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及前N项和公式

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及前N项和公式
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及前N项和公式

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

(一)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a n=a1+(n-1)d (首项a1,公差d, a n第n项数)a k=a k+(n-k)d ak为第k项数

若a,A,b构成等差数列则 A=(a+b)/2

2.等差数列前n项和:

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 n

即 S n=a1+a2+...+a n;

那么 S n=na1+n(n-1)d/2=dn2/2+(a1-d/2)n

(二)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 n=a1q(n-1)(a1为首项,a n为第n项)

a n=a1q(n-1),a m=a1q(m-1)

则a n/a m=q(n-m)

(1)a n=a m q(n-m)

(2)a,G,b 若构成等比中项,则G2=ab (a,b,G≠0)

(3)若m+n=p+q,则 a m a n=a p a q

2.等比数列前n项和

设 a1,a2,a3...a n构成等比数列

前n项和S n=a1+a2+a3...a n

S n=a1+a1q+a1q2+....a1q(n-2)+a1q(n-1)

S n=a1(1-q n)/(1-q)=(a1-a n q)/(1-q);

注: q≠1;

S n=na1注:q=1

(完整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习题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习题 1. 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2=2, a5=8,贝擞列的第10项为() A. 12 B . 14 C. 16 D. 18 2. 已知等差数列前3项为-3, -1, 1,则数列的第50项为() A . 91 B. 93 C. 95 D. 97 3. 已知等差数列首项为2,末项为62,公差为4,则这个数列共有 A . 13 项 B . 14 项C. 15 项D. 16 项 4. 已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3n+a, a为常数,则公差d=久一3 B, 3 C. 一三 D.- 2 2 5. 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1=1, d=3,那么当a n=298时,项数n等于 A. 98 B . 99 C . 100 D . 101 6. 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a3=-4 , a5=11,则an等于 A. 56 B . 18 C . 15 D . 45 7. 在等差数列{a n}中,若a1+a2=-18 , a5+a6=-2,则30是这个数列的

A .第22项B.第21项C.第20项D.第19项 3,在数列中,若ai= 20, =-^ + 1),则时等于 -- A. 45 B. 48 C. 52 D. 55 11. 已知数列a, -15 , b, c, 45是等差数列,则a+b+c的值是 A. -5 B . 0 C . 5 D. 10 12. 已知等差数列{a n}中,a1+a2+a3=-15 , a3+a=-16,贝卩a二 A. -1 B . -3 C . -5 D . -7 13. 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10=-20 , a2°n=20,则这个数列的首 项a为 A. -56 B . -52 C . -48 D . -44 二、填空题 1. 等差数列7,11,15,…,195,共有____________ 项. 2. 已知等差数列5, 8, 11,…,它的第21项为____________ . 3. 已知等差数列-1 , -4 , -7, -10,…,则-301是这个数列的 第_____ .

等比数列及其前n项和

等比数列及其前n 项和 [考纲传真]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2.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3.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能用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4.了解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知识通关】 1.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 (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不为零),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 字母q 表示,定义的数学表达式为a n +1a n =q (n ∈N *,q 为非零常数). (2)等比中项:如果a ,G ,b 成等比数列,那么G 叫做a 与b 的等比中项.即G 是a 与b 的等比中项?a ,G ,b 成等比数列?G 2=ab . 2.等比数列的有关公式 (1)通项公式:a n =a 1q n -1=a m q n -m . (2)前n 项和公式: S n =??? na 1(q = 1),a 1(1-q n )1-q =a 1-a n q 1-q (q ≠1). [常用结论] 1.在等比数列{a n }中,若m +n =p +q =2k (m ,n ,p ,q ,k ∈N *),则a m ·a n =a p ·a q =a 2k . 2.若数列{a n },{b n }(项数相同)是等比数列,则{λa n }(λ≠0),???? ??1a n ,{a 2n },{a n ·b n },???? ??a n b n 仍然是等比数列. 3.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S n ,S 2n -S n ,S 3n -S 2n 仍成等比数列,其公比为q n ,其中当公比为-1时,n 为偶数时除外. 【基础自测】 1.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满足a n +1=qa n (n ∈N *,q 为常数)的数列{a n }为等比数列.( ) (2)G 为a ,b 的等比中项?G 2=ab .( ) (3)若{a n }为等比数列,b n =a 2n -1+a 2n ,则数列{b n }也是等比数列.( )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知识的体系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不仅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与方法,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2教学对象: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表现欲较强, 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 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3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 四.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应用中q与1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六.课堂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优秀教学设计

2.2等差数列 2.2.1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2)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归纳推理能力; 2.通过等差数列变形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 知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以及给出数列和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数列的例子:(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1)0,5,10,15,20,25, (2)48,53,58,63, (3)18,15.5,13,10.5,8, (4)10 072,10 144,10 216,10 288,10 366, 请你们来写出上述四个数列的第7项 生第一个数列的第7项为30,第二个数列的第7项为78,第三个数列的第7项为3,第四个数列的第7项为 师我来问一下,你依据什么写出了这四个数列的第7项呢?以第二个数列为例来说一说 生这是由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总比前一项多5,依据这个规律性我得到了这个数列的第7项为 师说得很有道理!我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我说的是共同特征 生1 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作差是否有顺序,谁与谁相减? 生1 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不能颠倒 师以上四个数列的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起一个名字叫——等差数列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推进新课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案

课时教案

一、复习提问 回顾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 (1)等比数列定义:(,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二、问题引入: 阅读:课本“国王赏麦的故事”。 问题:如何计算 引出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三、问题探讨: 问题:如何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回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倒序相加法。 等差数列它的前n项和是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 (1) (2) (1)+(2)得:

探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否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不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 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本质。 构造相同项,化繁为简。 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否能用这种思想推导? 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 变形: 具体: …… 学生分组讨论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生不难发现:由于等比数列中的每一项乘以公比都等于其后一项。 所以将这一特点应用在前n项和上。 由此构造相同项。数学具有和谐美,错位相减,从而化繁为简。 (1) (2) 由此构造相同项。数学具有和谐美,错位相减,从而化繁为简。

当q=1时, 当时, 学生经过讨论还发现了其他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课后整合自己的思路,将各自的推导过程展示在班级学习园地,同学们共享探究。 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出求和公式的第二种形 式: 当时, 四.知识整合: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q=1时, 当时, 2.公式特征: ⑴等比数列求和时,应考虑与两种情况。 ⑵当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分别都 涉及四个量,四个量中“知三求一”。 ⑶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结合前n项和公式涉及五个量, , 五个量中“知三求二”(方程思想)。 3.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方法:错位相减法。

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知识梳理

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 【考纲要求】 1.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以及公式特点,并能熟练应用; 2.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以及公式特点,并能熟练应用; 3.掌握数列的通项a n 与前n 项和S n 之间的关系式。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高清课堂:数列的求和问题 388559 知识要点】 知识点一:数列的前n 项和n S 的相关公式 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n S 公式: 211()(1) 22 n n n a a n n S na d An Bn +-= =+=+(A B 、为常数) 当0d ≠时,S n 是关于n 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 当d=0时(a 1≠0),S n =na 1是关于n 的正比例式. 2.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n S 公式: 当1q =时,1n a a =,1231n n S a a a a na =+++ +=, 当1≠q 时,11(1)11n n n a a q a q S q q --==-- 3.任意数列的第n 项n a 与前n 项和n S 之间的关系式: 1 1(1)(2) n n n S n a S S n -=?=?-≥? 【典型例题】 类型一: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及其性质 例1.等差数列{}n a 的前30项之和为50,前50项之和为30,求80S 。 【思路分析】根据等差数列前n 项公式1(1)2 n n n S na d -=+ , 整体代入,或者应用公式2 n S An Bn =+。 【解析】法一: ∵{}n a 为等差数列, ∴1(1) 2 n n n S na d -=+, 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概念及通项公式经典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学习目标】 1. 准确理解等差数列、等差中项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方法,能够熟练应用通项公式解 决等差数列的相关问题 2. 通项对等差数列概念的探究和通项公式的推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归纳思想,培养学生 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3?激情参与、惜时高效,禾U 用数列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列的应用价值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对等差数列中“等差”特征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学法指导】 1.阅读探究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 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预习自测;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 一、知识温故 1?数列有几种表示方法? 2?数列的项与项数有什么关系? 3函数与数列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材助读 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________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 ____________ 常数,那么这个数列 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 ___________ ,公差通常用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 2.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 ___________ 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 A 叫做a 与b 的等差数列即 3. 如果数列{a n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则a 2 a 1 a 5 a 1 4.通项公式为a n =an+b (a,b 为常数)的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吗?反之,成立吗? ,a 3 a 1 a 4 a 1 1. 等差数列a 2d , a ,a 2d ?' A . a n a (n 1)d B. C . a n a 2(n 2)d D. 2.已知数列{, a n } 的通项公式为 a n A . 2 B. 3 C. 2 3. 已知a 1 b - 1 ?的通项公式是( a (n 3)d a 2nd 2n ,则它的公差为( D. 3 ,则a 与b 的等差中项为 【预习自测】 a n a n

等比数列及其前n项和学案

6.3等比数列及其前n 项和 考情分析 高考中主要在选择题、填空题中考查等比数列的定义、基本运算和性质,在解 答题中多与等差数列、函数、不等式等综合考考查 基础知识 1、等比数列的判定:(1)定义法:*1()n n a q q n N a +=∈为非零常数,(2)等比中项法:2*11(0,2)n n n n a a a a n N n -+=≠∈≥且(3)通项公式法:*(,)n n a cq c q n N =∈均为非零常数,(4)1()1n n a S kq k k q =-=≠≠-是常数且q 0且q 1 (5)若{},{}n n a b 均为等比数列,n S 为{}n a 的前n 项和,则1{}(0),{||}{}{()}{}k n n n n n n ka k a ma b a a ≠;;;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由相邻两项的差213243{,,}a a a a a a ---,相邻k 项和232{,,}k k k k k S S S S S --仍是等比;由原等比数列中相隔k 项的项从新组成的数列仍等比 2、等比数列的性质 (1)通项公式:①11n n a a q -=②n m n m a q a -= (2)前n 项和公式:111(1)(1)(1)11n n n na q S a a q a q q q q =??=--?=≠?--? (3)下脚标性质:若m+n=p+q ,则m n p q a a a a = (4)两个常用技巧:若三个数成等比通常设成,,a a aq q ,若四个数成等比通常设成33,,,a a aq aq q q ,方便计算 注意事项

1.利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 S n =a 1+a 1q +a 1q 2+…+a 1q n -1, 同乘q 得:qS n =a 1q +a 1q 2+a 1q 3+…+a 1q n , 两式相减得(1-q )S n =a 1-a 1q n ,∴S n =a 1(1-q n )1-q (q ≠1). 2.(1)由a n +1=qa n ,q ≠0并不能立即断言{a n }为等比数列,还要验证a 1≠0. (2)在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时,必须注意对q =1与q ≠1分类讨论,防止因忽略q =1这一特殊情形导致解题失误. 3.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有: (1)定义法:若a n +1a n =q (q 为非零常数)或a n a n -1=q (q 为非零常数且n ≥2且n ∈N *),则{a n }是等比数列. (2)中项公式法:在数列{a n }中,a n ≠0且a 2n +1=a n · a n +2(n ∈N *),则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 (3)通项公式法:若数列通项公式可写成a n =c ·q n (c ,q 均是不为0的常数,n ∈N *),则{a n }是等比数列. 题型一 等比数列基本量的计算 【例1】设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已知S 3=7,a 1+3,3a 2,a 3+4构成等差数列. (1)求a 2的值; (2)若{a n }是等比数列,且a n +1

等比数列及其前n项和(作业)

等比数列及其前n 项和(作业) 例1: 已知等比数列{}n a 中,各项都是正数,且1a ,31 2 a ,22a 成等差数列,则 910 78 a a a a +=+( ) A .1 B .1 C .3+D .3- 【思路分析】 设公比为q ,则0q >,21a a q =,231a a q =, ∵1a ,31 2 a ,22a 成等差数列, ∴3122a a a =+,即21112a q a a q =+, 解得1q =+ 1, ∴22910787878()3a a a a q q a a a a ++===+++. 故选C . 例2: 若等比数列 {} n a 中,25112a a a ++=,58146a a a ++=,那么 2581114a a a a a ++++的值为( ) A .8 B .9 C .242 31 D . 240 41 【思路分析】 设公比为q ,则335814251125112511() a a a q a a a q a a a a a a ++++==++++,即33q =, ∴38553a a q a ==,9145527a a q a ==, 由58146a a a ++=,得5553276a a a ++=,解得56 31 a = , ∴2581114251158145242 ()()31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故选C . 例3: 设{}n a 为等比数列,{}n b 为等差数列,且10b =,n n n c a b =+,若数列{} n c

的前三项为1,1,2,则{}n a 的前10项之和是 ( ) A .978 B .557 C .467 D .1 023 【思路分析】 设数列{}n a 的公比为q ,设数列{}n b 的公差为d , ∵10b =,11c =, ∴11a =, 则2a q =,23a q =,2b d =,32b d =, ∵21c =,32c =, ∴2122q d q d +=??+=? ,解得21q d =??=-?, ∴数列{}n a 的前10项之和10110(1) 1 0231a q S q -= =-.故选D . 1. 在等比数列{}n a 中,已知332a = ,前三项和39 2 S =,则公比q =( )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开课教案)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 命题分析: 1. 高考主要考查两种基本数列(等差与等比数列)、两种基本求和方法(裂项求和法、错 位相减法)、两类综合(与函数综合、与不等式综合),主要突出数学思想的应用。 2. 若以解答题形式考查,数列往往与解三角形在17题的位置上交替考查,试题难度中等; 若以客观题考查,难度中等的题目较多,但有时也会出现在第12题或16题位置上,难度偏大,复习时要引起关注。 一、首先回忆一下基本内容: 1.等比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 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q ≠0),即: {n a }成等比数列 ?n n a a 1+=q (+∈N n ,q ≠0) “n a ≠0”是数列{n a }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前提条件)。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0(111≠??=-q a q a a n n , 1(0)n m n m a a q a q -=??≠ 3.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 4.等比中项:G 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 即G =±ab (a ,b 同号). 5.性质:若m+n=p+q ,q p n m a a a a ?=? 6.判断等比数列的方法:定义法,等比中项法,通项公式法 如: 有一个数列满足135-?=n n a ,与公式)0(111≠??=-q a q a a n n 比较我们可以 判断出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且3,51==q a 。 二、 【趣味数学问题】 传说国际象棋的发明人是印度的大臣西萨?班?达依尔,舍罕王为了表彰大臣的功绩,准备对大臣进行奖赏. 国王问大臣:“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奖赏?”,这位聪明的大臣达依尔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格子内放上1颗麦粒,在第二个格子内放上2颗麦粒,在第三个格子内放上4颗麦粒,在第四个格子内放上8颗麦粒,…,依照后一格子内的麦粒数是前一格子内的麦粒数的2倍的规律,放满棋盘的64个格子.并把这些麦粒赏给您的仆人吧”. 国王认为这样的奖赏很轻,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命令如数付给达依尔麦粒. 计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在第一个格内放1粒,第二个格内放2粒,第三个格内放4粒,第四个格内放8粒,……,国王很快就后悔了,因为他发现,即使把全国的麦子都拿来,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公开课教案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公开课教案教学时间:2009年12月25日上午第四节 授课班级:08商外 授课地点:职三(3) 授课教师:郭玲 一、教学任务及职业背景分析: 商务外语班学生多数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学习也不够重视。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特别是本专业学生多数准备出国,更应该加强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外激烈竞争的环境。所以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再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所考虑的不是简单告诉学生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而是通过分组分享法,创造一些数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发现,去分享,去体验成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精神,也提高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根据通项公式解决 a n 、a 1 、d、n中的已知三个求另一个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理解和对通项公式的熟悉与应用 四、教学难点:对等差数列概念中“等差”特点的理解及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分组分享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雅思、托福考试常识】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要求申请留学人员应具备雅思、托福成绩。如果达不到,就需要在国外就读价格昂贵的语言学校。雅思、托福考试词汇量一般在8000个单词左右。 (1)雅思要求:考试科目为阅读、听力、口语、写作4科,每科满分为9分,成绩一般要求平均分5分以上,费用为1450元。(2)托福要求:考试科目也为是阅读、听力、口语、写作4科,每科满分30分,总分为120,成绩一般要求总分达80分以上,费用为1370元。 (一)复习回顾:数列的定义 引例:(1)莺生原来只会500个单词,她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5个单词,那么从今天起她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00,515,530,545,560,575,…… (2)靓靓目前会1000个单词,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每周忘掉20个单词,那么从今天起她的单词量逐周依次递减为:1000 ,980,960,940,920 ,900,…… 【说明】:通过两个具体的数列,复习数列的定义,为后面学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建立基础。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这一类有特点的数列: 1000,980,960,940,920 ,900 ……① 500, 515 ,530,545,560,575 ……② 问题1:观察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同学们思考后作答。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后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 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列。 【说明】:通过例题(1)和(2)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 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每相邻两项的 差相等——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 问题2:请同学们分别用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等差数列的定义: 文字语言:一般的,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 差,用字母d表示。 数学语言:a 2 – a 1 = a 3 - a 2 = a 4 - a 3 = ··· = d 即:a n - a n-1 = d (n∈N+且n≥2) 或a n= a n-1 +d (n∈N+且n≥2) 问题3:分组比赛抢答,观察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如果是求出公差d (1)25,20,15,10,5……√d=-5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及应用测试题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及应用测试题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测试] 一、选择题 1.已知a n =(-1)n ,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S 9与S 10的值分别是( ) 【导学号:18082103】 A.1,1 B.-1,-1 C.1,0 D.-1,0 【解析】 法一:S 9=-1+1-1+1-1+1-1+1-1=-1. S 10=S 9+a 10=-1+1=0. 法二:数列{a n }是以-1为首项,-1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S 9= -1×1--1 9 1--1=-1×22=-1,S 10= -1×1--110 1--1 =0. 【答案】 D 2.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2,且前5项和为1,那么前10项和等于( ) A.31 B.33 C.35 D.37 【解析】 根据等比数列性质得S 10-S 5S 5 =q 5 , ∴ S 10-1 1 =25 ,∴S 10=33. 【答案】 B 3.如果数列{a n }满足a 1,a 2-a 1,a 3-a 2,…,a n -a n -1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那么a n =( ) A.2n -1 B.2 n -1 -1 C.2n +1 D.4n -1 【解析】 a n =a 1+(a 2-a 1)+(a 3-a 2)+…+(a n -a n -1)= 1·1-2n 1-2=2n -1. 【答案】 A 4.在等比数列{a n }中,如果a 1+a 2=40,a 3+a 4=60,那么a 7+a 8=( ) 【导学号:18082104】 A.135 B.100 C.95 D.80 【解析】 法一:由等比数列的性质知a 1+a 2,a 3+a 4,a 5+a 6,a 7+a 8成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例题详细解法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例题详细解法?例题解析 【例1】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a>0),公比为q(q>0),前n项和为80,其中 最大的一项为54,又它的前2n项和为6560,求a和q. 解:由S n=80,S2n=6560,故q≠1 ∵a>0,q>1,等比数列为递增数列,故前n项中最大项为an. ∴a n=aq n-1=54 ④ 将③代入①化简得a=q-1 ⑤ 由⑤,⑥联立方程组解得a=2,q=3 证∵Sn=a1+a1q+a1q2+...+a1q n-1 S2n=S n+(a1q n+a1q n+1+...+a1q2n-1)

=S n+q n(a1+a1q+...+a1q n-1)=S n+q n S n=S n(1+q n) 类似地,可得S3n=S n(1+q n+q2n) 说明本题直接运用前n项和公式去解,也很容易.上边的解法,灵活地处理了S2n、S3n与S n的关系.介绍它的用意在于让读者体会利用结合律、提取公因式等方法将某些解析式变形经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并且变得好,则解法巧. 【例2】一个有穷的等比数列的首项为1,项数为偶数,其奇数项的和为85,偶数项的和为170,求这个数列的公比和项数. 分析设等比数列为{a n},公比为q,取其奇数项或偶数项所成的数列仍然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2,首项分别为a1,a1q. 解设项数为2n(n∈N*),因为a1=1,由已知可得q≠1. 即公比为2,项数为8. 说明运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进行运算、推理时,对公比q要分情况讨论.有关等比数列的问题所列出的方程(组)往往有高次与指数方程,可采用两式相除的方法达到降次的目的.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2.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2.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共 1 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 2.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公式,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象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 3.能用图象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等差数列的图象的应用,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讲练相结合,作好探究性学习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体验等差数列的性质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一些相关问题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什么样的数列叫等差数列? 生我回答,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a n-a n-1=d(n≥2,n∈N*),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师 对,我再找同学说一说等差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的内容是什么? 生1 等差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应是a n =a 1+(n -1)d 生2 等差数列{a n }还有两种通项公式:a n =a m +(n -m)d 或a n =p n +q(p 、q 是常数 师 好!刚才两位同学说得很好,由上面的两个公式我们还可以得到下面几种计算公差d 的公式:①d =a n -a n -1;②11--=n a a d n ;③m n a a d m n --=.你能理解与记忆它们吗? 生3 公式②11--= n a a d n 与③m n a a d m n --=记忆规律是项的值的差比上项数之间的差(下标之差 [合作探究] 探究内容:如果我们在数a 与数b 中间插入一个数A ,使三个数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数A 应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师 本题在这里要求的是什么 生 当然是要用a ,b 来表示数A 师 对,但你能根据什么知识求?如何求?谁能回答 生 由定义可得A -a =b -A ,即2 b a A += 反之,若2b a A += ,则A -a =b -A 由此可以得?+=2 b a A a ,A , b 成等差数列 推进新课 我们来给出等差中项的概念:若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 根据我们前面的探究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5是3与7的等差中项,也是1和9的等差中项 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也是5和13的等差中项 [方法引导] 等差中项及其应用问题的解法关键在于抓住a ,A ,b 成等差数列A =a +b ,

(经典)讲义:等比数列及其前n项和

(经典)讲义:等比数列及其前n 项和 1.等比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设等比数列{a n }的首项为a 1,公比为q ,则它的通项a n =a 1·q n -1. 3.等比中项 若G 2 =a ·b (ab ≠0),那么G 叫做a 与b 的等比中项. 4.等比数列的常用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a n =a m ·q n -m ,(n ,m ∈N +). (2)若{a n }为等比数列,且k +l =m +n (k ,l ,m ,n ∈N +),则a k ·a l =a m ·a n . (3)若{a n },{b n }(项数相同)是等比数列,则{λa n }(λ ≠0),? ???????? ?1a n ,{a 2n }, {a n ·b n },? ???????? ?a n b n 仍是等比数列. (4)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S n ,S 2n -S n ,S 3n -S 2n 仍成等比数列,其公比为q n . 5.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q ≠0),其前n 项和为S n , 当q =1时,S n =na 1; 当q ≠1时,S n =a 11-q n 1-q =a 1-a n q 1-q . 【注意】 6.利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 S n =a 1+a 1q +a 1q 2+…+a 1q n -1, 同乘q 得:qS n =a 1q +a 1q 2+a 1q 3+…+a 1q n , 两式相减得(1-q )S n =a 1-a 1q n ,∴S n =a 11-q n 1-q (q ≠1). 7.1由a n +1=qa n ,q ≠0并不能立即断言{a n }为等比数列,还要验证a 1≠0. 7.2在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时,必须注意对q =1与q ≠1分类讨论,

教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高二数学组集体备课教案(第七周10月17日) 课题:2.5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两个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 的前n 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 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将数学学习放眼生活,用生活眼光看数学的思 维品质; 教学重点:(1)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2)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问题探索法及启发式讲授法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回顾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 (1)等比数列定义:q a a n n =-1(2n ≥,)0≠q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 0,(111≠=-q a q a a n n (3)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问题引入: 阅读:课本第55页“国王赏麦的故事”。 问题:如何计算 引出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 三、问题探讨: 问题:如何求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公式 =n S 123n a a a a ++++ 22111111--=+++++ n n a a q a q a q a q 2363 6412222S =+++++

倒序相加法。 等差数列 n a a a a ,,321+它的前n 项和是=n S n a a a a +++321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1+-=n n a a d []1111()(2)(n-1)=+++++++ n S a a d a d a d (1) []()(2)-(n-1)=+-+-++ n n n n n S a a d a d a d (2) (1)+(2)得:12()=+n n S n a a 1()2 += n n n a a S 探究: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是否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 =n S 123n a a a a ++++ 22111111--=+++++ n n a a q a q a q a q 221 --=+++++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S a q q q q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不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 回顾: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本质。 构造相同项,化繁为简。 探究: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是否能用这种思想推导? 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 1 )(++=∈n n a q n N a 变形:1+=n n a q a 具体:12=a q a 23=a q a 34=a q a …… 学生分组讨论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学生不难发现: 由于等比数列中的每一项乘以公比q 都等于其后一项。 所以将这一特点应用在前n 项和上。 由此构造相同项。数学具有和谐美,错位相减,从而化繁为简。 22111111n n n S a a q a q a q a q --=+++++ (1) 23111111-= +++++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a q (2) 由此构造相同项。数学具有和谐美,错位相减,从而化繁为简。

非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计算方法

第二章:数列 1、数列中与n 之间的关系: 11,(1),(2).n n n S n a S S n -=?=?-≥?注意通项能否合并。 2、等差数列: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n a - 1-n a =d ,(n ≥2,n ∈N +),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⑵等差中项:若三数a A b 、、成等差数列2 a b A +?= ⑶通项公式:1(1)()n m a a n d a n m d =+-=+- 或(n a pn q p q =+、是常数). ⑷前n 项和公式: ()()11122 n n n n n a a S na d -+=+= ⑸常用性质: ①若()+∈ +=+N q p n m q p n m ,,,,则q p n m a a a a +=+; ②下标为等差数列的项()Λ,,,2m k m k k a a a ++,仍组成等差数列; ③数列{}b a n +λ(b ,λ为常数)仍为等差数列; ④若{}n a 、{}n b 是等差数列,则{}n ka 、{}n n ka pb + (k 、p 是非零常数)、 *{}(,)p nq a p q N +∈、 ,…也成等差数列。 ⑤单调性:{}n a 的公差为d ,则: ⅰ)?>0d {}n a 为递增数列; ⅱ)?<0d {}n a 为递减数列; ⅲ)?=0d {}n a 为常数列; ⑥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n a pn q ?=+(p,q 是常数) ⑦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则k S 、k k S S -2、k k S S 23-… 是等差数列。 3、等比数列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 列就叫做等比数列。 ⑵等比中项:若三数a b 、G 、成等比数列2 ,G ab ?=(ab 同号) 。反之不一定成立。

(完整word版)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1、 等差数列{}n a ,375,7a a ==,求546,,a a a 2、 等差数列{}n a ,385,9a a ==,求457,,,n a a a a 3、 在等差数列{}n a 中,47104561417,77a a a a a a a ++=+++ +=,若13k a =,则 ?k = 4、 在等差数列{}n a 中,357911100a a a a a ++++=,则9133?a a -= 5、 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11 25 a = ,第10项是第一个比1大的项,则公差d 的范围? 6、 在等差数列{}n a 中,34567250a a a a a ++++=,则5a ?28a a +? 7、 已知等差数列{}n a ,18a a 与45a a 大小?18a a +与45a a +大小? 8、 已知数列{}n a ,32a =,71a =,又1n a ?? ? ??? 是等差数列,则11a 9、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 323 n n n a n N a a a *+=?? ∈?=?+? ,求{}n a 的通项公式。 10、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 2 222n n n n a n a a a a --=?≥? -=?,求{}n a 的通项公式。 11、 已知数列{}n a 满足,()122 123n n a n N a a * +=?∈?=+?,求{}n a 的通项公式。 12、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 2332n n a n a a -=?≥?=+?,求使得20n n a a +<的n 范围。 13、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3n a n N a * +=??∈?=??,求{}n a 的通项公式。 14、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212n n n a n N a a a *+?=?? ∈??= +?? ,求{}n a 的通项公式。 15、 已知2 2 2 ,,a b c 成等差,求证 111 ,,b c a c a b +++成等差? 16、 若x y ≠,且两个数列12,,,x a a y 和123,,,,x b b b y 等差,则 21 21 a a b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