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知识点

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知识点
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知识点

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知识点

一、

二、科学概念(要求熟读知识要点,括弧中的内容能口头回答,并书写正确。)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明显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固态蜡变成液态蜡、白糖加热时由固态的糖变为液态的糖。

4、米饭原来的味道是无味的,在咀嚼后会觉得甜味。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与唾液中的淀粉酶发生了反应,变成了麦芽糖的缘故。咀嚼了一会儿后又慢慢变成无味了,这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光了,不再产生麦芽糖的缘故。这种变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变化流程如下:淀粉+唾液中的淀粉酶→麦芽糖

5、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我知道含有淀粉的食物有玉米、马铃薯、番薯等。

6、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其中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杯中留下的液体既不是白醋,也不是小苏打,而是醋酸钠。

7、铁锈是一种与铁完全不同的新的物质,证据如下:颜色变为棕红色,变粗糙,吸水性变强,硬度变小,韧性变差,易碎,不能被磁铁吸引,不能导电,导热性变差,比重变轻等。

8、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9、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把用过的铁器擦干等。。

10、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1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12、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拿出铁钉,我们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浸入溶液的银白色的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铜附着在上面。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逐渐变浅,最后变成红褐色。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13、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加工木材制成桌子、凳子等家具,泡茶时,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到热水中;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温度计,这些都是人们对物理变化的应用。食物在人体内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泥和烟花的制作使用等都是运用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4、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15、综合填表:

三、科学方法(我会做:根据要求会熟练操作)

1、会制定探索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计划,能通过对比试验,来探究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

作用的结果。对比试验范例如下:

1号试管:把铁钉放在一团潮湿的餐巾纸上。(意图:使铁钉同时与空气、水接触)

2号试管:在装有铁钉的试管里加入自来水,浸没铁钉。(意图:使铁钉与大量的水和少量的空气接触)

3号试管:在装有铁钉的试管里注入经煮沸迅速冷却的沸水,浸没铁钉,并在水面注入一层植物油。(意图:煮沸速冷赶走水中的空气,注入一层植物油,是为防止空气重新溶解在水里。这种方法隔绝了空气,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4号试管:在装有铁钉的试管里放入少量干燥剂(袋装饼干中放的小袋氯化钙干燥剂)。(意图:使铁钉只与空气接触)

结果:1号铁钉生锈速度最快,锈蚀程度也最严重。2号铁钉速度慢,程度轻。3号和4号没有生锈。这种实验现象说明,铁只有在水和空气共同的作用下才会生锈。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详细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 4、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5、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6、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凸透镜)。 7、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0、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1、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1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4、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5、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抵抗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2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 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 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第二单元物质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工具与机械 一.使用工具 在工作时能使我们方便或省力的装置叫做机械,机械包括机器和工具,工具是能使我们方便和省力的简单机械 二.杠杆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2、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可以省力。在生活中常见的可以省力的杠杆有撬棍、压水井的压杠等。可以省力的杠杆类工具有:老虎钳、羊角锤、开瓶器、裁纸刀、杠秤等。 3、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生活中的应用有跷跷板、天平、装订机等。 4、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但可以省距离,生活中的应用的工具有:火钳、夹子、筷子、镊子。 5、剪刀是一个阻力点会移动的杠杆,人体的小臂骨是费力省距离的杠杆。 三.轮轴 1、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2、使用轮轴可以省力,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3、生活中使用的轮轴有汽车方向盘、自行车脚蹬子、水龙头开关、辘轳、门锁把手、钥匙等;轮轴类的工具有螺丝刀、扳手。 四.滑轮 1、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旗杆顶端的滑轮是定滑轮。 2、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3、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装在一起,就形成的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塔式起重机上使用了滑轮组。 4、滑轮组中的滑轮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五.斜面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2、斜面越长,或斜面高越短(即斜角越小)斜面越省力。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 使用工具 1. 再复杂的机械也是由简单的机械组成的 2. 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3. 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二、 杠杆的科学 1. 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 撬棍。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 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 开瓶器的支点在瓶盖的凹痕。 2. 省力杠杆:偏口钳,切纸刀,核桃夹,园林剪,剥线钳,尖嘴钳。 费力杠杆:镊子,筷子,钓鱼竿。 不省力不费力的杠杆:订书器,天平,跷跷板。 3. 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呢?因为方便。 ,杠杆省力; ,杠杆费力; ,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 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四、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 .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______ 3.轮轴的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 五、定滑轮和动滑轮 1.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2.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2.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3.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六、滑轮组 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2.滑轮组的作用是既可以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3.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七、斜面的作用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2.不同坡度的斜面都能省力。 3.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面整理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节我在成长 我们出生时没有牙齿,最先长出来的牙齿是乳牙, 乳牙脱落后长出来的是恒 ★ 4、出生后,我们经历了了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 第二 个高峰期是青春期0 5、我们现在所处的生命周期是少年 而不是成年。 6、测量身高时,我们应该脱鞋,身体站直,目视前方 7、测量体重时,衣物越少,测量结果越准确。 8人刚站在体重称上时,体重称的指针会不断变化,所以应该等体重称指针稳 定后读数。 10、身高和体重是衡量生长发育程度最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反映儿童的发育水平, 身高和体重 的比例还可以说明儿童的营养状况。 11、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判断 1、体重并非每年匀速增长。(2) 2、我们的成长就是指身高和体重的增加。(X ) 3、测量身高时,必须脱掉衣服。(X) 第二节悄悄发生的变化 苏 教 版 六 年 级 科 学 下 册 复 习 资 料 1、 测量体重的工具是: 体重称。 2、 在成长中,我们的 身体长高了,体重变重了 。 牙。 3、 婴儿期,

1、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睡觉中,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2、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幵始进入青春期, 而男孩要稍晚一些,一般是12岁幵始进入青春期。 3、青春期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和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4、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别一个特点是性发育幵始。 5、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6、男孩在青春期时会出现变声、遗精等生理现象,这些都是青春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7、标志我们成为“大人”的阶段是青春期。 8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性意识骤然增长,易对异性产生好感: (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3)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 (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情绪不稳定,容易与老师家长对立: (5)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 (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依赖性。 9、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 答:(1)少女不宜穿高跟鞋,穿高跟鞋容易使足前部受到挤压,引起脚趾外翻, 造成扁平足,还会加重骨盆负担,造成骨盆处狭窄,给日后生育带来困难。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它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有些细节都看到了,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原来是由许多小点组成,而看到的点状物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简述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边缘较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凸起的程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物体的信息也会更多,同时视野变(小)。 8、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0、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1、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碱面、雪花等,它们的形状大多很规则。 12、制造晶体的方法:减少水分法和降低温度法。 13、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给下列物体分类。 松香、玻璃、白糖、珍珠、食盐、琥珀、碱面、水晶、味精 晶体:白糖、食盐、碱面、味精 非晶体:松香、玻璃、珍珠、琥珀、水晶 14、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15、(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6、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7、显微镜有哪几部分构成? 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18、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9、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制玻片标本的切片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20、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六年级科学总复习习题

第一单元 第1课放大镜 填空题 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成像的作用。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这就是放大镜的作用)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 5、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以为从物体反射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放大。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公安人员、农业科技人员、考古工作者、仪器修理工等都会用到放大镜。 判断题 1、我们可以利用烧瓶、烧杯、广口瓶装上水自制放大镜。(√)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时,看到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3色组成的。(√)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光线不会发生改变。(×) 4、用眼睛直接观察树叶和用放大镜观察没有什么区别。(×) 5、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打磨成的。(√)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2、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其实这是扁平的细毛。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4、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6、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1、名词解释 晶体: 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2、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3、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和蒸发。 4、晶体的形状有立方体、金字塔、针状等。 判断题 1、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2、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3、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

(完整word版)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 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3、把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亲历探究,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深入调查,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科学家的研究结论不一定总是正确,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我国有女娲造人的古老传说。 5、科学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6、在距今大约30万——5万年以前,人类祖先已经从天然火过度到人工取火 7、贾兰坡发现的“北京人”,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8、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而我国古生物学家1984年7月所发现的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证明了寒武纪时生物物种出现了爆炸性增长。“进化论”的核心观点: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9、生物进化论学说认为,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从单细胞生物长期发展来的。 10、美州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大约1万年的尖状器。 11、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如非洲光照强烈,主要生活着黑种人,欧洲光照较弱,主要生活着白种人,亚洲东部主要生活着黄种人第二单元绿色社区调查 1、2004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并首次颁布了全国统一的绿色社区标志, 2、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 3、绿色社区建设,除了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水设施、节能设施、新能源设施以外,还包括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等因素。 4、调查活动有: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 5、调查研究的步骤大致为: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拟定调查项目、调查人员分工、制定调查计划、搜集和整理事实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6、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大致包括:班级、姓名、调查人员、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目的、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方法、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和建议。 7、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占的比重达70%左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排放废气中,85%的二氧化碳、 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引起的。解决能源匮乏的有效途径是风能和太阳能。 8、绿色食品标志由太阳、叶片和蓓蕾组成,标志着绿色 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 9、绿色社区居民环保公约可包含节水、节电、节约纸张、 防噪声、少用一次性用品、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物品、植绿护绿、不吃野生动物等内容。 第三单元养好小金鱼 1、阳光、水、氧气、食物等构成了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2、光照、温度、湿度、雨、雪、风等环境因素,都或多 或少地影响着金鱼的生活。水温对金鱼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水温急剧升降,会引起金鱼的不适甚至死亡。水温骤变超过4℃—5℃时,容易造成金鱼的死亡。水质、水温、放养密度是影响金鱼生活的重要因素。 3、金鱼是杂食性动物,它们不但喜欢食用天然的食物和 鱼虫,而切也能进食经过加工的食物,如蛋黄、面条、米饭面包等。 4、金鱼的呼吸质量与放养密度基本成反比例关系。天气 变化和金鱼的呼吸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5、生物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自然环境是所有生物生 存的共同空间。 6、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和其他一定数量的生物之 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人们把这种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当食物链中的某一种成员消失时,就会影响很多生物种类的生存。 7、生物总是生活在适合它们各自生存的环境中,当环境 发生变迁,或遭到破坏时,生物就必然会受到影响,生物会用各种方式来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然而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遭到重大破坏时,就会造成大批的生物死亡,甚至造成物种的灭绝。 8、造成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很多。其中,生物本身 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人类是当今自然界最强大的生物类群。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对环境的破坏,比其他任何生物类群造成的破坏都要严重。 9、通过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是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许多 科学奥秘就蕴涵在其中。科学而合理地整理这些数据,是我们的研究取得成果的重要环节。 10、对比实验一般设定一个实验变量,即:对比实验只让 一个条件发生变化。11、搜集实事与证据的基本途径有:查阅书籍、上网搜索、调查、访问、观察记录、做实验等。 第四单元雨具的改进 1、雨衣是英国工人麦金杜斯无意中发明的,帕克斯对它 进行了改进。 2、常见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反光漆、荧光粉、 塑料、玻璃等,都是人造材料;木条、石头、竹竿等都是天然材料。人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的材料。 3、亲历探究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深入调查是进 1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风格各异的建筑 1.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 2.房屋在构成上有一定的层次:—砖_宀—墙—T—房间_巳单兀房_ _宀一幢楼。 3.建筑物的结构有薄壳_(体育馆);—实心_(大坝、桥墩);—框架_(铁架桥)等等。 4.在建筑物的结构中,拱形结构能够抗击压力一空心结构可以抗弯 _______ ;三角形结构有稳定—的作用。 5.建筑物的美,一方面体现在它的自身—自身造型—和—色彩」,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与周围环境及功能.上。 6、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时,既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和材料,又要考虑 建筑物的结构一,还要考虑如何体现建筑物的美_。 7、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找到了能当房子的山洞进行居住。自来水、电、煤气、通讯、电梯等设施的采用,使建筑功能更具综合性。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建筑中融入了人类的情感、信仰、和智 慧。 实验 楼板立柱为什么做成空心的?设计实验说明这个问题。 实验材料:直径相同实心和空心纸棍各1根、两摞书、钩码若干 实验过程: 方法:1.摆好两摞书,高度相同,相距适当的距离。 2.将实心棍架在书上,再挂上钩码,看能挂多少。 3.将空心棍架在书上,再挂上钩码,看能挂多少 4.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现象:空心棍承重能力强,不易断;实心辊承重能力弱,易折断。 实验结论:空心结构可以承受更大更重的力,所以楼板、立柱做成空心的。 问答: 1、建筑物的结构与哪些物体结构有相似之处,举例说明。

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前言 1、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 2、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了(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成存的物种应有(200万——450万)种。 第一、二课 1、(分区域观察研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我们可以从(脚印)、(粪便)、(毛)等踪迹推知躲藏起来的动物。 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动物、植物在一年四季也会有所(不同)。 3、因为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习惯不同,所以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不同。 4、我国的珍稀生物种类较多:(扬子鳄)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长江中下流,(珙桐)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白鳍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长江流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藏羚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藏、青海、新疆等。 第三课 1: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植物。 2、科学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的 3、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根据植物是否开花可分为(开花植物,如:桃树、李树)和(不开花植物,如:蕨类)。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如:蕨菜)、(苔藓类,如:青苔、葫芦藓)、(藻类植物,如:海带)等。它们都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也就说植物都是自己进

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4、根据生活环境不同,分为(水生植物,如:荷花)和(陆生植物,如:荷花玉兰、雪松);根据是否落叶,分为(常绿植物,如:雪松、圆柏)和(落叶植物,如:荷花玉兰、凤仙花);根据茎的不同,分为(草本植物,如:牛筋草、苦苣菜)和(木本植物,如:荷花玉兰、雪松、圆柏)。 5、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30多万)种,开花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第四课 1、(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根据动物的运动方式分为:(水中游的,如:带鱼)、(空中飞的,如:蝗虫)、(地上走或爬的,如:牛、蜗牛);根据动物的生存方式分为:(野生的,如:虎、蝴蝶、鲤鱼)、饲养的(鸽子、牛);根据动物的身体特征分为:鸟类、哺乳动物、软体动物;根据动物的食性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2、科学家根据动物(骨骼的特征)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分为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蜻蜓、蚂蚁等昆虫)、软体动物、腔肠动物。 4、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 5、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的是(哺乳动物,如:鲸)。昆虫身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最全绝对原创)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一、基础知识 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选择好研究主题后,要大胆地有根据地进行猜想,并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与大家交流。 2、我们的猜想与事实是否相符,还需要大量的事实与证据来证实,把搜集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 3、我国有女娲造人的古老传说。 4、科学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5、在距今大约30万——5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已经从用天然火过度到人工取火……. 6龙骨山被誉为“考察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 7、193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开始负责周口店龙骨山的发掘工作。1936 年10月考古学家贾兰坡在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8、“北京人”的发现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9、美州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大约1万年的尖状器。 10、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如非洲光照强烈,主要生活着黑种人,欧洲光照较弱,主要生活着白种人。 11、生物进化学认为,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从单细胞生物长期发展来的。 12、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13、达尔文写出了关于生物论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 14、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古代人类发展成了现代的人类。 15、2004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并首次颁布了全国统一的绿色社区标志。 16、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 17、绿色社区建设,除了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设施外,还包括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等因素。 18、只有调查之后才有发言权。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精心整理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1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1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4、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六下科学总复习

六下科学总复习 一、填空: 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放大镜由镜片和镜架构成。镜片是凸透镜,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 3、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中间突起、透明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 凸起厚度直接有关,凸起厚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球形的透明物体放 大倍数最大。 4、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5、在放大镜下观察,我知道了蝇的眼睛是复眼,有许多小眼组成,蝴蝶的翅 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我还知道草蛉是蚜 虫的天敌。 6、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如 食盐和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的,雪花的晶体是六边形的。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如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 组成的。 7、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 万倍。 8、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9、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 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10、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它们的形态 和功能多种多样。 11、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的共同特点。 12、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1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 不会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还会伴随各种现象,如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4、混合沙和豆子是物理变化,加热白糖是化学变化。 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的新物质,是化学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铁生锈变成了铁锈是化学变化。铁生锈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防止铁生锈可以把空气和水分进行隔绝,如涂油漆。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是化学变化,因为蓝色溶液变浅了,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些都是生成的新物质。 15、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 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16、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着陆,人类的 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表面。 17、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月相变化的规律:上半月,由亏到圆;下半月,由圆到亏;亮面始终朝向太阳的 方向。 同一天的不同时刻,月相逐渐西移。 18、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行山。

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背诵资料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 使用工具 1、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使用工具和机械了,使用工具和机械,就如同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延长了人类的(臂膀)。随着工具和机械的进步,人类的本领越来越大,完成了许多宏伟的(工程)。工具和机械是(神奇)的,他是人类伟大(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各式各样的(工具)就是简单机械,我们都(使用)过工具,我们对简单机械并不陌生。 3、在生活生产中,人们做事情常常用(工具)来帮忙,使用工具要十分(小心),不要(伤者)同学和自己。 4、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5、(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名词解释:(1)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简单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问题: 1、我们认识哪些工具?我们使用过工具吗? 答:认识和经常使用的工具有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钳子等。 2、说一说我们自己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用它来做过什么事情,是怎样使用这些工具的? 答:用开瓶器开汽水瓶盖,用螺丝刀拧螺丝,用镊子取细小的物体,用筷子夹饭菜,用剪刀剪纸,用钉锤钉钉子等。 3、对于简单机械,我们有什么问题? 答:简单机械都有哪些?简单机械有什么作用?简单机械都能省力吗?简单机械和费力机械的原理是什么?等。 2 杠杆的科学 1、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做(撬棍)。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3、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我们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我们把杠杆尺当“撬棍”,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是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看作是我们(用的力)。 名词解释: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2)支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4)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问题: 1、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怎样做才能省力?怎样做就不能省力? 答:不一定。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时,能省力;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时,不能省力。 2、怎样用杠杆尺来研究杠杆是否省力的问题? 答:应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当杠杆尺静止不动时,把杠杆尺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在书上。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答: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3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看看瓶盖上的(凹痕)就知道开瓶器的支点在哪里了。 2、我国人民(很早)就开始使用杆秤了。杆秤也是(杠杆)类工具。 问题: 1、我们使用的很多工具都属于杠杆类工具,它们是怎样工作的呢? 答:生活中的杠杆并不像杠杆尺那样简单直观,不同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工具,由于使用的方法不同,它的三个重要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2、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呢? 答:省力只是工具的一个作用,工具还有给人们带来方便的作用,如:延长手臂(指)、方便拿取等。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2019)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自己总结)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填空: 1、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边沿薄、中间厚、透明),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2、昆虫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3、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4、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5、草蛉是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吃蚜虫,蜻蜓吃蚊子。 6、蚜虫是黄色的,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7、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8、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9、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10、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有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200万倍。 1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 1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14、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精细结构。 15、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绿体,还看到了叶表皮上的气孔。 16、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 17、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细菌等。 19、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20、在水中生活着许我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21、血液中的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22、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它们好像是一个个微小的工厂。 二、问答题: 1、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P3) 答:放大镜的中间厚,边缘薄,光线在透过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因此会把物图像放大。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2019-2020学年度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机械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钉子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 3.机械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的机械)。 4.像汽车方向盘那样,由较大的(轮)和较小的(轴)固定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轮轴)。当我们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 5.像人行天桥的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楼梯)(盘山公路)(斧头)(搭桥引桥)等都是运用斜面的原理。 6.滑轮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常见的滑轮有(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三中。其中象棋杆顶部固定不动的轮子叫(定滑轮),它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

滑轮),它能(省力);而起重机上的滑轮则是(滑轮组),它即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 7.像开瓶器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_杠杆。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_用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阻 力点;杠杆省力与否与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有关,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费力_。8.像螺丝刀那样,由较大的“轮”和较小的“轴”组合起来的简单机械叫做_轮轴,我们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如_扳手、_方向盘、水龙头、钥匙。 9.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叫做定滑轮,它的作用是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不能省力;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它的作用是可以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滑轮组,它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10.(盘山公路)、(滑梯)、(楼梯)等都是运用的斜面的原理。 1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简单机械原理,如龙头、踏脚板与齿轮、大齿轮与小齿轮运用了轮轴的原理,刹车运用了杠杆的原理。 1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动力作用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课时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课时整理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节我在成长 1. 测量体重的工具是:体重称。 2. 在成长中.我们的身体长高了.体重变重了。 3. 我们出生时没有牙齿.最先长出来的牙齿是乳牙.乳牙脱落后长出来的是恒牙。 ★4.出生后.我们经历了了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婴儿期.第二个高峰期是 青春期。 5.我们现在所处的生命周期是少年而不是成年。 6.测量身高时.我们应该脱鞋.身体站直.目视前方. 7.测量体重时.衣物越少.测量结果越准确。 8.人刚站在体重称上时.体重称的指针会不断变化.所以应该等体重称指针稳定后读数。 10.身高和体重是衡量生长发育程度最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反映儿童的发育水平.身高和体 重的比例还可以说明儿童的营养状况。 11.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判断 1.体重并非每年匀速增长。【√】 2.我们的成长就是指身高和体重的增加。【×】 3.测量身高时.必须脱掉衣服。【×】 第二节悄悄发生的变化 1.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睡觉中.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2.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 稍晚一些.一般是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3.青春期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和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4.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别一个特点是性发育开始。 5.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6.男孩在青春期时会出现变声.遗精等生理现象.这些都是青春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7.标志我们成为“大人”的阶段是青春期。 8.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性意识骤然增长.易对异性产生好感; 【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3】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 高或过低。 【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情绪不稳定.容易与老师家长对立; 【5】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 【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依赖性。 9.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 答:【1】少女不宜穿高跟鞋.穿高跟鞋容易使足前部受到挤压.引起脚趾外翻.造成扁平足. 还会加重骨盆负担.造成骨盆处狭窄.给日后生育带来困难。 【2】要注意月经期的卫生.要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卫生巾:避免着凉:适当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