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的研究综述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的研究综述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的研究综述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的研究综述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扛鼎之作,它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地描写了封建时代末期不同阶层年轻女子的形象。从社会性别结构层面展示了女性受封建男权、社会礼教桎梏的痛苦,以及她们反抗压迫、争取人性自由的精神,呈现了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和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在某种意义上,《红楼梦》是一部以女性为中心、为女性而树碑立传的小说,作品集中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客观地说,《红楼梦》对女性意识进行了充分地挖掘与探索,从而为女性意识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素材与资料。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意识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现实主义巨著。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尽心血进行创作。《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全书以贾宝玉和众女儿的生活为中心,主要叙说了一个勾连甚广、显赫一时的贾府及四大家庭由繁盛到衰败的过程。《红楼梦》是一部以描写女性和女性活动为中心的巨著,作品塑造了诸多具有优秀品质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女子群像的塑造,全方位的描写,充分展示了封建时代中国女性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品格,表现了她们觉醒了的自主意识和叛逆精神,阐释了曹雪芹独特而进步的女性观。《红楼梦》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观,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态度,站在时代所允许的高度,涉及到了更广泛的历史内容,深化了过去许多作品的认识,系统地反映了各层次女性复归人性的历史要求,并充分写出了这种要求遭受践踏的复杂过程,展示了这种要求的合理性及其在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红楼梦》中独特女性意识产生的社会背景。明代中期以后,在思想文化领域,以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为先导,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启蒙思想洪流。《红楼梦》继承了古代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在撰写手法上又有了全面的突破和创新,并对我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从独特视角塑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为我们展示出封建时代中国女性的独特魅力。藉以这些女性形象,作者表达出了自己心中的女性观。在小说中,作者宣扬了女性高超的才情与高贵的品质,全方位地展示了女性之美,表现了不同于他者的全新女性观。

《红楼梦》人物女性意识的对比分析。《红楼梦》虽然在整体上具有尊女抑男的明显倾向,但是作者曹雪芹并没有把男性和女两性看成是完全对立的两极。《红楼梦》对其中理想人物的塑造,往往沿袭双性同体是完美人格之体现这一原始的意象。小说虽然敢于大胆地打破男尊女卑的封建价值观,只是单纯地以女性为中心来推排男性的中心地位。作者并没有单一地赞美女性或排斥男性,而是展示出女性意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其实是作者在无意识中所追求男、女两性平衡结构的相互调和,只是在作者的笔下,人物的两性因素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有时会冲突、对抗,男性优势文化的声音会加强,有时其它一些因素也会渗透进来,因而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便显示出复杂性、多元性和矛盾性。但是作者的意识深处是在朝着双性同体这一理想人格的发展方向行走,这便是《红楼梦》女性人物具有无限魅力的原因所在。

《红楼梦》对女性意识的关怀。对女性独立地位的肯定。《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超越之处,主要在于否定了一般世俗的功利与占有态度,表达了尊重女性的意识。曹雪芹已经清晰地认识到,社会中占有女性的普遍观念是造成女性在世俗婚姻中难以保持自身独立的重要原因。《红楼梦》对女性文化品格及其精神的描写总是与“女儿必然要嫁”的恐惧意识缠绕在一起的,这也是作者自身思想矛盾的一种体现。对女性出众才干的颂扬。曹雪芹在书中充分称赞了女性的行止见识,而且还坦诚地以堂堂须眉之不及作为女性出众才干的衬托。曹雪芹突出女性的才干,主要表达一是闺阁之中历历有人,其为人处事与见识能力都不同凡响;二

是《红楼梦》就是为了给这些女子立传,使她们的声名流传于后世;其三是其笔下的女子都是现实当中的平凡女子作者就是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对那些日常生活之中平凡女子的悉心描写,展示出她们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展现她们细腻而动人的个性魅力,表现她们非同一般的才华和资质。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曹雪芹对中国女性关注的焦点还集中到了女性的不幸遭遇上,应该说,贾府之中的女性都是十分不幸的,而每一个人又都有各自的辛酸史。他对当时中国封建时代全体妇女命运的一个基本态度,也是其女性观的最主要内容。

林黛玉是红楼女子中个性意识最强的一位,她把对女性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的重视推向了更深的层面。黛玉摒弃了“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模式,把爱情的追求引向注重精神共鸣的全新境界。其次,黛玉与以往的女性形象相比,不仅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还竭力维护女性的人格尊严。再次,黛玉的觉醒还表现在她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和人生信条。林黛玉是大观园中最具审美特质的女性,她擅长吟诗作赋,她的诗作在众姐妹中更是独领风骚,《葬花吟》寄托了她对身世感慨的忧伤、世态炎凉的悲愤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黛玉对女性自身存在有着独立思考与清醒认识,她对女性个性的张扬和个体生命的重视是其强烈的女性意识左右下的行为方式。

《红楼梦》中描写的贵族女性中,具有强烈自主意识的很多,因其个体不同又各有侧重。三小姐探春形象所体现出的女性参与“社会”事务的要求和杰出的管理才能,使同时期女性意识呈现出朝着更宽广方向发展的特质。探春的理家也为女子走出家门,走上社会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开辟了道路。《红楼梦》中身处下层的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意识觉醒的闪光点。晴雯追求平等、反对奴性的坚毅,尤三姐刎颈徇情的刚烈等无不昭示着这些身处下层的女性所拥有的平等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闪烁着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人性复苏的熠熠光辉。

《红楼梦》塑造的不同阶层女性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艺术形象,真实再现了女性生活的历史画卷,呈现了女性意识觉醒不断扩大与发展的历史样态。虽然囿于时代、阶级的局限,女性意识的觉醒还仅仅停留在注重爱情、家庭的层面,没有上升到拓展女性个社会活动空间的高深领域,却为此后我国女性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参考文献:

1、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刘梦溪,《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中册[M]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范凤仙,《红楼梦》女性意识探析[D] ,首都师范大学2002

5、景圣琪,红楼梦女性意识浅析[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296期)2008

6、朱兵,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心态解析学术研讨会[C]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

7、王骁,从《红楼梦》看女性意识之觉醒[J] ,南华大学学报,2007

8、中国红楼梦学会,话说“《红楼梦》中人”[M],武汉,崇文书局,2006

9、莫砺锋,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10、王倩,论《红楼梦》的女性观[D] ,延边大学2007

红楼梦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等以及其中的衣食住行、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 一.研究热点综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 723。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三个月后生子即雪芹,他的生年便解决了,他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六月降生的。其二是雍正二年说,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五章《雪芹生卒》中,根据自己曹雪芹卒于癸未年的观点,又据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诗句,上推四十年,得出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另外,吴新雷曾提出康熙五十年说。他在《<朴村集>所反映的曹家事迹——兼考曹雪芹的生年和生父》(1981年《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中认为,据张云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人都》,其“‘得孙诗’中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他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在北京出生,康熙五十一年春随曹寅到南京,至雍正五年十二月家破时已17岁。”1991年第4辑 《红楼梦学刊》发表李春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兼评“自传说”》,也论证了“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最后享寿52岁。 3.通州墓石是不是曹雪芹的墓碑: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于一九九三年出土曹雪芹“墓石”,碑上写着“曹公讳霭墓壬午”。2005年5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一篇冯其庸、曹可凡的文章,“坚信不疑”认为农民李景柱前一年发现的曹雪芹墓石是真的,“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1883年2月12日)。但是中国姓曹名霭的人有几万人,况且也没有文献或其他资料说明曹雪芹到过张家湾,所以墓石并不一定真正是曹雪芹之墓碑。

红楼梦研究个人小结

个人小结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人物刻画、语言描写无不精妙传神,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其中的诗词曲赋也为人称颂。参与这次《红楼梦》鉴赏的课题研究活动,使我获益匪浅,通过实践学到了一些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 阅读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大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状况,此外还需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思想。深入作者的时代思考,才能更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红楼梦》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阅读时,要注意评点,做好笔记。正所谓“不动笔墨不看书”,评点式阅读是对所读内容的提炼总结,对提高分析、理解、鉴赏能力都大有好处。 还要做到略读与精读相结合。阅读像《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名著,不能只看个热闹,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更要对重点章节细致阅读。《红楼梦》的写作特色之一就是“草蛇灰线,伏迈千里”,埋下了大量的伏笔,此外,人物的姓名谐音也都有特殊的涵义,其中的诗作也很多都暗示了人物未来的命运。在阅读时如果草草带过而不深入思考,将会错过很多精彩内容。 《红楼梦》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容及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

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作为一部旷世奇书,还有很多谜团等待挖掘。此次探究活动,使我学到了实用的阅读技巧,增添了我对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拓展了我的视野,充实了我的心灵,也为我的学习生活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从斯嘉丽的女性意识觉醒角度解读其形象魅力[正文、开题、综述]

BI YE LUN WEN (20 届) 汉语言文学 从斯嘉丽的女性意识觉醒角度解读其形象魅力

摘要: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她的小说《飘》中,通过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揭示了美国内战前后南方社会中,男人从各方面压制女性,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通过塑造斯嘉丽这一形象来充分展示当时社会妇女的觉醒,女主人公斯嘉丽的形象魅力就在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主权利的追求,而且这种魅力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阅读文本,从斯嘉丽的女性意识觉醒角度深入解读其形象魅力。 关键词:斯嘉丽;性格特征;女性意识;形象魅力 “Gone with the Wind” heroine Scarlett Charm of Abstract:“Gone with the wind”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merican novels.It is written by American female writer Margaret Mitchell. This novel mainly describes the life of Scarlett who is Ta-la farmer’s daughter around the American Civil War .Meanwhile with hint of a love triangle between Scarlett ,Ashley and Rhett ,the novel depicts a wide and prosperous picture of American in the South social lives. Among the different peculiarity roles, the figure Scarlett, is the most successful, out-standing one together with the conflict and complex. Key words :Scarlett; Gone with the wind; realistic characteristic

国内城市品牌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d7670871.html, 国内城市品牌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马建宏 来源:《现代企业》2010年第10期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它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内涵和独树一帜的专 属价值,一个好的城市品牌能够使城市争取到更有利的地位、更多的机会、更丰富的资源,能够挖掘和吸引经济增长要素,大幅度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目前国内城市品牌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的开展城市品牌的建设工作,关于城市品牌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但是,由于城市品牌的概念在中国引入较晚,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国内城市管理实践,而国内城市品牌的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大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盲目浮躁、急于求成的情绪也常常影响着城市品牌价值的真正体现。总的来看,国内城市品牌 的认识与实践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与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城市品牌定位方面:“一叶障目”与“好高骛远”。这主要是指城市在进行品牌定位中一方面没有进行通盘考虑,只从历史文化、自然禀赋、产业发展等多视角的一个局部来定位,难免“一叶障目”;另一个极端是无视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软硬件条件,盲目定位于不切实际的城市品牌,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2.城市品牌内涵方面:“外强中干”与“一盘散沙”。这主要是指设定的城市品牌仅仅注重城市外在物质表现的宣传作用,在市政建设、公共设施、媒体运作上大做文章,却忽略了品牌文化内涵和文化理念的凝练与提升;或者是品牌的内涵缺乏向心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既无法得到城市多元主体(市民、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的普遍认同,也不能很好地起到“筑巢引凤”的牵引作用。 3.城市品牌识别方面:“千篇一律”与“去繁就简”。这主要是指一些城市的城市品牌缺乏特色,与同地缘或同禀赋的城市趋同,欠缺鲜明的个性,自然在品牌识别中让人觉得“千篇一律”;另外,在品牌的识别中还存在仅仅以一句口号、一个标志这样的简单形式识别来代替优质核心识别的现象,忽视了城市品牌识别系统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4.城市品牌运营方面:“盲人摸象”与“不得要领”。这是主要指在城市品牌的运营过程中,一方面没有把它纳入整个城市营销的系统中,没有把它看成是城市营销的重要组合要素之一,这样势必“事半而功倍”,无法形成城市竞争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把城市营销降格为城市推销,把城市品牌推广曲解为笼统的强势宣传,没有从需求导向组合营销方式,“不得”品牌营销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文献综述 近些年意识形态的研究已成为学术领域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但是探讨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关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日常生活关系方面的论著和文章在数量上还不是太多,相关问题的探讨还处于理论研究的层面。一方面缺乏对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系统性、理论性梳理,另一方面,对于在实践领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有效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意识形态对人及人的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引领作用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只是在某些微观领域有所涉及,比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和建设等。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力求得出一些有建设性作用的成果。 关于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经典著作可以推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批判了德国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后,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把意识及意识形态重新建立在人们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真正从现实环境和条件出发来研究意识形态,从现实的经济基础出发来研究社会的上层建筑。 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意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真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理论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俞吾金的《意识形态论》,宋惠昌的《当代意识形态研究》,郑永廷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朱兆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杨海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郭文亮的《加入WTO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就意识形态的内涵、本质、特征、社会功能、发展历史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不同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历史、当代的发展和生命力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也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有学者揭示了意识形态为人们认同和接受的重要性,认为“意识形态如果不能为群众所理解、接受,也就是阶级的基本观点、原则、理想没有为广大群众所认同,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干瘪的教条,这个阶级或集团就会逐渐失去广大群众的支持,只能无可奈何地在政治舞台上走下坡路。如果意识形态能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将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阶级或集团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执政的阶级或集团会有一个使意识形态为群众所接受的重要任务”。(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2页。)这些成果对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科学的启示和重要的借鉴。 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赵继伟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第一次从思想关系的视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系统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理论体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丰富蕴含,归纳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知识借鉴,剖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划分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阶段,提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矛盾,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规律,解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机理,透视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方式,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问题的研究从思想关系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才能被人们接受。但是,该书重点是从理论层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问题,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述。 到目前为止,从中国知网上搜索的关于该主题的博士论文尚无,与此相关的硕士论文只有一篇,即吉林大学2008年徐伶俐的《消费?生活?意识形态——消费主义及其意识形态批

红楼梦课题研究计划

《红楼梦》研究计划 指导老师:贺洪爱学生:巫雅琴 一、研究意义分析 大家知道,《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涵的奇书,《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所以学习研究《红楼梦》当然有他重大的现实意义,不能采取立时见效的实用的态度。譬如用药,有些药是补药,久服可以延年强身,有些药是治病的药,可以立见功效或在较短时间内见效,但如果患疾病而用滋补缓药,当然劳而无功,如果患虚病弱症而用补药,事久必然有效。《红楼梦》是药中的大补,当治患文化虚弱之症,久服必定有效,所以学习《红楼梦》的现实意义,首先是在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人们的思想精神境界,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二、思想根源分析 1、外部的思想根源,也就是世界的大环境。曹雪芹大约诞生在清康熙54年,即公元1705年(有争议),卒于乾隆27年即公元1763年。他出生时正值18世纪的开始,欧洲文艺复兴已过去了400年,在这段时间,世界范围的人文思潮进一步发展,其特点是反对中世纪的神权和专治统治,尊重和提倡人的价值,人要自己主宰自己。同时大力提倡科学,产生了哥白尼的太阳学说。中国封建王朝处于康乾鼎盛,而西方进入进一步认识世界的科学时代。1760年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乾隆25年《红楼楼》手抄本诞生并在社会上传播。此时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已开始应用于工业,带来了工业革命的高潮。当时中国与世界的隔绝是比较严重的,但也不是一点风都吹不进来。在明万历10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带来了西方文明和科学技术。万历30年利玛窦来到了北京,呈进自鸣钟以讨皇帝的欢欣,同时带来了万国图,即世界地图,使上层及士大夫开阔了眼界。其后耶稣教士汤若望于清顺治年间来到中国,带来了基督教义与西方文明及科学知识。基督教义是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纳妾等,这些思想不可能不影响到中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知识界。 2、内部思想根源及国内政治经济状况。自明朝后期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萌芽到逐步发展,商品经济进入社会生活,形成了几个大的商业城市,如南京。明朝后期,南京很繁华,商店林立、招牌盈目。比较大的商业城市还有北京、杭州、

女性消费意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5000字——6000字)要求 要写明以下几点:(顺序可以变化,定义要有权威的论文、博士论文或者教科书上为准)一、女性消费意识研究 “消费”(Consumption)是现代商品社会的一个重要概念,《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卷四中对它的定义是“物品和劳务的最终耗费”。一般来看,广义上的消费是指所有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行为,狭义上的消费是指购买商品之后的后续行为,即使用或享用商品的行为。[1]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以及物质文化的空前繁荣,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消费意识也逐步形成。消费意识(李媛菲,2009)是指消费取代了生产而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式。也有人将消费意识解释为消费观念,即一个消费群体集体信赖的思想,共同达成的协议,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 而女性消费者作为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购买群体,根据2009-2010年女性消费报告统计分析,女性消费者已经成为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主角,社会购买力70%以上掌握在女人手中。所谓女性消费者不是指全部女性,而是指在实际市场上有购买能力的女性。通常包括青年、中年女性消费者,年龄段从18—55岁左右。 广义上的女性消费(Jean 1998)是指女性进行消费的全部过程,其中女性扮演了一个或多个消费角色,如消费的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等;狭义上的女性消费则是指女性使用消耗物品并满足自身需要的消费过程。女性作为消费者,其消费意识相对于男性往往更加趋于感性,属于冲动型消费。 鲍德里亚认为,女性通过消费表现自我,寻找着主体性和获得解放的途径,但从中能真正获得完全解放的女性寥寥无几,更多女性同时不知不觉成了被操作控制的利润机器,成为了商家赚取利润的客体,处于被看与被改造的客体地位。[3]西莉亚.卢瑞认为现代社会,在消费文化中,女性很难获得与男性相同的竞争力,而在消费实践中,女性也很难获取与男性相同的经济文化资源。因而,使得女性的消费意识更加强于男性,她们也更加希望以不断消费强化自己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消费是女性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之一。[4]王宁则将符号互动论中的核心概念“认同”及其理论方法运用于消费的研究,是一个有新意的研究角度。他以个人形象中最为重要的“脸”为例,指出女性在化妆、美容、整容等方面的消费,是为了维护或创造一张社会所认同的“好看”的、使人喜欢、不让人讨厌的脸,以此形成良好的个人形象资本。“脸对自我认同的形成的重要性决定了对脸部进行维护、加工和美化的重要性。”[5]

《红楼梦》翻译研究综述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随着外语研究及翻译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红楼梦》各种版本的语言翻译、文化翻译、译本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红楼梦》翻译研究做了大体回顾,从语用学、修辞学、文化等方面对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目前《红楼梦》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红楼梦》翻译研究可能的领域与途径。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语用学修辞学文化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海外的《红楼梦》译本有摘译、节译、全译三种形式。虽然《红楼梦》已有多种语言的全译本,但是从目前国内的翻译研究来看,却只涉及到三种语言的版本。英译本的研究最多,占所有研究的90%以上,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版本的研究虽有涉及,但都总计不过十余篇。主要有成蕾的《“潇湘馆”里的“潇湘妃子”――〈红楼梦〉两个法译本中建筑专名的语义层级分析及其翻译策略选择》(《译林(学术版)》2011年第3期);郭玉梅的《〈红楼梦〉法译本传统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5月)、《从〈红楼梦〉法译本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法语学习》2011年第3 期);森中美树的《简述日译〈红楼梦〉之难点――以平冈龙城〈国译红楼梦〉为例》(《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3辑);苏德昌的《从红楼梦的日译看“そんな”的感叹词性用法》(《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第3期);史华慈与姚军玲的《〈红楼梦〉德译书名推敲》(《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6辑)等。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总体概述 在进行《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内容前,有必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其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宏观概述,为下面研究内容的归纳和分析提供相关数据。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输入“红楼梦”及“译”两个关键字,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选择“题名”检索条件,进行模糊检索,得到以下数据。 表1 ■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红楼梦》翻译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更多的相关博士论文及专著的出版,《红楼梦》翻译的研究的范围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红楼梦》翻译研究状况 1.语用学视觉下的《红楼梦》翻译研究李蓓在《〈红楼梦〉语言学研究综述》(《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4辑)中认为汉语版《红楼梦》中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性质、构成、词汇、词汇系统及对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熟语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的翻译研究来看还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涉及到词汇、委婉语、习语、典故等方面。《红楼梦》中词汇的翻译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词汇的翻译研究主要涉及某一类词的翻译。 (1)人名的翻译。王静在《〈红楼梦〉姓名翻译与注释译法》(《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月)中分析了杨、霍两英译本《红楼梦》的人物命名艺术,提出要忠实地再现《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就必须利用音译法和意译法、运用双关语法和借用法语、拉丁语等方法译出其中姓名的含义。赵丽娟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人物姓名的英译本解读――浅谈霍克斯〈红楼梦〉版本主要人物命名》(《语文建设》2013年第6期)中以霍克斯对《红楼梦》译本中人名的翻译为蓝本,以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所暗含的人名含义为研究对象进行阐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模块一:研究概况 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而又敏感的理论课题。在当代世界的各种政治理 论文献中,以及我们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着。近年来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思想、观点的争论、斗争始终存在,因此,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及其功能问题,是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需要,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一些专家、学者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一批有影响的论著相继问世,为创立独立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体来说,关于社 会发展规律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关于意识形态的内涵。学者们普遍对传统教科书的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疑问,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意识形态的概念。二是关于意识形态的特征。学者们分别提出了“二特征说”、“四 特征说”、“五特征说”和“六特征说”。三是关于意识形态的功能。许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归纳起来,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社会整合功能;合法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和控制性功能。四是关于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模式。学者们根据对意识形态定位及阐释角度的不同,将当代意识形态理论划分为四种模式:意识形态革命论;意识形态批判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决定论模式。五是关于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这一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未决而又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意识形态是否是科学的争论,这一争论直接涉及到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这种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值得注意 的是,一些学者虽然不正面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但在具体阐述一 般意识形态与科学性的关系时却对意识形态是否具有科学性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

八十年代以来《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综述

八十年代以来《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综述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杨升 【摘要】《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是整个全书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曹雪芹原书中的章法规律,也是全书的哲学和美学观念。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红楼梦》诗词研究曲赋专著,它们分别探讨了《红楼梦》诗词的渊源、特点、作用、优劣及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等,并形成了专题研究,对文艺创造的发展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八十年代红楼梦诗词曲赋 我国古典小说传统风格之一,就是在小说中间掺入韵文(诗词曲赋),把韵文作为点缀、清品或“攀附”风雅的配角。曹雪芹《红楼梦》突破了这个传统,《红楼梦》韵文,已成为全书艺术构思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对小说故事发展、人物刻画、主题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曹雪芹世界观复杂,知识丰富,写作时又经常故意将“真事隐去”,用了一些“假语村言”;另一方面《红楼梦》中的韵文多是紧密联系小说而作;此外由于小说早期稿本流传中的有意涂改和无心讹错;还有小说后40 回续书的真伪优劣问题等,都导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等存在着颇多阅读障碍,因此《红楼梦》自问世起,其中的诗词曲赋便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理解。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专著,它们分别探讨了《红楼梦》诗词的渊源、特点、作用、优劣及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等,并形成了专题研究。 《红楼梦》诗词的渊源 曹雪芹的诗词成就被很多学者所称道。我们知道,一方面,任何一个文学家都继承了前辈所创造的优秀文学传统,另一方面,我国清代诗歌有十分讲究用典的特点:这两个方面导致许多学者为探究曹雪芹的诗歌才能,专门去探究他的诗词曲赋等韵文究竟是接受了前代哪些人及哪些诗词的影响。 薛洪勣《“冷月葬花魂”还有更早的渊源》(《红楼梦学刊》1985年第1期)认为“冷月葬花魂”,并非源于明清之际著名的才女叶小鸾的两句禅语“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似乎还有更早的渊源,这就是北宋王山的《笔奁录·盈盈传》。此传还收在李宪民《方斋广录》和洪迈《夷坚志》等书中。《红楼梦》中有“痴男怨女”的话,盈盈就是一个在中国小说史上较早出现的林黛玉型的怨女。在其本传中引录盈盈诗词多首,有《伤春曲》一阕,颇值得注意:“芳菲时节,花压枝折。蜂蝶撩乱,栏槛光发。一旦碎花魂,葬花骨,蜂兮蝶兮何不来,空余栏槛对寒月。”这首词抒写了盈盈的哀愁、不平和觉醒,也是她一生遭际和为人的绝妙写照。其人其诗与林黛玉确有某些相似之处。特别是,一眼即可看出,“碎花魂,葬花骨”、“空余栏槛对寒月”等句,与“冷月葬花魂”不仅在字面上类似,意境也较贴近。因此,薛洪勣以为这是林句的更早的渊源。 雷广平的《论唐寅诗风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96 年第2 期) 也认为唐寅诗风的主旋律对曹雪芹悲剧之作有着深刻影响,两人的诗词创作“同样是伤感惆怅的基调”。《红楼梦》诗词的许多诗句,“是承唐寅诗风的余绪,有的简直如出一辙,采用了转借、翻新等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斑斑墨迹”,其一,《葬花吟》与唐寅《花下酌酒歌》、《一年歌》、《沈石田落花诗》有很多相同之处;其二,《好了歌》与唐寅《一世歌》有颇多相似之处;其三,《桃花行》与《桃花庵歌》有诸多相似之处。 姜志军在《古雅:<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气脉》(《红楼梦学刊》1996年01期)中说:“中国的孔孟文化、老庄文化、楚骚文化、唐宋文化、元明清文化等,甚至海外的印度佛教文化,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 楼 梦 研 究 综 述 会计学院 审计14-1班 万雨巍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 723。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三个月后生子即雪芹,他的生年便解决了,他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六月降生的。其二是雍正二年说,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五章《雪芹生卒》中,根据自己曹雪芹卒于癸未年的观点,又据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诗句,上推四十年,得出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另外,吴新雷曾提出康熙五十年说。他在《<朴村集>所反映的曹家事迹——兼考曹雪芹的生年和生父》(1981年《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中认为,据张云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人都》,其“‘得孙诗’中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他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在北京出生,康熙五十一年春随曹寅到南京,至雍正五年十二月家破时已17岁。”1991年第4辑《红楼梦学刊》发表李春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兼评“自传说”》,也论证了“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最后享寿52岁。

女性意识

《搜索》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搜索》作品简介 三、《搜索》中表现出的女性社会地位现状 (一)男权社会的不平等 (二)社会现实中女性的无奈和悲哀 三、《搜索》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一)陈若曦 1.自信果断 2.具有自我解放意识 (二)叶蓝秋 1.善良弱小 2.具有反抗意识 (三)莫小渝 1.男权社会下典型的女性形象 2.女性意识的觉醒 四、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二次成长 (一)陈若兮的成长 (二)叶蓝秋的成长 (三)莫小渝的成长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摘要 陈凯歌作为一个有着高追求和极度理想化的导演,内心极其丰富。他拍了一部贴近群众生活,反应社会现象的《搜索》。电影中的故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三位女性所表现出不同的形象,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回味无穷,总能看到熟悉的影子。如今社会女性早已成为独立自主的存在,再不是以前需要完全依附于男性的存在,对于爱情、事业、家庭有着不同的认知,因此,通过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分析让我们来重新认识新时代的女性。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女性处于两性关系中弱势方,一直被男性所打压,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总会收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本文通过对电影《搜索》中三位女性形象的解析,展现出当代女性的不同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通过对三位女性形象的探析唤醒社会对女性的重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电影是艺术加工的产品,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影片中展示了很多我们不曾留意重视的细节。电影以一种艺术的手法描绘出我们生活中真实的现象,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麻烦远远要比电影中的还要多,电影中三位女性面临的问题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通过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来诠释生活中女性的生活现状,让大家对“职场女强人”、“家庭妇女”等女性形象有新的认识和改观。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观察法,观看影片《搜索》,了解故事背景、情节梗概等基本信息;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同类电影或同类型女性角色,分析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情感、内心等;通过描述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描述三位女性角色在影片中所处的环境和面对问题时所作出的反应。通过以上方法对电影《搜索》中的女性角色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影《搜索》是国产影片,因此国外对其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国内的一些影评对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根据不同的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些人

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一些学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城市品牌问题,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初步归纳出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内部品牌观、受众观、营销观、形象观、文化观等分支领域,以期对未来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城市品牌;内部品牌;利益相关者;城市营销;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编辑。 一、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内部品牌观 城市内部品牌是指该城市所拥有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个人品牌、组织品牌(企业品牌、政府品牌、非盈利性组织品牌,如大学品牌、国际性组织、领事馆等)、文化品牌、产业品牌(矿藏品牌、旅游品牌、工业品牌、商业品牌、教育品牌等)、地理环境品牌、典故事迹品牌等。城市内部品牌多数都可以成为“城市名片”。由于内部品牌对城市品牌塑造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能大幅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因此,内部品牌培育成为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有: 二、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受众观 真正的城市品牌是存在于城市受众(或利益相关者)的内心和想法当中,即城市品牌的最终形成是由城市内部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投资者、居住者、工作者、创业者和求学者等)的满意度和城市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旅游者、潜在的消费者、经济学家、城市品牌竞争者、上级政府部门和观者等)的积极感知所驱动[11]。主要研究有: 张鸿雁(2002)提出,城市品牌建设主要应强调城市存在的责任、城市存在的道德意义与历史使命,从更完整的意义上说,城市发展是一个社会整体满意的体系,即城市市民满意、城市游客满意、投资者满意、环境满意、管理者满意、社区满意,以及在城市品牌经营中的个体差异满意、城市理念满意、行为满意和视觉满意等[9]。余明阳等(2004)以美国城市管理为例,初步介绍了美国城市政府如何吸引城市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12]。聂清凯(2004)认为,企业家是城市的天然产物,企业家精神与城市品牌之间存在着内部的互动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3]。姜海等(2004)认为,城市品牌来源于城市本身,它的生成基于市民和观者的心理需要,城市品牌是城市的物质内容与市民和观者的心理内容相融合,在特定的传播机制中生成的[14]。黄江松(2004)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长期积淀起来的社会公众对它的稳定印象和整体评价的集中表现[15]。张锐等(2006)认为,城市品牌就是城市建设者(如城市政府、企业、市民等)分析、提炼、整合所属城市具有的独特的(地理、人造自然)要素禀赋、历史文化沉淀、产业优势等差异化品牌要素,向城市利益相关者提供持续的、值得信赖的、有关联的个性化承诺,以提高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城市的认同效应和满意度,并增强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6]。方丽(2005)认为,城市品牌是蕴含城市独特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城市名称和标志,是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之总和在城市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实际评价,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外在表现[16]。孙利昌(2005)认为,城市品牌就是通过城市自身(包括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居民)对城市资源的系统整合,能够让人们对该具象的物质城市与某种抽象的精神形象对应的一种符号[17]。张燚等(2006)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品牌形成的利益相关者驱动机理。首先,内部利益相关者由于身居城市,其满意度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城市软硬件环境的“亲身体验”而形成;其次,城市在外部利益相关者心目中的形象主要来自短暂的“体验”、其他人的介绍、城市内部品牌和城市宣传。为此,作者提出实施利益相关者体验与满意度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塑造方法 [11]。gibson(2005)以美国华盛顿特区推销城市生活的实践为例,对城市领导者们如何通过塑造城市品牌从而吸引郊区目标市场群体到城市定居的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18]。 三、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营销观 城市营销的活动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意大利,而城市营销理论真正形成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kotler(2003)提出了“地方营销”的概念,即将地方视为企

红楼梦开题报告doc

红楼梦开题报告 篇一:《红楼梦》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

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第十一卷 第二期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Vo.l11,No.2 J OUR NAL OF ANHU I ELECTR I CAL ENGI NEER I NG PROFESS I ONAL TECHN I QUE COLLEGE Jun e2006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汤家玉* (蚌埠坦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13) [摘 要] 本文全面地总结了当代学者对意识形态研究的成果,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的价值理论体系。 [关键词] 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价值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 D69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706(2006)02-0007-07 The V iewpoi nts of Schl ars on Ideol ogy TANG Jia-yu (Bengbu Tank I nstitute,Bengbu233013,Ch i n a) [A bstract] The dissertati o n takes m ak i n g c l e ar t h e ach ieve m ents that the researchers have m ade abou t i d eo l o gy.The author th i n ks that ideo logy is the m ental superstr ucture of the society and the ax i o logy syste m of the ruli n g c lass. [Key words] ideo logy;m ental superstructure o f the society;ax i o logy syste m o f the ruling class 意识形态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者们对此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出版了一些专著,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应当说,学者们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有些方面,尚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对意识形态概念渊源的追溯 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第一个明确提出 意识形态概念的是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哲学家托拉西,意识形态在他的理论中就是 观念学的意思。观念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认识的可靠性的程度。他在!观念学原理?(或译作!思想体系原理?或!意识形态原理?)中解释说,意识形态表示的是一种思想的科学或观念的科学,这种观念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拿破仑率领大军在欧洲进行征服活动,也就把意识形态家们的思想带到欧洲各地,意识形态一词在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流行起来,含义也就越来越复杂,肯定和否定的意义并存于一身。在法语中,意识形态是指关于思想意识的言论;在英语中,它具有观念学、思想体系、空想等;在俄语中,它包括思想体系、思想观念等意义。意识形态概念在其演变过程中,其内容越来越复杂,远远不同于它的最初意义了。 至于中国共产党人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渊源于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他们指出:市民社会 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而意识形态就属于 观念的上层建筑。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进一步阐述了意识形态的涵义: 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社会的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是由 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观念上层建筑。 需要说明的是,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其本质是虚假的观念。马克思认为: 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把人类史归结为一种歪曲的理解,就是归结为一种完全的抽象。&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说: 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各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 *收稿日期:2006-02-27 作者简介:汤家玉(1966-),男,安徽繁昌人,蚌埠坦克学院政工室,副教授,博士。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