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心理发育

神经心理发育
神经心理发育

神经、心理发育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神经心理的正常发育与体格生长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神经心理发育包括感知、运动、语言、情感、思维、判断和意志性格等方面,以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为物质基础。和体格生长一样,神经心理发育的异常可能是某些系统疾病的早期表现,因此,了解儿童心理发育规律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

(一)神经系统的发育

在胎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领先于其他各系统,新生儿脑重已达成人脑重25%左右,此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但其树突与轴突少而短。出生后脑重的增加主要由于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约在4岁左右完成,在此之前,尤其在婴儿期,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且易于泛化;不易形成兴奋灶,易疲劳而进入睡眠状态。

脊髓随年龄而增长。在胎儿期,脊髓下端在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在进行腰椎穿刺时应注意。

(二)感知的发育

1.视感知发育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瞳孔有对光反应,在安静清醒状态下可短暂注视物体,但只能看清15~20cm内的事物。新生儿期后视感知发育迅速,1个月后可凝视光源,开始有头眼协调;3~4个月时喜看自己的手,头眼协调较好;6~7个月时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8~9

个月时开始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8个月时已能区别各种形状;2岁时可区别垂直线与横线;5岁时已可区别各种颜色;6岁时视深度已充分发育。

2.听感知发育出生时鼓室无空气,听力差;生后3~7日听觉已相当良好;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听到悦耳声时会微笑;7~9个月时能确定声源,区别语言的意义;13~16个月时可寻找不同响度的声源;4岁时听觉发育已经完善。听感知发育和儿童的语言发育直接相关,听力障碍如果不能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内或之前得到确诊和干预,则可因聋致哑。

3.味觉和嗅觉发育

(1)味觉:出生时味觉发育已很完善;4~5月甚至对食物轻微的味道改变已很敏感,为味觉发育关键期,此期应适时引入各类食物。

(2)嗅觉:出生时嗅觉中枢与神经末梢已发育成熟;3~4月时能区别愉快与不愉快的气味;7~8月开始对芳香气味有反应。

4.皮肤感觉的发育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及深感觉等。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的触觉已很灵敏,而前臂、大腿、躯干的触觉则较迟钝。新生儿已有痛觉,但较迟钝;第2个月起才逐渐改善。出生时温度觉就很灵敏。

(三)运动的发育

运动发育可分为大运动(包括平衡)和细运动两大类。

1.平衡与大运动

(1)抬头:新生儿俯卧时能抬头1~2秒;3个月时抬头较稳;4个月时

抬头很稳。

(2)坐: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

(3)翻身:7个月是能有意识地从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或从俯卧位至仰卧位。

(4)爬:8~9个月可用双上肢向前爬。

(5)站、走、跳:11个月时可独自站立片刻;15个月可独自走稳;24个月时可双足并跳;30个月时会独足跳。

2.细动作 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6~7个月时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时可用拇、食指拾物,喜撕纸;12~15个月时学会用匙,乱涂画;18个月时能叠2~3块方积木;2岁时可叠6~7块方积木,会翻书。

(四)语言的发育

语言的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阶段。新生儿已会哭叫,以后咿呀发音;6月龄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12月龄时能说简单的单词,如“再见”、“没了”。18月龄时能用15~20个字,并指认并说出家庭主要成员的称谓;2 4月龄时能指出简单的人、物名和图片,而到3岁时几乎能指认许多物品名,并说有2~3个字组成的短句;4岁时能讲述简单的故事情节。

(五)心理活动的发展

1.早期的社会行为 2~3个月时小儿以笑、停止啼哭等行为,以眼神和发音表示认识父母;3~4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反应性的大笑;7~8月的小儿可表现出认生、对发声玩具感兴趣等;9~12月时是认生的高峰;12~13个月小儿喜欢玩变戏法和躲猫猫游戏;18个月的儿童逐渐有自我控制能力,成

人在附近时可独自玩很久;2岁时不再认生,易与父母分开;3岁后可与小朋友做游戏。

2.注意的发展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5~6岁后儿童能较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3.记忆的发展记忆是将所学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可分为感觉、短暂记忆和长久记忆3个不同的系统。长久记忆又分为再认和重现两种,再认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被认识,重现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重现,但可在脑中重现。1岁内婴儿只有再认而无重现,随年龄的增长,重现能力亦增强。幼年儿童只按事物的表面特性记忆信息,以机械记忆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理解、语言思维能力的加强,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4.思维的发展 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产生思维,在3岁以前只有最初级的形象思维;3岁以后开始有初步抽象思维;6~11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具有进一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5.想象的发展新生儿无想象能力;1~2岁儿童仅有想象的萌芽。学龄前期儿童仍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到学龄期才迅速发展。

6.情绪、情感的发展新生儿因生后不易适应宫外环境,较多处于消极情绪中,表现不安、啼哭,而哺乳、抱、摇、抚摸等则可使其情绪愉快。婴幼儿情绪表现特点是时间短暂、反应强烈、容易变化、外显而真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不愉快因素的耐受性逐渐增加,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使情绪遂趋向稳定。

7.个性和性格的发展婴儿期由于一切生理需要均依赖成人,逐渐建立对亲人的依赖性和信任感。幼儿时期已能独立行走,说出自己的需要,故有一定自主感,但又未脱离对亲人的依赖,常出现违拗言行与依赖行为相交替现象。学龄前期小儿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动性增强,但主动行为失败时易出现失望和内疚。学龄期开始正规学习生活,重视自己勤奋学习的成就,如不能发现自己学习潜力将产生自卑。青春期体格生长和性发育开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适应能力增强但容易波动,在感情问题、伙伴问题、职业选择、道德评价和人生观等问题上处理不当时易发生性格变化。性格一旦形成即相对稳定。

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

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 一、神经系统发育 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儿童心理发育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发育正常与否与儿童心理发育密切相关。 (一)脑发育的可塑性 胎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在各系统中居领先地位。生后前3年,尤其第1年特别迅速。新生儿出生时脑重约390g,只有成人的1/3;9个月时约660g,较新生儿期增加一倍;3岁小儿脑重达900~1000g,为成人脑重的2/3;6~7岁时接近成人脑重的90%。儿童出生时大脑神经细胞数目已基本与成人相同(约1000亿),但细胞分化还在继续。3岁时大脑皮质6层结构才基本完成,8岁已接近成人。 脊髓在胚胎时期即已开始发育,出生时形态结构已较完善,2岁时与成人近似。可见,儿童早期大脑有很强的可塑性。 (二)环境对脑发育的影响 大脑发育并非随婴儿年龄增长而自然成熟,除新陈代谢所需营养物质外,重要的是需要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外界刺激愈频繁,愈强烈,则脑细胞发育速度就愈快。即在外界环境对神经系统的刺激过程中,大脑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应抓紧3岁以前的关键年龄段对小儿进行早期教养。 二、运动语言行为发育 (一)运动发育 儿童的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其脑的形态及功能有关,此外尚与脊髓及肌肉的功能有关。运动发育是婴幼儿神经精神发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运动发育又能促进儿童的神经精神发育。 1.运动发育的规律儿童运动的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即不同年龄阶段出现不同的运动行为,而且运动的发展还遵循着一些规律: (1)从泛化到集中:婴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不精确的,以后逐步分化为局部的、精确的动作,由不协调到协调。 (2)从上到下:儿童动作的发展是自头端向足端进行。 (3)从近到远:儿童动作的发展是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然后逐渐向肢体远端发展。 (4)先正后反:即儿童正面的动作先于反面的动作。 2.大运动发育程序儿童的姿势或全身的活动称之为大运动,其主要发育程序为:2个月俯卧抬头,4个月竖头稳定,6~7个月会坐,8~9个月会爬行,12~15个月独走稳,2岁会跑、会双脚跳,4岁独脚跳。 3.精细动作发育程序儿童手和手指的运动和手眼协调操作物体的能力称之为精细动作。其发育程序为:6个月伸手够抓面前的玩具,8个月会双手传递,10个月能用拇指、示指对指取小物品。2岁叠6~7块积木,能一页一页地翻书,3岁叠10块积木,会穿珠子。 (二)语言发育 语言为人类所特有,是人们交往、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和大脑功能的完善。任何一项功能的异常均可出现语言障碍。正常儿童语言的发展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述三个方面。 1岁以前儿童主要是咿呀作语和初步理解阶段,听懂几样物品的名称,会招手“再见”,或拍手表示“欢迎”。以后开始学说话,1岁时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2岁说短句子,会用代词“我”,3岁会说歌谣、识性别。

医学心理学:心理评估习题(附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医学心理学:心理评估习题(附答案) [A1] 1.不属于心理评估常用方法的是A.观察法 B.晤谈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E.调查法 2.下列哪项不符合晤谈的涵义 A.有目的的会话 B.在 接见者和来访者之间进行 C.为了沟通双方的感情 D.心理咨 询与治疗的一种技术 E.随便聊天 3.心理晤谈常用 A.促进性 提问B.对质性提问C.开放性提问 D.直接的提问 E.阐明性提问 4.在临床晤谈中进行词语沟通时 医生一般是 A.快速作笔记 B.重点作笔记 C.随 意作笔记 D.不用作笔记 E.指导病人作笔记 5.临 床晤谈中非言语沟通又称为 A.无声的沟通 B.身体 语言沟通 C.非感官沟通 D.无形的沟通 E.内脏语 言沟通 6.心理评估的晤谈法中,言语沟通所凭借的人体功能是 A.嘴功能B.耳功能C.嗅功能 D.触觉功能 E.第六感觉功能 7.下列哪项不属于标准分 A.划 界分B.T分C.标准20 D.标准10 E. Z分 8.下列哪项不是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 特征A.标准程序B.常模C.大样本 D.信度 E.效度 9.心理测验的行为样本必须具有 A.全国性 B.区域性 C.随意性 D.代表性 E.整 群性 10.离差智商适用于 A. 16岁以上成人 B. 18 1 / 10

岁以上成人 C. 20岁以上成人 D. 25岁以上成人 E.任 何年龄 11.对同一组被试在两次不同时间做同一套测验的结果进行 相关分析是 A.分半信度 B.重测信度 C.正副 本信度 D.灵敏度 E.系数 12.一个心理测验或 量表的可靠程度称为 A.标准度 B.灵敏度 C.精确度 D.信度 E.效度 13.在标 准化心理测验中是否测查到所要测查内容的技术指标是 A.效度 B.精确度 C.信度 D.灵敏度 E.标 准度14.比率智商计算方法是A.IQ=(CA/MA)100 B. IQ=(MA/CA) 100 C. IQ=(CA/MA) 100% D. IQ= (MA/CA) 100% E. IQ=(CA/MA) /100 15.比率智商年龄适应 范围在 A. 5岁或7岁以内 B. 8岁或10岁以内 C. 12岁或14岁以内 D. 15岁或16岁以内 E. 17 岁或18岁以内16.人的平均智商为A.75~110 B. 80~110 C. 80~115 D. 85~115 E. 85~120 17. WAIS-RC的测验结果按常模可换算出多少个智商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E. 5个 18.某儿童韦氏智力测验总智商为50,表示 该儿童属于 A.轻度智力缺陷 B.中度智力缺陷 C.重度智力缺陷 D.极重度智力缺陷 E.边缘 智力 19.按韦氏智力量表划分标准,边缘智力是指智商在 A. 110~119 B. 90~109 C. 80~89

(打印版)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

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 姓名:性别:测查日期:年月日 大运动:社交行为: 身高:厘米体重:公斤出生日期:年月日精细运动:全量表分: 头围:厘米实足年龄:年月日适应能力:智龄: 语言:发育商: 项目/月龄 1 2 3 4 5 6 大运动1□拉腕坐起头竖直片 刻(2秒) 7□拉腕坐起头竖直 短时(5秒) 13□俯卧抬头45° 21□俯卧抬头 90° 29□轻拉腕部即坐起 35□仰卧翻身8□俯卧头抬离床面 14□抱直头稳(10 秒) 22□扶腋可站片 刻2-3秒 30□独立头身前顷5秒 精细运动2□触碰手掌握握拳9□拨浪鼓留握片刻15□两手握一起 3-4秒23□摇动并注视 拨浪鼓 31□抓住近处玩具2.5cm 36□会撕纸 16开16□拨浪鼓留握 0.5分钟 37□把弄到桌上一积木 适应能力3□眼跟红球过中线 10□立刻注意大玩 具 17□眼跟红球 180° 24□偶然注意小 丸1~2次32□拿住一积木注视另一 积木 38□两手同时拿住两块积木4□听声音有反应 25□找到声源 (一侧即可) 39□玩具失落会找 语言5□自发细小喉音11□发a、o、e等母 音 18□笑出声 26□高声 叫(高兴或不 满时) 33□对人及物发声40□叫名字转头 27□伊语作 声(无音节无 意) 社交行为6□眼跟踪走动的人12□逗引时有反应19□灵敏模样 28□认亲人34□见食物兴奋 41□自喂饼干(咀嚼)20□见人会笑42□会躲猫猫

项目/月龄7 8 9 10 11 12 大运动43□独坐自如10分钟51□双手扶物可站 立5秒 58□会爬65□拉栏站起 72□扶物蹲下取物(要 站起) 80□独站稳10秒 59□拉双手会走三部 以上 66□扶栏可走3 步以上 73□独站片刻81□牵一手可走2步以上 精细运动44□把弄到小丸52□拇它指捏小丸 60□拇食指捏小丸 67□指食指动作 熟练 74□打开包积木的纸 82□试把小丸投小瓶45□自己取一积木,再 取一块 53□试图取第三块 积木 83□会掌握笔留笔道 适应能力46□积木换手 54□持续用手追逐 玩具 61□从杯中取出积木 68□拿掉扣积木 杯玩积木 75□积木放入杯中 84□盖瓶盖(不需拧紧)47□伸手够远处玩具 (欠身取) 55□有意识地摇铃62□积木对敲 69□寻找盒内东 西 76□模仿推玩具小车 语言48□发da-da、ma-ma 无所指 56□模仿声音(弄舌 或咳嗽) 63□会欢迎,再见 70□模仿发语 声 (爸爸/妈 妈/拿/走) 77□有意识地发一个字 音(拿/走/姨/奶/鸡/ 等,不求音准) 85□叫妈妈爸爸有所指 86□向他/她要东西知道给 社交行为49□对镜有游戏反应57□懂得成人面部 表情 64□表示不要(摇头或 推开) 71□懂得常见物 及人名称会表 示 (注视) 78□懂得“不”87□穿衣知配合 项目/月龄15 18 21 24 27 30 大运动88独走自如96扔球无方向(手举过 肩,一臂远)103脚尖走(散步)111双足跳离地 面(同时并离地2 次以上) 118独自上楼3级以上126独脚站2秒104扶墙上楼(熟练 三级以上) 119独自下楼3级以上 精细动作89自发乱画97模仿画道道(方向不 限)105玻璃丝穿过扣眼 (线过0.5cm) 112穿扣后拉过 线 120模仿画竖道127模仿搭桥(示范) 90从瓶中拿到小丸128穿扣子3~5个 适应能力91翻书二次98积木搭高四块(1/3)106积木搭高7~8块113一页页翻书3 页121认识大小(2/3)129知道1与许多(多和1 个) 92盖上圆盒(盖严) 99正放圆积木入型板 (不教)107倒放圆积木入型 板 114式样板放准 三块(不教) 122正确放置倒放型板130知道红色(出示红黄蓝 绿) 语言93会指眼、耳鼻、口 手(3/5)100懂得三个投向108回答简单问题115说两句以上 儿歌 123说8~10个字的句子 (星期天妈妈带我去公 园) 131说出图片10样(10/18) 94说3~5个字(除爸妈)101说十个字(除爸妈)109说3~5个字句子 (主谓语) 116问“这是什 么?” 社交行为95会脱袜子102白天会控制大小 便110开口表示个人需 要 117说常见物用 途(碗笔板凳球3 124脱单衣或裤(不解 扣) 132来回倒水不洒(倒两次)

心理评估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四讲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概述 (一)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evaluation)是运用晤谈、调查、心理测量、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对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系统评定的过程。其内容涉及来访者的情绪状态、认知、智力、意志活动、人格特质、应激、问题性质以及生活经验等内容。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代表性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二)心理测验的分类 1.按测验功能分为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能力测验包括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性测验、教育测验和创造力测验。人格测验测量除能力以外的部分。 2.根据受试者的人数,心理测验分为个别和团体测验两类。 3.根据呈现方式分为言语和非言语测验,前者如韦氏量表和斯坦福-比内量表,后者如瑞文测验等。 (三)心理测验的客观指标 1.信度(reliability) 是对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的估计,又称可靠性。 2.效度(validity)是指一个测验是否测量到它所要测的东西,亦称为真实性。较高的效度是心理测验的必备条件,考察测验好坏首先要注意效度

指标。 3.难度是表示测题难易程度的指标。难度系数一般在0~1之间,一般能力测验和成就测验的测题平均难度在0.50左右。 4.区分度是衡量测题对不同水平受试者区分程度的指标,又称为鉴别力。测题区分度高,说明质量好。一般认为,区分度在0.3以上的测题比较好。 (四)测验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测验的一致性,要求测验的编制、施行、记分和测验分数的解释程序都是一致的。测查的目的是要取得对受试者作业的准确估计,使不同个体在尽可能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因此,高质量的心理测验必须具有严格的标准化过程。常模(norm)是标准化的一部分,是对总体进行测验所得结果的总的描述,是用来比较的标准化参照体系。 二、智力测验 (一)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 智力测验结果的量化单位,用于衡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可分为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二)智力测验工具 1.韦氏量表 目前的版本分别是WPPSI-R(1988)、WISC-III(1991)和W AIS-III(1997),分别适用于年龄3~7岁、6~16岁、16~74岁。 韦氏各量表的理论框架和结构相似,是目前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智力量表;适用对象覆盖3~74岁;结果包括分测验标准分、言语智商、操作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讲课人:李磊) 一、感知觉发育 感知(sensation and perception)在婴儿神经心理发育过程中感知是一个基本的心理过程。照顾婴儿的行为本身就对婴儿的视、听、嗅、味和触觉提供了刺激,所有这些刺激在婴儿的认知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视觉刺激在儿童与其环境联系中可提供重要信息,学习过程中约70%的信息来源于视觉。因此视感知的发展在婴儿早期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新生儿出生时鼓室没有空气,所以听力低下,听觉阈限高于成人10~20分贝。生后3~7天听觉敏锐度有很大提高。婴儿视听感知发展程序见表2-2-1。正常儿童的听觉强度为0~20分贝。如果听觉强度在20~40分贝为轻度听觉障碍,40~60分贝为中度听觉障碍,60~80分贝为重度听觉障碍,大于80分贝为极重度听觉障碍。应早期发现儿童先天和后天性听觉障碍,并及时进行听力语言康复。 表1 婴儿视听感知发展程序 月龄视感知发展听感知发展 1月2月4月6月9月12月短暂注视 目光跟随物体移动90° 目光跟随物体移动180° 目光跟随落地物体 长时间看远处人物的移动 偏爱注视小物品 对铃声有反应 区别笛声和铃声 听悦耳声音时微笑 对母亲语音有反应 可迅速、直接地寻找声源 听懂自己的名字,对声音的反 应可以控制 新生儿的触觉有高度灵敏性,小婴儿就能对接触身体的襁褓或被褥任何不舒服的刺激表示强烈反应。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眼帘等处。例如物体接触嘴唇时,会引起新生儿口部动作;物体接触手掌时,他立刻就会抓握。大腿、前臂、躯干则比较迟钝。随动作发育,婴儿的手逐渐在触觉发育中占主导地位。 二、运动发育 运动(motor)在儿童早期神经心理发育过程中,运动发育也是婴儿心理发育的重要基础。儿童运动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即不同年龄阶段出现不同的运动行为,而且运动的发育还遵循着如下规律:(1)从泛化到集中:婴儿最初的动作为全身性、且欠精确,以后逐步分化为局部、精确动作,也由不协调到协调。 (2)从上到下:儿童动作发育是自头端向足端。 (3)从近到远:即儿童动作发育是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育越早,然后逐渐向远端发育。

神经心理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卷 科目名称:神经心理学 考生须知: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观念性失用症(2分) 2、前瞻记忆功能(prospective memory) (2分) 3、面容失认症(2分) 4、边缘系统(2分) 5、双分离(2分)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汉语失写症的特点。(10分) 2. 简述认知神经科学中的重要方法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辨力。(10分) 3. 简述内侧颞叶系统(medial temporal lobe)的结构和功能。(10分) 三.论述题(4题中选3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在你看来,发展一套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适用的认知功能测试困 难吗?请以执行功能为例加以说明。(20分)

2.论述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的原理、适用范围及脑认知机制。 (20分) 3.论述小脑所参与的高级认知功能.(20分) 4.李大叔是一位60岁的退休老人。几天前他由于精神错乱被送进了神经 内科病房,在送进病房的当天,李大叔的家人发现李大叔说话会词不达意,并且有时候还说出一些从来没有的词语,李大叔的理解力也有一些问题,但是他自己并没有发觉。过去的病历记录中,李大叔患有高血压,他到现在仍然在抽烟,但是他并不酗酒。因为李大叔不合作和不理解的关系,体检和相关的神经功能检查都没能做完整。从观察来看,他身体右侧有一些问题,但没有偏瘫,头部和眼部也没有明显像中风病人的特征。虽然最初的CT扫描没有显示出什么异样,但是随后的扫描确定了左侧颞叶上部脑梗塞。因此初步诊断为威尔尼克(Wernicke)失语症。 作为医院中的神经心理学家,你需要为李大叔做一个详细的神经心理评估。你会选择哪些认知维度和测试对李大叔进行评估?(10分)为什么?(10分)

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测试表

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测试 表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 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研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是与全国12个省,市密切合作,在收集15053例婴幼儿神经、经理发育宝贵资料的基础上,历时10年完成的,它不仅摸清了我国各地区婴幼儿神经、精神发育的基本情况,而且首次获得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系统、有代表性的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常模。 本《量表》不仅可以用发育商来评价孩子的智能发育速率,也可用智龄来表明其发育水平,为智能超常或发育迟缓提供了可靠的早期诊断依据。 五大智能 婴幼儿的智能主要表现为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等五个方面的能力。 大运动 大运动主要指头颈部、躯干和四肢幅度较大的动作,比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独脚站、上下楼梯、四肢活动和姿势反应,躯体平衡等各种运动能力。婴幼儿动作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早期动作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发展的水平,同时动作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心理的发展。 精细动作 精细动作主要是指手的动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手眼配合能力,比如抓握、摇动、耙弄、拇食指对捏、握笔乱画、搭积木、穿扣眼、模仿画竖道、折纸、用筷子、画人像等。这些动作为书写、绘画和劳作的技巧和技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精细动作的发展和婴幼儿整个神经、心理的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从某个角度说,大运动的精细动作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行为成熟的程序,是从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的逐步成熟开始的。

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主要指婴幼儿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如对物体和环境的精细感觉,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运动器官的能力,对外界不同情景建立新的调节能力等等。由此可见,适应有力是在视觉、听觉、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综合判断能力,通过它可直接观察婴幼儿的智慧。比如听声音有反应和找到声源,玩具失落后会找,积木对敲,从杯子中取出物或寻找盒内东西,盖瓶子盖,积木搭高和搭桥,能一页一页的翻书,知道主要的颜色和简单的数目,能理解各种简单的几何图形,用拼板拼出圆形、方形、椭圆形和长方形,能提点出画的物体少画了什么等等。 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比如,孩子彼此之间交谈,听音乐、歌曲,读故事、歌谣,写字、画图画等,这些听、说、读、写都是不同形式的语言活动,语言对儿童的心理发燕尾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孩子间的交往。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使自己的行动有一定的目睥和方向,同时还可以促进孩子认识能力的发展。语言可以帮助儿童的想象。总之,言语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心理活动的迅速发展。 社交行为 社交行为是指孩子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其行为模式也是由内在成长因素所决定的,有一定的发展程序。孩子大小便的控制是适应外界要求所形成的,但是最终能否控制,还得取决于神经功能的成熟程度。 社交行为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①社会交往能力,如逗引时有反应,见人会笑,能认识亲人,让生,懂得家长 的面部表情等等

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

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二) 发表日期:2004年4月9日出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作者:陈燕惠 第一节运动发育 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小儿由刚出生时无意识、不调的动作,逐渐学会了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本领,从而扩大了视野及活动空间,逐渐产生了空间的感觉,有效地促进了智能的发展。小儿的动作发展不仅表现在粗大动作的发展上,还表现在手运用物体技能的发展,他们通过抓握捏弄、敲打物体来增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促进感知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粗大运动的发育 粗大运动指大肌肉活动包括抬头、坐立、行走、爬行、滚、翻、跳跃、投掷等方面运动。 (一)仰卧位的发育 0~6周:仰卧位时,颈部肌肉放松,脊柱与床面之间没有空隙,四肢对称性屈曲,上肢屈曲内收、握拳、拇指内收,髋关节屈曲轻度外展,膝关节屈曲。观察小儿躯体姿势时要特别注意左右是否对称。当颈部肌肉紧张时脊柱与床面之间有一较大空隙。但早产儿由于后枕部较突出,也有一较大空隙,不要误认为颈肌紧张。 2个月:出现非对称性颈肢反射,即将小儿放置成仰卧位,将其头转向一侧90°,表现为与颜面同侧的上、下肢伸展,对侧上、下肢屈曲。有时上肢不能表现完全的伸直,仅表现为伸肌张力增强。 3个月:两下肢可抬起,屈曲,外旋。 4个月:非对称性颈肢反射消失,双手可上举到中位,可移动躯体重心位置。 6个月:仰卧位时,可用两手抓住自己脚,下肢呈外展位,两足底可对在一起。 7个月:可两手抓脚入口,会从仰卧位翻成俯卧位或者坐起。 8个月:两下肢呈外展、外旋状态,呈"大"字形。 (二)俯卧位的发育 0~4周:头转向一侧或瞬间抬起,髋屈曲,膝屈曲在腹下方,臀部高起。 4周:下颏能短暂地离开桌面抬起。臀部位置下降,膝逐渐伸直。 6周:头可左右转动。 2个月:头经常保持在中线上,不再转向一侧,抬头下颏可离开桌面30~45°。头位与臀位在同一高度。 3个月:下颏和肩部均可抬起离开桌面,面部与桌面达45~90°,胸部也可离开桌面,上肢可用力支持其部分体重,呈头高臀低位。

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测试表

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 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研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是与全国12个省,市密切合作,在收集15053例婴幼儿神经、经理发育宝贵资料的基础上,历时10年完成的,它不仅摸清了我国各地区婴幼儿神经、精神发育的基本情况,而且首次获得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系统、有代表性的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常模。 本《量表》不仅可以用发育商来评价孩子的智能发育速率,也可用智龄来表明其发育水平,为智能超常或发育迟缓提供了可靠的早期诊断依据。 五大智能 婴幼儿的智能主要表现为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等五个方面的能力。 大运动 大运动主要指头颈部、躯干和四肢幅度较大的动作,比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独脚站、上下楼梯、四肢活动和姿势反应,躯体平衡等各种运动能力。婴幼儿动作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早期动作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发展的水平,同时动作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心理的发展。 精细动作 精细动作主要是指手的动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手眼配合能力,比如抓握、摇动、耙弄、拇食指对捏、握笔乱画、搭积木、穿扣眼、模仿画竖道、折纸、用筷子、画人像等。这些动作为书写、绘画和劳作的技巧和技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精细动作的发展和婴幼儿整个神经、心理的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从某个角度说,大运动的精细动作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行为成熟的程序,是从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的逐步成熟开始的。 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主要指婴幼儿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如对物体和环境的精细感觉,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运动器官的能力,对外界不同情景建立新的调节能力等等。由此可见,适应有力是在视觉、听觉、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综合判断能力,通过它可直接观察婴幼儿的智慧。比如听声音有反应和找到声源,玩具失落后会找,积木对敲,从杯子中取出物或寻找盒内东西,盖瓶子盖,积木搭高和搭桥,能一页一页的翻书,知道主要的颜色和简单的数目,能理解各种简单的几何图形,用拼板拼出圆形、方形、椭圆形和长方形,能提点出画的物体少画了什么等等。 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比如,孩子彼此之间交谈,听音乐、歌曲,读故事、歌谣,写字、画图画等,这些听、说、读、写都是不同形式的语言活动,语言对儿童的心理发燕尾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孩子间的交往。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使自己的行动有一定的目睥和方向,同时还可以促进孩子认识能力的发展。语言可以帮助儿童的想象。总之,言语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心理活动的迅速发展。 社交行为 社交行为是指孩子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其行为模式也是由内在成长因素所决定的,有一定的发展程序。孩子大小便的控制是适应外界要求所形成的,但是最终能否控制,还得取决于神经功能的成熟程度。 社交行为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①社会交往能力,如逗引时有反应,见人会笑,能认识亲人,让生,懂得家长的 面部表情等等

医学心理学:心理评估习题(附答案)

医学心理学:心理评估习题(附答案) [A1] 1.不属于心理评估常用方法的是A.观察法 B.晤谈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E.调查法 2.下列哪项不符合晤谈的涵义 A.有目的的会话 B.在 接见者和来访者之间进行 C.为了沟通双方的感情 D.心理咨 询与治疗的一种技术 E.随便聊天 3.心理晤谈常用 A.促进性 提问B.对质性提问C.开放性提问 D.直接的提问 E.阐明性提问 4.在临床晤谈中进行词语沟通时 医生一般是 A.快速作笔记 B.重点作笔记 C.随 意作笔记 D.不用作笔记 E.指导病人作笔记 5.临 床晤谈中非言语沟通又称为 A.无声的沟通 B.身体 语言沟通 C.非感官沟通 D.无形的沟通 E.内脏语 言沟通 6.心理评估的晤谈法中,言语沟通所凭借的人体功能是 A.嘴功能B.耳功能C.嗅功能 D.触觉功能 E.第六感觉功能 7.下列哪项不属于标准分 A.划 界分B.T分C.标准20 D.标准10 E. Z分 8.下列哪项不是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 特征A.标准程序B.常模C.大样本 D.信度 E.效度 9.心理测验的行为样本必须具有 A.全国性 B.区域性 C.随意性 D.代表性 E.整 群性 10.离差智商适用于 A. 16岁以上成人 B. 18 岁以上成人 C. 20岁以上成人 D. 25岁以上成人 E.任

何年龄 11.对同一组被试在两次不同时间做同一套测验的结果进行 相关分析是 A.分半信度 B.重测信度 C.正副 本信度 D.灵敏度 E.系数 12.一个心理测验或 量表的可靠程度称为 A.标准度 B.灵敏度 C.精确度 D.信度 E.效度 13.在标 准化心理测验中是否测查到所要测查内容的技术指标是 A.效度 B.精确度 C.信度 D.灵敏度 E.标 准度14.比率智商计算方法是A.IQ=(CA/MA)100 B. IQ=(MA/CA) 100 C. IQ=(CA/MA) 100% D. IQ= (MA/CA) 100% E. IQ=(CA/MA) /100 15.比率智商年龄适应 范围在 A. 5岁或7岁以内 B. 8岁或10岁以内 C. 12岁或14岁以内 D. 15岁或16岁以内 E. 17 岁或18岁以内16.人的平均智商为A.75~110 B. 80~110 C. 80~115 D. 85~115 E. 85~120 17. WAIS-RC的测验结果按常模可换算出多少个智商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E. 5个 18.某儿童韦氏智力测验总智商为50,表示 该儿童属于 A.轻度智力缺陷 B.中度智力缺陷 C.重度智力缺陷 D.极重度智力缺陷 E.边缘 智力 19.按韦氏智力量表划分标准,边缘智力是指智商在 A. 110~119 B. 90~109 C. 80~89 D. 70~79 E. 55~69 20.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 A. 16岁以

3小儿神经心理行为发育

小儿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评估 (一)神经系统发育 在胚胎时期神经系统首先形成。 (二)感知觉发育 1.视觉发育新生儿视觉不敏锐,在15~20cm范围内视觉最清晰; 2.听觉发育出生时鼓室无空气,听力差;生后3~7天听力较好; 3.嗅觉和味觉发育出生时嗅觉和味觉已基本发育成熟。 4.皮肤感觉发育皮肤感觉可分为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触觉是引起小儿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的触觉已很敏感,尤其以嘴唇、面颊、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等部位最敏感。出生时痛觉已存在,但较迟钝,疼痛出现时易泛化,2个月后逐渐改善。温度觉很灵敏,尤其对冷的反应,如出生时遇冷则啼哭。 5.知觉发育小儿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2岁能辨上、下;4岁辨前、后;4~5岁开始有时间概念,如早晚、昨天、今天和明天等;5岁能辨自身的左右等。、 (三) 运动功能发育 运动功能的发育分为大运动和细动作两大类。 1.平衡与大运动大运动发育过程可归纳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2.细动作 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6~7个月时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动作;9~|10个月时可用拇指、示指拾物,喜欢撕纸;12~15个月时学会用勺,乱涂画;18个月时能叠2~3块方积木;2岁时可叠6~7块方积木,会翻书。 (四)语言发育 1.发音阶段(初生~1岁) 新生儿已会哭叫;1~2个月开始发喉音;2个月发“啊”、“伊”、“呜”等元音;6个月时出现辅音;7-8个月能发出“爸爸”、“妈妈”等语音;8~9个月喜欢学亲人口唇发音;10个月有意识叫“爸爸”、“妈妈”。 2.理解语言阶段(1~l岁半) 理解语言在发音阶段已开始。小儿通过视觉、触觉、体位觉等与听觉的联系,逐步理解一些日常用品,如“奶瓶”、“电灯”等名称,亲人对婴儿自发的“爸爸”、“妈妈”等语言的及时应答,也使其逐渐理解这些音的特定含义。 3.表达语言阶段(1岁半~3岁) 在理解的基础上。小儿学会表达语言。如“再见”、“没了”等。先说单词,后组成句子;从讲简单句到复杂句。 护理时要学会评估小儿语言发展的状况,以确定可能存在的发育异常或迟缓。注重为小儿提供适于语言发展的环境,鼓励家长耐心地与小儿进行交流,向小儿提供多听、多说的机会。要注意1~2岁小儿暂时可有乱语的情况;3~4岁小儿发音不准,易着急形成口吃。 (五)小儿心理发展过程和特征 1.注意的发展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婴儿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小儿逐渐出现了有意注意,但稳定性差。5~6岁后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集中时间短,约15分钟;7~10岁约20分钟,11~12岁后小儿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提高,约30分钟,注意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注意是一切认知过程的开始。护理中要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去除外界干扰,引起小儿兴趣。 2.记忆的发展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回忆又可分为再认和重现。5~6个月的婴儿虽能再认母亲和其他亲近的人,但不能重现,1岁以后才有重现。婴幼儿时期的记忆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少,对带有欢乐、愤怒、恐惧等情绪的事物容易记忆,且以机械记忆为主,持久性与精确性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理解、分析能力的发展,有意记忆能力增强,记忆的内容拓宽,复杂性增加。‘ 3.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是指获得和使用知识。瑞士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系统地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 价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讲课人:李磊) 一、感知觉发育 感知(sensation and perception)在婴儿神经心理发育过程中感知是一个基本的心理过程。照顾婴儿的行为本身就对婴儿的视、听、嗅、味和触觉提供了刺激,所有这些刺激在婴儿的认知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视觉刺激在儿童与其环境联系中可提供重要信息,学习过程中约70%的信息来源于视觉。因此视感知的发展在婴儿早期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新生儿出生时鼓室没有空气,所以听力低下,听觉阈限高于成人10~20分贝。生后3~7天听觉敏锐度有很大提高。婴儿视听感知发展程序见表2-2-1。正常儿童的听觉强度为0~20分贝。如果听觉强度在20~40分贝为轻度听觉障碍,40~60分贝为中度听觉障碍,60~80分贝为重度听觉障碍,大于80分贝为极重度听觉障碍。应早期发现儿童先天和后天性听觉障碍,并及时进行听力语言康复。 表1 婴儿视听感知发展程序 月龄视感知发展听感知发展 1月2月4月6月9月12月短暂注视 目光跟随物体移动90° 目光跟随物体移动180° 目光跟随落地物体 长时间看远处人物的移动 偏爱注视小物品 对铃声有反应 区别笛声和铃声 听悦耳声音时微笑 对母亲语音有反应 可迅速、直接地寻找声源 听懂自己的名字,对声音的 反 应可以控制 新生儿的触觉有高度灵敏性,小婴儿就能对接触身体的襁褓或被褥任何不舒服的刺激表示强烈反应。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眼帘等处。例如物体接触嘴唇时,会引起新生儿口部动作;物体接触手掌时,他立刻就会抓握。大腿、前臂、躯干则比较迟钝。随动作发育,婴儿的手逐渐在触觉发育中占主导地位。 二、运动发育 运动(motor)在儿童早期神经心理发育过程中,运动发育也是婴儿心理发育的重要基础。儿童运动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即不同年龄阶段出现不同的运动行为,而且运动的发育还遵循着如下规律: (1)从泛化到集中:婴儿最初的动作为全身性、且欠精确,以后逐步分化为局部、精确动作,也由不协调到协调。

全脑放疗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神经心理学评价方法

全脑放疗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神经心理学评价方法 发表时间:2012-04-06T14:30:19.2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0月总第201期供稿作者:章硕1 贺秋冬彭纯清综述姜浩审校 [导读] 脑组织受到照射后,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脑白质脱髓鞘改变。 (章硕1 贺秋冬1 彭纯清2 综述姜浩1 审校)(1.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2. 心身医学科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全脑放疗是多发脑转移标准的治疗方法。全脑放疗对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如何和怎样评价脑认知功能是临床医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本文就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全脑放疗;认知功能;神经心理学测验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treated with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Zhang Shuo1, He QiuDong1, Peng ChunQing2, Jiang Hao1 (Cancer Center1 and Department of Clinical Psychology2 ,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P.R.China) 【Abstract】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WBRT )is considered the standard strategy for patients with multiple brain metastases. Whether effects of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on cognitive function or how cognitive function evaluated is clinical medical workers, concern. Based on the related research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cognitive function;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中图分类号】B8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828-03 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WBRT)是多发脑转移标准的治疗方法WBRT后,脑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3-6个月[1] ,而如果不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只有1个月左右。但WBRT本身对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如何、怎样评价脑认知功能等问题,国内相关文献介绍的比较少,本文就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1放射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脑组织受到照射后,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脑白质脱髓鞘改变。根据症状出现的时间先后,放射性脑损伤通常分为三期[2]:即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晚期。急性期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一般发生在照射后头几周,临床表现为乏力,头痛,恶性呕吐。亚急性期主要改变为脑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改变,发生在放疗后1-6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嗜睡,疲乏无力和短暂的认知功能障碍。晚期主要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神经纤维脱髓鞘和凝固性坏死,发生于照射6个月以后,临床表现为永久性、进行性记忆力丧失,严重时出现痴呆。在此要着重提到海马的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即大脑海马位于脑颞叶内侧,其功能包括了学习、记忆和空间信息整合等;有研究认为[3]海马易受辐射损伤;动物实验也表明[4],放射剂量2 Gy 就可引起海马增殖细胞的凋亡。 2转移癌患者认知功能评价工具 在讨论认知功能的评价工具之前,先要弄清认知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概念。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应用等方面。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5]。 由于影像学特别是功能影像学的发展相对滞后,脑认知功能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还是通过使用神经心理学量表进行测评,脑转移癌患者认知功能评价方法也不例外。用于脑转移癌患者神经心理学量表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单项认知测验量表和成套或者组合式认知测验量表。单项认知测验量表侧重于测查某些方面的脑功能,其操作简便,耗时短,易被被试者接受。成套或者组合式认知测验量表包含多项测验,能比较全面地测查被试者脑功能损害的程度及范围,但操作时间较长,测验难度较高,被试者身心负担较重。在众多的量表中怎样筛选出适合被试者特点而敏感性、特异性均高的测验量表是临床肿瘤学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在早期,脑转移癌患者认知功能评价主要采用的是Folstein MF等[6]编制、于1975年发表的著名的简明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该量表能够评价患者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计算力及语言功能等方面,共记 11个项目 ,总分30分。但由于当初量表的编制目的只是用来评价谵妄或明显的痴呆,因此对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检出的敏感性比较差,如 Meyers CA等[7]的研究显示,在成套神经心理量表判定有认知功能损害的脑星形细胞瘤患者中,如果用MMSE判定,只有50%的敏感性。因此新近的肿瘤临床试验中已较少单独使用MMSE来评价认知功能损害。 近年来,脑转移癌患者认知功能评价工具通常是成套或者组合式神经心理测验量表,从一般智力、记忆力、加工速度、执行能力和运动能力等方面来全面评价大脑的认知功能,包括下面一些量表的各种组合: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WAI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Rey听觉语词学习测验(Rey 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s A/B)、霍普金斯语词学习测验(Hopkins Verbal Learning Tests)、词汇提取测验(Controlled Oral Word Association, COWA)和栓子安插测验(Grooved pegbord test)等,这些量表已广泛用于神经、精神疾病脑功能评价。但迄今脑转移癌神经心理测验量表组合并未统一,也未见到一套统一的成套神经心理测验量表,如Mehta M P [8] 在评价脑转移癌认知功能时采用如下量表的组合:霍普金斯语词学习测验,词汇提取测验,栓子安插测验和连线测验。而Regine WF[9] 采用的是MMSE,霍普金斯语词学习测验,词汇流畅/词汇提取测验(Verbal Fluency/Controlled Word Association Test),Ruff选择性注意测验(Ruff 2 and 7 test),连线测验和心境状态剖图-简式(Profile of Mood States-Short Form)。 2007年,Correa DD [10]在一篇综述文章中提到,神经心理测验量表应满足下列条件:①能够评价肿瘤本身和治疗所引起的某方面认知功能障碍,②有标准化实施程序,③量表应有常模资料,④有中度到高度的测试-复测信度,⑤有备用版本,被试者不易习得,⑥尽量使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的量表,⑦在神经心理学家的指导下,由受过训练的心理测验师或者临床助理研究员进行测试,⑧成套或者组合式神经心理测验量表的测试时间约30-40分钟,自评量表的测试时间约10分钟。具体针对脑转移癌的神经心理测验,Regine WF[9]也补充了两点建议:①由于脑转移癌患者具有生存期短、易疲倦的特点,成套或者组合式的神经心理测验应该简短,②选择量表时,应该考虑测验费用和测试者水平。另外,对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结果的解释应当谨慎,很多神经心理的测试结果是被试者所得分值与常模进行比较,因此与

神经心理行为发育

神经心理行为发育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bases 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aturation Newborn 390g, 8% of weight 9m 660g 2yr 900-1000g 7yr 1350-1400 Adult 1400g, 4% of weight Nervous Reflex in Infants 1.unconditional reflex: existing at birth and disappearing before 6m after birth Rooting reflex. A reflex seen in newborn babies, who automatically turn their face toward the stimulus and make sucking (rooting) motions with the mouth when the cheek or lip is touched. The rooting reflex helps to ensure breastfeeding. Moro reflex.Moro reflex is one of the infantile reflexes. This reflex is a response to unexpected loud noise or when the infant feels like it is falling. It is believed to be the only unlearned fear in human newborns. It is normally present in all infants/newborns up to 4 or 5 months of age. Grasp reflex .When you touch the palm of your baby's hand, the fingers will curl around and cling to your finger or an object. This is a good reflex to allow the baby to "hold" their hand. This reflex also makes it difficult to obtain handprints until it disappears at about 6 months Step reflex.When you touch the palm of your baby's hand, the fingers will curl around and cling to your finger or an object. This is a good reflex to allow the baby to "hold" their hand. This reflex also makes it difficult to obtain handprints until it disappears at about 6 months Neck tonic reflex (颈强直反射)In the supine position, the examiner turns the baby's head to one side, extending the upper and lower limbs on the same side as the baby's face, and flexing the upper and lower limbs on the opposite side. 3-4mon disappear 2.tendon reflex: Knee-reflex: 1yr. negative or accentuation亢进 Achilles tendon reflex跟腱反射:1yr. negative or accentuation 3.Superficial reflex Abdominal refelex Elicitation: Stroke the skin of the abdomen from the lateral end towards the midline Response: Contraction of the abdominal muscles of the same side towards the site of stimulation.<1yr. negative Cremaster reflex提睾反射 Elicitation: Stroke the skin of the medial side of the thigh from above downwards Response: Contraction of cremasteric muscle &elevation of the testicle on the stimulated side.<1yr. negativ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