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分析

中国建设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都在发生着变化,其中金融行业也不例外。近些年来,中国建设银行在国内银行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但是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上存在一定的错配问题。

一、资产负债管理概念及作用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银行对其资产和负债的规划、监控和调整,以实现经营目标和风险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

1、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银行风险;

2、提升银行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3、满足监管要求,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

1、资产端投放阶段不合理

中国建设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大量的资金投放在了长期贷款的领域,如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而这些领域的长期投放,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资金的回收。这就导致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出现严重的错配问题。

2、负债端管理不当

负债端融资渠道与资产投入不匹配,目前大部分资金的融资还是靠市场募集,但市场许多投资人喜欢短期理财,这对银行资金的长期投放带来了影响。同时,中国建设银行的存款周期较短,这也为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错配问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增加银行的利率风险。

2、导致银行资产流动性差。

3、降低银行的资产质量。

1、优化资产结构,加大短期信贷的投放。

2、加大长期融资渠道的建设,激励市场投资人选择长期理财产品。

3、打造银行稳健的存款品种,吸引更多长期资金进入。

4、加强风险控制,对已发放的长期贷款进行细致的风险评估和监督,将贷款风险降至最低。

五、结论

针对中国建设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加大对银行的风险控制力度,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流动性实例分析与风险成因.docx

商业银行流动性实例分析与风险成因 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及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一方面使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个别银行甚至局部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紧张;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外币资产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海外机构逐渐增多,对外资银行的依赖程度逐步提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形成原因 (一)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期限错配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以经营货币为主营业务。储户将存款货币存放在商业银行中,即银行的负债端,存款的稳定性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按时间存款可分为短期存款与中长期存款。若在发放贷款的经济活动中,中长期贷款未能及时收回,无法满足储户提款的要求时流动性风险就产生了,其发生条件是由经营模式决定的。 (二)商业银行其他类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 现实中,流动性风险的作用因素有很多,即流动性不足是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时表现出来的资金短缺。当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假如市场、信用和操作等风险管理问题长期以来存在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防范,会在流动性紧张时火上浇油,引发风险扩散,使其无法控制,各种风险集中爆发出来,最后可能造成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流动性困难。 (三)储户缺乏基本风险管理意识 在经济不景气与金融危机爆发时,最容易引发客户集中挤兑现象。一方面,客户既担心存放在银行的财富会损失,也害怕存放在银行的资产收入低于通货膨胀,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银行内部系统出现了支付危机,引起了传染效应,若无法在第一时间应对挤兑,这种恐慌情绪所带来的传染效应将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将危及整个金融系统,最终引发银行系统的崩溃。 (四)市场利率下行引起银行资产流动性吃紧 央行下调存贷款利率以及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资产端与负债端带

中国建设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分析

中国建设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都在发生着变化,其中金融行业也不例外。近些年来,中国建设银行在国内银行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但是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上存在一定的错配问题。 一、资产负债管理概念及作用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银行对其资产和负债的规划、监控和调整,以实现经营目标和风险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 1、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银行风险; 2、提升银行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3、满足监管要求,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 1、资产端投放阶段不合理 中国建设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大量的资金投放在了长期贷款的领域,如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而这些领域的长期投放,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资金的回收。这就导致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出现严重的错配问题。 2、负债端管理不当 负债端融资渠道与资产投入不匹配,目前大部分资金的融资还是靠市场募集,但市场许多投资人喜欢短期理财,这对银行资金的长期投放带来了影响。同时,中国建设银行的存款周期较短,这也为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错配问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增加银行的利率风险。 2、导致银行资产流动性差。 3、降低银行的资产质量。 1、优化资产结构,加大短期信贷的投放。 2、加大长期融资渠道的建设,激励市场投资人选择长期理财产品。 3、打造银行稳健的存款品种,吸引更多长期资金进入。 4、加强风险控制,对已发放的长期贷款进行细致的风险评估和监督,将贷款风险降至最低。 五、结论

针对中国建设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加大对银行的风险控制力度,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原因分析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机构,承担着存款的吸收和贷款的发放等功能,其经营活动的稳健性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然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存在着期限错配问题,即存款期限与贷款期限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本文将对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解决方案。 I. 金融市场的需求差异 1. 存款期限偏短: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较晚,大部分人对金融市场的认知程度较低,对投资理财的需求也较弱。因此,大部分人更倾向于选择存款而非购买其他金融产品。此外,我国企业普遍缺乏长期资金需求,导致商业银行持有的存款期限偏短。 2. 贷款期限偏长:相比于存款,我国的企业和个人更需要长期贷款来满足投资和消费需求。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项目中,融资需求通常较长期。商业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往往会提供较长期限的贷款产品,导致贷款期限偏长。 综上所述,金融市场的需求差异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II. 监管政策的制约 1. 存款利率市场化受限: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仍在推进中,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在存款

利率存在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难以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长期 资金,从而加剧了期限错配问题。 2. 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不完善: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已经相 对市场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受到央行政策利率和宏观经济状况 的影响较大。商业银行往往无法根据客户的实际风险状况和还款能力 来灵活定价,这导致商业银行在贷款期限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III. 风险管理及经营模式问题 1. 风险管理不完善:商业银行在进行资金投放时,需要对客户的信 用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评估,以保证贷款回收的安全性。然而,由 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商业银行难以准确评估客户的风险,因此在贷 款期限的选择上比较保守,导致期限错配问题的出现。 2. 经营模式缺失: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普遍缺乏差异化经营的 能力,无法提供更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期限选择。相反,商业银行通常 采用传统的存贷款模式,导致存款和贷款的期限错配。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金融市场的 需求差异、监管政策的制约以及风险管理及经营模式问题。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提高贷款期限的准确性。同时,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创新经营模式,提供更灵 活的金融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分析r——从银行贷款角度

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分析r——从银行贷款角度 韦燕 【摘要】大量数据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并非十分严重,更严峻的实际上是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期限错配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流动风险,造成企业财务问题.企业出现期限错配原因,有中国特殊的金融体制问题,也有企业自身的管理缺陷.从银行贷款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政策与企业期限错配的关系,针对期限错配风险提出解决方案.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0)002 【总页数】2页(P73-74) 【关键词】银行贷款;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 【作者】韦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59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侧改革中,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的一大难题,即负债带动的大量投资形成的产能过剩和高杠杆问题。从微观企业来看,中国企业债务的风险,不在于债务水平过高,而在于其投融资期限的不匹配,即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相关数据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总债务中有近90%是短期负债,短期负债对短期资产比

率平均为0.95%,甚至在2005—2008年期间超过了1%。这一比率反映出我国 上市公司呈现出严重的“短债长投”现象。期限错配将会使公司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当短期负债到期时,长期投资可能没产生足够的投资回报来偿还,甚至投资还未有现金回流,公司无法按期还贷,甚至破产。面对如此的风险隐患,为什么大量中国上市公司仍会选择期限错配?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有的学者提出,这一现象与中国相对落后的金融制度有必然联系[1]。在我国金融市 场中,长期融资主要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本文从银行信贷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当前银行信贷模式下,长期贷款的缺乏导致企业“被迫”选择期限错配,期限错配又引起企业风险增加,导致再融资中银行持谨慎态度或收取高利率的要求。要解决这种恶性循环,既需要企业完善管理风险的能力,同时,银行贷款制度也需要进行改革。 一、期限错配的概念及风险分析 (一)期限错配的概念和理论 期限错配通常是指企业资产负债错配,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利用短期负债进行长期投资。资金来源短,使用时间长,形成“短债长投”现象。 对企业债务融资期限结构的研究,西方经济学目前已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理论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是期限匹配理论,该理论认为,严重的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危机,坚持企业只有保持债务期限与资产期限相匹配才能有效控制企业的流动性风险。最早提出期限匹配原则的是Morris(1976),其认为企业在决定债务期限时需要同 时考虑成本和风险的因素,而负债最主要的风险在于资产带来的现金流入与负债产生的固定的现金流出之间的不对等。企业必须安排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大致相同才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2]。 虽然西方经济学理论早已指出企业期限匹配的必要性,但在现实中,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期限错配手段却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中介或企业资金运作过程中。

浅论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原因分析

浅论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原因分析 引言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尽管商业银行在金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他们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期限错配问题,这是指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时,存款和贷款的期限不匹配。本文将浅论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的原因分析。 1. 背景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商业银行通过接受短期存款和发放长期贷款来实现利差收益,并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然而,由于存款和贷款的期限不同,商业银行面临着期限错配问题。 2. 原因分析 2.1 存款和贷款需求差异 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期限一般较短,而发放贷款的期限通常较长。这是因为存款人一般希望能够及时取出存款,而借款人则需要一段时间来还清贷款。由于存款和贷款需求差异,商业银行在期限上出现了错配。 2.2 资金流动性不足 商业银行面临的另一个原因是资金流动性不足。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较晚,资金流动性仍然较低。这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在需要时获得足够的短期资金,从而导致期限错配问题的发生。 2.3 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的另一个原因是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可能导致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从而导致期限错配问题。尤其是在利率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很难预测客户的还款能力和意愿,导致期限错配问题更加突出。 2.4 监管政策限制 监管政策也是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的原因之一。监管机构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然而,某些监管政策可能限制了商业银行进行期限匹配的能力。例如,一些政策可能要求商业银行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水平,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灵活地调整存款和贷款的期限。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之一,它涉及到 银行如何合理配置其资产和负债,以实现风险控制、利润最大化和资 本充足等目标。然而,在实际运营中,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些问题,需 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1. 资产负债错配问题 资产负债错配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导 致风险的集聚和传导。当银行通过发放长期贷款获得资金时,如果无 法获得相应的长期资金来支持,就可能出现期限错配问题。这样一来,如果资金需求突然增加或市场利率波动较大,银行就可能陷入流动性 困境或承受不可承受之重。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在资产和负债的时点、时段、利率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匹配和平衡。银行可以通过优化负债结构,增加长期稳定负债的比例,或者利用金融市场工具进行资产负债套期 保值操作,来避免错配问题的发生。 2. 利率风险管理问题

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是主要的盈利来源之一,而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 场利率波动导致银行利润的不确定性。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的利 息支出会增加,而利息收入可能无法相应上涨,从而导致净利润下降。相反,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的利息收入可能会减少,也会对净利 润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管理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合理定 价和审慎授信,确保银行贷款的利差足够,从而在利率上升时能够弥 补利息支出的增加。另一种是进行利率敏感性管理,通过利率敏感性 测算和压力测试等手段,预测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利率波动。 3. 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和时间获 取到足够的资金,以满足业务经营和债务偿还的需求。流动性风险可 能源自外部市场的冲击,也可能源自银行自身的业务需求。 为了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合理的流动性管理框架。银行需要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策略,并建立充足的流动性缓冲区。银行应该建立流动性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流动性风险的迹 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银行可以通过多元化资金来源、建立流动性应 急机制等措施,提高流动性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建行负债结构现状及对策

建行负债结构现状及对策 建行负债结构现状及对策 建设银行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成立于1954年,历经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具有较强实力的综合性金融机构。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建行负债结构问题逐渐显现,其对策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建行负债结构现状 首先,建行的存款注重短期流动性,存量存款中的个人存款占比较高,而机构存款较少。同时,建行的债务结构中主要以大额票据、中长期债券等以及同业存款为主。此外,建行的信用债占比较低,较多的贷款和银行同业存款会为建行的风险带来不小的压力。 二、建行负债结构风险 建行当前的负债结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银行贷款和同业存款的占比较高,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二是短期存款占比较高,随着社会市场变动率加大,可能会发生“挤兑”风险;三是同业存款占比较高,如果金融市场出现抽贷,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四是负债成本过高,会增加建行的资金成本压力。 三、建行负债结构对策 建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负债结构,降低风险:一是加大机构存款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二是加快信用债开放进程,逐步推出优质信用产品,提高信用贷款和债券等信用类产品占比;三是要充分把握市场时机,适时发行有深度和创新的产品,加大中长期优质资产的配置和发行力度,切实提升资本市场影响力;四是改善资金成本,适当降低价格,加强与客户的合作,从而降低负债成本。 综上所述,建设银行在负债结构问题上具有相当的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但是在处理负债结构问题上,需要精准分析市场趋势,及时调

整策略,切实降低风险,扩大资金渠道。仅有这样,才能在未来金融市场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势地位。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整改措施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整改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拓宽业务渠道。应提升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中长期负债比重,减少对贷款业务收入的依存度,增强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性,实行中长期贷款比例管理,在增加收益的同时,降低流动性风险。同时,根据自身资金实力、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筹资能力等方面合理确定中长期贷款规模,转变业务模式和增长方式,通过购买债券和同业拆借等中间业务来减少过度依靠信贷业务所导致的期限错配,拓展资金来源渠道,解决存款客户单一、负债集中度过高等问题,减少对贷款业务收入的依存度,通过加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等政策间的协调配合来提供更多的优质贷款对象,拓宽业务渠道,提升金融创新能力。 2、完善银行考核机制,构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采取稳健的经营策略,谨慎控制并主动调节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增加风险资本储备。加强对资产负债结构比例的跟踪监测,构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状况监测指标体系,严格限定银行流动资产与中长期资产的分配比例,定期公开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状况,向错配程度较高的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等级警示并及时整改,采取措施控制发放中长期贷款的额度,提高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同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限定存贷比例,设定严格的激励相容的干预规则,在遏制过度的短期负债融资行为的基础上对流动性危机进行防范。 3、加大信贷资产证券化力度,盘活银行长期资产。为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重启并迅速发展,应针对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原则,通过将中长期贷款转化为证券,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施存贷期限错配的内部控制,以达到盘活资产、提高流动性和降低流动风险的目的。通过

浅论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原因分析

浅论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原 因分析 摘要:银行存贷款期限匹配一直被业界人士所关注。本文从近几年的利率期限结构与存贷款期限结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商 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再根据相关理论和现象说明其原因,进一步证明商业银行因存贷款期限错配而产生的潜在的流动性 风险。 关键词:存贷款期限错配利率结构货币供应量 一、引言 近年来,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出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存贷款期限错配趋势加强。即银行资金来源减少,但是资金运用不减少反而增加,无论是平均的还是总体的,存贷期限对比,存款期限比贷款期限短,就形成存贷款的期限错配。如果贷款总额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多,存款中活期存款多,则中长期贷款依靠短期资金来支撑,存贷款

期限错配状况加剧。存贷款期限错配的主要特性是“短存长贷”,其中隐含了资产匹配不合理的风险。 央行在200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2010年中长期贷款在新增信贷中占比应“较2009年(70%)有所回落,掌握在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但是,2010年3月中长期贷款占比却高达约130%。 徐虹(2005)研究了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错配状况及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邓洪(2005)研究了如何通过负债管理,增加长期资金的来源以改善期限错配状况。对银行业的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鲜见报道。田艳芬、邵志高在《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构造两个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分析了期限错配的变化状况,运用基于无约束VAR模型的Johansen 协整检验法分析了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从近几年的利率期限结构与存贷款期限结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

低利率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研究

低利率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研究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要内容,是实现银行战略规划、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工具。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一项科学且具有艺术性的工作,需要做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让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效益性。 一、低利率下银行资产负债现象 (一)银行存贷利差收窄,盈利压力增大 低利率环境下,低通胀导致通胀溢价持续走低,储蓄规模大于投资推动自然利率下降、期限溢价下降,以社会大环境经济状况展开分析,通货膨胀带来货币贬值,以及超过实际需求资金分配引发价格全面上涨。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为向有投资能力的人或企业放贷,以创造需求和价值,当有人创造价值时,社会上的钱会越来越多,而普通人的钱会越来越少。该现象带来的问题为人或者企业的负债压力大,但是还债能力降低,银行放贷的收益减少,银行资产负债压力增大。(二)银行投资风险提高,资产端投资风险提升 银行存款与利率之间的差值收窄,导致银行无法保持正常收益,为了提升非信贷业务比例,银行增加资产端投资风险偏好,放大经营风险与信用风险。在低利率环境下,资金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流动性出现问题,银行盈利的来源减少,客户经济基础出现不足,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收益降低。 (三)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出现错配风险 银行在利率种类、汇率换算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风险,低利率环境下,企业的还债能力下降,导致银行的短期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尽管这部分贷款也是有确定期限的,但到期后只能转期或借新贷,还旧贷,银行出现期限错配风险。银行

之间的业务与传统零售业务是不同的基准利率,带来利率风险,此外,在外资业务方面,全球经济下行,且币种不匹配,带来错配风险。 二、低利率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需要从资产结构、负债成本、风险定价以及收入来源几方面合理规划,努力提高利息收入,拓展非利息收入,提升对客户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一)提升高收益资产占比现 提升高收益资产占比,如贷款等业务,加大期限错配力度,适度进行信用下沉。贷款具有良好的利益效果,在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提高贷款等高收益资产占比,确保稳定的利息收入,让银行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期限错配程度,缓解银行吸收短期存款,发放长期贷款,以达到盈利的目的这一过程中错配收益减少问题,获得期限溢价带来的收益。 适度信用下沉是指对中小型企业以及个人客户进行信贷投放,随着我国融资市场的发展,以及我国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支持,结合中小型企业具有议价能力较弱且对贷款的刚性需求较强的特点,对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可以提高银行的净利息差,此外,银行提高对信用卡、按揭等为主体的零售业务的重视,进行业务转型,有助于提高贷款速度与比例[1]。 (二)拓宽资金来源 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对于存款的需求较大,但目前普通人的钱越来越少,老百姓负债压力已经很重,为此,银行需要拓宽资金来源,保障股票募集以及债券融资用于发放贷款,对同业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发展更多服务项目品种以及对象。 在这一过程中,银行采取主动营销方式,让有效信贷需求逐步转化为具有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优质资产,提高银行的资产流动管理水平。银行根据低

浅论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原因分析

浅论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行丰富多样的理财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然而,不少理财产品期限长、收益高,而投资者却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理财知识,将短期的资金投入到这些理财产品中,导致期限错配问题愈加突出。本文从商业银行与投资者、监管层三个方面,对该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 商业银行原因 商业银行是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其在期限错配问题中的责任不容忽视。以下 是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问题的原因: 1. 盈利驱动导致的不足 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较高的盈利,常常会推出期限更长、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 吸引客户进行购买。这是因为,越长的期限意味着银行可以更好地掌握风险因素,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然而,这种盈利驱动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让银行过度追求收益而忽略对风险的 把控。如果银行在理财产品的设计、营销和销售过程中忽略对银行、客户和经济环境风险因素的全面评估,就可能造成期限错配问题。 2. 理财产品供求不平衡 理财产品的供求关系是形成期限错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市场需求较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迎合客户需求,不断推出新的理财产品,但是这些理财产品往往需要较长的持有期限,导致银行手中的短期资金缺乏渠道,进而导致期限错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商业银行应该不断优化理财产品的供需关系,更好地预测 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理财产品的期限长度,保证短期资金有足够的流动空间。 投资者原因 除了商业银行的原因之外,投资者也是期限错配问题的重要原因。以下是投资 者导致期限错配问题的原因: 1. 短视盲目投资 许多投资者缺乏对理财产品的基本了解,仅凭着眼前高收益的诱惑便盲目投资。往往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后立即提走本金,而长期投资则因为其期限长,收益不能立即见到而不得不被忽略。这样的投资行为,不仅会造成自身的期限错配,还会对整个市场造成连锁反应,导致市场风险形成。

对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思考

对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思考学习辅助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9143096.html, 对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思考2010年08月23日08:50 来源:金融时报 我国银行业长期存在着存款活期化和贷款中长期化的现象,近年来这一现象日益加剧,并致使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产生错配。存贷款期限错配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央行货币信贷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挑战。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的形成,不仅是银行内部的策略问题,经济增长模式和金融市场的环境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金融脱媒”趋势显现,居民储蓄分流明显 一、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原因 在利率管制条件下,特别是在分业经营体制下,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存款资金从银行体系转向其他非存款性资金工具的“金融脱媒”现象是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理财意识的加强,居民储蓄开始流向股市、基金、信托理财产品、保险等投资渠道。并且1998年我国实施了住房、医疗和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很大程度上分流了居民的定期储蓄。 (二)融资模式单一,中长期融资对银行贷款过于依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改变了以财政供给为主的融资体系,建立起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社会融资对银行资金依赖程度大大加强。近年来,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快,但长期以来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协调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1997年以来,我国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重始终在80%左右。直接融资发展滞后,使得银行体系不仅承担了通常意义上商业银行承担的短期融资的功能,还不得不承担长期融资的功能。

(三)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构成对中长期贷款的刚性需求 在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的拉动下,200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改变了贷款需求的期限结构。2001来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 的比重由33.9%逐年攀升至2009年的67.0%,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与地方均出台巨额刺激投资计划,使中长期贷款的增长较为刚性。另外,住房商品化改革引发了居民的住房贷款需求,也使得中长期消费贷款迅速增长。在2009年和今年一季度新增中长期贷款中,新增基础设施行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过50%。 (四)考核压力下商业银行负责人更倾向于发放中长期贷款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开始真正重视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对银行的贷款责任进行考核,甚至一度出现了“贷款责任终身制”和“贷款本、息回收率必须达到两个100%”等考核机制。严厉的考核使银行负责人对长期贷款情有独钟。同时,由于中长期贷款的发放和管理成本低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高于短期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增加收益等因素考虑,更愿意发放中长期贷款。 (五)商业银行缺少主动管理存贷款期限结构的工具和手段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构成中,储蓄、企事业和同业存款及拆借占总负债的80%以上。由于存款利率上限受到管制,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被动依赖客户存款,而不能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对不同客户、不同期限的存款差别定价来调节负债期限结构。同时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基本上没有可供交易、转让的二级市场,信用风险无法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转移。 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不利影响 (一)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 一般而言,如果大量短期负债被用作长期资产的来源,那么,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水平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财务分析报告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2014 年 04月 中国 摘要 财务报表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企业经营 管理状况的综合反映,只有通过对会计报表进行科学、准确、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及早采取相应对策。 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 量情况,揭示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reflect the enterprise financial position, operating results and cash flow, is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the situation of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only through the accounting statements, scientific, accurate,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o find the problem in time, sum up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nd tak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Do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analysis, can evaluate the enterprise's financial position, operating results and cash flow situation, and reveals the future rewards and risks, you can check the budget completion of assessmen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provide help for establish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stablish. 关键词:财务指标;财务状况;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 目录 1.公司简介 1 2.经营成果分析 2 3.财务指标分析 4 3.1盈利能力 4 3.2偿债能力 4 3.3成长能力 5 3.4营运能力 5 3.1.1盈利能力方面 5 3.2.1偿债能力 5 3.3.1成长能力 6

中国建设银行财务分析报告分析

中国建设银行财务报告分析

学院: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日期:

一、中国建设银行的差不多情况 法定中文名称: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英文名称: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oration 股票上市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市日期:2007年09月25日 股票简称:建设银行 股票代码:601939 注册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治理总局 二、存贷款分析 (一)总体分析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银行存款总额、贷款总额每年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存贷比也差不多保持在58%左右。一般商业银行最高的存贷比例为75%,建行的存贷比在58%,意味着它的资产和负债差不多处在一个

比较稳定的状态,既能够有一定的库存现金存款预备金(确实是银行在央行或商业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宽敞客户日常现金支取和日常结算,又能够有足够的收入。因此,建行可不能面临损失或破产的问题。 (二)存款分析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2007年活期存款占总存款的59.70%,定期存款占40.30%。2008年活期存款占总存款的53.35%,定期存款占46.65%。2009年活期存款占总存款的55.72%,定期存款占44.28%。活期存款总是比定期存款占的比例大,而两者之间又相差不大。在活期存

款中,单位活期存款总是大于个人活期存款,而在定期存款中,单位定期存款却远低于个人定期存款。发生这种现象的最重要的缘故是:个人存款的要紧目的是保存货币和获得利息,而且他们并可不能经常有大幅度的现金流淌,因此他们会选择利率高的定期存款。然而作为一个公司或企业更多的是流淌的资金,即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现金流入或流出他们的银行账户,他们看重的并不是现金存入银行而得到的利息,而是现金在银行系统中的高效率的自由流淌,因此他们会选择现金流淌性强的活期存款来保存他们的流淌资金。 (三)贷款分析 1.贷款按行业分布(比例最大的前五个行业)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在众多行业中贷款金额较大的行业要紧有制造业、电力等基础产业、以及房地产业。这些行业都占到了10%以上,其中制造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升路径调研报告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升路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银行业面对监管趋严、竞争加剧、让利实体的外部环境,以及成本提升、资本不足、风险积压等内部压力,经营管理难度不断加大,普遍面临着净息差收窄、风控难度增大的现状。资产负债管理作为战略规划、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的核心管理工具,成为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xx行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与商业银行具有明显差异,资负两端的刚性矛盾突出,迫切需要持续深化资产负债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资产负债统筹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经营质效。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资产负债管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内容日益丰富,风险种类和传染途径不断演化,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手段明显不同。xx 世纪以来,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先后经历了单一资产管理、单一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三个历史阶段。近年来,在新的金融市场环境及全球监管要求下,资产负债管理开始逐步向动态前瞻的精细化管理迈进。即通过引入资产负债组合管理理念和工具,从规模、节奏、结构、价格风险等要素出发,模拟匡算未来一定时期的业务经营成果和关键风

险指标,实现对资产负债表的积极主动管理,以促进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和质效提升。 (二)管理内涵的延伸与拓展 1.管理目标日益多元。伴随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不断更迭,量、价、险协调统一的管理目标逐渐形成。即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以“量”为主的管理阶段,演变为更加关注“价”阶段、关注“险”阶段,并逐步发展为目前更加注重量、价、险的统筹平衡,以及“三性”的协调统一。 2.管理内容更加丰富。随着银行综合化经营范围的拓宽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不断扩充,“大资产负债管理”理念逐步形成。一是表内外资产一体化管理。银行资产配置从信贷市场向整个金融市场拓展,逐步打通表内外资产配置边界。同时,积极盘活存量资产,通过多种方式调整资产结构,增加优质高收益资产,提高对资本、流动性等的动态调控能力。二是强化主动负债管理。以成本为导向,统筹平衡资产负债规模、价格和期限,优化表内外资金来源结构。三是建立集团层面的资产负债协调管控机制。构建集团层面资产配置、资金筹集和风险管控的统筹调配机制。 3.管理手段不断迭代。金融科技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银行同业开始大力构建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多元化业务平台,“科技支撑的资产负债管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基于业务经营全流程信息的资产负债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成本分摊、外部定价、资本管理和资金头寸管理等系统不断迭代,实现对未来一定时期业务经营成果和关键风险指标的动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