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课程编号:12600023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64总学分:4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学研究方法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并认识自我,进而改造社会并完善自我。

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一、什么是社会学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三、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学的物质基础(4学时)一、人口二、环境三、物质资料的生产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6学时)一、什么是社会和社会系统二、社会运行三、对社会研究的几个社会学基本视角第四章社会文化(6学时)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二、文化的类型三、文化的构成和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研究方法(6学时)一、方法论二、研究过程三、主要方法四、社会指标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6学时)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二、人的社会化三、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4学时)一、含义二、互动过程三、主要理论视角四、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6学时)一、社会网络二、社会群体三、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4学时)一、研究概述二、婚姻家庭社会学三、性社会学四、性别角色与社会控制第十章社会组织(2学时)一、概述二、目标三、结构四、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4学时)一、社区概述二、农村社区"三、城市社区四、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4学时)一、概念二、社会制度的类型和功能三、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2学时)一、社会分层概述二、理论传统三、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4学时)一、社会变迁二、社会现代化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2学时)一、城市的起源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四、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一、集体行为二、集体行为理论三、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十七章社会问题一、什么是社会问题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三、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四、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概述二、社会控制体系三、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一、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类型二、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三、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四、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一、社会建设的概念二、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社会学概论》,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课件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课件
住宅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
交通用地 农业用地等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行政区
教育文化区
……





发 展 变


经历社行 自
济史会政 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因因因 素素素
因 素
因 素
第17页,幻灯片共24页
4.城市地域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
第18页,幻灯片共24页
问:如何处理好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关系?
1.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要交通便利
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还有哪些影响因素?
收入水平
政策
职业
商 高级 中产 工人 工 业 住宅 阶级 住宅 业 区 区 住宅 区 区

上海浦东中央绿地 第6页,幻灯片共24页
3.影响因素
(1)最主要的因素:经济因素
地租的高低
距离市中心远近 交通便捷程度
交通越便捷,土地租金越高; 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越高。
2.住宅区要免受工业区的污染
排放废气应布置在住宅区下风向的远郊区; 排放废水的工厂应布置于河流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卫生防护带;
第19页,幻灯片共24页
补充:风向与城市规划
①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

工厂布局在常年盛行风向的 全年西风 民
下风向

居民区布局在常年盛行风 向的上风向
上风向
工 厂
下风向
②季风区(风向随季节而变化)
工厂区
工厂布局在与季风垂直方向的郊外
工厂区
第20页,幻灯片共24页
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市中心,1.加重了职工上下班时 的交通压力;2.工业区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布和组织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特征。

首先,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受到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对分离的特征。

工业区通常位于城市边缘或者远离居住区的地方,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而随着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向着多极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城市新兴产业区、商业中心区、居住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区域的形成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复杂。

其次,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交通网络的建设使得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便利度较高的区域往往成为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办公区的聚集地。

例如,火车站、机场附近的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城市的道路、水泥森林等设施,都会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人口结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使得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长期以来,刚性需求导致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域,而随着城市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口向城市的扩散趋势逐渐明显,郊区和远郊区的人口不断增加。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带动了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例如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使得医疗养老服务在城市空间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最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还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有关。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可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良性发展。

有效的城市规划可以避免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和混乱,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土地利用政策也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可以调整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用地的效益。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城市发展模式、交通基础设施、人口结构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

方案二较为合理。 方案二较为合理。 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 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这种城 市地域结构容易产生居住密度较大,居住环境不易改善 条件差; 市地域结构容易产生居住密度较大,居住环境不易改善,条件差; 职工在上下班时交通拥挤 其次我国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风, 下班时交通拥挤; 职工在上下班时交通拥挤;其次我国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 盛行东南风,居住用地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工业产生的废气、 盛行东南风,居住用地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工业产生的废气、 废水、废渣等污染物会对位于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产生影响和污 废水、废渣等污染物会对位于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产生影响和污 染等。 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 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 更好;分散居住可以缓解交通压力 缓解交通压力; 更好;分散居住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外围的居住用地可以在与工 业区之间建立卫生防护带 立卫生防护带, 业区之间建立卫生防护带,减轻工业用地对居住用地带来的环境 污染问题等。 污染问题等。
B
6. 与图中甲、乙、丙、丁四类城市 与图中甲、 功能区依次对应的是 A.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 商业区、住宅区、绿地、工业区 商业区、住宅区、绿地、 C.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绿地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D. 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商业区 工业区、住宅区、绿地、
付租能力
业付租能力
距 距离 商 业 距 距离

2)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 历史
思考: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却没有高楼大厦, 思考: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却没有高楼大厦,为 什么? 什么? 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 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 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 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周围建筑起高 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古老建筑的风格。 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古老建筑的风格。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公开课)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公开课)

(3)历史因素
早起的土地利用方式很大程 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
上海外滩一直是中 心商务区,现在陆 家嘴与其成为上海 1990 年的外滩和陆家嘴 中心商务区。 2000 年的外滩和陆家嘴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①地租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
②城市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2(1)图中的地租最高峰是 _ _处,形成原因是位于市中心, ______ A 交通通达度高 (2)图中的地租次高峰是 ____处,判断理由是 BCDE 处于干线公路与环线的交 汇处,通达度较高。 (3)ADFG四处地租由高到 低的排列顺序是____ ADF G 商业 (4)图中D代表_____ 用地, 形成原因是_______ D处是一个地租次高峰,地租较高, 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强。
3、如图所示风向玫瑰图:
小 试 牛 刀
该地出现频率最小的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如果在该城市布局一个火电厂,从 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该布局在该 城市的 A.西北 B.东南 C.西南 D.东北
1、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 离递减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小 试 牛 刀
住宅区 随 •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高级住宅区 和低级住宅区 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
• 商业区选址应遵循哪两个最基本原则?
温 故 知 新
市场最优原则 交通最优原则
• 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哪儿,呈现出哪些形态?
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点状或条状
• 工业区的布局对交通有什么要求?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 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城市化)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城市化)

第十五章城市化15.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城市化概述★★(见表15-1)1.城市的概述表15-1 城市化概述2.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1)中国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

明清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力量开始推动城市发展,也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社会关系。

但由于一直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强有力的控制,没有出现像西欧那样的“自治城市”或“自由城市”。

(2)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见表15-2)表15-2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3)新型城市化的特征新型城市化的特征包括:①以人为本;②布局优化;③城乡统筹;④社会和谐;⑤集约发展;⑥环境友好。

拓展:影响我国城市化因素包括:①工业化的影响。

工业化不仅创造制造业、服务业领域的工作机会,还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进而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拉”和“推”而促进城镇化。

②经济市场化的影响。

市场机制的引入鼓励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增加了非农工作机会,加速城镇化进程。

③国家的城镇化战略与对策的影响。

国家确立了城镇化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概念,并就这一发展提出了相关的配套机制与对策,对中国城镇化道路起到深远的影响。

考点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场所在空间地域上有条理地分布而形成的格局。

1.城市空间结构模型(见表15-3)表15-3 城市空间结构模型2.城市空间结构的生产(1)城市生态学对城市空间结构生产的解释(见表15-4)表15-4 城市生态学对城市空间结构生产的解释(2)新城市社会学对城市空间结构生产的解释(见表15-5)表15-5 新城市社会学对城市空间结构生产的解释拓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发展工业的背景下,中国城市社会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单位社会”形态。

单位制不仅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与组织、国家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课件

城市空间结构课件
考纲要求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要点突破】 ★「要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 1.概念: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__置_及其 _组_合_状__况。
❖ 2.功能区的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 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 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 市空间上的_高__度_聚__集,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 里分异,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因此城市功能分 区的实质是 城市内部各功能。活(动5在点城形市成内)的组合
①从经济、安全和环境等方面考虑,通常把一些不宜靠近居 民区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远郊;
②对城市有一定污染、占地多、货运量大、需要采用铁路运 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城市边缘;
③在城区及居住区内,可安排一些污染小、用地少、无需铁 路运输或运输量不太大的工业。
④从工业区与河流、风向的位置关系考虑:严重污染大气的 企业一般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季风的垂直风向和最小风 频的上风向;严重污染水体的企业一般布局在城市河流下游。 3.给城市留有发展余地。
❖ 3.城市的三大基本功能区:_商_业__区、_住__宅_区、 _工__业_区_
★「要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三大基本功能区
功能区 面积、形态
特征
位置
占地面积__, 城市中最为__ 高级 多在城市___,与
住 是城市的最基本 的土地利用方
高坡、文化区相连
宅 区
职能,工业化后 式,高级与低
出现分化
3.甲图中,线段a、b、c依次表示何种城市用地的付租能力 ( )
A.住宅、工业、商业 B.商业、住宅、工业
C.商业、工业、住宅 D.工业、商业、住宅

城市空间结构课件课件

城市空间结构课件课件
• 1、影响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2、市中心哪种功能活动付租能力最高?靠近市
中心地带哪种功能活动付租能力最高?远离市中 心地带呢? • 3、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方?
• 5分钟后检测学习效果,比一比谁的效率高!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九页,共49页
相同
各项活动必然
发生竞争
同类活动在空 间上高度聚集
城市功能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交通与仓储区 、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等.
现在学习的是第五页,共49页
住宅区 文化区

政 区
商 业 区
工 业 区
现在学习的是第六页,共49页
工业区 工业区
高级住宅区
商 业 区
南京新街口
低级住宅区
现在学习的是第七页,共49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四十一页,共49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四十二页,共49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四十三页,共49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四十四页,共49页
2扇形模式
在交通工具影响下,城 市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 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 展的趋势。
中心 批发轻 低级 中级
商务区 工业区 住宅区 住宅区
高级
住宅区
现在学习的是第四十五页,共49页
中心
商务区
高级
住宅区
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点:
名称
住宅区
商业区
占地比重
区位特点
原因
是城市用地最 分布在商业用地和 方便人们工作和
广泛的形式
工业用地之间
休闲
占用城市用地 面积的一小部 分
多位于市中心、交 通干线的两侧或街 角路口处
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PPT课件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PPT课件

.
30
城市中心商务区(CBD)
特征: 建筑高大稠密;人流量昼夜差别大;经济活
动繁忙。 具有最高的易达性和拥挤程度; 具有最高的人际和信息交流量; 具有最高的土地价格; 具有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 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
不仅是商业中心,. 还是服务中心。 31
百老汇(Broadway)
• 指纽约市中以巴特里 公园为起点,南北纵 贯曼哈顿岛,全长25 公里的一条长街。百 老汇两旁分布着几十 家戏院。上演的剧目 有几十种,那里上演 的剧目,往往是一演 就是七八年,甚至十 几年。整个百老汇地 区,每年的票房总收 入为12亿美元左右。
2.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原有的功能分区也可能完全改变 的。
.
58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1、历史原因:原有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 功能区现 状。 2、经济因素: (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交通的通达性:市中心通达度最高,租 金最贵。从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旁 和公路交会处通达度相对较高,租金较贵。
浦东新区时,
为什么要把金
融贸易区规划
.
在陆家嘴? 56
上海市在决定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时, 同时也对上海传统的商务中心—浦西外滩进 行改造,将浦西外滩和浦东陆家嘴联结起来, 使它们共同成为上海现代化的商务中心。
——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创新
.
57
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1.城市的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 功能区分布状况;
帝国大厦
• 摩天楼的代表作之一 。 大厦共102层,高 381 米;1950 年加建电视 塔,实际高度448米。 大厦1~85层供租赁用, 上面17层是以电梯为主 的塔楼。帝国大厦比例 匀称,其外形一度成为 摩天楼的象征和纽约市 的标志。

城市空间结构PPT课件

城市空间结构PPT课件

高度集中与高度分散的融合
城市中心区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心区仍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商业、金融、文化等 重要功能仍集中在中心区。同时,由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中心区的发展也 面临着挑战。
郊区化与边缘化发展
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和交通技术的进步,郊区化和边缘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人们 开始向郊区迁移,导致郊区人口增加,城市边缘不断扩大。
工业革命时期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功能分区 和交通组织的初步规划,但空间结 构仍不够清晰。
现代城市规划
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城市空 间结构逐渐重视土地利用、交通组 织和功能布局的协调发展,出现了 多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CHAPTER 02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态
集中式城市空间结构
01
02
03
04
城市中心
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例如,加强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
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智能科技的应用与推广
智能化建筑与智能化家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建筑和智 能化家居成为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智能化建筑通过智能化系统实 现能源管理、设备维护等方面的自动化 控制,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舒适 度。智能化家居则是通过智能设备实现 家庭生活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和节约能源。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城市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形态
研究城市各种功能区域的规划和设计,包 括商业、居住、文化、教育、医疗等区域 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
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和演变规律,包 括城市天际线、地标、景观等的设计和管 理。
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程

高二地理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学课件201908)

高二地理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学课件201908)
• 城市的空间结构:实质是指城市内各功能活动在城市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 • 重点认识城市个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 • 不同城市是有不同的空间结构,也有其相应的形成原因--分析、归纳。 •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先从整体上认识城市的规模与城市的地域结
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阐述城市规模与内部功能分化及服务功能强弱之间 的关系---具体城市 • 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 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 难点:城市空间结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 的形成原因。
; 好评返现:https://

书贳之 太尉王衍每云 使严御史监护其家 淮南内史 虽严诏屡宣 动辄灭门 又下令曰 俞 昏乱仪度 生必耀华名于玉牒 卒谥曰戴 臣不自量 裕知不得已 长不满七尺 塞有欲之求 祗乃造沈莱堰 求利 太子监抚之重 遂作禅代之文 可以冲迈 而拜赐不在职者又多 未尝厝意文翰 渐渍波荡 思 摅翼乎八荒 而昭王陪乘 挚瞻 岂虚也哉 华言虚也 惧罪 方其初作 阮气徒存 后虽释槛不修 或有箴其过笃 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 而人未服训 迁江夏西部都尉 虽甚愚之人 顾谓凿齿曰 又比年连有水旱灾眚 望帝之封 言年四十 又充路盈寝 诏大司马齐王出统方岳 诸为寇所逼者 其利甚重 道经剑阁 田诸菀牧 舆榇还都 尝鄙山涛 自求多福 鼓声闻数百里 主忧莫与共害 公孙段与邵陟论《易》 位以职分 收钓于渭滨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十里一官樆 则汉祖 不绝席 衅钟来叶 疏广 便当躬率三军 浮游乎无垠之外 弃生业 二千石皆若此 一人荷戟 但所见有同异 禀气灵川 征西 将军庾亮请为参军 转太子洗马 与石崇等谄事贾谧 尚遣将军隗伯攻之 新旧杂居 环林萦映 得免 困顿数矣 杨武乃厚赂难敌 虽忧虞不及 武康县侯 谁劣谁优 故臣江统 诸名士持羊酒来 四凶在朝而不去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在城市内部空间结 构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土地价格、房屋租金对城市内部空间结 构的形成产生影响,如人口
迁移、社会阶层分化等。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城市内部空间结 构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如 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革新 。
层次性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层 次性,从市中心到郊区,从高密 度到低密度。
动态性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受到经济、社会、政策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发展越 快,城市扩张和内部结构变化的速度也越快。
人口增长
0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起源
自然地理条件
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 重要影响。
资源分布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资源分布密切相关,如矿产资源、水资 源等。
交通网络
交通网络的布局和发展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产生直接影响,如铁路、 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线的走向和枢纽位置。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驱动力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促进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人口流动
人口增长、迁移和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政策规划
政府政策和规划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技术进步
交通、通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进步推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过 程中,应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确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和调整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需要。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城市的空间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城市的空间结构

04
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
绿地系统组成及功能
公园绿地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 ,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 的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
园、专类公园等。
附属绿地
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 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生产绿地
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 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 、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 绿带等。
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市空间结 构具有重要影响。例如,铁路 、公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发 展会带动城市沿交通线路扩展 ,形成带状或放射状的空间结 构。
政策规划
政府的政策规划对城市空间结 构具有引导和调控作用。例如 ,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分区、土 地利用规划等都会影响城市空 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社会交往与互动
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居民社会交 往和互动方式,有助于促进社 会和谐与稳定。
对区域协调发展影响
01
02
03
区域一体化发展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有助于 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 强城市间联系与合作,实 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缩小城乡差距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助 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 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 裕。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城市自然条件和历 史文化背景,合理规划 绿地布局和植物配置。
均衡分布原则
确保城市各区域居民能 够公平地享受绿地资源 ,实现绿地分布的均衡
性。
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及实践
加强生态修复
对城市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恢复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
性。
推广绿色出行
鼓励市民采用步行、骑行等绿 色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排放 对环境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在现代城市中,人口、工厂、机关、商店等并不是杂乱地分布的,而是依据一定的空间位置有条理地组织起来的。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场所在空间地域上有条理地分布而形成的格局。

重要概念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场所在空间地域上有条理地分布而形成的格局。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场所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模式,社会学家很早就力图建立图l5—2扇形模型程中,会形成许多商业、产业和住宅区的次中心,而这些次中心都可能但也未必一定按照“同心环带”或“扇形”模型提出的方式向外扩展。

这个模型不承认城市的发展是从单一中心区向外辐射的,相反,它指出应有许多小型商业区或核心。

波士顿便是该模型的一个范例(见图l5—3)。

图l5—3多核心模型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的上述三个古典模型分别是以某个或某些美国城市为样板建立起来的,虽然一个比一个进步,但总的来看,都不具有普遍意义。

实际上,任何城市的空间结构都各有特点,试图提出某种普遍适用的理想模型是难以做到的。

不过也应承认,这些古典模型在分析现实的城市空间结构时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现代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这些古典模型的某些特征。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现代城市一般由市区及毗邻的郊区两大部分构成。

以下分别作出分析。

(一)市区一般而言,市区处于一个城市的中央部位,但也有不少例外。

例如,沿海城市的空间布局就决定了市区不一定位于城市的中央。

在一个城市中,人口比较密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也是市区易于趋向的部位,而这样的地带并不一定在城市的中央部位。

城市的大小主要是由市区的规模决定的。

一般说来,市区的规模与其所在的城市的规模成正比。

从社区的角度看,尤其如此。

但是,如果从行政区的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大小则并不完全受市区规模的影响,我国“市管县”体制下的城市便是如此。

不过,这种从纯行政角度划分的城市不属于我们分析的对象,我们在此要分析的是作为社区的市区的空问结构。

对市区空间结构的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政治或行政上的划分,如北京市被划分为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等,这种划分一般是为了管理的方便,带有主观性。

另一种划分是按功能分区,即按城市空间的用途将市区分成各种区域,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化区等。

功能分区属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早期城市(前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因城市规模较小及产业分化程度低而表现得比较简单。

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大大限制了城市居民的活动范围,生产地点和生活地点的混杂比较普遍。

使城市内部结构真正产生划时代变革的,是工业革命及其所引起的工业化过程。

工业化不但给现代城市创造了相对集中、规模庞大的二业区,而且创造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游览区等各种功能区。

关于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有几点应当注意:(1)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区并非只是各有一个,而是数量不等,这和城市规模、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2)不同功能区的边界常常不是很明显,相互交错的情形很多。

(3)完全单一的功能区是不存在的。

即使像居住区、行政区这些比较单一的功能区,其内部一般也都副设一定的商业、饮食、服务、邮电、俱乐部等公共设施与场所。

各功能区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商业区和行政区常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或重要位置;市中心的外围常常围绕着轻工业区、居民区;重工业区大多分布在城市外围,甚至更远的卫星城;空间开阔的游览区以及需要安静环境的文化区也多设在城市边缘地带;等等。

(二)郊区郊区是围绕在市区四周的环状地带。

虽然从社区的角度看郊区属于城市,但如从传统的景观特征看,它更像乡村。

与建筑密集的市区相比,郊区显得开阔、空旷,到处是怡人的田园风光。

一个城市的郊区在空间上往往是具有连续性的,以至围绕市区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环形地带。

市区面积越大,环形地带的宽度也越大。

当市区人口、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时,环形地带由里层向外层产生一定的分化现象,出现近郊区和远郊区。

一些市民住宅小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将在近郊区发展起来。

而远郊区将接收市区原有的一部分工业,特别是不适宜继续留在市区的污染性工业;或者建立新兴工业区,成为市区的卫星城。

郊区曾以某种形式出现在历史上的许多城市的四周,但只是到了20世纪郊区才迅速发展起来。

郊区是市区飞速发展的产物。

而且,正是由于交通工具尤其是汽车和公共交通系统的进步以及通信的发达,郊区的存在和发展才成为可能。

从更直接的意义上可以说,郊区是在解决城市化迅速推进导致的市区人口过度集中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的。

由于市区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拥挤不堪,住房严重短缺,且价格昂贵。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商业网点和政府办公楼急速扩展,占用了更多的空间,使得住宅区显得更加拥挤。

在几乎所有的城市中,解决这一恶性循环的办法都是不停地扩展城市,在它的边缘建立新的住宅区。

这样,既可保持城市化的经济优势,又缓和了市区人口过密产生的问题。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城市空间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尤其如此。

城市生态学——城市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着力于研究城市社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的规律性:它曾概括出城市结构变革的发生、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在特定地区分布的几个过程。

了解这些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握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一)集中和分散1.集中任何城市都是集中过程的产物。

伴随这一过程,人口及其活动聚集到特定地域。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集中区有墨西哥城、纽约、东京、里约热内卢、上海等。

人口及其活动的集中首先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优越性:(1)集中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集中便于生产协作、配套和专业分工,便于利用公共资源,便于土地的集约使用等。

(2)集中可以降低流通费用。

产、供、销等活动的集中减少了远程运输,缩短了流通时间,方便了原料供应和商品上市。

(3)集中有利于促进学习,刺激竞争。

“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

”(4)集中便于融资。

一个大的工商业中心,同时也就是一个大的金融中心,借贷和结算均极方便。

(5)集中便于提高管理效率。

在城市,人们可以方便地选拔和使用优秀的管理人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集中还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优越性。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大城市的发展加速并加深了人的现代化过程。

大城市优越的科学文化设施和集中的社会生活条件,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生活质量,而且创造了新的观念、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从而为人的素质的提高创造了前提。

大城市集聚着科学和生产的成就,将越来越多的地区置于自己的影响范围内。

它容纳并陶冶着流人的农村人口,成为城市文化普及于农村的源泉。

各大城市最突出地显示着一切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2.分散分散是和集中相反的一种城市生态过程。

伴随这一过程,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分散到了郊区乃至远郊。

导致分散过程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在于,随着集中过程的持续进行,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聚集程度越来越高,“物极必反”,集中所带来的各种优越性正在逐渐走向其反面。

(1)人口及其活动高度集聚,市区地价不断上升,中心商业区的地价更是高得惊人,导致企业生产、流通成本上升。

(2)集中带来了交通拥挤、堵塞,交通事故经常发生。

(3)人口和企业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

(4)人口及其活动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变得拥挤不堪。

(5)人口及其活动的高度集中还带来了严重的失业、犯罪等问题。

上述各种问题的出现,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集中所带来的经济、社会优越性。

在这种情况下,对市区过密的人口及其活动加以分散就显得有必要了。

当然,分散过程得以发生,还需具备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

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分散过程发生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已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不少城市居民生活比较富裕,具备到郊外购置舒适、宽敞的独家住宅的能力;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调节能力加强,能够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以必要的调节;交通、通信等设施的现代化方便了郊外与市区的联系等。

这样,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起,以“郊区化”为标志的分散过程首先在发达国家发生。

随着市区人口的分散,工商企业等也不断向郊外转移。

(二)生态隔离(专门化)随着集中过程的进行,城市内部不断发生着一种分化与分隔的结构变化。

城市生态学把城市里各人口集团的分隔过程叫生态隔离。

城市居民根据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财富等差异,相似的人群各集聚于一个特定地区,与其他地区彼此分开,关系比较疏远,有的甚至存有歧视或敌对的态度。

世界上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犹太人集居的地区,被称为“吉特”(ghetto)。

美国的一般大城市,由于人口的来源极其复杂,因而隔离的现象相当普遍,尤以白人与黑人的分隔最为严重。

其他如“中国城”或“唐人街”、“小西西里”(意大利移民聚居区)及“俄罗斯城”等,也都为明显的人口分隔的例子。

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广州等,新中国成立前各有一些外国人集居的地区,这也是人口分隔的例子。

“专门化”系指城市范围内某些特定地区被限于某种专业用途或集中了某种特殊活动的现象。

现代城市常有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娱乐区、行政区等的划分,这就是明显地指定城市土地的各种专业用途。

城市生态学发现,伴随专门化过程,商业区日益集中于地价最高的区域,大银行、日用品商店、百货公司、大旅社等占据着地价最高的地面,而且中心商业区地界明显。

而早期那些经济力量较弱的公用事业则被迫退居不太繁华、地价较低的地区。

工厂、企业组成的工业区一般群集于铁路、公路或水路运输线旁等。

互有联系的行业都比较靠近。

如在商业区,小零售店总位于大百货公司附近;而在娱乐区内,剧院和饭馆总聚“当一个社区的人口规模达到l万~l.2万时,其内部就具备比较细致的结构了。

”集在一起。

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其内部的分化更加精密。

(三)侵入和承继1.侵入“侵入”是指一种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进入另一种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的集中地域的过程。

侵入过程是所有城市生态过程中最普遍的一种,只有某些未曾发生变化的城市才没有经历过或受到其影响。

~种不同的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对一个地区的侵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各种阶段,这个过程有时是很长的。

在开始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各种阻力、抵制,这种阻力和抵制既有来自原先占有该地区的人口集团的,也有来自法律或政策限制的,还有原先存在的土地使用类型的惯性等。

北京市的海淀区原先大多为乡村及农田,后来随着大批高校、科研单位等的建立或迁入,以及配套的住宅、公寓、旅馆、商店的陆续建立,该地区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文化区。

但迄今为止尚有若干零星地区仍保持着农田及乡村状态。

这表明了一定的抵抗力——原先土地使用类型惯性的存在。

不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农田及乡村终究将被别的用途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