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谈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谈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谈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摘要]从本文分析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入手,并结合了课堂教学语言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明优化语文教学语言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注意的: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节奏,情真意切、深情并茂,灵活机智,幽默风趣等等。

[关键词]教学语言、语言特点、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是科学,具有科学美;语文教学又是艺术,具有艺术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媒介是语文教师的语言美。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刻苦铭心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就影响着自己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影响着学生学收获的大小。教师语言能力的强弱,首先表现在见讲话水平上。具备绘声绘色、达意及情、词约意丰、和谐悦耳、严密精确的语言,充满激情,充满知识智慧,富有启迪性而又鲜明、流利的讲话,是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反之,便可能导致教学的失败。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德、识、才、学的综合体。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全程运作的基本载体。无论是组织、讲解、引导、点拨或评价,教师都要依靠教学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传输,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要通过教学语言。从这个意义上2,教学语言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针对教学任务、教学对象、体裁内容,使学生理解,信服,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受教育者的行动服从与教育者的意愿,成功地带着学生打开求知的通引领学生认识人生、走向社会。

就语言本身讲,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介于口语和书面语言之间。他是符合语言规范、生动活泼而又庄严周密的练化的口语、书面语言的结合体。它具体如下“八个统一”:1、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2、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3、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4丰富性和凝练性的统一。5、抒情性和启发性的统一。6、趣味性和哲理性的统一。7、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统一。8、工具性和情感性的统一。就课堂语言总体来看,根据课文的自身特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以及授课者自身条件,选用描写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或者选用论说性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因为语文教材,每一篇都是极具意蕴的佳作;同时,教书育人的工作本身就要以情动人。因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最富有感情色彩。对不同的呢,不同情调课文的教学,应用相应的语言给予表达。或感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如此这般,这种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才会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符合汉语规范化的特点,必须避免地方方言的渗入,这样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汲取信息。语病、口头禅(在教学中应称之为“教学副语言”)要坚决根除。否则,既给与呀添染了污秽,也使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影响课堂的四十五分的效率。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与实践

课堂的教学语言在实践应用中,虽然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但结合课堂教学流程,主要分以下几种。掌握这些教学语言的特点,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开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语

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导语开始。

对初中低级课本中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引述课文中动人情景开讲;对含义较深的课文,可用设置悬念的提问来开讲;对抒情诗歌散文,设计渲染气氛、激发情感的导语;对写景性诗歌散文,设计展开意境、透入情景的导语;还可与学生一起歌唱与课文主体或内容有关的歌曲;促使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图片;解剖课文标题……总之,围绕一个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话明又一村”——过度衔接语

穿针引线,连接课堂的各个环节。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学习课文,把一个一个教段(教学板块)自然向前进。让学生的思维之舟,在知识的长河中“轻舟已过万重山”;让他们骑上技能训练之马,“踏话归来马蹄香”。结合课文内容、逻辑关系,设计巧妙的教学过程的过渡、衔接语言。

这样启发思考、留有余味的过渡性语言,即使学生不因下课而中断学习兴趣,又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无中断之痕迹。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提问语。

启发得法、学生开窍。给学生提供知识背景,思考的疆场,摘创造之“桃子”。“跳一跳,够得着”,注意提问的思考价值。

这两组提问哪一个好?显然,第一组的答案就在下文,学生只需照本宣读。“学须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这种浅显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校能力是没有半点好处的。聪明的学生会兴趣索然,甚至十分厌倦。而第二组提问,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他们懂得语言是怎样表达内容的。体温目的明确、程序合理、时机恰当。要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都成为胜利者,让学生说我行,乃为提问的成功。

就此,我探索了如下提问规律:

(1)旧瓶装新瓶。既是在旧有的模式中寻求内容上、提问方式、提问角度上的改变。在教《海燕》一文,虽然同样是分析文章结构时,可我没问学生“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各部分的意思是什么?”而是说“这篇散文是由三分幅画面组成的。每幅画上都有背景、有海燕的形象。请你找一找、想一想,是哪三幅?”这样提问一改那种枯燥的套路,别开生面,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2)平中求奇法。就是在看似很平淡的语句中通过删减、添加,使句子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样浅入深问,使学生查寻常而见奇峭,提高了锤炼词语的能力。

(3)(三)点面聚散法。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适宜的小问题的提问方法。一个大问题统领着几个小问题,而这几个小问题又紧紧围绕着中心问题。

例如教学《故乡》:“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不易理解,可设置如下几个问题1、“阴晦、苍黄、萧索”这些词语表示的是怎样的环境,给你怎样的感觉?2、我的心为什么悲凉起来了?3、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如此景象,联系后文“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你能悟出什么道理?三者结合,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学会明白了课文开头这段农村萧条景色是为渲染气氛和暗示背景的。

(4)寻根溯源法。就是抓住课文的之点,顺着一定的逻辑思路,由表及里,由近及远,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当然这种方法可以颠倒来用。如《珍珠鸟》一文。

我就是先问,本文作者讲了自己与珍珠鸟的之间的事,他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抓住了本质“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然后再让学生去推求,问作者是如何对待珍珠鸟的?而珍珠鸟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这样通过环环相扣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问题的“源头”。

(5)触类旁同法。利用事物的可比性,先设计一个或一组可比照的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类比对照,从而悟出解决方法或问题答案的提问方法。如我在初三复习《语句段的赏析》一节中,就运用这种方法提问。1“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与“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这两句一对比,学生就明白了其中的优劣,比起来孤立的句子分析要有说服力。

(四)“入妙文章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阐释、讲析语。

画龙点睛,切中要点。疑惑,让学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愉悦。讲解分析精辟警策,理解鉴赏,堪为示范。它感情激动,波澜起伏,对教学重点、

难点重锤打,掀起教学高潮,引起学生心灵震撼,心潮难平。它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让学生心摇荡,于强烈的感情氛围中求知识,悟义理、明人生。这方面的情况复杂,本文就不在此赘言。

(五)“善教应使继其志,金针还须度与人。”——结束语

教学亦如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结束语也应像豹尾一样有力,余音扰绕梁,三日不绝。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带着探索的心理走出教室,如我在教《春》一文时,师生已经一起兴趣盎然地领略了“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样的胳臂和腰脚,领着我们走上前去”等意境。眼看可在陶醉中胜利结束这一课的教学了,突然有个学生在下面嘀咕道:“可惜今天寒风凛冽”。另一学生也忍不住符和着“春天在哪里?”同学自然纷纷侧目,有的责备他们,有的惘然地望着我。我说:“现在虽然不是春天,但孕育着趁的生机呀。诗人雪莱说过‘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至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面露春色,愉快的下了课。风趣幽默的结语,既挽救了可能失败的课堂结尾,又想起了委婉批评的功效。一石二鸟,学生当然盼望再上你的语文课了。

除结束新课创设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氛围,让学生反复推求;或者“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课后自寻答案;或者引导学生想象,扩张学生的思维空间以为,当然还可以:以预习新课,指导课前预习;留下窗口,让学生课后窥视研究;把课堂结尾作为自由阅读向写作训练过渡的桥梁……

总上所述,我觉得教师的课堂语言应中到:

1、动静结合。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别思参加通过实验得出一条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

+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学语言中的手势、表情、动作、眼色等体态语言对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目光、动作更“体态语言”作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而且要把它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使之不分心。

2、抑扬顿挫的节奏。教师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变速,把重要内容的表达速度

放慢过有意重复,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被无意注意分散时,可骤然提高音量或略作停顿,用以排除外来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再“牵”回来。设置悬念。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积极参与学习。上面只是对教学中语言的语速、语调的节奏,其实节奏还包括教学语言内容。正如戏剧一样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课堂教学中也需注意语言的跌宕起伏。如设置悬念。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积极参与学习。

3、情深意切、深情并茂。根据课文内容,于适当处语气或爱或憎,或喜或怒。问句“为什

么”或“怎么样”,或反问或设问,能使学生触思于须之间,集注于发问

之际。

4、幽默风趣、灵活机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

一位助手是幽默。”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教师应能“牵引”“过渡”,迁移转化而不留痕迹。

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只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才能使课堂教学佳处纷呈,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精品文档 (66)漫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教师语言艺术不仅反映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精心设计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试从准确性、形象性、趣味性、凝炼性四个方面入手,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进行简略的归纳。 关键词:语言准确性形象性趣味性凝炼性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充分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两种特性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达意及情的准确性 准确性,或称之为科学性。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评讲作文,无论是概括主题,还是归纳技巧,都应该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拨开迷雾见日月。而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精辟的见解,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用你的精辟与深入轻轻捅破学生理解和感悟中的隔膜,让学生进入一片洞明之境,自己去享受明媚的阳光。讲解《风筝》,学生大都能感受到笼罩全篇的浓浓的“悲哀”,但他们眼前看到的只是“我”因“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无法补过的“悲哀”,我在准确深入地分析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我”对中国儿童教育制度的“悲哀”,对儿童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的深沉感慨,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了文章中的情感。

教师课堂语言行为

教师课堂语言行为 (一)教学语言行为及其特色 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 语言是思维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发展智力;语言是交际工具,帮助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人们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有人际之间交往,都必须运用语言工具,交流人们的思想感情。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知识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折重要作用。在师与生、教也学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多数是凭借语言为中介进行的。教师传授的知识能否被学生所理解,关键在于他能否使用语言把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财富。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理解,可以通过对实物、直观教具的直接知觉观察,还可以通过读的形式,但是这两种途径都不能离开教师的语言,一旦离开教师通过语言的讲解、指导、传授,学生的种种独立活动,都不能称其为具有双边活动特点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工作最常用的、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古代学者认为,教师是“以舌耕为业”的。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难怪乎人们说:“听一堂好课,就像欣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流连忘返。”足见高超的教学语言的巨大魅力之所在。教学实践雄辩地表明,教师语文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讲情绪,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学语言历来为教育家所重视。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要斯基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语言在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中,有其职业上的特殊需要和特殊要求。教学语言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它是经过加工的语言。根据教学工作的特点及其特殊需要,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色如果能够得到充分显示,就能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由教学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教学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学语言是专业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是教学的具体条件下——有明确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的,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因此,它属于专业语言,既不同于哲学、政治、法律的用语,又有别于电影、话剧、相声等文学艺术用语;既不是纯粹性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口语,而是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和经过提炼的口头语的合金。 (2)教学语言是独自语言与对话语言的结合 有声系统的教学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它又可分为独自表达语言和对话表达语言两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讲解、说明、报告和讲演,都属于独自语言形式,而使用的问答、座谈及辨论等,都属于对话语言的形式。当然,这两种不可截然分开,而要有机结合,最好使其穿插进行,错落有致。 (3)教学语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教学语言的共性是各科教学必须遵循的,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主导性、科学性、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课堂语言艺术的好处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媒体。一堂生物课,尽管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语言艺术的应用却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同计算机有“计算机语言”一样,生物学也有自己的“生物学语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要讲的内容清晰明了地讲出来,并能被学生很好的理解接受,这需要将生物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甚至其他学科的语言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来很清楚的表明某个生物知识。 一、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规范对学生吸收知识的准确性影响很大。教学语言接要符合语言规范有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要求,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 1、准确描述科学事实 在生物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是介绍科学事实,概括基本的生命活动规律。因此教学语言要真实清楚的描述事物的本来面貌。例如

形态的知识,诸如形状、大小的形容或比喻;其位置的上、下、左、右,色彩的描述等都不能含糊。 结构的知识,诸如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或器官水平,其层次是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等都要一一交代清楚。 生理的知识,诸如一个过程的起止点,该过程的顺序,结构基础,行进机制,常态与非常态要一一阐明。 总之,描述科学事实,语言要斟酌、准确。特别是讲解一些名词、术语和形成一个概念时,甚至一句话中的个别字的用法、不连贯的中间停顿等都应谨慎。力求简明扼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精确的语言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 2、使用科学术语,避免生活“俗语” 教学语言要避免生活中的某些方言、俗语。如在教学中要避免把“小麦”说成“麦子”;“骨骼”说成“骨头”;“翼”说成“翅膀”等。即使某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俗话”,用时也要谨慎,不要为博学生一笑而用之。 3、适当拓展深度,使学生产生正确理解 例如在讲同源染色体时,如果只按教材定义“配对的两个染色体,形状、大

论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论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离不开教学语言这个有力的手段。因此,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修养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追求。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语言艺术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小学生正了于形成、发展其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小学生学习、仿效的标准语言,是小学生语言修养形成和提高的楷模,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高尚的情感,陶冶情操。具体说来,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教学语言条件。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主要通过语文教师正确的发音去学习拼音,学习普通话,学习语文知识,可谓是基础的基础。一个普通话不过关的语文教师,无论如何也难以给学生纠正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一个吐字不清晰、说话不流畅的语文教师,也难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全国都在大力提倡推广普通话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走在推普的前列,学好、用好普通话,用清晰、标准、规范的语言去影响、感染学生。 小学语文教师光有一口发音准确的普通话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精练、简洁,合乎逻辑,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因为语言既是思维的凭借外壳,又是思维感知的载体。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同他们的语言发展密切相联系的。科学的知识必须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表达。小学语文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必须首先符合语文学科的科学性要求,努力防止出现逻辑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要使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形成严密的因果、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进而体现出知识内在的联系,给学生以正确的教育。 二、丰富、细腻、具有情感性 汉语语言优美,语汇丰富,绘声绘色,表情达意往往精细而形象,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从宏观到微观,从过去到未来,从天文到地理,从风土到人情等等,都以生动形象、隽永优美的语言文字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绚丽斑斓、多姿多彩的生动世界。语文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意运用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丰富、细腻、富有情感性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制造出良好教学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充满感情色彩和美育色彩的美好世界,去领略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去体会深刻感人的社会生活美,去享受精妙绝伦的艺术美。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就是通情达理,它要求语文教师在钻研、体会、使用教材时和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合在一起,使教师的真情和语调随着讲授的内容而波澜起伏,并努力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感情的变化,使师生产生和谐一致的情感体验。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上得益,而且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陶冶。 三、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取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刺激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富有启发性,必须生动形象。 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是指以生动的表述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如讲到万里长城,说“长城工程浩大”,这不够形象。而如果说“造长城的砖石土块筑成一道高两米半、宽一米的长堤,足可以绕地球一周”,这就形象多了。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多用大众化的谚语、歇后语、习用语,多用摩声、摩状的词语,多用恰当的比喻和具体

教师课堂上的语言技巧

[标签:标题] 篇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技巧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技巧 上传: 刘小燕更新时间:2012-5-22 13:17:43 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离不开运用教学语言这一有力的工具,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的知识海洋,开启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课堂教学语言的具体要求 1.课堂教学语言力求准确严谨 教学语言的准确严谨是指正确地引用科学术语来表达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杜绝含糊不清的概念和模棱两可的表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用语准确,用词严谨。只有达到了这个要求,才能在学生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判断,才能分清是非、对错。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讲的问题掌握得准确,理解得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在讲课时表现出课堂语言表述的准确严谨。反之,词不达意,似是而非,废话连篇,语无伦次,说不清道不白,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的严谨又表现“言之有序,条理清楚”上,“序”是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讲授的内容作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语言解读教学内容,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前后连贯、推导有致、言之成理;学生在授课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也便于学生清晰地把握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课堂教学语言力求简练明白 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简练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听得明白;冗长罗索的语言,让人抓不住要害,越听越糊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 所谓明白,即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听懂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之间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双边活动,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学会、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而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如果晦涩难懂,词不达意,就会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莫名其妙,必然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 3.课堂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能唤起学生求知欲,它像欢跳的山泉流进学生的心房,又像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笑脸。为此,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感情,讲出意境来。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中或悲壮、或凝重、或热烈、或凄清的真实情境。在讲解过程中应根据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提炼与转化 封丘县居厢乡乡中王晓晨【摘要】: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日益迫切地呼唤语言艺术大师。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师语言语文教学 【正文】: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 语文教学是把课文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每一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原本可以讲得很生动有趣的课文,但完全由于教师不善于口头表达,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死板。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试着把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归纳为规范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四个特征。 1、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的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因为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语言艺术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三、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其熏陶。 四、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 五、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我们每一名都要认识到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加以锤炼,在课堂中以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优美的词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汉民族语言的魅力。 一、教学语言要生动幽默 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的语言,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淡的语言,平直的语调,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语言应该集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于一体,所谓形象,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有新颖、贴切的比喻,幽默的夸张,生动的描绘,适当穿插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轶事、笑话,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言、警句、诗词,这样的教学语言,既能够振奋学生精神,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入知识的殿堂。 二、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

著名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节奏生动化的基本条件是要抑扬顿挫,即语言中的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交替变化,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语气、语调、力度、速度等,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主要因素。“无波无澜,平铺直叙,没有变化的语调,容易使学生淡而无味,产生疲倦感,注意力不集中,而语调的高低起伏,语气的轻重缓急,速度的快慢间歇,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以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给人以错落有致的节奏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语言节奏同时语言节奏应该考虑到课堂上学生的反应”。 三、教学语言要充满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把真、善、美的种子播到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情感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引导更是情感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启发。“教育的作用,事实上,以一个不重视情感教育的老师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两种特性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职业语言。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表达能力,这就对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准确性,或称之为科学性 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评讲作文,无论是概括主题,还是归纳技巧,都应该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拨开迷雾见日月。而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精辟的见解,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用你的精辟与深入轻轻捅破学生理解和感悟中的隔膜,让学生进入一片洞明之境,去享受明媚的阳光。讲解《风筝》,学生大都能感受到笼罩全篇的浓浓的“悲哀”,但他们眼前看到的只是“我”因“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无法补过的“悲哀”,我在准确深入的分析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我”对中国儿童教育制度的“悲哀”,对儿童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的深沉感慨,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了文章中的情感。 二、感染性 语文课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除了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外,授课语言的感染力是关键。 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激情四射。 声音平板、基本上用一个音调上到底的课,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寡淡如水,甚至会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即使学生有那么一点点兴趣,也会在这种氛围中消失殆尽。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使之激情四射,则教与学的效果明显不同。比如,《岳阳楼记》我用有感情的语言诵读,时而激越,时而平缓,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实践证明,富有激情的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在人的脑皮层上留下较深的印痕,记忆也就能巩固而持久。更重要的是,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际中也能“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从而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教师的语言必须挑动人心。 挑动人心的语言是教师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我现任教的七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刚从小学走进来,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特别是不喜欢查词典,生字的注音常常是想当然。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陋习,我常在课堂上用这样的话去挑动他们:“看谁查词典的速度最快?”“哪一位同学最先查出来,就把你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这篇课文中有几个生字或不常用的字,有没有同学提前预习了,能告诉大家这些字的读音吗?”往往是此言一出,下面马上是一片学生翻动词典时的“哗哗”声。久而久之,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改变了生字注音

浅谈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浅谈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内容提要】课堂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主要劳动手段是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作为合格的教 师,课堂教学语言除了应具备知识性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激励性。【关键字】知识性趣味性激励性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我们常见这样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造诣很深,但因不善于口头表达,常常使听者大失所望。这说明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的效率。也即,课堂语言的恰切使用实为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要素。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的使用方法,使之不仅具备知识性,还具备趣味性和激励性。 一、课堂语言的知识性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尽管这句话的内涵到今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学生只有在获得了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使之转化为新的知识或技能,并通过迁移使已有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检验、充实与熟练。所以,能否真正给学生传授知识,始终应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 有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要想普遍地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尤其语文学科中口头预习和复习这样的“软任务”是极易被他们忽视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的明确的教师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便使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也即,要在每一个45分钟下来,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养分”,日积月累,使他们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不断的充实,进而引起对每一节课的兴趣,以便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们还需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深入的钻研和理解,力争吃透教材、深入浅出的传授给学生每一个知识要点。并且教师除了经常对学生进行远景性学习目的的教育之外,还应在讲授每节课时向学生明确的提出学习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所要讲授知识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应用价值。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视,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研究表明,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愈能阐明所教知识的具体目的和意义,学生愈能充分了解这些知识所具有的价值,那么,这些知识也就愈能吸引学生产生积极向往与追求的意向。 那么,这里所说的教师课堂语言的高度知识性和大容量性仅仅是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吗?当然不是。 随着现代学生知识面的加宽,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课堂上的内容往往引起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只有对课堂教学语文的特点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自觉加强语言艺术修养,提高教学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提高;语言 一、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师在导入新课或讲解时,使用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感人,要有趣味。每一句都充满着感情和力量,才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的描绘,贴切的比喻,恰当的语句,准确而简明地表达出教学内容,使枯燥的内容形象而具体,这样的语言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探求新的知识。 二、科学性 科学的语言是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用词要准确,语句要合乎逻辑。特别是数学概念、定义的表述、公式、定律推导时,语言要准确简练,使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索精神。 三、逻辑性

逻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思维定律。即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要做到这一点,备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科内容、学生特点、教学设备等,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讲课时条理清晰、准确严密、由浅入深,才能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推理,才能温故而知新,引起联想,正确掌握新课内容;否则,就会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四、透僻性 透僻性是指教师对所讲内容阐述的透彻、尖锐,引导得玲珑剔透、清澈见底,语言简练,深刻精炼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将庞杂的知识信息经过筛选、过滤凝结成的“精品”,教师只有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把握住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在解决关键问题时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使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平实性 平实性是指语言的质朴、严谨、实在。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艺术与风格的集中展示。而简洁精练的教学语言多是教师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时所用,以一切促使学生提纲挈领地领会问题的主旨为中心,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更容易为学生接纳和消化,切不可渲染点燃和烘托;否则,将画蛇添足。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是教师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

谈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谈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发表时间:2011-05-26T09:34:19.53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徐榴花 [导读] 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徐榴花(丹阳市吴塘初级中学,江苏镇江212300) 教学改革说到底是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而教学观念改革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怎样看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现代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应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的、以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地学”为标志的“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探索、积极思考的教学方法。 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怎样才能启开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这不仅需要妥善的处理教材,安排内容,更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而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的形象性 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特点是它的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并非基于活跃课堂气氛,逗逗风趣。教师运用形象化语言施教,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本身。 二、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思想性 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似乎什么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地定义,应根据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知识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首先只是叙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下来在高中讲授牛顿第三定律,对力概念加深一步,指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到了讲授牛顿第二定律后,又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叙述,力量使物体产生形变和加速度的原因。思想性就是教学语言的鲜明的教育性。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教师应紧密地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语言要注意严谨性、针对性 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不好,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须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要求。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精辟、简练的,但也必须考虑针对性,物理教学语言的针对性首先应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其次还要受到学生年龄的制约,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必须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再次是受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的制约,教师的语言要有灵敏性、随机性。 四、语言技巧的源泉———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丰富的想象力,理智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物理学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可以想象知识的演化,想象实验的结果,想象学生认知过各的不同特点,想象课堂教学过程的情景,借助于想象提高语言技巧。从想象中采集,由造化中迸发,语言的技巧性,不是造作而得,语言的技巧性恰是自然形成。 五、语言要幽默可亲、有较强的趣味性 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六、要考虑语言的直观性、趣味性 在物理教学中,还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性,要运用语言艺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书面文字口语化,枯燥知识趣味化。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得深入浅出,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如学生们对如何区别电磁感应中的左手右手定则,不难看出感应电动势的“感”字有个“口”而右手的右字也有个“口”,口对口判定感应电动势方向用右手,而左手下面有个“工”字,做工就要用力,故左手定则是用来判定电流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这种拟人化的语言使学生津津乐道,注意力集中。

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艺术 河池市凤山县乔音小学黄锦涛内容提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不仅关系着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必须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艺术。 一节语文课能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艺术。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好的教学语言,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语言接受能力,一味地泛讲或频繁地提问,就会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厌学,语文学习活动中呈现恶性循环状态。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创新设计的同时,还要加强语言艺术性,增强趣味性,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教师的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条纽带”,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也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充分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 从小学语文课来看,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更显得尤为重要。因

试论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试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摘要: 教师语言素养也是教育艺术修养的一部分。教师语言是向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对象是儿童,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清楚明白,科学准确和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教育和教学中,小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口语儿童化,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力争做到清晰、准确、科学、符合逻辑,并具有幽默感。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素养概括为六条,其中第五条便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思想交流的工具,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掌握和运用语言是一条首要的基本功。而小学语文

教师,教育对象是儿童,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此,加强语言修养十分重要。 本文拟就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提高教学口语的儿童化水平 每个教师都有一种愿望,希望自己的口语对儿童有吸引力,于是,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说的话具有儿童化的特征。这是对的。但是,有些人认为只要尖着嗓子奶声奶气地用“娃娃腔”说话就是 此文获2003年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儿童化了。这其实是把“口语儿童化”和“儿童口语”混淆了。儿童化的口语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出神入化地拨动着孩子的心弦,启迪着孩子的心智,只要教师一张口,就会“粘”住孩子的心。 听说有个孩子很怕萤火虫,因为家里人曾说过那是“鬼火虫,钻进人的耳朵,人就会变成鬼”。一天萤火虫飞来了,孩子惊恐之时,老师说:“这个小虫自己会发光,叫萤火虫。

它不是来钻我们耳朵的,它提着小灯笼,是来给我们照亮的。萤火虫,小得像粒豆豆儿,却像小朋友一样,专爱做好事,夏天的夜晚,它提着小灯笼,悄悄地飞来飞去,亮晶晶的,给行人照路呢!”这位老师将释疑融于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情画意之中,不仅使孩子摆脱了恐惧,也把他们带进了美丽的童话世界,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为什么全国有那么多的电视小观众喜爱看鞠平阿姨主持的“七巧板”节目?我想,这与鞠平运用儿童化的口语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儿童化的口语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语言,是小教的专业性语言。要具备这种口语能力,首先要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纯洁、正直、博爱的童心;其次要知识丰富,见闻广泛,能准确地洞察儿童心理;最后要语言规范,声情并茂,懂得基本的口语修辞手法。如何才能提高教学口语的儿童化水平呢? 1.力求准确规范,语意浅显明白。 对儿童说话不可轻率。如果认为儿童知识水平有限,思考能力差,教师就可以“以其昏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声音的控制艺术和讲课的语词艺术两个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分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力求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互相传递,多数是凭借语言为中介来进行的。教师传授的知识能否被学生所理解,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语言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没有任何一堂课能离开语言去表达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不是严谨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头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大凡讲课受到欢迎的教师,其语言表达都充满了科学性、逻辑性、生动形象性、富有启发性和幽默风趣。正因为如此,孔子、夸美纽斯、杜威、赫尔巴特等界的泰斗们,无一不对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无论是满头银发的老教授,还是初出师门的新教师,无一不在追求着教学语言艺术的完美。本文将从声音和语词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语言的一些技巧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声音的控制艺术 课堂教学的语言,对于音量、音质、节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巧妙的对声音加以控制,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对声音控制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更会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合理的利用声音,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发音的技巧 讲课不同于闲聊,它要求音量灌满全教室,并且连续讲话的时间较长。有的教师不知道合理使用嗓子,不懂得发音的技巧,结果要么声音微弱,学生听不见,影响教学效果;要么扯起嗓子喊,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过分使用声带,造成声音嘶哑,损害自身健康。只有正确使用发音技巧,才会拥有响亮、动听的声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呼吸是发声的基础,“气息通过喉部声带的震动形成声音,再经过口腔和鼻腔协调合作产生“共鸣”,最后通过舌、齿、唇的协调动作发出各种音调,形成我们丰富多彩的声音。吸气是发声的准备,讲课时要求教师吸气多一些,吸得深一些。戏曲演员讲究“气人丹田”,就是在感觉上把气吸到小腹部,发声时总是感到小腹在用力。教师讲课虽不用这样的严格的要求,但尽量把气吸得深,声带才不易疲劳,如果讲课时感到胸部劳累,那就表明气吸得浅了,久而久之会损害自身的身心健康。 咬字不准,吐字不清,语言含糊,这也是教师讲课时常见的毛病。最有效的办法是经常进行朗读练习,选取精彩的文章段落,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朗读,有意识地注意字音的完整。最好能象曲艺演员那样,选两、三段绕口令,锻炼唇、齿、舌的协调活动功能,持之以恒便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第二、节奏的控制 讲课说话的节奏太快,是许多新教师易犯的毛病。主要原因由于教师精神紧张,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表面上看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教学效果却不佳。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语言的速度以每分钟90-120个字为宜。节奏过快,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学生的大脑对听取的信息处理不及,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教学语言节奏过慢,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精神涣散,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与效果。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学语言的节奏应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要求等各种因素相适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越要相应地放慢讲话的速度,增加停顿; 当教师要通过描绘一件生动具体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教师的讲述可以快一些,这样能较顺利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要通过摆出了几件事实,启发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一个科学结论时,教师的语言要放慢,给学生以充分的推理判断和思考的时;当教师在归纳叙述科学概念、科学结论时,要逐字逐句清

浅谈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浅谈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摘要]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直接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规范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获取准确的科学知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幽默性三个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作一浅显分析。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师用语语言艺术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师课堂用语的运用。苏联有位著名的教育家也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因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维、是师生之间思想交流的主要工具。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科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情感交流等,大都依靠教学语言来实现。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用语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常看到有些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造诣很深,但因不善于口头表达,常常使听者大失所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获取准确的科学知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试着将其归纳为规范性、生动性、幽默性三个方面。下面就从这三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要规范、准确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直接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规范的语言、准确的表达对学生获取准确的科学知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应用的语言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要求,把话讲通、讲好。 (一)教师课堂用语要规范 教师规范的课堂用语首先表现在语音上。教学中教师必须会讲一口流畅、规范的普通话,词汇方面一般不用方言词和学生不懂的古语,更不能自造生词;语法方面,无论是句子或语段语序或词语的搭配都需符合普通话的语法习惯。因为少年儿童对老师的崇拜是至高无上的,他们的语言训练几乎全部依赖于教师的培养。所以,教师规范、准确的语言必将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训练,否则会误导学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听一位教师的课时,他把“一对老夫妻住在木棚(péng)里”,读成了“一对老夫妻住在木盆(pén)里”,这位老师因前后鼻音区分不清楚,传递给了学生错误的信息,导致当场就引起了所有学生小声的议论。可见,像这种不规范的语言很容易造成歧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