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文化—尔雅

中日茶道文化—尔雅
中日茶道文化—尔雅

中日茶道文化——1.1茶的现象

<1>【单选题】唐代诗人卢仝在其诗作《七碗茶诗》中说第()可以“通仙灵”。

A、四碗

B、五碗

C、六碗

D、七碗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宋代主要以()为主。

A、煮茶

B、煎茶

C、点茶

D、泡茶

参考答案:C

<3>【单选题】茶树发源于中国的()。

A、海南岛

B、中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参考答案:C

<4>【判断题】中日两国传统中对于茶的推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七碗茶诗》的广泛传播,日本几乎人尽皆知。()

参考答案:false

<5>【判断题】茶叶最早被人发现并利用主要是作为一种香料使用的。()

参考答案:false

<6>【判断题】研究认为最早的茶树出现在中国的西南地区。

参考答案:false

中日茶道文化——1.2茶的著作

<1>【单选题】《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用茶叶来()。

A、解毒

B、充饥

C、预防疾病

D、烘焙草药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中国茶文化于公元()初传播到了日本。

A、6世纪

B、7世纪

C、8世纪

D、9世纪

参考答案:D

<3>【单选题】我国现代茶叶的奠基人是()。

A、秦柳方

B、吴觉农

C、王泽农

D、刘祖生

参考答案:B

<4>【判断题】唐代人陆羽著有《茶经》三卷,被尊为茶圣。()

参考答案:true

<5>【判断题】正式茶碗的大量出现始于宋朝。()

参考答案:true

<6>【判断题】点茶是宋代出现的。

参考答案:true

中日茶道文化——1.3茶的分类

<1>【单选题】茶的六色不包括()。

A、红

B、黄

C、青

D、蓝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下列茶叶中不属于知名茶叶种类的是()。

A、都匀白毫

B、庐山云雾

C、恩施玉露

D、蒙顶甘露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乌龙茶中的大红袍主要产于()。

A、安徽

B、福建

C、广东

D、江西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中国品种最多的是绿茶。()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精品文档

<5>【判断题】白茶属于弱发酵茶。()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严格意义上讲,花茶不是茶。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中日茶道文化——1.4茶的作用

<1>【单选题】对于抗炎症有良好的功效的是()。

A、绿茶

B、红茶

C、乌龙茶

D、花茶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中国茶饮的三大要素是指()。

A、好境、好沏、好茶

B、好境、好火、好茶

C、好水、好沏、好茶

D、好水、好火、好茶

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白族饮茶的风俗中,三道茶依次是()。

A、苦茶、甜茶、回味茶

B、甜茶、苦茶、回味茶

C、苦茶、甜茶、五味茶

D、甜茶、苦茶、五味茶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中国文献中,“茶艺”二字最早可追溯到明代的典籍中。()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海派功夫茶冲泡的铁观音第一道是不能喝的。()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中国茶饮三大要素:好水、好沏、好茶。

精品文档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中日茶道文化——2.1中国茶的理论研究

<1>【单选题】斗茶盛行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大观茶论》的作者是()。

A、赵煦

B、赵顼

C、赵桓

D、赵佶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日本茶道表演过程中,()的行为很重要。

A、第一个客人

B、中间的客人

C、年纪最大的客人

D、地位最高的客人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不同于日本的茶道,中国的茶艺有喜乐的一面。()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5>【判断题】茶在日本12世纪前后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参考答案:fals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6>【判断题】宋徽宗是位昏君,但是比较擅长茶艺。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同源异派”——浅析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二、茶文化的发展 1、1茶的传播途径不同 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 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而日本在这一点则截然相反。茶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 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 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 上行下效, 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 形成社会共识。 1、2茶文化的精髓不同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日本的“和、敬、清、寂”之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400 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日本的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日本茶道的精髓在于“和、敬、清、寂”。“和”,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清即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中日文化比较课程之后,以及联系自身对此方面的了解,我主要对其中的三大部分很有感触,分别是:中日茶道的差异、中日饮食的差异以及中日婚礼的差异。 一、中日茶道的差异 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品茶之四大特色是: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中国茶是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茶文化作为大唐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饮誉世界。茶也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茶对于人类来说,—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

感情之功能。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现在,冷冷的天气,然后就应该捧杯茶,虽然普通人不是很懂品茗,但是喝着茶很舒适,喝茶还能醒神,工作学习之余,喝杯茶,舒坦。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日人认为这种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 我觉得,中国是喝茶懂道,日本人是喝茶说道,懂和说是最大的区别,说我偏心自己的国家也好,说我实话实说也罢,我仅仅是通过茶道来诉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别。中国为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优秀大国,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日本是中国边上的小国,茶文化本来自中国,又有什么资格可以比较呢?换句话说就是,日本是支流,中国是源头

《中日茶道文化》期末考试

《中日茶道文化》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中国茶文化于公元()初传播到了日本。(1.0分)1.0 分 A、6世纪 B、7世纪 C、8世纪 D、9世纪 2传统日本茶道强调的外庭院、内庭院和茶室中,茶室代表()。(1.0分)1.0 分 A、俗世界 B、凡世界 C、清静的世界 D、内心的世界 3《大观茶论》的作者是()。(1.0分)1.0 分 A、赵煦 B、赵顼 C、赵桓 D、赵佶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5“お茶壺道中”主要表现了当时日本人对茶的()。(1.0分)1.0 分 A、蔑视 B、喜爱 C、敬畏 D、反感 6多神教的文化容易导致人产生()。(1.0分)1.0 分 A、罪的文化 B、恥的文化 C、罚的文化 D、荣的文化 7日本茶道中,最严格或最基本的形式是()。(1.0分)1.0 分 A、真 B、行 C、草 D、法 8日本文化中的“南蛮”指的是()。(1.0分)1.0 分 A、琉球人 B、印度尼西亚人 C、荷兰人 D、西班牙人 9茶树发源于中国的()。(1.0分)1.0 分 A、海南岛 B、中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10日本武士道的泯灭之美认为()。(1.0分)1.0 分 A、死的意义高于生 B、死的意义低于生 C、死在某种意义上阻断了重生 D、死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重生 10对于抗炎症有良好的功效的是()。(1.0分)1.0 分 A、绿茶 B、红茶 C、乌龙茶 D、花茶 11日本人将中文的()称为茶碗。(1.0分)1.0 分 A、饭碗 B、茶杯 C、茶碗 D、以上都正确 12斗茶盛行于()。(1.0分)1.0 分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3()最先将连歌的形式运用于茶道。(1.0分)1.0 分 A、村田珠光 B、武野绍鸥 C、千利休 D、古田织部 14《茶之书》的第四章内容是()。(1.0分)1.0 分 A、道教と禅道 B、茶室 C、茶の宗匠 D、人情の碗 15日本文化中的朦胧之美主要是和()相关的。(1.0分)1.0 分 A、霞 B、雾 C、烟 D、水 16関ヶ原の戦い中()最终取得了胜利。(1.0分)1.0 分 A、近卫前久 B、织田信长 C、丰臣秀吉 D、德川家康 17唐代诗人卢仝在其诗作《七碗茶诗》中说第()可以“通仙灵”。(1.0分)1.0 分 A、四碗 B、五碗 C、六碗 D、七碗 18冈仓天心的四部代表作《东洋的觉醒》《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茶之书》,完成于()。(1.0分)1.0 分 A、1902年-1906年 B、1906年-1912年 C、1912年-1916年 D、1916年-1922年 19受到《易经》等影响,日本文化崇尚()。(1.0分)1.0 分 A、稳定 B、淡泊 C、逻辑 D、变化

中日茶道文化——尔雅

中日茶道文化——1、1茶的现象 <1>【单选题】唐代诗人卢仝在其诗作《七碗茶诗》中说第()可以“通仙灵”。 A、四碗 B、五碗 C、六碗 D、七碗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宋代主要以()为主。 A、煮茶 B、煎茶 C、点茶 D、泡茶 参考答案:C <3>【单选题】茶树发源于中国的()。 A、海南岛 B、中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参考答案:C <4>【判断题】中日两国传统中对于茶的推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七碗茶诗》的广泛传播,日本几乎人尽皆知。() 参考答案:false <5>【判断题】茶叶最早被人发现并利用主要就是作为一种香料使用的。() 参考答案:false

<6>【判断题】研究认为最早的茶树出现在中国的西南地区。 参考答案:false 中日茶道文化——1、2茶的著作 <1>【单选题】《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用茶叶来()。 A、解毒 B、充饥 C、预防疾病 D、烘焙草药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中国茶文化于公元()初传播到了日本。 A、6世纪 B、7世纪 C、8世纪 D、9世纪 参考答案:D <3>【单选题】我国现代茶叶的奠基人就是()。 A、秦柳方 B、吴觉农 C、王泽农 D、刘祖生 参考答案:B <4>【判断题】唐代人陆羽著有《茶经》三卷,被尊为茶圣。() 参考答案:true <5>【判断题】正式茶碗的大量出现始于宋朝。()

参考答案:true <6>【判断题】点茶就是宋代出现的。 参考答案:true 中日茶道文化——1、3茶的分类 <1>【单选题】茶的六色不包括()。 A、红 B、黄 C、青 D、蓝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下列茶叶中不属于知名茶叶种类的就是()。 A、都匀白毫 B、庐山云雾 C、恩施玉露 D、蒙顶甘露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乌龙茶中的大红袍主要产于()。 A、安徽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概论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道的内涵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追求禅宗的静寂之美。 (二)两国茶道的规则不同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三)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 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有严谨的礼仪规范,主客之间、客人之间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茶道演示的各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更有甚者,日本茶道还有人对物行之礼。而中国茶道更注重的是品茗和欣赏,没有太多规定性的礼仪规范。在崇尚自然上,日本的茶室插花和茶点上的图

中日茶文化比较

中日茶文化比较 关键词:中日茶 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至唐代,茶文化通过一些途经传入日本。日本的茶文化由此开始。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二、学习目的: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归纳。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习、继承、发扬我国的茶文化。 茶树,常绿灌木,开白花。嫩叶经过加工,就是茶叶。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我国和东方乃至全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中国制茶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中唐以来,饮

尔雅中日茶道文化满分答案

茶的现象已完成成绩: 50.0 分 1 【单选题】唐代诗人卢仝在其诗作《七碗茶诗》中说第()可以“通仙灵”。 A、四碗 B、五碗 C、六碗 D、七碗 我的答案:D 得分: 0.0 分 2 【单选题】宋代主要以()为主。 A、煮茶 B、煎茶 C、点茶 D、泡茶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 分 3 【判断题】中日两国传统中对于茶的推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七碗茶诗》的广泛传播,日本几乎人尽皆知。() 我的答案:√得分: 0.0 分 4 【判断题】茶叶最早被人发现并利用主要是作为一种香料使用的。()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茶的著作已完成成绩: 75.0 分 1 【单选题】《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用茶叶来()。 A、解毒 B、充饥 C、预防疾病 D、烘焙草药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 分 2 【单选题】中国茶文化于公元()初传播到了日本。 A、6 世纪 B、7 世纪 C、8 世纪 D、9 世纪 我的答案:B 得分: 0.0 分 3 【判断题】唐代人陆羽著有《茶经》三卷,被尊为茶圣。()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4 【判断题】正式茶碗的大量出现始于宋朝。()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茶的分类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茶的六色不包括()。 A、红 B、黄 C、青 D、蓝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 分 2 【单选题】乌龙茶中的大红袍主要产于()。 A、安徽 B、福建 C、广东 D、江西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 分 3 【判断题】中国品种最多的是绿茶。()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4 【判断题】白茶属于弱发酵茶。() 我的答案:√得分: 25.0 茶的作用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中国茶饮的三大要素是指()。 A、好境、好沏、好茶 B、好境、好火、好茶 C、好水、好沏、好茶 D、好水、好火、好茶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 分 2 【单选题】白族饮茶的风俗中,三道茶依次是()。 A、苦茶、甜茶、回味茶 B、甜茶、苦茶、回味茶 C、苦茶、甜茶、五味茶 D、甜茶、苦茶、五味茶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 分 3 【判断题】中国文献中,“茶艺”二字最早可追溯到明代的典籍中。()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4 【判断题】海派功夫茶冲泡的铁观音第一道是不能喝的。() 我的答案:√得分: 25.0 分 中国茶的理论研究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斗茶盛行于()。

中日茶道的异同——整理版

中日对比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本质区别:—空寂与华美。 1、在中国,“道”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国,而其发展之路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反观日本茶道,强调的是以下三个观点: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一提这四个字,人们马上就会和茶道联系起来。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诸形式。(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二)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中“一期”指“一期一命”“一生”“一辈子”的意思。一期一会是说一生只见一次,再不会有第二次的相会,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所应抱的心态。这种观点来自佛教的无常观。佛教的无常观督促茶人们尊重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举行茶事时,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时至今日,日本茶人仍忠实地遵守着一期一会的信念,十分珍惜每一次茶事,从每一次紧张的茶事中获得生命的充实感。 (三)独坐观念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汤一会集》。“独坐”指客人走后,独自坐在茶室里,“观念”是“熟思”、“静思”的意思。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日不会重演。茶人的心里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作“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在日本茶道中,淡化了人的存在,强调对茶的突出。这正是两国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发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讲,把中国茶文化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研究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同时,又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种非常神圣、非常严肃的事情。所以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敢奢谈“茶道”。 反观日本,从一开始,茶的传播就是自上而下的,上层社会将茶上升为一中莫名其妙的宗教,统治阶

中国茶道--超星尔雅标准答案

第一章习题 1 【单选题】 7、“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出自于当代茶圣( B ) A、张天福 B、吴觉农 C、陈宗懋 D、庄晚芳 2 【单选题】 10、茶道中的修身之道,是指以茶为载体,融入(B )的“内省修行”思想,陶冶情操,怡养品德,感悟生命的真谛。 A、佛、道、释 B、道、儒、释 C、佛、道、墨 D、儒、释、墨 3 【单选题】 8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具有哪种品德( A ) A、性俭 B、忠贞 C、长寿 D、仁和 4 【单选题】

3、陆羽写的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是(c ) A、《大观茶论》 B、《茶录》 C、《茶经》 D、《吃茶养生记》 5 【单选题】 12 、千利休的子孙与学生们所传播的日本茶道主要来自于(B ) A、唐朝煎茶 B、宋朝点茶 C、日本点茶 D、日本抹茶 6 【单选题】 5、极富盛名的日本茶道源于(D) A、印度 B、英国 C、斯里兰卡 D、中国 7 【单选题】 4、陆羽亲自设计的技术之道包括( A ) A、 茶园生产、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B、

茶园生产、茶叶加工 C、 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D、 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8 【单选题】 6、日本茶道以(C )为核心思想 A、道 B、和 C、禅 D、敬 9 【单选题】 2“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处(B )A、 封氏闻见记 B、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C、 茶经 D、 大观茶论 10 【单选题】

11、日本茶道的四规是( C ) A、 和、敬、俭、真 B、 怡、清、和、真 C、 和、敬、清、寂 D、 清、敬、怡、真 11 【单选题】 9、关于“茶道”一词描述不正确的(D ) A、茶道是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茶饮质量技术标准。 B、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和美仪式 C、茶道包括技术之道、仪礼之道、修身之道。 D、唐代皎然首次提出了以“精”为技术标准,以“俭”为道德规范的茶道理念。 12 【多选题】 17、下列属于中日茶道的相同点(AB ) A、 中日茶道都是“礼”的重要表达形式 B、 中日茶道都是将“和”所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C、

2020超星大学生网课《中国茶道》章节测试答案

2020大学生网课《中国茶道》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习题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1 茶道起源于哪个国家?() A、中国 B、日本 C、韩国 D、印度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2【单选题】2“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处() A、封氏闻见记 B、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C、茶经 D、大观茶论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3【单选题】4、陆羽亲自设计的技术之道包括( ) A、茶园生产、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B、茶园生产、茶叶加工 C、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D、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4【单选题】7、“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出自于当代茶圣() A、张天福 B、吴觉农 C、陈宗懋 D、庄晚芳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5【单选题】8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具有哪种品德() A、性俭 B、忠贞 C、长寿 D、仁和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6【单选题】9、关于“茶道”一词描述不正确的() A、茶道是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茶饮质量技术标准。 B、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和美仪式 C、茶道包括技术之道、仪礼之道、修身之道。 D、唐代皎然首次提出了以“精”为技术标准,以“俭”为道德规范的茶道理念。我的答案:D 得分: 5.0分 7【单选题】11、日本茶道的四规是() A、和、敬、俭、真 B、怡、清、和、真 C、和、敬、清、寂

D、清、敬、怡、真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8【多选题】13、茶具备以下哪几种典型的文化特征() A、示礼至和乐 B、富贵风流 C、检德可行道 D、洁性不可污 我的答案:ACD 得分: 5.0分 9【多选题】14、茶渗透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有() A、以茶待客 B、以茶馈赠 C、婚嫁喝茶 D、祭祀茶礼 我的答案:ABCD 得分: 5.0分 10【多选题】15、《茶经》中主要在哪些部分描述涉茶所用器具(): A、二之具 B、三之造 C、四之器 D、七之事 我的答案:AC 得分: 5.0分 11【多选题】16、关于中日茶道参与者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日茶道在民众中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B、日本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C、中国茶道更具有民众性 D、在日本成为合格的茶人并不需要严格的长时间培训 我的答案:ABC 得分: 5.0分 12【多选题】17、下列属于中日茶道的相同点() A、中日茶道都是“礼”的重要表达形式 B、中日茶道都是将“和”所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C、中日茶道都是以“和、敬、清、寂”为“四规” D、中日茶道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我的答案:AB 得分: 5.0分 13【多选题】18、对于人们在茶事活动中“静、净、敬”的描述正确的是() A、“静”既指环境,又指内心。“茶中静品”是怡养心灵的理想方式 B、“静、净”的品茶会让人不思进取。 C、“净”指用水洗去内心的纷“争”,净则清,清则明。 D、“敬”即如若“苟且”,则“鞭”之。对自然、生命心怀恭敬,才能不虚度年华,珍惜分秒。 我的答案:ACD 得分: 5.0分 14【多选题】19、中日茶道差异的主要原因() A、两者的传承方式不同 B、两者的操作方式不同 C、两者的思想体系不同 D、两者的表达形式不同

中国茶道尔雅标准答案

第一章习题 【单选题】 、“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出自于当代茶圣() 、张天福 、吴觉农 、陈宗懋 、庄晚芳 【单选题】 、茶道中地修身之道,是指以茶为载体,融入()地“内省修行”思想,陶冶情操,怡养品德,感悟生命地真谛. 、佛、道、释 、道、儒、释 、佛、道、墨 、儒、释、墨 【单选题】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具有哪种品德() 、性俭 、忠贞 、长寿 、仁和 【单选题】 、陆羽写地第一部关于茶地著作是() 、《大观茶论》 、《茶录》 、《茶经》 、《吃茶养生记》 【单选题】 、千利休地子孙与学生们所传播地日本茶道主要来自于() 、唐朝煎茶 、宋朝点茶 、日本点茶 、日本抹茶 【单选题】 、极富盛名地日本茶道源于() 、印度 、英国 、斯里兰卡 、中国 【单选题】 、陆羽亲自设计地技术之道包括( ) 、茶园生产、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茶园生产、茶叶加工 、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 【单选题】 、日本茶道以()为核心思想 、道

、和 、禅 、敬 【单选题】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处() 、封氏闻见记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茶经 、大观茶论 【单选题】 、日本茶道地四规是() 、和、敬、俭、真 、怡、清、和、真 、和、敬、清、寂 、清、敬、怡、真 【单选题】 、关于“茶道”一词描述不正确地() 、茶道是含丰富文化内涵地茶饮质量技术标准.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地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地生活方式,是一种有益身心地和美仪式、茶道包括技术之道、仪礼之道、修身之道. 、唐代皎然首次提出了以“精”为技术标准,以“俭”为道德规范地茶道理念. 【单选题】 茶道起源于哪个国家?(中国) 【多选题】 、下列属于中日茶道地相同点() 、中日茶道都是“礼”地重要表达形式 、中日茶道都是将“和”所为追求地最高境界 、中日茶道都是以“和、敬、清、寂”为“四规” 、中日茶道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多选题】 、对于人们在茶事活动中“静、净、敬”地描述正确地是() 、“静”既指环境,又指内心.“茶中静品”是怡养心灵地理想方式 、“静、净”地品茶会让人不思进取. 、“净”指用水洗去内心地纷“争”,净则清,清则明. 、“敬”即如若“苟且”,则“鞭”之.对自然、生命心怀恭敬,才能不虚度年华,珍惜分秒. 【多选题】 、中日茶道差异地主要原因() 、两者地传承方式不同 、两者地操作方式不同 、两者地思想体系不同 、两者地表达形式不同 【多选题】 、茶渗透在百姓生活地方方面面,具体表现有() 、以茶待客 、以茶馈赠 、婚嫁喝茶 、祭祀茶礼

补充世界茶文化-(整理+插图)

五彩缤纷的世界茶文化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目录: 一.亚洲的茶文化 1.1日本茶道 1.2 印度茶叶 1.3中国茶文化 二.欧洲各国茶文化 2.1英国茶文化 2.2法国茶文化 2.3德国茶文化 三.非洲的茶文化 一、亚洲的茶文化。 1.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

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2.茶叶大国——印度 印度茶产量曾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茶叶这种天然饮料不仅大量出口,而且也很快受到当地广泛欢迎并且成为生活必需品之一,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将近三分之一的茶叶都产在印度。 1)印度茶起源中国8万颗茶种 1833年,东印度公司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他们从中国收集了80000颗茶种子,因为他们对于印度本地的植物仍然不具信心,委员会的成员们坚持要引进中国的茶叶树种。那些被送到加尔各答植物园的种子孵育到相当结实后,被送到1000公里之外的新茶园中栽种。2)印度茶产量曾一度世界第一 印度茶叶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茶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全国22个邦均生产茶。阿萨姆红茶是印度最大茶区,产量约占全印总产量的50%以上。印度许多茶叶质量优良而稳定,其吉岭红茶更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优质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和中国祁红地位并列,但是产量较小。2001年为85.37万吨。2002年为82.61万吨,这个水平远远超过世界上所有的茶叶生产国,位居第一,到2015年印度茶叶产量为119.1万吨,仅落后于中国的227.8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3)世界名茶大吉岭红茶源于武夷山

中日茶文化对比论文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对比 引言:茶叶是起源于中国的世界性饮品,由茶的发展而形成的茶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在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日本,这个毗邻中国的东方岛国,其对茶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下文将通过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文化的对比来发现其差别。 关键词:茶茶道民族 正文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国茶与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

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二)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社会作用 人们常说,“茶中人生,哲理悠悠”。大概是说的就是饮茶和思茶之人往往能从茶中得到深刻的人生道理吧。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和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已经神扎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

中日茶道文化—尔雅

中日茶道文化——1.1茶的现象 <1>【单选题】唐代诗人卢仝在其诗作《七碗茶诗》中说第()可以“通仙灵”。 A、四碗 B、五碗 C、六碗 D、七碗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宋代主要以()为主。 A、煮茶 B、煎茶 C、点茶 D、泡茶 参考答案:C <3>【单选题】茶树发源于中国的()。 A、海南岛 B、中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参考答案:C <4>【判断题】中日两国传统中对于茶的推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七碗茶诗》的广泛传播,日本几乎人尽皆知。() 参考答案:false <5>【判断题】茶叶最早被人发现并利用主要是作为一种香料使用的。() 参考答案:false <6>【判断题】研究认为最早的茶树出现在中国的西南地区。 参考答案:false 中日茶道文化——1.2茶的著作 <1>【单选题】《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用茶叶来()。 A、解毒 B、充饥 C、预防疾病 D、烘焙草药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中国茶文化于公元()初传播到了日本。 A、6世纪 B、7世纪 C、8世纪 D、9世纪 参考答案:D <3>【单选题】我国现代茶叶的奠基人是()。

A、秦柳方 B、吴觉农 C、王泽农 D、刘祖生 参考答案:B <4>【判断题】唐代人陆羽著有《茶经》三卷,被尊为茶圣。() 参考答案:true <5>【判断题】正式茶碗的大量出现始于宋朝。() 参考答案:true <6>【判断题】点茶是宋代出现的。 参考答案:true 中日茶道文化——1.3茶的分类 <1>【单选题】茶的六色不包括()。 A、红 B、黄 C、青 D、蓝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下列茶叶中不属于知名茶叶种类的是()。 A、都匀白毫 B、庐山云雾 C、恩施玉露 D、蒙顶甘露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乌龙茶中的大红袍主要产于()。 A、安徽 B、福建 C、广东 D、江西 参考答案:B——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4>【判断题】中国品种最多的是绿茶。() 参考答案:true——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茶的文化意蕴_兼及中日茶文化比较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茶的文化意蕴 ——兼及中日茶文化比较 谢建明 摘要 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饮品而文化、由礼而理的发展过程。日本的饮茶之习源自中国,但经长期流传而形成一种文化意蕴丰富的“茶道”,它是中、日茶文化的 最大区别,足以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但其基本观念、品赏程序以及“斗茶”之习 无不深受中国茶俗的影响。 由饮品而文化 茶与咖啡、可可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所不同的是:茶决非单纯地用于解渴,它已进入了精神领域,成为一种修养和境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 茶原产于中国南方,中国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不过直到汉代,才有饮茶的确切记录。司马相如在他的《凡将篇》中,记录了20多种药物,其中“诧”便是茶。王褒的游戏文字《僮约》赋中有“烹荼尽具”和“武都买荼”(荼为茶的古字)记载,可见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四川一带饮茶已经很普遍了。 在唐以前,“茶”字还未曾出现过。《诗经》中只有“荼”字,《尔雅》则称茶为“木贾”,《晏子春秋》称“茗”,《凡将篇》中称“”,《尚书》称“诧”,唐开元时出现一部《开元文字音义》,才出现“茶”字。到了陆羽撰写《茶经》,一律把“荼”改成“茶”。 古代的茶,一开始是以药用的面貌出现的,传说中的神农为了寻求医治人类疾病之药,亲尝百草。尝草难免中毒,如何解毒,他靠的便是茶叶。神农也因此成了传说中的医药之神。故史籍对茶的药用都有记载。直到魏晋以后,人们才把茶的主要功能转移到饮料上。《茶谱》(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云:“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在古人看来,茶还有延年益寿的功能。宋人钱易在《南部新书》记载更是奇特: 大中三年(849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三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名饮茶所曰茶寮。 钱易的上述说法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但说明了茶的养身功能是很明显的。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谈一谈茶圣陆羽。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他于780年写成《茶经》一书,流传后世。《茶经》是世界是最早的一部茶书,内容广泛。“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性状、名称、功效等;“二之具”,记载采制茶叶之工具;“三之造”,论及采茶的时间和方法,茶叶的等级与种类;“四之器”,介绍煮、饮茶之工具;“五之煮”,阐述烤茶与煮茶之法及水之品等;“六之饮”,叙述饮茶历史、品类及风俗;“七之事”,杂录古代茶的故事及药效;“八之出”,介绍茶区的分布;“九之略”,讲采茶、制茶、饮茶的用具;“十之图”,以插图形式对全书内容作形象说明,可惜图早已散失,只剩下简短的文字说明。《茶经》一书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茶由饮用变为品饮,由爱好升华为一种文化。在中国陆羽也由此被誉为“茶圣”、“茶神”、“茶祖”而名垂青史。 古人煮茶也十分讲究,须将水烧到“沸如鱼目,微有声”,为第一沸,加上适量的盐来调味;到“缘边如涌泉连珠”为第二沸,此时舀出一瓢开水冷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形成水涡,后取茶,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达到“势若奔涛溅沫”为第三沸。此时会出现许多浮沫,古人认为浮沫越多,茶味越佳。对此古人有许多诗歌咏之。如曹邺《故人寄茶》“碧澄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古人对品茶的程序要求更严。明人许次纾在《茶经》中便谈到品饮茶时的各种条件。兹引如下: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棼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 — 114—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想为中心

作者简介:余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华东交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茶文化与文学方向硕 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 ① 中日两国对于“茶道”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使在中国,现在还有所谓“广义说”和“狭义说”。本文之“茶道思想”,是仅就茶道的精神文化层面而言,并不包括单纯的茶艺。 【编者按】在区域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中,中国各地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 领域,不论是对于茶同儒、释、道关系的研究,还是制茶历史的追溯,都已经在国内甚至国 际上展开了频繁的讨论,但是,在茶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整体研究的学术水平有待提 高,国内各个茶文化区域之间、东亚各国之间尤其是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需要加强。正是 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组等科研单位召开了“中 日茶文化交流与发展学术研讨论”,并从会议论文中选出部分文章予以刊发,期望能对中国 茶文化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 ———以茶道思想为中心 余 悦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77) 摘要: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日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已有两千多年的交流 史。唐代、宋代和明末,是中国茶文化向日本传播的重要历史时期。文章试图以茶道思想为中心,探讨日 本接受中国茶文化不仅是对中国茶的青睐,对中国茶艺的掌握,更是重在对中国茶文化精髓———茶道思想 的继承与嬗变,并由此而为“东方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茶文化交流;中国茶文化;茶道思想;日本茶道 中图分类号:K892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03-0131-11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与日本在茶文化方面的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成为异彩纷呈的篇章。虽然中日茶文化交流的介绍文字不在少数,但就中国茶道思想对日本 茶道思想的影响几乎没有什么研究。 ①本文以茶道思想为中心进行历史考察,就是试图以史实为依据,说明中日茶文化交流,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文化交流,更是精神文化交流,以还原历史真相。 一、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 中日茶文化交流是一个动态的长期发展过程,是与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相一致的。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曾明确地提出并详细论证过这一观点:“中国唐、宋、明代都对日本茶道以深远的影响,可1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