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CGS食品安全生产车间无尘车间异物控制方案

BRCGS食品安全生产车间无尘车间异物控制方案
BRCGS食品安全生产车间无尘车间异物控制方案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各章复习题汇总

食品安全模拟试卷一(第一、二章) 一、选择 1. WHO已将下列_____________列为极危险的有害农药。 A 甲萘威B涕灭威C 甲氰菊酯D 二氯苯醚菊酯 2. 蔬菜对有机磷农药的吸收能力下列正确的是: A 根菜类>叶菜类>果菜类 B 叶菜类>根菜类>果菜类 C 果菜类>叶菜类>根菜类 D 以上都不对 3. 1967年,日本米糠油事件导致5000多人患病,该病由_____________引起。 A 多氯联苯 B 二噁英 C 氰化物 D 3,4-苯并芘 4. 下列能引起运动失调、视野变窄的重金属是_____________。 A 汞 B 镉 C 砷D铅 5. 水俣病是由下列_____________引起的。 A 汞 B 镉 C 砷D铅 6. 痛痛病是由下列_____________引起的。 A 汞 B 镉 C 砷D铅 7. 下列具有“世纪之毒”之称的是_____________。 A 多氯联苯 B 二噁英 C 氰化物 D 3,4-苯并芘 8. 下列植物最容易受到氟化物污染的是_____________。 A 豆科植物 B 谷类植物 C 十字花科植物 D 山茶科植物 9. 下列植物对重金属吸收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___,最弱的是_____________。 A 小麦 B 大米 C 果类 D 蔬菜 10. 下列物质有类似人体激素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 A 多氯联苯 B 二噁英 C 氰化物 D 3,4-苯并芘 11. 下列不属于有毒蛋白的是_____________。 A 蓖麻毒素 B 巴豆毒素 C 刺槐毒素D龙葵毒素 12. 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方法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A 用水浸泡至60%含水量 B 干热 C 浸泡后高压 D 高温加热 二、名词解释 1. 食品安全性 2. 食品安全 3. 过敏 4. 农药残留 5. 兽药残留 6. 实质等同性 7. 转基因食品 三、填空 1.影响食品卫生和安全最主要的因素是____________污染,其中包括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我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数据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3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阳性率逐年上升。 3.环境污染物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二噁英、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工业化合物都具有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等特点,对食品安全性威胁极大。 5.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包装和容器可能给食品带来有毒物质的 污染,如_____________可从聚苯乙烯塑料包装进入食品;陶瓷器皿表面的釉料中所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盐溶入酸性食品中;_____________处理的包装纸上残留有毒的胺类化合物;不锈钢器皿

异物控制管理办法

异物控制管理办法 一.环境卫生的控制: 1.每日班前由车间主任对车间各地方门帘、纱窗、物料进出口、垃圾口进行检查,对防蝇虫措施,下水道防鼠措施,消毒设施等彻底检查,并确保无误。 2.生产车间所有光趋捕虫器的工作情况由卫生员每日检查一次,并做好捕虫记录,每一周更换一次捕虫纸,捕虫器安装位置应远离人员工作处及储存容器上方。 3.设备在生产前1-2天应进行清洗,并清洗彻底。 4.员工、原料、物料、下脚料出入车间,各有专用的通道;人员通道应设有风幕,物料出入口均设有水幕,防止蝇虫的飞入。 5.每日班中利用吃饭时间对工作区域的卫生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保持清洁;下脚料不能随时冲入下水道,应及时清除车间。 6.每日班后,工器具、设备等应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用含有效氯为100ppm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对不宜挪动的设备用大于85度的热水进行消毒;夏天更应该注意滋生粘膜、长霉现象; 7.洗手消毒、鞋靴消毒每4小时更新一次消毒液,或采用补加氯水法,吸收控制在30-50ppm,鞋靴消毒控制在200ppm 二.人员的控制: 1.车间进入口设立卫生员,检查进入车间人员的着衣情况,进行滚动粘发,并监督执行消毒情况:清水皂液清水消毒液(泡30秒)清洗干燥;检查项目:内帽、头发外露、工作服情况、手表、饰品等其他生产无关的物品不准带入车间。 2.进入车间人员衣帽必须整洁、穿戴整齐、头发不得外露、指甲不得涂指甲油、不得留长指甲、不准带戒指、耳环及其他装饰物。 3.严禁衣帽不洁剂闲杂人员进入车间,操作人员在生产区域内严禁吃零食。 4.严禁非生产用工具进入车间,并对工器具进行下班清点,并记录工器具的数量,发现偏差及时追查,并把问题及时上报。 5.严禁随地吐痰及一切影响工艺卫生的举止,若工作中划伤手及时出车间进行包扎,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停修,若可以工作,但必须佩戴橡胶手套。 6.员工不得把脚放在工器具上或坐在周转箱上。 三.容器的控制 1.精加工区和粗加工区使用的工器具与周转箱应严格区分开来,盛放原料的周转箱、下脚料的周转箱、盛放半成品的周转箱、盛放碎玻璃的容器应按不容色泽区分开来,不得混用,适用前均应消毒干净,每班用完彻底清洗干净分类存放。 2.所有容器应保持内外清洁,不得随意落地,不得随意带出工作区域,以免交叉污染。 3.对使用新购置的容器,应把标签及其他一些标签撕掉,以防混入产品中,不能用破烂容器及碎玻璃容器。 4.不能用玻璃温度计测量中心温度,以防破碎。 5.维修工进入车间必须填写《物品清点记录》,确定物品的件数,维修工作完,必须清理现场,特别是螺丝帽、铁钉等小配件,必须前后一致,否则对当日的产品进行隔离。 6. 碎玻璃瓶预防程序和应急措施: (一).预防程序 1.车间内所有照明设施必须安装“三防灯”。 2.生产车间玻璃窗户必须贴防护膜。 3.对于挑选出来的碎玻璃及不合格的碎玻璃应放在指定的碎玻璃回收处,并由专

工厂生产质量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保证本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推行,并能提前发现异常、迅速处理改善, 借以确保及提高产品质量符合管理及市场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年度质量目标的制定 第二条 企业每年的质量目标作为年度质量工作的依据,适用于与质量相关之各 项作业,各有关部门应负责分管的质量目标项目的制定和统计工作,遵循年 度质量目标,分解落实到各自的工作中。 第三条(制定与发放) 技术工程部根据当年质量目标实施情况,于年底制定下年度质量目标, 报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审核后可提交管理评审会议审议或直接呈总经理 批准。经批准的“年度质量目标”应发放到各有关部门做为当年质量工作的 依据和努力方向。定量目标应规定数据收集和汇总统计部门。 第四条(统计、核查与修订) 定量目标的统计部门对分管项目定时进行汇总统计,并按季度将计算依 据和结果报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视情况组织人员进行核查,内部质量审 核时亦做为检查内容之一。年度质量目标的修订,需经管理评审会议审议或 报总经理批准。 第三章质量策划控制 第五条 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产品转型、新技术应用等时机,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质量策划,以确 保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质量策划根据企业质量体系文件进行,适用于企业内所有产品的开发、生产、施工和服务的过程。 第六条 质量计划是在质量体系框架内,针对特定的产品、服务、合同或项目,规定专门的质量 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的文件。企业分管品质工作的领导主导产品的质量策划,组织编 制质量计划。研发产品部负责新产品的立项、设计文件的输出、部品承认书的编制。技

术工程部负责制订及完善产品的检验规范、工艺文件,并参与产品的质量验证。相关部 门配合执行质量计划。 第七条 质量计划制定具体为: 1.研发产品部在新产品开发、产品转型、新技术应用时机,应由专人立 项并编制“项目企划书”,企划书应对产品的性能指标、市场价位、目标成本、研发费用等作出规则,确保研发阶段产品品质。企业分管领导组织项目 可行性评审。 2.项目立项后,须确定项目经理、制订“项目控制计划书”。项目执行 期间,企业分管领导定期检查项目进度。样机交付评审时,应按规范要求输 出齐套的设计文件,并通过样机鉴定验证,必须达到EMC、安规等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 3.样机设计完成后,企业分管领导会同项目组、技术工程部、计划部、 采购部、品管部及营销、销售等相关人员,必要时邀请顾客代表参加,根据 企划书对样机设计进行评审。评审的内容包括样机软硬件配置的合理性、结 构的可靠性、产品技术水平的适切性、投产的工艺性以及整机成本测算的盈 利性等。根据评审结果,必要时作出相应修改。 4.样机通过评审后,应制订试生产计划,选择合格供应商,准备试生产相关的临时性技术文件、规范等。使新部品进货检验和试生产顺利衔接。 5.计划部依据试生产计划,安排部品的采购、齐套。 6.技术工程部依据试生产计划和有关设计文件资料编制各类检验规范、 工艺文件,并主导产品试生产验证以及工艺流程的完善和补充。 7.研发产品部项目组跟踪试生产的进度,协同技术工程部解决试生产中 出现的技术问题并完成部品承认书的发布。 8.试生产后,技术工程部在研发产品部项目组配合下做好试生产总结, 提交企业分管领导召集计划部、采购部、制造部、研发产品部、技术工程部 及营销、销售等相关人员进行试生产结果的评审,评审内容包括直通率的指标、故障现象的分布或严重程度、标准工时以及工艺文件、检验规范的可行性、完整性等。评审合格后,可以交付量产;评审不合格,不能投产,针对 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9.新品试生产通过后,研发产品部应发布完善齐套的产品设计文件和标准,技术工程部应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食品检测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应先修高等数学,应用概率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后进行。 该课程是为食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直接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更是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研究与相关知识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学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与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推动食品贸易的发展。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开拓市场,以质量巩固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以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科学的观点,系统阐述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基础,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控制与数理统计方法、质量的经济性与质量成本管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检验管理等内容。同时,还介绍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新方法和发展动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与食品企业相关的产品设计、生产、商贸流通和管理等工作服务。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检测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为食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直接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更是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研究与相关知识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学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与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推动食品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已成为食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安全开拓市场,以质量巩固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管理。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食品生产与流通中的质量问题。 四、理论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内控标准管理制度

1.说明 1.1 为加强物料质量管理,保证产品的安全特制订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集团公司各下属公司。 2.管理制度 2.1 温度控制的规定 2.1.1冷库及车间空间温度的规定 2.1.1.1 冷库的温度:-18℃以下。 2.1.1.2 蔬菜冷风库的温度:0-8℃;面包粉冷风库的温度:0-8℃;原料解冻冷风库温度10℃以 下。 2.1.1.3 车间室内的温度:原料、半成品、成品区温度夏季要求20℃(油炸、加热车间除 外)以下,冬季18℃(油炸、加热车间除外)以下;包装温度夏季15℃以内,冬 季12℃以下。 2.1.2 物料存放使用过程中温度的控制规定 2.1.2.1原料解冻后温度:青鱼、沙丁鱼、鲐鱼原料解冻后的温度控制在0-5℃;分身后的 温度控制在3-8℃;蓝鳕鱼、好吉鱼原料解冻后在温度5-10℃以内,其他海产 品原料解冻后的温度控制在冬季12℃以下,夏季15℃以下。 2.1.2.2 面包粉存放温度:8℃以下。 2.1.2.3 原料漂烫冷却后的中心温度:12℃以下;原料最后一道清洗水温:10℃以下。 2.1.2.4 汤料搅拌后温度:8℃以下,每锅汤料使用时间为2小时以内;生食产品汤料使用 中温度:12℃以下;加热类产品汤料使用中的温度:15℃以下。 2.1.2.5 使用中面包粉温度:15℃以下,面包粉使用时间为夏季4天,冬季6天;必须在 0-8℃的冷风库中存放保管。 2.1.2.6 沾面包粉冷冻前的产品温度:15℃以下;加热产品冷却后温度20℃以下快速沾粉冷 却到沾粉入单冻机时间为30分种以内。 2.1.2.7 完全加热后产品中心温度为75℃以上,完全油炸后产品中心温度为75℃以上;快 速入冷冻机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加热后需要入冷却机冷却的产品温度控制在 30℃以下,快速入冷冻机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1.2.8冷冻后产品中心的品温:—18℃以下,特殊产品如油炸菜饼、大学芋等产品中心温 度达到-20℃以下,必须一箱一入库;冷冻后入库前中心品温:—15℃以下。 2.1.2.9产品发货出库时的温度:—15℃以下;最终产品发货集装箱拉温,箱体内的温度应

异物管理制度

1.目的 为防止生产产品被异物污染,确保产品质量,规范员工良好的行为规范,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舒适,特制定本制度。 2.定义和范围 2.1.罐体中不应该有的物质均称为异物。 2.2.工厂部经常出现的异物主要分为:人体异物、环境异物、虫害异物、金属异物、 尖锐物品、玻璃制品和化学制品、原辅材料的包装物等。 2.3.适用于公司所有区域 3.职责 3.1.各部门主管负责安排人员对该区域进行异物管理控制。 3.2.各部门主管负责监督检查该区域的异物管理控制状况。 3.3.公司食品安全小组负责对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4.人员的控制 4.1.疾病控制:经体检或监督人员观察,凡是患有或似乎患有疾病、创面,包括疖、 疮或感染性的创伤,或可成食品包装材料的微生物污染源的员工,直至消除上述病症之前,均不得参与作业,否则会造成污染。必须要求员工,发现上述疾病,要向上司报告; 4.2.上岗前必须体检,凡患有或可能患有妨碍食品生产卫生的人员不得进入工厂部; 4.3.所有与产品可能接触的人员,必须经健康检查并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工作;4.4.所有进入生产区的人员上岗前应在更衣室穿戴好清洁、完好的工作服和工作鞋, 工作服应无毛絮;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不得涂抹口红、睫毛油、香水,男员工严禁留长发、留胡须;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个人用品和饰物带入车间;不得佩戴不稳固的饰物,如手表、钥匙、项链、耳钉、耳环、发卡等,不化妆;保持公共场所(更衣室、厕所、沐浴室、工间休息室等)整洁、卫生; 4.5.工作区域不得有抽烟、饮酒、嚼口香糖、零食等行为,不准随地吐痰,吸烟到公 司指定吸烟区。 4.6.随手关门,防止外界昆虫进入车间。

车间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姓名:部门:成绩: GMP培训试题 注意 1、本试题满分为100分。 2、试卷分为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四类。 3、考试时间为50分钟。 4、可以采用圆珠笔、钢笔碳素笔等填写,不得采用铅笔填写。 5、本试卷共40小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厂房应当有适当的()、温度、湿度和(),确保生产和贮存的产品质量以及相关设备性能不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 2、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未经批准人员的进入。()、()和()不应当作为非本区工作人员的直接通道。 3、制剂的原辅料称量通常应当在()进行。 4、洁净区的内表面()应当()、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脱落,避免积尘,便于有效清洁,必要时应进行消毒。 5、更衣室和盥洗室应当方便人员进出,并与()相适应。盥洗室不得与()和()直接相通。 6、生产设备应当有明显的状态标识,标明( )和内容物 ();没有内容物的应当标明()。 7、纯化水、注射用水的制备、贮存和分配应当能够防止微生物的滋生。纯化水可采用(),注射用水可采用()以上保温循环。 8、水处理设备及其输送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应当确保制药用水达到设定的()。水处理设备的运行不得超出其设计能力。 9、药品生产所用的原辅料、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应当符合()。药品上直接印字所用油墨应当符合()标准要求。10、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最终处理的暴露工序区域,与其制剂生产洁净级别应()。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口服液体和固体制剂、腔道用药()、表皮外用药品等非无菌制剂生产的暴露工序区域及其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最终处理的暴露工序区域,应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执笔人:彭芳刚 一、课程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3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2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 学分:2学分 二、课程概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和前提。《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专门研究各种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与基本理论,进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门技术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正确运用HACCP体系和ISO9000族及ISO22000等质量标准体系,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 1.1 质量 1.2 质量管理 1.3 企业质量管理

1.4 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 教学要求: 重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难点:质量管理百年发展历史 第二章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及其监管体系(2学时) 教学内容: 2.1 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 2.2 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 2.3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教学要求: 熟悉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物理、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等,理解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第三章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2学时) 教学内容: 3.1 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 3.2 国际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 教学要求: 熟悉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法规,重点掌握《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第四章食品标准(2学时) 教学内容: 4.1 概述

工厂质量管理制度(完整版)

工厂质量管理制度 林月 工厂的质量管理工作,在负责技术质量的副厂长领导下,由质量检验科具体负责实施和贯彻高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 一、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进厂入库质量检验 1、凡属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都按有关标准,技术文件订货合同的规定进行检查验收,经检查合格后在验收单上盖章,方可办理入库和报销手续,如果无标准又无明确的指导性技术文件,必须进行质量检查,方可进行验收。 2、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原材料库的保管情况,严防混料,并按材料标准做好出库检查。 3、对于不符合外购,外协件规定的原材料,必须按有关制度办理代用手续,经有关技术部门同意方可代用,做好生产检验把好质量关。 二、做好生产检验,把好质量关。 1、做到以防为主,首件必检,检查首件时"三对照"(按图样和工艺、工艺要求检查实物)。 2、对于质量控制点或已挂管理图的加工工序,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抽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填写在管理图上,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发出信息。 3、凡经检查合格的零件,在零件的适当位置加盖标记,转入下道工序,生产中只允许合格品流传。 4、对于生产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不良品(返修品,废品、回用品、次品)要及时发现,并加以管理隔离。 4.1返修品经修复并检查合格后,方准进行下道工序的加工。 4.2废品应订(写)上标记,返回原工序继续加工或转入废品区。 4.3回用品,检查员加盖回用标记,返回原工序继续加工或转入成品。 4.4次品、不算产值,不预计划,加盖次品标记单独存放,在生产过程中,只允许合格及经同意的回用品流传。 5、为做到以防为主,把好质量关,专职检验人员要当好三员,做好三帮,"三员"即是质量检查员又是质量宣传员,技术辅导员,"三帮"帮助工人找出并分析不良产品产生的原因,帮助工人增强质量第一思想,帮助解决质量问题。 6、认真填写好质量报表,任务单及时做好质量信息反馈。 三、搞好质量检验,确保出厂产品符合标准规定。 1、质量检验科应监督促装配工作按装配工艺操作,并做到不合格配件不装配。 2、按产品的有关规定逐项认真检查。 四、做好工艺装备、设备的质量检查 1、负责生产中使用新的或外加工,量具等工艺装备的检查工作。 2、对于生产中所使用设备的检修质量,备用配件的制造的外外购件质量按有关标准进行检查,以确保设备处于

生产线异物控制制度.doc

***公司作业文件 生产线异物控制制度 文件编号:YFSX/WF/05018 受控状态: 修订状态: 分发号: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分公司发布

生产线异物控制制度 异物:异物可以是任何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变成食品的一部分,但确定不是真正的产品。例如:玻璃、金属、石头、动物肢体、塑料、纸和其他原料上附带的异物(骨头、坚果壳等)。 为了对生产线潜在的异物源进行分析评估,最大限度地减少成品中异物的出现,特制订以下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执行。 采供部 1、原料:对原料果进行严格检验,防止泥沙、树叶、碎砖块、塑料袋进入车间。 2、辅料:采购员对后段加工中需要使用的清洗材料,酶等,加强对供应商的业绩考评,对供应商 定期进行评价,库房人员入厂时严格检查检验证书、操作说明书等。 3、备品备件:采购员在采购过程中充分收集信息,保证采购的备件能够达到环境的要求,从而避 免因为备品备件不合格而造成的磨损、掉渣等现象的出现。 4、包装材料:采购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采供,材料入厂时严格检查合格证明。 5、辅料的储存:辅料的储存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要求储存。酶制剂应单独存放在0~5℃的冷库中, 并做出明确标识;润滑油应分类专区存放,非食品级润滑油和食品级润滑油进行分区存放,并作出明确标识,存放地点应通风干燥,无污染,润滑油只能由机修人员使用,其他人员不得使用;包装材料应储存在干燥、卫生的常温库中。 生产动力部: 1、进入生产区人员严禁携带与工作无关的个人物品,如饮料、口香糖等。禁止携带玻璃制品(平 面玻璃、玻璃容器等)进入车间。 2、进入生产线的员工工作服必须穿戴整洁,防止将头发或其他杂质带入产品。 3、生产线所有员工严禁携带个人物品进入车间,女员工进入车间不得化妆带首饰。 4、加强车间虫害的预防,定期检查如下细节: 车间所有窗户严禁打开,拣选间垃圾出口倒完后应立即关闭,车间进出口出入后随手关闭,防止昆虫进入。及时清理车间入口处的灭蝇灯。 5、生产线设备清洗之后严格按照要求漂洗干净,取样检测pH及浊度,防止因漂洗不干净所残留的 清洗残留物。 6、严格按照工艺流程图及其说明规定的频次,检查各级过滤器,发现过滤器有问题时隔离有问题 时的产品并进行评审和处置,对有害物质进行分析,查明来源,采取纠正措施并作详细记录。 A)一级过滤是用于除去较大颗粒的非水溶性果肉、果渣等的0.5mm的缝隙式旋筛,每天清洗时肉眼目视检查一次一级过滤筛网的完整性,并做记录(见榨机清洗记录); B)二级过滤装置是一个安装在预浓缩前的管道上的1m m的管道过滤器,除去可能的果肉大颗

冲压车间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冲压车间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版本号:C 修改码:O ******* 1 目的 为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使冲压件质量满足下工序需求,避免不合格品下流和不合理转序,将不合格的产品控制到生产工序之前,特制定本办法。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冲压车间的过程质量控制管理,鄂尔多斯基地冲压车间的冲压件返修工作。 3 相关文件 3.1《冲压车间生产管理办法》 3.2《冲压车间冲压作业指导书》 3.3《不合格品控制方法》 4 术语和定义 4.1 质量---满足规定的需要 4.2 过程质量---一般指物料入仓到成品入库前各阶段的生产活动各质量控制 4.3 “四门、两盖”---指左/右前/后车门外板,前机罩外板、后行李舱外板 4.4 返工、返修---是指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要求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 5 职责 5.1 冲压车间作为本办法的归口管理部门。 5.2冲压车间各班组、人员必须认真执行。 5.3.冲压车间检验员: 5.3.1 冲压车间检验员负责组织不合格品的鉴定、评价工作。 5.3.2负责出具冲压件不良品鉴定单。 5.3.3 负责出具返修冲压件修复后的合格标识或报废单。 5.4冲压车间钣金修理班:负责对质检员判定的不良品进行返工,返修。 5.5 冲压车间负责冲压自制件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 5.6 追查不合格品冲压件流出的原因。 6 管理内容 6.1 生产班组按《冲压车间作业指导书》规定要求调试出首件后要严格自检,自检确认合格后交车间检查员鉴定,经检查员鉴定合格后,班组才可以组织生产。 6.2 各班组按照生产指令领取材料时,要认真核对材料厂家、牌号、炉号、批次号以及材料规格尺寸、厚度和数量,并按《冲压车间生产管理办法》要求记录。材料表面不允许有划伤、麻坑、卷边等缺陷。 6.3 当人工剪切和落料生产板料时,不允许板料划伤、磕边、毛刺影响下工序生产以致造成废品。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食品安全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食品安全基本概念 第二节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国内外食品安全概况 第四节食品安全展望 第二章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植物毒素 第三节动物毒素 第三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细菌 第三节真菌 第四节寄生虫 第五节病毒 第六节食品的腐败变质 第四章化学和物理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农药及其残留 第三节兽药及其残留 第四节重金属对食品安全陛的影响 第五节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六节有机污染物 第七节辐照食品的安全 第八节物理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大气污染 第三节水体污染 第四节土壤污染 第六章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应用 第三节转基因生物(GMO)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可能造成的影响第四节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与法规 第七章食品生产过程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生产环境卫生 第三节食品加工 第四节消毒杀菌(灭菌) 第五节食品包装 第六节食品贮运

质量控制篇 第八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第三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第四节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第五节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第六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 第七节 PCR检测技术 第九章食品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食品安全性的风险分析 第三节食品安全性的毒理学评价 第十章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GMP基本要求 第三节 SSOP基本要求 第四节食品企业应用GMP生产案例 第十一章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HACCP七项基本原理 第三节 HACCP计划制订步骤 第四节食品企业应用HACCP生产案例 第十二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第三节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 第四节我国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主要的法律法规

生产车间质量管理办法(最终版)

生产车间质量管理办法(最终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工作责任心,减少质量损失,实现有效劳动和长效管理,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产品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考核条例、质量事故处理办法、质量评选奖励的制度、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制度、质量信息管理制度、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管理办法、关于新产品试制和鉴定的规定、样机试制管理等。 第二章:质量考核处理条例 第三条凡产品出厂前,因设计、计划、投料、加工而造成返修、报废的损失费用在1000元以内的,由责任部门承担15%,1000元以上承担10~15%,其中各责任部门所罚款项的80%落实责任者;凡是内外部质量损失,部门领导在收到质量通报后必须落实责任者并于二日内将落实结果书面送交质管处,否则,部门主要领导人负管理责任。 第四条加强让步率的控制: 1、按加工产值计算,让步率控制在2%以内,每超1%,扣200元。 第五条加强产品检验,凡具备交检条件检验员应及时检查,严禁压检、错检,漏检。如是过程检的责任扣所属部门,终检责任扣检计处。过程检、终检员应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在业务上属检计处领导,在问题处理上由检计处裁决。跨部门的责任处理,不得私自处理。必须通知相关部门领导,否则由所在部门承担责任。 1、对错、漏检而造成的损失每次扣责任者100~500元。 2、凡办理让步单尚未同意之前而流入下道工序则扣调度员100元。

3、凡零件完工后不经检查流入下道工序,则扣调度100元。 4、凡发现质量问题,不开出缺陷品通知单,一经发现,立即下岗。 5、公司过程检验中开出的缺陷品通知单,必须将零件、材料、重量、工时、责任部门、责任者等情况填齐,并于每周一交检计处,公司过程检验记录卡,必须每月初上交检计处,检计处输入电脑后交质管处。 6、过程检开出的缺陷品通知单,部门领导必须如数上交检计处,如不交,一经发现,扣责任部门领导500~1000元。 7、严禁擅自更改技术条件、缺陷品通知单、工艺路线单、检验记录、入库单等质量技术文件,一经发现,给予责任人100-200元罚款。 第六条加强工序过程的质量控制:部门分管质量的领导、过程检、终检员应严格把关。渗碳前的螺伞必须倒角,轴承烘套严禁用火焰,否则,计扣责任部门每次100元。 第七条凡错漏下零件目录、材料、生产准备计划扣责任部门100-200元。 第八条凡产品出公司后用户反映无出库单或漏发配件扣责任部门100-500元。第九条部门施工人员、外勤人员无权在路线单上签字,违反规定按100元/次计扣。 第十条供应、采购人员必须在公司确定承包运输方,遇有困难,需另寻其它承包运输方(含物价)必须请示公司生产部门领导批准,否则计扣责任人每次200元 1、凡是供应、采购造成回厂返修、报废,公司一律不承担任何责任(含材料、运输、工厂损失费用)责任人负责索赔。采购员对采购质量负责,凡是供应、采购物资进公司不经检计处检查,私自投入使用,一经发现扣责任者每次100元。

041异物控制管理办法

异物控制管理办法 1.目的: 为了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减少直至消灭产品中的异物,本着以防为主,控制异物源的原则,制定此管理办法。本办法所涉及人员,均要认真学习并掌握异物控制办法;同时本办法所涉及到的责任人,在本办法公布后,不愿接受处罚条例中的规定的,可主动申请调离岗位,否则视为自愿接受由于工作失职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对其的相应处罚。 2. 定义: 美国药物管理局对“异物”是这样定义的——任何不是相关食物的组成部分或与之有关的外来的物体或物质(如玻璃、金属、木头、塑料)。 3.各类异物的控制方法及责任 3.1 鸡源性异物(鸡体异物): 鸡源性异物主要有:羽毛、毛根、黄皮、嗉料沙石、寄生虫、软骨、硬骨、筋、膜等。 鸡源性异物主要来源于原料,鸡车间原料使用前,要求对原料进行100%检品。鸡车间鸡源性异物控制办法具体参考如下: 3.1.1 羽毛、毛根、黄皮控制办法: 3.1.1.1浸烫槽水温控制在57-62℃,温度波动范围0.4℃,搅拌器工作正常,责任人为设 备操作工人及该区品管员; 3.1.1.2打毛机由操作人员依鸡的体重、大小随时调整打毛间隙,以不打破皮为准,打毛 机工作运转正常,每天检查打毛胶指,对损坏的胶指随时更换,责任人为设备操作工人及该区品管员; 3.1.1.3人工拨毛:鸡出打毛机后,对鸡体上的可见羽毛、黄皮,全部人工拨去,残留小 于5%,责任人为该区操作工人及该区品管员; 3.1.1.4产品分割前后,由终端检品装袋人员将皮肤上残留的羽毛(绒毛)、毛根、特别是 翅上的毛根、羽毛全部拨下,终端质检员负责逐袋检查,该区品管员根据质量情况进行抽查或全检,责任人为终端装袋工人、终端质检员及该区品管员。 3.1.2 嗉料、沙石控制办法: 3.1.2.1鸡场管理员按规定进行宰前8-10小时断料、3小时断水,并优先采用网上养鸡, 同时严禁在夏季使用沙石垫料; 3.1.2.2毛鸡到厂后,由品管员负责抽检嗉囊内残留嗉料含量,反馈鸡场,由此造成的损 失,由饲养户负责; 3.1.2.3要按正确的工艺勒嗉、开肛、及掏膛,破损率不得超过5%,由该区品管员负责检

冲压车间质量管理规定

冲压车间质量管理规定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冲压车间质量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了提高车间产品质量,减少不良的发生、保证产品质量的合格性、稳定性,特制定本此规定 二.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车间各道工序所有成品、半成品的量产和试产 三.职责 3.1 操作者负责各工序产品的质量检查,及标识、区分、定位摆放; 3.2 班组责任人负责对各工序产品件的质量抽验、原材料出库管理;现场管理。 3.3质保部检验员负责对生产中的产品件进行首末件及抽样检验确认; 四. 规定 4.1 车间操作者:负责自检,作出是否合格的判断通过自我检验,对本工位产品的质量负责; 自检:产品形成过程中,操作者本人对本作业过程完成的产品质量按照作业指导书规定的技术标准进行自行检验,并作出是否合格的判断。 4.2 车间操作者之间负责互检,对加工出来的产品进行二次检验(下序检验上序),有利于保证工序质量,防止疏忽大意而造成的批量不合格品出现; 互检: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上、下相邻作业过程的操作人员或班长相互对作业过程完成的产品质量进行二次检查确认。 4.3 车间检验员负责产品件专检; 专检: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检验人员对产品形成所需要的物料及工序完成的产品质量特性进行专项检验。 4.4 所有操作者造成的质量事故与本部门所有领导关联; 五.内容 5.1.冲压车间: 5.1.1 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负责本工序产品与上工序产品的质量检验,要严格执行自检、互检的管理规定,杜绝不良的发生,如发现不良产品,及时通知当班班组长与检验员,协助班组长与检验员对不良产品共同进行判定,确认是否合格;如果产品不合格,应及时对已经生产的产品进行排查确认,在不良产品上做标识,并隔离放置; 5.1.2 生产班组长在生产过程中负责对所有生产工序的人员进行安排、指导,对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总结

第一章绪论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不存在对人体健康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侵害的一种状态,也指为确保此种状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方法和措施。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天然有毒物质、天然过敏物质、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 第二章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 龙葵碱的防治措施:存在于土豆中 1、将马铃薯存放于阴凉通风、干燥处或辐照处理,以防马铃薯发芽。 2、发芽较多的皮肉变黑绿色者不能食用;发芽少者可剔除芽与芽基部,去皮后水浸30-60min,烹调时加入少许醋煮透,以破坏残余的毒素。 3、目前,对发芽马铃薯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发现病人后立即采用吐根糖浆催吐,用4%鞣酸溶液、浓茶水或0.02%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停止食用并销毁剩余的中毒食品。对重症病人积极采取输液等对症治疗措施。 秋水仙碱的防治措施:存在于鲜黄花菜中 1、不吃未经处理的鲜黄花菜。最好食用干制品,用水浸泡发胀后食用,可保证安全。 2、食鲜黄花菜时需做烹调前的处理。即先去掉长柄,用沸水烫,再用清水浸泡2-3h(中间换水)。制作鲜黄花菜必须加热至熟透再食用。烫泡过鲜黄花菜的水不能做汤,必须弃掉。 3、烹调时与其他蔬菜或肉食搭配制作,且要控制摄入量,避免食入过多引起中毒。 4、一旦发生鲜黄花菜中毒,立即用4%鞣酸或浓茶水洗胃,口服蛋清牛奶,并对症治疗。有毒的动物性食品几乎都属于水产品,动物中常见的有毒物质:河豚毒素、贝类毒素、鱼体组胺、蟾蜍毒素。 第三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沙门菌属,属于肠杆菌科,为革兰阴性无芽孢直杆菌。中毒临床表现类型: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大肠杆菌,是革兰阴性短杆菌。 葡萄球菌属,革兰阳性球菌。 副溶血性弧菌,革兰阴性菌。 肉毒梭菌,格兰阳性内生芽孢杆菌,厌氧。 蜡样芽孢杆菌,革兰阳性菌。 产气荚膜梭菌,厌氧革兰阳性菌。 李斯特菌属,革兰阳性菌。 食源性寄生虫分类:肉源性寄生虫、水生动物源性寄生虫、水生植物源性寄生虫、蔬菜水果源性寄生虫。 第四章化学和物理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留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及其衍生物和杂质的总称。 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内以及可食性产品中的药物或化学物的原形、代谢产物和杂质。 药品残留危害表现方面:毒性作用、过敏和变态反应、细菌耐药性、菌群失调、“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激素的副作用。

异物控制管理规范

异物控制管理规范 一.玻璃制品管理规范 1.玻璃器具的分类: 照明灯、灭蝇灯、钟表、压力表、酒精计、玻璃温度计、酵素测定器具等。 2.照明灯具管理规范 2.1加工车间内、各种仓库、速冻库等所有与生产加工有关的房间使用的照明灯具外部必须加设防 爆灯罩。 2.2正常生产加工过程中严禁维修、更换灯管。维修、更换应在班后无产品时方可进行。 2.3照明灯管更换程序: 由专业电工人员进行新灯管放入专用灯管密封套密封带入车间专业人员防护罩拆下将废灯管卸下(现场至少两人操作)放入专用灯管密封套中安装新灯管安装并检查防护罩牢靠程度将维修现场的卫生彻底清理将换下的废灯管送到车间外废弃物品存放处。 3.车间玻璃门窗管理 3.1车间内所有的玻璃必须都贴上玻璃膜。 3.2玻璃卫生的清理及管理落实到个人,玻璃有编号,如玻璃有裂纹,当天班后组织人员更换。 3.3物流、人流频繁的地方不得有玻璃门窗,减少事故的发生。 4.更衣镜管理 更衣室的更衣镜统一编号管理,统一贴在镜子的右下角位置,每天检查并做好记录。 5.其他玻璃物品的管理防护 车间内因生产需要等原因必须使用的玻璃物品:如钟表、压力表、酒精计、玻璃温度计等带有玻璃的物品,车间内使用放置期间必须加防护套,进行防护;其他任何玻璃器具严禁在车间内使用。 6.突发异常问题处理 班中如有突发事件造成玻璃物品意外破碎,将玻璃碎片使用密封的容器存放清理出车间,并根据破碎时的实际状态,必要时阶段性产品隔离、评估处理;保证产品安全。 二、金属制品管理规范 1.原料、辅料的方面: 通过目视检查、磁铁吸除、过滤筛等方法选别可能混入的金属异物。 2.工器具、设备、设施方面: 2.1设备:每班的班前、班后设备专职人员对设备上的螺丝、铆钉、按钮、运输带或外观形态进行 检查确认并记录。 2.2工器具:每班的班前、班后专职卫检员对本工序内使用的所有工器具数量、完整度等进行检查 确认,破损的器具严禁使用。如加工过程中有破损,破损工器具停止使用,阶段内产品单独存放,评估后处理。 2.3器具、案面、设备等有进行焊接的地方,投入使用前必须先去除表面的焊豆,保证表面光滑易 清洗,确保生产加工过程中无开焊裂口现象。 2.4特殊设备安全卫生控制,如绞肉机使用的绞刀,切丁机的刀栅更换时必须确认有误破损,确认 无遗失,有异常马上纠偏。 3.设备维修控制 加工过程中紧急情况下,必须进行设备维修时,应区域性进行停产,现场产品全部清理或加遮盖物进行遮盖,方可进行设备的维修;设备维修结束后对维修区域内的卫生彻底清理,具体按照设备维修管理规范进行。 三、塑料制品管理规范 1.塑料片、毛刺的控制 1.1加工车间内设有专人对塑料盘、塑料筐等进行检查及毛刺的修整,并将个别破损、烂裂的塑料

异物的控制管理规范

四、异物的控制管理规范 1 目的 为更好的控制异物,提高产品的质量,特制订本控制管理规范。 2 职责 2、1 生产部及相关部门负责实施异物的控制。 2、2 品控技术部监督指导。 3 术语与定义 异物的定义:非源自食品本身的所有物品,包括金属、玻璃、塑料、砂石、线绳、纸壳、木屑、头发、纸渣、筐渣、手套碎屑、刷子毛、昆虫等。 4 工作程序 4、1 外来异物类型

4、2 手套的控制 1)手套材质的要求,不得戴易脱落纤维的手套,应戴食品级乳橡胶手套。 2)加工过程中手套破损时,需将破损手套及碎块收集完整以旧换新;严禁将手套随意乱丢。 3)须使用与产品颜色不相似的彩色手套,尽量使用蓝色手套。 4、3 玻璃、硬质塑料的控制 1)严禁员工私自携带玻璃及硬质塑料制品进入生产区域及库房区域,如水杯、塑料饭盒、搪瓷或陶瓷制品等。车间内使用的玻璃仪器等需专人负责每天检查数量及玻璃仪器的完好程度,并记录于《玻璃制品进出车间登记检查表》中。 如发生丢失应立即报告有关负责人,并展开追查,且必须有追查结果,同时对产成品及在线产品进行仔细检查,确认产品就是否被玻璃物品污染,并按下面第6)进行处理与记录。 2)所有与车间生产区域、储存区域相邻的及工人穿工作服可能会经过的区域的门、窗的玻璃必须贴好防护膜,如发现有玻璃裂缝,通知维修人员下班后进行更换。 3)根据风险分析结果,高风险玻璃及硬质塑料物品每日由卫生员班前检查并记录。检查如发现破损,及时通知维修人员班后维修;如有缺损,按纠偏规定执行。 4)根据风险分析结果,低风险玻璃及硬质塑料物品每月由各部门专人检查并记录。 5)品控部带进车间/库房的取样或检测用的玻璃仪器,进入车间时需要车间进行登记,出车间时根据登记核对就是否全部带出,并记录玻璃仪器的完好程度,如发生破损必须找到碎片,并记录于《玻璃制品进出车间登记检查表》中,确定对在线产品就是否造成污染,如发生污染接下面第6)条进行处理。 6)紧急情况处理:当意外发生玻璃制品破损时(如灯管、衣镜、车间窗户玻璃等),工序班长应先停止本工序人员加工,划定涉及的范围并报告带班长;带班长组织人员进行清理现场,保证无残渣遗留,并且由班长确认现场清洁达到要求后,方可继续生产。待下班后即刻对破损的玻璃进行修复。 被涉及的产品需进行隔离存放并标识清楚,待品控部检验后确定对产品的处置,未受到污染则放行,被污染则由品控技术部下达处置意见由生产车间完成处置。 该工序班长或车间主任填写《纠正及预防措施处理单》,记录整个玻璃破损的处理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