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保护管安装施工工艺

电缆保护管安装施工工艺
电缆保护管安装施工工艺

电缆保护管安装施工工艺规程

2007-12-31发布实施

企业标准

ZHDB 208350-2007

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

目次

前言 (2)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施工流程及工艺要求 (3)

5 成品保护、文明施工措施 (10)

6 示范性工艺照片 (11)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见质量通病汇总 (13)

参考文献 (14)

前言

本标准结合目前现场实际施工技术及经验,在ZHDB 20851—1999《电缆导管安装工艺指南》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

本标准代替ZHDB 20851—1999 《电缆导管安装工艺指南》。

本标准及ZHDB 20851—1999 《电缆导管安装工艺指南》相比较,主要变化如下:——标准封面格式作了改动;

——标准编号作了改动;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成品保护/文明施工措施、示范性工艺照片等三章的内容;

——对原标准的作业条件、工艺流程、工艺描述、质量标准等四个章节合并为一个章节,对施工流程及工艺要求的规定更加严格、具体,使用性更强。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起草人:沙文革、章善岳

本标准评审人员:郑安明、马明波、冯妹良、钱志立、郑利国、张振林、程东南本标准审核人:钱旭耀

本标准批准人:严永禾

本标准自2007年12月31日发布实施。

本标准由电气自动化工程公司负责解释。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ZHDB 20851—1999 《电缆导管安装工艺指南》

电缆保护管安装施工工艺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单机额定容量为1000MW及以下火电、水电、核电机组新建、扩建、改建和检修过程中电缆保护管安装工作,对于各类变电所及非电力系统工业设备相关的保护管安装工作,可以参照执行本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热控仪表及控制装置篇(1998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3.1 电缆保护管

保护电缆的管子,防止电线、电缆受到机械损伤和周围腐蚀性介质的侵蚀,同时,还可以防止外界电磁信号对弱电回路的干扰。

3.2 验收

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参及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抽样复检,根据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质量达到合格及否做出确认。

3.3 成品保护

所谓成品保护一般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已经完成,而其他一些分项尚在施工;或者是在其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某些部位已完成,而其他部位正在施工。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对已完部分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以免因缺乏保护或保护不善而造成损坏或污染,影响工程整体质量。保护措施有防护、包裹、覆盖、封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等。

4 施工流程及工艺要求

4.1 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施工流程图

4.2 施工前期准备

4.2.1 施工技术准备

4.2.1.1 收集相关图纸,详细摸清有关图纸,检查厂家图纸、确认设备位置及电线、电缆的走向。确定电缆保护管的安装大小。如设计和现场有出入及时报告监理,联系厂家、设计院解决。

4.2.1.2 按照业主及监理要求,编制好项目的施工方案或作业指导书,按审批程序进行审批。

4.2.1.3 做好施工前的整体施工质量策划,明确、统一质量标准和要求,如保护管安装的要求、埋管敷设的要求、埋管的接地及色标要求等。

4.2.2 施工劳动力准备

由于每台机组的施工周期和施工计划不同,其施工所需的劳动力计划也不同,表1为每个班组施工高峰周期的劳动力需求计划。一般为三~四个月。

表1 主要施工劳动力配备

4.2.3 施工作业主要工具准备见表2。

表2 主要机工具

4.2.4 主要材料准备见表3。

表3 主要材料准备

4.2.5 作业条件

4.2.

5.1 熟悉图纸要求,认真核对设计院施工图纸及厂家施工图纸,确认设备位置及电线、电缆的走向,以确定安装电缆保护管的大小及预埋准确位置。

4.2.

5.2 专业技术人员已经对班组施工人员进行电缆保护管安装的作业指导书、技术、

安全、质量的交底工作。

4.2.

5.3 有关机务设备及热工测点已经安装,材料已到货,保护管配件已到位。

4.2.

5.4 保护管路安装所需的机工具、量具及相关配件备齐。

4.2.

5.5 施工场地必须满足施工的要求,例如:施工用电源已经具备,有足够照明条件;施工道路通畅,安全设施齐全。

4.3 工序作业说明

4.3.1 工艺描述

4.3.1.1 材料检查及处理

4.3.1.1.1 保护管的外表应无裂纹及严重锈蚀,内壁及管口应无毛刺,否则进行锉光处理。

4.3.1.1.2 检查保护管的平直度,不直的应校直。

4.3.1.1.3 金属软管外表应无扁瘪,无损伤。PVC管的管壁应厚薄均匀。

4.3.1.1.4 安装时,清除管内的杂物、油污。

4.3.1.1.5 镀锌管的镀锌质量应符合规定要求,否则要补漆。

4.3.1.2 保护管的选择

4.3.1.2.1 根据现场实际需要决定电缆保护管的内径,一般为电缆外径的1.5~2倍(有设计的应按设计施工)。

4.3.1.2.2 所有室外的保护管,直径不应小于3/4″。

4.3.1.2.3 如果电缆数目多到需用大于4″(100 mm)的保护管时,原则上应改用电缆槽或电缆桥架,而不用大于4"的保护管。

4.3.1.3 保护管敷设路线选择

4.3.1.3.1 保护管应按施工图设计规定的位置、路线安装。

4.3.1.3.2 若施工图无设计规定时,可按以下原则选择路线:

4.3.1.3.2.1 尽量减少弯头。按规定弯头不应超过3个,直角弯头不应超过2个,当实际施工中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内径较大的管子或在适当部位设置接线盒,以利电缆的穿设。

4.3.1.3.2.2 穿过建筑物的电缆保护管应根据设备安装图及有关土建图,在浇灌混凝土或砌墙前预埋,如受条件限制,可预留孔洞,等设备就位后再埋设。

4.3.1.3.2.3 保护管距任何蒸汽管道隔热保温层表面,平行敷设时应大于等于500mm,交叉敷设时应大于等于200mm。

4.3.1.3.2.4 保护管不可装在影响运行和检修的区域,也不能固定在活动结构中,并应避开有突发性排气可能的区域。

4.3.1.3.2.5 桥架上的保护管应从二侧引入,避免直接从底部穿入桥架固定,但不允许从顶部穿入。

4.3.1.4 保护管支吊架布置

4.3.1.4.1 支吊架型式按典型设计图选择。

4.3.1.4.2 要把支吊架设置在便于固定导管的地方。在有转弯的地方应设支吊架。支吊架的布置应整齐美观,不妨碍交通。

4.3.1.4.3 支吊架生根不准焊在压力容器及其管道上,更不能焊在设备上,可焊在支撑梁上,混凝土预埋铁上或用膨胀螺栓固定于混凝土结构上。

4.3.1.4.4 同一支架并排安装数根管子时,管间距离应均匀,一般对于小管(公称直径在50mm以下),两管中心距为两管径之和为宜;大管径(公称直径在50mm以上)时,只需管钳卡入便于操作即可。但管间距离应满足软管接头安装的空间。

4.3.1.4.5 支架做好后,应随即清除焊渣、毛刺并除锈刷漆。

4.3.1.5 保护管的弯制

4.3.1.

5.1 保护管应使用电动(或手动)弯管机冷弯。

4.3.1.

5.2 保护管的弯曲半径应大于被保护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即无铠装电缆外径的10倍,有铠装电缆外径的15倍。)保护管的弯成角度不应小于90°。

4.3.1.

5.3 保护管弯曲处表面无裂纹、无凹陷。

4.3.1.6 保护管安装

4.3.1.6.1 根据设计要求下料。现场切割保护管应使用砂轮切割机或切管器。切割面应垂直于管子轴线。管口应光滑,无毛刺。

4.3.1.6.2 保护管在规定位置就位后,应使用U形抱箍固定或专用卡子固定,禁止用焊接法固定。保护管固定至少两点。

4.3.1.6.3 多根管子排列敷设时,高度应保持一致,力求布置的整齐美观。

4.3.1.6.4 明敷管的接头处应用活接头对接,埋设管的接头应采用套管焊接,不宜对口焊接。

4.3.1.6.5 管口应封堵,以免雨水沿着导管流入盒内,接线盒及保护管的连接孔,可用液压开孔机开孔。

4.3.1.6.6 导管进入控制柜,应使用密封衬管及密封胶把导管的接头封好,防止灰尘

和雨水进入柜内。

4.3.1.6.7 位于管道下面导向设备的保护管,应竖直引至设备。在有水或其他液体可能流经区域的保护管,须装排水箱或密封好。

4.3.1.6.8 在液体或气体有可能积聚的区域,保护管安装上应有预防措施。在无危险区,保护管安装应有排水坡度,将水排至低处。如果低处为一接线盒、引线盒、电机终端端子柜或另外无排水设计的地方,则应开孔,增加一排水孔。在一级和二级危险区,应提供低位排水设施或周期性排水设施,以防止水分的积聚。从危险区域通向无危险区域的保护管,内外都须密封。

4.3.1.6.9 敷设在竖直平面上的保护管口应距离平面至少1/4″(6 mm)。保护管管口离地面至少30mm。

4.3.1.6.10 在建筑结构(如地面、墙壁、设备基础及穿越楼板平台等)上埋设保护管时,应在浇灌混凝土或砌墙时及时配合预埋。因故不能预埋时,可预留孔洞或沟槽,避免以后敷设保护管时开凿。

4.3.1.6.11 埋设的保护管管口应尽量靠近,最好对准设备进线孔,不要妨碍主设备的拆装。埋管的露出部分应及建筑物平面垂直。多根管子并排埋设时,应排列整齐,管口应平齐。

4.3.1.6.12 埋设时可用铁丝绑扎或焊接固定在建筑物钢筋上。

4.3.1.6.13 埋设的保护管接长时,不要对口焊接。对口焊接可能会造成错口,一旦铁水流入就会使内径减小。若有焊渣掉进,就会造成穿线困难,容易损坏电缆绝缘。接长保护管应采用加外套管焊接的方式。外套管用内径略大于外径的二倍。接长时两连接管的管口要对紧,接口处应处在套管的中间部位。一般应采用点焊方式,但须点焊牢固,不能因焊接而出现塌腰的情况。

4.3.1.6.14 预埋保护管时,应及时在始未端管口打入木塞封堵或旋上堵头,以免浇灌混凝土时混凝土或落入其他杂物。

4.3.1.6.15 保护管跨越伸缩节或及运行中会因热膨胀而产生位移的设备、管道接口时应采用金属软管过渡;保护管及金属软管的连接一般可分为套丝螺纹连接和卡簧接头连接。用套丝机把电缆保护管套出丝扣,用连接件连接,连接件起码要旋进6个丝扣以上。在安装之前,螺纹必须清理干净,除掉油污及残渣。保护管及接头应能紧密配合。

4.3.1.7 金属软管配制

4.3.1.7.1 金属软管及保护管及设备的连接应采用及之配套的接头配件连接,在软管

两端装配接头,再通过接头及保护管及各种控制设备、仪表元件连接。选配接头应按所用的保护管规格、设备进线孔的尺寸,确定接头内螺纹或外螺纹的尺寸。

4.3.1.7.2 金属软管及接头的连接是把软管头插入一端的卡套上,再把橡胶密封圈套上,旋紧压紧螺母即可。装配时,软管长度应根据需要截取。一般金属软管长度不应超过450mm。

4.3.1.7.3 金属软管在应用中,不要在没有接头的情况下使用,也不要采用塑料胶粘带强度差、易老化的材料包扎连接,否则,一旦脱落就会给配线增加外力,损坏线路。

4.3.1.7.4 当软管在有腐蚀性介质或有防爆要求的环境中使用时,应选用包塑金属材料软管。如化学水处理车间、酸碱计量间等,使用包塑软管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4.3.1.8 保护管接地

4.3.1.8.1 所有埋管都必须有可靠的保护就地,以防止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的绝缘损坏时,发生触电事故;仪控埋管也必须有可靠的接地,施工过程中防止通过金属软管传到设备接地,烧坏金属软管及电缆。

4.3.1.8.2 保护管及电气设备采用金属软管连接时,必须用黄、绿相间的接地线做接地跨接。保护管及保护管之间用金属软管连接;也应用黄绿相间的接地线做垮接。

4.3.1.9 保护管和支吊架防腐及接地色标

4.3.1.9.1 油漆前应清除保护管和支吊架表面的灰尘、铁锈、焊渣、毛刺等污物。4.3.1.9.2 所以焊接的部位应先刷一遍防锈底漆,干后再涂银灰漆;漆层应均匀、牢固、无漏涂。

4.3.1.9.3 埋入地下的管路和接地扁钢应涂沥青防腐漆。

4.3.1.9.4 保护管接地标色应用黄、绿油漆做色标,一般50mm为间隔。

4.3.1.10 防护

电缆保护管敷设好后,必须临时封口,以防异物掉入。

4.3.2 质量工艺标准

4.3.2.1 电缆保护管安装分项工程验收符合《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热控仪表及控制装置篇(1998年版)》规定。

4.3.2.3 施工作业过程和结束后应形成的记录表式名称如下。

——电缆保护管安装质量检验记录表;

——电缆保护管安装质量验评表。

4.3.2.4 作业施工过程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和质量通病,参见附录A。

4.3.3 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见表4。

表4 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5 成品保护、文明施工措施

5.1 在相关的施工区域放置责任牌,明确施工负责人、安全员、质量员。以便于监督检查。

5.2 使用火焰割具施工时,氧气、乙炔瓶的放置要符合规定,氧气、乙炔管布置整齐。

施工点具有防火措施。

5.3 焊机尽量统一布置,电焊皮带布置整齐;焊接时施工点应铺好石棉布,以防火花飞溅。

5.4 施工现场工具及材料要做到定置管理,堆放整齐,不堵塞通道。

5.5 施工负责人对施工作业应有详细的施工措施安排,严禁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野蛮施工。

5.6 保持现场的文明状况,切实做到工作过程随手清。

5.7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尽量避免对已完部分造成损坏或污染而影响工程整体质量。

6 示范性工艺照片

保护管穿格栅板、楼板的保护

仪控埋管安装及接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