形式促进体能的积极恢复和保持,对上个周期的训练进行总结,并制定下年度周期训练,竞赛目标。

2. 竞技多赛制否定了马氏分期理论?多赛制成为当前竞技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也由此人们对马氏分期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马氏分期理论不能满足当前多赛制的训练周期特点,其中,以德国学者为代表,德国(Neumann)等人的数据显示[12],耐力性项目的年度比赛量已较原来有很大的增长,在全年训练量中已有较大比例,于是,“以赛带练”成为运动训练的一个主打理念,许多项目出现了以赛带练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