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

【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
【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

【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

发展模拟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鲁迅——《黄河大合唱》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茅盾——《愚公移山》D.冼星海——《狂人日记》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知()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B.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完全扫除D.民族工业日益陷入绝境

3.1927年中国的工业品总产值是67.01 亿元,至1936年增长到12.74亿元。交通方面,公路通车里程由北伐前的1千余公里增长到1935年底的9.6万公里;铁路由8干公里增长至1.3万公里。农业方面总的趋势是不断增产。以上发展成被出现在

A.晚清政府时期B.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4.以下为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厂家资本工人

1913年689家33亿元27万多人

1920年1795家50亿元55万多人

A.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

5.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08年某天某宴请,面对左一个“大人”右一个“老爷”,迎客师张某把头都叩晕了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5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6.历史照片是可视的历史。如图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

A.文学艺术的繁荣B.交通方式的变革C.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习俗的变迁7.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A.鲁迅——《狂人日记》

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茅盾——《愚公移山》

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8.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

A.乘飞机B.发电报C.坐火车D.乘轮船

9.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可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断发易服B.移风易俗C.实业救国D.践行民权10.1922年以后,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材料反映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

A.官僚资本的摧残B.列强的经济侵略

C.封建主义的阻挠D.落后的生产技术

11.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你认为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是在()

A.甲午战争后B.“一战”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2.清末有一位状元,面对民族危机,毅然弃官怀乡,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他就是

A.陈独秀B.李鸿章C.张骞D.张之洞

13.下列作品创作于全面抗日战争期间的有()

①《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②《毕业歌》(1934年)

③《黄河大合唱》(1939年)④《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

A.①②④B.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4.随着清王朝被推翻,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被废止,新式服装流行起来。这说明

①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②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③人们有不同的审美要求

④国民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5.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其中创作的作品“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顾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此作品的应是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C.《毕业歌》D.《暴风骤雨》16.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17.下面漫画是著名漫画家剑凡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一把写着“提倡”的残破扇子,扇着写着“实业”的燃烧着的蜡烛。这幅漫画说明

A.民族工业走向衰败不可避免

B.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C.实业救国的浪潮方兴未艾

D.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外企的排挤

18.“作为晚清状元,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但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开始每况愈下了。“以下对张謇事业兴衰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张謇提出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体现了他发展经济与重视人才并举的思想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张謇企业的迅速发展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也是张謇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D.20年代中期张謇企业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来自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9.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A.思想观念的转变B.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

C.社会生活的变化D.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是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

2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出现在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抗日战争期间

22.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A.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B.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C.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23.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清末统治者尝试用新的办法培养和选拔人才。下列关于我国近代新式教育叙述正确的是

A.洋运动时期创办南洋公学

B.甲午中日战争后创办了京师同文馆

C.百日维新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D.1901年废除科举制度,颁布各级学堂章程

24.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改革。材料指的是

A.创办新式学堂B.派遣留学生

C.废除科举制度D.建立新式海军

25.《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A.解放了东北全境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文学巨匠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等;美术大师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所以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B,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那景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文献,说明国民政府重视和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B;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完全扫除,说法错误,当时还有帝国主义和官僚势力的阻挠,排除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是在抗日战时期争,排除D。故选A。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28年12月,形式上统一全国,它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晚清政府时期是从1840年到1911年,故A不符合题意;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是从1912年4月到1928年,故B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是从1912年1月到本年4月,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C

解析:C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到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14年到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所以出现了表格中的现象。AD 项表述错误;B项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选C。

点睛: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时间入手,结合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1913-1920年期间处于一战时期,由此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科举考试在1905年被废除,B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之后才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A可能发生;《申报》是在1872年创办的,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是1911年,C项的

说法正确;中山装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D项说法正确。故选B。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题干给出的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代表作,C不符合题意,ABD项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线电报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成为主要的通讯工具,B项正确,ACD排除,所以答案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是1901年,分析四个选项事物出现的时间,排除A,再根据题干“使用的最快捷”的信息,排除CD,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整个仪式简朴感人。”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题干中的内容体现出学习主题是移风易俗。B选项符合题意;断发易服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A选项不符合题意;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C选项不符合题意;践行民权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材料“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故B正确;官僚资本

的摧残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原因,排除A;封建主义的阻挠和落后的生产技术,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D。故选B。

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我国的民族工业带来了短暂发展的“春天”,所以大生纱厂经营会“最景气”,答案选B。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走“实业救国”的道路。结合课本所学,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符合题意;陈独秀领导了新文化运动,A不合题意;李鸿章、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B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全面抗日战争期间指的是1937——1945年。创作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和创作于1943年的《团结就是力量》符合题意,故③④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排除①;《毕业歌》创作于1934年,排除②;排除ACD。故选B。【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全面抗日战争期间指的是1937——1945年。

1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法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简易化,方便化,人人平等、人格独立的民主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审美要求趋向多元化,故③④符合题意。①②项内容发生在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故①②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表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的是《黄河大合唱》。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B符合题意;《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聂耳作曲,与题干“气势磅礴”等不符,A排除;《毕业歌》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作,但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暴风骤雨》是文学作品,D排除。故选择B。

1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B选项符合题意;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的说法不正确,A选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的说法不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清末状元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民族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最后被吞并。漫画中一把写着“提倡”的残破扇子,扇着写着“实业”的燃烧着的蜡烛,说明民族工业走向衰败不可避免。故A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

此题应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以及特点。

1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以下对张謇事业兴衰的理解中,不正确的”,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错误选项,根据所学知识,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进入20年代,随着国际关系的调整和经济的恢复,列强不断扩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图片选取的是民国时期人民的生活面貌以及社会生活,反映的分别是交通、服饰以及社会风俗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第一张图体现的是交通的变化,不是思想的转变,A选项错误。教育文化事业主要是教育政策或者学校建设,B选项没有体现,民主资本主义是经济方面问题,D选项没有体现。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主要外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排除ABD,所以答案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外因”,结合课本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来解答本题,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利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2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掠夺,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的机会,进入“黄金时代”,C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期间还没由产生民族工业,A项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缓慢,D项说法错误;故选C。

2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材料强调了“依然被称为‘老爷’”和“穿起短衫,开始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A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创办与戊戌变法时期,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前,B排除;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前已经有新式学校,C排除;材料没有

体现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D排除。故选择A。

2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它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南洋公学创办于清末民初,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排除;D项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颁布各级学堂章程,排除。故选C。

2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可知,材料反映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改革,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C。

2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可知该战役为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是辽沈战役中的关键作战行动,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A选项符合题意;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是淮海战役,B选项排除;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军事行动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选项排除;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D选项排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