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用书.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用书.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用书.

烛之武退秦师

本课话题——智慧的光芒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从烛之武对晋国历史和国君的为人了解之清楚,对秦伯心理和秦晋恩怨把握之全面,可以看出他虽然长期怀才不遇,却一直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方法。长期的默默积蓄,使其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沉稳自信,也使其具备了能言善辩,巧妙退兵的高超智慧。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迎来了瞬间释放的闪亮时刻。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战国期间,楚国名门贵族伍子胥,避祸亡命于吴,途中,在边境被守备人员捕获。伍子胥说:“其实,国君追捕我,是想得到我们家传的美珠。但是,在逃亡途中,我已经将它遗失了。如果将我押送国都,我就说是你把它拿走吞到肚里去了。那么你将被剖腹搜查。”那人一听恐惧不安,于是不得不将伍子胥释放。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没有智慧的蛮力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克雷洛夫2.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托尔斯泰3.良好的人生是受行动和智慧指导的。

——罗素4.决定问题,需要智慧,贯彻执行时则需要耐心。

——荷马5.谨慎是智慧的长子。

——雨果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氾.南( ) 缒.而出( ) 鄙.远( )

阙.秦( ) 杞.子( ) 逢.孙( )

戍.之( ) 失其所与.( )

【答案】 fàn zhuì bǐ jué qǐ páng shù y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4)失其所与,不知( )

【答案】 (1)“已”同“矣”,了 (2)“共”同“供”,供给

(3)“说”同“悦”,

喜悦,高兴 (4)“知”同“智”,明智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鄙?????

越国以鄙.远( )顾不如蜀鄙.

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2)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停数日,辞.去( )

(3)许?????许.君焦、瑕(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问渠那得清如许.( )

(4)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则名微.而众寡( )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

微.言大义( )

(5)焉?????子亦有不利焉.( )焉.

用亡郑以陪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

,或不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 千万落( )

(6)以?????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阙秦以.利晋( ) (7)之?????公从之.( )臣之.

壮也( )是寡人之.

过也( )何厌之.有( )亦去之.

( ) (8)其?????①吾其.还也( )②君知其.难也( )③以其.无礼于晋( )④其.

真无马邪( ) 【答案】 (1)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名词,边境 形容词,鄙陋,指目光短浅 (2)动词,推辞 动词,告别 (3)动词答应,许诺 名词,处所 数词,表示约数 代词,这样 (4)连词,假如没有 形容词,微小 副词,微弱 形容词,精深奥妙 (5)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兼词,从这里 语气词,表停顿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6)介词,因为 介词,拿,后省略“之” 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表转折,却,而 (7)代词,他,代佚之狐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指郑国 (8)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代词,那 代词,指郑国 语气词,表反语,难道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夜.

,缒而出( ) (2)朝.济而夕.

设版焉( ) (3)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4)晋军.

函陵( )

(5)与郑人盟.( )

(6)既东封.郑( )

(7)越国以鄙.远( )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9)不阙.秦( )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11)邻之厚.,君之薄.也( )

(12)且贰.于楚也( )

【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3)名词作状语,在东边(4)名词作动词,驻军(5)名词作动词,结盟(6)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作为疆界(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8)动词作名词,恩惠(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1)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12)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

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正式场合。

【答案】(1)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2)外交使节。(3)那人。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是寡人之过也。( )

译文: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译文: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译文: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译文:

(5)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译文:

(6)夫晋,何厌之有?( )

译文:

【答案】(1)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呀。

(2)省略句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省略句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4)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5)状语后置句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6)宾语前置句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识作者]

鲁君子——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

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汉代太史令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根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

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的顺序著成了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探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并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本文通过记述秦、晋联合围郑,郑国烛之武说退秦军的整个过程,表现了郑国君臣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一致对外的团结精神,尤其突出了烛之武的大智大勇,能言善辩,深明大义。

【答案】①深明大义,以国为重②智勇双全,不卑不亢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问题。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郑伯请求烛之武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晋侯、秦伯围郑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④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⑤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A.①④⑤B.①②③

C.②④⑥D.③⑤⑥

【解析】④为烛之武推辞的话;⑤为郑伯向烛之武道歉的话;⑥为郑伯分析郑亡对烛之武的影响。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秦、晋两个强国的围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占领,形势十分危急。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解析】A项,“国都被占领”错误,文中只是说“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答案】 A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问题。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秦国不应伐郑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郑既知亡②矣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⑥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A.①②⑥B.①④⑥

C.②③⑥D.③④⑤

【解析】①表明郑国现状;④为晋对秦的做法;⑤为晋国的扩张野心。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秦伯的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B.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C.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烛之武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一场风波,终于平息。

D.烛之武以利益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使得秦军撤退。晋侯退兵的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是“利”字使然。

【解析】C项,讲“仁”“知”“武”大道理的不是烛之武,而是晋文公。

【答案】 C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秦、晋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B.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骄横傲慢的态度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等情况,作者都只字未提,但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作了详细交代。

C.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进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解析】B项,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略的交代。

【答案】 B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劝说秦伯退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为秦国打算。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郑国灭亡只能对晋国有利。

C .当年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送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后来并没有履行诺言。

D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和“子犯请击之”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当时晋军的力量要强于秦军。

【解析】 D 项,“当时晋军的力量要强于秦军”错。

【答案】 D

话题:烛之武用了大量的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甲:“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我的观点:

【答案】 (示例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

(示例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惟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

九月甲午,晋 侯、秦 伯 (鲁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秦穆公(共同出兵)

围 郑 ,围困郑国,????

??九月甲午:指鲁僖公三十年(前630)九月十日。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以 其无 礼于晋, 且 贰 于 楚 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又对晋国有二心而跟楚国亲

也。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

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以,因为。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指从属二主。

???

军:两个“军”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 矣,若 使烛之武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急啦,如果派烛之武去

见秦 君, 师 必退。”会见秦穆公,(秦军)一定能撤退。”???佚(yì)之狐:郑国大夫。若:假如。使:

???派。师:军队。 公 从 之。 辞曰:“臣之壮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 也, 犹 不 如人;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之:第二个“之”,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犹:

?

??尚且。今 老矣,无能 为也已。”公 曰:“吾不能现在我已老了,不能做什么啦。”郑文公说:“我不能 早 用子,早重用您,??????已:同“矣”。子:古代对人的尊称。今 急 而求子,现在事急才来求您,

是寡人之过也。然 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 这是我的过错啊。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烛 许 之。之武)答应了郑文公。????

??是:代词,这。焉:语气助词,“呀”。许:答应。 夜,缒 而 出, 夜晚,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墙上)送出去,(烛之武)

见 秦 伯 曰:“秦、晋 围郑,见到秦穆公(对他)说:“秦、晋两国包围郑国,???缒(zhuì):用绳子拴

???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连词,表示修饰。郑 既 知亡矣。 若亡郑郑国已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而 而有益于君, 敢以 烦 执事。能对您有利,(怎么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既:已经。而:连词,表示承

?

??接。敢:冒昧,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越 国 以 鄙越过别国而把 远, 君知 其难也,远地(郑国)当作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

??鄙:名词活用为动词,边邑。 焉 用 亡 郑 以 陪 邻?邻 怎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的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

之 厚,君 之 薄 也。国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焉:哪里,怎

???么。陪:增加。邻:指晋。之: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若 舍倘若(您)放弃攻打

郑 以 为 东 道 主 ,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行李之 往 来,(秦国)外交使臣经过郑,???之: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为,即“以之为”,

译为“把……当作……”。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郑在秦东)。后世即以东道主为主人的代称。行李:也作“行理”,

???春秋时外交使节的称呼。共 其 乏 困, (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食, 君亦无 所 害。 且君 尝 为 晋君赐矣,对您并没有损害。况且您也曾对晋君施过恩惠,???共(ɡōnɡ):同“供”。

?

??所害: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损害。且:况且。为:给予。赐: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 许 君 焦、瑕, 朝 济 而(晋君)也答应给您焦、瑕等地,(可是他却)早晨渡过黄河

夕 设 版 焉,(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许:答应。济:渡过。版:筑土

???墙用的夹板。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君之所知 也。夫晋, (这是)您所知道的事情。那个晋国,有什 何厌之有?么满足呢????之:第一个“之”用于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知:名词性“所字结构”,

???知道的。夫:代词,那。 既 东 封郑,又 欲 肆他以郑国为东方边界以后,又想要扩大

其西 封,不 阙 秦, 将 焉他西面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他将从哪里取

取 之?得他所贪求的土地呢????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活用为动词,封疆界。肆:延伸,

???扩张。阙(jué):侵占,侵损。焉:疑问代词,哪里。 阙 秦 以 利 晋,消减秦国的土地而使晋国得利,

惟 君 图 之。”愿您仔细考虑这件事。”???以:连词,表示转折,却,而。惟: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代

???词,指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秦 伯 说,与郑 人 盟,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和郑国结了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 之, 乃 还。派杞子、逢孙、杨孙防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说:通假字, ???

同“悦”。乃:于是。还:撤军。

子犯请 击 之。公 曰:“不 可。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以啊!(我)如

微夫人 之力 不及此 。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子犯:晋国大夫狐偃。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因人 之力 而 敝 之, 不 仁;失 其借助人家的力量成功却又去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掉

所与,不 知;了同盟者,是不明智的;???因:依靠。与(yǔ):结交,亲附。敝:损害。知:同“智”。

以 乱 易 整, 不 武 。 吾 其 还也。”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亦 去 之。(晋军)也离开了郑国。???以:用。其:表示商量的语气词,还是。去:离开,撤军。

1.写作特色

伏笔和照应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之间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

2.写法指导

伏笔、照应的概念及作用

(1)伏笔。

①概念。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到另一阶段时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

手法。

②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2)照应。

①概念及分类。“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伏笔式照应只是照应众多分类中的一种,除此之外文章中的常见的照应还有设悬式照应和前后照应,分为以下三种情况:a.先提出疑问,再揭晓答案,一问一答构成照应;b.人物的心理变化、人物相同或类似的语言、动作形成照应;c.文中反复出现或较为特殊的物品形成前后照应。

②作用。照应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

3.迁移应用

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手法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她却不肯瞑目,眯缝着的眼里透出一种光来,那是一种寻觅和期盼之光。张着的嘴微微翕动,似有话要交代。

众人一阵迷惘。他们环视卧室,想找些所需之物了却她的遗愿,以此慰藉这颗即将停止跳动的心。

秘书递给她常年不离手的提包,那里面装有她批阅的各类文件,她却依然瞪着眼。

她的丈夫默默地将女儿引至床沿。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她脸上突然有了生气,垂着的手缓缓移动,费力地攥住女儿的上衣前襟,随后闭上眼睛,溘然长逝了。

记者轻轻地为她放平枕头。这时人们发现枕头下面压着一个绿皮笔记本。大家打开一看,里面是她的日记,在最末的一页,醒目地记着一条:今晚要为芳芳钉扣子。

“刷——”所有人的目光都射向芳芳的衣襟:上面的衣扣已经脱落了两颗……

1.课内素材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一位老臣,一生难被重用,真可谓不得志之极。在秦、晋两国大举攻郑之际,他却抛弃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缒城而出,只身赴敌营。面对强悍的秦穆公,他不卑不亢,斗智斗勇,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全了郑国,赢得了外援。能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的动力和根源是他那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爱国意识。

【应用角度】“爱国”“智慧”“舍生取义”等。

2.精彩应用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饱受冷落,大半生怀才不遇。当他仰起憔悴的面孔抒发感慨时,没有人想起他;在他俯下苍老的身躯呼出抑郁时,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记起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被推到了历史的前沿。面对虎狼之师,面对强悍的君王,他不卑不亢,机智镇定,他慷慨陈词,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寥寥数语,便化解了一场灭国的灾难。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现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

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1.学铺垫

文章开篇概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为下文提出论点做铺垫。

2.学观点

文章在概述课文情节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观点:“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3.学论据

文章运用钱学森、诸葛亮的事例结合烛之武的行为进一步证明论点。

4.学引用

文中大量地引用诗句、名言,丰富了文章内容,语言也随之变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5.学照应

文章最后仍然紧扣烛之武,提出希望,与开头照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凑。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含答案)

1 窦娥冤 本课话题——与命运抗争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指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谴责。我们可以看到窦娥最初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丁磊:开除自己,勇辟新路 大学毕业后,丁磊回到家乡,在宁波市电信局工作。待遇很不错,但丁磊感到一种难尽其才的苦闷。1995年,他从电信局辞职,此举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去意已定,一心想出去闯一闯。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行为:“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就成为人生的分水岭。” 初到广州,日子是艰难的。后来,一位熟知丁磊的女性朋友说,他精湛的“厨艺”和“古筝”弹奏,就是那段日子“苦中作乐”的明证。也可以说正是这种乐观勤奋和敢于同自己命运抗争的性格,成就了这位网易创始人。 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 1.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 ——爱迪生2.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李白

3.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歌德 4.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 5.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楔.子( ) 嫡.亲( ) 看觑. ( ) 湛.湛( ) 蓦.然( ) 孛. 老( ) 绣闼.( ) 刬.的( ) 捱. ( ) 鞍鞴.( ) 祗.( ) 桃杌. ( ) 亲眷.( ) 嗟.怨( ) 盗跖. ( ) 杳.无音信( ) 尸骸.( ) 错勘. ( ) 负屈衔.冤( ) 罪愆.( ) 苌. 弘( ) 亢.旱( ) 古陌.荒阡( ) 刽. 子手( ) 嘱咐..( ) 前合后偃. ( ) 【答案】 xiē dí qù zhàn m? b? tà chǎn ái bai zhī wù juàn jiē zhí yǎo hái kān xián qiān cháng kàng m? guì zhǔ fù yǎ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缥????? 缥缃 缥缈 (2)撇????? 撇下 撇嘴 (3)遂????? 未遂 半身不遂 (4)勒????? 勒索 勒住 (5)叨????? 叨叨令 叨扰 叨咕 (6)解????? 押解 解放 解数 【答案】 (1)piǎo piāo (2)piē piě (3)suì suí (4)la lēi (5)dāo tāo dáo (6)jia jiě xia 2.语境辨析法

重点高中语文重点课文文言知识整理

重点高中语文重点课文文言知识整理

————————————————————————————————作者:————————————————————————————————日期: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驽:相如虽驽(劣马,愚劣,无能)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宜:宜可使(应该)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7曲:曲在赵(理亏) 8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9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0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1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2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3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4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5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与…相比…怎么样) 16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7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8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19靡:左右皆靡(退却) 20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21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2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三、一词多义 1、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 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4、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 谏(凭借) 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⑧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7、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9、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10、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④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缮”,擦拭) 四、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复习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quē) 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课时作业26: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Ⅰ 必备知识巩固训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 B 解析 A 项“知”通“智”,明智。C 项“说”通“悦”,高兴。D 项“共”通“供”,供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以乱易. 整,不武 易:替代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 之 敝:损害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朝济. 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略微 ★★答案★★ D 解析 厌:通“餍”,满足。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 乱易整 B.????? 行李之.往来夫晋,何厌之. 有 C.????? 以其.无礼于晋吾其. 还也 D.????? 朝济而.夕设版焉人不知而. 不愠

★★答案★★D 解析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项代词,指郑国/语气副词,还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吾不能 ..早用子 D.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答案★★C 解析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项古义:那人,此指秦穆公。今义: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 B.与郑人盟.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B 解析B项盟:名词用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A项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C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D项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无礼于晋 B.敢以烦执事 C.以乱易整,不武 D.时人莫之许也 ★★答案★★D 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7.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侯、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教师用书 故都的秋

第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开卷有益 秋天,有个约会…… 当北国的秋意正浓的时刻,现代作家郁达夫从温暖的江南千里追秋而来,为我们写下咏秋的新篇章。 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国秋天深沉的况味,开创了咏秋的文章的崭新天地。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槐树的落蕊飘满漫步的小路,当秋蝉的残鸣被西风吹走,当秋雨落在你扛着沧桑的肩膀,那秋天,是真的到了。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 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生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你所承受的苦难,都将化作你成长路上的勋章,昂首阔步,身披万丈霞光。 2.写作背景 避世遣愁话“秋味”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涨满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知 识点总结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现代诗新[1] 文章摘要: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主要选择了现代新诗的学习,包括《沁园春长沙》《诗两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三首现代新诗。 【编者按】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将与以往有所不同。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共5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容分为: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着导读。这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着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阅读欣赏”是教材的主体,可分为4个单元,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览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目前,对高中语文必修部分的基础知识的总结,可分为: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写人记事散文)、博览约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着导读这七个部分。 1 沁园春长沙 【课文简介】《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i ú)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数字 \数典忘祖 \数见不鲜汗水 \可汗遒劲\ 劲头 【相近字】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

【字词解释】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粪土:把…视为粪土 ,意动用法。中流:江心水深急流的地方。 【近义词辨析】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寥廓:(天空)高远空旷。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新诗:五四前后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歌严整格律的束缚,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佳句欣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 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专题解说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学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地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开始。教学《<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选读《史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写作《史记》的目的与经历。本专题只选了一篇《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篇是同学们在必修五学过的《报任安书》,此处列为“存目”。如果说《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史”,那么《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马迁的“学术史”兼“心灵史”。两文结合起来阅读,便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从而比较具体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这是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我们这册选修教材的总起,更是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司马迁和了解《史记》的开始。《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所以教材为它提供了译文。让学生对照译文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这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复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和相关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则是学习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关于《史记》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 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

高中语文面试重点课文

高中语文面试重点课文 高中教师考试的面试在语文学科考的是二部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下面是XX整理的,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讲课《师说》: 1)根据文章写作背景解题 2)朗读一、二自然段 3)流畅地讲明文章主旨 4)分析写作意图。 二、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条理严谨的结构特点。 三、朗读《登高》,解释第的八层含义。 四、朗读《窦娥冤》选段,分析人物形象。 五、朗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选段,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六、《动物游戏之谜》,朗读一二段,分析语言严谨简练。 七、必修三第一单元说明,指导学生重视单元说明,解解重点。 八、《春江花月夜》 1)有感情诵读《春江花月夜》全诗 2)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

3)合理的板书 九、《林黛玉进贾府》黛玉初见宝玉选段,体会人物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生如何朗读这一片段。 十、从《荷塘月色》品味叠词。 十^一、根据《声声慢》分析思想感情。 十二、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 十三、分析《蜀道难》难在哪? 十四、根据《琵琶行》分析“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十五、《过秦论》的语言特色分析。 十六、分析《氓》的起兴手法。 十七、设计活动指导背诵《劝学》最后一段,解释论证思路。 十八、分析《鸿门宴》中刘邦项羽的形象。 十九、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之”的用法。 二十、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的典故。 二十一、根据《李商隐诗两首》,指导学生写“我眼中的李商隐”: 1)列举李商隐的作品 2)有感情朗读锦瑟 3)指导学生行文思路 4)合理板书

二十二、对《沁园春长沙》的朗读重音和停顿进行分析。 二十三、根据《宇宙的边疆》分析议论与抒情手法。 二十四、根据《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诵读指导。 二十五、讲解“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 二十六、讲解“梳理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二十七、议论文写作指导。 二十八、作文指导一一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 二十九、对联教学 1、导入新课导入一定要有出示课题的环节。 2、初读课文: 让学生自我推荐朗读,其他人听读,或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提出与整体初步感知课文相关的问题。 3、检查: 预习初读效果,有重点地指导1—3个生字。 生字、词板书在黑板右边,作为副板书并请学生回答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 4、精读课文: 理解字词句段,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表达。 反复读,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思,小组讨论。

必修1同步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4 烛之武退秦师 本课话题 ——爱国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佚之狐推荐之前,没有被重用,有 着怀才不遇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只身去劝说秦伯,足见 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劝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 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 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1950年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有人 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他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 归宿在中国。”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搞火箭导弹能行吗?他的回答是:“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的誓言最终实现了, 中国卫星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比武”了,载人航天事业也进入世界 先进行列。 烛之武和钱学森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们都用自己 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诠释了责任,诠释了选择,诠释了才能……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 ) 阙秦( ) 共其乏困( ) 戍之( ) 杞子( ) 逢孙( ) 失其所与( ) 【答案】 fán yì zhuì quē ɡōnɡ shù qǐ Pánɡ y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4.失其所与,不知( ) 【答案】 1.“已”同“矣” 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  4.“知”通“智”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若Error! 2.微Error! 3.许Error! 4.鄙Error!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5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Word版含答案

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识字辨形 雕琢 ..(diāo zhuó) 造诣.(yì) 挑剔.(tī) 雍.容(yōng ) 一把锉.(cuò) 臻.于至善(zhēn) 2.辨清词义 (1)雕琢雕刻 [辨析]雕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过分地修饰文辞。雕刻:在金属、木材、石头等上面刻出图形、纹饰等。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可用于口语或书面语。 [运用]①那些辞采华丽、骈四俪六、极尽________之能事的六朝骈文,因思想贫乏而为后代人们所不取。 ②这座寺庙不大,庙顶上铺满了琉璃,金碧辉煌;屋脊上________了好多仙人,栩栩如生。 (2)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辨析]两者都指达到很高的境界,但适用范围不同。“出神入化”只能形容技艺高超、神妙。“炉火纯青”也可以用于学术修养方面。 [运用]①经过数十年的苦心钻研,他的厨艺已到________的地步。 ②这次钢琴演奏会,他________地弹奏出高山流水的神韵,令人如醉如痴。 (3)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辨析]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只能用于形容人工事物,不能用于天然景观。鬼斧神工:一般用于建筑、雕塑等方面,用来形容技艺的高超奇妙,夸赞其成果或作品似乎非人力所为,好像鬼神所造,也形容自然景物。 [运用]①大自然________的杰作,不仅留下了使人们产生无尽畅想的自然奇观,也记录了让我们捕获生物演变和人类活动踪迹的珍贵信息。 ②这个玉器,精雕细刻,人物形神兼备,草木虫鱼栩栩如生,真是________。 [答案](1)①雕琢②雕刻(2)①炉火纯青②出神入化(3)①鬼斧神工②巧夺天工 3.积累词语 (1)厚植:深厚地培育,多用于比喻加强、加深积累,出自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仁动于天,厚植于心。 (2)雍容:形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 (3)雕虫小技:古代“雕龙”指写文章,“雕虫”指写书法。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4)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5)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6)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

☆高中语文课内重点篇目整理

高中语文课内重点篇目整理 第一册重点篇目 《跨越百年的美丽》(作者、主要人物、百年、美丽、写法) 作者:梁衡 文章主人公:居里夫人 百年: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 美丽:“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也不光是她伟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对科学执著追求,为科学奉献终身,以及淡泊名利。 结构与写法:倒叙和侧面描写(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 《合欢树》(作者、线索、写法) 作者:史铁生 线索:合欢树 故事梗概:作者以合欢树为线索,回忆了母亲为治疗“我”瘫痪的腿奔波,以及对我的写作理想的支持和帮助,母亲去世后,“我”几次探访老家,母亲当年种下的合欢树苗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写法:借物抒情的手法。合欢树象征了作者的经历,也有着同样顽强的生命力,同时,还象征着母爱。 《最后的常春藤叶》(作者、主题、线索、写法) 作者:欧·亨利(美国) 世界三大小说家: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 主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绘制这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 线索:常春藤叶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写法:1、欧·亨利式结尾: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2、反衬:人物外貌与心灵之间的反差: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舍己救人。 《邂逅霍金》(作者、写法、情感) 作者:葛剑雄 写法:侧面描写(以作者的眼光写对霍金的情感)心理描写细腻 情感变化:写我与霍金相遇时的敬仰、震惊、凝视、沉思这一心理变化。 《一碗阳春面》(作者、主要人物、线索与情感) 作者:栗良平 主要人物:一家三口(母子三人)次要人物(面店老板夫妇) 线索:阳春面 开端:第一年母子三人合吃一碗阳春面(设置悬念); 发展:第二年母子三人合吃一碗阳春面、第三年母子三人吃两碗阳春面、面馆的等待;高潮和结局:十四年后母子三人再次来到面馆吃三碗阳春面。 情感:以一碗阳春面为贯穿全文始末的线索,使其具有了团结、不屈、向上、奋争等多种美好的含义。 第二册重点篇目 《老王》(作者、写法、情感)

(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师用书:第 五 单 元 整本书阅读

单元阅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学活用,运用阅读过的《乡土中国》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通过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能具体分析《乡土中国》中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品读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追溯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进而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注。 阅读任务 一、整体任务 1.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 二、分课时任务 1.第一课时(1~3章)

(1)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背景、学术范围和成书目的。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前3章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 (3)阅读前3章,理解“乡土·社会”这一概念。 2.第二课时(4~8章) (1)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 (2)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3)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语言文字的特点。 3.第三课时(9~11章)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 4.第四课时(12~14章) 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促使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握整本书的概念。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

高中语文课文重点篇目要点复习复习资料版

课内重点篇目要点复习 第一册 《边城》的作者沈从文 1、文章内容:《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作者深情的歌咏(亲)情、(爱)情(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湘西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 2、语言特色:田园牧歌式情调和诗意,简练细腻、散淡自然。 《最后的常春藤叶》 1、文学常识:课文的作者是欧?亨利,代表作除本文外还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他的创作风格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欧美三大短篇小说之巨匠除欧亨利外,还有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 2、文章内容:小说描写了发生在几位穷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故事,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造出真正的杰作的画家形象老贝尔曼,歌颂普通人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怀 《种树郭橐驼传》 1、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柳州”、“柳河东”。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2、文章内容:本文记叙了郭橐驼所说的种树之道,突出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根本做法,并由此得出“养人”即“治民”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扰民、伤民弊端,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政治的愿望,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 3、文章写法:这是一篇寓言体政论性散文(传记体讽喻性散文)。全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 《病梅馆记》 1、文学常识: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清朝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代表作《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文章内容: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清王朝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

的强烈愿望。 3、文章写法:文章采用的是_托物言志;以梅喻人___(艺术手法),“病梅”指的是__被压制、摧残的人才_____,“文人画士”指的是__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清王朝统治阶级__。 《促织》 1、文学常识: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代文学家。课文选自中国古代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主要内容:小说的主旨是通过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第二册 《老王》 1、写作特色:__平淡有味_____的语言风格,多用_细节__刻画人物的方法。 2、内容主旨:本文是一篇写人散文,课文叙写了老王与“我”一家在患难中互相帮助所建立的真情,刻画了老王朴实、善良、忠厚、知恩图报的形象,表达出作者_对不幸者的悲悯__以及_对自己未能真正理解老王的自责__的情感。 《项链》 1、文学常识:作者_莫泊桑____,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和近三百篇短篇小说,被誉为“__短篇小说之王__”。代表作有《_羊脂球____》、《__我的叔叔于勒___》等。 2、写作特色: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发展中多处设有_伏笔__,故而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内容主旨:小说主人公_玛蒂尔德____身处下层,却热衷于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她为了参加舞会借了好朋友一串钻石项链却不幸将它丢失了。为了偿还这条项链,她耗费了十年光阴,由一个年轻貌美、娇气任性的太太变成了穷人,造成悲剧。小说通过一个小公务员家庭的变故,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物_深切同情__的情感和对他们_勇敢面对厄运的不屈服与命运__的平民品格的肯定。 《回忆鲁迅先生》

1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氾.南(Fán)(2)函.陵(Hán) (3)佚.之狐(Yì) (4)夜缒.而出(ì) (5)杞.子(Qǐ) 2.多音字 (1)共.其乏困(gō) (2)君之薄.(bó) (3)阙.秦(ē) (4)逢.孙(Pá) (5)失其所与.(yǔ) 二、说文解字 亡 “亡”是死,逃跑,失去。《说文解字》:“亡,逃也。”甲骨文1和金文1写作“”“”, 像人被截去手的形状。是对奴隶逃亡的惩罚,失去手也有亡义。金文2和小篆写作“”“”,已不如甲骨文直观。有学者据此释作“人藏于处”。非初义。隶书(汉帛书、 1.以.其无礼于晋 【文言虚词】以: 2.且贰 ..于楚也 ①【文言虚词】且:

②【文言实词】贰: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①【文言实词】辞: ②【文言虚词】之: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①【文言实词】为: ②【通假字】已: 5.夜.缒而.出 ①【词类活用】夜: ②【文言虚词】而: 6.敢以.烦执事 .. ①【文言虚词】以: ②【文言实词】执事: 7.邻之厚 ..,君之薄.也 ①【文言虚词】之: ②【词类活用】厚: ③【词类活用】薄: 8.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①【文言实词】微: ②【古今异义】夫人:古义: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称呼 9.因.人之力而敝.之 ①【文言虚词】因: ②【文言实词】敝: 10.失其所与.,不知. ①【文言实词】与: ②【通假字】知: 11.亦去.之 【文言实词】去: 答案:1.因为 2.①连词,并且②从属二主 3.①推辞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①做②同“矣” 5.①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6.①介词,拿,用②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7.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变雄厚③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变薄弱8.①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②那人,指秦穆公9.①依靠②损害10.①结交,亲附②通“智”,明智11.离开 四、积累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为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又名、,与、合称“春秋三传”。 答案:编年春秋《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公羊传》 《谷梁传》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4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 Word版含答案

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1.识字辨形 淤.泥(yū) 籼.稻(xiān) 分蘖.(niè) 稻菽.(shū) 饥馑.(jǐn) 一蔸.(dōu) 拟南芥.(jiè) 戛.然而止(jiá) 2.辨清词义 (1)敏锐敏捷 [辨析]二者都是形容词,但是“敏捷”多用来形容人的动作矫健,或者思维灵活等,如“才思敏捷”;而“敏锐”一般形容感官,比如“敏锐的嗅觉”、“敏锐的洞察力”等。 [运用]①奥运会的赛场上,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员舞步轻盈,展现了________的身姿。 ②他的目光十分________,一下子就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2)捍卫保卫 [辨析]都有“保护、保卫”之意,但“保卫”适用范围广,“捍卫”只用于主权、领土、真理、尊严等方面。 [运用]①为了________国家的尊严,我们不得不诉诸武力。 ②青年是革命果实的________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 (3)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辨析]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多指具体行动相同;“不谋而合”多指观点和见解相同。“不谋而合”在句子中作定语、宾语和补语,“不约而同”一般在句中作状语。 [运用]①新老师刚走进教室,同学们便________地鼓起掌来。 ②两个同学个性不同,但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却________。 [答案](1)①敏捷②敏锐(2)①捍卫②保卫(3)①不约而同②不谋而合 3.积累词语 (1)稻菽:稻和菽。菽:豆类的总称。 (2)饥馑: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3)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4)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5)屏气静神:亦写作“屏气凝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6)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7)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8)雷厉风行: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

高中语文知识点 课文要点

高中语文知识点课文要点 七、课文要点填空 1、本单元选编的是三篇优秀的人物传记,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范晔 的《张衡传》。这三篇传记的传主,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衡是科学家。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慕。 2、《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 史,直接写人物的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它的主要成就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和蔺相如列传》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 英勇善战为辅。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或负荆请罪) 等几个著名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 史,主要记载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期间229年的历史。《苏武传》是其中的出类拔萃之作。作者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 不虚构、不溢美 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形象璀璨夺目。“苏武牧羊”也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4、《张衡传》选自范晔的《后汉书》 ,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 “四史” 。课文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 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他于公元132年创造的候风地动仪 ,是世界上第一架精密准确的测量地震的仪器,比欧洲科学家创造的地震仪早1700多年。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014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1、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二、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名称:《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同为孔子编著的《春秋》作诠释)。《左传》是“十三经”之一。 地位、内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特点:《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三、史书体例: 1、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4、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5、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6、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他的《通鉴纪事本末》 四、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其一、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其二、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