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与柳宗元教育思想的比较

韩愈与柳宗元教育思想的比较
韩愈与柳宗元教育思想的比较

韩愈与柳宗元教育思想的比较

一、相同点

(一)都强调德育的重要作用:韩愈主张以儒德治国,对人民进行道德灌输,先德礼后刑罚;柳宗元也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进德修业” 是学习的根本,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

(二)教育目的:“期以明道”,也就是通过教育手段培养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培养君子。

(三)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二、不同点

(一)教育内容:韩愈认为,教育要发挥人的内在善性,所以应当以五常道德教育为主,以儒家五经为教材,反对佛家、道家的教育思想;而柳宗

元主张教育内容以儒家五经为本,参之诸子之言,但不株守儒家之

言,对诸子百家采取兼容并纳的态度,同时,柳宗元认为学习百家

时,主张独立思考,反对盲目信古崇古,对古代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吸

收的态度。

(二)教育观:对韩愈而言,其教育理论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的人性论决定了教育的对象、主要内容和教育所起的作用,他的人性论主

要是指他的“性三品说”:他认为人的人性分为三等,上品之性为善

性,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恶性。而柳宗元倡导

自然主义的教育观。育人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

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但又不是放任自流,提供发展的良好环境和

动力是必要的,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种树郭橐驼

传》以种树的道理暗喻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我

们今天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有着巨大的启发作用。

三)师生观:

1、韩愈认为师生关系可以相互转化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弟子” 提出了“交以为师”的观点,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一样,相互交

流、切磋、帮助。这更加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2、韩愈提出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柳宗元则师友并称,强调学生的主

体性,认为君子不是天生的,强调后天学习,提倡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四)为师标准:

1、韩愈抗颜为师,柳宗元则拒师之名,认为做教师不在于有没有教师的名

分,而在于有没有教师的实质。

2、韩愈认为,“业”和“道”是衡量教师的标准,谁先有“道” ,谁就是教

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他在《师说》中就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韩愈认为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而柳宗元则认为作为老师,一是“爱学生”,二是“博学多能,不守章句”。

五)教学方法:韩愈主张因材施教,注意生动活泼;柳宗元则强调自然教育。六)韩愈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人才观和以人性论为基础的教育观

1、在人才观方面,韩愈主要提出了三点:(1)韩愈认为:“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他要求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2)要把人才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人,给予特殊的管理;(3)人才有高下大小之分,但各有其用,合理组合各种人才,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2、在以人性论为基础的教育观,韩愈认为:(1)教育对象:性可移,但

性的品级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

(2)教育作用:对上品之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得到发扬光大;可恶可善的中品之人,教育对这部分人的人性改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按照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改造他们,使之顺性克情,弃恶从善,向着上品之人靠拢,至于下品之人,他们天生是惰性而行,其言谈举

止、行为规范总是与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格格不入,教育对他们人性的变化起不了作用

小组成员:李新会、陈喆、王迪、曾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