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迟子建小说

浅析迟子建小说
浅析迟子建小说

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色彩词的运用法国文学评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说道:“色彩之于形象有如伴奏之于歌词,不但如此,有时色彩竟是歌词而形象只是伴奏,色彩从附属地位一变而成为主体。”[10]色彩是人们感知大千世界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如此色彩也是美的一种重要属性,虽说它本是绘画用语,但当它作用于语言中就具有了相当强的修饰功能和审美情感功能,“虽然文学艺术作品对色彩描写没有绘画那样具体、那样实,但它能化虚为实,寓虚于实,从而诱发欣赏者的想象力。”[1]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索绪尔说:“语言是符号系统,色彩词与其他语言符号一样处在这个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整体系统之中。语言符号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符号,而是有社会性的。色彩词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色彩,同时也表现人的意志、感情、意识。”[2]可见语言艺术的构建离不开色彩,离不开色彩词。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4]是众多评论者对迟子建小说语言的概括。自然而然,像诗一般浪漫,像画一样绚烂则是《额尔古纳河右岸》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自然平和并不意味着无色透明和索然无味,相反我认为迟子建是位经验老道的画家,毕淑敏就曾说过“读迟子建的时候,我总是看到莹莹的白雪、绿色的草莽和一星扑所迷离的殷红……”[6]《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主要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一位年界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向读者描述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兴衰变迁,作者用她独特清丽的语调,一如既往的柔美笔触,充满诗意的文学想象,在一天的时间里向人们展示了鄂温克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迟子建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发挥了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天性和丰盈的想象力,在自由流淌的语言中为读者营造出丰富的色彩世界。笔者将从色彩与情感、色彩与形象、色彩与修辞这三个方面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色彩词的运用。

第一章色彩与情感

色彩是构成构成客观事物的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刺激人的视觉器官,使人通过感觉色彩而领略客观事物的形式美。文学作品是通过作家的头脑创作出来的,这就使得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不仅能表现事物的色彩属性,还能够引导人们去感受色彩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一、凝重的色彩

“黑”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颜色,同时也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出现最多

的色彩词之一,一般来说黑色代表严肃庄重,比如法庭上的法官一般穿黑色的衣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法律的公正意味,又比如乐团里的演奏家们穿黑色的礼服则显现出了演出的庄重和仪式感。除此之外,黑色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死亡、黑暗,阴险,给人凝重压抑的感觉。例如:

(1)我不愿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

(2)他寻着声音走过去,见是一个老女人,靠着一棵干枯的漆黑的树,正蒙着脸哭泣。

(3)它旁边的月亮又圆满了,不过它不是银白色的了,它成了黑月亮了,堪达罕的鲜血已把湖心染成黑夜的颜色。

(4)可乌鸦太多了,赶走了一群,又来了一群,它们就像黑压压的云彩一样,让人压抑

(5)公雷神的威力很大,他有时会抛出一团一团的火球,劈断林中的大树,把它们打得浑身黢黑

(6)尼都萨满为达玛拉主持葬礼的时候,南归的大雁从空中飞过,它们组成的形态像树叉,更像闪电。不同的是闪电是在乌云中现出白光,而大雁是在晴朗中呈现黑色的线条。

(7)她穿了一身的黑衣裳,看上去就像一只乌鸦

例1句中对于习惯了住在屋子或楼房里的普通人来说,黑夜里的“漆黑”屋顶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但对于一辈子住在乌力楞的鄂温克老人而言,“漆黑”的屋顶不亚于任何可以想象得到的恐怖事情,它象征现代社会对自然原始的民族文化的冲击,压迫,束缚。“黑”色以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弥漫在作品中的那种沉郁、忧伤、压抑,和浓重的伤感相呼应。例2句中的“漆黑”的树和例5句中的被雷劈过的“黢黑”大树就像是躲在背后的鬼魅身影,下一秒就要跳出来,“黑”色更增添了恐怖,阴冷之感,与呼呼的风声还有蒙着脸哭泣的老女人相照应,渲染出了阴森恐怖的气氛,衬托出了老女人的悲伤无助。例3句中出现的“黑月亮”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死亡意境,“银白”的月亮代表着光明和纯洁,“黑月亮”就没有那么可爱了,简直是死亡与地狱的代名词。鲜血本是耀眼的红色,却在夜色

与“黑月亮”的浸染下变成浓稠的黑,这种化不开的黑就像一个向下不断延伸的漩涡,像要把人给吸进去一样,这就是“黑”色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和制造的心里恐慌。例4句中出现的“黑压压”“黑色”是乌鸦羽毛的颜色,乌鸦是死神的代言人,“黑“色加重了死亡的气息,一大群黑色的乌鸦更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例6句中与白色闪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色”的雁阵,黑色线条冷硬、刻薄、呆板形象加之不时萦绕在读者脑海中大雁的悲鸣,突出了葬礼阴森,恐怖,悲伤的气氛。

除了“黑”以外还有一些颜色也给人凝重的感觉。例如:(1)当马终于停下来的时候,拉吉米只觉得马鞍一片湿热,一看,是一摊紫红的鲜血,他的阴囊被撕裂,睾丸已经被颠簸碎了。“紫红”本身就给人一种阴暗,沉郁的印象,鲜血变成了“紫红色”就给人凝固,污浊的感觉,更衬托出“睾丸已经被颠簸碎”了的暴力、恐怖、血腥之感。又例如描写堪达罕被捕杀倒下的句子:(2)……不过它也不是立刻就倒在水中的,它像酒鬼一样摇晃了许久,这才“咕咚——”一声倒下了,溅起一朵巨大的水花。那水花在银白的月光映衬下,呈现着黝蓝的色调。“黝”就是“黑色”,“黝蓝”就是“黑蓝”在这里描写本该无色的水花,再与耀眼的银白色月光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给人一种灵异,鬼魅,阴森的感觉,就好像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漩涡把堪达罕给吸了进去,并夺去了它的生命。(3)她常常面色苍黄地到妮浩那里,跪在玛鲁神前,虔诚地祈祷着。“苍黄”是白中泛着黄,这种颜色出现在一个人的脸上代表着两种情况一是这个人营养不良还有一种情况则是这个人遭受了强烈的精神打击,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给人一种沉重与压抑之感。

二、清丽的色彩

除了使用给人凝重,沉郁之感的色彩词,迟子建更喜欢并固执的使用着清丽、明亮、富有生机的色彩词。比如“黄、绿、蓝、白等。比起控诉恶的、丑的事物,迟子建更喜欢赞扬人性与自然的真、善、美,更愿意去歌颂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和人与自然相依相偎、相辅相成的朴素情感。迟子建的小说创作是建立在故土之爱的基础上的,“世界首先向我展示的是黄昏的冬景,茫茫的雪野、冰封的河流、高大气派的木刻楞房屋、安然释放着宁和之光的冰灯、黎明前无边涌动着的朔风……”[7]因此迟子建更愿意用一些明亮清丽的色彩来表现出自己对故乡的热爱、眷恋和深情礼赞。例如:

(1)湖水也是碧蓝的。拉穆湖中生长着许多碧绿的水草,太阳离湖水很近,湖面上终年漂浮着阳光,以及粉的荷花。

(2)冬日的阳光不管多么的亮堂,总给人清冷的感觉。那时林中的雪很薄,向阳山坡上的荒草和落叶还枯黄地裸露着

(3)镜子里反射着暖融融的阳光、洁白的云朵和绿色的山峦,那小小的镜子似要被春光撑破的样子,那么的饱满,又那么的湿润和明亮!

(4)春日的阳光是那么和煦,它们照耀着新碱场,那丝丝白光就像入了土的盐发出的芽,鲜润明媚。

(5那两只猴头蘑被阳光照得莹白明亮、晶莹剔透的,就像树上长出的耳朵。

(6)那个晚上的雪很大,从火塘反射的微黄的光影中,我看到了飘向希楞柱的雪花。

例(1)句中“碧蓝”“碧绿”虽都属于冷色系,但由于“碧蓝”的湖水给人清澈透明之感,“碧绿”的水草又有着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之意,又加之“太阳离湖水很近,湖面上终年漂浮着阳光,以及粉的荷花”脑海就会忍不住浮现波光粼粼的湖面,在湖中摇曳的水草水中漂浮着的粉色荷花,这样美好的画面,就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例(2)句中“枯黄”更偏向于灰暗的冷色系,但是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下与句中“向阳山坡”“薄薄的雪”相映衬,就给人一种亮得微微刺眼的感觉,却也并不觉得灰暗。例(3)句中“白”的云“绿”的山描绘出了浓浓的春意,“白”色的纯洁与“绿”的浓郁绘成了一副色调干净明亮的春光图,既饱满,湿润又明亮。例4句中白色本就是最亮的颜色,更有纯洁美好的意蕴,丝丝“白光”浸润着春日的明媚与温暖,例(5)句中“白色”的猴头菇因为有了阳光的照射发出莹莹如玉,晶莹剔透的光泽,“莹白”的猴头菇更惹人喜欢。例(6)句中“微黄”突显了火苗的微弱更给人一种模糊飘渺的感觉,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正是这些淸清淡淡的“绿”、“蓝”“黄”“白”在迟子建的笔下像沾染了仙气一样总能发出莹莹的光。

凝重的色彩渲染沉郁、伤感的气氛,刻画鬼魅、恐怖的死亡,与全文弥漫的淡淡哀愁、悲伤相互交织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这个拥有着灿烂文化却行将没落的鄂温克民族深深的惋惜。而清丽的色彩勾画出的美好景色却表现出了迟子建对这个将要淹没在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仍旧倔强保持自我的民族最真诚的热爱与赞

美。

第二章色彩与形象

中国传统文艺创作强调“形似”,“形似,就是要求形象在外部造型上基本忠实于生活中的原型,符合近似于生活的本来面目。”[1]客观事物离不开色彩,“色彩描写是文学反映现实的需要”,[1]因此没有色彩描写,就不能够做到描写得生动形象。

三、变化的色彩

色彩的固有色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繁多。物体除了有自身的固有色,它的色彩还会受环境和光源的影响,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光源和环境的作用下会发生深浅浓淡的变化。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都不会是孤立存在的,色彩也是如此,优秀的作家在小说中运用色彩词时往往不是孤立的,就像画家会根据基本颜色调配出更多种的色彩一样,作家也不会单一的使用一种基本色彩词。迟子建本身就是一个对色彩极为敏锐的作家,以《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出现的“红”的色彩词为例:

仅仅是“红”的色彩词就有7种变化

(1)野兔的内脏像鲜红的花朵一样开在林地上,冒着丝丝热气。

(2)那暗红色的肉条就像被风吹落的红百合的花瓣。

(3)他搬起一块石头,扔向老狼,正砸在它的脑袋上,老狼被激怒了,血红着脸朝达西反扑。

(4)最大的是头盖骨,其次是一堆还附着粉红的肉的粗细不同、长短不一的骨头,像是一堆干柴。

(5)她用都柿的果实把白布染成蓝色;用红豆把白布染成水红的颜色。

(6)我们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红的泥土,在岩石上描画了驯鹿、堪达罕、狩猎的人、猎犬和神鼓的形象。

(7)妮浩走后的第三年,玛克辛姆身上出现了一些怪异的举止,他用猎刀割自己的手腕,他把赤红的火炭吞进嘴里。

(8)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

迟子建对色彩敏感的天性以及对事物细致的观察,使得她能够游刃有余运用这些色彩词,“鲜红、暗红、血红、水红、深红、赤红”都体现的是“红”这一

色彩深浅、明暗的变化,同一个基本色彩词,受到“鲜”、“暗”、“深”“赤”等不同修饰语的修饰就使得一种普普通通的红色呈现出各种细微的差别。例(1)句中的“鲜红”突出了红的血腥,强调了野兔的死亡才刚刚发生没多久,血液还是新鲜的。例(2)句中的“暗红”强化了红的腐败感,表现出了肉体的残败与就要腐朽的凝重感。例(3)句中的“血红”突出表现红的鲜艳,强调的是因为愤怒而导致脸部充血的状态。例(4)句和例(5)句中的“粉红”和“水红”都是为了突显红得淡而浅,前者突出肉的新鲜后者表现出色彩的淡雅柔和例(6)句中的“深红”强调红得浓郁却偏暗,这是为了突出深红色泥土的厚重感。句(7)中的“赤红”“赤”本身就有红的意思,更有解释“大火”为赤。“赤红”突出了红的温度与鲜艳。例8句中的“红”是基本色,是纯度和亮度非常高的正红色,在这突出了日出时太阳的明艳。

四、混合的色彩

色彩的固有色受光源和环境的影响,不仅会发生深浅浓淡的变化,还会产生一种或多种色彩同时作用于某物上的混色效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1]光色和环境的配合使大千世界的色彩变化无穷,斑斓绚丽。迟子建从不孤立的看待色彩,简单的让色彩与所表现事物一一对应,相反她就像是一位画家将这个色与那个色搭配,调和出令她满意的颜色。例如:

(1)雨停了,西边天上飘荡着几缕橘红的晚霞。

(2)由于它们的嘴涂了太多的兽血,所以它们是紫红色的。

(3)那是一片青色的岩石,所以赭红的线条一落到上面,就像暗淡的天空中出现了霞光。

(4)……从北部逃难过来的鸟儿一群群地飞过,它们惊叫着,身体已被烟火熏成了灰黑色。

(5)达玛拉接连失去两个女孩,整整一个冬天,她的脸色都是青黄的。

(6)他那斑白而稀疏的头发和同样斑白而稀疏的胡子纠缠到一起,使他的脸孔看上去就像罩了一层灰白色的地衣……

“橘红”、“紫红”、“赭红”、“灰黑”“青黄”“棕黄”“灰白”都是由两个色彩词组合构成的混合颜色。例(1)句中的“橘红”就是在光照的作用上橘色和红色界限模糊而产生的混色的效果。例(2)句中的“紫红”色则是血液凝固后并且在木头上繁复涂抹后的色彩。例(3)句中“赭红”是岩石、泥土相互作用

下的混合色彩。例(4)句中的“灰黑”是被焚烧过后的烟灰熏染出的黑色和灰色的混合色彩。例(5)句中的脸色是一种很难分辨和描摹的模糊色彩,“青黄”表现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差。例(6)句中“灰白”胡子的描写则表现了人物的颓败和落魄。像这样的混合色彩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就出现了多次,通过这样的混色作者可以搭配出更多的色彩词,如下表:

无论是变化的色彩还是混合的色彩,都是在光源和环境的影响下色彩产生的变化。运用好这类色彩词需要作者有对色彩明度,光度的高度敏感,能够准确的把握住色彩深浅明暗甚至是温度的变化,更需要作者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内心和仔细观察的眼睛。这样的色彩变化能够使描写更加的真实细致,生动丰满,真正地做到反映事物形象的整体特性特征,绚丽的色彩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鄂温克民族生活图画,给读者带来了无限丰富的视觉享受和审美感受,使读者通过颜色就能够感受那里的民俗生活。

第三章色彩与修辞

文学作品属于美的领域,具有审美形式。文学语言的色彩美主要在于色彩词的运用,因此色彩描写是创造文学作品形式美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艺术手段归结于色彩独特的修辞作用

五、色彩的变易

色彩的变易指“有意改变事物的色彩,以达到绚丽的色彩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1]即作者让没有色彩的具有色彩,有色彩的改变原有的色彩。人们通过视觉器官去感受色彩,这就使得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带有主观情感。文学作品更是作家头脑创造出来的艺术产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带有作家的个人印记,色彩更是如此常常是“物皆著我之色彩”。[4]甚至有些作品的色彩描写,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因此作家常常突破客观事物本来的色彩限制,凭借着自己的情绪、情感来描写色彩迟子建在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也运用到了色彩的变易。例如:

(1)在这样的风声中,我的眼前闪现的却是那轮黑色的月亮,它撕裂了我的梦境,使我在东方现出白光的时候才沉沉睡去。

(2)彩虹的变色使大家的脸色也变了,谁都知道那是不吉祥的兆头,母亲提前回到希楞柱。等那条几乎变成黑色的彩虹消逝的时候,她才走了出来。她的脸上挂着泪珠,已经提前哭我的父亲了。

(3)秋日晴朗的夜空下,山峦泛出蓝色的幽光,而河流泛出的是乳色的幽光。

(4)当安道尔啼哭着来到这个冰雪世界时,我从希楞柱的尖顶看见了一颗很亮的发出蓝光的星星,我相信,那是尼都萨满发出的光芒。

(5)这些星星在春夏季节是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而到了冬天则是银白色的

例1句和例2句中出现的黑色的月亮和黑色的彩虹,就是作者凭借个人情绪所创造的主观色彩,我们见过白色、黄色、金黄色的月亮却不可能有黑色的月亮,同样的色彩斑斓的彩虹也不会是黑色的,这样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是作者在特定的感情支配下所感受到的色彩,前一句是因为捕杀“堪达罕”,后一句则是预示父亲的死亡。作者用不可能出现的黑色渲染出了死亡的恐怖,悲伤和绝望。例3句中用蓝色形容山峦,用乳色(白色)描写河流也十分的奇特,勾画出奇幻、浪漫的意境。例4和例5句中描写星星的色彩更是精彩,有蓝色,绿色,金黄色还有银白色,让人不禁想到色彩绚丽的霓虹灯,最接近星星的色彩应该是白色,这么些丰富的颜色都是作者想象的产物,为的是营造出神秘、奇幻、浪漫的意境,突出表现大兴安岭自然景观的绚丽斑斓。

六、色彩的移情

“色彩的移情指将色彩词的表情移用在表示事物、动作、性状的词上,或将形状次表示的感情义勇在色彩上的一种修辞手法。”[1]色彩不仅能表现客观事物事的外在特征,更有其独特的功能——引起人的情绪和感情。色彩先引起人的生理感受进而引起人的心理反应;其次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人对色彩的感情倾向。因此作者通过色彩的移情,用色彩来修饰某一事物并通过色彩所引起人们的情绪和感情进而加深对该事物的认知,由于色彩的移情常常是作者主观情绪的抒发,我们通常借助上下文语境和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理解。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有两例较为突出的例子,例如:

(1)这年的夏天山上“黄病”流行,日本人取消了东大营的集训,不让猎

民下山了。疾病在这种时刻为他们换取了自由。

(2)这可怎么好,这不是要来“白灾”了吗?我们把雪灾叫做白灾。白灾不仅会给我们的狩猎带来不便,更可怕的是,它会威胁我们的驯鹿。驯鹿无法扒开厚厚的积雪去寻找苔藓,而会被活活饿死。

“白灾”白色的灾难,“黄病”黄色的传染病。“疾病”、“灾祸”这些都是属于抽象事物,本身并不带有色彩,在文本当中迟子建赋予了这些无形的事物具体可感的色彩,这些色彩所产生的心里感觉与它修饰的事物发生联系,使我们把对色彩的感觉转移到了该事物上。

我们会发现“黄色”是高贵,权力的象征,比如古代皇帝所穿的龙袍就是黄色的,我国许多古代建筑的代表颜色就有黄色。而文中的“黄色”修饰的是一种十分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作者心中“黄色”是生命衰败的颜色,例如秋天衰败枯黄的植物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力的流逝。用“黄色”来修饰这种恐怖的疾病,从颜色上我们立刻就感受到了生命的衰败,甚至联想到了疾病发生时人们面黄肌瘦的样子,正是这“黄色”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疾病的恐怖以及危害是我们,对这一疾病产生了深刻立体的认识。对于“白”这个颜色词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有很多了,他可以代表很多不同的意义。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是一种带有禁忌的颜色,它与黑色一样往往指代凶兆和不祥。白色是大兴安岭冬天最常见的颜色,也是作者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颜色。白色给作者带去过欢乐,也烙下过灾难的印记。文中曾经很明确的指出“我们把雪灾叫做白灾”这不仅仅是因为“白色”是大雪本身固有的颜色更重要的是它强化了灾难的恐怖和危害的巨大,灾难预示着不祥预示着凶兆。

色彩的变易与色彩的移情都是色彩作用于文学作品当中的艺术手段,透过文章中的色彩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作者最真实情感,我们体味到了作者对死亡的敬畏和从容,看到到了作者对自然的爱与赞美,更通过色彩窥视到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与灿烂的民族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运用到了大量的色彩词,所运用到的色彩词都是经过她精挑细选,用心雕琢而成的。本文从色彩与情感、色彩与形象、色彩与修辞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迟子建通过运用色彩词,在情感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使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在塑造形象上做到了细致生动,真实地反映出事物的整体性特征;

利用色彩独特的修辞作用,既丰富了色彩的种类,又化抽象为具体可感,在读者头脑中构建立体清晰地图像便于读者理解文章。迟子建对色彩的探索和运用并不仅仅局限于《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当中,她所使用的色彩词广泛而丰富,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正以一种富有独特意味的色彩语言,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在形成独特语言风格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丰富、诠释着当代小说审美空间、审美境界、也在不断丰富着读者的视觉享受和审美感受。

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迟子建 散文 的特点在于生活化,文笔细腻,情感真实。善于描绘自然风光,也擅长刻画 人物和叙述事件,能够把一些生活小事描写得细腻感人,或者发人深省,表达出 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希望对您有所 帮助! 散文一:雪山的长夜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以往赏夜景, 都不是在冬季。 春夜, 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 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 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也 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呜叫:夏夜 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 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 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 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 柔顺光亮极了。 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 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闲着嘴, 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了。 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 是凌晨一时许了, 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 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 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 以往归乡, 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 夏季时, 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 不是发现野粟子了, 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 我采了野果, 会立刻丢进嘴里。 爱人笑我、 是个“野丫头”。 有时蚊子闹得凶狂, 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 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 温馨的感觉。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 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 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 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 路啊: 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 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 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 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 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 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凌晨两点多,

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迟子建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土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哲,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剌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一一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土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水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种永恒的光明:19.作者为什么说莫斯科与圣彼得堡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答案①教堂和人物雕像一样,只有外表的精美,没有内在的美丽(或只有躯光,没有灵魂)。②它们太富丽堂皇,氛圃与朴素的宗教的精神相悖。20.文章用了不少笔墨来写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有何用意?请作简要分析。答案正面衬托。作者赞美安德烈•鲁勃廖大技艺的高妙,以及蕴含的深沉朴素之美的是正面映衬老妇人的清凉与圣洁。(答为“为赞美老妇人作铺垫”亦可得分)21.“光明的获得步不是在仰望的时

迟子建

迟子建 1 个人简介迟子建迟子建女乳名迎灯1964年2月27日阴历元宵节出生于北极村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 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 之一香港大学驻校作家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 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白雪的墓园》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所获荣誉《雾月牛栏》曾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等海外译本。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 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家庭成员母亲李晓荣五十年代漠河乡广播站广播员。父亲迟泽风曾任塔河县永安小学校长一九八五年冬季病逝。丈夫黄世

君原塔河县委书记车祸去世。 2 人物概述迟子建女山东海阳人生于黑龙江漠河。先后就读于大兴安岭师专中文系西北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 生班。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中国作协第六、七、八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等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另有《迟子建文集》4卷、《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迟子建短篇小说编年》《北国一片苍茫》、《亲亲土豆》、《花瓣饭》、《一坛猪油》4卷已发表文学作品500万字出版单行本40余部。作品先后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庄重文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重要文学奖项。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在第二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颁奖会上诗评家谢冕宣读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授奖辞“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

浅析地域性特色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迟子建小说为例

6浅析地域性特色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以迟子建小说为例 吕天竹 【摘 要】迟子建在其20多年的丰厚创作中,多变的题材中,始终贯穿着对美丽富饶雄奇的东北“北极村”“白银那”特有的自然景观的描写,在她的小说中,能充分体现这种故土的痴恋,蕴涵着执着的乡村地域气息,以及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和东北独有的风俗文化勾勒的主线,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表达出她对人性的关怀,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富有对环境和文化思考的意义。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个性,她的创作态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文学评论者。【关键词】迟子建;地域文化;黑土民俗;特色 迟子建的作品始终蕴涵着浓厚的故乡地域气息,在二十余年的文学创作中,创造出了一种带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迟子建式”的美学品格,把中国东北边疆的凉意和美带给读者,她始终面对着故乡的大地和底层的人民,热衷描绘在自然景观上,在其表现的作品中,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是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基点,迟子建在回忆起自己的创作经历时,提到:“我写得最多的是自然景色和观察日记”,翻开迟子建的作品,白夜、极光等东北和北极村独有的事物映入眼帘,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色彩,“故乡给了迟子建这样的一双眼睛”,世界的丰富融入进了她的眼睛,她的心又是那样的热爱和眷恋着家乡。在她的笔下又是那样的动人,将大自然的美景汇入她的作品中,将一个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与作品的表达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东北地区是中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区域,有着独特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很多少数民族例如鄂温克、鄂伦春等都在这里生息,历史上面著名的“闯关东”,俄罗斯和日本在不同时期的侵略,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在东北地区交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历史原因,也使得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开放性的特点,而这样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势必会反映到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当中。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就有许多对东北民风民俗的描写,例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民间禁忌信仰等,在《秧歌》中,描写了正月十五看秧歌、看冰灯等民俗活动;在《逝川》中,描绘了鱼汛;在《清水洗尘》中又介绍了过春节前的洗尘风俗;在《腊月宰猪》中,描绘了年前人们忙忙碌碌过年的场景,以及齐二嫂的葬礼铺陈;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和《伪满洲国》中,还不得不提到跳神活动,她所表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萨满,人们对萨满信任和敬重,并且萨满也确实具有这样的神奇。她通过一个个故事追忆淳朴的乡村生活,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现代文明的阴暗。其次就是在迟子建的语言上,同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迟子建有着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 具有很多特点,例如可以对细节方便进行细致的描述,对语言的修辞能力,以及可以做到现代与古典的结合,例如在《秧歌》《旧时代的磨房》等文章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这一点与张爱玲的语言非常的相似,至少在作品的整体格调和语言风格上,有时难以让人辨认出来,地域文化特征的表现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大固其固”“白银那”“黑瞎子”“大楂子粥”“木刻楞房”等少数民族对某些事物的特有的称呼,都体现在了迟子建的作品当中。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古典文学色彩。这些语言的描写也使得迟子建的作品有了其特有的地域文化格调。并且迟子建小说的比喻,往往喻体也是东北地区所特有的事物,比如在《秧歌》中,把有雪的灯盏路比作雪屋子;《逝川》里又把健壮的渔妇们比作黑桦树等;在迟子建小说中俯首皆是。影响着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活动。迟子建的小说,蕴涵着执着的乡村地域气息,作品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成为了迟子建小说成功的根源,迷人的语言,将东北地区特有的文化融入文字中,将朴素的生活场景和地方特色浸入文章,构成小说的乡土文化,他的语言变现的是极具地域性的乡土,表达的确实乡土精神。语言的魅力将地域文化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受到人们的广泛阅读传颂,就像顾城所说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迟子建就通过自己的眼睛,将地域性这一特色写进文章,让世界的人们感受到中国地域的博大精深,这似乎也正证明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参考文献:[1]迟子建.伪满洲国[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迟子建.踏着月光的行板[M ].北京:文艺出版社,2004.[3]张洪德.迟子建小说创作的三元构架[J].当代文坛,1996,(03).[4]刘传霞.温情就是力量——论迟子建的人性观[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作者简介:吕天竹,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1

迟子建《亲亲土豆》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练习及答案

迟子建《亲亲土豆》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16分) 亲亲土豆 迟子建 礼镇家家户户种土豆,秦山夫妇是种土豆的大户。秦山又黑又瘦,他媳妇比他高出半头,叫李爱杰,温柔又贤惠。他们去土豆地时总是并肩走,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一会儿去捉蚂蚱,一会儿又用柳条去戏弄老实的牛。 秦山一家子爱吃土豆。初秋时令,秦山有一天吃着吃着土豆就咳嗽得受不住了,双肩抖得像被狂风拍打的衣架,只觉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秦山咳嗽累了迷迷糊糊睡着了。李爱杰担心秦山,第二天早早就醒了。她发现秦山枕头上有一摊血,一种不祥的想法使她哆嗦了一下。早饭后她左劝右劝,秦山这才答应进城看病。 李爱杰将家里的积蓄全部带上,又关照邻居照顾粉萍。邻居问秋收时能回来么?秦山咧嘴一笑:“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 李爱杰拍了一下秦山的肩膀,骂他:“胡说!” 听着妻子恍若回到少女时代的声音,秦山心里有种比晚霞还要浓烈的伤感。 秦山住院后脸色便开始发灰,他觉得人生埋伏着的巨大陷阱被他踩中了。一次,趁没人在旁边,秦山忽然拉住妻子说:“爱杰,要是确诊是癌,咱可不在这遭这份洋罪,我宁愿死在咱家的土豆地里。”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当李爱杰被医生叫到办公室后她知道一切都完了。 医生说:“晚期肺癌,已经扩散了。” 李爱杰只觉得一下子感觉不出阳光的存在了。为掩饰内心慌乱,她回去时特意从住院处门前的花坛上摘了一朵花掖在袖筒里。秦山正在喝水,李爱杰趁他不备将花掏出来:“闻闻,香不香?” 秦山深深闻了一下,说:“还没有土豆花香呢。” “土豆花才没有香味呢。” “谁说土豆花没香味?它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般时候闻不到,一经闻到就让人忘不掉。”李爱杰凄楚地笑了,就着这股笑劲,她装作兴高采烈地说:“咱得高兴一下了,你的病确诊了,就是普通的肺病,打几个月的点滴就能好。” “没有大病当然好。”秦山说,“咱都来了一个多礼拜了,该是收土豆的时候了。” “你放心,咱礼镇有那么多的好心人,不会让咱家的土豆烂到地里。”李爱杰说。 “自己种的地自己收才有意思。” 一天,秦山忽然说:“钱都让你把着,你就不能给我几百让我花花?” “我才没那么抠门呢。”李爱杰抿嘴一乐,从腰包数出三百块钱给了秦山。 第二天下午,李爱杰一进病房就傻了眼。秦山不见了,病服堆在床上,床头柜上的饭盒不见了,床下的拖鞋也不见了。秦山会不会去死呢?这些天她哭了几场,尽管回病房前洗了好几遍脸,又站在院子中平静了一番,可她红肿的眼睛也许让他抓到蛛丝马迹了。他没有告别就走了,看来是不想活了。她去江边、铁路交叉口以及公园幽深的树林,一切可以自杀的场所几乎都跑遍了。天黑的时候,仍不见秦山的影子。 极度焦虑的李爱杰突然意识到秦山一定是回礼镇了。一个要自杀的人怎么会带走饭盒、拖鞋等东西呢?她又想起秦山那天要钱的事,就更加坚定地认为秦山回家了。 李爱杰赶回礼镇时,远远就看见秦山猫腰在自家的地里起土豆,粉萍跟在他身后用一只土篮

迟子建作品大全

迟子建作品大全 迟子建 的作品有哪些呢?大家清楚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迟子建的作品, 欢迎大 家浏览看看! 迟子建作品大全 长篇小说
《茫茫前程》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 年 《晨钟响彻黄昏》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热鸟》 明天出版社 1998 年 《伪满洲国》 作家出版社 2000 年 《额尔古纳河右岸》 《树下》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1 年 《越过云层的晴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树下 《花城》 1991/6 晨钟响彻黄昏 《小说家》 1994/5 热鸟 《白花洲》 1997/4 满洲国 《钟山》 2000/3-4 越过云层的晴朗 《钟山》 2003/2 《额尔古纳河右岸》 《收获》杂志 2005.6 期 文集 《迟子建文集》(4 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翻译作品 《秧歌》 (小说集 法文版) Bleu De Chine 出版社 1998 年 《磨坊》 (小说集 法文版) Blue De Chine 出版社 2002 年 《满洲国物语》(长篇小说 日文版 上、下卷)日本河出书房新社 2003 年 短篇小说

那丢失的…… 《北方文学 》 1985/1 沉睡的大固其固 《北方文学》 1985/3 旧土地 《北方文学》 1986/1 没有月亮的抱月湾 《小说林》 1986/2 在低洼处 《小说林》 1986/4 小说三篇 《北方文学》 1986/9 初升 《作家》 1986/2 吉亚大叔和他的墓场《北方文学》 1986/11 傻子轶闻 《北大荒文学》1987/3 柳阿婆的故事 《福建文学》 1987/6 白雪国里的香枕 《作家》 1987/3

迟子建《泥泞》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泥泞 迟子建 (1)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源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2)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3)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农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已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

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混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弦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4)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5)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6)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 一把伞在烟雨蒙蒙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 ........ 入另一种怀想 ......。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

迟子建《逝川》阅读答案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鸵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她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锅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 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泪鱼不同于其它鱼类,它被网挂上时百分之百都活着,大约都是一斤重左右,体态匀称玲珑。将这些蓝幽幽的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_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迟子建《炖马靴》阅读答案及解析

炖马靴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 那时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为切断老百姓与抗日队伍的联系,他们大规模实施归屯并户,大片农田荒芜,无数村落夷为废墟。父亲说自此之后,队伍缺粮少衣,陷入被动。 四道岭在哪里?我在地图上找不到。父亲说除了四道岭,还有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和五道岭。这些岭呈刀锋状,易守难攻,适宜做密营。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有这样一条母狼,它双眼瞎。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 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到了漫漫长冬,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这条狼有年正月,突然消失了!三个月后,父亲说和战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两三年不见它,大家还念叨,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 太阳落山后,侦查员带来消息,三辆摩托车驶离守备队,带走了十一个日本兵,看来他们是去镇上的烧锅了。父亲说支队长没有犹豫,下达了进攻令。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那三辆刚离开不久的摩托车回来了!十一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回来了! 父亲说他们受到了前后夹击,优势立刻转为劣势。 他们没有全军覆没,得益于一位战士。当靠近粮库的副支队长下达了撤退令,这位战士咬着牙,趁乱爬向弹药库,用自制的手雷引爆了弹药库。日本兵赶紧转向粮库防御。 父亲就从弹药库北侧逃了出来。 父亲停下的一刻头晕眼花,后背的锅猛地一震,父亲马上意识后有敌手追击!父亲本能地卧倒,拔出枪来,匍匐到一处雪坎,紧盯着那个方向,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击中了他的左肩。 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午夜时分,父亲在靠近河岸的灌木丛停下。发现干粮袋靠近后脊梁的部位,有道寸长的口子,炒米白白流失了。 父亲说他卸下锅和枪,看着敌手一步步逼近。可是敌手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上。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7届邢文霞 内容提要:迟子建的小说以中国东北边疆北极村一带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用唯美的眼光和笔调展现和审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作品的内容题材有所改变,很多作品涉猎到都市生活,并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对比中赞美农村的自由、纯美,在生活的画卷中艺术地展现生活的细琐和平凡。迟子建小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有超越。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艺术特色转变 Abstract: Chi zijian’s novels are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Arctic village in northeast of China. The novels are imbued with local color. The author showed and looked at all sorts of most ordina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fates from an aesthetic standingpoint and in a popular style. From the mid-1990s,Chi zijian’s topics of works had been changed. Many works were touched upon the city life and praised rural freedom, purity and beauty through contracting urban civilization with rural culture. The novels showed trivial matters and ordinary life artistically. Based on the old works ,Chi zijian’s novels are developing. They are surpassing in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 zijian N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Change 引言 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无疑是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她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曾在大兴安岭师专

中考热点作家迟子建作品

中考热点作家迟子建作品 迟子建作品是中考热点,那么她的作品主要有哪些呢? 作家档案: 迟子建,中国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她的作品多以山村生活为题材,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从不矫揉造作。创作风格朴实大方,文笔简练而流畅,不张扬,不拖泥带水。她常常借物喻人,借助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怀,对人与社会的诠释视角独特,给读者许多有益的人生启迪。 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她还曾多次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和冰心散文奖,获过庄重文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各种奖项。她的散文《灯祭》被选入语文教材。 枕边的夜莺 我喜欢躺着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是少不了的。 十七八岁,我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读书。每到寒暑假,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乡的火炕上看书。至于读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读书的氛围却历历在目。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我会敞开窗子,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刷拉拉响,我便把书页也翻得刷拉拉响。疲倦的时候,我会撇下书,趴在窗台看风景。窗外的园田被雪花装点得一片洁白,像是老天铺下

来的一张纸。 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当作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 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我父亲最推崇的诗人,就是曹植了。因为爱极了他的《洛神赋》,我一出生,父亲就把子建的名字给了我。长大成人后,我不止一次读过《洛神赋》,总觉得它的辞藻过于华丽,浓艳得有点让人眼晕。直到前几年,我的个人生活遭遇变故,再读《洛神赋》,读出了一种朴素而凄清的美!洛水上的神仙宓妃,惊鸿一现,顷刻间就化作烟波了。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恨人神之道殊兮,这才是曹植最想表达的。他以短短一曲《洛神赋》,写出了爱情的短暂、圣洁、美好,写出了世事的无常。我真的没有想到,曹植在诗中所描述的一

迟子建《哑巴与春天》阅读答案

迟子建《哑巴与春天》阅读答案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怕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

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 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 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

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的诗意美

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的诗意美 当代女作家迟子建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大方,简练凝重,文笔流畅,语气 舒缓,极富诗意美。其作品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表达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她注重对景物自然、贴切的描写,对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在叙述视角上,迟子建的作品多以儿童视角,甚至是动物的视角描述世间百态。在主题内涵上,迟子建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情怀和温润的忧伤,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的追寻。她的中短篇小说,大都呈现出这样一种诗意的风格——温情、透明、忧伤、纯粹、朴素……像飘拂在芦苇上的风一样柔软袭来。 一、乡土题材 迟子建生在漠河,黑龙江畔中国最北的北极村。特定的生活环境为她的写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题材。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大都是以她的故乡大兴安岭一带为背景,大雪、炉火、雪爬犁、木刻楞房屋、极光、鱼汛、秧歌等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景致和民俗常把读者带进一个如梦如画的“北极村世界”。在她的众多创作中,乡土气息始终占据着作家的思维空间。 所以,最初攫住了迟子建目光的便是她的故乡。茫茫的雪原,长长的流淌不息的漠河,无边的松林,这些大自然浩荡的意象,塑造了迟子建的性格,涤荡着 她的灵魂,形成她旷远空灵的宇宙观,她怀着巨大的热情探索着宇宙人生的奥秘。从她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对文学与人生的思考是与她的故乡、童年和她所热爱的大自然紧密相联的,她笔下北疆小说的地域色彩是深切动人的。在《北极村童话》、《逝川》、《一匹马两个人》、《清水洗尘》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在民俗影响下的她能超越时空与亡灵作精神交流;看到了大兴安岭的黑云白雪、极光渔汛等边地景象;还看到了充满灵性的会流泪的鱼、温柔得怕踩碎阳光从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灵性的马,懂人性的狗,嫩绿的青葱,散发着 香气的土豆花,这些沉醉的具象事物又形成她宁静平和、广大精微的精神世界。……这给迟子建的文风定下了最初的基调:朴素,带着生命的原色;温情,携着情感的热度。她着意表现的虽然是极具地域性特色的乡士,却又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亘古不变的心灵乡土。她用纯净的心灵,敏锐的感觉,精美的文字构筑她的世界,一个属于她自己的世界。她总是以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朴素而又独特的审美理解,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情趣和诗意,为我们创造一个蕴涵诗性 和温情的乡土世界。 二、儿童视角

迟子建《炖马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炖马靴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 那时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为切断老百姓与抗日队伍的联系,他们大规模实施归屯并户,大片农田荒芜,无数村落夷为废墟。父亲说自此之后,队伍缺粮少衣,陷入被动。 四道岭在哪里?我在地图上找不到。父亲说除了四道岭,还有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和五道岭。这些岭呈刀锋状,易守难攻,适宜做密营。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有这样一条母狼,它双眼瞎。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 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到了漫漫长冬,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这条狼有年正月,突然消失了!三个月后,父亲说和战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两三年不见它,大家还念叨,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 太阳落山后,侦查员带来消息,三辆摩托车驶离守备队,带走了十一个日本兵,看来他们是去镇上的烧锅了。父亲说支队长没有犹豫,下达了进攻令。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那三辆刚离开不久的摩托车回来了!十一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回来了! 父亲说他们受到了前后夹击,优势立刻转为劣势。 他们没有全军覆没,得益于一位战士。当靠近粮库的副支队长下达了撤退令,这位战士咬着牙,趁乱爬向弹药库,用自制的手雷引爆了弹药库。日本兵赶紧转向粮库防御。 父亲就从弹药库北侧逃了出来。 父亲停下的一刻头晕眼花,后背的锅猛地一震,父亲马上意识后有敌手追击!父亲本能地卧倒,拔出枪来,匍匐到一处雪坎,紧盯着那个方向,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击中了他的左肩。 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午夜时分,父亲在靠近河岸的灌木丛停下。发现干粮袋靠近后脊梁的部位,有道寸长的口子,炒米白白流失了。 父亲说他卸下锅和枪,看着敌手一步步逼近。可是敌手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上。 狼嚎声越来越近,父亲听出至少两条狼在叫,一种声音富有攻击性,凄厉而有穿透力;一种比较婉转、犹疑,让他有似曾相识之感。父亲发现狼发声之处的灌木丛,只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那是狼眼发出的光。这说明另一条狼的眼睛是不发光的,它不是瞎眼狼又会是谁呢! 敌手怕自己最终会成为狼的盘中餐吧,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拼尽全力,拍一下自己,然后指指篝火。父亲明白,他想让他火葬了他。 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凌晨两三点钟死了。父亲再次搜敌手的身,他只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两样东西,一个是一方蓝格子手帕,另一个是长方形金属外壳的镜盒。打开一看,里面竟夹着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将镜盒放回敌手的口袋,而将蓝格子手帕揣进自己兜里了。 父亲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牛皮的。父亲将这两只靴子从敌手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刀切割靴子。望了一眼敌手,他死时眼睛没闭上,父亲停下手,将敌手的那块蓝格子手帕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 父亲划开马靴,得了大大小小的牛皮,一共十块。他将它们放进雪堆,一遍遍揉搓,投进锅里,开始炖马靴了。 父亲捞出最大那块马靴皮,切下一小块,填进嘴里,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撇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又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抬头望了望天,雪停了,但夜空还没晴朗起来,望不见北斗星,不知置身何方。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前狼让步了,瞎眼狼将它生生地拖回灌木丛。父亲长呼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 最终父亲划拉了一抱柴,将篝火调得旺旺的,拔腿出发了。 后来的故事,我和母亲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熬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红豆浆果,以及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而那些骨头,有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 父亲说栖息在山洞的那三天,瞎眼狼守候在洞口外,也不忘了叼着小狼的尾巴,怕它万一不听话,会对父亲下

迟子建的散文合集【段落】

迟子建的散文合集【段落】 迟子建 大家都十分熟悉, 是我们当代的著名作家, 她的作品一直以来给我们都带来 了许多,陪伴着我们成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迟子建的散文 合集,欢迎阅读! 迟子建简介: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作家,她曾三次活得鲁迅 文学 奖,两次活得冰心 散文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等重要的文学奖项。她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以及翻译著作等。迟子建被称作当今文坛中 一颗闪亮的星星。 她的代表作有小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 《越过云层的晴朗》 , 翻译作品《秧歌》、散文集《迟子建文集》、《迟子建散文集》等。 迟子建散文特点: 迟子建散文的特点在于生活化,文笔细腻,情感真实。善于描绘自然风光, 也擅长刻画人物和叙述事件, 能够把一些生活小事描写得细腻感人, 或者发人深 省,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迟子建散文《我的世界下雪了》 精彩段落 : 河岸的柳树和青杨, 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 天与地显得是如此的苍茫, 又如此的亲切。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过年落泪是不吉祥的, 可我不能自持,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伤感情绪。三个月后,爱人别我 而去,那年的冬天再回到故乡时,走在白雪茫茫的堤坝上的,就只是我一人了。

那时我恍然明白,那天我为何会流泪,因为天与地都在暗示我,那美好的情感将 别你而去,你将被这亘古的苍凉永远环绕着! 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 可栖息的地方,我的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所以我仍然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 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 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 月光会与我的发丝相融为一体。 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 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迟子建散文《哑巴与春天》 精彩段落: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 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 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 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迟子建散文《光与影》 精彩段落: 光中最不令我喜欢的就是阳光了。 往往我还没有睡足呢, 它就把窗户照得雪 亮了。夏天的时候,它会晃得你睁不开眼睛,让人在强烈的光明中反倒有失明的 感觉。 不过我不讨厌黄昏时刻的阳光, 它们简直就是从天堂播撒下来的一道道金 线,让大地透出辉煌。比较而言,月光是最不令人厌烦的了,也许有强大的黑暗 做为映衬,它的光总是柔柔的,带着股如烟似雾的飘渺气息,给人带来无边的遐 想和温存的心境。 好的月光质感强烈, 你觉得落到手上的仿佛不是光, 而是绸带, 顺手可以用来束头发的。 而且泻在山山水水的月光也不像阳光那样贫乏, 月光使 山变得清幽,让水变得柔情,流水裹挟着月光向前,让人觉得河面像根巨大的琴 弦一样灿烂,清风轻轻抚过,它就会发出悠扬的乐声。 迟子建散文《暗夜飞霞》: 精彩段落: 她们离开了, 是两个美丽的富有才情的女人离开了。 我的橱柜里有邓丽君的 磁带和 CD,我的床头放着张爱玲 的书。我不愿意给她们分个谁高谁低,但我还是更偏爱张爱玲,一方面是我 喜欢文字的创作, 另一方面是由于她死于暮年。 虽然我知道对于张爱玲这种参透 人世的酸甜苦辣的人来讲, 晚年更多的是寂寞和苍凉, 但能在深居浅出中多看几 回人间的斜阳,却仍然是令人心动的。 人们都说伟人离开人世时天边会出现殒星, 我想那是针对男人而言的。 卓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